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一枚英國1912年壹圓銀幣 不知道值多少錢
這個是英國在印度發行的貿易銀幣,嚴格算來屬於英國本土貨幣體系。重26.95克,成色900,國內俗稱「站洋」。
是在孟買、加爾各答及英國本土鑄幣廠鑄造的,有各自的暗記。從1895年開始發行至1935年停鑄歷時41年,除部分年號如1905、1906、1914—1920、1922--1924、1926—1928、1931—1933年未發行外,實際發行23個年號。版式繁多,約有61種。
各年號的加起來發行量絕對過億,目前最普通的市價在220元/枚左右,不過目前有很多的假幣,需要先辨別一下。
㈡ STRAITS SETTLEMENTS 喬治5世 1920年的硬幣,面值一元,現在價值多少
汗!1Cent 是1分啊!
英屬海峽殖民地 喬治五世 1分 方形 紅銅幣
一般品相的市價約10元。
海峽1920年壹元銀幣的是圓形的,有漢字,市價300元以上的。
㈢ 1920年銀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1920年銀元相當於現在30——35元。
今天,我們按當時上海的市場價來算,從大米,豬肉,白糖,棉布等衣服食物入手進行比較。1872年的時候,上海市場上的大米單價是每石2.7銀元,而當時容量一石是10斗,大概在160斤,約合180市斤左右。因此,當時大米價格應該是在1.5分銀元。 到了1901年,米價有所上漲,到了2.2分銀元一斤。那個時候,一塊大洋就是70元。又過了好些年,到了1911年,在接下來的10年,米價有了一段穩定的時間,一斤米在3.4分錢,一個大洋大概可以買到30斤的上好大米。
拓展資料
1、現今,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這小小的一塊錢了。但是,在民國小小的一個大洋卻是值很多錢的。
2、首先,民國的物價與如今已是不同,那麼,我們就應該翻翻歷史書,對照著當時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同因素來進行物價比對,然後,才能算出當時這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具體情況,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一些日常用品的價格來比較計算。然後,我們就能夠算出當時一塊大洋的購買力了。不過,我們也知道,物價的高低也是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我們在這里也只能做一個大概的統計了。
3、在那期間,一個大洋可以買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塊大洋拿去買棉布,可以買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錢。白糖一斤6分,油貴一些,一斤8分。那時候的鹽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說,一塊大洋摺合人民幣大概就是45元。
4、1920年至1925年,上海市場上的米價大概是一市石9.5銀元,一斤大概在5分錢,一個大洋買18斤大米。一個大洋買的到的豬肉大概在7斤左右,棉布只能買8尺了。白糖,油,鹽都有所上漲。於是,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就減弱了,大概摺合人民幣為35——40元左右。 後十年的時間里,上海大米價格上漲了,一市石需要10個銀元左右,一市斤需要六分錢,一塊大洋只能買到16斤的大米了。一個銀元買豬肉也少了2斤,只能買4——5斤,一斤需要2角錢。棉布買到的尺數也少了,一個銀元可以買6尺。白糖,植物油,鹽都漲價了。
5、因此,我們對於清末民初的一個大洋的價值基本上都是可以算出來的。當然,前面我們也提到過大洋的購買力,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會發生不同情況。
㈣ 銀元價格和圖
廣東省造光緒元寶區間,普品市場價1500--1800元左右
四川省造光緒元寶區間,普品市場價2500--2800元左右
北洋造光緒元寶29年區間,普品市場價1600--1800元左右
北洋造光緒元寶34年區間,普品市場價1500-1700元左右
吉林省造乙已光緒元寶區間,普品市場價3000--3500元
湖北省造宣統元寶區間,普品市場價1600--1800元左右
造幣總廠龍洋大銀幣上佳品市場價2300--2500元左右
袁大頭甘肅加字三年上佳品25000元.
袁大頭銀元三年(即1914年)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650--700元左右
袁大頭銀元八年通貨(即1919年)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1000左右
袁大頭銀元九年(即1920年)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700--750元左右
袁大頭銀元十年通貨(即1921年)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700元左右
袁大頭銀元八年通貨(即1919年)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1000左右
袁大頭中圓通貨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2000元左右
孫中山銀元(小頭)通貨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600-650元元左右
孫中山銀元23年帆船通貨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700-750元左右
孫中山銀元22年帆船通貨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750--800元左右
日本 大正三年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550--650元左右.
大日本·民治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450--500元左右.
墨西哥鷹洋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350--400元左右.
法國坐洋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360--400元左右.
英國站洋貿易銀圓最新價格參考區間普品市場價750--800元左右.
江南光緒元寶普品甲辰1600元左右.壬寅,1700元左右.辛丑,2500元左右.庚子,3500元左右.戊戌, 5000元左右.己亥,4500元左右.癸卯,5000元左右.乙巳.2500元 左右
㈤ 19世紀初期的英鎊大概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大概是2800人民幣左右。
1821年,英國啟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代表7.32238克純金。
黃金目前是385元左右一克。19世紀初期的一英鎊相當於現在2800元人民幣了。
英鎊發展歷史: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ofEngland)發行。輔幣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2英鎊的鑄幣。 [2]
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幣。但因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准備至少相當於26.5億英鎊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
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
2013年2月22日穆迪信評公司正式宣布調降英國債信評級,由Aaa降至Aa1,繼2011年的美國、2012年的法國之後,如今調降輪到了英國。這是英國首次失去高級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其實,穆迪早在2012年2月就將英國主權和央行的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歷經一年的觀察,終於正式出手調降。回顧穆迪於1978年3月授予英國政府債券Aaa最高評級,標准普爾與惠譽都給予英國AAA最高評級,但後兩者對英國的評級展望均為負面,估計他們亦將重新評估英國。
㈥ 1920年一元硬幣現值多少錢
1920年一元硬幣是銀幣吧,普通的300-500元吧,稀缺的價格沒有上限!
㈦ 這種1900,1902年的銀元多少錢
這個是英國站洋,又稱「港元」或「站人」銀元,它實際上是外國商貿銀幣在中國民間的一種簡稱,是清末流行於中國的一款英國銀元。
「站洋」的版式繁多,據初步統計約有60多種。
「站洋」從1895年開始發行至1935年停鑄,共歷時41年。除部分年號如1905年、1906年、1914—1920年、1922—1924年、1926—1928年、1931—1933年未發行這種「站洋」外,實際上共發行了23個年頭。
目前原味好品交易價600-1000元左右,原光美品、好年份站洋以及高分評級幣不在此價之列,價格更高。
㈧ STRAITS SETTLEMENTS 喬治5世 1920年的銀幣,面值一元,現在價值多少
這是英屬海峽殖民地的1元 STRAITS SETTLEMENTS」(英屬海峽殖民地意思)
公元1826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將新加坡、馬六甲及檳城三地合並,組成「海峽殖民地」,華人稱之為「三州府」。
1858年8月2日,英國議會通過印度由英國女皇直接治理的法案,海峽殖民地移交給英政府殖民部直接管轄。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改稱為「皇家殖民地」。
英屬海峽殖民地,自愛德華七世起,始鑄一元銀元,有大型、小型二種。大型鑄於1903、1904年;小型鑄於1907、1908、1909年。該幣面值同為一元,但大小重量不同,經測大型直徑37毫米,重26.95克;小型直徑34毫米,重20.51克。而圖案文字基本相同,正面中間鑄英愛德華七世側身頭像,周邊環寫英文「EDWARD VII KING AND EMPEROR」(愛德華七世國王和皇帝),背面四個桃形圖案內,上下刊寫中文「壹」和「圓」字,左右為馬來文,周邊環寫英文「SIRAITS SETTLEMENTS」(海峽殖民地),下是紀值「ONE DOLLAR」(壹圓)和鑄造年份「1903或1904,或1907 1909」字樣(見圖)。
眼下,在市面較常見的「海峽殖民地」是1903年或1904年鑄造的壹圓幣,市價已由年前的每枚160元,漲至目前的每枚450元。小型銀元因個小量輕,換算復雜,不受中國市場歡迎,在國內少見,市價比大型低,每枚僅150元左右。其實小型的鑄數比大型少,約(大型總鑄數為3537.5萬枚)100:45(小型為1600.8萬枚),為此筆者認為,小型銀元後市應還有較大的升值空間。
參考資料:http://www.jibi.net/News/zxxx/2008-2/28/10_04_00_892.html
㈨ 1920年代1圓銀元相當於1970年代人民幣多少元
20年代許多公職人員月薪是3--5個銀元,可以勉強養活一家,一個銀元可以請一桌酒席。70年代一般公職人員月薪是40--50元,可以勉強養活一家人。也就是一個銀元幾乎相當於70年代10幾元。老銀元的價值幾乎沒有變,90年代1銀元可以賣50元左右,目前1枚一般銀元可以賣700多元,相對來說購買力還是沒有變。1銀元主要指袁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