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月球的知識有哪些
月球,俗稱月亮,又稱月,在中國古時又稱太陰、玄兔、嬋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並且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
月球的直徑略大於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約為地球的1/81,相對於所環繞的行星,它是體積和質量最大的衛星,也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
中文的月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月像一彎眉月的樣子。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分析月的字型時說:月,闕也。人們經過觀察,發現月圓的時間少,闕(弦月或眉月等)的時間多,於是就照眉月的樣子創造出這個象形字。
特性:
月球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埃歐。但是月球的內核並不大,半徑大約是350公里甚至更小,只佔月球大小的約20%,相較之下,其它地球型天體的比例約為50%。
它的組成尚不是完全清楚,可能是由金屬鐵組成,同時含有少量硫和鎳。對月球隨著時間變化轉動的分析顯示月球核心至少仍有部分是熔融的。
月球是地球的同步自轉衛星,它繞軸自轉的周期與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是相同的,這使得它幾乎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它之前以較快的速度旋轉,在後來由於地球產生潮汐摩擦,讓其自轉速度減慢,直到最後以同一面持續面對地球,即潮汐鎖定。
人們將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被稱為正面,而相對的另一面則稱為背面,背面通常也稱為"暗面",但是事實上它如同正面一樣會被照亮。當月相為新月時,我們看到月球的正面是黑暗的,而月球的背面則被太陽照亮。
2. 關於月球的知識
月球,俗稱月亮,古稱太陰,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4400千米)。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成為最先登陸月球的人類。1969年9月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至阿波羅17號結束。
基本數據
平均軌道半徑 384,401千米
軌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點距離 363,300千米
遠地點距離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轉周期 27.32天
平均公轉速度 1.023千米/秒
軌道傾角 在28.58°與18.28°之間變化
升交點赤經 125.08°
近地點輻角 318.15°
默冬章 19 年
平均月地距離 384400 千米
交點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點運動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羅周期 18 年 10/11 天
軌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5°
月球赤道與黃道的平均傾角 1°
赤道直徑 3,476.2 千米
兩極直徑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積 3.976×10^7平方千米
體積 2.199×10^10 立方千米
質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轉周期 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同步自轉)
自轉速度 16.655 米/秒(於赤道)
自轉軸傾角 在3.60°與6.69°之間變化 與黃道的交角為1.5424°
反照率 0.12
滿月時視星等 -12.74
表面溫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氣壓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稱 數值(單位:天) 定義
恆星月 27.321 661 相對於背景恆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對於太陽(月相)
分點月 27.321 582 相對於春分點
近點月 27.554 550 相對於近地點
交點月 27.212 220 相對於升交點
月球的直徑是地球平均直徑的1/4,質量只是地球的1/81。
3. 有哪些關於月球的知識
月球也稱太陰,俗稱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也是研究得最徹底的天體,人類至今唯一一個親身訪問過的天體。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佔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太陽的1/400。月球的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表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海」。著名的有雲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裡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於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背面地圖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其原因是潮汐長期作用的結果。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中間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徵。而當人造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月球約一個農歷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面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面較接近黃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恆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恆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月球對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現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圍繞地球的軌道為同步軌道,所謂的同步自轉並非嚴格。由於月球軌道為橢圓形,當月球處於近地點時,它的自轉速度便追不上公轉速度,因此我們可見月面東部達東經98度的地區,相反,當月處於遠地點時,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因此我們可見月面西部達西經98度的地區。這種現象稱為經天秤動。 補充: 月球本身並不發光,只反射 太陽光 。月球亮度隨日、月間角距離和地、月間距離的改變而變化。平均亮度為太陽亮度的1/465000,亮度變化幅度從1/630000至1/375000。滿月時亮度平均為 -12.7等(見)。它給大地的 照度 平均為0.22 勒克斯 ,相當於100瓦電燈在距離21米處的照度。月面不是一個良好的反光體,它的平均 反照 率只有7%,其餘93%均被月球吸收。 月海 的反照率更低,約為 6%。月面高地和環形山的反照率為17%,看上去 山地 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隨而變化,滿月時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再加上月面物質的 熱容量 和 導熱率 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 晝夜 的 溫差 很大。白天,在陽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溫度高達+127℃;夜晚,溫度可降低到-183℃。這些數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溫度。用射電觀測可以測定月面 土壤 中的溫度,這種測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較深處的溫度很少變化,這正是由於月面物質導熱率低造成的。 從月震波的傳播了解到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厚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佔了月球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據推測大概是由Fe-Ni-S和榴輝岩物質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