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列表概括英國議會改革的歷史進程
(一)、1832年議會改革:
1. 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
2. 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不享有這些權利。
(二)、1867年議會改革:
1、進一步降低選舉資格,在城鎮,選舉權給予每一房主和租戶,也給予支付租金每年不少於10鎊和居住不少於一年的方可。在各郡,選票給予從私產或承擔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於5鎊的人,短期租戶如有12鎊收入也可以獲得選舉權。
2、取消46個「衰敗選區」,空餘出來的席位分配給各大城市。
(三)、1884年議會改革:
1、再次擴大公民權, 把1867 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權擴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
2、重新規定選民的財產資格,無論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 英鎊價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選舉權;
3、建立一種新的內部服務資格,主要是給在郡的工人,尤其是農業工人的選舉權。
2. 英格蘭和威爾士人民代表修正案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改摹法的正式名稱是《英格蘭和威爾士人民代表修正案》。全文共82條,12張附表。
法案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調整選區和重新分配議席。這是英國議會選舉制度中腐敗現象最嚴重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改革法取消了56個人口不滿2,000人的「衰敗選區」及其選派的111名議員名額;人口在2000到4000之間的30個選區,各減少1個議員名額;另有韋·麥爾和麥考比.勒吉斯聯合選區的議員名額由4名減至2名。空出來的143個席位,分配給人口增多而又無議會代表權的大中工業城市和議席不足的郡。曼徹斯特、伯明翰等22個新興工業城市第一次取得了向議會各選派2名代表的權利,另有21個城市各分得1個議員名額。65個議席增補給郡選區,尤其是北部的一些郡選區。這既適應西北和北部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勢力,也是對托利黨的妥協。另外的13個議席空額分給蘇格蘭8名、愛爾蘭5名。改革後的下院仍是658個議席,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佔499席,蘇格蘭54席,愛爾蘭105席。
改革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關於選民財產資格的確定。新選舉法規定:在城市選區,除有條件地保留某些古老選舉權利外,凡「在其居住地……擁有或租有任何住宅、倉庫、賬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年值在10鎊以上」的均擁有選民資格。在郡選區,凡「執有任何公簿而獲得土地或產業之產權,或依除自由產權外之任何其他租佃方式而獲得,……其凈值年不少於10鎊的」;凡「任何土地或產業……之租賃人或代理人,其原定租期在60年以上……其凈收入……年在50鎊以上的」;凡「任何土地或租地之佃戶,確實按時交租,年在50鎊以上的」均擁有選民資格。改革後整個聯合王國的選民由原來的478,000人增加到814,000人。
這次改革就其具體成果而言雖然是極為有限的。但是由於調整了選區,制定了以財產為基礎的選舉權資格,從而向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打開了通往政權的大門。被貴族寡頭勢力壟斷了幾百年的政治堡壘被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為工業資產階級與貴族寡頭勢力進行斗爭的新起點。
3. 英國三次議會改革的背景和原因及內容
光榮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強烈要求參與國家管理(根本動力: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這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129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又召集了一屆議會,史稱「模範議會」, 國王、貴族、騎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形成政治聯合,除了大貴族和教士外,這屆議會還固定地由每郡派兩名騎士代表,每個大城市派兩名市民代表參加,因而較「大會議」前進了一步。由於騎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根本利益上息息相關,也有比較多的共同話題,因而每當這種議會召開時,他們往往集聚在一起,互通信息,共商對策。
從1343年起,他們開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單獨聚會,逐漸形成了平民院(下議院)。貴族和教會長老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組成了貴族院(上議院)。英國兩院制便發源於此。但是,不管是模範議會,還是1343年由兩院組成的議會,都還不同於近現代意義上由全民普選產生的議會。
1297年,議會獲得了批准賦稅的權力。到了14世紀,議會又獲得了頒布法律(法令和條例)的權利。議會又是各種政治事物尤其是國王大臣所犯的瀆職罪的最高裁判所。議會的形成,使國王的封建諮議機關逐漸成為國家的代議機關。城市代表的參加和下議院的形成,對以後英國歷史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正在興起的市民階層與下層貴族聯合,利用議會批准賦稅和通過法案的權力,對王權起了限製作用
4.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 一共空出了多少個議員席位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中,取消人口不滿2000人的56個「衰敗選區」席位,空出的143個議席中,65個給了新興大工業城市。
5. 英國選舉中的腐敗選邑是什麼意思
我看不下去了……rotten boroughs更好懂的翻譯是衰敗選邑,跟政經方面的「腐敗」沒什麼關聯,希望4年前的你沒有被帶偏。衰敗選邑主要指人口上衰敗凋敝、部分地區甚至幾近荒廢但仍舊握有大量選票的選邑,這是一種極不公平的現象,評論限長無法細說,按我給的關鍵字問網路吧
6. 英國改革法案的內容是什麼
法案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調整選區和重新分配議席。這是英國議會選舉制度中腐敗現象最嚴重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改革法取消了56個人口不滿2,000人的「衰敗選區」及其選派的111名議員名額;人口在2000到4000之間的30個選區,各減少1個議員名額;另有韋•麥爾和麥考比.勒吉斯聯合選區的議員名額由4名減至2名。空出來的143個席位,分配給人口增多而又無議會代表權的大中工業城市和議席不足的郡。曼徹斯特、伯明翰等22個新興工業城市第一次取得了向議會各選派2名代表的權利,另有21個城市各分得1個議員名額。65個議席增補給郡選區,尤其是北部的一些郡選區。這既適應西北和北部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這一地區的政治勢力,也是對托利黨的妥協。另外的13個議席空額分給蘇格蘭8名、愛爾蘭5名。改革後的下院仍是658個議席,其中:英格蘭和威爾士佔499席,蘇格蘭54席,愛爾蘭105席。
7. 什麼是衰敗選區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選舉名詞,是指經過長時間的變遷,原有的選區因為人口變得稀少而成為名不副實的選區,被稱之為衰敗選區。
在長 達幾個世紀的歷史發展中,一些選區早已衰敗, 達幾個世紀的歷史發展中,一些選區早已衰敗, 變的人煙稀少,個別的甚至已經沉入海底,然而 變的人煙稀少,個別的甚至已經沉入海底, 這些「衰敗選區」卻仍然保留著選派議員的權利, 這些「衰敗選區」 卻仍然保留著選派議員的權利, 而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興起的一些新興城市卻沒 有權力選出議員。而且, 有權力選出議員。而且,對於選民的高額財產資 格限制,不僅剝奪了廣大工人群眾、 格限制,不僅剝奪了廣大工人群眾、甚至剝奪了 中小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國會選舉時賄賂公行, 中小資產階級的選舉權。國會選舉時賄賂公行, 地主貴族甚至可以指派衰敗選區的議員。 地主貴族甚至可以指派衰敗選區的議員。
8. 英國1832.1854.1867議會改革內容是什麼
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
內容:
1. 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
2. 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范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3.背景:光榮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強烈要求參與國家管理(根本動力:工業革命。)法國七月革命的沖擊。
4.影響: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這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包括兩項重要內容:(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具體規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1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空餘下來的席位給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興工業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席位。(2)更改選舉資格,擴大選民范圍。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得到選舉權,選民人數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國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這次議會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和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
1867年改革法案對議席分配再次作了調整,取消了46個「衰敗選區」,空出的52個議席分給大工業城市和較大的郡。曼徹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別增加1個議席,倫敦增加4個議席,另有9個中等城市各獲得1個議席;25個議席分給蘭開夏、約克等郡;1個給予倫敦大學;2個給予蘇格蘭大學;其餘5個給予蘇格蘭各郡。法案還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它規定,在城市中凡擁有單獨住宅的戶主(不論其價值多少)和每年繳納房租10鎊以上的房客,只要在選區內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選舉權;在各郡,每年繳納地租12鎊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鎊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選舉權。第二次議會改革基本取消了「衰敗選區」,使選民總數由135萬增加到225萬,小資產階級和上層工人都獲得選舉權,英國在議會君主制民主化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但是下層工人和全部農業工人仍未獲得選舉權。
1884年12月,議會通過兩個新的改革法案,一個是《人民代表製法》,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選舉權」原則擴大到各郡區,使部分農業工人也獲得了選舉權。這樣,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選舉資格基本統一起來,英國的選民總數又增加1倍,達到450萬人。不過,依靠父母生活沒有單獨成家立業的男子,以及家庭傭人和全部婦女仍被排斥在選舉大門之外。另一個是1885年1月議會通過的《重新分配議席法》。它取消了人口不滿1.5萬人的72個城市單獨選派議員的權利,把它們並入所屬各郡;人口在1.5萬到5萬人之間的36個城市取消1個議席,大體按照每5.4萬人分配1個席位的標准,將全國統一劃分為617個選區,除22個城市和牛津、劍橋兩個大學選區仍保持兩個議席外,其餘選區均實行單一選區制,即1個選區只選1名代表。這樣基本接近於平均代表制原則,對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工人有一定的好處。在1918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滿30歲的婦女以選舉權,1928年又將婦女選舉權的年齡限制降低為21歲。成年公民普選權終於得以實現。
9. 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
背景:光榮革命後,議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但是土地貴族(托利黨)操縱著議會議員的選舉。一些「衰敗選區」仍有議員名額。工業革命展開後,新興工業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強烈要求參與國家管理(根本動力:工業革命。)要求在議會中獲得更多的權利和席位,因此進行1832議會改革,以滿足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發展工業。 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
1832年議會改革主要包括兩項重要內容:
(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郡的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具體規定:人口不足2000人的56個城市被取消了下院議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間的32個城市只能保留一個議席。空餘下來的席位給予人口增多的郡和新興工業城市,新興工業城市得到65個席位。
(2)更改選舉資格,擴大選民范圍。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工業資產階級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得到選舉權,選民人數大大增加。到1832年英國大約有16%的成年男子得到選舉權。這次議會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貴族保守勢力。工業資產階級得以更多地分享政權。但是廣大工人、雇農和婦女仍被排斥於政治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