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樂師會是什麼時候在英國成立

樂師會是什麼時候在英國成立

發布時間:2022-06-11 11:49:57

① 音樂家的簡介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小學教員家庭。他8歲開始學習音樂;16歲擔任助理教師,教授私人鋼琴,以此謀生。1813年,當他毅然離家去維也納作一個「自由藝術家」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但他所處的時代正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失敗,歐洲處於反動王朝復辟的時期。
他一生共寫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響曲《未完成》、鋼琴五重奏《鱒魚》、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等。
他創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稱,他的歌曲優美、質朴而深刻,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苦悶與壓抑、歡樂與痛苦,成為浪漫主義藝術的典範。

欣賞:
1、小提琴獨奏曲《小夜曲》(2:46) 歌詞大意:①「我的歌聲穿過深夜,向你輕輕飛去,在這幽靜的小樹林里,愛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聽見夜鶯歌唱,她在向你懇求,它要用那甜蜜歌聲,訴說我的愛情。」
2、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鱒魚)第四樂章(7:35)創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鱒魚》,歌曲用二段體寫成。第一段描寫鱒魚在清澈的小河中歡暢地戲游,第二段描寫狡猾的漁夫把河水攪渾,得以渾水摸魚。後來,創作《A大調鋼琴弦樂五重奏》時,採用了這首歌曲的曲調,故又稱《鱒魚五重奏》。

「鋼琴詩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生於華沙附近的一個教師家庭,父親是僑居波蘭的法國人,並是一位長笛演奏家,母親是波蘭貴族世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很好。他從小喜歡音樂,6歲接受嚴格的鋼琴教育,9歲就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出。16歲時進入華沙音樂學院,跟隨院長艾爾斯納學習音樂理論。1830年,20歲的肖邦出國作旅行演出。他來到了巴黎,當時的巴黎是群星薈翠的藝術之都。他在這里以作曲家、鋼琴家的身份獲得了盛譽。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樂瀟灑、飄逸、含蓄、柔情,而這一切又都是在濃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熱烈、深沉的富愛國熱情中表現出來的。,人們稱他為「鋼琴詩人」。他為後世留下了二百餘首鋼琴珍品,有以《c小調革命練習曲》為代表的27首練習曲,有富於民族風格的51首瑪祖卡舞曲,有著陽剛之美的《降A大調波蘭舞曲》(也叫波羅涅茲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鋼琴音樂中的精品,另外還創作了許多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等。

欣賞:
1、《降D大調一分鍾圓舞曲》 (小狗)(1:51)
2、《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15:06)演奏:倫敦交響樂團、鋼琴:魯賓斯坦 、指揮:安德列-普列文

(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國的柏林,猶太人。二戰期間隨家人到了美國,從1963年開始指揮生涯,先後擔任過美國聖路易斯交響樂團、休斯頓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和英國倫敦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和常任指揮。

1813年10月10日,威爾第出生在義大利北部一個小城鎮里,他的父親是農民,開了個小客棧。威爾第曾被米蘭音樂學院拒之門外,但他沒有灰心喪氣。他拜著名指揮家拉威尼阿為師,日以繼夜的努力學習,很快就綻放出天才的光芒。

威爾第所處的正是義大利最為動盪的時代。他的成名作《納布科》映射了奧地利對義大利的殘酷統治,因此受到了義大利人民的極度歡迎,取得了轟動性的成功。從《納布科》開始,威爾第踏上了輝煌的征程,他的歌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飛遍了義大利的山山水水。

從19世紀50年代,威爾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相繼問世,他又陸續寫出一批很受歡迎的歌劇:《西西里晚禱》、《西蒙-波卡涅格爾》、《假面舞會》、《命運的力量》、《唐-卡洛斯》、《阿依達》。

《阿依達》使歌劇大師的聲望登上一生的頂峰。這部歌劇是應埃及總督之邀而寫,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個著名歷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開羅首演大獲成功。一個半月後,這部歌劇在米蘭斯卡拉劇院上演,威爾第親自指揮,義大利國王蒞臨觀看。劇場內外盛況空前。

在威爾第八十高齡時,他又寫出了最後一部歌劇《福爾斯塔夫》,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不能不叫人驚嘆。

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在米蘭逝世。在無邊的送葬隊伍中,自發的響起了動人心魄的歌聲:《納布科》中最著名的唱段《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學院節慶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匈牙利舞曲、搖藍曲。

學院節慶序曲作於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哲學博士的學位,他為此寫了這首曲子加以感謝,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親自指揮首演於布雷斯勞大學。作者曾說這是「宴席上歡樂的學生歌曲的集錦」。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真不愧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不論技巧曲風都足堪與貝多芬等齊名。 有人說如果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是男性, 孟德爾頌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樂評家說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 表面平靜骨子裡卻充滿風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聽得出來, 第一三樂章雄勁粗獷熱情豪放, 巨人登場架式英雄縱橫性格, 有別於貝多芬的內斂。 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特別雄偉壯麗的原因之一。 可與其第一號交響曲互相媲美彼此呼應。 不過問題好像也是出在這里? 好幾位歐美日本樂評家認為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成熟度構思深奧曲趣深邃, 幾乎是完美珍品, 為他曲所不易見,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於它交響曲個性。 難道這是樂團結構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協奏曲就不能色彩富麗爆勁磅礴嗎? 勃拉姆斯第1 號鋼琴協奏曲也有交響性格, 樂團咄咄逼人, 但爭議好像少點。或許是鋼琴的音量大餘韻深遠, 置身在管弦樂團風雨交織的波浪中, 仍能突顯出它身為彈弦(擊弦)樂器相異音色的特性, 別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協奏曲中協奏夥伴正是弦樂器與管樂器, 小提琴又佔有相當重要的比例, 獨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與協奏小提琴部分重疊, 一旦面臨總奏,Solo好像快被淹沒吞噬了?? 以上這樣解釋不曉得是不是太過浮面? 廿世紀也有一首協奏粗曠大膽鮮麗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協奏曲,但卻未聞因曲風雄偉而淹蓋Solo的情形? 或是因為協奏曲基本上就不同於交響曲, 不適於"交響化"。 或是因為協奏曲的表達內容更著重於表現獨奏樂器的運動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樂中的特殊的地位,在於它不但是以德語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語的"及"德國的"雙重意義)、唱詞擺脫了傳統的拉丁語經文的規范,而且精神上更富於人性,從天主教的神性轉向自馬丁。路德以來在德國興起的新教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是"德國的")。勃拉姆斯是從1857年開始創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歲。到1861年,安魂曲已經寫了四個樂章。1865至1866年間,為紀念母親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兩個樂章。到1868年寫出最後的一段音樂(有女高音獨唱的第五樂章)後,此曲才告完成,創作前後歷時11年。最終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個樂章。勃拉姆斯是個虔誠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詞是他自己從路德翻譯的舊約和新約聖經中關於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選編綴而成的。由於勃拉姆斯極其熟悉《聖經》,唱詞編來渾然一氣,不落痕跡,只就文字來論,已是大手筆。他寫的音樂和他挑選的唱詞配合得天衣無縫,在這里雖然也有哀悼,也有悲傷,但是沒有傳統的關於末日審判的恐怖,沒有奉獻、贖罪、超拔的內容,而是代以一種不同的關於生與死的信念: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殘,花必謝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會從上帝那裡得到安慰。如果把這里的"上帝"換成"信仰"二字,就有著更廣泛的涵義。

勃拉姆斯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號交響曲》被世人稱為《第十號交響曲》。所謂「第十號」乃是指本曲續接於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之後,成為第十首著名交響曲之意。樂曲中充滿斗爭、煩惱、苦悶、失意、喜悅等人間七情六慾的交織,是遍歷人世滄桑者最偉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給世人的精神至寶。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中引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的曲調,不負其《第十號交響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時間(1855-1876),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四十三歲。本交響曲的寫作之所以耗時長久,並不是因為作曲者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態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來就很嚴謹,在交響曲創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寫便寫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響曲」並駕齊驅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風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寫出了這首能和貝多芬交響曲相提並論的,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於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親自指揮首演。作者從1884年夏就已開始創作本交響曲,歷經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見勃拉姆斯那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本交響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響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響曲中所沒有的憂愁色彩,即後人所說的「古典悲劇性」。其實在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發憂愁的情思,但像本曲這樣,以憂愁作為樂曲的基調,卻屬首次。它的第二個特徵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寫成。當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顯示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本交響曲具有這些特徵,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雋永,終於逐漸被聽眾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經常被演奏,而且經常博得滿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樂曲,不但到處被演奏,而且被改編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器樂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開始創作這一系列樂曲,當時他在維也納對該地的吉普賽音樂頗感興趣,於是記下了許多吉普賽音樂的旋律。1869年他開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實際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賽音樂的旋律,加以編輯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聯彈」鋼琴小曲所組成的曲集,雖然每一首樂曲的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混合著匈牙利民族音樂和吉普賽民族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形式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以三段體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這首常用於小提琴獨奏的《搖籃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於1868年。相傳作者為祝賀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這首平易可親、感情真摯的搖籃曲送給她。法柏夫人是維也納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漢堡時,曾聽過她演唱的一首鮑曼的圓舞曲,當時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優美的歌聲所感動,後來就利用那首圓舞曲的曲調,加以切分音的變化,作為這首《搖籃曲》的伴奏,彷彿是母親在輕拍著寶寶入睡。原曲的歌詞為「安睡安睡,乖乖在這里睡,小床滿插玫瑰,香風吹入夢里,蚊蠅寂無聲,寶寶睡得甜蜜,願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陽升起。」那恬靜、優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詩。 後人曾將這首歌曲改編為輕音樂,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就像一首民謠那樣深入人心。

美國音樂經過長期發展,到20世紀初才具備獨特的美國風格,並取得了與西方各國音樂文化同樣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美國境內存在著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個民族或種族的音樂,也存在著歐洲音樂家從歐洲各國帶來的專業音樂。它們之間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促進了美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

16-18世紀 印第安人的歌唱主要用於勞動、婚喪、准備作戰等場合,以鼓等打擊樂器伴奏,音調簡單,獨具一格。16世紀後,隨著各國移民的到達,也帶來了他們本國的音樂文化。經過激烈的爭奪,英國人終於取得了在北美大陸的優勢。因此,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的影響最大,它為美國音樂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石。1619年,第1批非洲黑人奴隸被販運到北美。非洲黑人酷愛音樂,慣於一邊勞動一邊唱歌。黑人音樂的動人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1640年,馬薩諸塞出版了《海灣詩篇歌集》,是北美刊印的第1本書。18世紀初,為提高歌唱水平,許多牧師著書指導唱歌。同時,隨著移民的增加和一些大城市的逐漸繁榮,世俗音樂也變得活躍起來。歐洲樂器如小提琴、吉他、哈普西科德等開始流行,出現了專業音樂家。1731年在波士頓舉行了第1場音樂會。通常的音樂會節目包括愛國歌曲、歌劇詠嘆調、傳統民歌等,有時也有一些標題的或無標題的器樂作品。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國本地出生的第!批作曲家。同歐洲音樂相比,當時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被認為不夠成熟。

19-20世紀 19世紀初,許多歐洲音樂家來到美國,他們帶來了遠比美國先進的音樂水平和技巧。1848年歐洲革命後,又有大批德國音樂家移居美國。他們使原先習慣於贊美歌的美國人的音樂趣味發生明顯變化,也給美國年輕一代作曲家的創作帶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音樂教育獲得迅速發展。

南北戰爭後,美國音樂生活更趨活躍,又有一些重要的音樂團體相繼建立,如大都會歌劇院(1881)、波士頓交響樂團(1881)等。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一批具有相當專業技巧的作曲家。他們把美國音樂提高到了歐洲的水平,但作品缺乏獨創性,帶有明顯的模仿傾向。其中成就最高的是E.麥克道爾,他被認為是美國第1個取得國際聲望的作曲家。

當美國作曲家幾乎都在追隨歐洲風格時,歌曲作家S.C.福斯特卻採用美國黑人音樂的曲調進行創作。他的很多歌曲是為當時盛行的「黑人劇團」(由白人化裝扮演黑人,其成員稱為游吟藝人)寫作的;而真正的美國黑人音樂卻末受到重視,它們只在黑人中流傳發展。當時流行的黑人音樂主要類型有靈歌、布魯斯、勞動歌曲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擺脫德國音樂控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對此起了很大作用。他於1892-1895年間應邀就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他建議美國作曲家把美國印第安人和黑人音樂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去。也有的作曲家轉向法國音樂,他們的創作與印象派有著密切聯系。另有一位作曲家C.E.艾夫斯在獨自探索美國化的音樂語言。他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的注意,後來才被認為是美國老一輩最著名的作曲家。

20年代,社會輿論鼓勵美國作曲家創作具有美國風格和特點的作品。一批作曲家在各方面支持下,為美國民族主義音樂的確立作出了貢獻。特別在交響樂領域,他們為美國音樂贏得了與歐洲各國音樂並駕齊驅的地位。曾在巴黎從法國作曲家N.布朗熱學習的A.科普蘭、R.哈里斯、W.辟斯頓、V.湯姆森以及R.塞欣斯(1896-)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把美國的音樂語言與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結合起來。他們的學生和追隨者如W.舒曼、S.巴伯、L.伯思斯坦等繼承了他們的道路。這些青年作曲家大都是國內培養起來的。

20-30年代的美國音樂並不只是朝著一個方向發展。西方音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空前的劇烈變化,出現了新的現代音樂流派;即便是上述作曲家,在他們的某些作品中,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實驗的性質。最重要的實驗主義者是1915年定居美國的法國作曲家E.瓦雷茲。同時期,美國的流行音樂空前發展。特別是從黑人音樂布魯斯、拉格泰姆等演變而來的爵士音樂風行全國。具有獨立的美國風格的音樂劇(亦稱百老匯歌舞劇)是在歐洲的輕歌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在流行音樂中佔有特殊地位。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有R.羅傑斯(1902-1979)、G.格什溫、伯思斯坦等。

納粹政權的出現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許多著名的歐洲作曲家來到美國,如P.欣德米特、B.巴托克、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D.米約等。他們給美國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巨大影響。美國成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中心。美國音樂創作的民族性不再受到重視,許多美國作曲家的作品與歐洲音樂在風格上的差別幾近消失。

50年代以後,美國音樂更趨多樣化。盡管有的作曲家基本上按照傳統的音樂語言進行創作,但是吸引著新一代作曲家的是層出不窮的各種新音樂流派,代表人物是J.凱奇。在流行音樂領域內,也出現了新的品種。從布魯斯等音樂發展而來的搖滾樂風靡全國,爵士音樂退居次要地位。搖滾樂的代表人物有E.普雷斯利(1935—1977)等,民歌的著名歌手有B.迪倫(1941- )等。70年代以後,搖滾樂的熱潮逐漸衰退,各種流行音樂互相影響,在風格上趨向綜合。最著名的流行音樂歌手是M.傑克遜(1958—)。

在音樂表演方面,美國往往由於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指揮、獨奏家和歌劇演員而達到很高水平。美國的交響樂團佔全世界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土頓、芝加哥、克利夫蘭、紐約和費城等交響樂團均享有國際聲譽。

克勞德·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又譯克勞狄·德布西)
法國作曲家。生於商人家庭。十一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大獎」,後赴義大利學習兩年。藝術上反對舊傳統,並受東方音樂及唯美主義思潮的影響,逐漸形成對現代歐美音樂具有深遠影響的印象樂派。而其實質更接近於象徵派。德彪西私生活上也相當反傳統,甚至為圈內朋友所看不慣。

他於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餘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並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後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並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後》,還根據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手法。鋼琴創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海》、《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症,於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里,他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一、德彪西的「夢幻世界」德彪西這位現代音樂的創始者,開發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現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於1862年。他的前輩中並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為一個水手。但是一位曾經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很感興趣,於是免費給他上課。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一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並且有機會到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後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庄園里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一年以後,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並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常使用一種全音音階。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別在於那些半音放在哪裡。在大調音階里,半音總是處於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在小調音階里,其中的一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裡,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一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築起他與眾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德彪西對傳統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顏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但是,一個音除了第一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共鳴式的振動,正象一塊扔到水裡的石頭引起的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泛音中的第一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一架調音調得很準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一個琴鍵,然後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為另一個音的泛音,發出德彪西曾經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三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一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較為洪亮的音質。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聽見了的聲音。由於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並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德彪西所創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後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

■主要作品

按體裁時間分列:

管弦樂曲:《春》(1886);《牧神午後前奏曲》(1894);《夜曲》(1899);《大海》(1905);《聖塞巴斯蒂安之殉難》(1911);《意象》(1912)
室內樂:《弦樂四重奏》(1893);《大提琴奏鳴曲》(1915);《長笛、中提琴和豎琴奏鳴曲》(1915);《小提琴奏曲》(1916-1917).
鋼琴曲:《貝加莫組曲》(1905);《鋼琴曲》(1901);《版畫》(1903);《意象》(1905和1907);《兒童園地》(1908);《前奏曲》(卷I:1910,卷ii:1913);《練習曲》(1915);《白與黑》,為雙鋼琴而作的(1915).
合唱作品:《浪子》(1884);《中選的小姐》(1888);
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1902).
歌曲:五十餘首

② 莫扎特第一次作曲是幾歲

莫扎特第一次作曲是5歲。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據說在他還不會寫字的時候便已會作曲了。

莫扎特1760年,開始學習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勞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爾夫岡與姐姐南內爾的歐洲巡演拉開序幕。

從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見的維也納之行後,他經由波恩、科隆、布魯塞爾抵達法國,在巴黎他短暫碰壁,隨後在英國重整旗鼓,在義大利度過的歲月則為莫扎特日後的歌劇創作提供了無限源泉。



(2)樂師會是什麼時候在英國成立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莫扎特逝世多年,其作品仍在各國舞台和音樂會上占居一席重要位置的世界性作曲家,他豐碩無比的創作遺產大大地豐富了世界音樂文化寶庫。

莫扎特創作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影響之深遠,令無數音樂家難以逾越。啟蒙運動與狂飆運動之精神,貫穿於莫扎特的作品,共濟會的影響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樂、歌劇、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樂家視為天籟之音,奉為經典。

莫扎特的生命僅延續了35個春秋,但因為他的作品的普世價值、內涵豐富、耐人尋味,所以傳奏至今。莫扎特用心靈、生命譜寫出的不朽樂章,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③ 音樂之最

中國音樂史之最

1、中國創辦的第一支軍樂隊
1899年,袁世凱在天津接受了德籍顧問的建議而組建。這個樂隊大概二十個人,所用的樂器和外國行伍中的銅管樂隊一樣,曾為慈禧演奏。

2、中國現存的最早的軍樂隊
清華大學軍樂隊,始創於1916年,至今仍活躍在業余管樂界。

3、中國最早的小提琴製造廠
1949年6月1日,我國建起了第一家小提琴廠——新中國樂器廠(即北京提琴廠)。後來,上海、天津、廣州、營口和蘇州等城市也相繼建立了小提琴廠。現在,樂器科研部門已開始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已使我國的小提琴生產水平大大提高。

4、中國第一座本民族音樂家銅像
1982年11月27日,上海音樂學院塑立的該院創建人蕭友梅的半身銅像。蕭友梅,1884年生在廣東中山縣;1901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附中,兼讀於東京音樂學校;1912年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20年回國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藝專任教;1927年在上海籌建國立音樂學院(即現在的上海音樂學院),並任教授、教務主任、院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蕭友梅組織了「抗日救國會」,鼓勵全校師生創作愛國歌曲。他創作的《國恥歌》、《國難歌》等在當時都有一定的影響。

5、中國最早的說唱音樂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的《成相篇》。《成相篇》的音樂形式取材於民間說唱和歌謠,共分三個樂章。「相」是一種由舂米或築堤的勞動工具發展而成的打擊樂器,用以擊節說唱。「成相」是當時民間流傳的一種說唱、歌謠形式,後來發展成詩歌形式。全篇四句一韻,按一定的節奏朗讀,無固定的曲調,其節奏類似快板。作品大多宣傳為君治國之道,間雜有歷史故事,對當時的現實也有所批判。

6、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音樂機構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所設立的樂府。「樂府」如同現代的歌詠團,協律都尉是該機構的最高業務領導人。樂府專業工作者將從趙、秦、楚等地區收集來的地方民歌進行整理、加工,然後由協律都尉譜成新曲,教給樂人歌唱,供宮遷帝後王妃、公伐將相等人觀賞。「樂府」最繁盛時人員達800多人,他們大多是一流的音樂家、文學家和民間藝人。這種音樂機構是漢代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高度的背景下,文化相隨發展的產物。

7、中國最早的對外音樂文化交流
西周周穆王十三年(約公元前989年)。當時,周穆王親自率領一支龐大的歌樂隊西行,一直到達與黑海相連的黑湖,全程往返約35000多里。這支樂隊每到一處,就與當地的部落首領互贈禮品並舉行盛大的演出。現在的傀儡戲、皮影戲、雜技等,就是那時傳入我國的。在交通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周穆王率隊不辭辛勞,跋山涉水,為發展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率領的這支龐大的歌樂隊成為我國最早出國訪問的音樂團體。

8、中國最早的器樂演奏比賽
唐朝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在京城長安舉行的琵琶比賽。當時,長安的東街和西街搭起了兩座綵樓,在東街綵樓上的琵琶手是來自西域的康國人康昆侖,他是宮廷琵琶演奏家,號稱「琵琶第一手」;在西街綵樓上的是化妝成少女的琵琶演奏家段善本。據《憶樂府雜錄》中記載,比賽開始後,康昆侖彈了一曲《羽調錄要》後,段善本立即移到「楓香調」彈奏,結果康昆侖為段善本的彈奏所傾倒,乃拜段為師。

9、中國古代最早的音樂學校
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前8世紀)的「大司樂」,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時統治階級很重視音樂,把音樂看作是統治國家的重要工具。「大司樂」作為周朝的音樂機構,掌握著音樂教育和執行禮樂的職能,它的培養對象主要是王室和貴族的子弟,也有一些是從民間選拔出來的優秀音樂人才。學習內容主要為音樂美學、演唱和舞蹈;學時為7年,從13歲開始學習,20歲畢業;學生人數達1400餘人,其中音樂教師(樂工)有600多人,可稱得上是一所師資雄厚、機構完備的音樂學校。

10、最早傳入中國的古鋼琴
1600年來中國傳教的義大利學者利瑪竇(1552—1610)獻給萬曆皇帝的貢品。這架鋼琴是17世紀義大利製造的一種長方形琴身的慶巴羅古鋼琴,進貢時名為「鐵弦琴」,又稱西琴、雅琴或72弦琴。與此同時,利瑪竇還向我國樂師介紹了8首用古鋼琴演奏的歐洲教會樂曲。

中國音樂家之最

1、獲奧斯卡音樂獎的第一位中國作曲家
1988年,經過激烈的角逐後,31歲的中國青年作曲家蘇聰,因在影片《末代皇帝》中的出色配樂,獲得了第六十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這在中國作曲家還是第一次。
蘇聰於1982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隨後赴德國西柏林自由大學攻讀比較音樂學博士學位。1985年,蘇聰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參加李斯特逝世100周年國際音樂大賽,他創作的《鋼琴幻想曲》獲得第二名。此後,極負盛名的彼得音樂出版公司特聘他為該公司成員。

2、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家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優秀的音樂家是不計其數的。其中夔稱得上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家。夔生活的年代,相當於我國傳說中黃帝和堯舜禹時代的後期。據《尚書》記載,夔曾擔任舜的樂官。夔原是生活在荒僻邊緣地方的有音樂特長的平民百姓,後被舜破格提拔重用。夔擔任樂官之後,曾親自參與著名樂舞《韶樂》的創作和指揮。相傳這部樂舞一直流傳到1000多年後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孔子聽後贊嘆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可見夔的音樂技能之高超。

3、最早創立十二平均律的音樂理論家
我國明代傑出的科學家、音樂理論家朱載育,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理論創立「十二平均律」的人。他的律學著作達17部之多,完整、系統地創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朱載育考證的律制,在音高上的誤差小,其精確程度使西方的一些音樂理論家也嘆為觀止。

4、世界上登台最少的演奏家
1950年深秋的一個夜晚,在中國江蘇無錫的一次文藝晚會上,一位雙目失明、年近花甲的老人,在舞台上演奏了一首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博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演奏者也激動得熱淚盈眶,又加演了一曲《聽松》。
他就是聞名中外的民間音樂家——瞎子阿炳。
阿炳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從小酷愛音樂,隨養父華清和道士學習各種樂器,能唱會奏,還能即興編詞創作。
因生活所迫阿炳流落街頭,後又不幸患上眼疾而雙目失明。他手中的二胡琴弦較粗,且綳得很緊,其他人一般是按不動的。他的琴聲高亢而悠遠,演奏別具一格,他可以站著拉或邊走邊拉,將二胡琴筒夾在兩膝間是他常用的演奏姿勢。
雖然阿炳技藝卓絕,但卻從來無緣登台。這次文藝晚會,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登台。演出後不久,阿炳就與世長辭了。
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送了華彥鈞的代表作《二泉映月》,1954年又出版了《阿炳曲集》。國慶10周年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將《二泉映月》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作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華彥鈞的作品在國外廣泛流傳,並得到很高的評價。
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聽了《二泉映月》後潸然淚下,伸為感慨:「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

唱片之最

1、世界上最早的唱片
世界上第一張唱片是由美國工程師埃米爾·別爾利赫爾於1888年錄制而成。這張唱片現存於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里。早期的唱片中間有兩個孔,唱針由里向外轉動。唱片只錄一面,背面貼有文字說明卡。

2、最早的揚聲器和電動留聲機
1898年英國倫敦的霍雷斯·肖特獲得專利的「奧格澤特弗恩」揚聲器,是世界上最早的揚聲器。這個揚聲器利用了壓縮空氣的裝置。最早用揚聲器放大裝置來代替耳機的電動留聲機,是1925年美國俄亥俄州達比由克的布朗茲維克公司製造的布朗茲維克·帕納特羅普的留聲機。

3、最早的爵士樂唱片
世界上最早的爵士樂唱片是1917年3月7日開始銷售的。這張唱片一面錄有《新奧爾良爵士樂隊歌曲》,另一面錄有《緊張、堅定的一瞬》。演奏者是尼克·拉羅卡的原新奧爾良爵士樂隊,由美國新澤西州卡姆登的皮克塔公司出版。

4、最早的歌劇唱片
1896年,法國帕台·弗雷貝公司開始銷售世界上最早的歌劇唱片,這是一種圓筒型唱片,灌制錄音的均是當時著名的歌劇演員。1903年,格拉莫馮公司的弗雷德·蓋斯巴格,在義大利米蘭錄制的《丑角》,是世界上最早的歌劇全曲唱片,由歌劇作者列昂卡瓦洛親自擔任指揮。

5、最早的鍍金唱片
美國的格倫·米拉樂團演奏的歌曲《卡達努加·秋·秋》,在1941年攝制的美國電影《桑·巴雷小夜曲》中曾使用過。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銷售這首歌曲的唱片,僅出售幾個月就達到了100萬張。為此,美國無線電公司特別製作了一張鍍金的唱片贈給格倫·米拉樂團,以資慶賀。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張鍍金唱片。

6、最早的金唱片
金唱片是西方國家專門為了獎賞灌制唱片的歌唱家而設制的。某張唱片只要賣出了100萬張,那麼第100萬張就稱為「金唱片」。當然,歌唱者所獲的這張「金唱片」並非金質,只是一種榮譽。世界上第一張金唱片錄制的是列昂卡瓦洛(1858—1919)所作的歌劇《丑角》中的一段詠嘆調,這是義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魯索(1873—1921)演唱的。

7、最早的唱片圖書館
1914年,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城圖書館開設了世界上最早的唱片圖書館。開館伊始,只有當地婦女俱樂部寄贈的25張唱片,到1919年,圖書館所收藏的唱片已近600張,借出次數達3505次。

8、最暢銷的唱片
個人唱片銷售數最高紀錄,是邁克爾·傑克遜創造的。他灌制的唱片集在全世界共銷售出了數千萬張,由於他在歌壇久盛不衰,所以他的這一記錄還在不斷地直線上升。第一張破100萬大關的古典密紋慢轉唱片,是鋼琴家哈維·拉凡·小克立本傑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的《鋼琴奏鳴曲第一號》。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歌曲唱片,是由美國作曲家歐文·柏林所寫的作品《我願光明再生》,這是一首聖誕節頌歌,作品問世後的數十年間,售出的唱片數竟達5000萬張。

9、最耐用的唱片
1977年8月20日,美國「旅行者1號」太空船,從美國肯尼迪角出發。太空船周圍用幾枚鈦制螺栓固定著一個鋁盒,盒裡有一個瓷唱頭,一個鑽石唱針和一張噴金的銅唱片,唱片內錄入了兩個小時的音響節目,全是地球上的各種聲音。其中自然界的聲響有35種,可以播入12分鍾,如風雨雷電、鳥鳴獸叫等等。除此之外,唱片中還收錄了世界上60多種不同語言的問候語。整張唱片有四分之三錄下了地球上各時代、各地區不同民族的音樂,共有27首之多,其中有一首是中國的古琴曲《流水》。這張唱片即使使用10億年,音色也將嘹亮如新,堪稱世界上最耐用的唱片。

10、最小的唱片
世界上最小的唱片,直徑只有35毫米。該唱片所錄制的是英國國歌。這種唱片是1924年由英國的一家唱片公司出品的,前後總共只製作了250張。今天,這種微型唱片已成為收藏家的寵物和博物館的珍品。

音樂會之最

1、世界上最大的音樂節
1969年8月15日,在美國紐約市郊胡士托私人農場,舉行過一次舉世無雙的大型音樂節,來自各州的參加者多達45萬人以上,起先規定買票入場,後因人多票少無法控制,乾脆免費開放。這次活動的口號是「和平與音樂」,歷時三天三夜,沒有發生暴力事件,還在現場誕生了幾個嬰兒。農場主人麥斯·雅斯卡一夜之間成了名人。

2、最大規模的幾場流行音樂會
1980年9月13日,在紐約中央公園舉行埃爾頓·約翰的音樂會,約有40萬人參加。一年後在同一地點,有50萬人參加了西蒙和格芬克的聯合音樂會。1973年7月29日,紐約瓦特斯·格蘭舉辦了搖擺音樂節,在這個音樂節上,有60萬人參加,但只有15萬人購買了入場券。

3、音樂會演員、觀眾之最
最大的合唱隊是出現在1937年8月2日德國布魯勞的一次大合唱,在有16萬人參加的合唱比賽的結尾中,有6萬人齊聲演唱。參加人數最多的古典音樂會,是1986年7月5日在紐約中央公園的大草坪上,由紐約愛樂樂團演奏的一場免費的露天音樂會,估計有80萬人參加。觀眾之最的紀錄,是1986年4月5日在得克薩斯的休斯敦市中心創造的,人們看見了照射在建築物表面的激光圖,估計有130萬人前來觀賞這一激光表演,並造成了休斯敦歷史上最大的交通阻塞事故。

4、最早的音樂比賽
約公元六世紀在特耳菲城為紀念阿波羅神斬巨蟒的大型比賽。比賽的項目除了體育外,還有音樂與詩歌。古希臘人相信:公開的比賽不僅可以刺激演奏者的才能,也將提高一般聽眾的欣賞水平。

5、最早的公演音樂會
世界上最早舉辦收費憑票入場的音樂會,是1672年由英國的小提琴家約翰.巴世斯特舉辦的。音樂會的場子是一個大房間,裡面擺著一些椅子和桌子,像一家啤酒店。票價一先令。巴尼斯特組織了幾個樂師,在搭起的小台上演奏,每晚六時開始,一連演奏了6年之久。

6、音量最大的音樂會
1976年5月31日,英國倫敦的查爾頓足球場的一場舉世無雙的大音量音樂會。舞台上放置了80台800瓦超級DC30A擴音機、20台600瓦高音200型分頻器,擴音設備的輸出總功率高達76000瓦的超大音量,靠舞台前50米觀眾席的噪音達120分貝。盡管如此,仍有成千上萬的人甘願冒終生耳聾之險而前去赴會。

7、最多的謝幕次數
1983年7月5日,奧地利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普契尼的歌劇《波希米亞人》,世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拉契多·多明戈(Placidl Domingo)的表演特別出色。當他的領唱結束後,雷鳴般的掌聲長達一個半小時,多明戈謝幕達83次,成為歌劇史上歌唱演員所獲得的最高殊榮。

8、最長時間的重演
1844年,在英國的一場音樂會中,亨德爾的一首歌受到沒完沒了的歡迎,弄得其它節目上不了台,只得宣布散場了事。世界上最長時間的重演,是1792年首次上演的西馬羅沙的歌劇《塞格雷多的婚禮》,在當時奧匈帝國皇帝里奧布爾德二世的命令下,全劇重演。

9、票價最貴的幾場音樂會
1985年1月17日,義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夏威夷州府檀香山音樂廳舉辦過一場演出,這個音樂會的最低票價竟達125美元,而且早在半年之前就已全部預訂完畢。 不過,據當地報紙報道,檀香山的票價,僅為帕瓦羅蒂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城(著名的「賭城」)演出時票價的一半。在「賭城」演出時,每張票的價格高達250美元。 19世紀末,被譽為「瑞典夜鶯」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詹尼·琳德(1820-1887)的音樂會票價則更為昂貴。音樂迷為了聆聽她的演唱,不惜血本地付出了653美元去購得一張票。

10、音樂氣氛最濃厚的城市
維也納堪稱世界音樂之都。全市共有五個大的交響樂團,不計其數的小樂團,劇院二十三個,還有大量的音樂廳。每天晚上,各個劇院座無虛席,觀眾穿上最新穎、最漂亮的服裝來觀看演出,聆聽音樂。無論是在街頭,還是在飯店、咖啡館,維也納到處洋溢著音樂之聲。甚至撳一下電話機上的按鈕,也能聽到動人的音樂。

英國什麼時候成立(具體到年份)

英國沒有建國這個說法,因為是從君主制演變到君主立憲制。和中國成立新中國是有區別的。英國這種王朝世襲壟斷的國家,沒有建國日。

英國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

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4)樂師會是什麼時候在英國成立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⑤ 急求世界著名音樂家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義大利,在義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餘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麴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樂聖: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

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於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教會合唱團的歌手。由於很早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父親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練琴。八歲開始登台演出,同時挑起負擔家庭生活的重擔。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愛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先河,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門德爾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維也納教師家庭。1805年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08年入帝國神學院學習。1812年隨薩里埃里學習作曲。

舒伯特共寫了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與《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鵝之歌》等。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開創者。在歌曲結構、旋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貢獻。
威爾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之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一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鋼琴詩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於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1830年11月華沙起義前夕,肖邦離開祖國經維也納到法國巴黎定居。

在維也納,肖邦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國詩人海涅,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特別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創作上獲得極其豐碩的成果。肖邦的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由於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給肖邦精神上帶來沉重的打擊;遠離故鄉;親人和摯友相繼逝世;都給他身心帶來深深的創傷。1836年他開始患肺結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短期教學和演奏,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同胞開了最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他的健康急劇惡化,終於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臨終前他要求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
弗朗索瓦·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在巴黎音樂學院從師於阿列維。1839年在羅馬悉心研究宗教音樂,並反映在創作中。他是梵蒂岡國歌《教皇進行曲》(1846)的作者。歸國後,曾擔任過合唱團指揮,並創辦「古諾合唱團」。

在歌劇《浮士德》中可以顯示出他合唱寫作的特長。《浮士德》作於1859年,取材於古典名著,音樂朴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十餘部歌劇、三部交響樂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為伴奏所作《聖母頌》流傳極廣,是跨年代合作的典範。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國著名音樂家。自幼顯露出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父早死,從母意在萊比錫海得堡學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學音樂,以至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鋼琴家。1830年取得母親的諒解,開始了音樂家的生涯,求師於著名鋼琴家維克。由於急於求成,把手指練壞,轉而從事音樂創作和評論。生性熱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許多新穎獨特的鋼琴名曲,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集》等,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與妻子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其創作熱情空前高漲。1840年寫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後又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由於長期過勞,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鋼琴套曲《狂歡節》、《大衛同盟盟友》、《兒童情景》及《交響練習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題練習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
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國作曲家。是繼法國作曲家古諾之後,打破義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從淺薄、浮華中解放出來的傑出人物。

比才最為出色的歌劇《卡門》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最為人門喜愛的歌劇之一。著名的《卡門序曲》和其中的兒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劇創作中獨特的探討之路卻充滿了艱辛。他曾創作了不少歌劇,均在他的時代不受歡迎,《卡門》的首演也遭到了失敗,因當代人對他的作品中「大膽的現實主義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驚和受到冒犯」。據說他曾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為被評論界攻擊和嘲罵,《卡門》才連續上演了幾個月。比才在《卡門》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歲,生前沒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藝術帶來的榮譽。但是這部歌劇卻受到了國外音樂家的賞識和贊揚,預言「十年之後,《卡門》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部歌劇」。其實不到十年,五年之後《卡門》再度在巴黎上演時獲得了極大成功。

比才的音樂之路是頗給人啟示的,當他在重復前人走過的路時,以他的才華,19歲就獲得了羅馬大獎和奧勞巴斯一等獎,當他為法國歌劇開辟新路的時候,卻一再承受失敗。可見任何創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經受坎坷和考驗。但歷史最後總是公正的。比才留給人們的珍品還有為都德的話劇《阿萊成姑娘》寫的音樂,後來編成組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生於距奧地利邊境不遠的匈牙利賴丁小鎮。1821年舉家遷居維也納,從車爾尼學習鋼琴,向薩列里學習作曲。從11歲便開始了輝煌的鋼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國革命思潮和文學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吸收肖邦、柏遼茲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歐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熱的歡迎,成為一代具有超凡技藝的鋼琴巨人。這一時期主要創作鋼琴作品。1848—1861年期間,任德國魏瑪宮廷樂隊指揮與音樂總監,大力扶植進步的作曲家,演奏他們的最新作品。1854年組織了「新魏瑪協會」,幾年後進而組織「全德音樂協會」,使魏瑪成為當時音樂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間還創作了他的大部分交響樂作品。由於與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關於歌劇演出的爭議之後,遷居羅馬。接受了低級的聖職,但仍為慈善事業演奏,奔波於羅馬、魏馬、布達佩斯,從事創作、教學工作。教授出一批鋼琴名家。去維羅特探望女兒科西瑪時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他受義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啟發,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出同樣的奇跡。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傳統,發展了一種19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另一方面他把鋼琴視為萬能的樂器之王,追求宏偉的交響性音響。他的演奏和鋼琴音樂創作大大推進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主要鋼琴作品有:《12首高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旅行歲月》鋼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實際上是依據匈牙利境內的吉卜賽音樂創作的。《D小調奏鳴曲》雖然是單樂章,但其內容表現的幅度廣闊,表現手法顯示出李斯特的獨創個性。兩首鋼琴協奏曲《bE大調第一》和《A大調第二》接近於他的樂隊作品。李斯特還有大量的19世紀歌劇詠嘆調和交響曲的鋼琴改編曲。在聆聽音樂機會缺乏的19世紀,李斯特這些改編曲在浪漫主義音樂的推廣與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對19世紀的標題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之後,首創出「交響詩」的音樂體裁。這種浪漫主義更為理想的交響樂形式,來源於貝多芬、威柏、門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響詩的標題,明示出它們與文學、繪畫、戲劇的密切聯系。如《匈奴戰役》與繪畫相關,《瑪捷帕》以雨果同名詩歌為據,《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要角色,《普羅米修斯》則與德爾的詩篇有聯系。與柏遼茲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樂去描繪場景、事件,他也從不陷入瑣細的音樂解說,而追求對作品的內容或藝術形象進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響詩更近於貝多芬《交響曲》的傳統。李斯特的交響詩是單樂章,保留了奏鳴曲式的一些特徵,各段落速度的變化與對比又似把交響曲套曲濃縮在一起,以主導動機貫穿變化達到音樂的統一和戲劇的發展。他的交響詩還有《塔索》、《山嶽》、《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體現了他的熾熱、誇張的音樂情感特點。李斯特還寫有《浮士德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他的交響詩在19世紀下半葉被各國音樂家廣泛採用,成為最重要的浪漫主義樂隊體裁。

⑥ 世界著名音樂家有哪些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義大利,在義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餘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麴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⑦ 英國是什麼時候成立

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922年部分愛爾蘭地區獨立。

不過英國沒有建國這個說法,因為是從君主制演變到君主立憲制。和中國成立新中國是有區別的。英國這種王朝世襲壟斷的國家,沒有建國日。

⑧ 請問大家,1791年的時候維也納宮廷樂師(鋼琴)是不是一定要用男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女人的

約在公元前1425年埃及新王國時期圖特摩斯四世納赫特墓中的著名壁畫《三個女樂師》,三個妙齡少女,被描繪得婀娜多姿:右起第一個在彈箜篌,顯得穩重些;第二個在撥弄吉他琴,裸露著身子,可謂豐姿綽約,十分風騷,她正回首與左邊一個女子招呼著;第三個微微頷首,雙手按笛,准備與之配合,展現出嫵媚的嬌態。三個女子,動勢得當,節奏感強,加上她們一律被畫成黃色皮膚,白色衣服,深藍色頭發,相互照應,協調而明快,尤其是中間那個女子在與後面一個交換眼色時所形成的那種直線韻律感,使人驚嘆不已。所以由此可見從那時候開始就是有女樂師存在的。
服飾:18世紀30年代左右,時髦的男士摒棄了長長的圍巾和司坦克圍巾,轉向了領帶。到60年代,一些經常旅行的有錢年輕英國人從義大利回國,創建了花花公子俱樂部。俱樂部的成員們帶領了一種挑剔而又誇張的服裝樣式潮流;他們有平領的外套短的幾乎可謂過分,還有短身馬甲,豐富繁多的編織,大大的褶邊,望遠鏡,小小的三角帽和左肩上大大的花束,這些都成了18世紀70年代諷刺的主題內容。這時期長袍變得越來越流行。在之前的那個世紀,這個名字其實是指一種寬松有袖的粗布外罩,是農民之類的人所穿的服裝,後來被稱為罩衫;但在18世紀,長袍是被作為一種便裝的,穿著更加舒適,它比外套稍短,區別在於它有小小平平的、能夠下翻的領子,常用與整件衣服不同的布料製成。開始只是在鄉下或是在騎馬的時候穿,但之後,越來越長見到人們身著這種長袍出行於城鎮之中了。他往往是由比較簡單樸素的布料製成,比如粗斜紋布、長毛絨或是斜紋嗶嘰布料,還有金屬質的扣子,但正式的寬松禮服外套,所採用的則是錦緞、有花的法蘭絨、綉花的或是金銀色的布料。18世紀40—50年代,外套和馬甲逐漸變得更短更瘦。外套在前面裁開,側面的接縫向後彎,往側面開縫去的紐扣轉到了後面,馬甲之長達大腿中部,而且多數情況下市不帶袖子的。這時,褲子露出了更大的部分,而且也比原來更加緊身。到了18世紀50年代後期,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或是守舊的人還會穿長裙擺的外套和馬甲。 18世紀60—70年代,外套只作為禮服穿,他是沒有腰的,而且也沒有喇叭似的裙擺;口袋就裝在腰部以下,帶有小口袋蓋,緊身的袖子長至手腕,用窄袖口收攏。1765年左右,外套和馬甲二者都有了小立領,並在之後的10年裡越變越高。18世紀80年代可以見證外套的變化,外套的前身想後背更近一步彎曲。紐扣成了純裝飾性的東西,唯獨胸線處的紐扣還有一些實際的功用。90年代中馬甲仍然在變短,長度只到腰際。 18世紀中葉以後,英國工業革命使許多人進入工廠,而工作的要求使他們的服裝趨向簡潔、實用,這帶來了男裝的變革。在這時期男士上衣腰身放寬,下擺剪短像實用性發展。這種上衣被稱為夫拉克,其特點在於門襟自腰圍線開始斜向後下方,是下一時代燕尾服的先聲,現代禮服的鼻祖。有立領、翻領,袖窿處有公主線,袖子由兩片構成,長及腕。袖口露出襯衣的褶飾,原來的客服沒有了,保留了固定克夫的紐扣做裝飾,現在的男西服袖口上的紐扣就是當時這一服飾的痕跡。 18世紀的歐洲經過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西方社會開始了強烈變動,但在服飾上仍處於17世紀的狀態,只是將裝飾的重點由17世紀的男裝移到了18世紀的女裝上。荷蘭、英國先後步入資本主義社會,法國則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專制政體。在這種社會變革、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的環境下,那些王公貴族們卻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追求豪華,講究排場成了表現權勢的社會性、政治性需求,建造宮殿和花園,舉辦大型游園會、宴會,聽音樂、觀劇,贊助藝術創作。有權勢的男士們玩弄權術,搞政治陰謀,或者追求時髦的貴夫人。在這樣一個男性大顯身手的時代,必然產生以男性為中心的強有力的藝術風格,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巴羅克風格。正是這種社會環境,人們經由貿易和殖民擴張變得富有,他們反抗先前統治者的僵硬刻板、虛飾浮華和拘泥俗套,而特別熱愛行動更加舒適的自由,這就影響了17世紀和18世紀的服飾風格。這兩時期的服飾具有虛華矯飾的風格,17世紀的男裝更是極盡誇張雕琢之能事。

閱讀全文

與樂師會是什麼時候在英國成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重卡有哪些 瀏覽:831
東風5和印度烈火哪個先進 瀏覽:857
薩達姆和伊朗打了多少年 瀏覽:191
酸甜義大利面怎麼和面 瀏覽:919
中國人去越南如何交流 瀏覽:795
和平精英國際服白卡在哪裡使用 瀏覽:706
伊朗為什麼拒絕進口殲10 瀏覽:579
越南花卉市場都有哪些 瀏覽:358
印尼電信卡wf怎麼連接 瀏覽:390
現在去伊朗溫度是多少 瀏覽:282
法語義大利語屬於哪個語系 瀏覽:59
在越南哪裡買最便宜 瀏覽:837
義大利什麼時候可以玩 瀏覽:899
中國有哪些專科 瀏覽:496
英國足球隊為什麼會輸 瀏覽:957
義大利vs西班牙在哪裡直播 瀏覽:700
中國電信如何求助 瀏覽:574
義大利哪裡意麵正宗 瀏覽:499
英國來福槍團有多少人 瀏覽:160
印度為什麼不能打輕甲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