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在二戰期間如何融資

英國在二戰期間如何融資

發布時間:2022-06-12 22:55:02

㈠ 二戰期間,英國向哪些國家借款

英國的主要借款來自於美國,其次就是本國自己發行的國債。這也是國債的起源,其他國家自己都難保上哪裡找錢來貸給英國。瑞士、瑞典、西班牙這些國家雖然有錢,但是都是中立國,又都怕引火燒身,所以只有美國會貸款給英國。

㈡ 稅收平滑定理的比較分析

稅收平滑定理告訴我們,政府應主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甚至允許出現財政赤字來實現財政收入,並在當政府財政支出回歸正常水平時逐漸支付負債消滅赤字。然而,平滑的稅收政策給經濟帶來的益處究竟有多大呢?
美國經濟學家奧海寧(Ohanian)對英國和美國的不同財政政策對它們經濟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分析。他認為,正是因為英國在二戰結束後對資本收入大量的征稅加劇了英國在同時期的經濟增長和美國的差距。在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的資本稅稅率要大幅度高於美國。從歷史上來說,除了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的稅收政策都可以被歸納成稅收平滑的財政政策。兩國在二戰稅收政策的區別主要源於兩國採取了不同的政策來為在戰時發生的大量財政支出融資。兩國在經濟結構和總量等方面的相似性為奧海寧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比較兩國財政政策的空間。
英國在二戰期間的財政政策——增加資本收入所得稅稅率。在二戰期間及以後的一段時間里,英國大幅度的提高了所得稅稅率,尤其是資本收入所得稅稅率,來為戰爭支出融資。當時著名的英國學家凱恩斯,在考慮如何為二戰支出融資時認為,為了避免類似於一戰期間的通貨膨脹發生,政府應該選擇通過價格管制,借貸或增加稅收來消除過剩的消費者購買力。而凱恩斯對政府向公眾借貸非常反對。在當時,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投資對資本收入所得稅不敏感。這種觀點認為,對資本收入征稅不會對投資產生大量,因而也不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大量影響。這些觀點為凱恩斯提出的增加所得稅稅率的財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盡管英國根據凱恩斯的建議進行了大幅度的加稅計劃,但由於戰爭的支出過大,凱恩斯的稅收政策似乎仍然不能滿足財政收入的需要,因此,英國同時也發行了大量政府債券來補充財政收入。
美國在二戰期間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雖然很多追隨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家也同樣建議美國效仿英國提高所得稅稅率,然而,在美國資本收入所得稅稅率提高的幅度和英國比起來則相對小很多。因為戰爭相對時間很長,而且戰爭的支出很大,當時,增加稅收很符合美國經濟學家的觀點。不過,盡管美國當時的總統羅斯福向議會提出了類似凱恩斯的加稅政策,議會卻考慮到加稅對美國高收入人群的影響而沒有完全接納羅斯福的建議,美國因而一直採取相對溫和的稅收政策。總的來說,美國在二戰期間的財政政策是一種稅收平滑的財政政策,正如巴羅(Barro)之後的,為了減少經濟的負效率,政府應該主要通過發行政府債券來為戰爭融資,然後,戰時發生的政府負債可以在戰後逐漸通過各種途徑償還。
進一步的暗示當時凱恩斯的觀點是錯誤的,如果實行類似美國的稅收平滑政策,英國本應該可以達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如果英國完全採納了凱恩斯的建議而實行永久的個人財富稅的話,其經濟可能會面臨更大的不利影響。盡管這些稅收政策(比如財富稅)可以進一步的幫助凱恩斯實現國民經濟和收入平等的目標,然而,凱恩斯的政策使英國戰後的投資和經濟增長進一步的減弱。
相反,美國的當時的財政政策對美國的經濟產生了推動的作用。奧海寧的分析還得出,如果美國在二戰期間採取了平衡財政預算,並通過增加稅收實現財政收入,那麼美國經濟的負效率將會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上面的這些分析告訴我們,美國很幸運的沒有採用大量增加資本收入稅的財政政策,反之,美國在戰後的經濟軌跡很有可能和英國相類似。
從英國和美國的案例來看,保持平滑的稅率對經濟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由於投資對資本收入所得稅的反應敏感,政府應適當的選擇債券融資並保證平滑的稅率從而保持經濟的效率,從而實現經濟的健康成長,當財政遇到大量的支出需要時,財政赤字的出現不可避免。美國在二戰時期的財政政策是稅收平滑的一個典型例子,雖然當時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定義的理論基礎,事實證明,稅收平滑的政策在現實中的同其理論一樣重要和具有說服力。

㈢ 英國在二戰以後的經濟政策有哪些,影響經濟的

不採取經濟計劃,私人企業與國有化相結合,國家計劃與市場經濟計劃相結合,國家干預與自由競爭相結合的特徵,形成混合市場經濟,1979年後,實行貨幣主義,90後,多市場少政府成為英國經濟的趨勢。

㈣ 二戰對英國經濟的影響

二戰對日不落帝國的影響
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里, 英國試圖依靠其龐大的殖民地資源試圖振興其經濟,在其殖民地區域建立了許多的項目, 比方說在埃及阿斯旺地區早在50年代蘇聯人入駐之前,英國便投資建壩,該項目既幫助埃及建立起灌溉體系造福當地的棉農,同時也間接加強了英國在蘭開郡的棉紡工業的競爭力。但是英國傳統的棉紡業此時已經不敵日本。英國的總體工業能力在下降。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拖拉機及汽車產量已經遠超英國。英國的生產效率,競爭力及經濟恢復也遠不如同時期的納粹德國。
1939年,二戰終於開打了,英國的戰前准備工作很差,顯然不如德國,在歐洲戰場上英軍行動遲緩,指揮不當,很快便陷入重圍。 如果沒有敦刻爾克奇跡,英國在歐洲的遠征軍應該是全軍覆滅的。
在抵禦德國空襲的過程中,依仗勞斯萊斯引擎的威力英國颶風戰斗機性能優於德國容克戰斗機。加上德國空軍的一些戰術失誤,英國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雖然得以自保,英國陸軍在其他戰場上,比如在希臘,以及北非在1942年之前,都遠非德軍的對手, 在各個戰場受到重創, 狼狽不已。
當然最讓英國丟臉的的是其在遠東戰場與日軍對決的慘敗。 英軍被派去太平洋戰場的威爾士親王號戰艦被日本空軍擊沉,而後,香港,馬來西洋,相繼陷落。尤其是新加坡的失手讓英國丟盡了面子。擁有10萬之中的英軍向3萬日軍繳械投降實在是英國戰爭史上的奇恥大辱。這也是首次歐洲白種人在亞洲被黃種人擊敗。這似乎是在告訴許多殖民地人民, 白人至高無上的優越性是虛幻的。 事實證明,白人照樣可以被亞洲人擊敗。 這一系列事件給後來印度及馬來亞等地區的獨立運動人士壯了膽。
二戰後,日不落帝國殖民體系的土崩瓦解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對其的制約。美國是信奉自由貿易的國家, 美國的財團始終認為,英國對海外殖民市場的控制阻止了美國商業貿易在全球的擴張。 加之戰後,英國欠了美國一屁股的債, 在美國的處處施壓下, 英國也不得不放鬆其對殖民地的控制。比如說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事件里,美國非但不支持英國對蘇伊士運河的佔領,反而施壓讓其撤離。雖然表面上,英美之間的關系宣傳成親如一家,實際上,英國的有識之士都知道美國背地裡是不斷對英國做小動作試圖削弱英國,美國在戰後對日不落帝國的解體是起推動作用的。

㈤ 二戰後的英國經濟

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受到嚴重創傷。主要是英國依賴美國的援助來恢復發展經濟。美國的主要政策就是《馬歇爾計劃》。經濟模式的特徵:由以前的國家過多干預向自由主義轉變,國家資本比重下降,私人資本重新得到加強;經濟計劃程度下降,自由市場作用增大;國家干預減弱,自由競爭加強。「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已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戰後世界經濟格局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①確立: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到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二戰結束後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②確立: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它通過1944年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1947年成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開始實施的「馬歇爾計劃」等確立了其世界經濟霸主地位。(3)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轉變: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②多極化: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國際新秩序,各種原料輸出國和生產國組織起來,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脫穎而出。

英國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經濟體制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工黨主政期間大力發展國有經濟,分別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兩次國有化高潮,國有企業得到迅速發展。據統計,1970年國有企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8.1%,生產總值佔全國生產總值的 11.1%,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國有企業地位顯著上升。1981年,英國最大10家公司(企業) 按營業額排序,國有化公司佔3家,按職工人數排序,國有企業佔6家。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如下部門:英國郵政局、國家煤炭局、英國鐵路局、英國航空和宇航公 司、英國機場管理局、英國港務局、英國貨運公司、國家公共汽車公司、英格蘭運輸局、英國鋼鐵公司、英國國家石油公司、英國製造公司、電力委員會等。英國國 有化企業的發展並沒有代替私營公司在英國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別是撒切爾夫人主政時期進行的大規模私有化運動,對煤氣、石油、電力供應、煤炭、宇航、汽車 和電信等部門的上百個大型國有企業實行了民營化。到1989年,國有企業的總資產比1979年減少了45%。1990年底國有企業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已 由1979年的10%降至不足5%。目前英國國有企業主要分布在郵政、市政交通、核燃料工業和民用航空事業等領域。雖然國有經濟比重降低,但英國還是公私 混合產權結構。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3 09:27 1945年7月,英國工黨出人意料地在大選中獲勝,工黨在下議院獲得398個席位,而保守黨僅得209席。工黨由此單獨組閣,成立了由工黨領袖克里門特•艾德禮為首相的戰後英國首屆政府。工黨政府剛一成立,就決心實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振興戰後的英國經濟和改善社會狀況。工黨政府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企業國有化、經濟計劃化和推行福利國家制度。在實行國有化方面,英國政府除了原已收歸國有的電話、電報、地鐵、發電站以外,還將煤礦、鐵路、電力、煤氣、運河、船塢、醫院、英格蘭銀行、航空及鋼鐵業收歸國有。國有化的方式是由國家向原業主支付償金。而國有化的目的一是利用國家的力量維護英國整個經濟機制的正常運作,推動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增長;二是幫助調整英國國內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關系,盡可能地爭取社會平等。與國有化相互關聯的是工黨政府實行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計劃化。艾德禮政府從一開始就奉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通過對財政、金融、貿易和部分生產的控制,主動地指導和調節經濟發展。福利國家制度是戰後初期英國工黨政府諸項改革舉措中影響最大的一項。1946年8月,通過工黨政府的努力,英國國會通過了國民保險法。該法在以往有關法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供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險項目,規定凡已就業而未達退休年齡的職工都須參加保險,以便在失業、退休、懷孕、工傷、疾病、死亡的情況下能夠享受津貼和補助。1946年11月又通過國民醫療保健法,在英國的居民從此享受免費醫療。同年還通過了住房法,該法規定地方當局負責集資修建房屋,解決戰後房荒;同時對房租實行限制,以保護租戶的利益。1948年5月。國民援助法出台,規定由於種種原因而無力繳納社會保險金的貧困者,可得到政府的救濟。上述所有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的基金來源於投保職工交納的保險費、企業主上繳的保險費和國家的預算撥款等三個方面。工黨政府的福利政策使戰後英國普通居民的生活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1948年,艾德禮宣布英國已經建成了福利國家。

英國工黨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對戰後初期英國經濟的恢復和復興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與西歐其他國家相比,英國較早地在1948年達到戰前的經濟水平。馬歇爾計劃又使英國從美國給歐洲的援款中得到1.2億美元,工黨政府用此款充實英格蘭銀行的外匯儲備,穩定英國的金融市場,彌補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使英國的經濟更快地走上復興之路。到1950年,英國經濟達到了4%的年增長率,為此,工黨贏得了1950年的大選而繼續執政。雖然一年後由於工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不如人意而使保守黨通過大選重新上台執政,但是工黨政府的改革成果卻沒有被否定。

1951年10月,保守黨組成由丘吉爾為首相的新政府,從此開始了長達13年的保守黨執政時期(在此期間丘吉爾、艾登、麥克米倫和霍姆相繼出任首相)。保守黨政府除了終止實行工黨原先准備實施的鋼鐵工業和國內運輸業的國有化計劃,基本上接受了國有化的現實;同時繼續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國家在國民保健方面的開支。丘吉爾政府還根據戰後英國經濟恢復的實際,結束了產生於戰時的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嚴格控制,使英國的經濟能更好地發展。50年代前期,英國的經濟呈現繁榮,其國民生產總值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雖然進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與聯邦德國、法國以及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相比,英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是英國的經濟增長仍然保持2%至3%。
英國國有企業的改造過程及其經驗

1.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國。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以後英國經濟逐漸走下坡路。為提高經濟競爭力,英國戰後歷屆政府先後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對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漸影響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形成所謂私有化浪潮。

2.英國國有企業改革主要是政府通過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年-1986年):主要對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氣海岸設施、宇航公司、電報電話公司、鐵路、旅館、全國卡車公司等在內的虧損不太嚴重、仍可獲利、且大多屬競爭行業的企業實行私有化。具體做法是:(1)企業公開上市;(2)整體出售給私人企業;(3)職工內部持股。總起來看,該階段改造的規模相對較小。

第二階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虧損較為嚴重的國有企業,以及公用事業和自然壟斷性行業。包括:天然氣公司、航空公司、機場、鋼鐵、供水、造船、電力、全國公共汽車公司等。與第一階段不同,第二階段主要以將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企業,其它則採用股份公開上市及職工持股的辦法。從改造的規模看,該階段比第一階段擴大了近一倍。

為保證整個改造進程的平穩性,英國政府採取了多種相關配套措施。其中最為重要的是:

特別股權安排及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所謂特別股權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國有股權暫不出讓。其目的在於防止某些行業或私人企業利用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採取惡意收購或兼並國有企業的不良做法,同時也在於制約企業的個別經理人員利用私有化改造轉公為私,乘機擴大個人利益,使國有資產流失。所謂照顧職工和分散的小額股東的權益,重點在於合理確定職工持股購股方案,一般讓本企業職工持有本企業總股份的10%左右。

總體上看,英國國有企業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鑒的經驗主要有:(1)化大為小,區別對待。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虧損的大企業本身進行劃分,根據各部門具體的盈虧情況劃分為若干個小公司,以區別對待。由於一個大型企業的虧損,不等於其各部門一概虧損,因此區別對待的優越性在於:政府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用於那些因虧損而急需改造的部門中去,從而降低了國企改造的成本,並增加了企業扭虧為盈的機會。(2)逐步推行,相對平穩。整個改造過程分階段實施、按步驟進行;重視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備;實際推行中先易後難,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體出售、內部收購、股票上市、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綜合使用,同時注重各種改革措施之間的相互銜接配套。

由於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過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國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國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國有企業全部取消了虧損,企業盈利增幅較大。同時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財政包袱,使財政收支狀況有明顯好轉,政府通過出售國有企業,直接獲得的總收入超過600億英鎊。國有企業職工的收入也有較大增長,加上股票收益,使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意識增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也相應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及廣大人民的支持,表現在社會公眾持股人數大增,由300萬人上升到1000萬人。

英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存在的問題是:(1)由於企業大量裁員,使失業問題空前嚴重。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帶來工人抗議等眾多社會問題。(2)如何有效監督管理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尤其是對具有自然壟斷性企業實行私有化後,如何防止因私人壟斷而損害社會公眾利益,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大問題。

㈥ 二戰後英鎊是怎麼失去世界金融主導權的

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衛國戰爭統帥朱可夫,由於戰略成功,加上堅強的意志,在莫斯科一戰扭轉了蘇聯對德軍的敗局,改寫了二次大戰的歷史。究竟蘇聯是否一定會贏?德國是否一定會輸?並非必然。據有限資料,在一九四○年,德國的GDP已經有五百六十一億美元,蘇聯的GDP是四百三十三億美元,法國為三百九十億美元,英國為三百八十億美元。當時德國經濟領先歐洲其他國家,希特拉透過大量推動軍事工業,變相催谷經濟。至於美國,當時已經是全球經濟大國,一九四○年時的GDP為一千零一十三億美元。

德國和蘇聯對打,以GDP量度國力,蘇聯完全沒有優勢,之所以能夠抗擊德國,包含著戰時領導人的意志和策略的成功。二戰之後,蘇聯和美國成為最大受益者,蘇聯借戰爭控制東歐大片土地,美國本土不受戰爭影響,卻在戰時大量出口武器,一九四五年戰後美國GDP大增至到二千二百三十億美元,升了一倍!其他參戰國經濟卻倒退了十年。美國曾經有一位情報局副局長叫克萊因,做情報工作並不見得很出色,但退休以後搞了一條量度國力的「克萊因方程式」,卻令他名聞世界。這條方程式很簡單,就是國力(Pp)=資源力(Critical Mass)+經濟實力(Economic Capability)+軍事實力(Military Capability)X國家戰略(Strategic Purpose)+國家意志(Will to Pursue National Strategy)。公式並不復雜,但理論卻很深刻。簡言之,一國之國力,就等如硬實力乘以軟實力。無論你的硬實力有多高,如果軟實力為零的話,國力也等於零,中國清朝就是一例,所以八十萬清兵被二萬多八國聯軍打敗。反之,有戰略有意志,也不一定會成功,戰爭本身就會大大損害一國的硬實力,英國就是其中一個慘痛的例子。

最近與朋友的一個飯局裡,講到美國如今是全球霸主,有朋友問起是否民主制度可以令一國國力如此興盛。我提出英國與美國同樣實行民主制度,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未必因為美國的民主制度比較優勝,可能只是因為地理條件比較優越。北美洲孤懸海外,不受外來的戰爭威脅。而英國處於歐洲大陸,雖然有一個窄窄的英倫海峽保護,一定程度減少了直接的兵災。但兩次大戰,仍然對英國國力打擊甚深。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還是強大的日不落國,是世界第一大海外投資者、第一大債權國。但英國投入一次大戰中耗損極巨,戰後成為欠債最多的國家之一,光是繳付利息便佔用政府百分之四十開支。一戰的教訓令英國在二戰前對德國採取姑息主義,想避免對德開戰,結果事與願違。德軍對倫敦進行無情的轟炸,把英國的基建和生產設施完全炸毀。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成為戰勝國,但到了一九四六年,英國還未能擺脫飢荒的困擾。戰火摧毀了英國的經濟,經濟學家凱恩斯在一九四五年秋天,代表英國到美國尋求貸款援助,他想得到美國十五億英鎊的饋贈和三十五億英鎊免息貸款。結果美國不肯給予英國任何饋贈,只願意借出三十七點五億英鎊借款,英國需要支付兩厘利息,未來五十年內分期還款。美國還開出苛刻條件,要求英國在一年內把英鎊變成可自由兌換貨幣。結果英鎊一開放兌換便出現拋售潮,英鎊大幅貶值,令借來的英鎊蒸發了一大部分。英鎊自此失去世界金融主導權,美元從此成為全球霸主。由英國的衰落可見,英國沒有犯上太多戰略上的錯誤,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局限,因為歐洲的連場戰禍,大大削弱其資源力和經濟實力,從此無力回天。這里有兩個教訓,第一是在一個大陸上,統一比分裂好。第二是在可能情況下盡量避免戰爭,避免對抗,無論是一家公司,以至一個國家,這都是成功發展的重要前提。

作者本人聲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台,抄襲必究。

㈦ 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要向美國貸款,為什麼英國不自己印些貨幣

要是多印貨幣會造成國內的錢多,而物品仍然還是原來的量。這就會造成同樣的錢買不到同樣的商品,只有多出錢才能買到原來的物品,造成通貨膨脹。簡單說原先100元能買到30棵白菜,現在國內的錢多了,而白菜只有30棵,就造成需要200元了
呵呵剛才沒登陸

㈧ 二戰後美國給韓國、日本、法國、英國多少貸款

我來咯漫血江南補充一下

據統計,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億美元援助資金中,有34億美元用於輸入原料和半製成品、32億美元用於購買糧食、飼料以及肥料等、19億美元用於進口機器、車輛和重型設備等重工業品,還有16億美元用於輸入燃料。
自1951年7月1日之後,德國從馬歇爾計劃中獲得的援助共摺合2.7億美元,而他們只需向華盛頓的美國進出口銀行(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償還其中的1690萬美元。直到1971年6月,聯邦德國政府終於以分期形式向美國償還完畢了最後一筆援助債務。

㈨ 二戰後資本主義四國(英法德日)經濟模式與特點、內容

經濟模式

1、英國的混合市場經濟。二戰後,英國形成混合市場經濟;撒切爾夫人執政,推行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調整經濟運行機制;「多市場,少政府」的轉變以成為英國經濟發展的趨勢。2、法國的計劃指導性經濟。在經濟發展中,法國逐漸形成計劃與市場相結合,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並存的計劃指導性經濟模式。3、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限制壟斷,保護競爭秩序;實行穩定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實現社會公平。4、日本的政府主導市場經濟。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逐漸確立起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競爭機制,但政府始終掌握社會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形成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

㈩ 求英國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與二戰的歷史記錄。

大蕭條,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的,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制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使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這必然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據估計,大蕭條時間,世界的錢財損失達2500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1920~1921年間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首次經濟危機。危機過後,美國經濟開始復甦,之後逐漸趨於繁榮,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史上的奇跡。1923~1929年秋天,美國每年的生產率增幅達4%,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的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精神生活愈發浮躁和粗鄙,政治極端腐敗,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精神上的「飢餓時代」或「瘋狂的20年代」。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後來曾說,美國20年代的實利主義使人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感覺:「資本主義已經走到盡頭了。」
盡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但這一繁榮本身卻潛伏著深刻的矛盾和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在這個時期始終貧困,農村購買力不足,農場主紛紛破產。此外,工業增長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極端不均衡,工業增長主要集中在一些新興工業部門,而采礦、造船等老工業部門都開工不足,紡織、皮革等行業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在1920~1929年,工業總產值幾乎增加了50%,而工人卻並沒有增多,交通運輸業職工實際上還有所減少。這一時期兼並之風盛行,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全美1/3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 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到了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導致美國經濟運行中商品增加和資本輸出困難,這進一步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雖然金融巨頭在投機行為中都獲得了高額利潤,但大量資金並沒有被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是被投向了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此外,國際收支中的潛在危機也加深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機,美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力同供給力大大超過了國內外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一切都預示著一場大危機的到來。
20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集中地體現在股票市場,耶魯大學的教授歐文·費希爾在1929年秋天還宣布:「股票價格所已達到的高度看起來好像是持久的。」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升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一個讓人恐怖的數字。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1921年是合理水平而且這些年的利率水平基本不變,如果363點在1929年也是合理水平的話,那麼包括在道·瓊斯指數中的公司利潤的增長速度應該約為每年21.8%,而且是長達10年的高速增長,這種情況在人類歷史上是極少出現的。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9月26日,為制止黃金外流和保護英鎊在國際匯兌中的地位,英格蘭銀行將再貼現率和銀行利率提高了 6.5%;30日,倫敦又從紐約撤資數億美元,從而誘發美國股市大幅下跌。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股票價格下降得連場內的自動行情收錄機都趕不上!接下來的兩三天里,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28日,也就是總統胡佛發表文告的第三天,股市再次慘跌;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此後一周之內,美國人在證券交易所內失去的財富竟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大蕭條」比以往任何一次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影響都要深遠得多。在這期間,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降到8美元,國民經濟的每個部門都受到了相應的損失。在這三年中,有5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汽車工業下降了95%,1929年,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量從1929年的550萬輛下降到了1931年的250萬輛。1932年7月,鋼鐵工業僅以12%的生產能力運轉。到1933年,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失業,僅次於戰爭,是我們這一代蔓延最廣,噬蝕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惡疾,是我們這個時代西方特有的社會弊病。」這是當時倫敦《泰晤士報》針對大蕭條對英國產生的影響而寫的一篇社論中的一部分。
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它在國外的短期貸款,在它的影響下,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最有聲譽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布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9日,德國丹納特銀行也這樣做了,隨後兩天,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放假;柏林證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1931年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2年後,美國和幾乎所有大國也都這樣做了。
在大蕭條的影響下,世界國際貿易也急劇衰退,它從1929年的686億美元下降到1930年的556億美元、1931年的397億美元、1932年的269億美元和1933年的 242億美元,下降幅度超過以往國際貿易的最大下降數7%的很多倍。算算看,這些個數據會讓你嚇一跳。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它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世界的經濟與社會,再也不可能重返20世紀的舊日美好時光。1929~1932年無疑是一道深谷,從此之後,重回1923年的美好,不但根本不可能,連想都不必想。
關於這次大蕭條產生的原因,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聯儲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一些銀行的倒閉非常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聯儲本應及時干預,恢復公眾的信心,但美聯儲偏偏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終於釀成了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就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循環。由於流通現金―存款比率和准備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貨幣乘數,因而急劇地使貨幣存量減縮。所以,弗里德曼認為大蕭條的產生與美聯儲的政策直接相關,因此應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這種解釋後來成為了大蕭條的主流解釋。
大蕭條不僅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還必然會產生深刻的政治影響。在美國,有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組成的補助金大軍;有贊成專家治國的反資本主義運動;有發展為靜坐罷工的農場假日運動……政治動盪的另一表現是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2年的選舉中取得了徹底勝利,隨即而來的「新政」起到了政治上不滿情緒的「安全閥」的作用,從而有效地使種種極端主義運動歸於無效,這主要是由於「新政」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羅斯福的第二個「百日新政」結束後,政府至少提供了600多萬個工作崗位,失業人數比1933年初減少了400萬。1935年農民的全部現金收入從1932年的40億美元上升到近70億美元;1936年工商業界倒閉數目只有1932年的三分之一;各保險公司資產總額增加了30多億美元,銀行業早已渡過了難關,道·瓊斯股票指數上升了80%。
在英國,於1929年6月開始執政的工黨馬上就遇到了向越來越多的失業者發放「失業救濟金」的問題,「任何人現在找到工作的機會都不會比愛爾蘭抽獎中獎的機會多些」。1931年8月,拉姆齊·麥克唐納首相屈服於種種壓力,解散了他的工黨政府。在法國,左派也因大蕭條的壓力被迫下台,短期內,總理相繼換人。更引人注目、更決定人類命運的是希特勒在德國的上台。由於希特勒能解決人們的失業問題,所以眾多的德國人在開始都擁護他,卻沒有想到他們的元首會將他們帶往另外一條道路。在以後一個又一個危機中,終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閱讀全文

與英國在二戰期間如何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寫中國夢 瀏覽:964
疫情印尼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瀏覽:657
印尼什麼游戲火 瀏覽:954
二戰義大利侵犯了哪些國家 瀏覽:546
中國女皇在哪個省 瀏覽:211
印尼羊肉薄餅怎麼做 瀏覽:965
在英國留學生如何求職 瀏覽:690
印度舞有哪些曲目 瀏覽:167
英國人為什麼不踢正步 瀏覽:726
印度的戰斗機都是哪些國家的 瀏覽:953
越南有多少個美國人 瀏覽:997
印尼寬頻怎麼選擇 瀏覽:437
中國財務大咖齊昊哪個大學畢業 瀏覽:670
印度匯豐銀行在哪個城市 瀏覽:282
英國人對水過敏怎麼辦 瀏覽:702
巴厘島哪裡可以兌換人民幣印尼幣 瀏覽:69
越南到濟南運費每噸多少錢大概 瀏覽:711
哪些義大利的服裝品牌賣給中國 瀏覽:129
人民幣去越南什麼地方可以換 瀏覽:305
美國香檳市緯度相當於中國哪個 瀏覽: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