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不落帝國的利刃:英國近代軍刀漫談
在18世紀及以前,英國並不注重對騎兵裝備的標准化配置,一般都是由各個軍團的軍官負責為騎兵們購買、配置裝備刀劍。但這種過於隨意的方法有很大的缺點,軍官們對刀劍的功用有著自己的偏好,同時在購買刀劍時又有各種各樣的考慮。所以使得騎兵的軍刀無法得到統一,這就導致了英國騎兵裝備的軍刀質量參差不齊,功用五花八門。
▲1895式步兵軍刀
1895式步兵軍刀的外形設計較為兇猛,與1857式軍刀相比護手雖然依然是鋼制的但鏤空部分少了很多,依然採用半籃狀的護手設計,並在上面鑲嵌皇冠以及國王標記。到1897年英國人對1895式軍刀略微做了些改進,把其佩戴時靠近身體的一側向下翻轉,一面鉤掛上軍官的衣服,更適合軍官作為佩劍使用,並改名為1897式步兵軍刀。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龍潤。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② 世界十大冷兵器排名,真實存在的名刀,你見過哪一把
十、山下陸軍大將的軍刀(英語:Tomoyuki Yamashita』s Sword)
17世紀印度塔瓦彎刀
這款17世紀的印度塔瓦彎刀,是蒙兀兒帝國的皇帝沙賈汗所配用的塔瓦彎刀,刀整體保存完好,刀身刻有金色銘文,帶有「S」形護手的刀柄裝飾有罌粟花、荷花圖案,2007年在蘇富比拍賣行以高達717,800美元的價格售出。
③ 小編推薦:軍事的指揮軍刀,你們知道么
軍刀是軍官的珍物,冰冷的刀身常使尚武的軍人們的熱血激盪不已。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下稱「軍博」)兵器館二樓展廳,令人矚目地陳列著一系列中外軍刀,它們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史的見證。因展廳陳列的軍刀只概略的注「軍刀」或「戰刀」、「指揮刀」,我這個刀劍研究的業余愛好者,不惴冒昧,對軍博展廳的軍刀在辨識的基礎上,擇要作一概略介紹。
軍官佩刀或稱「指揮刀」即儀仗刀,在我國出現於清末。據《故宮:陸軍部檔》記載,清末新建陸軍第六鎮(師)裝備有「軍官佩刀四百五十二把; 軍佐佩刀九十七把; 書記佩刀四十六把」。在軍事展廳中掛有一把頗具中國特色的龍頭柄的清末新軍軍官佩刀。(圖1上)此刀是1911年-1912
軍博展館軍刀最引人注目,且陳列最多的是日本刀。這與我國抗日戰爭中繳獲最多有關。據英國富勒和葛里高利著的Japanese Military and Civil Swords and Dirks一書統計,1945年8月15日各戰場投降日軍上繳的陸軍軍官軍刀為336629把(其中上將21把、中將560把、少將432把),還不包括士官的軍刀,以及海軍軍刀。
④ 請問美國三角洲部隊 海豹突擊隊 和英國SAS部隊的佩刀是什麼.
好像根據任務不同和個人喜好不同一個部隊的人也會有區別吧……尤其是老美那邊,只要你用槍能打到敵人,他才不會在意你給槍裝上衛星定位還是自動跟蹤,刀也一樣,叢林王跟虎牙各有各的用途,不能一概而論的。
⑤ columbia刀是什麼價位
columbia刀的價位在50到1000元不等。主要根據類型定價。戶外多功能在100元左右。
刀具是一種日常生活常用的工具,亦可是一種武器。在機械製造中用於切削加工的工具稱為切削工具。 絕大多數的刀具是機用的,但也有手用的。由於機械製造中使用的刀具基本上都用於切削金屬材料,所以「刀具」一詞一般就理解為金屬切削刀具。
刀具小網路:
切削刀具。切削木材用的刀具則稱為木工刀具。還有特別應用的一類刀具,用於地質勘探、打井、礦山鑽探,稱為礦山刀具。刀具的發展在人類進步的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中國早在公元前28~前20世紀,就已出現黃銅錐和紫銅的錐、鑽、刀等銅質刀具。
戰國後期,由於掌握了滲碳技術,製成了銅質刀具。當時的鑽頭和鋸,與現代的扁鑽和鋸已有些相似之處。 然而,刀具的快速發展是在18世紀後期,伴隨蒸汽機等機器的發展而來的。1783年,法國的勒內首先制出銑刀。
1792年,英國的莫茲利制出絲錐和板牙。有關麻花鑽的發明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1822年,但直到1864年才作為商品生產。那時的刀具是用整體高碳工具鋼製造的,許用的切削速度約為5米/分。1868年,英國的穆舍特製成含鎢的合金工具鋼。
⑥ 歐洲決斗騎士佩劍有哪些
普通裝備:長劍(Long sword)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為了修辭上的方便,所有的「劍」都能和「長劍」一詞混用;而真正意義上的長劍則出現在中世紀早期,是一種輕、薄、長短適中,無論單手還是雙手都能方便使用的一種武器,以切削,突刺為主要攻擊方式。長劍的刃長70到80厘米,柄長20到25厘米,但是這種劍的破壞力實在太小,所以主要是給一般士兵用的武器。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長劍的柄頭一般沒有裝飾或只有長橢圓配重球。
單手武器之王:騎士劍(Knight sword)
騎士劍是由長劍發展而來,並且吸收了很多維京劍的特點。在十一世紀時出現了這些在馬上的騎士專用的武器:長槍和鳶形盾,但是使用盾牌和操控馬匹使騎士的長劍失去了雙手使用的價值,而又窄又薄的長劍對鎖鏈甲的破壞力又不足,所以,騎士專用的刀劍出現了。騎士劍的劍刃為銳角等腰三角形,長70到80厘米,握把僅容一手握持,並有較大的配重球,在馬戰中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面對站在地上或已經倒地的敵人時它也是最佳選擇;《魔戒》的電影里,馬上王國羅罕的騎士們用的武器就是騎士劍。但是,萬一必須步戰,這種劍砍劈的作用實在太差勁……所以到了十二世紀,闊劍和斬劍就誕生了。
蘇格蘭的巨劍:斬劍(Claymore)
這種劍是純粹的步兵劍。看過電影《勇敢的心》的人對它應該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長度,鈍圓的頭部,寬闊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無鋒的劍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砍劈」而存在。在蘇格蘭人抵禦英格蘭人的戰斗中,面對英格蘭整齊的長矛步兵陣容,擅長混戰中「一斬多」的斬劍發揮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為軍隊的裝備,它實在太過極端了;所以,除了對一些傭兵外,斬劍逐漸失去了價值。
石中之刃:闊劍(Broad sword)
闊劍是有著典型英格蘭風味的武器。平行的劍刃,長橢圓的頭部,較寬厚的刃身和夠雙手使用的劍柄,是一種非常沒有特色的武器,但是無論是馬上、步戰、平時防身或水上戰斗時都能發揮出作用,在十一到十五世紀中一直是主流的個人武器。傳說中亞瑟王的削鋼聖劍艾克斯卡里巴(Excaliber)也是一把闊劍;但是到了十五世紀,逐漸發達的冶金技術使它的地位逐步讓給了大劍。
偉大的「雜種」:大劍(Bastard sword)
十五世紀,通過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國和日ben先進的冶金技術傳入歐洲。於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軍人和傭兵們的「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遂由大劍的出現而得到解決。因為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斬劍的「砍劈」以及闊劍的「順手」,所以大劍在名字中出現了「雜種(Bastard)」的字樣。實際上,這種劍可說是最完美的;無論是否使用盾牌,都能發揮它的效用。
一把順手的大劍,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准。一般來說,刀刃長度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長為刃長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比例(各位發現沒有?其實日ben刀對古代平均身高155厘米左右的日ben人來說也符合這一比例);《羅德斯島戰記》里帕恩的魔法劍和亞修拉姆的碎魂劍都是大劍(但小說里的碎魂是雙手巨劍),《魔戒》里阿拉貢的劍也是如此。
穿刺的極端:穿甲劍(Estoc)
正如斬劍將」砍劈「發展到了極至以發揮對付以鎖鏈甲為裝備的輕步兵的殺傷力,在十四、十五世紀,和大劍的流行同時,冶金技術的發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鎧變得堅固且輕巧靈活得多。越來越多的騎士和傭兵開始青睞這種實用而簡單的裝備(比起由幾萬個鐵環甚至是金屬線編織成的鎖甲,這種鎧甲簡單多了)。而一些富有的騎士也在輕鎖甲外裝上板金鎧以提高防禦力。連銳利的大劍都不能穿透這樣的鎧甲,而步兵的短矛也沒有這樣的穿透力,於是,又一種極端出現了。
穿甲劍和斬劍是同等級的武器,確切地說,它其實是一種放大的錐子。完全不考慮斬殺的需要,在長達90到100厘米的劍身上,往往有著三棱、四棱、菱形甚至圓形的橫截面,而在可以雙手使用的劍柄後也往往有著如同短槍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雖然對穿著鎧甲的士兵來說穿甲劍是如同惡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時實在是吃虧。不過對真正擅長使用它的高手來說,高速揮舞時的穿甲劍銳利的尖端是有著極其可怕的威力的。而這時,他們也會用預備的左手短劍對敵人時間伺機做最後一擊。
隱蔽的殺手:左手短劍(Main-corche)
以法語」左手「為名的這種短劍可以說就是為了擊劍手而設計的。二十歲左右、看過黑白電影《王子復仇記》的朋友應該記得最後決斗時雙方都是拿兩把劍的吧?其實左手短劍就是為了彌補講究輕巧而犧牲防禦力的擊劍術而出現的,其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盾劍。而也有蛇狀,帶鎖扣的各種怪異設計……總而言之,是輔助類的武器。但是卻也有著必要時的殺傷力。
細巧而堅強:細身劍(Tiny sword)
在現實中,細身劍是德國貴族喜愛的武器,但在奇幻小說的世界裡,這種武器就成了精靈和女性極其偏愛的東西。比如說蒂德莉特……當然,在古代,護衛重要女眷的女傭兵中也不乏它的愛好者。
雖然號稱「細身」,但是它和後來專門的突刺用西洋劍(Raiper,就是平時擊劍比賽中的重劍或花劍)有很大的區別。其實,這應該是一種為女性或體格瘦小者重新設計的大劍。雖然劍身很窄(和劍柄同寬),但是它略厚的刃脊使其在雙手握持揮砍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破壞力。
由於它有很大的裝飾餘地,所以不少對體力自信的貴族對它青睞有加。從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中的波爾多斯擅長斬擊來看,他很可能用的也是這種武器。
細劍(Rapier)
細劍最早出現於15世紀的法國。由於城市人口逐漸增加,道路的修繕,使得人們的來往和日常生活比以往更為安全方便。因此一般人也沒有必要穿甲佩刀旅行,但是佩劍卻在尚武的西方文化中成了男子氣概的象徵。所以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只要買得起,就一定會佩劍。甚至佩劍還成了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差別標志。同時決斗也由披盔戴甲肉搏轉變為了用細劍決勝負。甚至在服裝設計中也往往把劍當作全身服飾的一部分考慮進去。從某角度上來說,細劍也許是最廣為國人所知的西洋武器。
德國劈刺劍(German Cut and thrust sword):
這種流行在1375到1450年的日爾曼人之間的單手使用的劍是介於騎士劍和大劍之間的典型過渡類型。這種武器最先是為輕裝甲的步兵所設計,逐漸也為騎士階層所接受。它有著漂亮修長的直刃和均勻的淺弧收鋒。在保證了穿刺的威力的同時也確保了劈砍時的強度。一般來說,它全長41又3/8英寸,刃長34英寸,刃寬1又7/8英寸,刃厚3/16英寸。無論是砍還是刺都能夠保證足夠的破壞力和強度。而且這把武器頗為輕巧,只有3磅又4盎司。從這點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以步戰為基礎設計的武器。對重型的鎧甲破壞力不足,但是卻方便使用。這和往往超過4英尺,重過9磅的大劍相比確實是差距很大,但是卻是最早將「砍」和「刺」結合在一起的設計,對後世的武器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焰形劍(Des Flamberge):
焰形劍德文原名的意思,直譯是「火焰般的刀刃」。正如其名,這種武器在15到17世紀之間,一直是德意志法庭和宮廷權威的象徵。穿著法袍的士兵手握雙手焰型劍(Zweihande
Flamberge)正如同中國的衙役手持水火棒,羅馬侍衛肩扛「法西斯」一樣,象徵著法律嚴酷無情的一面。而身不著甲,手舞焰型劍沖入對方弓弩陣中左右砍劈大開殺戒的瑞士傭兵也正如蘇格蘭令人恐懼的斬劍手一般,是無裝甲或者輕裝甲士兵最為恐懼的噩夢。但和無法當成沖鋒陷陣的兵器使用的水火棒或法西斯比起來,從這點來看也許正象徵著日爾曼民族的簡潔實用主義。由於當時歐洲戰場的第一列步兵往往是長矛手、火槍手等輕步兵,甚至是完全沒有鎧甲防護的,揮舞著這種巨大而恐怖的武器沖鋒的瑞士.德國山民組成的,履山地如平地的傭兵可以很快地撕開第一陣的防線,直接把重步兵和來不及沖鋒的重騎兵暴露在己方火力和騎兵沖鋒的銳鋒之前。而那和馬來西亞庫里司劍極其酷似的曲刃對於無防禦的肉體來說是一種殘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比直鋒的劍砍得更深,又不象彎刀那樣需要垂直於切面的大力揮舞,一次直抹就可以造成很深的傷口。這一點在德國雙手劍(Zweihander)上經常採用的鋸齒刃是同樣的出發點。
德國雙手劍(Zweihander):
德國雙手劍和一般被稱為「巨劍(GREAT SWORD)」的一般雙手劍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的比例,和長劍或者大劍是相同的。而德國雙手劍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這種長過6英尺2英寸的巨大細長的武器最常見的握法卻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護的劍身,一手握住劍柄上部,在狹窄的地方充分發揮短小的刀刃和細長堅韌的劍柄兩方面打擊的能力,而在野戰中也可以雙手握柄發揮大力砍殺的威力。但是和一般用來對付重鎧甲的士兵的巨劍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武器針對的目標還是輕步兵;可以說德國農民起義中最常見的武器正是這個,因此它也經常採用焰型刃或者鋸齒型的設計。與其說是劍,不如說是更接近中國的朴刀和日ben的野太刀的武器。
蘇格蘭籠手劍(Scottish basket hilt claymore/Broad sword):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蘇格蘭人在他們民族性的武器闊劍和斬劍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陸流行的細劍的裝飾,將斬劍和闊劍略微的小型化,然後用整體的金屬絲編制的籠手(basket
hilt)包住整個護手,並在內里襯上鮮紅的蘇格蘭粗呢子。先不提實用性如何,至少那些蘇格蘭的男人們穿著華麗的緊身外套,插著羽毛的貝雷帽,紅色的格子呢短裙和長襪子時,這些裝飾華美的劍成了他們身上一條亮麗的風景線,顯得喜氣洋洋意氣風發。蘇格蘭人一向高傲而好鬥,在那個年代,決斗可說是家常便飯。由於不再需要對抗鎧甲,籠手劍幾乎都是單手劍,一手籠手劍一手小圓盾正是那個年代決斗中的蘇格蘭男子的注冊商標。當然,源自斬劍的設計,使得這些劍在決斗中依然是以揮砍為主。作為一種民族性的武器和裝飾品,籠手劍到今天一直可以在各個蘇格蘭的民俗慶典中看到。而蘇格蘭傳統的劍舞的道具,也正是這種象徵著這個高地民族繁榮的華麗武器。正如同斬劍如同引領自由的十字架,籠手劍也有著象徵豐收的籃子的意味在其中。和平時代的武器,和戰亂時代的武器,也許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吧
陣劍(War Rapier,Cid Sword):
看遍整個歐洲大陸,也許沒有一個民族比西班牙人更喜歡華麗,闊氣,要面子。彷彿整個西班牙民族的性格都是用濃烈的紅和黑所塗成。也正是這個西班牙,可以說歐洲貴族社會所有華麗到誇張的東西多半都有西班牙人的推波助瀾在。包括那著名的硬圈領,和細劍,短套褲,擊劍短上衣,花邊等等等等。這一切的廣泛流行都和西班牙的風流騎士們脫不開關系。就是這樣,西班牙的貴族們一向對造型簡單干練,機能性遠高過裝飾性的闊劍,巨劍和大劍嗤之以鼻,稱之為「蠻人的武器」,西班牙的紳士老爺們無不以佩帶短小華麗的細劍為榮,甚至在上戰場時仍然佩著它們。但是在其他國家的騎士們拋下斷裂的長槍拔出大劍開始投入絞肉機一般的混戰,以自己為中心創造出死亡和鮮血的泥濘旋渦時,我們華麗麗的西班牙大爺們楞是傻眼了。纖細的細劍別說殺人,在不脫掉鎧甲的情況下連自殺都做不到。死要面子活受罪,也許說的就是這樣的傢伙吧……終於,無法忍受這種被動挨打局面的西班牙騎士們在16世紀中葉妥協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願意象德國騎士那樣掛著敲打靴子的大劍在宮廷里登堂入室。無論如何都不肯放棄華麗裝飾的西班牙騎士在躑躅再三後,設計出了一種裝在細劍般的單手把柄上的重型劍。這種重心偏前的武器在馬上有絕佳的破壞力,然而要習慣使用它卻是非常困難。不過至少西班牙的騎士老少爺們不用在長槍刺出後就抱著馬脖子拚死逃跑了。但是這樣的武器卻讓一大群貴族們,特別是那些和戰場上的辛苦無緣的長袍貴族們譏笑不已。於是凡事都愛說個條譜的西班牙人把那位11世紀的風流人物,一等一的羅曼史英雄,畢瓦爾的羅迪利格.迪亞茲,熙德爵爺的故事搬了出來,宣稱這種新的武器乃是仿照熙德手中的兩把神兵而來,並且將無護掌帶的叫做提澤納(Tizona),是步兵用的。將有護掌帶的騎兵用劍叫做科拉達(Colada),以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的名字來命名這種武器。一般來說科拉達要比提澤納來得厚而長。重量在8到9磅。而提澤納則和闊劍的刃長類似,重5到7磅。在古斯塔夫時代的瑞士軍團中,來自芬蘭的胸甲騎兵們也使用著類似的武器。不過他們卻很老實的稱之為「War
Rapier」,但是另一個來自他們戰斗中呼號的外號「Hakkapelis」要出名的多。這個詞的意思,從他們戰斗中的怒吼「把他們剁成排骨!」相信大家也猜到一二了。
Tizona
Colada
正裝劍(Dress Sword):
正如其名所示,乃堂堂正裝入朝所用的禮儀之具。然而宮廷雖然華麗堂皇,卻也是陰謀和暗殺所永遠潛伏的地方。於是乎,在冠冕堂皇的禮服之下,全然不下於血腥搏殺的戰場上那樣五花八門的防身器具也層出不窮,爭奇斗艷。從鏈子甲背心(Chain
shirt)到護心甲,從夾著薄鐵片的襯衫到穿在長袍里的胸甲。但是仍然免不了在宮廷的陰暗角落或是講台或是庭院或是來去的路上偶爾遇上那麼幾個抱著請你去天堂度過安逸人生的好心的路人。英國的紳士們自大革命至光榮革命這短短時間內,受夠了這種威脅和恐懼。為了決斗,防賊設計的細劍再也不能給紳士們安全感,武人們將軍刀佩在了腰間,而文官們則為自己設計出了正裝劍。正裝劍有的是一種縮小了的穿甲劍。有著修長的多棱刀身和圓盤型的護手。它是一種屏棄了細劍復雜的動作,確保對敵人一擊必殺的殺傷力和足以貫穿輕型護甲的破壞力。這種多棱刀身的設計甚至影響了後世刺刀的設計很長的時間。有的則是厚身的細劍,除了突刺之外,留有銳利刀鋒的劍刃一揮之下的威力也可以打倒輕裝的刺客。同時,正裝劍的外觀莊重素雅。和英國風格的正裝非常合適。給人以嚴端正之感。因此在正式場合也是一種普遍的裝飾。。而使用正裝劍的決斗,正是現代擊劍中「重劍」項目所模仿的對象。
當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時所佩帶之正裝劍的仿製品
和拿破崙皇帝日常的佩劍的仿製品
正是兩種設計風格的體現。
英國1796式輕騎兵軍刀
拿破崙皇帝的輕騎兵軍刀
水手的象徵:彎刀(Schimiter)
說到彎刀,大家都會聯想到阿拉伯的彎刀。沒錯,就是這個。阿拉伯的彎刀設計思想和歐洲的騎士劍非常相似,都是為了高速的馬上戰斗而設計的;而且彎刀的設計,實際上也考慮到沙漠中無法穿戴沉重堅固的金屬防具這一點。在重鎧流行的歐洲,彎刀在陸戰上根本占不到便宜……所以,這也是在因為嚴寒而無法使用板金鎧的俄羅斯以及以皮甲為主的水上戰場彎刀獲得歡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彎刀比劍更適合砍纜繩……
習慣使用大劍的歐洲人對彎刀也進行了改良使之可以雙手使用(雖然鋼沒辦法比)。從刀身的寬度,可分為偃月刀、半月刀和新月刀,分別對應大劍,闊劍和細身劍。還有很接近原形的哥薩克軍刀,以及後來的佩劍,水手用的闊背短劍等。
很奇怪的一點是,在奇幻的世界裡,很多有著阿拉伯影子的沙漠民族卻使用著歐洲式的彎刀……
彎刀
大彎刀
海軍刀,短彎刀(Cutlass/Hanger):
自文藝復興時代的帆船劃開地中海平靜的海面航向廣闊凶險的大西洋開始,海員們就不再滿足於使用和陸地上的步兵們一樣的武器。那些笨重長大的武器雖然經歷了陸地上千百年的戰爭考驗,但是在搖晃狹窄的甲板上卻是無論如何都顯得如同瓷器店裡的尷尬公牛。因此海員們往往只攜帶一把直刃的短劍,而為了砍纜繩,日常生活用還要帶上斧子和匕首。平時已經是忙得一個人當兩個用的水手們自然是對這一大堆七零八落的東西怨聲載道。
但是,自從在穆斯林商人和海盜手中獲得幾把阿拉伯風格的彎刀之後。船員們驚喜地發現這玩意遠比他們手中的短劍適合海戰之用。而同時,軍刀在輕騎兵中也大大流行開來;在糅合了這些武器之後,很快地,一種寬而厚實的彎曲短刀被歐洲的武器匠人們創造出來了。這種為了混戰中使用的武器一般長60到75厘米,有略微彎曲的寬達3到4厘米的刀身。除了尖端10CM左右的地方開雙鋒來保證刺殺時的威力外,有血槽或者加強筋的厚重刀身即使猛力揮舞砍在鎖鏈甲上也可以輕松地劈開,在混戰中絕對有著一擊就解除敵人戰鬥力的威力。就算是三桅大帆船粗如人腿的主帆纜繩,用它的話也可以很快劈斷,在海戰中兇猛地互相撞擊,碰撞也不會和一般的細刃刀那樣輕易地折斷,卷口或者扭曲。可以說是為了輕裝肉搏而極度特化的短劍。
除了海員外,輕裝步兵也很喜歡這個武器。修長的軍刀壽命不長,往往連續幾場來不及休整的苦戰後就成了只能用來刺的壁爐通條。無論是領一把新的還是拿來磨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所以很多火槍手,長矛手都喜歡用這種武器,他們把這種武器叫做「Hanger」,這個詞來自阿拉伯語中「Knife」的同義詞「khanjar」。區分海軍用的和一般人用的最大的特點,是海軍刀上有著半球型或者籃型的整體護手。而一般的短彎刀則往往只有一條保護筋。路易14時代的法國步兵中,就大量裝備了這種武器。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拿破倫時代才被更適合陸地混戰的印度式軍刀取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等國家的水手依然裝備著海軍刀。現在的海軍刀只是軍人禮儀裝飾之一,但是在3、4百年前的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無論是在君王的旗幟還是海盜的骷髏旗下,無數把海軍刀閃爍著耀眼的光輝譜寫著那段大航海時代的傳奇。
標准海軍刀
直刃海軍刀(Schiavona)
斬刀(Kopis):
Kopis是古代腓尼基人和希臘人使用的、在海戰中使用的大彎刀,後來在整個地中海世界都十分流行;Kopis在東方發展成一種騎刀,叫做反刃軍刀(Kora)。這兩種刀都是逆刃的,專門用來斬;這些武器都結合了斧子和刀的優點,可以發揮重型頭部的破壞力,也有刀的有效殺傷范圍長,用途靈活的優勢。
斬刀
鐮劍
——其它的種類——
軍刀(Saber):一般認為是由細身劍發展而來,在中世紀的實戰中鮮有使用(到17世紀時都是大劍配合火槍,軍刀只是一般的日常佩劍和決鬥武器,地位相當於現代的民用手槍)。直到拿破崙時代才因鎧甲衰落而登上戰場。誠然如此,揮舞著軍刀沖鋒的胸甲騎兵陣列還是很雄偉的……一般全長90到100厘米,柄有護手,單刃,有的有一定弧度。方便砍殺。
匕首(Dagger):這不是實戰用的……真的不是……一般是防身或者緊急時割鎧甲帶子用……平時就是小刀。
短劍(Short
sword)這個……從金屬鎧甲出現開始就沒什麼人用了……盜賊?恩……戰場之外還有不少人喜歡嘛……不過比較誇張的是柄20厘米,刃40厘米的雙手寬刃短劍……是在主武器來不及拔出來時拖延時間的。
雙手巨劍(Two-Handed
sword):以雙手使用為基礎的大型砍劈武器,厚度一般在1.5厘米左右,長160厘米,其中柄40厘米。在刀身上靠近護手處有30厘米無鋒的部分。有血槽,一般有多個裝飾突起。其實也並不重,只有五公斤左右。筆者家裡那把雙手巨劍,連筆者這種沒什麼腕力的人用雙手都可以輕易揮動。雙手巨劍往往並不是非常鋒利,畢竟對它來說,破壞力是比殺傷力要重要得多。
此外再提一種劍:羅馬寬劍(Gladius)——自從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吸收了西班牙劍長處的這種劍出現之後,在好幾個世紀里一直是羅馬士兵的專用裝備。這種劍完全就是為步兵方陣作戰而存在的:雙方的士兵「盾牌頂著盾牌」地拼殺時,劍比一般希臘世界重裝步兵所使用的長矛更加便利。在皮德拉戰役中,突破了馬其頓方陣那長達七米、恐怖至極的長槍之壁後,羅馬士兵的Gladius就把馬其頓兵砍得落花流水。現在可以買到幾千年前的真品Gladius(一般大概一千美元左右一把),依舊保存良好;中國那些專為帝王精心製作的劍至今仍保存著,但是Gladius是泛用的大量生產品,這就足以看出這種劍的製作水平。
⑦ saber和sword的區別
saber在英文中常作為具體的一類刀具來講,這種刀具通常是單手持握,以劈砍或刺擊為主要攻擊動作,一般被翻譯為「軍刀」,大量出現在描述英國近代騎、步兵裝備的資料中。軍刀的直刃和彎刃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大致可以認為騎兵軍刀中為保持劈砍能力彎刃較多,而步兵軍刀中則有很多直刃型號例如英國1895式步兵軍刀。彎刃的「軍刀」在形制上近似於馬刀,直刃的「軍刀」在形制上則近似於馬刀和迅捷劍的混合,其特徵主要為單手、制式,並區別於短彎刀、匕首、短劍、小劍、籠手劍、刺劍等,是否彎刃或是否單刃不能一概而論,在後來這個詞彙漸漸引申為「佩劍」,則應該是因為軍刀和佩劍的定位一定概念上重合的緣故。
在日本奈須蘑菇所作的Fate系列中,Saber作為職介名稱劍士使用,引申saber原意代指劍手,但在英文中這一詞彙應該是Swordman(劍術家,劍士),而另一個常見的劍手的說法Fencer則多指「擊劍運動員」,其中緣故大約是原引申自籬笆一詞的Fencer指刺劍劍術更多,而奧運會中的重劍、花劍比賽事實上都以刺擊為基礎,進而演變成如今的用途。在另一部作品《刀劍神域》中,將Swordman和Fencer分別解釋為「單手劍士」和「細劍士/刺劍士/突刺劍士」,應該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而Fate中採用這樣的引申大概是因為Swordman這個詞放在一串-er的職介名中不合審美吧——別問我為什麼ASSASSIN職介就這么放過了,大概是因為這個詞足夠朗朗上口又好聽吧。
至於Sword一詞,作為刀劍來講范圍相當寬泛,大多數種短柄兵刃都可以作為「sword」來講(甚至比如某些更像是斧頭甚至是鈍器的東西),但主要描述的依然是以短柄長刃的劍類與刀類為主。在這一基礎上衍生出很多的典故並進一步引申出武力、威懾、權利、戰爭等等概念,內涵已經可以說相當豐富了。
11年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太嫩了……不知道是哪位非要提醒我這件事,沒奈何,再答一遍好了。
⑧ 英國軍刀反坦克導彈是怎樣研製的
「軍刀」反坦克導彈是由英國航空航天公司應英國空軍參謀部和北約組織的要求而研製的一種超音速、激光半主動制導的空對地小型導彈。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是用於對付集群裝甲車輛的一種有力武器。也可配裝在快速反應的近距離支援飛機上,在敵防空火力之外對敵方小型堅固目標實施攻擊。該彈的發展背景是由於當時華約各國部隊裝備的坦克數量比歐洲北約各國部隊的裝備數量超過三倍以上,北約組織迫切要求發展一批性能優良的反坦克武器。「軍刀」的設計,不僅滿足北約組織反裝甲的要求,而且超過了英國空軍參謀部的要求,性能上力圖與美國的「海爾法」導彈相競爭。該彈1974年開始研製,1978年在法爾波羅航空展覽會上展出,原計劃1983年裝備部隊。經過五年多的論證與研究,耗資800~1000萬美元以上。盡管美國和北約的成員國對該彈一度很感興趣,但一直沒有生產裝備。
⑨ 世界各國部隊使用的軍刀都是什麼樣的
俄羅斯AK74的刺刀
⑩ 各國軍刀大盤點,哪個是你心目中最帥軍刀
軍刀用於配備馬隊,後也用於配備炮兵。現代一些國度把軍刀作為某些部隊(如合成軍隊和炮兵)將軍佩戴的閱兵兵器。用於劈刺,是近戰兵器!清點一下比較有名的軍刀。
野戰刀——野戰刀就質量、硬度和耐性上而言,都是歸於上上之作。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粗大強健的外型和那帶有美式強悍作風。
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