『壹』 促使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是哪兩種機械
從1760年至1840年期間的80個年頭,被稱為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由於這種工業革命,英國才得以長久地成為世界的霸主。
促使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就是阿克特萊發明的紡織機和瓦特發明的蒸汽機。瓦特的蒸汽機作為工業的「發動機」,歷史作用不可估量。而阿克特萊的紡織機,更是一把推手,直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
『貳』 William Wordsworth和英國機械時代的一些資料
機械時代(產業革命)產生浪漫主義文學, 以Wordsworth為代表的湖畔派出現
蒸氣機的運用使英格蘭城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化使城鎮擴大,圈地運動和農場私有化使鄉村人口迅速減少。很多失去土地的貧農涌進城市到工廠里工作。五個詞的含義改變:instry(工業,曾指創新)、democracy(民主,曾是貶義詞,指暴民統治)、class(帶上了階級含義)、art(藝術,原來的意思只有工藝、手藝)和culture(文化,原來只和務農有關)。與此相反,工人們的慘境、新生的階級沖突和環境污染使人們對都市化和工業化產生了厭煩情緒,促使文學家轉而重新去發現大自然的美麗和價值。人們將大地母親視做唯一的智慧源泉,機器帶來的醜陋只有大自然才能夠將其化解。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十分強調自然和本能相對文明的優越性,這種思想很快就為幾乎所有歐洲詩人接受。
英語文學的浪漫主義時期一般認為從1798年《抒情民謠集》發表正式開始(之前有幾位先驅),到1832年司各特爵士辭世和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通過結束。當時在位的君主有喬治三世、喬治四世,還可以算上威廉四世。
先驅
威廉·布萊克和羅伯特·彭斯。
湖畔派詩人
英格蘭首先出現的浪漫主義文人是湖畔派詩人等一小群友人,包括騷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等。他們為文學界注入了新鮮的情感主義和內省的理念;英語文學中第一部浪漫主義宣言就出現在《抒情民謠集》的前言中。這部集子大部分都是華茲華斯的功勞,柯勒律治也貢獻了著名的《古舟子詠》。不過兩人對浪漫主義的理解大相逕庭:柯勒律治努力要把超自然的事物現實化(就像今日的科幻電影中運用特殊效果讓不可能成為可能一樣);華茲華斯則希望通過描繪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或湖區的自然風光來使讀者自己進行豐富的想像。
積極浪漫主義
「第二代」浪漫主義詩人包括拜倫、雪萊、瑪麗·雪萊和濟慈等,和第一批湖畔詩人描寫田園風光不同,他們的作品鮮明體現岀對抗傳統的戰斗性。
拜倫受19世紀諷刺文學的影響很深,在這幾人當中是最「不浪漫主義」的。他生活方式風流放盪,對上流社會外表虛偽內在淫亂表達著極端的不滿。第一次去歐洲旅行後,他寫下了《海羅德公子游記》的前兩詩章,以模擬英雄史詩般的嘲弄手法講述了一位年輕公子在歐洲的游歷,同時也對英國社會進行了極其尖銳的諷刺。雖然此詩和另兩篇《異教徒》和《海盜》的岀版帶來了巨大成功,但英國國內盛傳他和異母姐姐亂倫,迫使他離開英格蘭去歐陸避難。1816年,他在日內瓦湖畔結識了雪萊夫婦和雪萊的助手約翰·波李道利。雖然波李道利著名的作品只有一篇短篇小說,但這篇引進英語文學的《吸血鬼》值得一提。
雪萊和拜倫十分相像:也是富裕貴族出身,信奉無神論和自由思想,迫於性丑聞逃離英格蘭。他先是因為無神論從大學趕了出來,後是因為支持愛爾蘭獨立從英格蘭趕了出來。之前娶過一位16歲少女哈莉特·維斯布魯克,但很快就拋棄了對方選擇了瑪麗(哈莉特隨後自殺)。哈莉特不同意他對自由戀愛和無政府主義的理想,也沒有受過足夠的教育能夠與他文學辯論。雪萊的代表作是《西風頌》,盡管他聲稱絕不相信有神的存在,但普遍認為這首詩是對泛神論的致敬,承認了大自然中的精神存在。
瑪麗·雪萊是哲學家、革命家威廉·高德溫的女兒,與雪萊興趣相投,自己也是一位詩人。和已故的母親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一樣都是女權主義者。瑪麗不是因為詩歌出名,而是作為科幻小說之母廣為人知。科學怪人的故事提前預計了今天的器官移植、組織再生等技術,也提出了今天仍在困擾人類的道德倫理問題。但這個故事同樣也很富有浪漫主義氣息:雖然「怪物」聰明善良,但因為周圍人對他的恐懼和他本人的絕望使其終於淪為殺人的機器。
約翰·濟慈可能不是很同意拜倫和雪萊的極端革命理念,不過他對泛神論的崇拜和雪萊一樣十分重要。濟慈對古希臘的事物很感興趣,他對藝術的強調尤其體現在《希臘古瓮詠》中,這種情感為浪漫主義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後來也啟發了沃特·佩特和奧斯卡·王爾德等人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
英國是最早出現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不滿於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歸隱自然的傾向。18世紀中後期的詩人羅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萊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們在英語詩歌文體和語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彭斯從蘇格蘭民歌中吸取養料,其《蘇格蘭方言詩集》擅長抒情和諷刺,語言通俗;布萊克的《天真之歌》、《經驗之歌》則具有象徵意義和神秘色彩,在20世紀大放異彩,影響了整個現代英詩。
然而,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為「湖畔派」的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繆爾·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譎的意象。然而華茲華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則是長詩《序曲》。騷塞的詩歌極富古之幽情,與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於英國西北湖區,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溫婉清麗的代表。
喬治·拜倫(1788年-1824年)和雪萊(1792年-1822年)兩位詩人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品更具戰斗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致雲雀》等音韻鏗鏘,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游歷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閱,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為「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並最終因傷寒而死於希臘戰場。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1795年-1821年)。他的創作生涯只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鶯頌》和《希臘古瓮頌》,沉醉於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創作小說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
威廉·華茲華斯的生平
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生於律師之家,1783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和弟兄們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蘿西(Dorothy)則由外祖父母撫養。多蘿西與他最為親近,終身未嫁,一直與他作伴。1787年他進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學習,大學畢業後去法國,住在布盧瓦。他對法國革命懷有熱情,認為這場革命表現了人性的完美,將拯救帝制之下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在布盧瓦他結識了許多溫和派的吉倫特黨人。1792年華茲華斯回到倫敦,仍對革命充滿熱情。但他的舅父對他的政治活動表示不滿,不願再予接濟。正在走投無路時,一位一直同情並欽佩他的老同學去世,留給他900英鎊。於是在1795年10月,他與多蘿西一起遷居鄉間,實現接近自然並探討人生意義的宿願。多蘿西聰慧體貼,給他創造了寫作條件。
[編輯本段]威廉·華茲華斯的創作生涯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華茲華斯同多蘿西去德國小住,創作了《采乾果》、《露斯》和短詩《露西》組詩,同時開始寫作長詩《序曲》。1802年10月,華茲華斯和相識多年的瑪麗?郝金生結婚。 這段時間,華茲華斯寫了許多以自然與人生關系為主題的詩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歡樂和智慧的源。1803年華茲華斯游蘇格蘭,寫了《孤獨的收割人》和記游詩。1807年他出版兩卷本詩集,這部詩集的出版,結束從1797至1807年他創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騷塞(Robert Southey)同被稱為「湖畔派」詩人(Lake Poets)。他們也是英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他們喜愛大自然,描寫宗法制農村生活,厭惡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系,他們遠離城市,隱居在昆布蘭湖區和格拉斯米爾湖區,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詩人中成就最高者為華茲華斯。他於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發表了《抒情歌謠集》,華茲華斯和柯爾律治從擁護法國革命變成反對,於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後者神遊異域和古代,以夢境為歸宿。兩人的詩歌合集,題名《抒情歌謠集》,於1798年出版,《抒情歌謠集》宣告了浪漫主義新詩的誕生。兩年後再版,華茲華斯加了一個長序,在這篇序中,華茲華斯詳細闡述了他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主張以平民的語言抒寫平民的事物、思想與感情,被譽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宣言。 他認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張詩人「選用人們真正用的語言」來寫「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對以18世紀格雷為代表的「詩歌詞藻」。他進而論述詩和詩人的崇高地位,認為「詩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它同人心一樣不朽」,而詩人則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護者,是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 此後,華茲華斯的詩歌在深度與廣度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描寫自然風光、平民事物之中寓有深意,寄託著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維。完成於1805年、發表於1850年的長詩《序曲》則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華茲華斯詩才最旺盛的時期是1797至1807年的10年。其後佳作不多,到1843年被任命為「桂冠詩人」時已經沒有什麼作品了。然而縱觀他的一生,其詩歌成就是突出的,不愧為繼莎士比亞、彌爾頓之後的一代大家。
[編輯本段]華茲華斯的詩歌創作主張
華茲華斯是「湖畔詩人」的領袖,在思想上有過大起大落——初期對法國大革命的熱烈嚮往變成了後來遁跡於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詩藝上則實現了劃時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稱他為第一個現代詩人。 他是詩歌方面的大理論家,雖然主要論著只是《抒情歌謠集》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卻含有能夠摧毀十八世紀古典主義的炸葯。 他說詩必須含有強烈的情感,這就排除了一切應景、游戲之作;詩必須用平常而生動的真實語言寫成,這就排除了「詩歌詞藻」與陳言套語;詩的作用在於使讀者獲得敏銳的判別好壞高下的能力,這樣就能把他們從「狂熱的小說、病態而愚蠢的德國式悲劇和無聊的誇張的韻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脫出來; 他認為詩非等閑之物,而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同人心一樣不朽」,而詩人則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衛者,是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這樣崇高的詩歌理論過去何曾有過?但光有理論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詩歌來體現它!
[編輯本段]華茲華斯的詩歌
(1)抒情詩:《抒情歌謠集》、《丁登寺旁》 (2)長詩:《序曲》
[編輯本段]華茲華斯詩歌的主要特點及思想意義
華茲華斯的小詩清新,長詩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義平板,典雅的風格,開創了新鮮活波的浪漫主義詩風。他的十四行詩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創用韻文來寫自傳式的「一個詩人的心靈的成長」,無論在內容和藝術上都開了一代新風。華茲華斯關於自然的詩歌優美動人,他的這類詩歌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寓情於境,情景交融.這種風格的體現是作者通過對詩歌的題材、詩歌所用的語言以及對詩歌所用的格律、詩體和作者對詩歌詞彙的選擇體現出來的.
[編輯本段]華茲華斯詩歌的藝術成就
他不僅創立理論,而且本人就實踐理論。他與柯爾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謠集》這本小書所開始的,不止是他們兩人的文學生涯,而是一整個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運動。對於中國讀者,華茲華斯卻不是一個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讀英文的人當然都看過他的若干小詩,如《孤獨的割麥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卻對他的詩沒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詩不好譯——哲理詩比敘事詩難譯,而華茲華斯寫得樸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譯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評為「反動的浪漫主義」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讀他的作品,就已對其人有了反感。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他那類寫大自然的詩在我國並不罕見,他的思想也類似老莊,因此人們對他無新奇感。但他是值得一讀的。除了歷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許多優點,例如寫得明白如話,但是內容並不平淡,而是常有神來之筆,看似普通的道理,卻是同高度的激情結合的。法國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動了他,使他後來寫下這樣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個黎明之中, 年輕人更是如進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 他的山水詩極其靈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雲。他的愛情詩,如與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關的幾首,也是極其真摯,極其動人,無一行俗筆,用清新的文字寫出了高遠的意境。他能將復雜深奧的思想准確地、清楚地表達出來,民歌體的小詩寫得精妙,白體無韻詩的運用更在他的手裡達到了新的高峰,出現了宛轉說理的長長詩段。用這樣的詩段他寫出了長詩《丁登寺旁》,表達了大自然給他的安慰和靈感;接著又經營多年,寫出了一整本詩體自傳,題名《序曲——一個詩人心靈的成長》,開創了自傳詩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詩方面,他將密爾頓的豪放詩風發揚光大,用雄邁的筆調寫出了高昂的激情,例如這樣的呼喚: 啊,回來吧,快把我們扶挽, 給我們良風,美德,力量,自由! 你的靈魂是獨立的明星, 你的聲音如大海的波濤, 你純潔如天空,奔放,崇高…… 這是過去以寫愛情為主的十四行詩中罕見之筆,也說明兩位愛好自由的大詩人如何心心相印!總之,華茲華斯詩路廣,意境高,精闢,深刻,令人沉思,令人向上,而又一切出之於清新的文字,確是英文詩里三或四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只是他後期詩才逐漸枯竭,所作變得冗長沉悶,又使人無限惋惜。
[編輯本段]華茲華斯詩歌的影響
華茲華斯的詩歌理論動搖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因而英美評論家將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稱為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
『叄』 英國是如何走向工業化道路的
英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在時間上比美、法、德、意等發達國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提前了200多年。這種絕對先行國地位使英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處理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加上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保護主義、倡導自由競爭的政治學和經濟學傳統,英國於工業化完成後在對農業的保護上反而比其他發達國家要晚一些,從而走出了一條從通過「財產剝奪——貿易條件惡化」模式積累工業化資金,到適度農業保護的較為獨特的工農關系變動的道路;也為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實現從農業剝奪向農業保護的轉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從工農業關繫上看,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40年代:「圈地運動」及其對工業化的初始推動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圈地運動」實現對農民的財產剝奪和強制性農場化,提高了農業生產剩餘的能力,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從而開始了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圈地運動」歷經了大約4個世紀,但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18世紀中期產業革命以後。其結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擴大了農場的規模,提高了農業的相對和絕對剩餘水平。根據1851年的調查,英格蘭和威爾士農場總面積為2470萬英畝,其中經營面積在100~500英畝以及500畝以上的大農場約佔78.2%,經營面積在50~100英畝的中等農場約佔13%,經營面積在5~50英畝的小農場僅佔8.6%。同時,即使是小農場,在經營方式上也完全不同於產業革命以前的小農經濟。農場規模的擴大,為具有不可分特徵的農業機械技術的廣泛採用提供了可能。在機械技術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化肥和良種技術也開始推廣,並進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這就使得當時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業剩餘水平大大提高。在從1650~1800年的150年間,英國的小麥單產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僅在19世紀上半葉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紀50年代比30年代小麥產量提高了大約50%。1790年以後農業生產的增長速度逐漸加快,1790~1815年間平均增長率大約為0.2%,1816~1846年為0.3%。一個農業勞動力在1700年時只能養活1.7人,而到1800年時就能夠養活2.5人了。可見,「圈地運動」實際上是通過土地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大大帶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使農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農業剩餘供給水平大大提高。18世紀中葉之前,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工業革命時期的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使得越來越多的小自耕農喪失了土地所有權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權,為當時日益增長著的城市機器大工業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英國當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約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國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業革命結束以後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這時,英國已經出現了象倫敦、曼徹斯特等人口上百萬和數十萬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間,英國城市居民佔全體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見,「圈地運動」從兩個方面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一是強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農業剩餘水平;二是為城市機器大工業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條件。而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剩餘水平的提高又為勞動力的非農化創造了物質基礎。
二、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30年代:貿易條件惡化及其效應
19世紀40年代以前,英國的議會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貴族控制著,他們為了本階級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多次頒布穀物條例,實行關稅保護,限制和禁止國外廉價農產品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穀物條例在保護農業生產者利益的同時,也為高速發展的工業產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主要是:穀物價格過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費用佔一半以上;工資的高低取決於麵包的價格,從而造成了穀物價格和工人工資輪番上漲的現象,導致了工業產品中工資成本過高;食品和原料價格過高造成工業資本家的利潤逐漸下降。從而,對農業生產的保護在19世紀上半葉反而成為工業化和城市化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降低穀物價格,降低工業品成本,擴大工業品市場,增加工業利潤,工業資本家和城市消費者聯合起來與大地主進行斗爭。終於在1846年,通過在議會中佔多數的方式廢除了穀物條例,放開農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貿易。此後,兩大產業的比較利益逐漸向工業轉移。1840年,英國農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指數為112%,廢除了穀物條例後,1850年即下降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種植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更快。與1840年相比,1850年種植業產品對工業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20個百分點,到了19世紀末期,種植業產品的市場價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見,從19世紀中期開始,英國農業的貿易條件明顯地惡化了。這種狀況又通過城市和農村的「推」、「拉」兩種力量,使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國城市居民的比重為50.1%,1881年達到67.9%,1901年達到了78.0%。英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最終在工業對農業的超強度剝奪中大大地向前邁進了。
農業貿易條件惡化在極大地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良後果。從農村和城市兩個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兩點:
1、農業的衰退。1846年穀物條例廢除後,隨著貿易條件的惡化,農業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運輸條件的改善,穀物的海運成本急劇下降,美國和廣大殖民地國家的廉價農產品源源湧入英國市場,使大量農業經營者破產,農業衰退益發嚴重。在這一時期,英國主要作物小麥的播種面積和產量急劇減少。1870~1900年,小麥播種面積由141.6萬公頃減少到58.9萬公頃,產量從30.7萬公擔下降到14.8萬公擔,糧食自給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農業的衰退迫使英國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國外農業的支持,這也是導致農業勞動力在此期間快速轉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場和利益的驅動下,鄉鎮人口向城市進行了大規模轉移,使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在經濟結構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的情況下,城市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湧入城市的農村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已經就業的工人也經常面臨著失業的危險;貧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條件惡劣,許多人住在不透空氣、沒有光線的地下室里;由於農業衰退,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進一步加劇了窮人的貧困。城市中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無產者,其生活還不如原來的自耕農。無業人口的大量增加還造成了城市環境的惡化,以及犯罪現象的劇增。
可見,對農業的過分剝奪,在高速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僅造成農業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帶來了一系列負面效應,降低了城市化的質量,對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與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
由於自由貿易政策對農業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國和西歐的大部分國家自20世紀初起就開始實行一定程度的農業保護政策,但英國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開始這一轉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糧食進口受阻,國內糧食供給發生困難,英國不得不實行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和扶持。主要政策有:獎勵墾荒,對開懇荒地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擴大耕地面積;在政策上鼓勵農機、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產業的發展,鼓勵農民購買農業機械,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並於二戰以後迅速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對於各出口國用出口補貼的辦法廉價傾銷其過剩的農產品現象,英國等歐洲進口國採用提高關稅以及非關稅的手段對國內農產品生產者進行保護,這就大大提高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建立健全了國家農業生產管理機構,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和管理;大力發展農業合作企業和流通企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水平,以及按照歐盟的統一政策對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行補貼等。上述政策措施實施的效果是顯著的,其標志之一就是英國國內的農產品供給情況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後甚至一度出現了過剩現象;標志之二就是農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規模農戶的收入水平超過了城市中的一般產業工人;標志之三是農村物質生活條件的顯著改善,鄉村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從而改善了鄉村落後的歷史面貌,逐漸同城市接近起來,社會學家把這一過程稱為「鄉村城市化」。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中使用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1978年英國農業勞動力僅有65萬人;1991年進一步減少到27萬人,只佔全部勞動力的1.3%,此後便穩定下來。而在城市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在進入20世紀40年代後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50年代以後,其發展速度超過了第二產業,從而成為吸收農村勞動力的主要領域。城市中就業結構的改善使失業人數大為減少,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大為改觀。隨著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變化,城市環境污染的狀況逐漸得到了治理。城市產業逐漸向鄉村滲透,城鄉聯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後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現象。
『肆』 【歷史】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生產大機器了嗎
英國沒有,英國的工業革命是以紡織業及其革新為開端的。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的效率。
1769年木匠海斯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後來,理發師阿克萊特仿製了海斯的水力紡紗機並獲得為期14年的專利。並且在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紡廠。
1779年機械師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來被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伍』 講述發明機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於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
珍妮機的問世——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採用,並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這是因為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同時,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關於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明成就,初中已有介紹,因此建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以及【歷史縱橫】,觀察圖片《飛梭》、《早期紡車》和《珍妮機》,結合表格《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業的主要發明》,掌握棉紡織業的發明成就。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第二目「蒸汽時代」的來臨。本目介紹了工業革命的進程,尤其強調蒸汽機廣泛運用之後,運輸工具的改造,以及工廠制度的出現。
(1)蒸汽機的廣泛運用及現代工廠的出現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在機械化裝置使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動力成為制約機器生產進一步發展的嚴重問題。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鑽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製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為英國的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並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蒸汽機為機器大工業的發展解決了至關重要的動力問題,還為機器大工廠的建立開拓了極其廣闊的地理空間。此後,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興建工廠。英國的工廠可以開設在市場繁榮、交通發達之處,以便購買原料和銷售產品;它可以移近人口密集地帶,以便招募人員;許多工廠可以匯集在一起,進而形成工業城市。工業革命還創造了新的工業制度——工廠制度。在工廠中,由於成套的機器設備的使用,工人的任務被降到簡單操作的水平,婦女、兒童可以很快地掌握,於是他們作為廉價勞動力被工廠大量僱傭。
(2)交通運輸革命
進入19世紀後,隨著蒸汽機技術的不斷完善,它成為車輛、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動力機器,促成了以鐵路建設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的繁榮。1800年後,人們開始研究用蒸汽機作為牽引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研製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試運行成功。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史蒂芬孫的火車頭拖著一長列客車和貨車前進,時速達25公里。此舉開拓了陸地交通運輸的新紀元,人類進入了所謂「鐵路時代」。鐵路運輸的優越性一經確認,英國迅速掀起一股鐵路建築的狂熱。1840年以後,歐洲大陸和美國也相繼開始了大力興建鐵路的時期。
人類水上交通技術的變革,同樣始自蒸汽機的使用。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蒸汽汽船。他使用從英國進口的萬能蒸汽機,驅動客輪在哈得孫河航行,揭開了蒸汽輪船時代的序幕。1811年,英國人利用這項發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這樣英國擔任遠洋航運的商船隊力量大大加強了。遠洋貨輪把英國的消費商品運銷到世界每個角落,又把英國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生活用品運回。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它迅速地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並加強各地之間的交往,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條件。火車出現以後,英國掀起修建鐵路的熱潮,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修建了近萬千米的鐵路,把各個城市都連接起來。
(2)電力的廣泛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早在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出了發電機的理論基礎。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發現,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對電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這一時期,能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電動機也被發明出來,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但是,要把電力應用於生產,還必須解決遠距離輸送問題。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發現了遠距離送電的方法,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火力發電站,把輸電線聯接成網路。電力是一種優良而價廉的新能源。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3)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應用技術上的一個重大成就。19世紀80年代中期,德國發明家戴姆勒和卡爾·本茨提出了輕內燃發動機的設計,這種發動機以汽油為燃料。90年代,德國工程師狄塞爾設計了一種效率較高的內燃發動機,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機。內燃機的發明,一方面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引起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19世紀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車出現了。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成了第一輛用汽油內燃機驅動的汽車。1896年,美國人亨利·福特製造出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與此同時,許多國家都開始建立汽車工業。隨後,以內燃機為動力的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不斷涌現出來。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造的飛機試飛成功,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預告了交通運輸新紀元的到來。另一方面,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學工業的產生。石油也像電力一樣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開採的石油只有80萬噸,到1900年猛增至2 000萬噸。
(4)化學工業的建立
化學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出現的新興工業部門。在無機化學工業方面,19世紀60~70年代發明了以氨為媒介生產純鹼和利用氧化氮為催化劑生產硫酸的新方法,使這兩種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有機化學工業也隨著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得到迅速發展。從80年代起,人們開始從煤焦油中提煉氨、苯、人造染料等。利用化學合成方法,美國人發明了塑料,法國人發明了人造纖維。化學工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和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5)「鋼鐵時代」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教學建議:初中教材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介紹僅限於「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高中教學需使學生對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在回顧初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閱讀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認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
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教材從主要介紹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以及壟斷的影響。
(1)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教材並未直接說明,可以請學生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問題,引導學生從與科學技術結合的程度、產業結構側重以及廣度及深度等角度對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這些工匠並不具備科學理論知識,因此,這一時期的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比如,珍妮紡紗機的發明者哈格里夫斯是個織工,水力紡紗機的發明者阿克萊特是個鍾表匠。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第一次工業革命揭開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序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三,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在英國的帶動下,其他國家也開始了工業革命,但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一時期,英國雖然仍有一些重要發明,但是,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於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2)壟斷的產生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3)「壟斷」的影響
19世紀晚期,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正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日益增多的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教學建議:關於「壟斷組織的出現」,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答【探究學習總結】的問題,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學習。教學時可以首先讓學生結合初中所學知識,思考什麼叫壟斷?什麼是壟斷組織?壟斷組織——大企業之間為控制生產與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而結成的經濟聯合體。這種控制是通過訂立各種協議規定價格、劃分市場、分配產量來達到目的的。然後再問壟斷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與影響?引入學習內容。教學建議,可指導學生從壟斷組織的出現原因來分析壟斷組織的影響。最好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壟斷組織的出現有何影響?有人說壟斷加劇了競爭,是資本主義走向衰亡的表現,對此你有何評價?評價歷史事件的標准應當是什麼?」這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和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
第六目世界連成一體。教材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度、廣度、提供的技術進步和物質手段等角度闡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形成所起的推動作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帶來各國民眾社會生活新變化的同時,也影響到全球人類共同體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二次工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物質手段,成為將局部性的國際交流推進到全球性的溝通,將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聯成一體的整體性世界的根本動力。19世紀最後30年間,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的經濟有了飛速發展,世界工業總產量增長了兩倍以上。1870~1913年,世界貿易增長了3倍多。在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獲得極大提高,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國際間的聯系更趨密切。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壟斷資本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資本輸出成為金融資本向全球擴張的主要經濟手段。相應地,資本主義列強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後將世界瓜分完畢。此時,國際分工達到「世界城市」和「世界農村」的分離與對立的完成階段,形成日漸明朗的分工格局:糧食和原料的生產越來越集中於發展相對滯後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工業生產則集中於工業化程度高、科技先進的歐美和日本諸國。於是,由少數金融寡頭壟斷的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並且形成「中心一邊緣」的世界經濟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建議組織學生討論「第二次工業革命」與「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之間的關系。請學生思考:所謂「世界市場」的概念是什麼?它需要什麼條件?(世界市場在廣義上指的是國際間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合,它的出現,需要物質基礎和技術條件。)從而引導學生明確兩次工業革命對於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本課內容豐富,現實意義極大,實施教學時建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組織討論,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更加深入。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新航路的開辟以及西歐的殖民擴張,指出世界在15、16世紀時進入了歷史的轉折時期。到18世紀中葉,這個變化更加明顯。讓學生觀察《手工工場》、《蒸汽工廠》和《普魯士紡織工廠》,提取有效信息,以提問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
第一目「珍妮機的問世」與第二目「『蒸汽時代』的來臨」構成了完整的英國工業革命歷史進程。首先向學生介紹工業革命前英國的基本概況,重點說明圈地運動、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海外市場的需求,引導學生歸納出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條件。接著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討論,自行歸納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成就和歷史進程。要求學生回答【學思之窗】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工廠制的重要意義。
第三目「世界市場的形成」,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教師可以提出系列問題,讓學生在探討歷史問題過程中,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於什麼事件後?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形成起了什麼作用?怎樣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市場的形成有何表現?如何分工?指導學生看教科書中《19世紀晚期英國海外貿易圖》,回答圖中內容反映了什麼現象?說明的本質問題是什麼?英國為什麼能夠成為貿易的中心?圖中反映了英國海外貿易范圍廣,說明英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因為英國較早開始工業革命,最先成為工業國,是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指導學生思考【學思之窗】的問題,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深刻理解本目內容。
第四目「人類邁入『電氣時代』」介紹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以及主要成就。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以及觀察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發明的插圖,歸納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的時間以及各項成就。通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有沒有關系?」的問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技術、生產之間的關系:技術的進步帶動了生產的發展,從而促進了科學的繁榮;科學的繁榮又促進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關於第五目「壟斷組織的出現」,可以先向學生解釋「壟斷」的概念,再要求學生閱讀教材,解答【探究學習總結】中「本課測評」的第3題。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認識壟斷組織出現的原因和影響。
關於第六目「世界連成一體」。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閱讀教科書,師生共同解決。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市場有何新發展?為什麼?讓學生了解世界市場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工業的發展與交通通訊手段使之然。最後請學生思考世界怎樣從分散、孤立狀態連成一體的?大體經過了哪幾個階段?在世界連成一體的過程中,有哪些因素起了關鍵作用?以此作為本課的小結,也是對本單元的總結。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棉紡織業中的機器發明」時,可以這樣導入:
歷時將近100年的英國工業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棉紡織工業首先實現機械化進程中的突破,然後帶動其他密切相關行業、部門緊跟而上。技術革新連鎖反應的圈子不斷擴大,環環相扣,每個環節的進展和突破又都為其前後環節新一輪突破創造條件。如此,從「傳動」到「互動」,最後,幾乎整個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和部門都被動員、投入到技術革新和生產革命運動中。領先工業部門的資金積累,流入後發展部門,為其注入活力。就整個國民經濟發展而言,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增長持續不斷。
案例二 在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歷史條件時,可以這樣導入:
如同一個世紀以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經濟、政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興起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首先,19世紀50、60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下來。統治地位得以穩固的資產階級,反過來又充分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推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各項政策,為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其次,電磁理論的日臻完善、金屬冶煉工藝的創新以及精煉石油工藝的採用等科學上突破和技術上的創新,為新的工業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最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為資本的國際化准備了條件;大量積累的資本為工業集中和資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也為新工業部門的創建和崛起提供了資本。總之,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開展新工業革命的基本條件,其中尤以美國和德國最為充分。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1.你能說出手工工場和機器生產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解題關鍵:尋找可比點,抓住是手工操作還是機器生產,兩者都有工人勞動,僱傭關系。
思路引領:生產技術、管理組織、生產規模。
答案提示:相同:都是具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性質的生產形式,都屬於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范疇。不同:在手工工場里生產仍以手工技術和手工勞動進行,而機器生產是使用機械化勞動;規模不同,通常,手工工場的規模要小於機器生產;手工工場是大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
2.「一位著名的美國史學家說: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與其說是以其他任何一種手段或力量為基礎,不如說是以蒸汽機為基礎。」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解題關鍵:蒸汽機在工業革命中的決定性作用
思路引領:蒸汽機的發明與使用怎樣推動了歐洲的發展,確立了歐洲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答案提示:蒸汽機的發明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依賴。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使工業生產進入了機器大生產時期,資產階級為了尋找商品的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了殖民擴張的步伐。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蒸汽機用於交通運輸方面的成就,使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為歐洲支配世界提供了條件。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陸』 在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之後,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很久很久以前,英國就是一個荒蕪之地,英倫三島上除了動物,根本沒有人在上面居住,公元五世紀初,歐洲大陸的一個叫盎格魯一薩克森的部落,因在歐洲大陸混不下去,日子無法過了,才漂洋過海來到島上,這個盎格魯部落屬日耳曼民族。
早期的英國人最大的本事是種棉花,每當收獲的季節,棉香漂逸,一片銀白的世界,如何減輕棉農繁重的勞動,英國人開始鑽研想辦法了,這也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它的時間為十八時期六十年代,在解決運輸問題時,有一個叫瓦特的人發明了蒸汽機,此後織布機、發電機等機械相繼發明,並投入生產中使用,到了十九時期八十年代,英國生產機械化程度己經獨居鰲頭,領先於世界。在此後的幾十年中,英國人不斷創新,不僅製造機械加強生產,而且製造槍炮加強軍事,到十九時期初年,一個企圖成為日不落的帝國走上了它的侵略道路。
『柒』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機械制水平
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機械製造
革新和機床工業的形成,是工業革命後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英國大約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完成了機械製造方面的革命,到1861年所有的機械和機器基本上都可以用機器來製造了。
在歐洲,加工技術的改進從十七世紀就已經開始了。十八世紀時,車床逐漸由木結構改為金屬結構。1750年,法國蒂奧在車床上安裝了一個刀架,用絲杠驅動作縱向移動,比過去手握車刀前進了一大步;1774年威爾金森製造了一台新的炮筒鏜床,可以加工直徑達1.83米的內圓,1775年他曾為瓦特成功地製造出蒸汽機汽缸;1770年英國拉姆斯登首先用車床製造螺絲;1784年布拉默製成一把具有比較復雜的機構的鎖,他還和莫茲利共同改進和製造了幾種機床。
1797年,莫茲利在車床上安裝了絲桿、光桿和滑動刀架,能加工精密平面和精密螺絲,使機械製造技術的精度水平大為提高。1836年,內史密斯製成刨床。這台刨床已經具備了現代牛頭刨床的基本結構。1842年他還設計製造了單作用和雙作用的蒸汽錘,擴大了鍛件的尺寸。1830~1850年間,惠特沃思利用螺紋微調原理製造的測量裝置,使機械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為後來的互換性生產創造了條件。
19世紀機械製造方面的重大技術進步是發展了零件的互換性,提高了生產的經濟性。1845年,美國製造出轉塔車床,用八個刀具裝在可旋轉塔形支架上,由一人操作輪流完成八種加工工序,1861年又實現了轉塔的自動轉動。之後,為進一步節省勞力,又研製出自動螺絲車床。
19世紀下半葉,新的工具材料和新的動力來源也促進了機床的繼續發展。1850年的碳素鋼刀具只能在約12米/分以下的切削速度下工作。1868年穆舍特發明含有鎢和釩的錳鋼(合金工具鋼)使切削速度提高到18.3米/分。1898年泰勒等人用含鉻的高速鋼把切削速度提高到36.6米/分。切削速度的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機床各部分強度、軸承、變速機構的改進。
『捌』 英國棉紡織工業實現機械化的歷史背景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買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展到世界其他地區。[4]
法國是最早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國家之一。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法國一些紡織業已經開始使用以機器和蒸汽動力,其他工業部門也逐漸效仿。
19世紀0年代起,法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加快。
19世紀中期,法國工業革命基本上已經完成。成為當時僅次於英國的工業國家。但是,由於中小型企業、小農經濟長期大量存在,高利貸資本發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法國企業經營分散,新技術、新機器的發明和推廣比較困難,工業勞動力和工業資本相對比較缺乏,商品市場也不景氣,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法國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大約於法國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工業革命。美國發展工業革命的條件得天獨厚。國內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國際環境優越,少受戰爭之害,大量外國移民湧入,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還帶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生產經驗。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
19世紀以後,美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涌現出許多的發明成果,如砸棉機、縫紉機、拖拉機和輪船等,特別是採用和推廣機器零件的標准化生產方式,大大促進了機器製造業的發展,推動了機器的普及
19世紀中期,美國完成了工業革命。
19世紀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區開始了工業革命,從此以後,德意志的紡織業、冶金、採煤、農業化學和鐵路運輸等部門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嚴重阻礙了德意志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19世紀中期前後,工業革命在西歐和北美轟轟烈烈地進行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其他地區不斷擴展,俄國、日本等國家也陸續開始了工業革命[
『玖』 英國在機械技術領域最關鍵的發明是什麼
英國在機械領域最關鍵的發明就是瓦特發明蒸汽機,引發第一次技術革命,號稱工業革命。
『拾』 為什麼說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1、原因
英國在18世紀未就開始進入大機械化生產,19世紀蒸汽機就在紡織,機械等等各個領域實施了,是其他國家效率的六,七倍,所以說英國是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2、定義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製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
工業發展是工業化的顯著特徵之一,但工業化並不能狹隘地僅僅理解為工業發展。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城市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