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人一年人均收入摺合人民幣多少
現在來說的話,一年的英國人人均收入至少是在二三十萬人民幣左右。
② 英國農民占它總人口的多少
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及附近許多島嶼組成的島國。"大不列顛"由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組成。
英國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為"米"字旗,由深藍底色和紅、白色"米"字組成。國歌為《上帝保佑女王》。國花為玫瑰花。
地理
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海岸以西,大西洋中的不列顛群島上,東瀕北海,面對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和挪威等國;西鄰愛爾蘭,橫隔大西洋與美國、加拿大遙遙相對;北過大西洋可達冰島;南穿英吉利海峽行33公里就到了法國。英國的縱向跨度接近1000公里,橫向跨度的最寬處則為500公里,海岸線總長1.1萬公里,總面積24.24萬平方公里。
氣候
因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全國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氣候總體來說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最熱的7月平均溫度為13-17℃,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為4-7℃。
人口
到20世紀末英國的總人口為5,940萬,在世界上列第17位。在其國土的四個組成部分中,英格蘭的人口密度最大,蘇格蘭最小。
語言
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通用蓋爾語。
宗教
基督教是英國的傳統宗教,北愛爾蘭地區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另有印度教、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
政治
英國是個君主立憲的議會民主國家,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議會為英國的立法機構,上議院及競選產生的下議院構成。英國政府由下議院中獲得最多票數的政黨組成,由女王委任該黨的領袖為首相。作為政府的首腦,首相要任命約20內閣大臣和約80位國務大臣。他們對政府為集體負責制,同時對其分管的政府部門各自負責。英國政府長期以來所建立的民主制度已成為全社會多年的政治穩定的保障。
③ 如何從鴉片戰爭看出清朝與英國的社會性質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不同
一個是蒸蒸日上的大國,一個是日薄西山的古老帝國
④ 歐洲農民人口比例是多少
歐洲農業人口都不超過10%,英國的比例在2%,而且他們所謂的農民就像我國過去的地主,非常有錢,歐洲的農業不像中國的農民,只是生活有所保障,而是一個企業。
⑤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所有農村都實現了工業了,沒有農業
美國:種植帶規模大;農業科技發達;農業產業化程度高;
德國:德國農業高度發達,表現在「六高」:一是農業生產效率高。農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4%,農戶不足60萬戶,平均每個勞動力養活124人。二是農產品自給率高。80%以上的農產品能夠自給,部分進口主要用於調劑品種或價格因素。三是農業組織化程度高。全國有各種聯合體1079個,各類合作社1萬多個,覆蓋了絕大部分農產品及銷售、加工企業,實現了農工一體化、產加銷一體化,保障了農民利益的最大化。四是農業科技含量高。建成許多重點實驗室,且科研作風嚴謹,注重原始創新,特別是在轉基因技術、新品種選育和種苗技術、新的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方面,不僅為德國農業生產,也為世界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五是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從播種到收獲全部機械化,而且機械性能好,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的農業生產。六是農民收入高。德國的農業發展以中小家庭農場為主,大部分農場規模在50hm2以下,90%農戶經營飼養業及普通種植業,10%農戶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煙草等專業戶,畜牧業是德國大多數家庭農場重要的收入來源,每戶農民年人均收入6.3萬馬克。
⑥ 英國農業結構及變化
從輕視農業轉為重視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在英國農業中占絕對統治地位,當時英國的農業在歐洲居領先地位。到19世紀初,英國仍然是一個農業比較發達,食品基本自給的國家。號稱「世界工廠」的英國,繼而改為實行「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在輕視農業的政策的誘導下,農業逐步衰退,英國在食品供應方面嚴重依賴世界市場。19世紀70年代,國內生產的糧食能夠供應當時全國人口的79%,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生產的糧食只能養活36%的人口。1913年穀物播種面積比1870年減少25%;1931年穀物播種面積減為196.3萬公頃,比1918年下降41.7%、產量下降20.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德國潛艇擊毀英國遠洋商船,糧食進口運輸受阻,使國內糧食供應發生困難。英國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配給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採取重視農業的許多措施,如:獎勵墾荒、對開墾荒地的農戶發給獎金;擴大耕地面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價格;各地區普遍建立農業生產管理委員會,對農業生產進行監督。戰後,英國花了近15年的時間,扭轉了農業衰退的局面,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單位面積產量都有了很高的水平。1994年,每個農業勞動力可提供穀物38.4噸、肉類6428公斤、牛奶29364公斤、雞蛋1224公斤。 2002年,則提高到穀物44.5噸、肉類6539公斤、牛奶29372公斤、雞蛋1235公斤。
二、農業發展特點
1.農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導 從農業投入看,英國的種植業(包括大田作物和園藝)僅占農業總產出的39.9%,而畜牧業則佔59.8%。畜牧業明顯地超過種植業。再從產出分析可以看出,畜產品的產出幾乎全部是可供農業企業直接售出的「最終產品」;種植業則不然,英國的大田作物產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牲畜飼料,如一部分小麥、大部分大麥和全部燕麥、飼用塊根、飼用豆類、栽培牧草等等,它們往往不是供農業企業出售的「最終產品」,而是作為對畜牧業的投入而在企業內部供轉化成畜產品的「中間產品」。從以上分析,不僅可以看出英國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遠遠超出種植業,而且可以提出,英國一半左右的大田作物生產或超過三分之一的種植業是從屬於畜牧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的。英國的畜牧業包括養牛、養羊、養豬和養禽等生產部門。按產值排列,養牛業最大,其產值超過其他部門的總和,其次是養禽業、養豬業和養羊業。90年代以來,畜牧業結構變化的明顯趨勢是牛、羊、禽比例提高,豬的地位略有下降。
2.農場是農業生產基本經營單位 英國按其農場經營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完全或基本依靠農場主及其家庭成員的勞動力從事生產的自營農場,有時被稱為「家庭農場」,這類農場數量多,一般屬於中、小農場;另一類是由農場主僱工經營的大農場。其中土地面積超過200公頃的特大農場,只佔農場總數的4%左右,但卻佔了農場土地面積的45.2%,在整個農場中居主導地位。應該指出,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尤其是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農場平均規模最大、大農場比重最高的國家。這是使英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顯著高於歐盟其他國家的因素之一。
3.現代化技術和資金密集型農業 英國是人口高度城市化的國家,農業勞動力數量少,發展農場主要依靠廣泛採用現代技術、現代科學和現代管理,著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採取資金密集型的發展形式。英國的農業生產不同於美國,屬於人多地少的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小麥、大麥、燕麥和馬鈴薯的單產都有大幅度的增長。1992年,英國穀物平均單產達6940公斤/公頃,2002年達到7006公斤/公頃,高於同期歐洲和美國的單產水平。目前,英國農業機械化、化學化、良種化以及農業科技、教育、推廣服務等,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以機械化為例,進入
90年代,英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的動力裝備(僅指拖拉機)已超過70馬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1944年,英國只有農用拖拉機17.34萬台,聯合收割機2500台。1993年,英國已擁有農用拖拉機50多萬台,聯合收割機4.7萬台,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1台拖拉機、0.5台聯合收割機。目前,英國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英國的農業機械配套,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中耕機、播種機、割草機、捆草機、脫粒機等農業機械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英國目前使用的拖拉機,多數是大馬力和液壓傳動,並裝有電子監測和空調設備。甜菜和馬鈴薯收獲有單行分段作業和多行作業等多種機械,可以適應在多種條件下進行操作。
4.英國現代化農業另一個突出標志是高投入和高產出據官方統計,90年代初期英國農業投入金額已達65億英鎊,超過當年農業總產值。另外,農用廠房和機器、農用車輛、農業工程和農業建築的折舊費約為15億英鎊。農業投資和折舊費兩項合計約80億英鎊。但英國在勞動力方面的資金投入約為20.8億英鎊,僅為農業投資和折舊費總金額的27%。從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英國農業的高投入主要是資金投入,而不是勞動投入。這充分體現出資金密集型農業的特點。
5.英國農業的高產出主要表現在單位面積產量上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上 從整體看,英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發達國家,而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牛奶量,英國則超過美國居第一位。
6.實行農業區域化,專門化程度高 英國國土面積不大,但境內各地區間的自然條件卻有明顯差異。為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政府根據各地特點、配置農林牧生產,為此將全國劃分為四個農業區;土壤肥沃的東南部是以穀物生產為主的農業區;地勢較高,降雨充沛,土壤條件較差的英格蘭南部、威爾士大部和蘇格蘭北部為草原區,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林業;英格蘭中部、北部和蘇格蘭南部平原,是穀物和畜牧業井重的農業區;北愛爾蘭則以養牛、豬和種植馬鈴薯為主、兼營林業。經濟因素對農業分布也有重要影響。英格蘭東、南部和中西部城鎮密集、企業多、交通發達,為鮮乳、水果、蔬菜等生產提供有利的市場和運輸條件。而蘇格蘭南部和北部高原、威爾士中部山地等,離經濟中心較遠,人口較少,至今有大面積土地留作粗放放牧場,養羊業仍居重要地位。
7.農產品自給率不高英國由於人口密度高,每人平均佔有農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積少,更主要由於歷史上長期忽視農業,所以至今農產品自給率仍不高。目前英國還是世界上主要農產品進口國之一。2002年英國的食品,飼料和飲料進口貿易總值高達189億英鎊。
⑦ 英國,美國和印度各有多少農業人口
截止2016年12月。
英國農民數量約47.6萬,佔全社會總勞動力的1.6%。
美國農民數量300萬左右,佔全社會總勞動力低於1%。
印度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但並沒有形成發達國家那種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所有很難統計具體參與農業生產的人數。
不過印度擁有世界1/10的可耕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有著人口紅利,前途不可限量。
⑧ 英國總人口數量2022是多少
英國總人口數量2022是9,540,576人。
英國人真的是世界上最懶惰的人。英國農戶每年需要來自東歐的7萬到8萬名季節性勞工進行農作物收獲和食品加工等工作。今年來英國從事農業產業的人數大幅減少。英國的失業率升至5%, 數據顯示,英國失業人數已達73萬人,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數在2020年7月份達到270萬。
英國人口分析
英國總人口6657萬。一方面,英國的莊稼地、菜園、果園,大量的蔬菜水果,因為沒有工人採摘,只能爛在地里。另一方面,270萬英國懶漢,寧願坐在家裡領低保(失業救濟金),也不去農場幹活兒賺錢。英國的公務員真的不知道為人民服務。
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領導義務幫助農民收稻穀我們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黃坦鎮,領導義務幫助農民收稻穀。英國的官老爺,只知道拿高工資,不知道幫助英國農民干農活兒。英國的王子呼籲英國人去田間幹活。英國網友不滿:你先上。
在我們中國,領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農民忙不過來,領導就去幫助農民。農活兒幹完了,農民就去做其他的工作賺錢。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
在英國,官老爺,就是壓榨農民的官僚階級。他們都是不勞而獲的剝削者。英國的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⑨ 十五世紀英國農民人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變化:英國農村開展了圈地運動,大量的農民喪失了土地,被迫進入城市謀生。大量的農業人口轉為了城市人口。
表現:18世紀70年代英國最先開始了工業革命,1840年前後基本完成了革命,實現了工業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城市越來越發達,城市化得到了發展。 反過來城市化的發展又促進了工業化必須進一步發展,進而又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⑩ 請教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與英國鄉村市場狀況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的家庭經濟狀況與英國鄉村市場
李朝瑋
中世紀時期的英格蘭無疑僅就西歐來說還都算不上是先進的地區,然而到了近代英國不僅率先發展起較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甚至還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究竟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我們不妨就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家庭的經濟狀況與英國農村市場的發展分別加以考察,看看這其間是否有內在的聯系。
一、 英國農戶家庭收入的變化狀況
在探討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家庭經濟狀況之前,我們不妨先將這個時段劃分為13世紀末、14世紀初和15、16世紀這兩個階段進行一下比較研究,或許通過對這兩個前後時段的比較我們更能看清楚農民收入的變化狀況。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英國13世紀百戶區檔的研究分析得到半塊份地即半維爾蓋特的土地是大13世紀末大多數中等農戶的標准1。而大量材料也表明在13世紀一維爾蓋特大致為30英畝2,即15英畝為大多數農民家庭的土地數。而通過其他的大量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5世紀中期以後一直到16世紀大多數農民的土地都增加到了20英畝以上。土地的增多無疑會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入。而事實情況也正是如此,我們以1299年克利夫庄園中一名持有半維爾蓋特土地的農民亨利?本尼特(Henry Benet)的狀況為例,3 我們所得到的材料是在除去種子、食品消耗量與交給磨房的那部分穀物後,他仍剩下3誇特2蒲式耳的穀物,而當時混合穀物的價格大致為4先令/跨特,由此他的農產品收入就為13先令。盡管有地區產量、地區差價的差異,但中等農民的情況應是基本趨同的。14世紀危機過後4,給人總的印象是1400-1650年的歐洲農業生產明顯好轉,515、16世紀農民的農產品收入則要多出許多,以1475年克利夫庄園的中等農戶威廉?紐曼為例,這時他一年的農產品收入要達到1英鎊17先令4便士。6畜牧業也在這兩個階段有著明顯的差異,由於綿羊存欄數目的增加以及其他牲畜數的增多,13世紀末羊毛、乳酪、豬肉及家禽等收入加在一起不過50多先令,而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由於英國羊毛出口激增等原因,中等農戶僅羊毛收入就可達4英鎊左右7。而農副產品及農民打工的收入也大為增加。占農戶主體的中等農民家庭一年總的收入可以由13世紀末的3英鎊一下子增加到15、16的10英鎊,即便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農民中的大多數實際收入普遍增加是肯定的。
二、 農民家庭的支出、消費與農村市場
農民實際收入的增加只是農民家庭經濟狀況好轉的一個方面,而在另一個方面中世紀晚期非經濟性支出的減少也越來越有利於農民家庭。馬克思說過:「農民必要勞動之上的余額的有無和多少,取決於封建地租的多少。」 13世紀半維爾蓋特農戶的地租大致為6-7先令。8但對於大多數農民特別是維蘭農民來說最大的負擔也是最多的支出則是各種額外的費用??諸如土地繼承捐、死手捐、結婚捐、塔利稅和法庭罰金等等9,而這些捐稅既無定額也不定時,完全依照領主的意願,比如某些地區的土地繼承金高達2-20英鎊,換句話說,農民家庭一年甚至幾年的收入都要搭進去。所以考慮到愛德華三世時期高額的軍隊稅,農民家庭一年不要說投入市場進行消費,便是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證。而14世紀之後由於庄園制下農奴制的解體不僅地租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上述捐稅也隨著身份的上升而逐步削減甚至取消了。
租稅支出的減少肯定使得大多數的農戶家庭有了更多的贏余現金去市場上購買生活與生產用品,甚至可以為市場交換而去生產。17世紀早期的一個農場主喬瑟林他自己明白無誤的指出他的農業生產不是為了自家的使用,而是要到市場上兌換現金去購買其他商品。10上述情況其實早在15、16世紀便已出現。商品市場甚至是土地市場異常的活躍,在考恩庄園1549年111個土地持有人到了1589年還僅右31人仍持有土地,其餘的都將土地出售換取了現金。麥克法蘭斯認為15世紀末的英國農民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較為平均的財富。11不管怎麼說,農民手頭有大量贏余貨幣是可以肯定的。
貨幣的贏余也帶來了消費需求的上升。最為明顯的一點便是自從1350年之後農民的服裝變得越來越「時尚」。1213世紀時還是奢侈品的蔬菜這時已然通過市場成了農民餐桌上的美味。13而紡織品、乳酪、酒類等也都是市場上交易的商品。1500-1640年間英格蘭固定的集市大致有752個,由此可見當時市場消費的繁榮情況。14 法學家兼作家約翰.福蒂斯丘爵士在15世紀70年代形容英格蘭的平民百姓是「各基督教乃至異教國家中…衣食最豐盛之人。除了衣食的花費外,他們還有財力置辦新的器具,以致於銅器與錫燭台往往供不應求。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確實是在改善,…。」
可見,中世紀晚期占人口多數的中等農民的貨幣贏余的增加,對於英國消費需求的加大和市場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減輕農民稅收和提高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有可能更充分的投入市場、參與消費,最終拉動商品經濟的活躍於繁榮,這正是英國得以在轉型期後最早發展起市場經濟的關鍵,同樣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