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的獨立戰爭 不明白為什麼美國土地上的英國人要打英國他們自己人
美國獨立戰爭是殖民與反殖民之間的戰爭。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詹姆士頓)。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他們為北美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到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是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甚至英國本土都有很多人購買這里製造的船隻;中部盛產糧食,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南部種植園經濟盛行,黑人奴隸是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除生產稻米外,主要種植煙草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
在1756-1763年,英國與法國為爭奪對北美洲的控制權,暴發了「七年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是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
1774年9月5日~10月,北美殖民地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合會議,史稱「第一屆大陸會議」。除喬治亞缺席外,其他12個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參加了會議(多為富商、銀行家、種植園奴隸主,喬治亞州因總督阻撓未參加)。大陸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要求英國政府取消對殖民地的各種經濟限制和5項高壓法令;重申不經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稅,要求殖民地實行自治,撤走英國駐軍。如果英國不接受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將於12月1日起抵制英貨,同時禁止將任何商品輸往英國。大陸會議同時還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願書》,表示殖民地仍對英王「效忠」。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准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盡管這次大陸會議沒有提出獨立問題,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步驟。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三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同時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但此時,戰爭仍未停止。
1781年,北美英軍主力退守南海沿岸的約克鎮。華盛頓請法國海軍切斷了英軍海上逃跑路線,同時,指揮美法聯軍從陸上對約克鎮實施合圍。在美法聯軍的猛烈攻擊下,走投無路的英軍最後只得投降。1783年9月3日英美簽訂美英《巴黎條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㈡ 美國打仗英國為什麼要幫它
因為美國人多數是英國人的後代,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北美洲大部落入英倫之手,成為其流放罪犯之地,久而久之,繁衍至如今之模樣,雖然有了獨立戰爭之痛,但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兩國意識形態相同,而且大概英國心裡也想怎麼說也是我的後人呢,兒子強大了老子也光榮,聽它的就聽吧
㈢ 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幫英國打德國的原因是不是移民到美國大陸的英國人都是英國流放的罪犯移民到美國大陸的
關鍵是美國人都信他們那套是正確的,說德裔美國人也不是多老實,看當時美國納粹黨不也挺牛的嘛。
㈣ 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英國為什麼要幫助它
是法國幫助美國獨立戰爭,因為英法在爭奪殖民地過程中發生矛盾,所以法國幫助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
㈤ 1812年才剛獨立不久的美國,為何敢向當時最強大的英國宣戰呢
美國當初向英國宣戰主要是因為當時美國覺得英國侵犯了美國的主權。可以說當時美國覺得英國侵犯了三個方面主權。當時美國覺得英國侵犯了它的利益了自然就向它宣戰了。
第三個方面就是美國沒有被英國尊重。當時由於英法戰爭導致了西方部分國家貿易禁止,當時美國由於不知道這項規定,上百艘的美國商船都被英國的海軍所扣押。在自己的國家的商船被英國扣押之後,美國覺得自己並不受到英國的尊重。所以即使他剛剛獨立不久,但是依舊有底氣與英國宣戰。再加上當時美國也是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並不懼怕英國。在世界上曾經有不少國家都反對英國,所以美國趁著當時的局勢也剛好站出來與英國作對。
㈥ 一戰跟美國有關系嗎美國為什麼要參戰講得通俗易懂點。
有人把戰爭的爆發歸咎於爭奪殖民地,這是徹頭徹尾的胡說。如果殖民地的爭奪能導致戰爭的話,那麼英國和法國最有理由開戰。也有人將戰爭歸咎於金融集團的陰謀。再沒有比這個更荒唐的了。如果說倫敦城的金融集團天天策劃著怎麼搞一次戰爭,好讓英國經濟垮掉,那隻能說那些金融家瘋了。美國的金融家通過給財政破產的戰爭國貸款,倒是可以套取一些利益。但如果硬說英國首相和德國皇帝都是摩根集團利益的代理人,那就完全是陰謀論的胡言亂語了。還有人相信外星人控制了美國政府,陰謀通過美國來奴役地球人呢。這兩種陰謀論本質上並無二致,都是為了聳人聽聞而炮製出的胡話。
美國參戰的原因相當復雜。其中既有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有地緣政治的考慮,也有對英法民主國家的親近感。
英國和美國的情感紐帶根深蒂固。世界大戰一打響,美國人在心理上立刻站在英國一方。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熱切希望英國獲勝。美國要麼中立,要麼幫助英國人打仗,幫助德國打英國這種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想一想都是罪孽。德國外交官也從沒有指望過這一點。
可是美國人的孤立主義同樣根深蒂固。華盛頓的許多政客是想要打一仗的,威爾遜總統更是滿心希望到歐洲搭救英國兄弟。但是老百姓並不喜歡打仗。他們當然希望英國獲勝,但他們希望舒舒服服呆在家裡,一邊吃早餐,一邊從報紙上讀到這個好消息。競選的時候,威爾遜的嘍羅們吹噓他們的首領,說「他能讓我們留在戰爭之外「。美國選民果然上了鉤,選擇了這個滿腦子戰爭念頭的和平鴿。要打破持續百年的孤立主義,需要更強大的外力,威爾遜尚無此膽量。
好在英國人的詭詐和德國人的愚蠢志同道合,齊心協力,終於提供了足夠的外力。
老奸巨猾的英國人在美國到處散布謠言,把德國人描述成奇形怪狀的野獸。德國人吃力地象做寫反宣傳,但徒勞無功。英國人和美國人同樣的文化背景,語言又完全一樣,美國人當然相信英國人的說法。
英國、美國的漫畫家讓德國人的壞形象深入人心。美國人一想到德國人,腦子里馬上就跳出一個刻板的形象:翹著小鬍子,帶著尖頂的鋼盔,滿臉橫肉,喜歡欺負弱小。
美國人震驚地了解到這些小鬍子的獸行。據說德國士兵是一群瘋狗。這些壞心眼的傢伙在比利時割掉孩童的手指頭。英國人還繪聲繪色地說:德國人把刺刀戳進孕婦的肚皮,唯一的原因就是尋開心。他們把嬰兒扔到天上,然後用刺刀接著。他們補充說:德國士兵姦汙婦女,然後割掉她們的乳房——他們就是喜歡這樣。這可把美國人嚇著了。可是這一切都是胡說八道。根本就是編造的。德國人確實槍殺過人質,但絕沒有干過割小孩手指頭的壞事。
整個大戰中,西線的交戰國都還遵循基本的規則,戰俘得到了照料和治療,也沒有蓄意濫殺平民的行為。但英國人撒起謊來,毫無顧忌。英國人聲嘶力竭地警告美國人:要是德國打贏了戰爭,總有一天他們會爬過大西洋,鑽到美國來割美國小孩子的手指頭、美國婦女的乳房。
美國人對德國越來越厭惡,但一時間還不至於導致直接的戰爭。威爾遜試探過國會的態度,國會一口拒絕了參戰的念頭。華盛頓的許多高官和金融家,眼看著英國越來越難以支撐,非常著急。英國崩潰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後果。無論是金融上,還是貿易上,抑或是政治上,都是如此。而且,更嚴重的是(至少對當事人來說),很多貸款給英國的金融家可能會破產。但是,執拗的美國人就是不肯打仗。看到焦慮痛苦的金融家,上帝和德國都決定助他們一臂之力。(單靠上帝或者德國似乎都不足以完成這個大業)
在1917年2月,德國做了兩件後果極嚴重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德國宣布發動無限制潛水艇戰。任何國家的商船,只要是馳往協約國港口,德國將統統不加警告的予以擊沉。這完全超越了底線。英國同樣阻撓中立國和德國的貿易,但英國人從沒有這樣肆無忌憚地要屠戮所有中立國商船。德國的行為這是美國人完全不能容忍的。德國人也預測到了美國的反應。它之所以敢這么干,實在是因為德國人認為已經勝利在望。俄國已經瀕臨垮台,德國潛艇也幾乎扼殺了英國的貿易。德國人認為只要再加一把勁,英國就會屈服,而那個潛力一流,武裝三流的美國,還來不及做什麼大動作。
如果說這件事還能找到合理解釋的話,另一件事則愚笨的不可思議。鑒於其極端的荒謬,我們只能把它歸結於上帝的神秘意旨。
德國的外交大臣齊麥曼發出了一份密碼電報。這份電報的行蹤是比較曲折的,它先要送到美國華盛頓,德國駐華盛頓大使收到後,再轉發給駐墨西哥大使。該電報透漏了齊麥曼的偉大外交構想。他向墨西哥提出一份建議,要求墨西哥幫助他進攻美國。作為好處,齊麥曼慷慨地把美國的許多州都獎賞給了墨西哥,好像這些州結結實實,都在他家的保險箱里里鎖著似的。
這個電報的天真讓人難以置信。墨西哥人再愚蠢,也知道在當時情形下,自己和美國開戰的話,德國人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幫助。那麼,又何勞齊麥曼賞給他這些州呢?齊麥曼的大戰略形同兒戲。但是這兒戲卻導致了巨大的後果。
就在這封信沒到華盛頓,就已經被英國人截獲。但是英國破譯不了這個密碼,所以猜不出內容。這個時候,德國駐華盛頓大使馬上閃亮登場,給他們施以援手。他本應原封不動地把信件轉發。但是他象夢游一樣,把譯文翻譯出來後,用一種老掉牙的密碼重新加密,然後發出去了。結果一切都露陷了。美國人發現自己的許多州要被德國人大方地送給墨西哥佬,當下群情激憤。
這兩件事把使得局面完全無法挽回。威爾遜此前還在呼籲歐洲人尋找「沒有勝利者的和平」,但這時他宣布和德國斷交。2個月後,美國對德國宣戰。作為一個總統,威爾遜認定戰爭是必要的。但做為一個前校長,他卻為此黯然神傷。他對記者傷感地說:瘋狂馬上也要感染上西半球的人們,「我們也和旁人一樣喪失了頭腦……要戰斗你就必須野蠻和殘忍。而這種野蠻和殘忍會滲透到我們民族生活的每一個細胞之中。」他是歡迎戰爭,還是抵制戰爭,恐怕他自己也難以說清。只是一切都已經不可避免。千百萬美國人現在大喊著要求戰爭。
㈦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為什麼出兵歐洲
1915年5月7日,一個對於美國來說很平常的星期五,這一天,紐約港還是像以往一樣喧囂。肯納德海運公司引以為豪的「盧西塔尼亞」號即將從紐約起航回物浦港。很少有人想到,這是一場悲劇性的航行。
1915年5月12日下午2點10分,當「盧西塔尼亞」號航行到愛爾蘭南部的老金塞爾角,此時距離愛爾蘭愛爾蘭鎮只有10英里,一艘德國潛艇突然向它發射了2枚魚雷,一枚擊中了「盧西塔尼亞」號的首部,另一枚擊中尾部。這艘巨大的船在20分鍾後就消失在海面上,沉沒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轉移到救生艇上,結果共有1201人死亡,其中128人是美國公民。發射魚雷的U20於5月13日回到威廉港的基地。
「盧西塔尼亞」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1914年8月)正式交給英國海軍,然後再駛向利物浦港的加拿大碼頭,在這里又給這艘船裝配了12門6英寸大炮,當時這所船實際上是被作為後備巡洋艦的。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參觀利物浦時順便視察了「盧西塔尼亞」號,就是在這時,他說了一句幾乎是預言的話:「對於我來說,它只不過是又一個45000噸重的活誘餌而已。」
德國無論如何都不想招惹美國,它在發動攻擊前就在報刊上刊登過廣告,以告誡中立國公民不要乘坐參戰國船隻,廣告在「盧西塔尼亞」號從英國出發前就已經刊登出來了。
盡管128名美國公民的死盡管引起了美國公眾的憤怒,但這種憤怒遠遠沒有到支持政府參加世界大戰的程度。他們也許會支持政府向戰爭雙方出售軍火,或者提供其他一些援助,但很不願意把自己的親人送到遠離美國的歐洲戰場。而且,威爾遜總統要為第二次競選做准備,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冒險,因為孤立主義的勢力在當時的美國十分強大。因此,美國政府還要再找一個參戰的理由——就是曾有人發帖介紹過的「墨西哥密電事件」。
「墨西哥密電事件」的過程充滿了偶然,使我對此事件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一戰期間,墨西哥的軍事、經濟實力都遠不如美國,沒有能力收復亞利桑那、得克薩斯等被美國佔領的地方,德國人絕對不會傻到聯合墨西哥對抗美國,而此時的德國已經陷入歐洲戰場的泥潭之中,俄軍1916年夏季的進攻使德軍被迫兩線作戰,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使德軍在西線喪失了主動權,損失大量的兵力,更沒有能力支援遙遠的墨西哥。想必威爾遜總統也並非如此簡單地相信這就是德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順水推舟,讓美國參戰。
當時,英德都對美國展開宣傳。一戰期間,英國擁有海洋優勢,於是英國可以控制穿過大西洋連通歐洲和美國的海底電纜。可以想像,一戰期間,英國通過各種途徑,如:報紙、電台、影片、廣告等媒體把美國公眾心中德國的形象變得如惡魔一般。雖然美國政府沒有禁止公眾從德國方面獲取戰爭的消息,但英國還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
英國人有組織的把讓他們的宣傳活動遍布美國,小到民間小團體,大到參議院,並把慘烈的戰爭場面印刷在報紙上,一切都是為了醜化德國,如德國潛艇擊沉商船後的浮屍遍海、死於戰爭的無辜的人被說成是德國人乾的、拍攝德軍虐殺戰俘的場面等。而一戰期間,德國只有2家電台在美國營業,宣傳力量顯得十分可憐。當德國意識到自己無法在宣傳方面與英國抗衡時,就企圖減少英美間的運輸,這又成了英國的口實「中歐列強依靠陰謀和破壞行為以阻止美國向協約國供應軍需品。」
由於英美之間戰時貿易頻繁(1917年至1919年,美國對協約國出口了近3100噸糧食。一戰期間,美國強行沒收了包括97艘德國船在內的總噸位超過100萬噸的外國商船,還徵收了私營公司的431艘船隻,建立了龐大的運輸船隊)。英國在北海佈雷,而且迫使駛往德國的船隻駛向英國,使德國得不到來自美國的物資。因此,戰爭逐漸向協約國一方傾斜,尤其是馬恩河會戰,使德國速戰速決的計劃基本泡湯。
結果雙方在戰壕里進行里漫長的對峙,一直持續到1918年。這樣的對峙顯然對同盟國不利,因為協約國可以利用海上優勢,從美國那裡源源不斷地獲得軍需品,並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而德國得不到美國的支援,物資越來越匱乏。於是,德國統帥部同意恢復無限潛艇戰,以迫使英國在短時間內投降或主動求和。重新開啟無限制潛艇戰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僅僅在恢復無限制潛艇戰3個月後,英國海上運輸被擊沉的總噸位就相當於1916年全年損失的總噸位。
這立刻讓英國倍感緊張,英國國內已經出現了物資供應恐慌——草坪被種上馬鈴薯、花園被改成菜地、網球場都種上了莊稼。德國人或許相信,美軍在歐洲戰場產生積極作用前,他們就能獲勝。英國的情況引起了美國的注意,威爾遜對此感到惱火,他對豪斯顧問說道:「德國是個瘋子,必須遏止它。」
美國統治集團意識到,如果協約國就此戰敗,美國在協約國方面投下的大量貸款將化為泡影,從保護債務國的角度出發,美國也必須參戰。1917年2月3日,又有一艘美國船——「豪薩頓尼克」號被德國潛艇擊沉,這一天,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
1914年大戰爆發時,美國當天就宣布中立,但美國一直在同交戰雙方進行貿易,盡管英國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美國對德出口額也有2000萬美元。美國同樣不願意放棄來自德國的金錢,只是駛往德國的船都被英國海軍攔下了,去了英國。於是,美國在協約國方面的賭注越來越大,如果不加入協約國,就是放棄巨額貸款。因此,不難看出當時美國中立的目的:當戰爭雙方打的筋疲力盡時,再出兵,用較小的代價換取與英法相當的戰勝國身份(美國支付的戰費僅為英國的55%),甚至可以參與制定新的世界秩序。
打個比方,美國好比一個商人,他先保持中立,但向雙方都提供貸款,其中一方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英法)獲得了比另一方多得多的貸款,最後,他親自上戰場,收回了本金和利潤。至於給同盟國的貸款,對於豐厚的利潤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美國參戰還有更深層的原因。熟悉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美國原來是英、法、荷的殖民地,美國人口大多是英國、法國、荷蘭的移民及其後裔,因此在思想、文化、宗教、經濟方面有著與協約國難以分割的聯系。這不是幾個電台能夠改變的。美國的文化主要來自英國(17、18世紀的殖民統治),美國的經濟體制也繼承並改進了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德國和美國都是19世紀晚期崛起的國家。
德國工業產值在1870年至1913年增長了4.6倍,在1913年全面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則依靠自由市場經濟,在建國118年後的1894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位居世界第一。一戰爆發前,美國還創建了美聯儲這個行使中央銀行權力的金融機構,把全美國的金融資本連在了一起。這樣,美國就可以以政府的名義,大規模的對一個或多個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貸款。既然都是19世紀下半葉崛起的國家,德國和美國之間必然存在著競爭和矛盾。
在薩摩亞群島問題上、在菲律賓和其他西班牙殖民遺產上,美德都曾有過摩擦。在一戰爆發前,德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0%,美國佔17%,而且德國開始與美國爭奪處於美國勢力范圍內的拉丁美洲市場,在1913年的拉丁美周對外貿易總額中,美國佔28%,德國佔14.2%。而且在戰前,德國企圖在靠近巴拿馬運河的西印度群島建立海軍基地。
巴拿馬運河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是美國海軍的最重要的交通線,德國在靠近巴拿馬運河的地區建立海軍基地,會嚴重威脅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一旦與美國開戰,就能迫使美國太平洋艦隊繞過合恩角才能到達大西洋。只是在一戰爆發前,德美矛盾還不是非常明顯,被更為尖銳的英德矛盾掩蓋了。
歐洲大戰的結果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利益集團獲得勝利,而是參與戰爭的國家都筋疲力盡。一戰期間,德國本土並沒有遭受過重的打擊,但1918年,德國國內物價飛漲,進口物資減少99%,有經濟崩潰的危險,而且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這種情緒在1918年11月3日基爾水兵起義中宣洩了。英國一戰期間的戰爭支出占同期國家收入的44%,貿易逆差又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1918年的7.84億英鎊。
法國的貨幣流通量從1914年的73.25億法郎增加到1918年的275.36億法郎,工人的購買力為戰前的1/3。1919年,法國工業產值僅為1913年的57%。這時候,美國就可以決定戰爭的形勢了:美國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獲勝。而且,美國龐大的工業體系(1870年至1913年,美國工業產值增長8倍。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位局世界第一)和完善的金融體系(美聯儲)也足以支撐一場世界大戰。
所以,美國可以按自己的計劃決定如何去做,唯一的障礙就是:孤立主義。因此,美國就要尋找讓孤立主義閉嘴的借口,就是上文提到的「盧西塔尼亞」號的沉沒和「墨西哥密電事件」。
美國從一戰中得到的利益是所有參戰國中最多的。第一,美國在1914至1917年間是戰爭雙方的軍需品供應商,貿易額快速上升,美國貿易順差達到116億美元,工業發展迅速,釋放了美國的工業潛能。1914年至1919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超過150%,從249億美元驟升至639億美元,鋼產量增長89.1%,加工工業產值增長32%;第二,1914至1917年間與戰爭雙方的貿易使美國從債務國變身為英法等國的債權國。
戰後,美國是20多個國家的債主,僅協約國就欠美國100多億美元。由於戰爭對金融業的沖擊,英法等國不得不用黃金儲備購買美國物資。戰爭結束後,美聯儲的地下金庫中儲藏了世界黃金儲備的40%。第三,歐洲的混戰使歐洲列強沒有多餘的精力關心殖民地和中國、拉美這些海外市場。美國趁機搶佔了原本屬於歐洲國家的市場份額。從1914年到1920年,美國對拉美的出口總值從7.98億美元增長到33.93億美元,並且控制了拉美工業原料的進出口,還貸款給中國1300萬美元,謀取了在中國修建1500公里鐵路的權利,還把加勒比海沿岸的波多黎各變成了殖民地。
㈧ 美國獨立戰爭怎麼會和英國打仗英國是侵略者嗎
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又稱北美獨立戰爭或美國革命。
18世紀中葉,隨著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增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戰爭後,英國為彌補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與壓迫,從而使殖民地抗英斗爭從經濟、政治斗爭發展到武裝斗爭。1774年9~10月,除喬治亞外的12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決定聯合抗英。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准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1775年4月19日,駐波士頓英軍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軍火,往返途中在列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列剋星敦之戰揭開戰爭序幕。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6月14日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G.華盛頓為總司令。
㈨ 美國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要貼錢去幫英國打仗
最初的美國跟英國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那時的清教徒在英國飽受迫害,無法生存的他們,選擇了離開英國,重新尋找生活的地方。有著同樣理想的他們,共同簽下了五月花號公約,立志於建立一個可以不被權利所約束的國家。此公約對美國的影響歷史悠久,也是現在美國法律的基礎。
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又獲得了表面勝利但內里受到重創,曾今的日不落帝國早已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中,德國方便給予的壓力,也讓英國心生不滿。卻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強國美國。是需要幫助的英國最好選擇,並一直寄希望美國。而美國也確實一直幫助著他們。雖然身份是世界第一,也是需要別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