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叫九乘法表

英國為什麼叫九乘法表

發布時間:2022-06-14 12:15:13

Ⅰ 九九乘法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訣又稱「小九九」,它的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正好相反,因為乘法口訣的開頭的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簡稱它為「九九」。《管子》中曾提到「安戲作九九之數以應天道」。我國最遲於春秋魯桓公時已有「九九」,在戰國時代,九九口訣已經相當流行,諸子著作如《苟子》等已把乘法口訣的文句作為科學上的論證來引用了。

Ⅱ 英國引進九九乘法表,為何會遭到家長的聯名抵制

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與其他國家的學生比較也是十分出色的,這就得從我國古代對於數學的研究說起了。九九乘法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九九乘法表在漢朝的「竹木簡」還有敦煌的「九九數殘木簡」中都有相關記載。



九九乘法表用中文來背是十分順口的,但是如果翻譯成英文就有些繞口了,而且十分難記,這與英國所實施的教育方式不符,九九乘法表靠的是死記硬背,英國學生難免會「水土不服」。對此,英國方面也想了辦法,將口訣進行修正,變得更加易背,但是這並沒有大范圍地推廣,因此也只有一部分人知道。

Ⅲ 乘法口訣表的來歷

乘法口訣表的來歷,乘法口訣起源於中國,是古代人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的基本法則,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這是每一個小學生都會背的九九乘法口訣表,那麼,最早的乘法口訣究竟有什麼來歷?它為什麼叫九九乘法口訣呢?
根據2002年,湖南考古人員在龍山裡耶一座古城的廢井中出土了36000餘枚秦簡。
在考古現場清洗出土的秦簡時,一枚長22厘米、寬4.5厘米的木牘引起了考古工作人員的注意。經過一番辨認,排列整體的乘法口訣表映入眼簾。
毫無疑問,這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乘法口訣表。
乘法口訣表是中國兒童啟蒙必背的數字運算基本工具,這枚寫有九九乘法表的里耶秦簡,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這說明早在秦朝,我國就已熟練掌握乘法交換律,並將其用於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計數中。
不僅如此,「九九乘法口訣」可能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這是有史料證明的。《戰國策》、《荀子》、《管子》等書中都有「六六三十六」、「三九二十七」等句,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從小就開始背誦的「九九歌」,在常人看來並不值得重視,人們還常常把「心思多」比喻成「小九九」。
里耶秦簡改寫了世界的數學發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訣表是在1600多年前出現的,這說明我國發明乘法口訣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里耶秦簡不僅刷新了乘法口訣的最早記錄,還為我們揭開了另一個奧秘,那就是它為什麼叫做「九九乘法口訣表」。
這枚簡牘的正面釋文為:
九九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七九六十三六九五十四五九四十五四九卅六三九廿七二九十八八八六十四七八五十六六八四十八五八四十四八卅二三八廿四二八十六七七四十九六七四十二五七卅五四七廿八三七廿一二七十四六六卅六五六卅四六廿四三六十八二六十二五五廿五四五廿三五十五二五而十四四十六三四十二二四而八三三而九二三而六
二二而四一二而二二半而一凡千一百一十三字。
「乘法九九口訣」簡牘上的數字,每個豎行的數字連起來就是一個乘法運算,如「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等。
最為奇特的是,與傳統的口訣表不同,這上面竟然還有「二半而一」的字樣,這實際上已經是分數運算。

Ⅳ 乘法口訣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乘法口訣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的基本計算規則,沿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九九表也是小學算術的基本功。

1、九九表一般只用一到九這9個數字。

2、九九表包含乘法的可交換性,因此只需要八九七十二,不需要「九八七十二」,9乘9有81組積,九九表只需要1+2+3+4+5+6+7+8+9 =45項積。明代珠算也有採用81組積的九九表。45項的九九表稱為小九九,81項的九九表稱為大九九。

3、古代世界最短的乘法表。瑪雅乘法表須190項,巴比倫乘法表須1770項,埃及、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乘法表須無窮多項;九九表只需45/81項。

4、朗讀時有節奏,便於記憶全表。

5、九九表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從春秋戰國時代就用在籌算中運算,到明代則改良並用在算盤上。九九表也是小學算術的基本功。

(4)英國為什麼叫九乘法表擴展閱讀

張家界古人堤遺址驚現「九九乘法表」

據新華社電(記者明星)「一九而九,二九十八……」中國考古專家最近在湖南張家界古人堤漢代遺址出土的簡牘上發現的漢代「九九乘法表」,竟與現今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

這枚記載有「九九乘法表」的木質簡牘殘損嚴重。專家推斷,這枚九九乘法表的排列順序始於九九八一運算。據悉,2002年6月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枚秦簡上發現了距今2200多年的乘法口訣表。

專家介紹,與張家界這枚簡牘樣式基本一致的「九九乘法表」還曾在樓蘭文書中出現過。來源:北京晨報

Ⅳ 國外沒有九九乘法表,那他們是怎麼做乘除法的

在我們中國,幾乎從幼兒園剛接觸數學就開始了背九九乘法表這一苦逼而又漫長的過程,記得小時候很多人為了背會九九乘法口訣,被老師批,被家長訓。但是到最後都背的滾瓜爛熟,而且用起來得心應手。但是不得不說,九九乘法表確實非常好用,它為每一位中國學生學習數學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所以,中國的數學一直都是很牛逼的,從古至今一直稱霸於全世界。

眾所周知,外國是沒有九九乘法表的,那他們是怎樣算乘法的呢?其實,外國人也有自己的演算法,那就是採用畫線的方法計算乘法。

例如12×11,先畫一條豎線,代表10,再畫兩條豎線,代表2,「12」就是這樣表示:

再想像一下999×999,畫面太美……草稿紙起碼准備10米吧?

哈哈,這樣數點點會數到瞎眼吧……

可見一旦數字變大了,那麼計算量也就夠嗆了,估計數點點會累癱吧!

小夥伴們,這個時候發現九九乘法表的厲害了吧?然而,我們有幾個人知道九九表的是怎麼來的嗎?

春秋戰國時期,不但發明了十進位制,還發明了九九表。後來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甚至有人把久久乘法表視為比中國四大發明還要重要的一大神器。可見它的地位是多麼的顯赫。

2015年3月,九九乘法表傳入英國後,因語言不同導致口訣變長,背誦起來很有難度,所以「一課一練」英國版很有可能改為12×12乘法表。

不得不膜拜我們國家的九九乘法表,實在是太強大了。如果我們跟外國人同時做十道計算題的話,估計我們都做完了他們才算完一道。知道外國人用「線條」計算乘法,真心佩服我們中國人的智慧!

Ⅵ 九九乘法表是誰發明的

九九乘法表是中國對世界貢獻很大的發明。

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人發明了十進位制,之後還發明九九表。雖然九九表的最初創始人還難以考證,但是在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訣。

九九表後來東傳入高麗、日本,經過絲綢之路西傳印度、波斯,繼而流行全世界。

九九表,又稱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中的基本計算規則,沿用到今日,已有兩千多年。小學初年級學生、一些學齡兒童都會背誦。不過歐洲直到十三世紀初才知道這種簡單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國的希臘和巴比倫,也有發明的乘法表,不過比起九九表繁復些。巴比倫發明的希臘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項,而且不夠完全。由於在十三世紀之前他們計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夠除一個大數的人,會被人視若數學專家。

十三世紀之初,東方的計算方法,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歐洲人發現了它的方便之處,所以學習這個新方法。當時,用新法乘兩個數這類題目,是當時大學的教材。

2015年3月,九九乘法表傳入英國後,因語言不同導致口訣變長,背誦較難,《一課一練》英國版中可能改為「12×12乘法表」。

拓展資料:

乘法口訣(也叫「九九歌」)在我國很早就已產生。

遠在春秋戰國時代,九九歌就已經廣泛地被人們利用著。在當時的許多著作中,已經引用部分乘法口訣。最初的九九歌是以「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口訣。發掘出的漢朝「竹木簡」以及敦煌發現的古「九九術殘木簡」上都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的。「九九」之名就是取口訣開頭的兩個字。

大約公元5~10世紀間,「九九」口訣擴充到「一一如一」。

大約在宋朝(公元11、12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代用的一樣,即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元

朱世傑著《算學啟蒙》一書所載的45句口訣,已是從「一一」到」九九「,並稱為九數法。現在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書中記載,大九九最早見於清陳傑著的《演算法大成》。

參考資料:網路-九九乘法表

Ⅶ 乘法口訣的由來

九九乘法歌訣,又常稱為「小九九」。現在學生學的「小九九」口訣,是從 「一一得一」開始,到「九九八十一」止,而在古代,卻是倒過來,從「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因為口訣開頭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就把它簡稱為「九九」。大約到13、14世紀的時候才倒過來像現在這樣「一一得一……九九八十一」。

中國使用「九九口訣」的時間較早。在《荀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書中就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六六三十六」等句子。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九九乘法歌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九九表,又稱九九歌、九因歌,是中國古代籌算中進行乘法、除法、開方等運算中的基本計算規則,沿用到今日,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小學初年級學生、一些學齡兒童都會背誦。不過歐洲直到十三世紀初不知道這種簡單的乘法表。

西方文明古國的希臘和巴比倫,也有發明的乘法表,不過比起九九表繁復些。巴比倫發明的希臘乘法表有一千七百多項,而且不夠完全。由於在十三世紀之前他們計算乘法、除法十分辛苦,所以能夠除一個大數的人,會被人視若數學專家。

十三世紀之初,東方的計算方法,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歐洲人發現了他的方便之處,所以學習這個新方法。當時,用新法乘兩個數這類題目,是當時大學的教材。

Ⅷ 乘法是誰發明的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在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訣。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訣和現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訣又稱「小九九」,它的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正好相反,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結束,因為乘法口訣的開頭的。

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簡稱它為「九九」。大約到了十三四世紀的時候,數學家們認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數學上的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所以才改過來變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這一行,一直沿用到現在。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8)英國為什麼叫九乘法表擴展閱讀:

古巴比倫數學使用60進制,考古發現的一塊古巴比倫泥板證實了這一點。這塊泥板上有一個正方形,對角線上有四個數字1, 24, 51, 10。

最初發現這塊泥板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某牛人驚訝地發現,如果把這些數字當作60進制的三位小數的話,得到的正好是單位正方形對角線長度的近似值:1 + 24/60 + 51/60^2 + 10/60^3 = 1.41421296296... 這說明古巴比倫已經掌握了勾股定理。

60進制的使用為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為如果你要背59-59乘法口訣表的話,至少也得背1000多項,等你把它背完了後我期末論文估計都已經全寫完了。另一項考古發現告訴了我們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如何避免使用乘法表。

考古學家們發現一些泥板上刻有60以內的平方表,利用公式ab = [(a+b)^2 - a^2 - b^2]/2 可以迅速查表得到ab的值。

另一個公式則是ab = [(a+b)^2 - (a-b)^2]/4,這說明兩個數相乘只需取它們的和平方與差平方的差,再兩次取半即可。平方數的頻繁使用很可能加速了古巴比倫人發現勾股定理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叫九乘法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城市被列車拉來了 瀏覽:548
我想去伊朗旅遊怎麼樣 瀏覽:797
中國人壽財險金融公司怎麼樣 瀏覽:672
800公斤越南盾是多少 瀏覽:976
蝗蟲是怎麼被印度人消滅的 瀏覽:922
槍火義大利2手機版在哪裡下 瀏覽:704
中國四個選擇是指什麼 瀏覽:777
中國國產動畫有多少 瀏覽:215
中國和新加坡時差是多少 瀏覽:960
不會越南語英文怎麼自由行 瀏覽:190
歐若為印度多少 瀏覽:791
義大利的潤滑油在哪裡 瀏覽:610
英國如何買國內葯 瀏覽:667
印度聯邦實力如何 瀏覽:131
英國王室延續多久 瀏覽:270
越南為什麼人口增長過快 瀏覽:47
印尼什麼插座標 瀏覽:967
百香果們為什麼要去義大利 瀏覽:528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9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