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史上所有的經濟危機包括現在的
1、經濟危機 1788年
繁榮期 1788—1792年
英國紡織業發展 銀行貸款使籌集資金更主容易,工業投資迅猛增長,投資品需求旺盛,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出口不斷增加
2、經濟危機 1793年
1792年末,物價開始下降,破產事件開始增加。1793年英國對法國宣戰,英國對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出口嚴重萎縮,物價急劇下跌, 到1794年,工商業的狀況開始好轉。
繁榮期 1795年
3、經濟危機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國農業歉收,糧價飛漲,工業品的需求下降。
繁榮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續了12年
4、經濟危機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鐵路投機終告破產,英國第九次經濟危機開始了。許多線路停目鋪設,干線鐵路的工程進展大大放慢。恰在鐵路危機爆發之際,又出現英國和中歐、南歐地區農業嚴重歉收。
繁榮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5、經濟危機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貨卻增加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都大規模停工、減產,物價急劇回落。美國的冶金工業和紡織工業減產20%-30%,鐵路建設工程量縮減一半,許多煤礦關閉,煤價大幅度下跌。
6、經濟危機 1867年—1868年
事實上,早在1864年,英國鐵路建設規模就縮減了40%,造船業也在1864年達到生產的最高峰並開始收縮。英印貿易逆差在1864年高達3200萬英鎊,黃金外流嚴重,1867年春,英國棉花紡織工業生產縮減20%-25%,絲織品輸出減少23%。
毛紡織業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國的重工業。1867年鐵路建設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蘇格蘭地區137座煉鐵爐大半停止生產。造船業從1865年到1867年下降達40%。
❷ 英國「日不落帝國」興衰之路
在漫長的中世紀和近代初期,英國一直是歐洲的一個主要國家,曾經歷了多次的輝煌。但奇怪的是,英國的國運呈現出清晰的波浪型趨勢,它在每一次輝煌之後總會跌入衰落的低谷,淪為二流國家。
在大陸國家竭力爭奪歐洲霸權(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的時候,英國正忙於內部的爭斗,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
光榮革命後的英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歐洲頭號強國路易十四法國的霸權,連續投入兩場遏制路易十四稱霸歐洲的戰爭。
即九年戰爭(1689—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3),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後,英國在保證歐洲大陸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時,主要通過成功的海外擴張穩步壯大力量,其力量觸角大大超越了歐洲的范圍。
當1740年前後歐洲大陸局勢再度出現動盪之時,英國返回歐洲再次抵制復興的法國稱霸大陸的野心。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和七年戰爭(1756—1763)中,英國與西班牙以及與法國之間的戰事都爆發於歐洲戰事開始之前,由此產生的結果也就自然超出了歐洲,擴展到全世界。
英國不僅通過七年戰爭維持了歐洲大陸均勢格局的穩定,還再度摧毀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奪取了法國在北美大陸和印度的幾乎所有殖民地。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全盛時期,1938年人口達4.5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922年通過一戰獲得德國殖民地後,國土面積達到3367萬平方公里,約為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5%。
從英倫三島蔓延到香港、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新加坡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英國出版的大英帝國全球地圖通常用紅色把帝國的領土標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全球的影響力。
但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
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但是與大英帝國不同的是,英國再也無法在政治、外交和經濟等各個方面直接影響英聯邦的其他成員了。
(2)1815年英國處於什麼狀態擴展閱讀:
興衰路上的重大歷史事件:
1、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英文「Glorious Revolution」。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議會權利超過君主的立憲君主制度以及兩黨制度等,不僅對英國以後的歷史發展,而且對歐美許多國家的政治都發生了重要影響。
在17世紀的西歐以及世界其他地區,君主專制是一種普遍的政體形式。西歐的法國、西班牙、奧地利以及丹麥、瑞典、德意志的一些公國,都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在這些國家中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君權神授。至於東歐的俄國以及東方的中國等,則等級森嚴,絕對專制君主制更為強固。
1688年後,英國的政治制度及由此而萌發的政治思想,對歐洲絕對君主專制制度和君權神授、君主萬能、臣民必須無條件服從等思想,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對一些民主、進步的思想家,如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伏爾泰等則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雖然對東歐、俄國及東方的中國等國未發生直接影響,但當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的「巴力門」(議會)、「君民共治」(立憲君主制)就成了鼓舞他們進行斗爭的現實源泉和效法的榜樣。
19世紀末,中國的維新派在為改革而奮斗的時候,就常常引用英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作為楷模。
2、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沖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與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和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系。
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威)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合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與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光榮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年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英帝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
❸ 鴉片戰爭之前英國的狀況
1、政治上,通過了光榮革命的洗禮,英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勃興,英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力量漸漸壯大。
2、經濟上,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工業生產水平迅速增強,資本主義工業化水平全球第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一。
3、軍事上,在工業革命的催化下,一大批新式武器出爐,裝備於英國皇家海軍,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第一強大的海軍。
(3)1815年英國處於什麼狀態擴展閱讀:
1733年織機中開始採用飛梭,60~70年代紡紗機普遍採用;80年代,蒸汽機投入使用。隨著蒸汽機採用范圍的擴大,特別是機器製造業的出現,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到各部門。
到19世紀30~40年代,各主要工業部門都採用機器,大機器生產在紡織業中已佔主導地位。英國從農業國發展成工業國,工業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工業革命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西北地區興起一批工業大城市,人口也向那裡集中。19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
❹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是什麼
1海運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新航路開辟後:英國在世界上最先進行較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2 英國由於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3由於英國海運業迅速發展最最核心的,女王當時也參與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股份,直接攫取了海上運輸貿易霸權,建立了現代資本主義制度,正處於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處於大西洋航線的中心線上,海運便利,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新貴族與資產階級利益受到保障,盛行圈地運動,進入了現代社會,實行較開明的經濟政策,為當時英國手工業提供物質基礎
首次是本土實力的強大,然後就開始進行殖民擴張,自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英國逐漸取代西班牙,成為海上新興的霸權國家,開始不斷擴張海外殖民地。之後,英國相繼在英荷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打敗最強勁的對手荷蘭和法國,奪取了兩國的大片殖民地,確立了海上霸權。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在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步入了鼎盛時期,當時,全世界大約4~5億人——也就是當時全球人口的約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國的子民,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從英倫三島蔓延到甘比亞、紐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馬來亞、香港、新加坡、緬甸、印度、烏干達、肯亞、南非、奈及利亞、馬爾他以及無數島嶼,地球上的24個時區均有大英帝國的領土。計算所有領地的時差,就會發現,沒有那個時間段全大英帝國的民眾是完全處於天黑(日落)狀態的,【總有人處於白天,也總有人處於黑夜】。英國霸權領導下的國際秩序被稱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❺ 18世紀的英國處於什麼狀態
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時期,18世紀60年代最先進入蒸汽時代,18世紀後半期成為最強大的殖民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❻ 1815年英國《穀物法》的始末
指英國1815年制訂的限制穀物進口的法律。規定國產穀物平均價達到或超過某種限度時方可進口。目的是維護土地貴族的利益。實施該法後,穀物價格驟貴,工人要求提高工資,外國也提高英國工業品進口稅,從而損害了工業資產階級利益。1846年,該法被廢除。 [編輯本段]穀物法史在上一世紀中葉以前{即18世紀中葉。——建詞人注},英國的穀物幾乎每年都有輸出,而很少需要從國外輸入。可是從那時起,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由於當時的條件,穀物價格必然低廉,另一方面,由於肉類價格昂貴,許多耕地變成了牧場;同時,具有重大意義的機器發明,正在這個時期推動了工業空前未有的發展,而人口也有了空前未有的增加。於是,英國不得不首先取消糧食輸出,最後甚至要求從國外輸入糧食。由於革命時期二十五年的對法戰爭,輸入發生困難,迫使英國用糧多少局限於本國所生產的。戰爭所造成的輸入困難起了保護關稅的作用。穀物價格上漲了,在大多數情況下地租也就增加到以前的兩倍,在個別情況下,甚至增加到以前的五倍。因此,不久前變成牧場的大部分土地,又重新種植穀物了。英國土地佔有者(順便說說,他們包括幾百個勛爵、六萬個左右從男爵和出身於非貴族的鄉紳)的收入大大增加,於是他們追求起豪華奢侈揮霍無度的生活來,這樣,即使他們地租有所增加,也很快就入不敷出。不久他們的庄園就為重債所累。1814年的和平清除了輸入上的障礙,因而糧價下跌,由於租金過高,租佃者的收入已不足抵償糧食的生產費用;當時出路只有兩條:或是土地佔有者降低地租,或是實行真正的保護關稅來代替過去實際上起了保護關稅作用的東西。土地佔有者,他們不僅在上院和內閣里占著優勢,同時在下院也幾乎有絕對的權力(在改革法案實施以前),他們當然選擇後者,於是不顧資產階級以及當時還受資產階級領導的人民的激憤,於1815年藉助刺刀實行了穀物法。1815年的第一個穀物法規定,在英國糧價每誇特【誇特是英國的重量單位,約合12.7千克。——編者注】低於80先令時,絕對禁止糧食進口。只有在達到這種價格或超出這一價格的情況下,才許可從國外自由輸入糧食。然而,這個法律不僅不符合工業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不符合農業居民的利益,於是在1822年又做了若干修改。但是,這次修改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因為近幾年來糧價總是低廉,從來沒有到過許可從國外輸入糧食的水平。雖然歷次修改法律,議會又屢次組織委員會進行調查,租佃者仍然不能補償自己的生產費用,於是哈斯基森和坎寧終於發明了著名的調節制,這一制度後來被他們的內閣繼任者訂為法律。依據這一調節制,進口稅隨著國內糧價下跌而提高,隨著糧價上漲而降低。以為用這種方法就能保證英國租佃者獲得一個高昂而固定的糧價,使他可以毫不費力地支付高額地租。然而,這一措施也沒有起什麼作用。這一制度日益使人不堪容忍,從實施改革法案以來,在下院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更加堅決反對穀物法了,於是羅伯特�6�1皮爾爵士在組閣一年以後,就不得不降低關稅。
反對穀物法的反對黨也組織了自己的力量。由於糧食騰貴而不得不給工人支付較高工資的工業資產階級,不惜任何代價力圖廢除這些它所痛恨的法律——代表農業利益的舊統治(而且這種統治使其他國家易於同英國工業進行競爭)的最後遺跡。1838年底,曼徹斯特的幾個大廠主創立了一個反穀物法協會;這個協會的勢力在曼徹斯特近郊和其他工業地區迅速擴展開來;反穀物法協會後來稱為反穀物法同盟,它組織募捐,創辦雜志(「反穀物稅通報」),並出資派遣演說家到各地去,利用一切英國慣用的鼓動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反穀物法同盟成立的最初幾年裡(這正好是處於蕭條狀態的那四年),其言論是極端激烈的。當1842年初蕭條變為真正的商業危機而使全國工人階級陷於可怕的貧困時,反穀物法同盟就成為真正革命的同盟了。它的口號就是耶利米的格言:「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它的機關刊物明確地號召人民去造反,並以「長槍和火把」威脅土地佔有者。它的巡迴鼓動家們走遍了全國各地,到處宣傳鼓動,他們所用的語言,比之他們的機關刊物也並無遜色。群眾大會一個接著一個召開,遞交議會的請願書一份接著一份散發,而且正當議會開會的時候,同盟也就在緊靠議會大廈的隔壁同時召開代表大會。當皮爾不顧所有這一切,對穀物法只作修改而拒絕廢除時,這個代表大會就聲明說:
「人民對政府再也沒有什麼可指望的了;他們應當只靠自己;必須刻不容緩地立即停止政府機器車輪的轉動;使用言語的時刻已經過去,行動的時刻已經到來;應該相信人民不願再為窮奢極欲的貴族而活活餓死,如果這一切都不行,還有一個能夠迫使政府讓步的辦法:必須(全國大工業城市的大廠主和市政官吏的這個代表大會就是這樣聲明的)把人民派遣到產生各種貧困的農業區去;但是人民不應該象一群溫順的『貧民』似的而要象『去仇敵那裡扎營』似的開進去。」
❼ 英國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在當年究竟有多麼強大
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語:el imperio en el que nunca se pone el sol,葡萄牙語:o império no qual o sol nunca se põe)是指太陽無論何時都會照在其領土上的帝國,通常用來形容繁榮強盛、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並掌握當時霸權的帝國。而如今該詞在一定的場合用來形容帝國主義,而未必特指某一統一的國家政體,歷史上一共有兩個國家先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它們分別是西班牙帝國和大英帝國。
而日不落的說法要追溯到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上的一次演講。而在舊約中一個類似的概念可能早於希羅多德,其中詩篇談到了彌賽亞王:「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大英帝國
西班牙帝國衰弱後,第二個獲得「日不落帝國」稱號的是大英帝國。
美國的擴張
在近年來,該詞被轉義並引入美國的政治語言。《美國歷史導讀》一書中描述了原來的十三個殖民地如何和在不列顛帝國擴張的「風頭浪尖」獨立,接著談到,然後「美利堅合眾國自己變成了一個帝國,影響力最終超越了曾經是最偉大的不列顛霸權。今天,獨立兩個多世紀過後,在美國政府、公民和海外駐軍所擁有的領土上,或者在美國霸權控制下的美國勢力范圍中的國家上空,太陽永不落下。」
而「日不落帝國」一詞究其原意,則部分老牌殖民帝國都符合條件,如葡萄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在它們的領土上空太陽也不會下沉。「日不落帝國」一詞擴展應用於這些國家,則和「全球帝國」的概念相重合,即只要符合「領土上空太陽不落」條件的全球帝國都可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❽ 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是在什麼時候
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不過二十年後因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失敗,英國被迫收起自傲心,暫時取消日不落帝國的自稱。
1815年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勝利,又進一步鞏固了它的國際政治軍事強權地位,工業革命更讓英國成為無可爭辯的經濟強權,因此1815年徹底打贏第二次百年戰爭後,英國又開始自稱日不落帝國。
到了20世紀中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英國國力的日漸式微,其殖民地紛紛獨立,與此同時,新興霸權國家美國的崛起,也促使大英帝國逐漸瓦解。如今,英國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了一個國際組織——英聯邦以取代大英帝國。
(8)1815年英國處於什麼狀態擴展閱讀:
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全球帝國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冠以「日不落帝國」稱號的國家。
15世紀末,收復失地運動成功後,西班牙統一,迅速走向海外擴張道路。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腓力二世時期(1556-1598年在位),雖然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分治,但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並沒有削弱,反而於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並在1582年蓬塔德爾加達海戰成為無可置疑的海上最強霸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日不落帝國
❾ 1815年時的英國,一年收入5000英鎊是個什麼概念
1815年,英國人控制了歐洲絕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控制著海上航路和利潤豐厚的轉口貿易,在工業化進程中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在人均收入方面,英國人是歐洲最富裕的民族。1815 年英國的財政收入為 7100 萬英鎊.
英國人口, 1811年1259.7W, 1821年1439.2W 則1815年大約1300W.
可見年入5000英鎊還是很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