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進去印度時有多少邦國

英國進去印度時有多少邦國

發布時間:2022-06-15 01:25:36

❶ 英屬印度是「半獨立」國家還是完全是英國殖民地

印度是英國的半殖民地國家。
半獨立國家也就是半殖民地國家,以中國為例,中國自1842年鴉片戰爭後,就是半殖民地國家,因為中國的政治體制仍是封建君主制,也就是清王朝。當時印度是有自己的國家政權的,所以是半殖民地。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開設的,其目的就是掠奪印度的原材料,以及傾銷商品東印度公司代表的是英國,換句話說,類似我們現在的大使館,但是和大使館的職責不同罷了,並不是獨立不獨立的問題,她本身就屬於英國,之所以取「東印度」這個名字只是因為公司開設在印度東面而已。

❷ 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多年,為何印度不恨反而卻對英國感恩呢

跟咱們中國一提及“殖民”、“殖民地”,就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不同,主流上看,還真是這樣,比如現任印度總理莫迪,就多次公開表示,感謝英國給印度創建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的鐵路網(2萬多公里的鐵路,現在還用著)、打下的工業基礎,還有英語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等等....


所以,英國早期的殖民並沒遭到過大規模的反抗,沒留下什麼冤讎。

到了19世紀,從未去過印度的維多利亞女王直接成了印度女皇,畫像掛滿了南亞次大陸的各種場所,印度人提及女王也是一臉的尊崇,沒說一個“不”字。印度中上層人士會也以說英語,上英國人辦的學校,給英國人做事兒,去英國開眼為榮。

下圖,2017年電影《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就描述了一個忠心耿耿侍奉維多利亞女王的印度男僕形象,大贊女王和印度僕人的深厚友誼。電影中的阿卜杜勒,可比女王的兒孫們孝順多了。

❸ 為什麼在英國人走後,印度一直處於分裂狀態

“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正因為是英國對印度的大一統,這是印度幾千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所以英國文化成為印度各個聯邦彼此接受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唯一標准。

❹ 英國殖民者在進入印度時看到四分五裂的印度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高興在歷史上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四分五裂的邦國。而且從歷史中,印度這個地方都是外來侵略的主要場所,一直被外來民族奴役。先後有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大月氏人,波斯人、蒙古人等十幾個民族統治過這里,而英國人那是最後一批而已。

而與前面外來民族對印度的瘋狂殺戮和種姓奴役相比,英國人的統治那是客氣多了。英國在印度並沒有殘酷的屠殺,而且採取以印治印的策略,使得很多印度上層那是感恩戴德,而且英國人的統治手法比其他外來民族那是要文明的多啊。


❺ 英軍殖民印度時 大清帝國怎麼不幹涉

說沒實力吧,可能不一定沒有。

舉兩個例子:乾隆皇帝十全武功里,有一功就是逼降廓爾喀(即現尼泊爾一帶),兵鋒直抵加德滿都城外20里,廓爾喀大君臣服。(有意思的資料:乾隆皇帝命清朝大將福康安同參贊大臣海蘭察率領清兵支援當地藏兵擊退,趕回喜馬拉雅山南麓,甚至還反攻到廓爾喀首都陽布(加德滿都)外二十公里的熱鎖橋,從而迫使廓爾喀向清朝五年朝貢一次。這一從屬關系很穩定,一直持續到1908年尼泊爾徹底為英國控制,英國禁止廓爾喀向清朝朝貢,廓爾喀因此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藩屬國。當英國殖民者小股部隊入侵廓爾喀,被廓爾喀人打敗後,廓爾喀人將繳獲的英軍軍備上繳北京,向清廷請功。但由於語言不同,對於英國這一名稱兩國翻譯的名稱不同,廓爾喀人上報時,清廷以為只不過是南部邊陲的一個本國不知道的小國,只是嘉獎幾句,未予重視。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廓爾喀國王曾經上書清政府,提出願意派兵入中國協助清兵平賊,但清政府未有音信回復。

另外,維基網路上還有一則信息,說的是:

Sino-Sikh War
In the 18th to 19th centuries, the Sikh Confederacy of the Punjab region in India was expanding into neighbouring lands. It had annexed Ladakh into the state of Jammu in 1834. In 1841, they invaded Tibet with an army and overran parts of western Tibet. Chinese forces defeated the Sikh army in December 1841, forcing the Sikh army to withdraw from Tibet, and in turn entered Ladakh and besieged Leh, where they were in turn defeated by the Sikh Army. At this point, neither side wished to continue the conflict, as the Sikhs were embroiled in tensions with the British that would lead up to the First Anglo-Sikh War, while the Chinese was in the midst of the First Opium War with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The Chinese and the Sikhs signed a treaty in September 1842, which stipulated no transgressions or interference in the other country's frontiers

華錫戰爭:
18到19世紀,印度旁遮普地區的錫克聯盟開始向周圍的邦國擴張。1834年將查謨(即今克什米爾部分地區)的拉達克吞並。1841年,一支錫克軍隊入侵西藏,蹂躪了西藏西部。1841年12月,中國軍隊擊敗了這只錫克軍隊,不僅迫使其退出西藏,還進入了拉達克,圍困(其首付)Leh,不過又被錫克軍隊擊敗。此時,兩軍都無意再戰,錫克人與英國人關系緊張並最終導致了第一次英錫戰爭,而中國人又處於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1842年12月,華錫簽訂了一份和約,規定互不踐越或干涉對方的邊疆。

還是1樓說的對,清王朝閉關鎖國太久了,沒那個意識了。

❻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和現在的印度沒半毛錢關系

古印度,是世界4大文明之一,和古印度齊名的有,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中國,在這當中,古印度絕對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在印度歷史上僅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等少數的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其餘的統一國家都是由外族入侵建立,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所以印度不像中國那樣,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

印度至今仍然被語言,種姓制度,社會結構,民族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困擾。印度能否制定有效的策略,走出這一困境?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❼ 英國殖民印度兩百年,為何印度對英國更多的是感激,而不是痛恨

對於侵略者,幾乎每個國家都是深惡痛絕,但有個國家卻對曾經的侵略者英國不那麼痛恨,甚至有的還有那麼一絲感激,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鄰居之一印度。

翻閱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印度最早被殖民統治,還要追溯到17世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殖民者並非是英國,而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與荷蘭。

直到18世紀之時,英國藉助工業革命之勢崛起,此後萌生了吞並世界的野心,而對於印度這個西方人眼中一直的寶地,它自然是不會放過。當時的葡萄牙與荷蘭都已經衰弱,主要的競爭對手是法國,但法國顯然不是當時如日中天的英國的對手,在經歷了一番權力角逐後,英國取得了在印度的掌控權,此後一統治就是二百年光景。

其實在此之間,印度人也從未放棄過對英國人的反抗,比如1857年曾在章西女王領導下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不過這場起義雖聲勢浩大,但結果卻事與願違,這場長達兩年的反抗斗爭最終以失利收尾。而英國在吃了這次虧之後,廢除了印度公司,再次加強了對印度地區的直接管轄。此後,印度雖小爭端不斷,但顯然都是無濟於事,直到二戰後,英國在實力下降嚴重,無力東顧印度之時,印度這才乘機得以實現國家獨立。

而從上文這段印度屈辱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印度被英國佔領時間很久,還有就是曾經多次起義反抗過。這兩個信息相當明確地告訴我們,印度對英國統治是有不滿的,所以按道理來說,他們對英國人應該會是恨之入骨,那到底是出於何種原因讓印度人後來對英國會更多是令人咋舌的感激之情呢?

其實總的來說,這是因為在英國人離開了印度之後,印度人才發現,英國在這將近200年的時間里雖然使用殘酷的殖民統治壓迫過印度人,但凡事都有個利弊,英國的統治對印度還是有不小的好處的——慢慢的,印度也在一直蛻變發展,英國在帶來災難的同時,帶來了統一,更帶來了先進的文明與認知,我們用一個常見名詞概括,那就是近代化。

接著是工業,當時經歷工業革命不久後的英國,帶來自己印度殖民地的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工業流程與儀器,雖然當時英國人將其帶來印度的目的除了方便發展經濟,還有出於先進工業國家向落後農耕國家的炫耀,但即便是這樣,印度的工業能夠成為一套完整體系依舊是離不開英國,雖然當初的英國並不是出於所謂的好心。而得益於這個英國幫助所建立的工業體系,印度如今的紡織業與精密儀器才能夠如此之出色。

二、說完了最為直觀的表現,我們再來講講深層面的,深層面的文明自然是體現在政治體系之上。如今的印度在政體之上是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政治制度是為議會民主制,而不管是聯邦,還是議會都是原本英國那套。雖然說這是曾經英國人為了方便自己殖民統治而做的,但是,這些確實在當時極大地推動了印度的文明近代化進程。

總結

總的來說,雖然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年時間,但是在英國的無意幫助之下,印度這個多民族國家居然相對簡單的實現了統一,而印度帶來的近代文明化(包括近代基礎設施、近代制度)更是讓印度受益匪淺。

而由於印度的近代化是英式的近代化,這種大環境下所選拔出來的印度領導階層自然也是更加看好英國,或者說對英國有認同感,畢竟沒有英國的體系,或許就沒有他們的今天。英國為印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框架,作為印度的主體領導階層又是認同英國,所以印度對英國更多是感激也就不難理解了。

❽ 古印度文明產生的緣由 經濟文化 政治 及社會發展

最早產生農耕文明的地方。數千年前,由於季風的影響,印度氣候干濕周期明顯,特別適合糧食作物生長,所以5000年前達羅比荼人就發展出成熟的農業文明,考古還證實發展出發達的城市文明。4000年前,一隻北歐人或稱高加索人侵入印度,奴役了當地人。為了保持血統純凈,將達羅比荼人降為首陀羅或奴隸,自己則稱自己為戰士和祭祀。所以印度一開始以人種特徵後來演化成職業特徵的種姓制度一直延續了4000年。
帶來了多神教,和歐洲的表親一樣,印度的神一點都不厲害,經常可以被人役使,只要念出正確的咒語,而自己是婆羅門,就可以把神幺來喝去。而且雷聲因陀羅就相當於宙斯和朱佩特。
遵循祖先傳下來的「奧義書」,有四部吠陀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主要經典,主要特徵是相信靈魂不滅和相信輪回和梵天(不生不滅永恆狀況)。同時距今2000年前後印度人釋迦摩尼發明了佛教,信奉佛教的阿育王第一次統一了全印度並且把佛教推廣到全印度。釋迦摩尼和孔子幾乎就是同時代的人。
法太高深,對於知識始終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印度(只有剎帝利和婆羅門有權力學習文化)最終還是消亡了,也可能和外族入侵有關。由於印度半島向西向北幾乎沒有天然屏障,而且北歐人習慣生活在小城邦國家裡幾乎沒有形成大一統國家。所以經常被外族入侵。第一波應該就是旁邊的伊朗人,伊朗是從中國呆不下去的大月氏建立的。是西亞一個強大的力量。伊朗人入侵帶來了摩尼教和瑣羅亞斯德教。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也輕易的佔領過印度,並且把整個近東和西亞印度變成希臘化國家。最主要體現在文化上是雕塑。被稱為希臘式雕塑。後來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甚至發源於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阿富汗人)反復佔領印度,把伊斯蘭教傳遍了大半個印度。所以到了後期,印度民族主義者恢復了婆羅門教,而小乘佛教只保留在斯里蘭卡。大乘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又通過中國傳到尼泊爾,越南,緬甸,泰國。反過來差點傳回到印度本土要不是孟加拉伊斯蘭教隔著。英國人進入印度時印度大大小小有數百個小邦國,大部分統治者都信奉伊斯蘭教,基本群眾信奉印度教。印度人數學天賦好,發明了數字零,對大數有執著的偏好,神話中大多數以數量龐大作為神力大小,動輒十億百兆的說話。英國人統治印度時把英語變成印度的官方語言,所以印度的知識分子現在的大學生說英語比本民族語言流利。本民族語言太多太雜,適用人群太少沒法交流。現在的梵語基本是獨立以後新造出來的,根本不是歷史上的梵語。印度最大的文化成果就是發明了佛教。而且對其他民族的宗教影響甚廣。例如有人說中國回族信奉的伊斯蘭教蘇菲派,也是受印度文化啟發下發明的,一度影響到整個伊斯蘭世界。蘇菲派的兩大特徵,一是苦修,二是教眾可以直接和上帝(安拉)通話(冥想),印度宗教特徵明顯。而且蘇菲派對基督教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基督教宗教改革的重要思想淵源。路德教,加爾文教及新教都講究廢除復雜的教階和教會體系,教眾可以用本民族語言直接和上帝對話,明顯具有伊斯蘭教蘇菲派特徵。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把英國人趕跑之前,英國人使壞,煽動印度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對抗,掀起了大規模宗教斗爭,企圖在國際社會造成沒有了英國管理印度人成不了事的印象。最後索性煽動成立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獨立成兩個新國家,把穆斯林都弄到這兩個新國家裡,中間的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夾在中間。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都是古代的印度。印度50年代通過武裝佔領把一個靠近中國的小國不丹吞並,我國數十年都不承認這種吞並。而且不丹不但歷史上是中國的屬國,而且宗教上信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印度就不是一種宗教,最近又頻頻插手斯里蘭卡事物,把信奉佛教的原住民猛虎組織打成恐怖組織,而扶植以印度移民後裔信奉婆羅門教的斯里蘭卡當局提供援助。對尼泊爾也是虎視眈眈,所以尼泊爾人非常恐懼印度,最近推舉尼共毛派成為執政黨。當代印度正逐步走向現代化。尤其是納斯達克電子創業版上市以後,上市電子化企業沒有很好的投資渠道,不約而同把富餘資金投到光纜建設上來,所以印度非常幸運,信息化泡沫時的過量投入,變成現在獨特的帶寬優勢。現在印度的計算機行業特別發達。聽說外包服務和軟體產品大多是印度人在干。真正印證了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所介紹的「窮國和富國在信息化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一觀念在印度得到實施。所以長遠看,只要印度不打仗,超過中國幾乎是早晚的事。

❾ 被英國殖民兩百年的印度,怎麼對英國不痛恨反而感激

對於侵略者,幾乎每個國家都是深惡痛絕。

但有個國家卻對曾經的侵略者英國不那麼痛恨,甚至有的還有那麼一絲感激,這個國家就是我國的鄰居之一印度。




翻閱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印度最早被殖民統治,還要追溯到17世紀。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殖民者並非是英國,而是早期的海上霸主葡萄牙與荷蘭。


而由於印度的近代化是英式的近代化,這種大環境下所選拔出來的印度領導階層自然也是更加看好英國。

或者說對英國有認同感,畢竟沒有英國的體系,或許就沒有他們的今天。

英國為印度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框架,作為印度的主體領導階層又是認同英國,所以印度對英國更多是感激也就不難理解了。

❿ 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是英國的殖民使印度從四分五裂走向統一 而印度人認為即使沒有英國人印度也能統一而印巴

這個要從印度被英國侵略變成殖民地國家前期說起,
——1 那時印度從整體上還是一個國家(被當時國家所認可),但其有十幾個鬆散的邦國所組成。因為印度是一個佛教文化很重的國家(後期衍化印度教),教義就是國家法典,至高無上,可同時印度教又分為很多分支,每個邦國內都有自己信仰的教派。故而其很分散。
2 當時印度外圍的確有不同的小邦國不跟印度玩,即不屬於印度。
英國侵略印度後,將印度變為其殖民地,歸屬東印度公司管轄,出於利益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把其他小邦劃進印度。所以說大多說史學家認為英國的殖民時期使印度從分裂走向統一。
——印度人認為沒有英國人,印度也能統一印巴。其實這句話 含有兩個意思:
1 印度可以自己實現對內部邦國的統一。
2 正是英國的殖民,使印度分裂成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於殖民地獨立前英國做了手腳使之分裂為三個部分)。至今部分印度愛國之士仍對此恨恨不已。

閱讀全文

與英國進去印度時有多少邦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化怎麼講中國歷史 瀏覽:696
中國疫情冠狀肺炎多少例 瀏覽:392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0
印尼首都到巴厘島多少公里 瀏覽:683
委內瑞拉為什麼要援助義大利 瀏覽:537
伊朗為什麼向美國投導彈 瀏覽:382
印度小金剛菩提子如何盤玩 瀏覽:994
印尼緊急避孕葯怎麼吃 瀏覽:842
百度8月1日印尼新增多少例 瀏覽:185
中國電信20m寬頻多少錢 瀏覽:547
中國部隊有多少萬軍人 瀏覽:469
越南四駕馬車權力分別是什麼 瀏覽:399
南寧到越南怎麼搜索火車票 瀏覽:187
與英國算賬怎麼算 瀏覽:40
印度的中文叫什麼 瀏覽:722
美國名字和英國名字怎麼區分 瀏覽:22
義大利語和俄語哪個好 瀏覽:442
伊朗女人抽什麼香煙 瀏覽:365
印度希愛力和希愛力選哪個 瀏覽:645
韓國泡菜有多少是中國泡菜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