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鴉片戰爭的時候英軍裝備的火槍和火炮什麼樣子求科普
1.兵器清軍使用的冷兵器主要有刀矛弓箭等,熱兵器(即火器)並不是中國發明研製的,而是仿造明代從西方引進的「鳥銃」、「佛郎機」、「紅夷炮」等,其形制功能比英軍落後了200多年。例如,清軍使用的鳥槍,槍長2.01米,射程約100米,射速為l—2發/分鍾,且質量低劣,嚴重老化,有的使用了166年尚未更新換代。而英軍則配備了在當時世界上相當先進的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前者槍長1.16米,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3發/分鍾;後者槍長1.42米,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4發/分鍾。這樣的射速、射程都是清軍的鳥槍所無法企及的。
2.火炮清軍火炮與英軍火炮在式樣和機制原理上大體相同,主要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和質量。
①在鐵質方面,工業革命後英國的冶鐵技術進步顯著,為鑄造高質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純度的優質鐵;當時中國的冶鐵技術落後,爐溫低,鐵的雜質多,使造出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放炮時很容易炸裂,傷及炮手,且填充的火葯量少,威力不大。
②在鑄炮工藝上,英國已使用了鐵模等工藝,火炮的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較合理,射擊精確度高;當時中國還沿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不懂各種尺寸比例和火門的設計,射擊精確度低。
③在炮彈種類及質量上,英軍裝備的有實心彈、霰彈、爆破彈等性能不同的炮彈;而清軍使用的只有一種效能最差的實心彈,且有彈體粗糙和彈徑偏小的缺陷,影響了射程和射擊精確度。
清軍在火炮管理上也很落後,沒有建立定期造換制度,任憑風吹雨淋,炮身銹蝕,有的火炮竟是明代鑄造的,嚴重老化,幾乎不能用。
3.火葯由於科學的發展,英國已掌握了火葯爆炸的化學原理,自然也掌握了火葯的最佳配方,即槍用發射火葯為硝75%、硫10%、炭15%,炮用發射火葯為硝78%、硫8%、炭14%。並且英國的火葯生產已進入近代工廠的機械化生產階段。相比之下,清軍的火葯配方則是根據經驗來進行的,含硝量高,容易發潮,難以久貯,爆炸效力低,且處於手工業作坊或手工工場生產階段。
4.艦船這是雙方武器裝備差距最大的地方。英國海軍居當時世界之最,其主要作戰軍艦仍為木製風帆動力,但性能卻遠在清軍水師之上,具有以下優點:①使用堅實木料製作,船體結實;②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性好,還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朽防火;③船上有兩桅或三桅,懸掛十餘面帆,能利用各種風向航行;④安炮多,從10門到120門不等。工業革命後期出現的蒸氣動力鐵殼輪船,也已開始裝備海軍。它們航速快、機動性強,大大加強了英國海軍的實力。
清軍的水師主要有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兩支,其任務並非出洋作戰,而是近海巡輯,守衛海岸,作戰對象也僅限於海盜。清軍水師的艦船最大的缺陷就是船小,清軍最大的戰艦,其噸位尚不及英軍的等外級軍艦,安炮最多的戰艦,其火炮數量也只相當於英軍安炮最少的軍艦。閩浙總督鄧廷楨在對中英雙方艦船作比較後說:「炮船之力實不相敵」,「此向來造船部定則例如此,其病不盡在偷工減料。」即便如此,清軍戰艦的在航率也很低。鴉片戰爭前,福建水師共有艦船242艘,在營駕駛者118艘,在航率僅為48.8%。清軍水師的落後,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根本不敢以水師出海迎敵,而只能放棄海上交鋒,從而喪失了主動權。英軍以其強大的海軍,橫行於中國海面,決定了戰爭的時間、地點和規模。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在兵器、火炮、火葯,還是在艦船上,清軍都遠遠落後於英軍。還有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戰略指導上的失誤。
明末清初,中國的軍事科技並不比西方遜色,而在康熙朝之後,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急劇拉大了。明清之際戰爭頻繁且規模較大,對武器裝備的要求較高,為克敵制勝,無論是明政府還是清政府,都很重視引進和製造先進武器。而在康熙平三藩和收復雅克薩後,清朝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相對和平的時期,此後對西北、西南邊疆及內地鎮壓起義軍,清軍在武器裝備上都能保持優勢。這種情況使清廷放棄了研製新的武器,而是著力於壟斷這種優勢的軍事技術,不讓民間和對手掌握。以中國明清之際從西方引進的「開花炮彈(一種爆破彈)」技術為例,這種較先進的技術在康熙後一直為御林軍所專有,久而久之,人們都不記得了。在鴉片戰爭時,連主持海防的林則徐和造炮專家黃冕都不知「開花炮彈」為何物。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出師西征,在陝西鳳翔發現明末的「開花炮彈」,不禁感慨道:「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於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清政府在武器裝備指導思想上的保守,使清軍在鴉片戰爭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❷ 在鴉片戰爭時期英國和中國的武器對比(最好有具體型號)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鴉片戰爭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鳥銃長矛不敵英國的
洋槍。但是實際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讓從火槍和弓弩的對比上看看其差別。
按照何立波《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一文,在鴉片戰爭中,英軍
使用的火槍型號為兩種: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和Baker前裝滑膛燧發火槍。以
下是兩種槍的參數:
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
這是著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照片。槍長1.42米,槍管口徑
0.76英寸,子彈口徑0.71英寸。這種槍還有一種更早期的長型號(long
land pattern)。該型槍曾經在拿破倫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中被大量使用,
英國裝備過大約300萬支該種火槍。
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
這個是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1.16米長,0.75英寸口徑,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徑的子彈。滑膛式Baker的資料沒找到。照說Baker的滑膛槍只在1800
年和英國陸軍及東印度公司有合約,不該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規格應
該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規格。參考鴉片戰爭中兩種槍的射速,Baker的
射速相當於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槍的話差別不該那麼大。我認為在鴉
片戰爭中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應該就是上面這把線膛槍。
為了方便對比,我在這里引入中國一種著名的遠程武器——神臂弓的資料。大家可
能認為我在冒傻氣,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紀的火槍相提並論,哪有的比?別著
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神臂弓
這是我國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種弩弓,式樣是從西夏流入的。弩身長三尺二寸(約
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
尺),?y長四寸,兩閃(?y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
公尺)。箭長數寸。
但凡我們評價一樣遠程武器的優劣,不外呼考慮三點:射程,射速,殺傷力。如
果從經濟上說,還要考慮造價和製造周期,以及訓練周期。
先說射程,按照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有效
殺傷射程約80碼(約72米,一說50碼,即45米),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
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寫下這
么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
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
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
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大家可記得電影《與狼共舞》的開頭,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馬在南軍陣前來回
跑了兩趟,竟然毫發無傷,其實是相當寫實的。當時美國南方工業不發達,南軍
武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一支Whitworth線膛槍要價美金500大元,可以買20頭
牛。所以南軍沒多少支線膛槍。滑膛槍的准確性又那麼的差,打不中策馬狂奔的
人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南軍如果想依樣畫瓢那一定會死的相當難看,北方軍的武
器全部在大陸製造,一支sharpes線膛步槍只賣43元。所以多數是線膛槍。扯遠
了,趕緊兜回來^_^
Baker線膛槍的最大射程因為膛線的緣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於膛線的穩定作
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過由於射速很低,英軍並未大量裝備線膛槍。原
因在後面祥述。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500餘
米,而且准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歐洲到現代也還有弓弩射擊比賽。一個訓
練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確地命中200碼外。一個瑞典著名的神射手威廉.泰爾射中自
己兒子頭上的蘋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個總督使壞讓他用滑膛槍去
射,估計小泰的腦袋就要開花了。下面這個是瑞士的泰爾父子銅像,眼力好的朋
友可以看到泰爾肩上扛著的弩弓,兒子手上捧著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別於弓
箭arrow)洞穿的蘋果。
然後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採取紙包彈葯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
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
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
熟的士兵每分鍾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斗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
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鍾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
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
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葯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
只能退出行列到後面慢慢把彈頭挖出來。大家不難想像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葯和
子彈的槍管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
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斗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
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
在1863年美國內戰的蓋茲堡戰役後北軍清理戰場,發現雙方士兵遺留在戰場上的
37,574支步槍中,槍管中還有子彈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顆彈頭的有6,000
支,誤塞了兩顆彈頭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顆彈頭的有6,000支,最高記錄是
一支槍中塞了23顆彈頭,怎一個強字了得。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於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與膛線必須
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復槍
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鍾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為求維持大量火力,當
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只有少數前衛部隊(skirmisher)才配備線膛
槍。直到1849年,法國陸軍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發明了彈底有凹孔的彈頭,
子彈發射時的氣體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么一
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才解決了前膛來復槍裝填困難的問題。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4發每分鍾,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
家很難想像竟會有人能裝錯。下圖是神臂弓的裝填過程。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
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後一樣
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後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 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
相當不錯,因為鉛彈體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裡面無法取出。而且子彈
在體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
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
理。但是弩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或者加裝炸葯。
再說造價,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制的扳機,麻繩
做的弦。照說造價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中國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
敗的很可能是英軍。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這樣的戰斗只
能在帝國時代裡面去體驗了。
順便說說英軍的火炮當時使用的是葡萄彈,用一個很薄的容器內裝大量的鐵彈
丸,發射後容器爆裂,裡面的鐵彈丸將形成大面積的散射,威力極大,在鴉片戰
爭中一次能殺傷幾十人。但是比這種炮彈更先進的開花蛋在明清時代已經在中國
生產並使用過了。
說了這么多,大家不難發現其實直到1840年,火槍仍然沒能完全超越中國13世紀
使用的弩箭。中國當時別說創新,只需將以前所掌握的拿出來,也不難取得勝
利。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才是技術上的失敗。
❸ 冷兵器火槍的發展史希望能帶點圖片介紹謝謝````
黑火葯的本身只是一種威力中等的炸葯,歐洲到了1250年才懂得了它的作用。又過了50至75年後,有人發現將黑火葯裝在--頭開口的管殼內並點燃它,就具備了殺傷威力。
公元14世紀,隨著黑火葯應用於歐洲戰爭,在人類軍事史上出現了一個新的
奇跡。將硝酸鉀、硫黃和木炭的混合物裝在密閉容器內,利用點燃後產生燃燒氣體的爆炸力,使兵器和兵器系統具備了比以往的任何兵器大得多的殺傷力。不過,早期的火槍命中率低,射程短,射擊速率慢而且使用起來極不靈便,甚至早期火槍的殺傷力實際上還不如同時代的長弓和十字弓。但是,火槍的使用比較簡便,步兵經過短時間的訓練便可很快掌握,相反,要有效地使用十字弓,就得經過幾個月時間的練習,而要真正精通則需數年時間的刻苦訓練。因此從冷兵器到黑火葯兵器之間有著一個緩慢而艱難的轉變過程。經過年長日久的發展階段,黑火葯兵器才逐步代替長矛、十字弓和長弓,成了戰場上威力空前的兵器。
法國直到1566年才淘汰了十字弓,而英國則到1596年才正式將火槍作為步兵武器。同樣,奧斯曼帝國的軍隊,特別是它的騎兵部隊極不願意廢棄早已用慣了的弓箭。公元16世紀,土耳其的精銳騎兵拒絕用火槍代替手中的弓,兵器的更換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直到l7世紀末,十字弓和長弓才完全從戰場上銷聲匿跡。
炸葯和火槍的出現並成為戰場上的主要兵器,這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這一歷史過程必須看作是世界各地技術並行發展的綜合結果。盡管世界各國都在發展黑火葯和火箭兵器,而中國和歐洲又在差不多同一個時期里啟用了原始的槍炮,然而,槍炮在西方的發展速度卻比別的地方快得多。到了1350年,大口徑的槍和最初的手槍在歐洲已經相當普遍,中國則早於一個世紀前就開始使用原始的竹火箭來恐嚇敵軍或進行火攻了。
鑄鐵技術的發明是促使黑火葯兵器發展的最重大最突出的技術進步。在整個中世紀時代一直延用著陳舊的冶煉技術。新技術的出現,例如用水力錘粉碎礦石,利用水力進行鍛處理,以及用水力驅動更大的風箱等,使得熔煉物有可能達到很高的溫度,使鐵液化並吸進碳,這樣鐵溶液就可以從爐底通過粘土封口流出來,進入預先准備奸的砂和粘土製成的模子。從14世紀開始,萊茵河沿岸的高爐就能生產出各種形狀的鑄鐵。由於鐵比較便宜,因此鑄鐵產品的市場迅速擴大。15世紀中葉,發明了用鉛將銀從含銀的銅中分離出來的方法,這樣,銅和青銅的鑄造技術也得到了發展。發展輕型手槍是跟比較大的槍同時發明生產並得到發展的,因為,如果槍的尺寸較小,那末槍管的鍛造和鑄造也就比較容易。最早的手槍只是由一根很短的槍管構成,用鐵或黃銅製造,長度不到10英寸,口徑為25至45毫米。用一隻手持槍,另一隻手射擊。火門通常在槍管的上方。這樣小的槍很難掌握好瞄準,槍管會很快發燙以致無法用手握住。因此,有時只好把它們裝在木板上進行射擊。有跡象表明這種兵器曾經在法國克萊賽戰役被使用過。不久在它們的基礎上逐步研製成了各種各樣的手槍。
約在14世紀中葉,發明了槍托或稱槍柄,用來支持手槍的槍管。起初槍管只是簡單地夾在一根四至五英尺長的木桿上,這樣,縱然是有了一個依託,但命中率仍然很低。
由於當時火葯的質量不高,因此也影響了槍的效能。火葯在運輸過程中,比較重的硝酸鉀沉到了下面,而比較輕的炭則跑到了上面,射擊前必須將火葯稍稍地重新加以攪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細小的粉末火葯顆粒之間缺少足夠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進行。由於黑火葯存在這些缺點,因此它的用量特別大。往往火葯要佔據槍管四分之三的容積。當火葯裝好後,在槍管上面要放一木栓(稱為彈底板),最後裝上彈丸,這時候彈丸實際上已經放到了槍管的口子上了。由於火葯燃燒得又慢又差,因此不得不在槍彈內放上一些碎布片和粘土,讓火葯有足夠的燃燒空間,使槍膛內的壓力逐漸增大。所以,起初手槍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殺傷威力,可以說只是一種心理戰的武器。火葯爆炸時所產生的巨大聲響,煙塵和火光往往使敵人騎兵的馬匹驚嚇不已。
15世紀發明了粒狀火葯,從而解決了手槍火葯爆炸所應達到的壓力問題。由於構成粒狀火葯的三種成份處於穩定不變的狀態,加之火葯顆粒之間有均衡的空隙,因此粒狀火葯的爆炸更加均勻,幾乎做到了即時爆炸。
早期的手槍用上了這種新的火葯之後,最大射程可接近200碼。不過實際有效射程僅為50碼。與長弓相比,雖然手槍的穿透力要大得多,但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長弓在速度、攻擊目標的數量,精確度和機動性等方面一直處於優勢。之所以手槍的使用不夠靈便,原因之一是它需要點火。點火的方法是將一塊燒紅的炭或一片燒紅的鐵插進槍的火門。為此,土兵就總得站在靠近火的地方,要射擊時便從火里取出炭或鐵塊進行點火。
最初的槍精確度很低,部分原因是很難握住槍柄。通常左手握在槍管後面的地方,左臂和身體夾住槍托,另一隻手用來點火。有時,土兵將槍托支在地上
..
率仍然很低,到16世紀70年代時,每三分鍾發射二發子彈就是極好的了。盡管它還有許多不足,但畢竟是最早可以真正用於實戰的輕型黑火葯兵器。而且在後來的一個世紀里,始終是步兵的制式武器。由於它的穿透力比較小,而步兵又越來越多地使用盔甲,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既能穿透金屬盔甲又能阻擋敵人重騎兵進攻的新型兵器。
滑膛火繩槍是西班牙人研製成功的一種較重型的兵器,其彈道特性也有所改進。16世紀30年代在義大利戰爭中初次用於陣地防禦。它的槍管變得更長,發射的彈丸更重,可以穿透盔甲,阻擊騎兵的沖鋒。槍管的延長和火葯的改進使槍彈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遠。另一方面,由於槍變得很重,因此,實際上象一門小型的加農炮,其機動性也差了,最初滑瞠槍長達6至7英尺,重25磅,甚至更多,彈丸重10至14分之1磅。雖然贊成滑膛槍的人聲稱,如果火葯質量好,這種槍能擊斃600步(一步等於0.75米)開外的人。但是,實際上它的有效射程遠遠不足200碼。後來雖然幾經改進,一直到它代替火繩槍的時候,重量仍達14磅以上,而且必須孜在叉形支架上才能射擊。
火繩槍只能在氣候乾燥的時候使用。火繩的消耗量很大,而且在戰斗開始前和戰斗進行時火繩必須始終悶燒著,因此,非常容易發生危險。夜間作戰時易暴露,有時土兵攜帶的彈葯會發生爆炸,火葯的供應工作也十分危險。由於火繩必須在戰斗之前就點燃,因此,有時部隊遭到突然襲擊時不能及時地進行還擊。
16世紀出現了一種機械式點火裝置,即用二硫化鐵或燧石與鋼片撞擊產生火花,點燃火葯池內的引火葯。還有一種轉輪點火開關,曾對騎兵武器及其戰術產生過重大的影響。但這種裝置價格太貴又很嬌氣,因此無法普遍採用。騎兵和特種步兵曾經使用過這種點火開關,不過這種槍從未作為步兵的主要兵器取代過火繩槍。
另一種使用燧石與鋼片撞擊的點火裝置名叫彈簧點火開關,其結構是槍管側面有一擊鐵,擊鐵夾著燧石,扣動扳機時,一個V形彈簧將擊鐵松開,核擊裝在絞鏈上的彎鋼片,鋼片蓋在引火葯池上,這樣就產生一片火花,將子彈射出。火葯池上有一保護蓋,用來防止雨水進入和火葯溢出,蓋子在射擊前通過扳機打開,裝上彈葯後再用手蓋上。
公元16世紀,當作戰中已經有條件使用火槍兵器的時候,戰場上卻仍然被長矛方陣和披盔甲的重騎兵這兩種敵對的突擊作戰體制統治著。當時槍在戰場上的主要作用是加強長矛方陣的防禦力量,或者專門用來保護戰壕和堡壘等防禦工事。
早期的火槍精確度差,射程短,發射速率低,很笨重,使用很不靈便,因此使用火槍的士兵比長弓兵和十字弓兵更容量遭到敵人的襲擊。在一般情況下,火槍不是單兵使用的,而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齊射,並用來對付密集的敵人,以求總有一些子彈會擊中一些敵人。在近距離內進行密集的齊射時,槍的精確度就顯得不太重要了,再加上子彈的沖擊力和穿透力,因而火槍比早期的投擲式兵器具有更大的殺傷力。但是,15世紀時,用槍進行密集射擊的部隊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因此還得藉助子長矛兵和防禦工事的保護。如果以最大射程作騷擾射擊,或者在大規模戰斗開始之前進行散兵襲擾,這種槍的用處就非常有限。
由於火繩槍手、滑膛槍手和炮手在作戰時不可能既用火槍,又用格鬥式冷兵器,因此,他們一直仍處在輔助部隊的地位,大多編成較小的戰斗隊形,附屬於密集的長矛兵部隊,與長矛兵分開但又不獨立進行戰斗。在早期的義大利戰爭中,火繩槍和十字弓之間沖突的情況表明,前者的各種戰斗性能均占優勢;不過火繩槍與英國長弓之間並沒有發生過十分直接的沖突,因為隨著上個世紀中葉英國人被逐出歐洲大陸之後,長弓實際上已經從歐洲消失。這兩種兵器在作戰中的性能記錄表明,總的來說,在16世紀中葉之前,火槍的殺傷力並不高於長弓。在射擊精確度、射程、發射速率、輕便性以及生產製造等方面,長弓明顯地優於當時處於初級階段的火槍。與弓箭相比,火槍發射的一或二盎司重的彈丸具有更大的和更容易使人傷殘的沖擊力(包括穿透力),由於當時的火槍在任何情況下無法進行精確的瞄準,因此也不需要進行長期的訓練;另外,槍彈所引起的傷口常常會引起血液中毒,這些方面也是槍的優點。由於這兩種兵器各有利弊,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因此,在英國軍隊中長弓的廢棄過程十分緩慢,甚至直到18世紀,英國還有人企圖讓長弓東山再起,這一點是並不奇怪的。
公元16世紀,由於火槍處於當時兵器和戰術中的從屬輔助地位,因此它的殺傷力受到了限制。在整個16世紀里,盡管作戰中火槍對長矛的使用比例在緩慢增長著,同時火槍的性能也在逐步提高,但是多數戰斗是通過白刃戰決定勝負的。當時殺傷力最大的兵器不是新流行的火槍,而是老式的長矛、長槍和劍。不過,火槍雖然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在作戰中卻是不可缺少的。16世紀的軍隊倘若手裡沒有火槍,它是決不敢跟有火槍的軍隊交戰的。火槍和長矛被納入同一個武器體系,乃是16世紀末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戰術技術課題。(立明)
❹ 噴火器的發展簡史
追根溯源,人類在戰爭中用火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悠久。
中國在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時,就已把石油用於戰爭中的火攻,在五代時期的919年,開始出現了以鐵筒噴射火洞的 「噴火」。到了北宋初年(公元10世紀末期),火葯用於軍事之後,軍隊裝備了一種構造更完善的噴火器 「猛火油櫃」。它以猛火油(即石油)為燃料,用熟銅為櫃,下有四腳,上有4個銅管,管上橫置唧筒前部裝有 「火樓」,內盛引火葯。發射時,用燒紅的烙錐點燃 「火樓」中的引火葯,然後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櫃中壓縮空氣,使猛火油經 「火樓」點燃噴火,用以燒傷敵人和焚毀戰具。當時還有一種小型噴火器,用銅葫蘆代替沉重的油櫃,便於攜帶、移動。這是史料中關於噴火武器最早的詳細記載,可看作是現代噴火器的原始雛形和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於1915年6月19日首次在比利時的貝朗古爾特區使用了噴火器。它很快引起了各國的注意,紛紛仿效研製自己的火焰武器。5個月後,俄國試制的噴火器投入戰場。從此,噴火器作為火焰武器大大發展起來。30年代,噴火器已奠定火焰武器的基礎。德國、英國、蘇聯、法國、日本、加拿大等國都先後製造了使用油料、油瓶、噴槍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噴火器。有些國家不但發展了輕便噴火器,還同時成功地研製發展了重型噴火器,如地雷式噴火器、機械化噴火器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噴火器提供了更多的試驗和使用機會。幾乎所有噴火器都經歷了飛速的發展,包括油料的改進、噴槍的設計、油瓶和點火具的改革等。所不同的是,很多國家的噴火器始終處在試驗階段,未等到定型便又改變設計,型號更換很快。例如,在1939至1942年的短短四年間,蘇聯的噴火器就經歷了由T型到POKO-1式、POKC-2式及POKC-3式的變化。美國M1、M2系列噴火器的變化也很快,直至M2A1-7式才穩定下來。
50年代,噴火器發生了較大變化。這不但體現在噴火器的工藝和戰斗性能上,而更重要的是產生了兩種動力原理不同的噴火武器。這就是:以美國M2A1-7式為代表的採用壓縮氣體作為壓力源的噴火器;以蘇聯ЛПO-50式為代表的採用火葯作為壓力源的噴火器。前者由長短兩個油瓶、壓縮氣體瓶、軟管和噴槍等部分組成,採用壓縮空氣或壓縮氮氣作為油料噴射的動力,將受壓油料從油瓶經軟管送至槍口,由點火裝置將油料點燃後,呈一火柱噴向目標。後者去掉了氣體瓶,所有鋼瓶均裝油料,油瓶內設有火葯筒和燃燒室等裝置,利噴火器
用油瓶內火葯迅猛燃燒時產生的大量氣體作為油料噴射的動力,將油瓶內的油料壓出,經軟管流至噴槍,槍口的油料點火管與扳機接通發火,將油料點燃噴射出去。 60年代至80年代是噴火器激烈變革並飛躍發展的時期,一些國家研製了超越傳統結構的新型噴火器。如美國從60年代開始另闢蹊徑研究燃燒機制,探討設計新概念。它從反坦克火箭武器中得到啟發,借用各種現成的部件,於70年代初將4管便攜多發火箭彈式火焰武器投入越南戰場,取得效果。幾年之後,定型為M202式燃燒火箭彈發射器。隨後,前蘇聯、聯邦德國等國家也研製了火焰彈式火焰武器。與此同時,很多國家仍堅持傳統的液柱式,但在工藝、設計、材料、結構上進行大力改進。如義大利設計的T-148/A式噴火器,在傳統的油瓶壓力瓶結構上進行了改革,去掉壓力瓶,油瓶兼負壓力瓶功能,同時在點火具、輸油管等許多方面改變設計,從而成了性能優良的現代液柱式噴火器的先進代表,並與美國M202式噴火器並駕齊驅,成為當代最佳火焰武器。
❺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用的是什麼火槍火炮,是什麼炮彈
英國使用的是M1842火槍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雖然當時已經開發出了新式的線膛步槍,但交戰雙方仍大量採用滑膛槍,如英國的M1842火槍就是當時頂尖水準的滑膛火槍。
在擊發機構以及擊發式火帽研製成功後,英國武器設計師們就開始致力於在火槍上利用這種有效的點火方式。1838年,洛弗爾M1838擊發式火槍研製成功,其擊發機構是仿製一支同時代的法國擊發式火槍而成的。M1838火槍研製成功後,英國軍方立即決定採用該槍,並對其投入生產。但在生產開始不久後就出現了諸多問題,導致生產速度大大降低,於是英國軍方在同年決定將30000支燧發式火槍改造為擊發式火槍作為臨時應急替代品,改造後的擊發式火槍被命名為M1839火槍。
在此期間,對於M1838火槍的改進工作一直沒有停止,最終其被改造成了一款採用側閉鎖槍機的武器,被英國軍方命名為M1842火槍。M1842火槍是英國第一支成功的新型擊發式火槍,配發給前線部隊使用。
M1842火槍採用全尺寸的胡桃木槍托,0.758英寸口徑,全槍長1397mm,槍管長997mm,全槍質量約4.54kg。瞄具式樣簡單,為方形準星和固定的缺口式照門。除槍管、擊發機構等之外的其他金屬部件,包括扳機護圈、托底板、推彈桿等,全部採用黃銅製作。扳機護圈前方和槍托組件前方各帶有一個槍背帶環,用於安裝槍背帶。從外形上看,後來的M1851米尼厄步槍與M1842火槍基本相同,惟一的區別是,米尼厄步槍的瞄具式樣更為復雜,瞄準精度也更高。
M1842火槍槍管前端可安裝一個三棱形刺刀,刺刀長432mm。刺刀尾部設有可與槍管套裝的套管,套管上採用了1844年研製成功的樂伏爾卡扣,這種卡扣帶有一個槳狀彈簧,當刺刀套裝在槍管上時,刺刀卡扣與步槍上的刺刀卡筍扣合定位。取下刺刀時,只需用拇指按壓卡扣即可。刺刀套管上帶有一個缺口,當刺刀套裝在槍管前端時,此缺口正好可以讓出準星的位置,便於射手利用準星進行瞄準。
M1842火槍使用的槍彈為紙殼彈,其採用8.0g黑火葯,圓彈丸質量為31.3g。配發時,每10發彈包裝在一個紙包內。裝填時首先用嘴咬破槍彈的底端,將彈底部的火葯從槍口倒入槍管內,然後再將用紙殼包裹的彈丸從槍口裝入,並用推彈桿將其壓緊在火葯上方。之後,將擊發火帽放置到底火窩上,再將槍設置成待擊狀態,即可進行瞄準和擊發。經過練習之後,這一操作過程僅需15~20s。一般而言,在不使用時,擊發火帽會被放置在專用的火帽盒中,該火帽盒可斜掛在槍背帶上,需要使用時取出擊發火帽即可。
❻ 大沖鋒的噴火器
原型是軍團要塞2的噴火兵和胖子
原名阿姆斯特朗迴旋加速噴氣式阿姆斯特朗炮,資料:阿姆斯特朗乃是一個世界軍事史上有著盛名的武器家族. 廣義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世紀英國著名火炮專家Sir WilliamArmstrong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開發的一系列大中口徑火炮.該炮在日本家喻戶曉,與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淵源,同時與我國也有巨大淵源. 首先,1854年美國的佩里將軍率領美國東印度艦隊抵達江戶附近的浦賀,以完全武力威脅的姿態簽訂了《日美和平友好條約》.在此之前的1853年7月佩里也曾來訪並要求締結通商合約.東印度艦隊的巨大蒸汽鐵甲船完全瓦解了日本政府的信心,以至於後者毫無抵抗的接受了通商要求.當時東印度艦隊所裝配的,正是武器史上赫赫有名的阿姆斯特朗炮前期型號.這種先進的火炮給日本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此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的第一次大戰爭——甲午戰爭中,給自己的軍艦大批量裝配了阿姆斯特朗炮族的最先進型號——阿姆斯特朗120mm速射炮(mk1),重創了當時的北洋水師,給中國人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而其實當時李鴻章比日本更早意識到這種武器的可怕,便早早要求大規模裝配.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致使"克虜伯炮有葯無彈,阿姆斯特朗有彈無葯".) 1895年5月,由於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在甲午海戰中的優秀表現,日本政府授予阿姆斯特朗公司主席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二等旭日勛章. 所以,在第一個對阿姆斯特朗低氣壓噴射式阿姆斯特朗炮的評價中,說江戶開國事件中它是主角,其實是真正的史實,並非玩笑.
❼ 鴉片戰爭中英武器對比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鴉片戰爭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國的鳥銃長矛不敵英國的
洋槍。但是實際上的差距是多少呢?就讓從火槍和弓弩的對比上看看其差別。
按照何立波《鴉片戰爭時中英雙方武器裝備之比較》一文,在鴉片戰爭中,英軍
使用的火槍型號為兩種: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和Baker前裝滑膛燧發火槍。以
下是兩種槍的參數:
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
這是著名的印第安式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照片。槍長1.42米,槍管口徑
0.76英寸,子彈口徑0.71英寸。這種槍還有一種更早期的長型號(long
land pattern)。該型槍曾經在拿破倫戰爭,美國獨立戰爭等戰爭中被大量使用,
英國裝備過大約300萬支該種火槍。
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
這個是Baker前裝線膛燧發火槍,1.16米長,0.75英寸口徑,使用和Brown
Bes相同口徑的子彈。滑膛式Baker的資料沒找到。照說Baker的滑膛槍只在1800
年和英國陸軍及東印度公司有合約,不該在1840年仍然有使用。而且做的規格應
該就是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規格。參考鴉片戰爭中兩種槍的射速,Baker的
射速相當於Brown Bess的2/3。如果都是滑膛槍的話差別不該那麼大。我認為在鴉
片戰爭中使用的伯克式燧發槍應該就是上面這把線膛槍。
為了方便對比,我在這里引入中國一種著名的遠程武器——神臂弓的資料。大家可
能認為我在冒傻氣,拿宋代的弩箭和19世紀的火槍相提並論,哪有的比?別著
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神臂弓
這是我國宋代大量使用的一種弩弓,式樣是從西夏流入的。弩身長三尺二寸(約
一公尺),弩弓長四尺五寸八分(1.43公尺),兩弭各長九寸二分(0.29公
尺),?y長四寸,兩閃(?y和弭之間)各長一尺一寸一分,弦長二尺五寸(0.78
公尺)。箭長數寸。
但凡我們評價一樣遠程武器的優劣,不外呼考慮三點:射程,射速,殺傷力。如
果從經濟上說,還要考慮造價和製造周期,以及訓練周期。
先說射程,按照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的最大射程是300碼左右,有效
殺傷射程約80碼(約72米,一說50碼,即45米),超出這個距離被打中的人可說
是運氣極背。英國陸軍的漢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寫下這
么一段話:
如果一個士兵的槍膛不是製造得很糟的話(許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碼外的人
形靶、甚至是100碼;但是如果一個士兵在150碼外被敵人用一支平常的槍瞄準並
打傷的話,那麼他真的就是非常倒霉了;至於想用一支平常的槍射擊200碼外的人
的話,你不如改為射擊月亮,兩者打中目標的機會都是一樣的。
大家可記得電影《與狼共舞》的開頭,一心想死的男主人公策馬在南軍陣前來回
跑了兩趟,竟然毫發無傷,其實是相當寫實的。當時美國南方工業不發達,南軍
武器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一支Whitworth線膛槍要價美金500大元,可以買20頭
牛。所以南軍沒多少支線膛槍。滑膛槍的准確性又那麼的差,打不中策馬狂奔的
人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南軍如果想依樣畫瓢那一定會死的相當難看,北方軍的武
器全部在大陸製造,一支sharpes線膛步槍只賣43元。所以多數是線膛槍。扯遠
了,趕緊兜回來^_^
Baker線膛槍的最大射程因為膛線的緣故射程有所下降。但是得益於膛線的穩定作
用,其有效射程有200米以上。不過由於射速很低,英軍並未大量裝備線膛槍。原
因在後面祥述。
古代弓弩的普遍最大射程為300米左右,而神臂弓的最大射程更是達到了500餘
米,而且准確率很高,可以精確瞄準。歐洲到現代也還有弓弩射擊比賽。一個訓
練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確地命中200碼外。一個瑞典著名的神射手威廉.泰爾射中自
己兒子頭上的蘋果用的就是弩弓而不是弓箭。如果那個總督使壞讓他用滑膛槍去
射,估計小泰的腦袋就要開花了。下面這個是瑞士的泰爾父子銅像,眼力好的朋
友可以看到泰爾肩上扛著的弩弓,兒子手上捧著被木羽箭(英文叫bolt,有別於弓
箭arrow)洞穿的蘋果。
然後再來看射速,英國在18世紀已經採取紙包彈葯以利裝填,整個程序還是快不
起來。按照官方訓練手冊的記錄,Brown Bess前膛燧發火槍發射一次需要經過12
個步驟,1834年時英國陸軍測試使用雷管的前膛槍時的記錄顯示,即使是技術純
熟的士兵每分鍾射速也不過三發;這還是在沒有戰斗壓力下的成績。在實戰時,
由於種種因素影響,能夠維持每分鍾兩發就算不錯了。而且士兵在戰場上慌亂之
際非常容易出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就是在裝填後忘了將通條抽出槍管,一扣扳
機,通條就不知道飛到那裡去了,自然無法再裝填。
另外常見的錯誤是在忙亂之間誤將彈頭而非火葯先塞入槍口,造成不發彈,士兵
只能退出行列到後面慢慢把彈頭挖出來。大家不難想像用通條去挖裝填了火葯和
子彈的槍管是多麼愉快的一件事。就這還算是先知先覺,要知道當時火槍是隊列
齊發的,那麼多槍一起發射的情況下許多士兵在戰斗時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沒有
開槍,有沒有啞火,往往多次裝彈。
在1863年美國內戰的蓋茲堡戰役後北軍清理戰場,發現雙方士兵遺留在戰場上的
37,574支步槍中,槍管中還有子彈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顆彈頭的有6,000
支,誤塞了兩顆彈頭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顆彈頭的有6,000支,最高記錄是
一支槍中塞了23顆彈頭,怎一個強字了得。
比較起滑膛槍,Baker線膛槍就更麻煩了,由於使用線膛槍的時候彈頭與膛線必須
緊密咬合,無法像滑膛槍一樣使用直徑較槍管內徑還小的彈丸,因此前膛來復槍
的裝彈十分困難而耗時。射速一分鍾有一發就算不錯了。為求維持大量火力,當
時各國的正規部隊仍然配備滑膛槍,只有少數前衛部隊(skirmisher)才配備線膛
槍。直到1849年,法國陸軍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發明了彈底有凹孔的彈頭,
子彈發射時的氣體會經由這個凹孔將彈頭底部撐大,跟槍管的膛線咬合;這么一
來,彈頭直徑可以做得比槍膛內徑小,才解決了前膛來復槍裝填困難的問題。
再來看神臂弓,這東西的射速大約是3-4發每分鍾,而且操作十分簡便,簡單到大
家很難想像竟會有人能裝錯。下圖是神臂弓的裝填過程。唯一的問題是神臂弓需
要人手拉弦,發射次數太多容易疲勞,速度會減低。可是火槍連續發射以後一樣
會因槍管發熱造成炸膛或者子彈威力減弱的情況。
最後說說破壞力,不論是Brown Bess還是Baker火槍,用的子彈口徑都一樣,威力
相當不錯,因為鉛彈體積小,力量集中,常常嵌入骨頭裡面無法取出。而且子彈
在體內的彈道通常都不是直線,造成的傷害是普通冷兵器不及的。
神臂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槍子彈更強,按照記錄它發出的弩箭可以穿透兩層鐵
甲,連普通火槍子彈都未必能做到。但是破壞力卻不如槍彈,傷口也比較容易處
理。但是弩箭也有優點:可以塗毒或者加裝炸葯。
再說造價,神臂弓的材料是山桑木做的弩身,檀木做的弩梢,銅制的扳機,麻繩
做的弦。照說造價也還是神臂弓便宜。在中國不會找不到木匠做這個吧?
按照這樣推斷,如果當時中國以神臂弓作武器,使用同樣的陣列和英軍對抗,失
敗的很可能是英軍。可惜清朝不但不重視火器,連弓弩都不重視,這樣的戰斗只
能在帝國時代裡面去體驗了。
順便說說英軍的火炮當時使用的是葡萄彈,用一個很薄的容器內裝大量的鐵彈
丸,發射後容器爆裂,裡面的鐵彈丸將形成大面積的散射,威力極大,在鴉片戰
爭中一次能殺傷幾十人。但是比這種炮彈更先進的開花蛋在明清時代已經在中國
生產並使用過了。
說了這么多,大家不難發現其實直到1840年,火槍仍然沒能完全超越中國13世紀
使用的弩箭。中國當時別說創新,只需將以前所掌握的拿出來,也不難取得勝
利。清朝的失敗,首先是制度上的失敗,然後才是技術上的失敗。
❽ 17世紀英軍使用的燧發槍是怎麼樣的有沒有個特定的名字
17世紀英軍使用的燧發槍
17世紀狗鎖式火槍- 1620年至1690年(17th Century Doglock Musket - 1620-1690)
這個所謂的"Doglock" 直譯是狗鎖,名稱由來是因為那個槍機閉鎖制動(Lock)組件中,用螺絲旋紐鎖住燧石的擊發錘很像狗模樣而得名,這是燧發槍最初的英文名稱,也有引義為鎖簧火簾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燧發槍。這跟那個簧輪制動火槍(Wheellock)是不一樣的槍種,請勿搞混。槍款一樣是仿瑞典風格樣式,與上一個17世紀火繩槍款樣式類似,八角型槍身。是非常早期的燧發式火槍,首先在英國內戰中引入,被英國人稱為首款狗鎖式槍或稱為英國鎖槍。原英國北美洲殖民地維吉尼亞州的詹姆斯敦一處17世紀早期哨所遺址,經考古發現了一些"Doglock" 的殘存零件,也就是說,可以證明類似於燧發槍的機構很早就已經發展成功並配備於英國軍隊及殖民地民團。
原始燧發槍的槍機構造與後來槍款不相同,狗鎖式的槍機是用帶彈簧的阻鐵而非制輪楔,是在擊
錘的後邊開一個小洞,小洞裡面是一片有阻鐵彈簧的阻鐵與扳機聯動,當擊錘往上扳動到阻鐵制
動器位置後扣住擊錘成為待射狀態時,然後扣下扳機聯動阻鐵縮進去放開擊錘,擊錘釋放主彈簧
動能向下捶擊火簾片產生炙熱的鐵屑引發引葯鍋里的黑火葯燃燒,並點燃引葯鍋旁邊的引火口裡
的黑火葯傳導至爆炸室爆炸膨脹而射出彈丸。
軍用狗鎖式火槍(Military Doglock Musket )
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英國制式軍用燧發式火槍,是英軍最基本的燧發式火槍樣式,往後一百多年
的漫長時間都是以這個基本槍款發展及改良。英國皇家軍械局於1714年9月15日簽署的第一份槍械製造合約就是這槍款,合約目的並非批准製造更多的武器,而是要制定一個制式化系統的製造和控制,這是英國軍方第一次要把槍械制式化以便大量製造的設計案。
17世紀開始,英國逐漸的成為一個軍事強國,不斷的參與眾多的軍事行動,急需要一款火力強大性能可靠槍體堅固的步兵武器,此時所謂的鎖簧火簾火槍技術與製作工藝發展成熟,於是英國逐漸的開始在軍中小批量的配發給部隊使用,但仍不是官方頒布的真正制式軍用武器,1720年代褐貝絲火槍發展成熟後取代這款槍成為英軍第一代制式步槍,但仍然有許多英軍單位持續的使用。
此槍款也是英軍第一款大量使用黃銅用來製作槍管以及槍身配件加強火槍堅固度的槍款,往後依此槍款發展出來的褐貝絲火槍以及1778年式火槍都是如此。而軍用狗鎖式火槍設計上有幾個特點,這些設計大致都延用於後續的槍款上。
本文部分抄自"網路文庫"中的《1600年至1814年英國軍用步槍發展》。
❾ 有誰能介紹一下18世紀英軍英國陸軍(一式)長管陸戰款式褐貝絲燧發式火槍的相關資料
這款步槍稱為1730年式。是英國第一款大量生產配發部隊的軍用制式步槍,一式步槍早在1720年就已經開始小批量生產配發部隊。
這款步槍可說是英國最重要的軍用步槍,從16世紀初一直使用到18世紀末,期間衍生出許多種改良款式,但基本外觀甚少變化。此槍款伴隨英軍走遍全球無役不與,可說是英國軍隊的槍械代表,其優異的表現,被士兵昵稱為褐貝絲而得名。
1730年式火槍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槍機構造是全新的新式制動器設計,燧發槍自此而為發展成熟的實戰型兵器。槍機取消了大型後衛保險扣,而改用制輪楔機心設計,這種新裝置也是後期所有各國燧發槍的標准設計,制輪楔有兩個卡榫溝槽的固定機心與制動阻尼形成兩道保險,第一道就是裝填黑火葯至引葯盆的機動待發狀態,第二道就是射擊待發狀態,制動阻鐵連動扳機構造可上下滑動,使之閉鎖與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