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一戰英國為什麼害怕德國

一戰英國為什麼害怕德國

發布時間:2022-06-15 03:49:24

Ⅰ 為什麼德國是一戰罪魁禍首

英法是老牌殖民國家英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廣泛的殖民地法國主要殖民非洲 但是一戰爆發之前國力羸弱而德國是新興殖民國家 在非洲和中東主要與法國競爭殖民地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與英國競爭殖民地法國與德國陸地接壤 兩國爆發過普法戰爭 法國失去了本土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由於戰敗 法國在國際關系中與德國相比處於劣勢 一戰前基本採取守勢 尋求盟友一起制約德國而英國與德國隔海相望 雙方主要在海軍上進行軍備競賽 力求海軍實力勝過對方 同時英國由於而陸地上不敵德國支持歐洲大陸上的反德國家 比如法國 有效的制約了德國 在國際關系中 英德處於實力相當的競爭狀態大致關系是:德國打擊法國 追趕英國 法國向英國求助 尋求機會復仇 英國懼怕德國,支持法國。

Ⅱ 一戰前,德國為何敢跟海軍第一強國英國叫板

英國,最早實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英國不僅有了更高的科技,並且因此爆發了一場革命,使得英國獲得脫胎換骨般的升級。這讓英國有了更多的實力去海外擴展殖民地。在一戰爆發以前,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英國也成為人類史上,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為了維護這些殖民地,英國又建設了一支世界水平最強的海軍。

圖中有顏色的區域,就是大英帝國控制過的殖民地

每當英國人提起這段經歷時,都是滿臉的驕傲幸福。面對這么強大的英國,德國為什麼沒有在一戰前將它拉攏為盟友,反而主動跟它叫板開戰呢?

這跟德國的一段歷史有關。德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歷過一段非常分裂的時期。那時候的德國被稱作德意志邦國。最多的時候,一個聯邦內,由幾百個小公國組成。這些小公國互相征伐不斷。當時歐洲大陸都普遍認為,德意志邦國支撐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英、法等過蠶食干凈。可誰也沒想到,德意志邦國中,一個叫普魯士的王國開始以強硬態勢崛起,吞並了其餘的小公國,迅速將這些國家融合起來,成為後來的德意志帝國。

當時德意志帝國的首相俾斯麥考慮到德國實力有限,法國又對德國抱有極大仇恨。於是,便推出了聯俄、聯英的外交策略,主張不對外擴張,避免跟這些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沖突。

圖為俾斯麥

當時的德國跟英國之間,關系非常友好。而德國也利用了這段發展時期,積蓄實力,成為在經濟實力上,歐洲最強,世界第二的優勢地位,僅次於美國。在工業上,德國依靠魯爾工業區這顆大心臟,完成工業輸血。再加上德國工業以嚴謹著稱。在國外訂單上,也比其他歐洲國家口碑更好。

圖為魯爾工業區老照片

俾斯麥下台,德國威廉二世上台後。這位新皇帝看到德國已經擁有的財富,開始想大展手腳。他甚至提出過,德國的首都柏林,應當成為「世界的柏林」,可見他的雄心壯志。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開始改變過去的策略,主張發展海軍,不斷對外擴張,以完成自己要達到的願望。

不過,這個做法很快讓德國跟英國之間的關系出現裂痕。因為英國的主要經濟命脈來自海外的殖民地。而當時全世界的殖民地開墾,已經接近飽和狀態。如果德國這時候強勢進入,必然會擠壓英國殖民地的空間。甚至可能奪走英國的殖民地。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產生了利益上的裂痕。

更加火上澆油的是,德國在外交上,對英國還做了很多失禮的事情,這讓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開始漸行漸遠。雖然英國跟德國的皇室,有著特殊的血緣關系。威廉二世的表親,就是英國的國王。但依然無法挽回兩個國家之間的關系。

圖為威廉二世

前面講到了,當時德國的實力確實夠強,再加上德國對外擴張的願望。讓德國有底氣,也有理由的跟英國叫板。而英國在德國叫板後,會迅速回應,除了因為要保住自己的殖民地,還有以一個原因在於,英國「大陸均勢」的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具體做法就是,英國會跟其他較弱的國家聯合起來,一起對付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國家。德國的叫板,英國的回應,其他國家為了挽回自己利益的參與,最終導致了一戰的不可挽回。

Ⅲ 一戰時德國和英國相互對抗的目的何在

經濟及工業化發展催促著當時各國政府爭奪殖民地以取得原料供應地及市場。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法國的既得利益有所沖突,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Ⅳ 德國跟英國為何一直不對付

眾所周知德國在上個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而英國在兩次戰爭中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德國的主要對手,並且在德國具有優勢時依然選擇了抵抗,並且每次都堅持到了最後的勝利。那麼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選擇跟英國開干呢?

一戰時的德軍

而二戰時德國進攻英國自然要報一戰戰敗的一箭之仇,不僅如此,法國、比利時、荷蘭、俄國、波蘭等國都成為了德國進攻的目標,這些國家也大多成為了德國在二戰期間征服的國家。但由於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有英吉利海峽阻隔,最終德國也沒有徵服英國,反而使其挨過了那段最殘酷的戰爭歲月。

Ⅳ 一戰後法國主張嚴懲德國,為何遭到英美兩國極力反對

1918年一戰結束,法國所在的協約國陣營取得勝利,但是最早加入戰爭的法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法國軍隊傷亡超過600萬人,北部省份作為一戰主戰場被打成一片廢墟,可以說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因此一方面為了補償自身的損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德國再次崛起,法國在巴黎和會上要求嚴懲甚至於肢解德國,但在英美兩國的阻撓下,法國的圖謀沒有得逞。只能說協約國陣營就是個利益聯盟,當大敵德國倒下後,英法美這三個盟國為了爭權奪利自然拆夥了。



巴黎和會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會議,看似滿足了各方的期望,但在英法美三方博弈下,任何一方的圖謀都沒有實現,和稀泥一樣的《凡爾賽條約》留下了大量漏洞和矛盾,埋下了二戰的火種。

Ⅵ 英國與德國的矛盾真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主要的矛盾嗎

是的
德國自從俾斯麥下台後,外交開始轉向所謂「世界政策」、開始大規模海外殖民,把自己的戰略目標定為獲取世界霸權,威廉二世還授意提爾皮茨搞「大海軍」,這無疑對英國的海上利益造成了極大威脅,而且在外交上德國也由於判斷失誤導致和英國關系惡化,英德矛盾也難以調和。
換句話說,德法矛盾主要是兩國對歐陸霸權的爭奪、而英德矛盾主要是兩國對世界霸權的爭奪

Ⅶ 一戰早期的英國戰斗機為什麼無法對德國轟炸飛艇構成威脅

早期,英軍的飛機由於夜戰和子彈問題的確沒法與飛艇對抗,但後期這些技術問題解決後,在英國上空基本就看不到德國的飛艇。

分享長文:

1916年10月1日,晚上。德意志帝國海軍L-21號飛艇,正以40節的速度,在中英格蘭空氣稀薄的高空如同鬼魅一般地無聲飛行,下面是諾福克郡廣袤的綠色牧場和黑暗森林。4台邁巴赫汽油發動機推動著它那龐大的身軀駛出了雲層。瞭望室中的庫特·弗蘭肯伯格艇長向南方望去。70英里之外,倫敦上空眩目的探照燈光柱捉住了另外一艘德國飛艇。L-21號再次駛入幾縷淡雲中。再次駛出時,庫特艇長又發現了另外一艘同伴,噴射出沖天的火柱,在夜色中如同一支光亮的火炬,向地面徐徐地墜下。一個艇員拿出相機,對准這艘向地面墜落的火焰之船拍了幾張照片。庫特和他的手下們都確認了又一艘德國飛艇的損失。他們所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墜毀的飛艇是德國的飛艇王牌——德國海軍L-31號飛艇,以及艇長海因里希·馬蒂。他和他的王牌艇員的陣亡,對德國的飛艇作戰影響意義深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德國的齊柏林公司所建造的飛艇,按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可以認為是科學和工程技術上的奇跡之作。每艘飛艇都具有優美的線條,巨大的尺寸,大馬力航空發動機特有的「嗡嗡」聲音,推動著一艘艘德國飛艇劃破天空的線條。人們第一眼看到齊柏林飛艇的時候,就肯定會象被符咒抓住一樣,傾倒於它的雄偉奇妙。 另外一方面,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則是一個醜陋的新生兒,只能搭載一到兩個人。飛艇則可輕而易舉地搭載數噸的物品。比起如同恐龍一般高傲地雄踞天空的飛艇,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只是些不起眼的、無害的小哺乳獸。

在戰爭爆發後,德國陸軍和海軍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飛艇艦隊。德國海軍通常使用齊柏林公司製造的鋁制龍骨的飛艇,編號為L(德文飛艇,Luftschiff)開頭。德國空軍的飛艇則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製造的木製龍骨飛艇,編號為SL。SL型飛艇因為重量問題而沒有被德國海軍接受。無論海軍還是空軍的飛艇,在開戰後都開始執行轟炸英國的任務,以圖從空中摧毀英國的工業基地,打擊英國的士氣。1914年8月5日夜,Z—6號齊伯林氣艇成功地轟炸了比利時的列日要塞,8月26日,德國飛艇對安特衛普實施了一周的轟炸,8月30日空襲了巴黎。1915年1月19日,德國飛艇開始轟炸英國本土。這種對於己方的軍事手段過於自負的思想,對於20世紀初歐洲各大強國以軍國主義為圭皋的總參謀部官僚們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就象同時代的「無敵大炮」,「不沉戰艦」,德國軍方天真地認為,齊柏林飛艇是他們手中的一門終極武器,飛艇一出,無往不勝,無堅不摧,諸國降伏。當然,以一戰爆發時尚幼稚得可憐的飛機來說,也沒有力量去阻止飛艇的光臨。能夠在夜間作戰的飛機幾乎沒有,而一般的飛機就是發現了飛艇,唯一能做的事情也不過是在它的粗厚外皮上戳兩個小洞洞。當時唯一能夠阻止這些德國空中猛獁去英國表兄家串門的,就是北海上空變化無常的天氣。這些飛艇通常在傍晚從德國本土的庫克斯港、科隆和杜塞爾多夫等處基地起飛,華燈初上的時候到達英國上空。英國城市的路燈和房屋裡面透出來的燈火是它們最好的路標——「燈火管制」一詞當時還未出現。扔下搭載的危險貨物之後,它們掉頭東飛,於第二天黎明之前返回德國。1915年1月19日,德國的齊柏林飛艇第一次從1500米高空空襲了東英格蘭。5月31日,德國陸軍LZ-38號飛艇在林納茨上尉的指揮下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7人,炸傷31人。6月7日凌晨,LZ-37號飛艇在法國加萊附近被皇家空軍飛行員用6公斤的小型炸彈擊落。10月20日,德國陸海軍又有11艘飛艇去轟炸倫敦,但是其中3艘毀於風暴。

到1916年,德國海軍有兩種型號的飛艇。從L-13到L-24是舊式飛艇,構成了德國遠程空襲的主力。更新的是L-30系列飛艇,編號從L-30一直到L-34。德皇和德國總參謀部對這些飛艇寄予厚望。它們不是老式齊柏林飛艇的簡單改進,而是全新的設計。這些新飛艇尺寸龐大,容積達1,589,000立方英尺,可以裝載更多的炸彈。但是在速度和爬升高度上,它們並沒有超出其前輩很多。不過以當時的防空力量水平來看,它們倒也不需要很好的飛行性能。德國人當然沒有幻想英國人會乖乖地待在地面上挨炸。不過即使英國的飛機把齊柏林打成篩子眼兒,它們也能勉強支撐著飛回德國——當然,需要冒著一些危險和麻煩。為了減少麻煩,所以加大了氣囊容積,提高了它們的提升力。打出很多小洞洞固然不好,但是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引爆齊柏林飛艇氣囊中的氫氣。不幸的是,不久英國人就想出了這個主意。

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在1916年夏天,英國人研製多年的三種機槍子彈正式列裝使用。其中的兩種,名字分別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彈。另外一種,「白金漢」,是填充白磷的燃燒彈。這些子彈如果單獨一種拿來向齊柏林射擊,效果有限得很。但是把它們混合起來之後,則變成了一種致命的武器。那些高爆子彈打穿飛艇的氫氣氣囊,讓逃逸出來的高純度氫氣與空氣充分混合,然後再由燃燒彈將這一大團混合氣體引爆。這種混裝子彈成了對付德國飛艇最有效的武器。飛艇一旦被這種子彈擊中,通常不能倖免。曾經目睹過德國飛艇墜毀的人說,夜空中熊熊燃燒的飛艇照亮了整個天空,如同供奉諸神的火炬一樣,緩緩地向地面落去,場面極為壯觀。由於對齊柏林飛艇的襲擊束手無策,英國一度民心士氣低落。現在皇家空軍找到了雪恥的手段。

秋季任務

在1916年夏天,新的L-30型飛艇開始加入德國海軍的空襲部隊。德國飛艇部隊長官彼得·施特拉塞(納粹德國的第二艘齊柏林級航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策劃集中手頭的所有飛艇,對英國搞一次傾巢出動的空襲。他堅信,德國飛艇部隊傾倒在英國目標上的密集炸彈能夠從根本上改變這場戰爭。齊柏林飛艇是德國的戰爭寵兒,人們狂熱地崇拜這些巨大的機器,每次對英國的空襲總能贏得全德意志帝國的一片舉國歡呼鼓噪之聲。英國人則是對這些打不到、夠不著的東西恨之入骨,以至當一艘德國飛艇因機械故障墜毀在海中的時候,附近的一艘英國拖船無視海員們「救助遇難者」的通則,坐視德國艇員們被海水淹死。

L-30型飛艇服役後,德國展開了對英國進行大規模飛艇隊空襲的戰役。在此之前,空襲英國的飛艇都是單槍匹馬,炸了就跑。對英國的第一波攻擊有三次,發生在7月31日、8月2日和8月8日。德國飛艇隊夜間抵達英國上空,轟炸目標,然後在第二天清晨返回德國的基地。無論從戰果還是飛艇數量上來看,這頭三次攻擊都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以前一樣,在漆黑夜色下,這些飛艇上的乘員高估了自己的戰果,甚至連扔在海里的炸彈濺起的浪花,都認做了爆炸的房屋工廠。不過另外一方面,它們也沒有遭到英國有力的還擊和攔截。可以算是傻人有傻福吧!

第二波攻擊開始於8月24日。9月2日進行了第二次攻擊。這兩次的規模比以前大得多。9月2日那次空襲,德國海軍的12艘飛艇,L-11, L-13, L-14, L-16, L-17, L-21, L-22, L-23, L-24, L-30, L-32 和SL-8 在傍晚從基地起飛,同行的還有4艘陸軍的飛艇:LZ-90, LZ-97, LZ-98和SL-11。這16艘飛艇一共攜帶了32噸炸彈。

德國陸軍的LZ-98號飛艇在艇長恩斯特·萊曼的指揮下,從格拉夫桑德的泰晤士河口上空進入英國。萊曼後來曾擔任著名的LZ-129興登堡號飛艇的艇長。在確信到達倫敦東區船塢上空後,他投下了炸彈,然後調頭向東北飛去。在途中,他們遇到了皇家空軍少尉威廉·羅賓遜駕駛的一架驅逐機,但是LZ-98很快就鑽進了雲層里。

LZ-90號飛艇從弗林頓上空進入英國,轟炸了哈弗希爾。威廉·施拉姆指揮的SL-11號從正北方向飛到了倫敦上空,轟炸了倫敦近郊的聖奧爾本地區。它被安裝在芬斯伯里和維多利亞公園的探照燈抓住了。SL-11好不容易才擺脫了探照燈,正在向北逃脫的途中,遇到了剛剛讓LZ=98從手中溜掉的羅賓遜少尉。羅賓遜從後面接近這艘灰色飛艇,向它發射了兩個混合子彈夾,但是沒有看到絲毫擊中目標的跡象。羅賓遜調頭再次接近SL-11,瞄準飛艇側面發射了第三回合。這一次,羅賓遜看到飛艇內部似乎有一絲亮光,緊接著變成一團迅速擴散的火焰,引燃了飛艇外面的蒙布。幾秒鍾之內,SL-11號飛艇就變成了一支照亮天空的明亮的大火炬。它熊熊燃燒著,緩緩墜向考夫雷村的場面,不僅讓全體倫敦市民飽了眼福,而且也被後面陸續到達倫敦的那些德國海軍飛艇看見了。在SL-11墜毀的時候,埃里希·薩默菲爾德上尉指揮的L-16號飛艇離它才不到一英里遠,猶如夜幕下的布景一般被燃燒的SL-11號映襯在夜空里。這引起了盤旋在附近的英國飛行員很大的興趣。薩默菲爾德下令全部發動機開足馬力,稀里嘩啦扔下全部炸彈,然後拼了老命往北跑,在英國飛行員到達之前跑出了火光的照耀范圍。30英里以外,L-21號的艇長弗蘭肯伯格艇長目睹了SL-11被擊毀的全部過程。他和他手下30名小夥子全都看見了南方的兩艘飛艇,英國飛機圍繞著其中一艘飛來飛去,然後就是火光和爆炸,之後一架英國飛機(羅賓遜少尉)發射了紅綠兩色信號彈。其他的德國飛艇都象L-16號一樣匆匆忙忙扔光了炸彈,然後調頭東竄。一共17噸優質的德國高爆炸彈被扔到了英格蘭鄉下肥沃松軟的土壤里。這次轟炸給英國造成了21000英鎊的損失,德國則付出了16條人命和一艘價值93000英鎊的飛艇。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齊柏林飛艇空襲
第三波攻擊於9月23日開始。12艘德國海軍飛艇於當天下午晚些時候從德國的庫克斯港基地起飛。海軍的艇員們還沉浸在對三周前SL-11被擊落的可怕回憶中,飛向英國的旅程籠罩在一片不祥的陰影下。但是艇長們自信得多——SL型飛艇是木製龍骨,而一個出色的海軍飛行員可以嫻熟地駕駛他的真正的齊柏林飛艇躲開英國人的攻擊。飛艇隊中新型的L-30級飛艇在L-31號艇長海因里希·馬蒂的帶領下,在北海上空轉向正南方,駛向英格蘭海岸。他們的航程要穿越防空火力最為密集的倫敦地區上空。其他比較小的舊式飛艇, L-13, L-14, L-16, L-17, L-21, L-22和L-23,則直接飛向英格蘭中部的米德蘭郡——這支隊伍中,只有L-17號在諾丁漢的轟炸取得了一點可憐的戰果。阿洛伊斯·包克指揮的L-33號頭一個到達英國首都上空。他的炸彈大多丟在了泰晤士河河彎和斯特拉特福德。地面發射的一發炮彈穿進了艇身,造成了一些結構損壞,但是沒有引爆飛艇。投彈結束後,L-33號清空了壓載的沙包和水袋,以每分鍾800英尺的速度急速上升到飛機飛不到的高空中,放出了煙幕,然後准備逃回德國——一次完美空襲似乎就要完成了。但是不幸的是,它遇到了一架英國戰斗機,又挨了幾梭子混合燃燒彈。嚇破了膽的包克上尉下令飛艇立即著陸。他們降落在埃塞克斯郡的鄉間。德國飛行員引爆了降落成功的飛艇,然後乖乖地向趕來的英國人投降了。

一小時以後,凌晨12點15分,馬蒂指揮的 L-31來到了倫敦上空。馬蒂向國內報告說,他發現東方有一艘在地面上燃燒的飛艇(L-33號)。馬蒂在斯垂特漢姆、布瑞克斯頓和肯寧頓上空盤旋游弋,把大多數炸彈丟在了那裡的公路上,然後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倫敦。1點15分,他發現在伍爾維奇的地面上有另外一艘飛艇。這是維爾納·彼得森上尉指揮的L-32,也正在地面上猛烈燃燒。馬蒂給國內的報告簡明扼要,但是他無法阻止艇員目睹這幅場面,並造成心理創傷。

L-32號在北海上盤桓了大約一個小時,才駛入英格蘭內地。彼得森發給國內的最後一則消息內容非常混亂,但是後來分析, L-32發生了引擎故障,在修復之前一直在空中來回兜圈子。它在排除故障、於泰晤士河上空駛出雲層後,立刻就被英國飛行員發現了。倫敦東區的地面探照燈也集中到它的身上,向飛行員指示這個大靶子的位置。彼得森大概意識到了他面臨危險處境,因為他迅速地扔光了炸彈和壓載物,並且調頭向北海方向飛行。弗雷德里克·索維利少尉駕駛著一架 BE2c 4112 雙翼機飛向這艘被探照燈照得光輝燦爛的龐然大物。和羅賓遜少尉一樣,索維利飛了四個來回,射光了整整三個彈夾,直到看見火光破過L-32的織物蒙皮噴射出來為止。L-32裡面上百萬加侖的氫氣象火焰噴燈一樣地噴射出火球,徐徐墜向地面。艇上全部人員遇難。L-32起火之後,索維利發射了一枚紅色信號彈,然後降落在一家農場的草地上。皇家海軍的情報人員最先出現在那裡,不顧氫氣爆炸燃燒的火焰和高溫,在鋁合金龍骨和殘骸中穿來跑去。作為報酬,他們從火焰中搶救出了一本違反保密規定帶上艇的德國海軍密碼本。沒人知道彼得森為什麼允許這本密碼本上艇。這真是送給皇家海軍密碼破譯人員的天賜禮物。

L-32和L-33的墜毀對德國飛艇部隊的士氣影響很大。陸軍的菜鳥飛艇被擊落是一碼事,而兩個海軍的飛行老手、全體乘員和兩艘嶄新的新式飛艇在同一個晚上被擊落要嚴重得多。兩天之後的另外一次空襲,原定指揮L-23的甘策爾上尉因為其古怪行為而被臨時免職。在出發前,他的勇氣喪失殆盡,於是被留在了地面,送回水面艦艇部隊服役。霍斯特·馮·巴特勒指揮的L-30號小心翼翼地靠近了海濱城市克雷默,把炸彈全部扔進了海里,然後調頭返航。這次空襲中唯一的閃光點是,馬蒂指揮的L-31大膽地轟炸了朴次茅斯海軍基地,一個齊柏林們以前從來沒有光顧過的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地面探照燈光過於猛烈,馬蒂把炸彈扔在了港口區,而不是重要得多的海軍船廠。英國人從無線電訊號中得知在他們頭頂上盤旋的是著名的「鹵莽馬蒂」,不禁為轟炸的場面沒有想像那麼猛烈而詫異,因此一致認為這只是馬蒂的一次偵察飛行。這也算是英國人對他英勇善戰精神的一種肯定吧。

第三波攻擊的最後一次空襲發生在1916年10月1日。11艘飛艇從德國出發,只有兩艘L-30型獲准轟炸倫敦。L-30再次報告說擊中了目標——和以往一樣,甚至都沒能給英國鄉村的土地草場留下點彈坑之類的紀念。L-31從東北方向抵達倫敦上空,在馬蒂的命令下關閉了發動機,企圖靜悄悄地飄過那些豎起耳朵聆聽「嗡嗡」聲音的探照燈操作員。凌晨0點30分,馬蒂重新開啟發動機,馬上被下面的探照燈籠罩了起來。四架英國戰斗機朝他飛過來。在地面開火的同時,馬蒂扔下了所有的炸彈,然後向西邊飛去。他幾乎已經逃脫了。這時,皇家空軍的鄧普斯特少尉駕駛著飛機從他身下飛過。鄧普斯特馬上掉過頭來,將一梭子混合燃燒彈打進了L-31的龍骨。突然,一條紅色的火龍從它的鼻子里噴射出來。L-31如鉛棰一般地垂直落下,幾乎將鄧普斯特和他的飛機一起帶到地府去。鄧普斯特駕駛飛機側翻了好幾個跟頭以圖規避,燃燒中的德國飛艇擦著他的鼻子向下墜落。L-31墜毀在波特斯巴爾。當地農民飛快地跑到現場。他們發現在熊熊燃燒的飛艇旁邊,地上躺著一個人,全身沒有燒傷。發現的時候他還活著,但是不久就死了。他的身份識別牌上刻著: "Kaptlt. Mathy. L31"

在1916年10月1日早晨之後,德國海軍的飛艇再也沒有象以前那樣光臨大不列顛的上空,取得一定戰果而不受絲毫損害。在1917年和1918年服役的所謂"Height-climber"新式輕型飛艇升限比英國飛機高得多,但是犧牲了有效載荷和續航力,而且高空投彈的精確性極低,德國飛艇象火炬一樣在夜空中墜毀的場面又對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一點負面影響也沒有,這些都已經失去了當初決定轟炸英國的意義所在。海軍的飛艇部隊逐漸移交給海軍艦隊作為偵察手段,以及政府用來宣傳的武器而使用。德國飛艇部隊的指揮管彼得·施特拉塞,於1918年8月5日親自率領齊柏林飛艇最後一次空襲倫敦,在空襲中被擊中墜毀而亡。

自1915年1 月19日至1918年8 月5 日,德國出動飛艇208 艘次、飛機435 架次對英國實施空襲,其中飛機空襲52次,飛艇空襲5l次,投彈約300 噸,造成約1300人死亡,3000人負傷。約有80艘飛艇毀於協約國的炮火和風暴。

Ⅷ 東德並入西德,最反對的為何是英國

真實原因有三點,第一,重蹈覆轍,英國害怕德國合並以後過於強大,德國將會重新走上一戰和二戰的套路,第二,地位不保,第三,歐洲勢力均衡,東德並入西德將會影響到英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因此英國成為東德並入西德的最大阻礙。

在日不落帝國,英國開始衰落以後,企業全球霸權的實力不在為此,歐洲執行大國軍事的政策,英國已是獨木難支,只能放棄了,如果,如果德國合並啟示力必然會影響到英國的主權領導地位,也是英國成為東德並入西德最大的反對者。

Ⅸ 一戰中,英國的戰列艦為什麼不敵德國的戰列艦

拜託啊,在日德蘭大海戰中,英國人損失的是戰巡,英國戰列艦,尤其是第五分艦隊的,四艘女王級一出來,德國人扭頭就跑
損失的3艘戰列巡洋艦(1.9萬噸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2.635萬噸的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後」號和1.7萬噸的戰列巡洋艦「無敵」)
根據之後的分析,認為是英國人為了追求速度,將大批彈葯放在炮位上(違反操作規章),結果被引爆了,產生了事故

Ⅹ 一戰協約國擁有絕對優勢,為何不佔領德國全境

政治的黑暗總是超出普通人的理解。簡而言之,盡管德國和盟國在一戰中是對手,但盟國——法國,德國,美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議程。德國戰敗後,英國、法國和美國對德國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英國,法國和美國不願意把德國逼得太緊。畢竟,打敗德國的關鍵就是鎮壓它。他們不必和德國成為死敵。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碰碰運氣,我們還會再見的”.顯然,歐洲人也明白這一點。當然,德國確實被過度刺激了。經過三國之間的妥協,達成了共識。但共識既沒有削弱德國,也沒有平息它。這導致了二戰被德國重新打響。法國後來對德國強加了沉重的戰爭賠款,並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園和一些工業城鎮。英國首相喬治敏銳地意識到,過於苛刻的條件會招致德國的強烈反對,這對長期和平不利,而英國的貿易夥伴德國,對德國也不利。所以英國只是同意瓜分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還有英國人為了不引起德國逆反心理。戰後,他還資助德國重建國家。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不是世界的領導者,遠在歐洲的德國也沒有多少危險。

所以美國沒有對德國實施過度的制裁,相反,威爾遜總統認為,為了避免激怒德國尋求報復。美國不應該冒犯德國太多。更重要的是,美國和英國還想利用德國對抗羽翼未豐的蘇聯。所以英國,美國和法國,並不打算徹底消滅德國。各國利益之間的第一,並不是說他們與德國沒有爭端,即使有爭端,基於三個國家的利益,英國,美國和法國不會摧毀德國

閱讀全文

與一戰英國為什麼害怕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化怎麼講中國歷史 瀏覽:696
中國疫情冠狀肺炎多少例 瀏覽:392
為什麼義大利是鼠疫傳播途徑有哪些 瀏覽:870
印尼首都到巴厘島多少公里 瀏覽:683
委內瑞拉為什麼要援助義大利 瀏覽:537
伊朗為什麼向美國投導彈 瀏覽:382
印度小金剛菩提子如何盤玩 瀏覽:994
印尼緊急避孕葯怎麼吃 瀏覽:842
百度8月1日印尼新增多少例 瀏覽:185
中國電信20m寬頻多少錢 瀏覽:547
中國部隊有多少萬軍人 瀏覽:469
越南四駕馬車權力分別是什麼 瀏覽:399
南寧到越南怎麼搜索火車票 瀏覽:187
與英國算賬怎麼算 瀏覽:40
印度的中文叫什麼 瀏覽:722
美國名字和英國名字怎麼區分 瀏覽:22
義大利語和俄語哪個好 瀏覽:442
伊朗女人抽什麼香煙 瀏覽:365
印度希愛力和希愛力選哪個 瀏覽:645
韓國泡菜有多少是中國泡菜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