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多少年成立共和國的
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處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 年4月30日,克倫威爾發動政變,解散議會。12月16日,他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主」,英吉利共和國時代結束..
Ⅱ 概括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建立的過程及其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過程
君主立憲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較復雜,基於時間發展的線索圖說明比較清晰。
它起源於13世紀的《大憲章》和議會制度,
17世紀《權利法案》頒布最終確立了議會主權,君主立憲制初步確立。
18世紀責任內閣制度的形成使國王的行政權力轉移到內閣,由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的政體組織形式形成.
伴隨著19世紀兩黨制的發展和1832年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選舉權,君主立憲制走向深化。
總之,從橫向看,英國的制度發展表現為君主立憲制度的初步確立,內閣制度的形成,議會選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幾個過程;
從縱向來看,英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實際上是國家權力重心的不斷下移即由君主轉移到議會,由議會轉移到人民的過程.
.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的內涵 :
(1)議會下院由選民普遍直接選舉產生,掌管立法權及其行政監督權,是權力中心;
(2)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首相從政見基本相同的議員中挑選閣員人選,提請國家元首任命組織內閣,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物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如果議會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 英國的內閣制又稱責任內閣制.
(3)可見,內閣從議會中產生,受議會監督,內閣總攬國家的行政權力並對議會負責。
4.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①保留君主,但國王「統而不治」;
②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首相是政府首腦,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內閣對議會負責;
③以代議制為基礎,實行分權,議會掌握國家主權;
④實行分權原則。
Ⅲ 簡介英吉利共和國建立
第二節 兩次內戰和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
革命的開始 長期議會是在全國群情激憤、城鄉群眾運動風起雲涌的環境下進行的。很多君主專制的反動派代表人物和一些原來短期國會的議員重新當選了。不過就長期議會議員的社會地位說,上議院全是貴族;下議院五百零七名議員中大多數也是貴族,其中包括許多新貴族;約有七十名議員出身於資產階級,其中有少數共和主義者如約翰· 皮姆、漢普頓和亨利·馬爾騰等。後一部分議員的反封建態度比較堅決,雖然人數少,但是他們有堅強的後盾。他們的真正力量在議會之外,首先是倫敦中小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支持。
長期議會召開以後,就對查理一世的不法行為進行了指控,通過了一些限制國王權力的法案。那些法案規定,議會必須定期召開,國王不得議會同意不能解散議會;禁止徵收某些苛捐雜稅,宣布「船稅」非法;廢除了最為人民痛恨的反動統治機構,如大主教法庭、星室法庭等;宣告無罪釋放從前被逮捕的政治犯如平等派的代表人物李爾本等。
以上這些成就不只是議會表決的結果,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在城鄉勞動人民廣泛發動的強大壓力下取得的。這一點,在斯特拉福的審判案中更為明顯地表現出來了。
斯特拉福是反動首腦人物之一,向為人民所痛恨。皮姆等人在長期議會召開不久就提出議案,要求審判他。一些保守議員百般阻撓。1641 年4月21日下議院審判斯特拉福時,五百多名議員,只有二百六十三名出席。由於群眾不斷到議會示威,成千上萬的倫敦市民向議會遞交請願書,要求處死這個 「臭名昭彰的罪犯」,下議院才得以通過《褫奪公權法》,同意處死斯特拉福。但是,上議院拒絕批准。群眾再度出動,一連兩天包圍議會,上議院才勉強通過這個法案。同樣在群眾的強大威力面前,查理一世才簽署了斯特拉福的死刑判決書。5月12日,斯特拉福被推上斷頭台,聚觀的城鄉群眾人山人海,數達二十萬,出現了英國空前的壯觀局面。
懾於人民群眾的聲勢,特別懾於農民起義事件在全國各地尤其是東部和西南部的擴展,1641 年夏秋以後,議會許多議員惶恐不安,有的想轉過頭來同王黨妥協。議會討論廢除英國國教的主教制的法案時,遭到許多議員的反對。在討論《大抗議書》時,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大抗議書》全文二百零四條,列舉了查理一世濫用職權的行為,提出了議會的一些要求,如要求工商業自由,成立長老派教會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等等。討論的時候,議會掀起軒然大波,議員之間幾乎武鬥起來;表決的時候,它只以十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這說明,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發展,議會里發生了劇烈的政治分化,越來越多的保守議員從反對派立場轉到王黨立場。到1641年冬,公開擁護國王的議員已達二百五十五人。①但是,許多議員不能不看到,王黨勢力強大,他們自身安全難保,而且他們的政治經濟要求都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因此還得更堅決地同封建專制統治斗爭。
查理一世看到議會中一些議員的保守情緒在增長,另一些動搖不定,以為有機可趁,決定用先下手為強的辦法,下令逮捕議會反對派的領導人物皮姆和漢普頓等五人。1642 年1月4日,查理一世公然不顧不以武力侵犯議會的傳統習慣,率領士兵到下議院逮捕皮姆等。皮姆等人早已聞訊,躲到城區,得到手工業者和平民的武裝保護。抗議和聲援書從全國雪片般飛來,倫敦市內和郊區的水手以及倫敦附近白金漢郡、肯特郡的農民結隊開往倫敦。一周以後,皮姆等人在群眾護送下,以勝利的姿態回到議會。勞動群眾事實上成了首都的真正主人。
約翰·皮姆
查理一世和他的黨羽,在倫敦已經無路可走,於1月10日離開了「叛亂」的首都,到北方去集聚力量准備反撲。國王和議會之間的武裝沖突勢不可免,沖突已經從議會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向全國擴展了。
第一次內戰 查理一世在北方集結了王黨力量,1642年8月,在諾定昂升起了王家的軍旗,宣布「討伐」議會的「叛亂」分子。各地的民兵集合在議會的旗幟下,艾賽克斯伯爵受議會任命,統率議會軍。英國內戰開始了。
內戰中的英國,從地區上分裂為兩個敵對陣營。王黨盤踞的是北部和西部地區,它的社會支柱主要是舊的封建貴族。議會所控制的是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依賴的是這些地區的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和城市平民。
從力量對比上看,交戰雙方,議會占絕對優勢。它控制的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在軍隊數量上,內戰開始時,議會軍遠遠超過王黨的軍隊,而且海軍艦只都在議會一邊,控制了許多重要港口。議會又據有首都倫敦,不僅便於徵收固定的賦說,而且可以利用原有的一套行政管理機構,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行政管理中心。
英國內戰形勢
但是,在第一次內戰開始以後的頭兩年,議會軍卻遭到一連串的失敗。1642年10月,在埃吉山發生了內戰中第一次大戰役,勝負不分。隨後,王黨軍隊佔領了牛津,威脅倫敦。1643年夏,議會軍在北部和西南屢遭失敗。秋天,王黨軍隊計劃圍攻倫敦,由於倫敦民兵的英勇出擊①才度過這場危機。當時,議會同蘇格蘭人訂立同盟,共同作戰。1644年7月,蘇格蘭軍隊和議會軍隊在馬斯頓荒原擊敗王黨軍隊。但由於議會軍的一些領導人貽誤戎機,又缺乏統一指揮,這一勝利成果又化為烏有。
議會軍開頭失利,原因不在條件不利和力量薄弱,而在議會軍領導階層的妥協動搖的政治態度上。就對待內戰的態度說,議會軍領導階層可分為三派:主和派,主戰派和主戰派中的右翼。後一派雖然主戰,但不堅決,時刻准備著一旦國王承認議會的權利就同國王言和。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皮姆和漢普頓等,而他們又掌握著議會的領導權。加上指揮議會軍的艾賽克斯伯爵和曼徹斯特伯爵老朽昏庸,進退失據,造成了軍事不利局面。嚴酷的現實使議會中的一些人認識到,必須採取具體措施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克倫威爾就是具有這種認識的代表人物。
克倫威爾
奧里佛·克倫威爾(1599 —1658年)是亨廷頓郡的鄉紳,他出身的家庭在英國宗教改革處理教會土地時發了財。他是典型的中等新貴族、虔誠的清教徒,在鄰里中因捍衛貧窮人的權利而獲得好名聲。作為長期國會議員,他堅決反對專制王權,強烈要求廢除英國國教的主教制。內戰開始,他主要從農村的虔誠信仰清教的自耕農中召募了一支隊伍,任命一些下層社會出身的人為中下級軍官。他那支隊伍既勇敢又有紀律,連戰皆捷,在馬斯頓荒原那一戰中大起作用,被人譽為「鐵騎軍」。
克倫威爾統率下的軍隊同艾賽克斯、曼徹斯特統率下的軍隊的戰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問題很清楚,要取得勝利,就必須按照克倫威爾軍隊的式樣改組軍隊,堅決作戰。議會和軍隊的高級領導人害怕下層人民武裝起來以後,會對他們產生威脅,不願這樣作。1644年11月,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曼徹斯特還說什麼:「如果我們打敗國王九十九次,他仍然是國王;……如果國王打敗我們一次,我們都會被絞死,我們的後代都將變為奴隸。」克倫威爾反駁說:「果真如此,為什麼我們當初舉起武器?這簡直是反對此後作戰。」
就在議會和軍隊的高級領導對待內戰持勉強應付態度的時候,城鄉人民群眾自發的、獨立的反封建斗爭洶涌澎湃地發展起來了。城市裡各種要求信仰自由的獨立教派運動雨後春筍般地勃興,僅倫敦一地就產生了八十個不同的教派和聖會。各種不同政治內容的出版物、小冊子大量涌現,1645 年英國的出版物達七百多種。著名詩人約翰·密爾頓對此熱烈歡呼:「我好象看到一個高傲的、強大的民族,象從沉睡中醒來的巨人,搖撼著他那沉重的鎖鏈,奮然站起來了。」在農村,人民反封建斗爭的形式主要是遍布各地的農民起義。其中西南各郡發生的「棒民」運動最為突出。「棒民」大約有十萬人,既反對封建王黨,也反對議會的猶豫動搖。「棒民」運動的客觀作用,不僅在於它遏制了當地封建王黨和貴族的氣焰,保障農民的利益;而且迫使議會改變猶豫動搖的態度,迅速採取措施,堅決同王黨斗爭。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議會通過了徹底改組軍隊的計劃,建立一支以自耕農為主體包括手工業者和工匠、學徒的「新模範軍」,提拔了一些出身於下層社會的人擔任中下級軍官。1645 年4月,議會通過《自抑法》,規定議會議員不能擔任軍事職務,這就解除艾賽克斯和曼徹斯特等人的軍職,克倫威爾因正在前線追擊王黨軍隊而例外。「新模範軍」二萬余部人,包括五六千騎兵。他們充滿革命激情和清教徒的熱忱,有紀律,有旺盛的戰鬥力。在北方指揮議會軍隊的托馬斯·費爾法克斯被任命為「新模範軍」司令,克倫威爾為副司令。
「新模範軍」在戰場上一往無前,1645年6月在納西比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王黨軍隊,以後所向披靡,克服了王黨據有的城鎮。後來,查理一世也作了階下囚。第一次內戰以議會方面的勝利而結束。
兩次內戰之間的政治斗爭 第一次內戰打敗了王黨,但是在革命陣營方面發生了政治斗爭。這場斗爭首先產生於長老派和獨立派之間。
早在內戰開始後不久,議會議員便形成了多數和少數派。多數派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保守,對戰爭主張防禦,遇有機會就想同國王妥協講和。少數派由代表中等資產階級的中、小鄉紳所組成,當初比較激進,主張把反對王黨的戰爭進行到底。這兩個政治派別以清教徒中兩個主要派別命名:多數派稱長老派,少數派稱獨立派。軍隊改組以後,兩派之間的矛盾更激化了。長老派掌握著議會的實權;獨立派以「新模範軍」為力量中心,在地方機構也很有力量。
內戰結束以後,英國經濟一片殘破景象。長老派不但不採取措施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狀況,反而加強搜括,致使日用必需品和糧食價格猛漲。革命的勝利果實被長老派獨吞了。例如在土地問題上,革命以來,從前屬於國王、封建貴族和教會的土地,大批轉入上層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之手。1646 年,議會又頒布法令,廢除了「騎士領有制」,把與王室有藩屬依附關系的一切土地變為大地主的自由私有財產,不再對國王負有封建義務。而農民的封建義務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長老派還利用他們在議會里的統治地位,把當時實際成了英國最高權力機關的議會變為他們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而把中、小資產階級排斥在各種應享的權利之外。他們把長老派的信仰定為全國的宗教信仰,對要求言論自由、信仰自由的人實行殘酷迫害。
長老派看到「新模範軍」已成為集結中、下層人民力量的強大組織,又怕它對他們的政策不滿,於是以減輕人民賦稅的負擔為借口,在1647 年2月讓議會通過決議,解散軍隊,並且拒絕補發所欠士兵的薪餉。消息傳來,士兵群眾和中下級軍官大嘩,軍隊里發生了騷亂。但是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獨立派高級軍官態度暖昧,不敢大膽引導士兵同長老派作斗爭。這樣就從獨立派中分出了一個新的政治派別,即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平等派。
平等派思想在第一次內戰期間已經廣為流傳。它認為人民是國家權力的最高源泉,由人民選舉的下議院應享有最高的政治權利,上議院和國王都應取消。它主張實行宗教自由,取消什一稅,廢除壟斷專賣權。這種思想反映了城鄉小資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利益,在「新模範軍」的士兵中得到熱烈擁護。平等派領導人約翰·李爾本(1618—1657年)的著作在士兵中不脛而走。當時的人說:「士兵摘引李爾本小冊子中的話,就好象摘引法律條文一樣。」
在平等派思想的影響下,軍隊里的士兵在1647 年4月底5月初選出了各團的鼓動員,日益把上層軍官的領導權排擠掉。由鼓動員組成的委員會,成了團結和領導士兵的核心,又成了聯系軍隊以外的平等派的紐帶。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獨立派高級軍官受到鼓動員的警告,不得不改變動搖態度,轉到士兵方面來。在他的建議下,成立全軍大會,吸收鼓動員參加。大會通過了聲明,要求解散現存的議會,把反動的議員從議會里清除。在士兵的強烈要求和倫敦人民的廣泛支持下,1647年8月6日,軍隊開進倫敦,驅散了議會的長老派議員。這一場政治斗爭以長老派的失敗而結束。
1647年8月6日以後,一場新的政治斗爭在獨立派的高級軍官同平等派士兵之間展開了。斗爭的焦點集中在未來國家制度的政治方案上。獨立派的方案反映在他們擬訂的《建議綱目》中,基本精神是要求建立一個限制君權的君主立憲制度。平等派的方案反映在他們擬訂的《人民公約》中。它貫穿了主權在民的思想,實質是要建立一個沒有國王、沒有上議院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國家最高權力應當屬於由成年男子普選產生的下議院。10月底到11月初,在倫敦郊外普特尼舉行全軍大會,討論兩個方案,爭論一周多,雙方各不相讓。克倫威爾悍然下令解散會議,命令士兵分別在三個地方集中,准備檢閱,企圖以武力鎮壓平等派。11月15日,軍事檢閱時,平等派想乘機起義,但事先未作充分准備。克倫威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逮捕了一些士兵,把其中一名槍殺在隊列之前,鎮壓了士兵起義的企圖。平等派暫時遭到了失敗。
第二次內戰和英吉利共和國的建立 王黨和長老派眼見軍隊內部分裂,猖狂活動,伺機再起。1647年11月,查理一世從監管他的地方逃出,到了南邊的懷特島。他同長老派談判,討價還價,還秘密同蘇格蘭貴族的使者接觸,企圖利用蘇格蘭封建主的勢力幫他復辟,後來達成了協議。
就克倫威爾說,他鎮壓了平等派,也想同國王勾結。但是查理一世寧願同長老派或蘇格蘭人聯合也不想同克倫威爾妥協。面對新的內戰威脅,克倫威爾不得不轉過頭來同平等派合作。他宣布釋放被捕的平等派官兵,吸收平等派軍官和鼓動員參加軍官會議。會議通過平等派的建議,決定把查理一世作為血腥的罪犯加以審判。
1648年2月,王黨在西南部暴動,掀起了第二次內戰。後來,他們又佔領了南方的一些城市,在北部同蘇格蘭貴族率領的軍隊共同行動。有一部分艦隊也投到王黨方面。王黨氣焰猖狂一時。但是,在革命軍內部,獨立派和平等派已經重新聯合,加上社會上的中下階層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戰局很快扭轉過來。8月間,在北方的普雷斯頓附近的決定性戰役中,王黨軍隊被擊敗,他們在東南方面最後根據地被拔除。第二次內戰以議會軍的勝利基本結束了。同年12月,查理一世再度落入革命者之手。
第二次內戰還在進行的時候,倫敦各地的人民和軍隊的士兵不斷向議會遞交請願書,提出民主改革要求,抗議某些長老派議員同國王勾結,要求清洗他們。在請願書上簽名的有時多達幾萬人。消滅了王黨叛亂的軍隊在返回倫敦途中,發表了《軍隊抗議書》,重
申了平等派的要求。這時,許多重大事件都是平等派的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如哈里遜、普萊德等倡議和決定的。
12月初,軍隊進入倫敦。幾天以後,普萊德上校帶領他們佔領了議會,把一百四十三名反動的長老派議員清洗出去了。這就是英國史上有名的「普萊德清洗」。這件事,克倫威爾並不知道,事後不得不表示「對此感到高興並將努力支持」。
經過普萊德清洗以後,議會中獨立派佔了優勢。在當時國內各階層人民政治情緒普遍高漲的情況下,議會成立了最高法庭,對查理一世進行審判。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我國善良人民的敵人」定罪,判處查理一世死刑。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押上斷頭台處死。
處死查理一世
處死了查理一世,議會又通過了廢除上議院的決議。英國實際上成了既無國王又無上議院的共和國了。1649 年5月19日,英國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國。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的頂點。人民群眾的要求對革命的進程發生了顯著的影響,使革命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性質,但是這個進程並未發展下去。掌握了政權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站穩腳跟,就轉過頭來鎮壓人民和抹煞革命的民主內容了。
Ⅳ 英國為什麼能建立共和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度達到高潮,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反封建革命都伴隨殺國王廢帝制的行為,英國如此,法國如此,俄國也是如此,中國除外,清帝本身年幼無權退位了,畢竟不是漢族人,國王代表封建制度的標志,殺國王當然不能再選國王了,共和也就誕生了,實際共和是專制制度的繼承者,中央控制較封建專制更甚,而且起初不成熟都伴隨恐怖政治,人們發現共和並不絕對是良政,於是分分又都產生復辟,俄國的例外是因為存在一個更成熟的共和制中央集權~社會主義~建立在虛無縹緲的空洞理論之上~~
Ⅳ 英國 法國 德國是怎麼建立的
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革命開始於1640-1642年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下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1642-1649內戰期間。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潰王黨軍。
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三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Ⅵ 英國實行共和共和體制的歷史
1、1649年,議會組成的特別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的罪名,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隨後,議會決定廢除上院和君主制,成立共和國。從年克倫威爾就任「護國主」開始,進入到軍事獨裁階段,共和體制結束。
2、查理二世及其繼任者詹姆斯二世竭力恢復君主專制,對參加革命者反攻倒算,激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強烈不滿。1688年,他們迎請荷蘭執政威廉任英國國王,廢黜詹姆斯二世。英國過渡到了君主立憲制。
Ⅶ 英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並;
1707年5月1日,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
倫敦東部碼頭區新建的金融中心1801年1月1日,與愛爾蘭合並;
1922年4月12日,《英愛條約》生效,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歐洲共同體
英國分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威爾士下設22個區。蘇格蘭、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外交、國防、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國還有12個海外屬地。
英國地圖英國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合王國,一統於一個中央政府和國家元首。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面,英國本土位於大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國土面積24.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0萬。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是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首都倫敦是歐洲最大和最具國際特色的城市。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後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後,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並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並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其後經英王短期統治,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王權遭抑制。1338年至1453年英法進行「百年戰爭」,英國先勝後敗。1536年威爾士與英格蘭合並。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1973年1月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 歷史上,英格蘭,蘇格蘭,威而士和愛爾蘭是四個國家。後來英格蘭和威而士由聯姻合並,再後來,都鐸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伊里莎白一世無後,便傳位給她的外甥,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於是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後詹姆士的兒子查理被克倫威爾的革命軍推翻,克倫威爾統治期間武力征服了愛爾蘭。1923年,英國國會決定將愛爾蘭分為2部分,南部的23個郡獨立為愛爾蘭共和國,北部的4個郡作為北愛爾蘭仍留在英國。大不列顛是一個島嶼,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共同組成,所謂UK是United Kingdom的縮寫,也就是聯合王國的意思。
Ⅷ 英國什麼時候成立(具體到年份)
英國沒有建國這個說法,因為是從君主制演變到君主立憲制。和中國成立新中國是有區別的。英國這種王朝世襲壟斷的國家,沒有建國日。
英國1284年成立的 Kingdom of England是最早的原型,當時只有英格蘭 1535年控制了威爾士地區 1707年協議控制了蘇格蘭。
建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1800年完全合並愛爾蘭領土,建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這一年可以作為現代英國成立的時間)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
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6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
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衰敗。
英國於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並於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成立獨立國家.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外交上獨立自主,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經濟實力大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到60年代,英帝國殖民體系瓦解。
(8)英國共和國是怎麼建立擴展閱讀: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由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組成,而整個英國的歷史也就是由這四個區域的歷史交織組成。
1535年威爾士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並,通過七年戰爭英國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基礎,並獲取了海上霸主。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並。拿破崙戰爭後英國完成了日不落帝國的霸業。18世紀後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
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佔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
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即是今天的北愛爾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歷史
Ⅸ 英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共和國時期 其存在的時間: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反正是有十一年
英格蘭共和國(1649-1660)
資產階級革命後,英格蘭於1649年廢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國,由克倫威爾執政,克倫威爾死後不久其子放棄了執政權力,1660年英格蘭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共和制結束,這是英國歷史上僅有的共和體制時期。
Ⅹ 英國資產主義共和國成立於1688年還是1649年
1649-年英吉利共和國成立,這屬於資產階級共和國。
-1659年 克倫威爾獨裁時期,當然也屬於資產階級性質的!
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他們推行反動政策,實行血腥報復,嚴重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
1688年,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這次政變沒有流血而獲得成功,因此史稱「光榮革命」。
這經過了:推翻封建統治(1649查理一世上斷頭台)——資產階級共和(1649-1659)——獨裁(-1659)——封建復辟(1660-1668)——君主立憲(1668-1669至今)
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