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19世紀英國的一些問題
我只能解釋12
英國那時沒有落地窗,落地窗屬於芝加哥建築學派,大約在20世紀初才有
2.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一個麵包多少錢
1里弗爾等於12蘇 沒聽說過分 不過我知道法國最小的貨幣單位是但尼爾 1蘇等於20但尼爾
當時的麵包應該是每磅2蘇的
3. 我想知道19世紀末1英鎊的價值就是看福爾摩斯時碰到的問題
1英鎊在19世紀末金本位條件下可以買:20公斤麵包+5公斤肉+8公斤蔬菜+1.8公斤糖+0.25公斤茶葉+1.5公斤啤酒+45公斤煤+2根雪茄+24份報紙。 1索維林金幣(一英鎊),直徑22毫米,厚1.44毫米,重7.98克,成色91.7%。當時的匯率,1英鎊=25法郎=4.9美元
4. 19世紀的歐洲有哪些食物
食材
麵包師傅若然騙秤,在中世紀是嚴重罪行,麵包師寧願向客人送上比實際購買量再多一點的麵包,以求自保
谷類
谷類是歐洲人最重要的主食,穀物多數會製成麵包,一些估計指當時歐洲人一天會吃1至1.5公斤的麵包,但谷類有時也會煮成稀粥、乳粥(Frumenty西班牙及英文)和面條,其中裸麥、大麥、蕎麥、粟麥、燕麥最為盛行。當時義大利北部有種植大米,但中世紀時期大米價格仍偏高。鬧飢荒時,他們會用粟子、干豆莢、橡樹果和蕨類植物代替穀物。
在芸芸縠物中,中世紀人認為小麥是眾麥之首,營養最高,售價亦最貴。貴族吃的麵包是用精製麵粉製作,而下等人只能吃一些粗糙、干黑和滿布面糠的麵包。不分貧賤和大小場合,他們經常會把麵包放到酒、湯和醬汁之內,混和食用,這種濕吃麵包在英語和西班牙文中均稱為Sop。
當時麵包已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食品,這幅日歷也畫上造麵包的圖案。而乳粥的做法是把麥片壓碎、煮滾,加入牛奶、蛋或肉湯烹調,亦可放入杏仁、葡萄乾、糖、橙味水等調味,這做法在今天的歐洲仍頗為流行。[13]這類乳粥當時也會供給病人食用。
焗批是另一種廣受歡迎的谷類產品,早期焗批的底皮是不會食用,直至14世紀才出現現代焗批的樣式,常混以肉、蛋、菜、以至水果。而一些油炸面團如多拿滋(donut,甜甜圈,冬甩)、炸粉團(Fritter)亦相當普遍。中世紀後期,餅干亦開始出現。
麵包在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也連帶周邊行業出現附帶規管。其中,中世紀的行會最初就是由麵包師傅組成,而各地亦有連串法令,穩定麵包價格。1266年,英國就曾訂立《麵包和麥酒法令》(Assize of Bread and Ale)指定每便士必須購得多少麵包、其重量和小麥與麵包的關系[14]。麵包師傅的利潤同樣有保證,當時英國麵包行會為了提高價值限制,於是展開游說,成功把燈油火蠟、妻子家用、住房和家犬的開銷,都列入麵包的成本之內,直到19世紀這類法令才在倫敦廢止。
若有人借麵包行騙,在當時更屬嚴重罪行。麵包師傅要是騙秤,又或用次級材料製作上等麵包,會被重重罰款。業者為求自保,每當有人買一打12個的麵包,他們寧可給予一打13個,稱之為"麵包師傅的一打"(Baker's dozen)。
麵包的用途不止在食用,他們用餐時由於共享一張刀,當把刀具傳給另一人使用前,往往會把麵包當作抹布,把刀具清潔干凈,有時更會把麵包當成隔熱布,而以舊麵包當作餐碟的做法亦相當普遍。這些另類麵包用途,今天仍見諸於歐洲餐桌上。
海鮮
每逢齋戒,中世紀人都會以海鮮代替紅肉中世紀的齋戒時,家家戶戶都不得吃紅肉,海鮮由此成為最受常見的替代品,而在沿海地區,海鮮更是每日必備,但由於運費昂貴,魚類在中歐等內陸地帶亦相當昂貴。
鯡魚和鱈魚是最主要的魚獲,常見於大西洋和波羅的海,其中鯡魚更曾對北歐經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亦是德國北部行會漢薩同盟中極為重要的商品,一些腌鯡魚更會由北海運到遙遠的君士坦丁堡出售。這些魚鑊除了新鮮烹調外,也會被鹽腌、風干,有時也會煙醺。其他常見魚類有梭子魚、鯉魚、鱸魚、七鰓鰻和鮭魚等。[17]而當時魚類泛指所有海上生物,包括鯨魚、海豚、海狸,有些地方還會把白額黑雁也包括進來。
不少軟體食物也頗為常見,其中生蚝、青口、帶子是沿河或沿海居民經常的普遍食糧,小龍蝦則是禁食節日中深受喜歡的食物。
肉類
豬容易飼養,是當時最常見的肉類,它的耳、舌、尾、嘴和子宮都會被吃掉今天歐洲人對動物內臟較為抗拒,但中世紀人幾乎會吃盡動物每一部分。耳、舌、尾、嘴巴以至子宮,全部會入饌;而腸、膀胱、胃會用來做腸衣,又或復活節時的人造巨蛋。
芸芸肉類中,豬肉最為流行,因為飼料相宜,而且養豬毋須太多打理。當時家豬會放到戶外四處走動,即使城鎮的道路上亦常有家豬的縱跡,它們吃的是飯菜渣,乳豬更是非常受歡迎的美食。
羊肉是另一種常見肉類,在織毛業盛行的城鎮,羊肉尤為普遍。但牛隻能夠提供牛乳、而且飼養牛隻需要牧場和大量食物,當時只有一些年老或不事生產的牛才會被宰殺食用。除了這些現代人常見的肉類外,刺蝟(Hedgehog)和箭豬(porcupine),在中世紀末期的食譜中亦偶有提及。這兩種動物的英文名字都帶有"豬"的意思,反映當時人對它們的看法。
在禽鳥方面,中世紀人會幾乎會吃所有狩獵而得的雀鳥,當中有天鵝、孔雀、鵪鶉、山鶁、鸛鳥、丹頂鶴、百靈鳥。其中,天鵝和孔雀會被馴養,供上層社會所食,吃禽鳥也不一定是為了肉質,有時只為了看它們漂湸的外貌,並用它們做成伴菜。鵝和鴨也被當時的人飼養,但雞只才是所有家禽中最多人食用,其角色猶如家畜中的豬肉。
一如不少古代國家,肉類遠遠比植物昂貴,有些研究認為肉類大致較麵包貴4倍,而魚類更可以貴上16倍。直至14世紀歐洲爆發大規模的黑死病,估計約2500萬歐洲人死亡,令大量農地荒廢,可以種更多飼料供家畜食用,而薪金不斷上揚,也推高了購買力,結果肉類、蛋和奶也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不論貧富都可以享用。
蔬果
15世紀歐洲人種植捲心菜的情況中世紀視蔬菜為低下食菜,雖然不少人以此為生,甚至是人類生命中不可或缺,但食譜卻很少記載純蔬菜製作的菜式,多數只用來當作伴菜。較例外是法國北部興起的菜肉濃湯(法文:Pottage),這種湯以蔬菜和肉類餚成,質感相當厚,但濃湯在當時也不能算作主菜。
常見蔬菜有捲心菜、甜菜、洋蔥、蒜、蘿卜。以蘿卜為列,一種是紅紫色、一種是較次等的黃綠色品種。至於今人常吃的橙色蘿卜要到17世紀才出現。不少人亦會吃豆莢吸取蛋白質,德國酸菜也頗為流行,當時的農民一天可以吃上三至四次。
水果是另一種廣為採用的食材,中世紀人秉承古羅馬和古希臘的體液學說,認為水果有濕氣,不宜生吃,但生吃、風乾和腌制同樣普遍。由於白糖和蜜糖售價不菲,生果也會用作調味,點綴肉類菜式,其中南歐較多用檸檬、柚子、苦枳(bitter Orange)、石榴、葡萄,北歐多會用蘋果、梨子、洋梅和草莓。棗椰樹果實和無花果在歐洲各地流行,但在北歐因運費緣故,售價會較高。
不過,不少現在歐洲菜常見的蔬菜,中世紀時並不存在。其中馬鈴薯、紅豆、可可、香莢蘭、蕃茄、辣椒、玉米都是在15世紀發現新大陸後,才開始從美洲引入歐洲,並且經歷一段漫長時間和爭議,才慢慢融入歐洲菜系中。
香料
法文版馬可波羅游記曾加入一幅插圖,描述收割黑椒的情況歐洲原生的香料,包括鼠尾草、芥末、香芹、香菜、薄荷、蒔蘿和茴香。這些原生香料味道始終不夠豐足,多數的效果較接近色素。
到了大航海時代,進口香料一直是奢昂的材料,比方黑椒、藏紅花、肉桂、桂皮、孜然、肉豆蔻、姜和丁香都要從外地進口,令它們價格居高不下。有估計指出該時期,西歐每年進口多達1000噸黑椒和1000噸不同香料,其貨值足以為150萬人購買日常穀物,其中又以黑椒和藏紅花最為矜貴。
當時也會用一種叫非洲豆蔻(aframomum melegueta)的香料代替黑椒,在法國北部尤其常見,此外,長椒(Piper longum)、肉豆蔻種子中的核仁、甘松香、高良姜、蓽澄茄也常會入饌。當時因為白糖也被視為香料之一,而且售價高昂。
飲料
葡萄酒的滋味,連修士也偷喝中世紀人認為酒精比清水更有營養,亦有助消化,而且酒精較難腐壞,而潔凈食水在古歐洲亦非必然可得,這令酒精在當時大為流行,其中地中海北部和大部分法國等盛產葡萄的地方,更視酒精為每日必備飲料。而在北歐以麥酒和啤酒較常見。
當時歐洲也有蜂蜜酒和用駱駝奶或馬奶製成的酸奶(稱為Kumis),但各地飲用習慣有所不同。有些地方視它們為葯水,由古時醫生處方[22]。但斯拉夫人卻視蜂蜜酒為精品,在簽定一些重要條約時,還會互贈蜜酒,以示友好。在波蘭等地,蜜酒與外來進口的香料和葡酒同樣珍貴。[23]
葡萄
14世紀的釀酒方法與現代已非常近似葡萄酒在中世紀廣為接納,既是高級飲料,也被視為有營養價值。古希臘名醫伽林認為葡萄酒本性干、熱,但酒被喝飲後,其性會轉趨溫和,並斷定葡萄酒有別於濕寒的啤酒和清水,對腸胃更為有益、可幫助製造良好血液、改善心情。
當時的人認為葡萄酒的品質除了因應葡萄品種和釀造年期外,更重要是葡萄被擠壓的次數。所謂擠壓是指把果皮里的汁放在釀酒桶內,加上壓力,令果皮和果汁都失去糖份,釋放果中的丹寧酸。
頭一次擠壓出來的酒是為上品,專供上流社會享用;第二及第三次擠壓的酒,質素已大為下降,會留給農民和工人飲用。社會中最窮的人,又或最虔誠的神職人員,甚至會用稀和了的黑醋代替酒類。
上等紅酒還需要經年發酵,這又需要更多昂貴設備。不少中世紀文獻中都廣泛教人如何避免釀酒時令酒質變壞,其中14世紀的食譜Le Viandier就教人酒桶要時刻向上放,又或把干白葡萄種子混入酒糟灰,再倒入酒桶內,在現代醫學中,這方法有如天然的殺菌劑,減慢酒精發酵過程。
中世紀人也認為,溫熱的酒對身體最有益。這些熱酒常會加入香料飲用,幾乎歐洲各地都有相關詞彙形容此一酒類,其中英文會叫成Mulled Wine、德文叫Glühwein、法文稱為vin chaud、波蘭語稱為Grzane Wino,俄羅斯叫作глинтвейн(glintwein)、瑞典則稱為Gl?gg,其製法大同小異,部分歐洲國家今天仍視為禦寒飲品。
此外,葡萄酒中也可以加入姜、小豆蔻、丁香或糖等,變成香料酒。14世紀時,這些調酒香料包已會在香料商店出售。
啤酒
圖中是16世紀啤酒廠的一隅,這種酒廠在中世紀時已相當普遍,酒中還會加入各式香料甚至微毒植物,增加醉意雖然大部分歐洲地區都飲用葡萄酒,但歐洲北部沒有葡萄出產,即使貴族也會飲用啤酒和麥酒,這在今日英國、荷蘭、德國、波蘭和北歐一帶最為常見。當地人不論階層,幾乎每天都會飲啤酒,但受到阿拉伯和地中海的醫學影響,這種酒往往被視為有害身體。
相比南部出產的葡萄酒,啤酒是次級的酒類替代品,而且附帶連串負面評價。1256年,義大利鍚耶納醫生阿杜班羅甸奴這樣形容啤酒:"不論是用燕麥、大麥或小麥釀制,這些酒有損頭腦和胃部,令人口臭、蛀牙、令胃部充斥臭味......"但他亦指啤酒有利尿作用,而且會令人的皮膚看來更白更滑。當時的人亦相信,喝啤酒會宿醉得更長時間。
雖然啤酒的負面評價不少,但法國北部和義大利中部也有喝啤酒的習慣,估計是諾曼人入侵英國後,把當地的啤酒帶回歐洲,加上英法兩地互相通婚,也令啤酒得以在法國流行。14世紀法國食譜《Le Menagier de Paris》就曾指一種叫godale的酒,估計正是英語Good ale(好麥酒)一字。
中世紀初期,啤酒會在修道院和一些家庭中釀造,但到了中期,一些中世紀公社開始取代發展出私人釀酒工業,每間商店往往聘請8至10人協助釀酒,而為了應付競爭,他們會購入新式設備,發明不同秘方,加入特別調味,令酒味更為出眾,並以自家品牌出售啤酒。14世紀時,這些釀酒業傳入荷蘭、佛蘭德和布拉班特,15世紀時輾轉傳入英國。
在今日英國和荷蘭等地,每人一年就可飲用275至300升的啤酒,幾乎每餐都會飲用,其中早上會飲酒精較少的啤酒,晚上酒精濃度也相應提升。[25]
蒸餾
雖然古希臘和羅馬也懂得這種方法,但直到12世紀,阿拉伯人發明琉璃水冷蒸餾器後,歐洲才開始大規模以此法製造飲料。中世紀的學者相信蒸餾法能把液體精華提鏈出來,一律把蒸餾液體稱為"aqua vitae"(生命之水)。
早期的蒸餾液體會當作葯品或調味料。例如蒸餾而成的葡萄糖漿混合砂糖和香料後,會拿來治療不同疾病;玫瑰香味水可以當成香水、調味料又或典雅的洗手水。蒸餾酒更是中世紀醫學備受推崇的葯品。1309年,西班牙煉金術師路化就指常飲可延年益壽、鼓舞人心、常保青春。
從13世紀起,一種叫Hausbrand(德文:家中燒制之意)的蒸餾酒開始流行,成為日後白蘭地的雛型,但蒸餾酒的酒精濃度相當高,到了15世紀時,各地政府開始規管其銷售和生產。1496年德國紐倫堡就禁止在假日和周日出售烈性白蘭地。
乳類
中世紀未有消毒技術處理牛奶,一般人只能敬而遠之19世紀前,鮮奶消毒技術仍未發明,直接擠出的奶常常被細菌污染,而在炎夏中,乳類可能會在數小時內腐壞。受種種限制,中世紀雖然已知奶品的營養價值,但成年人只會在生病或太貧窮時,才會飲用,這類飲料多留給小孩和老年人,當中又以乳酪或乳清較為普遍。[27]
當時中國人認為食酪漿是蠻族的特徵,而歐洲富人也對乳類敬而遠之。歐洲一些地方更鬧過傳說,認為牛奶與生蚝、菠菜、番茄或黃瓜混在一起,會使它帶有劇毒。這可能源於乳類變壞或乳蛋白過敏,但亦反映時人對乳類的態度。
直到中世紀末期,西方航海家出海時,為了解決營養問題,開始把奶牛帶上船。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探索美洲時,就開始帶有奶牛。而新教徒大舉移居美洲時,英國更規定每5名乘客,必須備有一頭奶牛。
5. 你去過市場嗎,你知道一個麵包多少錢嗎500000馬克
你去過市場嗎,你知道一個麵包8,5到10塊錢,500000馬克。
法國的長棍麵包一般85歐分一個,相當於人民幣8塊五,好的麵包店打著手工麵包的頭號,長棍麵包可以賣到1、05歐元,10塊錢一個500000馬克。
其實還是挺貴的。法國的麵包很便宜,這種法棍一般幾十歐分,也就是不到人民幣十塊錢。
6. 英國1841年的1先令等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當時,1英鎊=12先令
一個紡織廠女工的周薪是10先令2便士——一個月就是大約4英鎊不到
當時標準的四磅麵包的價格在8.5先令
當時的1英鎊約相當於現在的80英鎊(800元人民幣)
當時的1先令就相當於現在的66元人民幣,當然,過去的購買力還是強一些的
7. 英國比較好的麵包【不是特別貴的那種】多少便士\英鎊
你如果一天都在外面吃的話:
便宜的麵包一個0.4磅吧,好一點的1、2磅一個
三明治:1、5磅-5英鎊
中餐或西餐:5磅-30磅一餐
如果你比較節省的話按照一天20磅的生活費就差不多了,如果是去倫敦,按一天30磅
8. 19世紀初俄國麵包價格
我只知道由於材料的原因口感比如今的要硬,能在胃中消化更久時間
9. 在19世紀的背景下,法郎的購買力是多少
相當於現在九十塊左右吧,但是分十九世紀初期和末期的,末期就不值錢了。
10. 我想知道19世紀末1英鎊的價值
1英鎊在19世紀末金本位條件下可以買:20公斤麵包+5公斤肉+8公斤蔬菜+1.8公斤糖+0.25公斤茶葉+1.5公斤啤酒+45公斤煤+2根雪茄+24份報紙。
1索維林金幣(一英鎊),直徑22毫米,厚1.44毫米,重7.98克,成色91.7%。當時的匯率,1英鎊=25法郎=4.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