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40年,英國入侵中國的路線是
1840年7月5日到1841年2月25日,英國軍隊侵佔定海;1841年9月26日英軍重新攻陷定海,到1842年9月戰爭結束。兩次侵佔,士兵們在舟山島上生活了長達一年半之久。英軍的帳篷搭在山坡上,4000多人的大軍紮下營盤。據中英兩方面的記錄,英國軍隊借著自己艦船上充足的鴉片儲備,把鴉片賣給中國商人,從當地購買食物補充給養。他們有很多傷員、病號的食物和營養,全靠當地人提供。 舟山是鴉片戰爭中清方犧牲最慘烈的城市。定海再戰的時候,「定海三總兵」一日戰死;數千將士,橫陳田野。但是,不幾天,屍體還未掩埋,一些當地人就踩著還沒有曬乾的血跡,顛上顛下地和英軍做起了生意。雞鴨魚肉,往山上送,賣給營地里外國入侵軍。這種行為,在歐洲法庭上是「叛國罪」,在中國被稱為「漢奸」。清軍對「漢奸」恨之入骨,卻無法阻止。 涯 回答採納率:36.5% 2008-09-10 17:00 檢舉 你覺得這個答案好不好?好(1)不好(2) 1842年英軍侵入長江流域時,鎮江有過激烈的戰斗。鎮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方首都的門戶,歷來取守南京必先奪取鎮江。另外,從北方統治者眼光看,從鎮江進入大運河,就到達了江南腹地,中國最精華地區的收入才得以掌握。鎮江同時扼守著長江和運河的門戶,在古代交通條件下,堪稱「天塹」和「樞紐」。 清朝入關,馬踏江南,在對岸城市揚州屠殺漢人。戰後為避民眾積怨,長江下游的防守重心移到一江之隔的鎮江。在清朝,只是像南京、杭州等一等城市才有滿人居住。滿人總共才200萬,除去大部分住在北京,一部分留在長白山,捨得用上數量有限的「八旗子弟」親自看管的內地城市,一定是最重要的。鎮江旗營有1600人。1841年為了准備對付英國軍隊的入侵,已經兩百年不打仗的「八旗子弟」趕緊修繕快要倒塌的城牆,結果城牆修得相當堅固,英國人屢攻不下。戰後,英國人測量了鎮江的防禦工事。鎮江的城牆有30英尺高,5英寸厚。 1842年7月21日上午,英國軍隊由「布蘭迪號」和「康華麗號」兩艘軍艦運兵攻打鎮江。艦隊總指揮的戰略是截斷大運河,使大清帝國的經濟命脈陷入癱瘓,迫使清政府議和。英國軍隊從長江江面上改用小艇進入運河,從西門攻擊守軍。如畫面所示,京杭大運河在鎮江城牆的西面牆腳下流過,河上有單拱橋通入西門。據說英軍投入了4個旅的陸軍兵力,共6664人。
2. 英國是什麼時候與中國建交的
中英兩國於1954年6月17日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3月13日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有的網站上登出的知識之類的版塊中說,中英建交時間是1972年3月,那是不對的。
3. 請問英語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現代英語形成於公元1500年至1700年之間(當時中國經歷了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隨著英國成為殖民強國後,英語的使用范圍更廣了。
清朝以後英語進入中國,鴉片戰爭後一些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商人和政府官員開始學英語。
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英語成為了新中國的第一外語。
英語(English)是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下的語言,由26個字母組合而成,英文字母淵源於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淵源於希臘字母,而希臘字母則是由腓尼基字母演變而來的。英語是國際指定的官方語言(作為母語),也是世界上最廣泛的第一語言,也是歐盟以及許多國際組織以及英聯邦國家的官方語言,擁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語使用者人數,僅次於漢語和西班牙語母語使用者人數。
英語由古代從丹麥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德國、荷蘭及周邊移民至不列顛群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以及朱特部落的白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從一元變為多元,語法從「多屈折」變為「少屈折」,語音也發生了規律性的變化。在19至20世紀,英國以及美國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和科學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使得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言。如今,許多國際場合都使用英語做為溝通媒介。
英語也是與電腦聯系最密切的語言,大多數編程語言都與英語有聯系,而且隨著網路的使用,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蘇格蘭語、低地撒克遜語、丹麥語、德語、荷蘭語、南非荷蘭語和英語也很接近。擁有法國血統的諾曼人於11世紀征服英格蘭王國,帶來數萬法語詞彙和拉丁語詞彙,很大程度地豐富了英語詞彙外,相對也驅使不少原生的語匯作廢。
唐朝時期,長安就有5%的外國常駐人口(據悉),那時候就有「古英語」了,只不過清朝「閉關鎖國」,歐洲工業革命,最後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後,歐洲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地方,全世界的頭都轉向了歐洲,因為其強盛,其他地界自然爭相效仿... ...,學習歐洲的技術,學習歐洲的科學,學習歐洲的人文,學習歐洲的語言,當時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語自然然成為「世界第一語」,電腦又由美國發明出來,網路基礎編程代碼也是數字和英文,當時兵荒馬亂,了解世界,也靠英文告訴我們,這個時候才有了大量的留學生,「崇洋媚外」這個詞就是那時候來的,所以說英語一直都在滲透到中國(文化的互相借鑒,沒有貶低的意思),最快速進入應該是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的時候最高峰進入中國,現在更是近乎「全民英語」。
現代英語是1500年以後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語且在歐洲並不流行(英語流行是大英帝國形成以後的事),所以那些傳教士不大可能會說英語,像中國很有名的利瑪竇就會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且也會使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但是並不會英語,另外,明末一些比較開明的士大夫主要對西方的科學技術感興趣,而當時的科學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所以他們學習的應該是拉丁文,所以中國人會英語只應該是在清朝以後,比較有名的馬葛爾尼訪華沒有查到當時中國官員會不會講英語,不過可能出於需要或者好奇應該會學一點,反正大規模學習英語是在鴉片戰爭後,而且從清朝1862年才設立「同文館」培養外語人才來看,這之前會外語的不多且多是自願學的,所以我認為如果是會講英語的話那些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中國商人或者地方官員出於需要可能會一點,但時間肯定不會早於清朝,至於專門學習進而掌握,精通應該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4. 英國人第一次來中國是什麼朝代
馬戛爾尼訪華使團(1793-1794)5個成員
5. 西方列強從什麼時候開始入侵中國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始的節點。
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要手段是發動戰爭,主要方式是商品輸出。1840 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閉關鎖國讓清朝落後於世界大潮。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林則徐虎門銷煙這段婦孺皆知的歷史,正是出自於此。
之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戰勝後於 1942 年 8 月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法等國為掠奪原料、開拓市場,俄國繼續執行侵華政策,他們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奪取更多利益。舉步維艱的中國成為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寶地。
隨後,列強侵華方式有所轉換。政治上,列強內部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實行「以華治華」政策;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過渡到資本輸出為主。列強相互勾結,又彼此競爭。
他們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謀取更多在華特權與利益。他們以控制鐵路、礦產、建設工廠等多種方式,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自 1842 年《南京條約》簽訂,到 1912 年清帝退位前夕,七十年間清政府與各國列強先後簽訂超過一百個不平等條約,在「門戶開放」前先後開通 108 個通商口岸,設置 44 個租界,戰爭賠款連本帶利超過 13 億兩白銀。西方列強的侵略,不僅僅加速中國主權的喪失,同時也極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中國人民陷入沉重的災難之中。這段歷史中,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渾身布滿鞭打的血痕
6. 1841到1842年,英國入侵中國的路線是什麼
1840年7月5日到1841年2月25日,英國軍隊侵佔定海;1841年9月26日英軍重新攻陷定海,到1842年9月戰爭結束。兩次侵佔,士兵們在舟山島上生活了長達一年半之久。英軍的帳篷搭在山坡上,4000多人的大軍紮下營盤。據中英兩方面的記錄,英國軍隊借著自己艦船上充足的鴉片儲備,把鴉片賣給中國商人,從當地購買食物補充給養。他們有很多傷員、病號的食物和營養,全靠當地人提供。 舟山是鴉片戰爭中清方犧牲最慘烈的城市。定海再戰的時候,「定海三總兵」一日戰死;數千將士,橫陳田野。但是,不幾天,屍體還未掩埋,一些當地人就踩著還沒有曬乾的血跡,顛上顛下地和英軍做起了生意。雞鴨魚肉,往山上送,賣給營地里外國入侵軍。這種行為,在歐洲法庭上是「叛國罪」,在中國被稱為「漢奸」。清軍對「漢奸」恨之入骨,卻無法阻止。
7. 誰最早侵略中國,是什麼年代
近代最早侵略中國的是英國,在1840年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滿清和英國就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戰爭起因:
1、貿易順差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2、鴉片走私
鴉片的主要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裝運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中國清朝亦開始嚴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而此時英國本土鴉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國本土的鴉片禁止要到1912年的鴉片公約之後實行)。但清廷官吏也從鴉片貿易中獲利甚巨,故默許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國舢舨進行鴉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虛設。鴉片貿易相關環節關系人利潤甚豐,因此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3、虎門銷煙
吸食鴉片的中國人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虎門銷煙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1839年3月,林則徐[4]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
「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
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戰爭過程
1、戰前情況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斗場景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沖突的爆發。
2、英軍首次北犯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虎門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師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卻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3、民眾抗擊英國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4、虎門廣州之戰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穿鼻之戰[21]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奔赴廣東。2月23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5、英軍再次北犯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8~1842.8)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葯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一路肉搏,在雙方人數懸殊的情況下,大勝義勇軍。最後,英勇的英國紅衣軍士兵終於一路拼殺回到了堡壘。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余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
6、清軍潰退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鴉片戰爭鼎查來華鴉片戰爭形式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受軍事佔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由於守軍准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見台灣抗英斗爭)。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後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1842年7月21日英軍攻打鎮江城(從台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
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戰爭結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南京條約簽訂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8. 英國什麼時候入侵過中國
第一次,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搞得,可以說英國是近代歷史第一個大規模侵略中國的國家。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1860年 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裡面都有英國參與的成分。
9. 英國最早遣使來中國是在哪個皇帝時期
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英使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至中國,提出各項要求,高宗悉予駁斥,然於英使待遇頗優,故馬嘎爾尼歸後,對高宗猶存好感,中英間亦未生芥蒂。仁宗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英使阿墨斯特(Wlliam Pitt Amherst)復至,以儀節之爭執及清廷接伴諸臣之含混上奏倉卒引見,致阿墨斯特及副使均拒不入覲,仁宗亦震怒,立將阿墨斯特一行逐回,兩國關系遂趨惡化。仁宗為此曾賜英王敕諭,責阿墨斯特等無禮,並囑嗣後勿再遣使。敕諭全文,具載實錄,王先謙東華續錄有之,原件則存英外部。薛福成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記雲:「英外部侍郎山特生函約參贊馬格里(英人,原名為Halliday Macartney,久任中國駐英使館參贊。)赴外部晤談,據雲清厘檔案或有華文要件屬其代認也。余屬馬君,如有要件,可暫攜至英館,交張聽帆錄一清稿見示,既而馬君來至巴黎。告吾曰,外部有一匣,黃綾包裹重疊,庋存室中七十年餘矣。但相傳自中國寄來,並不知為何物。今啟視之,則匣內復以黃綾包裹竹筒,筒內有函軸。展視則嘉慶二十一年仁宗睿皇帝賜英吉利國王敕諭也。系清文漢字臘丁文三樣合璧。余恭閱鈔稿,乃與王益吾祭酒東華續錄所載,一字不殊。……昔年風氣未開,中西語言文字莫相通曉。觀其包裹完好,久庋外部,蓋英廷固無人能讀者,實未嘗啟視也。」案敕諭既有臘丁文譯文,英廷何至無人能讀,蓋由逐使致隙,不願啟視,故包裹完好如故。亦幸未啟視,否則愈增英人惡感矣。薛氏將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輪駐倫敦巴黎兩地,其見敕諭鈔稿,方在巴黎,故於敕諭原件未克親見。日記謂「恭讀敕諭,辭義正大,洵足折服遠人。」此為照例頌聖之詞。又謂英使司當冬雲雲,則系誤副使為正使。薛氏當時原不知嘉慶二十一年來華英使為誰,聞他人言之而誤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