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選舉法案材料表明英國選舉制度發生了哪些主要變化
1832年英國議會通過選舉法案材料表明英國選舉制度發生了的主要變化是調整選區,重分議席;增加新興工業城市議席;以財產收入作為獲得選舉權。
解釋分析:該題涉及的知識點是英國議會1832年改革,對於題目中的提問,需要圍繞調整選區,重分議席;增加新興工業城市議席;以財產收入作為獲得選舉權的主要依據來回答,因為調整選區,重分議席;增加新興工業城市議席;以財產收入作為獲得選舉權就是主要變化。
相關知識點:
從1832年選舉改革開始以後,先後通過了1867年、1884年、1918年3個人民代表法,最終取消了選舉財產資格的限制。選民開始不以財產所有人的資格而以國家公民的資格參加選舉。
1872年取消舉手投票採用秘密投票方式。
1918年30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
1928年21歲以上的婦女獲得了選舉權。
1948年才取消了給予大學12個席位,實行了一人投一票的平等選舉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議會
❷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法案內容及意義
《1832年改革法案》是英國在1832年通過的關於擴大下議院選民基礎的法案。該議案改變了下議院由保守派獨占的狀態,加入了中產階級的勢力,是英國議會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內容
1. 依舊保留1710年以來有關下議院議員的不動產條件,所以議員出身仍以地主貴族為主。 2. 下議院議席分配將郡議員人數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減至399席,這些市都曾是在中古時代的大都市,所以在國會有自己的市代表,但隨著時代改變而荒廢,故此議席需要減少。其中,五十六個衰廢城市人口低於二千,失去單獨派出代議士的資格,改為歸入郡區選區;三十二個人口介於二千至四千人的城市,議席由二席減至一席。空出的143席中,英格蘭郡區得65席,蘇格蘭得8席,愛爾蘭得5席,而因工業革命新興的工業城市得65席。 3. 選民資格亦有開放。在市鎮中,年收入在十鎊以上的房戶主和年付十鎊以上房產租稅者,在郡鄉中,年付十鎊田土租稅的六十年長期田地租用者、年付五十鎊田土租稅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兩鎊地稅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權。選民總數由五十萬增加到八十一萬三千,更多中上層的中產階級取得選舉權,選民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三左右。
影響
舊有地主及舊有南部城市商人的勢力受打擊;增加了因工業革命而興起的中北部城市(如曼徹斯特、利物浦)商人的參政機會;郡代表的增加有助平衡不同地方勢力對選舉的影響;群眾對下議院的影響力上升,同時此法案也開創了日後各議會改革法案的先河。
❸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什麼法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何歷史意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的早期議會英國議會又稱威斯特敏斯特議會,英國議會制度起源於13世紀。14世紀中期,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由貴族和主教組成,稱為貴族院,下院由騎士和市鎮平民組成,稱為平民院上院的權力高於下院。13世紀末以後,議會經常召開,議員由貴族、市民和騎士組成,由於各個階層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開會,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分成上下兩院。此後,下院的權力不斷擴大,15世紀末,下院已經有提出財政議案和法律議案的權力。但是,這一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①新航路開辟後,大西洋沿岸成為歐洲的商貿中心,英國資產階級積極拓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②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迅速成長。③一些貴族也從事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成為新貴族。④、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導火線: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推行封建專制,實行嚴厲的宗教政策,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國王查理一世更加專橫,極力加強王權,與議會矛盾尖銳,引起清教徒的不滿。1637~1640年蘇格蘭人民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專制統治的起義。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過:開始:1640年,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⑴、議會斗爭時期(1640-1642年)。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議員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利。掀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⑵、內戰時期(1642年-1649年):1644年7月,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打敗國王軍隊。年底,克倫威爾建立新模範軍。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於1645年在納西比戰役中殲滅國王軍隊主力。 ⑶、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⑷、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掌握了政權,擔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 ⑸、復辟時期:(1660-1688年)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 ⑹、光榮革命: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4、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取消國王中止法律的權力,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征稅;和平時期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招募和維持常備軍。《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制約,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1701年議會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進一步限制王權,提高了議會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鞏固了君主立憲制政體。怎樣理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英國「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在這種政體下:1.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國王名義上有任免首相、召集或者解散議會等很大的權力。但是國王必須根據國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 2.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 議會制約國王權利。3.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國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首相身兼政府首腦是最高的決策者、領導者,是國家實際的控權者,掌有國家的行政和立法大權。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意義和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d
❹ 請問英國君主立憲制對英國社會產生的消極影響是什麼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的國家政權,也被稱為議會制君主制,屬於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類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的君主立憲制極大地損害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和政府逐漸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
1、制度體現的是資產階級向封建帝制妥協的產物,具有不徹底性,而且擁有資本主義內部民主的局限性。
①這種政治制度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終結了英國封建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了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議會作為英國的一個重要組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議會至上的原則。
②英國議會由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雖然議會和內閣掌握著實權,但議會由英國國王、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是貴族議院,是西方主要國家唯一建立在貴族政治基礎上的政治機構。
4、影響四是議會選舉分區不均衡,沒有兼顧到新興工業城市代表的權益,上議院的權力依然被貴族把持。
①英國的改革確實促進了民主的發展,但這並不是英國政策制定者的意圖。對於英國統治精英來說,改革的目的是維護貴族的統治權力,避免真正的民主。歷次改革法案的設計都充分暴露了這個秘密。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想推翻甚至改革貴族,而是想從中產階級那裡獲得一支准貴族增援軍隊,以鞏固他們的地位 。
❺ 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有何意義
《權利法案》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的原則,具有憲法的性質,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❻ 權利法案對英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為限制國王的權利提供的法律保障。 2.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從社會轉型的角度來看,《權利法案》最重大的影響是:以法律權利替代了君主權力。
❼ 國會改革給英國帶來了哪些影響
1867年的國會改革給英國的議會政治帶來深遠的影響。由於選民比例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勢力終於占據了主導地位,1688年建立起來的、在1832年又作了某些調整的貴族寡頭政治,最終不得不讓位於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選民的擴大,為政黨政治的發展開闊了廣闊的天地;選民條件的降低,雖然工人中的上層暫時被籠絡,但是也為工人政黨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19世紀80年代,英國又進行了幾項國會改革:
1883年,國會頒布了《取締選舉舞弊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對選舉費用規定了一個界限,有報酬的選舉工作者的數目受到嚴格限制。並規定對選舉中的舞弊現象處以刑罰。
1884年,國會通過改革法案,實行城市和鄉村一致的選舉權。法案規定,凡佔有每年收入不少於10鎊田宅者,以及任何房主或寄宿人在投票登記前一年住進他的房屋或公寓時,都有選舉權。1884年的改革只不過把1867年改革法案中規定的市民選舉資格推廣到農村,使農村選民人數由250萬擴大到450萬人。
最重要的是,1885年議會頒布的《席位重新分配法》,嚴格按照各區人口的多寡來分配議席,使工業中心和人口繁盛地區的代表在議會中佔到了重要地位。法案規定,在15,000人以下的選區,被取消了選舉權,成為其所在郡的一部分;15,000—50,000人口的選區,則保留1個議席;50,000—165,000人口的選區,有2個議席;165,000人口以上者,有3個議席;以後每增加5萬人口,可增加1個議席。議席總數由658人增到670人,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495名,蘇格蘭72名,愛爾蘭103名。至此,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英國選舉制度的基礎。
❽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有什麼政治意義
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這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舊有地主及舊有南部城市商人的勢力受打擊;增加了因工業革命而興起的中北部城市(如曼徹斯特、利物浦)商人的參政機會;郡代表的增加有助平衡不同地方勢力對選舉的影響;群眾對下議院的影響力上升,同時此法案也開創了日後各議會改革法案的先河.
❾ 英國議會通過的圈地法案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1. 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實現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使農民越來越少,失去土地的農民部分成為農場的雇傭工人流入城市,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准備了大量的自由勞動者。同時,圈地運動也使家庭手工業被破壞,為工業擴大了國內市場,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的工業發展,使英國成為17、18世紀歐洲商業的領頭羊。
2. 使資本主義經濟深入農村,對農業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變化:圈地運動摧毀了小農經濟,建立起資本主義的大農業,使農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將其是經營方式的改變:土地被圍圈以後,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過去的貴族變成了新貴族,農民則變成了農業工人,從而使農村得以資本主義化。
3. 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發展。由於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願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採用先進的耕作方式,提高產量。
4. 加快了英國城鎮的進程。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移居城市以及工業的發展,使英國的城鎮數量大量增加。如圈地運動開始後居住在1萬人以上的城鎮居民佔英國人口的比例從3.1%上升到8.8%。
5. 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准備了階級條件。靠圈地發家的貴族地主成為資產階級化的新貴族,他們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到了領導者的作用,為資產階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階級基礎。
6. 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出現。圈地運動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自由勞動力,積累了資本,擴大了市場,為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圈地運動對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在圈地運動中,無數農民傾家盪產,流離失所。而政府又頒布血腥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從這個角度說,圈地運動是一場明顯的「羊吃人」的運動。
總之,圈地運動犧牲了農民的利益,積累了原始資本,為資本主義提供了廉價的僱傭勞動力和國內市場,為英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奠定了基礎。
❿ 用高中知識回答英國1832議會改革的原因及其影響
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
內容:
1. 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
2. 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3.背景:光榮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強烈要求參與國家管理(根本動力:工業革命。)法國七月革命的沖擊。
4.影響: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這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包括兩項重要內容:(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具體規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2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空餘下來的席位給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興工業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席位。(2)更改選舉資格,擴大選民范圍。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得到選舉權,選民人數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國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這次議會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和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1867年改革法案對議席分配再次作了調整,取消了46個「衰敗選區」,空出的52個議席分給大工業城市和較大的郡。曼徹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別增加1個議席,倫敦增加4個議席,另有9個中等城市各獲得1個議席;25個議席分給蘭開夏、約克等郡;1個給予倫敦大學;2個給予蘇格蘭大學;其餘5個給予蘇格蘭各郡。法案還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它規定,在城市中凡擁有單獨住宅的戶主(不論其價值多少)和每年繳納房租10鎊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選區內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選舉權;在各郡,每年繳納地租12鎊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選舉權。第二次議會改革基本取消了「衰敗選區」,使選民總數由135萬增加到225萬,小資產階級和上層工人都獲得選舉權,英國在議會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是下層工人和全部農業工人仍未獲得選舉權。
1884年12月,議會通過兩個新的改革法案,一個是《人民代表製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選舉權」原則擴大到各郡區,使部分農業工人也獲得了選舉權。這樣,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選舉資格基本統一起來,英國的選民總數又增加1倍,達到450萬人。不過,依靠父母生活沒有單獨成家立業的男子,以及家庭傭人和全部婦女仍被排斥在選舉大門之外。另一個是1885年1月議會通過的《重新分配議席法》。它取消了人口不滿1.5萬人的72個城市單獨選派議員的權利,把它們並入所屬各郡;人口在1.5萬到5萬人之間的36個城市取消1個議席,大體按照每5.4萬人分配1個席位的標准,將全國統一劃分為617個選區,除22個城市和牛津、劍橋兩個大學選區仍保持兩個議席外,其餘選區均實行單一選區制,即1個選區只選1名代表。這樣基本接近於平均代表制原則,對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處。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滿30歲的婦女以選舉權,1928年又將婦女選舉權的年齡限制降低為21歲。成年公民普選權終於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