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英國什麼時間在美國借款的

一戰英國什麼時間在美國借款的

發布時間:2022-06-14 06:29:11

① 一戰是什麼時候

一、動盪不安的世界

1. 動盪的根源

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列強力量對比出現顯著的新變化。到19世紀末,新起的美國超過了英國,德國超過了法國,接著又超過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本原因。 2.擴軍備戰

帝國主義國家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殖民地。後起的帝國主義強國不能容忍實力與所佔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掛狀況,新老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尖銳起來。在世界沒有被瓜分完畢時,它們之間的矛盾和爭奪往往通過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暫時得到緩和。但是,當世界已被瓜分完畢時,必然要出現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斗爭,甚至戰爭。為了世界霸權和殖民地,歐洲列強積極擴軍備戰。一戰爆發前,歐洲列強的陸海軍總數大大增加了。德國海軍實力僅次於英國海軍。隨著列強的爭奪,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

二、劍拔弩張的兩大軍事集團

1.三對基本矛盾

在一戰前歐洲列強之間主要存在三對基本矛盾。 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於普法戰爭。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失去了原來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法國力圖「復仇」,收回被德國奪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吞並德國的薩爾礦區。德國要繼續削弱和遏製法國,不讓它東山再起,為此,除了實行孤立法國的外交政策外,還擴軍備戰,並制定了在新的戰爭中打敗法國及其盟國的作戰計劃。 英德矛盾。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權、殖民霸權、工業霸權。 德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發展迅速,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德國統治集團因此從爭取稱霸歐洲的「大陸政策」,轉向奪取全球霸權的「世界政策」。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德國不僅在歐洲商品市場上同英國競爭,而且主要在殖民地問題上同英國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亞洲,德國修建「三B鐵路」的計劃,直接威脅到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的勢力范圍。在非洲,德國「赤道非洲帝國」的計劃與英國的「開羅—開普」計劃尖銳對立。在制海權方面,20世紀初,德國海軍力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英國。英德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俄奧矛盾。主要表現在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上。巴爾干半島位於歐、亞、非三洲交匯之處,戰略地位顯赫。該半島長期處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爭奪尤為激烈。俄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屬於東部斯拉夫人)的旗號,向該地區擴張。俄國與奧匈帝國的爭奪,使巴爾干半島的矛盾更為激烈和復雜。 隨著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的不斷加劇,歐洲出現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 2.三國同盟 在俄奧爭奪巴爾乾的斗爭中,德國支持奧匈帝國。1879年,在俾斯麥推動下,締結了旨在共同反對俄國的《德奧同盟條約》。這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中最先締結的條約,是列強對當時最敏感地區爭奪的必然結果。後來,俾斯麥拉攏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簽訂,侵略性的軍事集團三國同盟正式建立。三國同盟的核心是德國,其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 3.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形成後,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並於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這標志著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是向三國協約方向推進的第一步。三國協約形成的決定性步驟是其核心英國放棄傳統的外交政策與法國結盟。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沖突的加劇,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維持歐洲大陸均衡的「光榮孤立」政策,首先與德國的宿敵法國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國也向英國靠攏。1904年英法簽訂協約,調整了兩國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從此,英法事實上建立了同盟關系。為了共同對德,英國又主動協調了同俄國的利害沖突。1907年英俄簽訂協定,調整了雙方在亞洲爭奪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協定,都是背著有關國家簽訂的帝國主義的分贓協定。英法、英俄協定的簽訂,意味著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建立。這樣,為重新瓜分世界,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了。

三、「巴爾干火葯桶」

1.爭奪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長期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巴爾干半島的狀況是:一方面,羅馬尼亞等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取得了獨立;另一方面,歐洲列強趁虛而入,在此擴大自己的勢力。巴爾干半島的民族關系復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在巴爾干各國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斗爭中,俄國曾以援助斯拉夫人為由對奧斯曼帝國作戰,不僅擴張了在巴爾乾的勢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斷插手巴爾幹事務。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也積極向巴爾干擴張,1908年吞並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20世紀初,巴爾乾地區不斷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軍事危機和局部戰爭,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霸權最敏感的地區。 2.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夫婦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開槍打死。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情景再現:1914年帝國主義矛盾空前激化,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直接導火線。受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一直被奧匈認為是在巴爾於擴張的主要障礙。為了對塞爾維亞進行軍事恫嚇,奧匈選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國恥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舉行軍事演習,以示其侵略野心。這一消息,已於當年4月傳出。塞爾維亞的秘密民族主義組織——民衛社和黑手黨,決定派人去暗殺指揮這次演習的好戰分子奧匈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塞當局曾致函奧匈政府,勸其取消這次演習,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黨7名成員分頭潛入薩拉熱窩,為暗殺活動進行了周密的准備。6月28日上午10時,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敞篷汽車,進薩拉熱窩市區巡視。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黨成員查卜林諾維奇突然沖到車前,向斐迪南投擲一枚炸彈。司機見此情景,加足馬力,汽車沖向前方,炸彈落到後隨汽車上,炸死一名軍官和幾名群眾。查卜林諾維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鎮靜,揮手示意「繼續前進」。到市政廳出席了歡迎儀式,稍作休息之後,又乘車上街,招搖過市。當汽車途經一拐角處時,17歲的中學生加·普林西波沖上前去用槍打死斐迪南夫婦。

後人為悼念普林西波的愛國行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鋪上一塊石板,上面刻著他的兩只腳印,在路旁的牆上用塞爾維亞文寫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與對自由的嚮往。」

德奧集團在暗殺事件發生後欣喜若狂的叫囂道:「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經過「七月危機」,由此而引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於8月初全面展開了。

3.一戰爆發 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一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接著,德、法、俄、英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面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到大戰結束時,雙方共有31國參戰,其中參加協約國作戰的有27國,參加同盟國作戰的有4國。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亞洲、非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
薩拉熱窩事件
「薩拉熱窩」事件
這次事件為在歐洲爆發全面戰爭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17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編輯本段戰爭的過程
西面戰線
施里芬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且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 凡爾登戰役
軍失守,被迫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迫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馬恩河至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始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打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只向德國而不是其他同盟國宣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德國的海軍潛艇無差別攻擊,對美國軍艦造成威脅。)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 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7年,東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十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己方則損失十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面戰線
俄國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因為德國向其開出「空頭支票」,因此信心大增,與塞爾維亞斷交並對其宣戰。俄國則宣布全國總動員,以支持塞爾維亞,這引起德國的不滿。8月1日,德國以俄國拒絕停止全國總動員為借口向俄國宣戰,並同時在西線進侵比利時。8月4日,英國因比利時為其自身安全的關鍵,因此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持,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雷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己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克基拉島。 俄軍反擊 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分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伊斯坦布爾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奧斯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於是決定聯合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靠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迫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十月革命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在1917年3月(俄歷2月)二月革命爆發,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組成的克倫斯基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的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它擁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勝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它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始。 盟國敗陣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帝國和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就是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英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沉,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德國革命 1918年8月—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魏瑪共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事記
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 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 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宣布退出大戰。 1917年4月:美國參戰。 1918年3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德國簽約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② 一戰後'英美為什麼要借大量金錢給德國

1,防止revolution。雖然李卜克內西等人已被打掉了,但是蘇俄對歐洲的輸出並沒有停止。如果放任德國經濟崩潰,人民生活無著,走投無路,還得出事。而且在凡爾賽和約的重壓下,德國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和新生的蘇俄聯手,雙方的軍事科技合作越來越熱絡,動向很危險。
2,抑製法國。一戰後,法國盡力清算德國:佔領德國薩爾州,夥同比利時出兵佔領魯爾地區,還企圖學習當年拿破崙組建萊茵同盟,故伎重演,來策動萊茵蘭地區和南德獨立,肢解德國,徹底廢了這個千年世仇。而且法國和波蘭,捷克,波羅的海等國到處結盟。法國勢力一時間彌漫於整個歐陸。而英國幾百年奉行歐陸均勢政策,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稱霸歐洲大陸。所以法國越是要削弱德國,英國就越是不讓法國得逞,即使不能再多給德國輸血,起碼也不能讓德國杯壓榨得太厲害,過於虛弱。
3,資本輸出。一戰以前,世界的金融中心在倫敦,美國不得不經常從歐洲資本市場獲取融資。而一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第一債權國,紐約成了世界金融中心。美國開始由商品輸出貶為資本輸出。而戰後,英國搞英帝國關稅同盟,而法國也在搞貿易壁壘,都企圖抵禦美國的沖擊來保護本國的經濟。只有德國急需資金來穩定貨幣體系和經融秩序,而且德國有著發達的科技和訓練有素的熟練勞動力大軍,所以德國能夠成為美資的最理想輸出地。因此美國的金融界才出面搞「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挽救德國經濟。

③ 糾結。課文關於一戰里的一個問題,說英國戰後從債權國變成債務國,什麼意思具體一點……

這個問題,說的是英國的衰落。即一戰前,英國的帝國主義形式為擁有廣闊的殖民地,並且憑借大量金融資產,是主要的資本輸出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由於一戰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向美國,日本購買大量戰爭物資)造成黃金外流(一戰時,貨幣為金本位,購買物資的付款順序是對方欠債-對方貨幣-黃金白銀)一戰時英美之間的力量對比從此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美國從英國的債務國上升為債權國。,英國的債務累計達12.85億英鎊,主要來自美國,而同時英國借給盟國約14.19億英鎊(主要是俄國)。但是,俄國革命爆發後,新生的蘇維埃政府拒絕償還以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欠下的債務,英國的損失非常大,英國戰後從債權國變成債務國

④ 英國在一戰中欠下美國一大筆錢,在戰後,這筆錢是否還清

戰後肯定沒還清,但是現在肯定還清了,因為英國最恨美國了,他不會欠美國人情。

⑤ 一戰後英國欠美國四十億,老師說,英鎊就垮了,美元就起來了,這是什麼意思,美元打擊別的貨幣一家獨大有

政治和經濟是一體,英國政府被打垮了,英鎊就垮了。美國強了,美元就起來了。美元獨大作為世界貨幣,可以在任何國家流通,可以打壓控制整個金融體系,美元就向美國一樣強大。美國強大的好處你應該知道!經濟學上的東西沒學過的,不容易懂。

⑥ 二戰後英國為什麼要向美國貸款,為什麼英國不自己印些貨幣

要是多印貨幣會造成國內的錢多,而物品仍然還是原來的量。這就會造成同樣的錢買不到同樣的商品,只有多出錢才能買到原來的物品,造成通貨膨脹。簡單說原先100元能買到30棵白菜,現在國內的錢多了,而白菜只有30棵,就造成需要200元了
呵呵剛才沒登陸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7)一戰英國什麼時間在美國借款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⑧ 世界大戰(即「一戰」和「二戰」)什麼時候發生地點在哪人物是誰

一戰 爆發時間 1914 8月4日 標志:英國對德奧宣戰 交戰雙方:同盟國:德國(統治者:德皇威廉二世) 奧匈帝國(統治者:國王約瑟夫) 奧斯曼土耳其
vs協約國:英國 法國 沙俄(統治者:尼古拉四世 註:沙俄1916年開始節節敗退,國內民眾怨聲載道,於是1917年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以資產階級為首的克倫斯基政府上台,俄國繼續參戰但仍失敗。隨後十月革命爆發,無產階級政府上台,列寧執政。隨後退出了一戰。) 美國(總統威爾遜) 日本(裕仁天皇) 比利時 中國(段祺瑞 註:中國一戰前期中立,後期對德奧宣戰,派了上萬名勞工前往歐洲前線)
1911-1913:兩次巴爾干戰爭是巴爾干各國將土耳其的勢力趕出了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各國相繼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黑山,波斯尼亞,希臘......
1914年:
6月:導火索: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了正在波斯尼亞訪問的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
7月: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向塞爾維亞宣戰。並於月底攻陷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
8月初:覬覦巴爾干半島的沙俄向奧匈帝國宣戰。
與奧匈帝國結盟的德國向沙俄宣戰。
與沙俄作為盟國的法國對德奧宣戰。
德國開始進攻比利時,是英國感到威脅。
8月4日:英國對德奧宣戰,一戰正式爆發。
1917 4月 原本中立的美國因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傷及美國商船而對德宣戰並出兵歐洲。

戰事主要在歐洲,分東西兩線 西線由英國法國聯軍與德國交戰,地點最初由德國攻入法國境內,後期法國與英國軍隊反攻入德國本土。並且有美國參戰。而且隨後義大利反戈。東線由沙俄迎戰奧匈帝國和德國,地點最初在奧地利與東普魯士,後來德國攻入俄國東部。戰線包括整個東歐。
其他戰場:中東:英國對戰奧斯曼土耳其。地點:中東各阿拉伯國家。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
亞洲:日本與1914年9月對德宣戰,出動4萬多人進攻青島的德軍。

二戰 爆發時間 1939 9月1日 ,標志:德國入侵波蘭 交戰雙方 軸心國:德國(希特勒) 義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東條英機) 芬蘭 保加利亞 匈牙利 羅馬尼亞vs同盟國:美國(羅斯福) 英國(丘吉爾) 法國(戴高樂) 蘇聯(斯大林) 中國(蔣介石) 加拿大 澳大利亞 紐西蘭 荷蘭 菲律賓......

以戰區劃分:分為西歐戰區,蘇德戰區,太平洋戰區,北非戰區,中國戰區

西歐戰區:1936年 德國,義大利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將法西斯政黨長槍黨扶上台,西班牙從此由弗朗哥當政。
1938年 德國武裝吞並奧地利
1938-1939 德國先強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的地區,進而佔領其全境。
1939年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波蘭軍隊堅決抵抗,英法對德宣戰,二戰正式爆發。
1940年 4月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很快消滅這兩國軍隊並佔領其全境。
5月德國實行曼施坦因計劃閃擊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法國戰役開始
6月 德國擊潰英法聯軍並佔領巴黎,法國over。
7月 德國與英國展開不列顛空戰。
1943年 美英聯軍登陸西西里島,隨後進軍義大利本土,義大利投降。
1944年 6月 美英盟軍以及加拿大,自由法國軍隊從諾曼底登陸,很快解放
法國。進 軍德國本土,最後與蘇聯軍隊在易北河會師。
蘇德戰區:
1939年 11月 蘇聯入侵芬蘭,蘇芬戰爭爆發(俗稱冬季戰爭)
1941年 5月 德國攻下希臘與南斯拉夫。
1941年 6月 德國向蘇聯全線進攻
6月-8月 德國 迅速佔領斯摩棱斯克,基輔,兵臨莫斯科城下。
10月 莫斯科保衛戰打響
1942年 斯大林格勒會戰
1945年 5月蘇軍與盟軍易北河會師,該月蘇軍攻克柏林,德國投降。
北非戰區:1936年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埃塞軍雖頑強抵抗但由於裝備落後而最終戰敗
被占。
1940 7月-8月 義大利進攻肯亞與蘇丹,但在當地軍隊的抵抗下沒有成功。
1940 12月 英軍重創義大利軍隊。
1941年 3月 隆美爾率德軍增援北非義大利軍。
1942年 10月 巴頓率美軍增援北非英軍。
1943年 夏 阿拉曼戰役
中國戰區(中緬印戰區):1931年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三省。
1937年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入侵中國。
1937 年 8月 日軍進攻太原與上海,太原會戰與淞滬會戰打響。
1938年 1月 日本軍隊進攻徐州,徐州會戰打響。
1938年 6月 日軍進攻武漢,武漢會戰開始。
1939年 9月 長沙會戰打響。
1939年 12月 日軍進攻南寧,昆侖關戰役開始
1940年 12月 日本進攻法屬印度支那。
1942年 初 日軍進攻緬甸,中國遠征軍入緬與英軍協防緬甸。
1944年 7月 中國遠征軍攻克密支那。日軍被趕出緬北。
1945年 1月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會師芒友。與此同時美英盟軍
攻克仰光緬甸以同盟國戰事勝利結束。
1945年 夏 中國軍隊反攻並收復柳州,與此同時敵後游擊隊也開反
攻。
太平洋戰區:1941年 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英與日本開戰。
與此同時,日本向菲律賓,馬來亞發起進攻。美軍英軍節節敗退。
1942年 2月 日本佔領新加坡,同時開始進攻荷屬東印度。
1942年 3月開始 日軍向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
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巴布亞紐幾內亞島,等地進攻,達
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 5月 日軍進攻索羅門群島,並開始進攻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珊瑚海戰響。
1942年 6月 中途島戰役
1942年 8月 美軍登陸瓜達卡納爾島,瓜島戰役開始。
1943年11月 美軍發起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代號「電流行動」)並最終佔領塔拉
瓦等島嶼
1944年1月至2月,美軍連續組織「燧發槍」和「法警」作戰,奪取了誇賈林、羅
伊島—那慕爾島、埃尼威托克諸環礁
..................
1945年 8月6日 9日 兩顆原子彈。
1945年 8月15日 日本投降
1945年 9月2日 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二戰結束

個人觀點 以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憑個人知識逐字打出,如有不足,請多多指教,望支持,謝謝。

⑨ 美國在一戰前為什麼是債務國在二戰前呢

說到美國的債務,其實從其立國之初就有國債。二戰前是債務國。
當時是因為美國的獨立戰爭和通過邦聯宣言,美國1791年1月1日募得國債7546萬美元。其後的45年間,美國的國債不斷增長,直到傑克遜總統任內的1835年1月8日曾短暫的縮減至零,但其後很快又增長至數百萬美元。
美國國債第一次急劇增長的主因是南北戰爭(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1860年美國的債務額為6500萬美元,到了1863年已超過10億美元,戰爭後更增至27億美元。
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口減少,大片土地荒蕪,生產力薄弱。又適逢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失業人數大增,民眾情緒低落,生產力水平急速下降。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一戰的發生。一戰爆發後,為了應付巨額的軍事支出,英國(美國當時的債權國之一)不得不反向美國大量貸款,美國由此咸魚大翻身,由戰前的債務國,搖身一變稱為了債務國。

⑩ 美國為什麼在一戰前是債務國,一戰後為債權國

一戰時美國建國才沒幾年就相當於中國的朝鮮戰爭 家裡頭瓶瓶罐罐都打爛了整等著蓋新房呢 能有幾個錢打仗? 二戰是房子剛蓋好 鄰居開始干架了 就他屁事沒有 他是兩邊倒光當老好人 明面上支持英國法國又是賣槍又是賣炮的 背地裡賣物資給德國和日本 別人也沒法職責他(畢竟我沒賣武器 至於那些物資到底是幹啥用的我就不知道了)兩面賺錢能不發嗎?一直的80年代英國才算是還完了二戰時候跟美國打的白條~!至於最後參戰 是因為美國民眾看英國被打的太可憐了 又怕小鬍子(希特勒)收拾完歐洲回頭就找他算賬(畢竟他賣給英國武器)再加上小日本太猖狂了連他的正當生意也敢搶(日本進攻東南亞各國裡面就有美國的利益)他就不賣物資給小日本了 小日本沒物資能撐幾天啊? 他害怕了誤會美國的意圖了 以為美國要收拾他了 就先下手為強打了美國一耳光(珍珠港事件)美國當時是暴發戶 讓人給打了 能不急眼嗎?所以就開戰了

閱讀全文

與一戰英國什麼時間在美國借款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閃電戰斗機用什麼發動機 瀏覽:106
英國貿易銀元價格如何 瀏覽:131
伊朗國旗為什麼是紅色 瀏覽:858
英國補辦長期護照要多久 瀏覽:875
中國和印度之間發生什麼 瀏覽:124
義大利語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25
法國義大利哪個給的時間長 瀏覽:965
中國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瀏覽:497
北京義大利餐廳哪裡最好 瀏覽:754
1965年印尼華人大屠中國做了什麼 瀏覽:809
英國羊怎麼防盜 瀏覽:984
在line上為什麼找不到印尼 瀏覽:338
義大利和法國哪個更加藝術 瀏覽:352
中國最大的卧佛是哪裡 瀏覽:404
1965年印尼對中國做什麼 瀏覽:764
伊朗現在怎麼收款 瀏覽:1002
越南語ba是什麼意思 瀏覽:464
越南女性怎麼上戶口本 瀏覽:176
伊朗文字世界文明怎麼說 瀏覽:974
伊朗為什麼越來越強大 瀏覽: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