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二戰中有多少個國家參與了,都是哪個國家
二戰全球一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
基本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⑵ 二戰時期英聯邦國家有哪些
安地卡及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波札那、汶萊、喀麥隆、加拿大、塞普勒斯、多米尼加聯邦、斐濟、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蓋亞那、印度、牙買加、肯亞、吉里巴斯、南非、賴索托、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爾他、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諾魯、紐西蘭、奈及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聖基茨與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史瓦濟蘭、坦尚尼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吐瓦魯、烏干達、英國、萬那杜、尚比亞、巴基斯坦。
⑶ 二戰中的英國情況
英國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是海上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後來加上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屬於全世界科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海軍實力一流,在全球屬於最有說話權的國家之一。幾乎任何方面都是領先於其他國家的。陸軍實力一般,二戰時沒有與德國正面對抗的實力。
政治方面,前期英國首先張伯倫屬於綏靖政策。能不打就不打。丘吉爾上台後態度非常強硬,他對全國演講要戰斗到底,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
德國攻克波蘭、挪威、比利時、芬蘭、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荷蘭等國後,西歐命懸一線,只有英國孤軍奮戰,拼著英吉利海峽和美國的物質資源一直撐著。德國調轉槍頭對付蘇聯,英國並沒有趁著難得的機會休息,而是馬上藉此空隙拉美國參戰。可以說沒有英國的抵抗,歐洲戰場早就結束了。
蘇聯付出非常慘重的代價後開始反擊。英、美聯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英美空軍對德國的工廠、幾場大規模轟炸也對蘇聯的反攻起到了一定幫助。
所以後來德國也就屢戰屢敗知道投降。
整個二戰對英國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農業和輕工業幾乎荒廢,城市破壞,很多名勝古跡被摧毀。
我個人觀點直接一句話概括英國在二戰中誓死抵抗,勇氣可嘉,為了抗擊納粹徹底從日不落帝國變成了二流國家。
⑷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有幾個,統領都是誰
同盟國:美國 羅斯福;英國 丘吉爾;法流亡政府 戴高樂;中國 蔣介石;蘇聯 斯大林;軸心國:德國 希特勒;日本 東條英機;義大利 墨索里尼
⑸ 英國統治過哪些國家
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美國十三州等等,你就找國旗吧,帶「米」字樣的,幾乎都是英的殖民地。
⑹ 二戰中盟軍一共有多少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1940年9月27日,法西斯國家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在二戰爆發後(即同盟國,1942年1月1日簽訂《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同盟最終形成)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二戰中的同盟國的成員及加入時間
波蘭: 1939年9月1日
英國: 1939年 9月3日
澳大利亞: 1939年 9月3日
紐西蘭: 1939年 9月3日
法國: 1939年 9月3日
尼泊爾: 1939年 9月4日
紐芬蘭: 1939年 9月4日
東加: 1939年 9月4日
南非: 1939年 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 9月10日
丹麥: 1940年 4月9日
挪威: 1940年 4月9日
比利時: 1940年 5月10日
盧森堡: 1940年 5月10日
荷蘭: 1940年 5月10日
自由法國: 1940年 6月18日
希臘: 1940年 10月28日
南斯拉夫: 1941年 4月6日
蘇聯: 1941年 6月22日
圖瓦: 1941年 6月25日到1944年 10月11日
巴拿馬: 1941年 12月7日
菲律賓: 1941年 12月7日
哥斯大黎加: 1941年 12月8日
多明尼加: 1941年 12月8日
薩爾瓦多: 1941年 12月8日
海地: 1941年 12月8日
宏都拉斯: 1941年 12月8日
尼加拉瓜: 1941年 12月8日
美國: 1941年 12月8日
中華民國: 1941年12月9日(雖然在盧溝橋事變,就已經全面抗日,但是只到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才正式宣戰)
瓜地馬拉: 1941年 12月9日
古巴: 1941年 12月9日
捷克斯洛伐克: 1941年 12月16日
墨西哥: 1942年 5月22日
巴西: 1942年 8月22日
衣索比亞: 1942年 12月14日
伊拉克 1943年: 1月17日
玻利維亞: 1943年 4月7日
伊朗 1943年: 9月9日
義大利: 1943年 10月13日(脫離軸心國)
哥倫比亞: 1943年 11月26日
賴比瑞亞: 1944年 1月27日
羅馬尼亞: 1944年 8月25日(脫離軸心國)
芬蘭: 1944年 9月4日(脫離軸心國)
保加利亞: 1944年 9月8日(脫離軸心國)
聖馬利諾: 1944年 9月21日
阿爾巴尼亞: 1944年 10月26日
匈牙利: 1945年 1月20日(脫離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 1945年 2月2日
厄瓜多: 1945年 2月2日
巴拉圭: 1945年 2月7日
秘魯: 1945年 2月12日
烏拉圭: 1945年 2月15日
委內瑞拉: 1945年 2月15日
土耳其: 1945年 2月23日
黎巴嫩: 1945年 2月27日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年 8月9日
⑺ 第二次世界大戰把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分別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分為兩大陣營:軸心國、同盟國。
1、軸心國
包括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主要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
軸心國的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與納粹德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同盟條約。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
日本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於1937年11月6日加入)。
1939年5月22日,德意兩國又簽訂了《德意同盟條約》(又被稱為「鋼鐵條約」)。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
2、同盟國
包括美利堅合眾國、蘇聯、大不列顛帝國三大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中華民國、法國、波蘭、加拿大等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1942年元旦,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
其他盟國包括:法國、波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斯拉夫、衣索比亞(稱為衣索比亞)、希臘、挪威、土耳其、荷蘭、比利時等。
(7)二戰時期英國統領多少國家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⑻ 二戰英國共動員了多少兵力參戰呢不包括其他英聯邦國家。。
二戰時
1;英國,5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300萬左右
2;德國,7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550萬左右
3;蘇聯,1.9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200萬左右
4;美國,1.4億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1050萬左右
5;日本,9千萬人口左右,最高峰動員兵力600萬左右
英國兵力來自於自身的兵役法體系與二戰時的戰爭動員體制:
英國兵役法體系分為;兵役制度、預備役制度及民防制度(此制度是由二戰中所產生,二戰後建立)!
英國兵役制度:
英國的兵役制度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一、「全民兵役制」時期。從公元8世紀到17世紀中葉,英國統治者先後建立了「國民軍」(即「民軍」)和
「義勇騎兵」,並逐步完善了這些「業余軍隊」的管理與訓練體制,為創建常備軍奠定了基礎。 「全民兵役制」的特點是:軍人的服役年齡不定;士兵的
服役期不定;官兵的關系是主僕關系。1645年,克倫威爾領導的英國資產階級政囗府創立了常備軍。這支「新型正規軍隊」的兵員既從各郡受過訓練的「民
兵」中徵集,又在外國軍隊中當過兵的英國人中招募。當時,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已經建立了職業軍隊。英國很多青年在這些國家的軍隊服役,並掌握一
定的軍事技能,回國後志願加入了英國新建立的常備軍,成了部隊的骨幹或中堅。1868年,卡德韋爾就任陸軍部長後,在兵役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革,縮短士
兵服役期,最高服役期限由21年減至10年,但士兵退出現役後必須再服6年(步兵)或14年(騎兵)預備役; 廢除「買囗官制」,無論是新軍官任命,或是以
後的晉升,都不得用金錢買;改善士兵的生活條件和福利待遇。1916年,英國國會通過法令,實行徵兵制,共徵召了800萬兵員在二次大戰後的1947年7月,
英國國會又通過了新的國民服役法。該法規定, 所有18歲的健康男子必須服現役1年,服預備役6年。在二戰後英國的兵役法也幾經更改!
英國預備役制度:
英國的預備役在致同樣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早在1000多年前的撒克遜時代,英國就有了被稱之為「國民軍」的民兵。「國民軍」由全國人口中有勞動能
力的男子組成,平時種田、做工,戰時奉國之命奔赴前線,保衛家園。進入16世紀以後,都鐸王朝在英倫三島的每個郡都設置一名軍事長官,負責每3個月
召集一次本郡16~60歲的男子,以檢查他們的武器和馬匹。18世紀下半葉,英國面臨的外來威脅日趨嚴重,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則導致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
級的出現。因此,英倫三島掀起了一場「志願兵運動」。議會於1804年通過了「義勇騎兵與志願兵合並法」。志願兵部隊由各郡的軍事長官控制,由當地地
主豪紳提供經費。進入19世紀以後,為了加強海軍力量,英國政囗府除了大量徵兵外,還先後組建了多種海軍預備役部隊,以支援和保障現役海軍部隊作戰。
19世紀末,南非爆發了布爾戰爭,英國必須快速組建一支龐大的遠征軍,因此急需大量預備役人員。1905年,理查德?霍爾丹出任陸軍大臣,在他的努力
下,1907年國會通過了「地方與預備役部隊法」。奠定了英國陸軍現代預備役制度的基礎。地方軍的編成內,除了有大量的支援部隊外,共有10個步兵師、
2 個裝甲旅和1個傘兵旅。二戰以後英國的預備役制度也有多次改革!
從英國歷史上的兵役制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二戰中人口為五千萬的英國可以動員出三百萬士兵了!!!
⑼ 英國在殖民地中征服了多少個國家
工業先聲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一戰時期19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逐漸喪失工業壟斷地位。後起的德國、美國逐步趕上並超過英國,導致相互間矛盾的空前激化。20世紀初,德國成為英國最危險的競爭對手。面對嚴峻的形勢,英國政府積極擴充軍備,尤其是海軍。為對付德國,英國放棄19世紀奉行的「光輝孤立」外交政策,1907年以後,英、法、俄「三國協約」實際上形成。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英國最終擊敗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維護了它的制海權。戰爭中英帝國參戰人員陣亡總數達50萬以上。大戰以德國等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二戰時期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加劇。德意日法西斯在東西方燃
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
起侵略戰火。新的世界大戰迫在眉睫。英國對法西斯姑息遷就,縱容侵略。1937年,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後,更加變本加厲地推行綏靖政策。於9月29日夥同希特勒簽訂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協定》。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歐戰爆發,英國對德宣戰。1940年4月丘吉爾組成戰時聯合內閣。丘吉爾上台後,立即組織敦刻爾克撤退,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並迅速擴充軍備。1940年7~9月在德國發動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空軍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44年6月英美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戰後情況戰後英國更加削弱,降為二等強國。1947年,參與擬定並接受馬歇爾計劃,從美國得到大量援助,經濟逐步復甦。與此同時,工黨政府還實施一些改善勞動人民狀況的措施
英國風景(20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由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經濟發展緩慢。戰後初期,國民生產總值居資本主義世界第2位,50~60年代,又先後被聯邦德國、法國和日本超過。1979年大選後,保守黨執政,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2、1987年連任。撒切爾政府採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政策,在振興經濟方面取得不小成績。但失業現象仍較嚴重,罷工時起。戰後英國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殖民地紛紛獨立,目前其成員國有49個。1973年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1950年1月承認中國,1954年6月,中英達成互派代辦的協議,1972年3月,兩國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再次訪華,1984年12月第三次訪華,簽訂了《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目前,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3]
⑽ 二戰涉及國家數量
61個國家
二戰對立雙方有兩個陣線:以德日意為代表的法西斯陣線;以美蘇英中為代表的反法西斯陣線。
參加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日本、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7國,前三國是這一陣線的核心。
參加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菲律賓、阿比西尼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47國。
按照國際會議的協議,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都是加入反法西斯陣線的國家和地區。丹麥、阿根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加盟共和國)因為是聯和國的創始會員國,所以也成為反法西斯陣線的一員。
此外,還有3個國家是宣了戰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8月10日對日本宣戰、阿爾巴尼亞(法西斯傀儡政府)1941年10月17日對英國宣戰、暹羅(今泰國)的投降派政府1941年12月11日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並於1942年1月對英、美宣戰。
所以,共有先後61個國家和地區的17億人口(佔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