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英國的大地主和自耕農階級為什麼消失了
其實應該要考慮到當時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的話,事實上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以說這些土地多數都是由於當時的圈地運動,然後用作畜牧業生產,也就是說,這些土地應該就是變成了當時的資產階級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改變了,當時英國的一個情況。
⑵ 英國為什麼會衰落,是制度原因嗎
英國本土的國土面積小,人口少是硬傷,寬松的移民政策和高福利制度更是讓英國人失去了創新和奮進的精神,英國的沒落不是二戰開始是在一戰就開始的。
一戰中美國由原來的債務國變成債權國,由此開始在經濟上超過英國。
而二戰更是在武力上被美國超過,政治地位也逐漸下降,這只能表面上的回答。
若揪其本質,是由於英國人保守性,在幾次工業革命中都沒有很好的利用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而是一味的享受殖民地的剝削,這種拿取式的發展不可能持續他本國的經濟發展,而法國在大革命後徹底的政治經濟改革德國鐵血宰相批斯麥的集權統治將四分五裂的德國統一,更採取了教育強國的政策,日本就是學習德國的很好例子。
可以看<大國崛起>也是看,<西方政治制度史><英國史>和<美國史>都有所講述
⑶ 為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有像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大 也沒有這么多歐洲國家反對
英國革命是漸進式改革,改革保留了王室和貴族,只是將王權和貴族權利剝奪了,變成了象徵性的存在,國家的運行實質上由下議院執行,首相由下院黨首擔任。說得直白一點,這樣,少死了很多人,而且英國革命沒有對國家制度做根本性的顛覆,而是打了一個補丁。
法國就不同了,法國革命推翻了王室和貴族,路易十六被推上了斷頭台,並且成立了共和國,相當於把整個國家的制度完全顛覆了,那時歐洲大部分的國家都是有王室的,可以想像法國革命對他們的振動有多大,不過也正是在大革命之後,法國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回到歐洲一流強國的位置上。而沒有經歷過革命劇痛的英國,日後成為了殖民地遍布世界的日不落帝國。
⑷ 我想知道英國封建制度衰落的原因
首先是封建地主階級的衰落。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是十分低下的,農民用鐮刀,犁,耕牛等生產工具來生產,那個時候沒什麼化肥,沒轉基因,雜交等高科技,更沒有什麼塑料大棚,人工降雨等等。所以舊的封建生產方式的落伍必然導致地主階級的衰落。英國的地主階級是名副其實的封土建邦,下一級的向上一級的領主宣誓效忠:騎士,貴族,國王層層效忠。國王沒有像中國封建社會皇帝那樣絕對的權力。例如早在13世紀,貴族們就逼迫當時的英國的國王簽署大憲章,英國的議會制和有限民主從此開始。英國在十三到15世紀封建社會達到頂峰,但是英國在與法國的百年戰爭中敗北,丟失歐洲大陸的領地;16世紀國內發生玫瑰戰爭,導致大量的統治貴族死亡和衰亡。統治階級內部的自相殘殺削弱了力量,那麼新興的力量自然就彰顯了。這時候英國出現了新的階層,那就是資產階級。著名的圈地運動就是由一些率先進行變革的地主階級和商業資產階級發動的。由此促進了英國的毛紡織業的興旺;使得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被迫流入城鎮,為了生機不得不到早期的工場工作。加速了新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這種新興力量比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更先進。英國的經商傳統,海洋擴張戰略,全球占據殖民地,則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取得了廣闊的市場,原料和原始資本積累來源。工業革命的發展最終使得資產階級取得了對地主階級的絕對性優勢。
政治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資產階級掌權和掃清發展障礙奠定了基礎。標志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和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
思想文化方面:文藝復興為資產階級掌權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雖然英國的文藝復興比較晚,相對於歐洲大陸的義大利,法國。但是莎士比亞等巨匠的誕生還是給英國的文化帶來了勃勃生機。宗教改革則破除了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桎梏,新教英格蘭國教取代專制落後愚昧的天主教。
總之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雖然過程艱辛漫長,但是歷史規律和發展趨勢是不會被改變的。最明顯的標志就是英國內戰的結果: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
時間限制,回答的比較混亂,不足之處,還望指出。
⑸ 19世紀英國沒有大的革命,為什麼貴族在經濟上突然沒落了
先說結論:英國貴族在19世紀的沒落並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後,土地貴族在各方面力量均敵不過資產階級,在斗爭中失敗所得到的結果。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17世紀,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國家,但革命並不徹底,英國的土地貴族在國家政權中仍佔有相當的地位,擁有不小的權力。然而,土地貴族的權力與其在當時的經濟地位是不相稱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們終將會被代表更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擊敗。
《穀物法》損害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利益來成全地主階級,遭到激烈反對。全英國各地興起了反穀物法運動,建立了反穀物法同盟。經過長期的、激烈的斗爭,在經濟上居於優勢地位的同盟最終於1846年成功廢除了穀物法。穀物法的廢除沉重打擊了土地貴族在議會中的勢力,表明資本成為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反穀物法的斗爭中,當資產階級發現本來與他們站在一邊的無產階級不僅要求廢除穀物法,還要求更多的工人權利,更高的工資以及實現《人民憲章》時,他們立即調轉槍口鎮壓了無產階級。這實際上也表明,雖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對貴族的斗爭中有共同利益,但雙方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的。
⑹ 為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有受到像法國大革命一樣的外國干涉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樣受到了法國、西班牙等外力的影響,但是西班牙無敵艦隊在1588被英國打敗,尼德蘭的殖民地起義,使西班牙無暇顧及,法國海軍實力不強,無法大規模渡海作戰,但是也幫助扶植了查理二世(被殺國王的兒子)回國復辟。 英處決了國王同樣引起了各國王室的恐慌及各國的反抗王室的活動,但英國一般被認為是遠離歐洲大陸的國家,與大陸國家聯系不緊密。
⑺ 英國憲章運動失敗原因有哪些呢這次運動的意義和結果是什麼呢
英國是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但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一個國家需要大量的工人來快速發展其工業。此外,英國的資產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些人是官員或貴族。因此,對工人的壓迫就出現了。然而,英國的政治領導人卻沉浸在工業革命勝利的喜悅中,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因此,英國爆發了工人運動,即所謂的憲章運動。
英國憲章運動對英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英國議會制度的民主化進程經過近300年的漫長時間才得以完成。這是英國工商界和廣大人民群眾長期反對土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斗爭的結果。憲章運動的影響非常深遠。20世紀初,英國基本實現了公民的普選權,資產階級代議制政治逐步完善。
憲章運動用了12年時間才結束。雖然工人們的目標沒有完全實現,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果。由於英國資產階級又害怕工人運動,所以對工人階級的要求作出了相對讓步。就這樣,運動結束了。然而,憲章運動對整個英國乃至世界的影響仍然很大,因為憲章運動是歷史上第一次工人階級獨立地組織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因此,它對整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有很大的影響。
⑻ 英國的圈地運動,改變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結構嗎
英國的圈地運動持續時間長達百年,從最早的農奴制時代到資本主義時代才宣告結束,這一極大的歷史跨度也使得英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漫長的本質上的變化。自12世紀起,英國就逐步展開了圈地行動,到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高潮,封建時代逐漸解體,新興的資產階級取代了舊勢力的力量,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增強,到19世紀時候,英國的社會結構基本定型,歷史悠久的圈地運動也隨之結束。
圈地運動將封建勢力逐漸瓦解,伴隨著革命和工業的步伐,英國逐漸確立起了資本主義制度,英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
⑼ 關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些提問,歷史強人進來!
1、圈地運動並不沒有引起人民的反抗,相反的,圈地運動反而引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只不過高潮發生在英國資本主義革命前。1536和1537年,林肯郡和約克郡先後爆發農民起義。1549年又爆發凱德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圈地運動有所收斂。都鐸王朝與早期斯圖亞特王朝考慮到兵源、財政和社會治安諸因素,基本上採取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下令禁止圈佔20英畝以上的農庄。1515年亨利八世限令在一年之內將改為牧場的耕地復原,但這些法令均沒有實施,形同虛文。為壓服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政府一方面頒布「血腥立法」,禁止流浪,用監禁以至死刑強迫農民充當僱傭勞動者;另一方面,於1601年頒布濟貧法,規定各地教區開征濟貧稅,規定只有在教區居住一定年限並曾從事勞動的失業者,才能領取救濟金。目的在於以點滴的救濟金來渙散失業貧民的反抗情緒和把他們束縛在一定地區,以便資本家僱傭。
由此可見,當時英國統治階級做出一系列措施來緩和人民的矛盾。因此在最可能形成大規模起義的時期,廣大失去土地的農民沒有推翻封建政權。那麼到以後就更不可能了,因為人一但習慣這個規則,也就慢慢麻木了,沒有造反的必要了。
16世紀末葉和17世紀初葉,英國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市場對穀物、肉類的需求大大增加。於是,圈地運動又重新加強。1593年議會廢除反地法令,引起圈地狂潮,大量耕地改為牧場。1597年雖因連續 4年歉收而恢復反圈地法令,但在都鐸王朝最後一次議會(1601)中,剝削階級的輿論已傾向於最後廢除反圈地法令。1607年中部各郡反圈地起義又迫使統治階級繼續採取反圈地措施。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剝削階級已不再反對圈地。從1688年起,大地主掌權的政府逐漸改變政策,公開支持圈地。到18世紀開始的時候,英格蘭3/5以上的耕地仍未圈圍而處於敞地制下,其餘約2/5的耕地雖被圈者數量有限,但舊的共耕制的村莊公社已被摧毀。
英國資產階級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城市工業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因此,對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貴族為了生產肉類和商品糧以供應城市的需要,擴大投資,改善土地的生產能力,同時加速進行圈地。資產階級則大力鼓勵圈地。政府通過議會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貴族依靠國家機器,強迫農民服從圈地法案。農民無力負擔圈地費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權而無法維持生產和生活,被迫出賣土地。隨著1701年條播機的發明,開始了農業生產技術的革命。於是生產關系的革命就在更加廣泛的基礎上深入開展。18和19世紀,英國議會通過4763件有關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佔 269萬公頃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近尾聲。1876年公布的禁止非法圈地的法案雖只應用於公有地,但圈地作為一種運動業已結束。
由此可見,英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農民的利益是由土地保障轉變為由體力保障,雖然沒有了土地,但也不至於沒法生存,只要肚皮能填飽,又何必沒事找事呢?再說在當時的嚴酷的法律規定下,農民對圈地運動也只能服從,因為資產階級相對農民階級來說是先進的階級,圈地也是歷史的主流,農民在當時不可能戰勝資產階級,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只能服從。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出現過短暫的民主時期,但是由於克倫威爾太強勢了,不久英國就進入了克倫威爾的護國主政體時期。克倫威爾這個人有點像漢武帝,在對外有英名神武的一面——頒布了《航海條例》打擊自己海上貿易的對手荷蘭的同時,也有對內殘酷統治的一面,所以英國老百姓在不滿的同時意識到革命送走了英皇又來了一個護國主,漸漸明白了社會如何和政體沒有直接必然的關系。
克倫威爾死後,其兒子繼承護國主。克倫威爾雖然沒有德但還有威,但是他的兒子就是個「胡亥」,英國老百姓以及一些權貴不爽,就迎回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血脈——瑪麗以及他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讓他們共同成為英王,由於革命過程沒有流血,英國人很自豪的稱之為「光榮革命」。
雖然斯圖亞特王朝不一定就能鎮壓人民起義,但有利於改變英國當時不利的政治局面。如果小克倫威爾繼續執政,就會激起英國人民的強烈不滿,也就極有可能爆發人民起義。在這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就會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而作出讓步,將希望寄託於推翻的斯圖亞特王朝,試圖改變這一現狀,只要能推翻小克倫威爾,不管誰執政,都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他們也就幾乎能取得的最後的勝利。
為什麼選擇斯圖亞特王朝,因為他們是以前的王室,其威信和權威性還有一定的影響的,所以就發生了以後的光榮革命。
希望這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⑽ 為什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不徹底性
十七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濃厚的保守性,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二十
多年來,我國史學界一直持有這種傳統看法。這種觀點大概可以追溯到本世紀三十年代。
1938年8月9日,在斯大林、基洛夫和日丹諾夫聯名提出的「關於近代史教科書綱要的意見」
中建議,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史的世界近代史應以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為開端,而把對英國資
產階級革命的詳細論述放在中世紀的教科書中。當時,蘇聯史學工作者根據這個意見編寫了
世界史大、中學教本,其中根本沒有專述英國革命的章節。二次大戰後,世界近代史的上限
雖然劃到了1640年開始的英國革命,但仍認為這是一次具有保守性質的革命。五十年代以
來,我國的世界史教學與研究基本上承襲了當時蘇聯的體系,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評價,
自然也照搬過來,至今未變。
然而,這是很值得商榷的間題。用唯物史觀來研究英國革命史以及有關早期資產階級革
命,就會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保守性這一傳統觀點產生頗大疑問。本文試提出一些粗淺
看法,以期引起對資產階級革命及農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等問題的討論。
證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保守性的主要論據之一是圍繞土地問題提出來的。傳統觀點認
為,英國革命的結果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手中,而沒有滿足積極參加革命
並成為主力軍的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這就從社會經濟基礎方面說明了這一革命的保守性。
就土地問題而言,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當然是要改造現存的土地制度,保證其適應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的要求。那麼英國革命是否完成了這一歷史任務,其標志是什麼呢?試先分析
革命時期英國土地所有權的演化過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直接的經濟後果是造成了土地集
中。當然,大土地所有制本身並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在業已集中的大
地產掌握在什麼人手中,他們是怎樣經營的,換句話說,掌握大地產的那些人的階級屬性及
土地經營方式決定問題的性質。
從十六世紀開始的英國土地大規模集中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實現的:圈地運動及
對王室、封建貴族和教會土地的沒收和出賣。革命前,對圈地最熱心的是中、小貴族,即階級
屬性逐漸發生變化的新貴族。因為在「價格革命」時期,這些依靠貨幣地租生活而收人本來
就有限的中、小貴族受到的影響最大,而羊毛業的發展又為他們進行圈地,改變土地經營方
一48一式創造了條件。革命期間及革命後,舊封建貴族大多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大規模進行圈地的
自然主要是已經直接或間接進行著資本主義經營的土地所有者—以前的新貴族。土地買賣在英國很早就出現了。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時,沒收了佔全國耕地六分之一
的寺院土地,除了把一部分贈給他的寵臣,其餘都被拍賣了。許多倫敦大商人、銀行家及企
業家都搶購了不少寺院土地。革命前,遇到財政困難的斯圖亞特王室和由於奢侈無度而破產
的舊貴族,接連不斷地出賣土地。這些土地也大部分轉人已經依靠新的經營方式而發財的新
貴族手中。1561一1640年間,王室土地減少75%,封建貴族土地減少50%,而新貴族的土地
則增加了25%。
革命期間,土地所有權發生了更大規模的轉移。1643年3月27日和9月21日,國會分別
頒布法令,沒收了教會、王黨貴族和王室的土地。其中主教的土地是最早出賣的。1646年10
月9日通過了取消英格蘭及威爾士大主教職位的法令,隨後以這些土地作為政府向倫敦商人
借債的擔保。一個月後土地出賣時,自然落入持有票據的倫敦商人手中。1649年4月30日,
國會通過出賣副主教及教會土地法案,購買者多是曾貸款給政府十萬鎊的倫軟資產階級,以
及土地債券的持有者。雖然土地債券是政府作為欠晌的保證發給軍官和士兵的,並規定將來
可以憑券領得土地,但士兵們多因缺錢而早將債券賤賣給高級軍官和投機者了。雖然法令也
規定教會土地上的農民在三十天內有優先購買權,但是最小單位的土地價也需一百鎊,當時
農村勞動力一年收入才不過四、五鎊,他們自然難以獲得土地。王室土地是1649年7月16日
根據法令出賣的。由於同樣原因,這些土地也多數落人資產者、新貴族、軍官和包賣商手
中。對於沒收的王黨貴族土地,則採取了贖金制。根據規定,王黨貴族可以先交一半贖金贖
回土地,但如果其餘的一半到期不能交款,還要重新沒收土地。結果,很多貴族因難以湊齊
贖金而失去了大量土地。
據統計,1651一52兩年,購買土地者的社會成分如下:貴族僅佔9.42%,土地持有者和
租佃者也只佔10.87%,大多數買主是倫敦的資產階級,其中商人佔50.73%,文武官吏、債權
人和其他富人佔28.98%(阿爾漢蓋萊斯基:《英國十七世紀革命時期的土地立法與農民運動》,載《史
學譯叢》1957年第2期)。1652一54年間出賣的土地最多,佔全部出賣總額的88%,在登記入
冊的403個購買者中,有138人能確定其社會身分,其中倫敦資產階級70人,軍官19人,貴族
13人,官吏n人,租地農場主10人,各種債券持有者和富人10人,農民5人(劉柞昌:《英
國資產階級革命史》第204頁)。
與上述情況大體相同,在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後,那裡被沒收的土地也大都為資產階
級、商人和高級官吏所佔有。護國政治時期,通過對王黨徵收高額人頭稅,又使大量土地落
入資產階級手中。
1660年復辟後的土地政策,是以復辟王朝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讓步為特徵的。政府不
得不基本上承認土地關系變化的既成事實。雖然查理二世也曾出錢替教會及王黨分子贖回土
地,但實際上物歸原主十分困難。首先,因交納人頭稅和土地贖金而私自出賣的土地已無法追
一49一回,由於這種土地的私人買賣性質使得新的土地所有者受到法律保護。其次,被沒收而拍賣的
土地在多年動盪後,原主想要在法庭上證明自己的土地所有權,不但麻煩而且要耗費大量錢
財,所以只能滿足於得到一定的贖金而放棄土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大地產的所有權就是這樣大量集中到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手中。由
於革命造成的土地和權力的再分配,這些新貴族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中、小貴族,而成為所
謂土地貴族了(參見林舉岱:《英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載《歷史教學》1979年第4期)。如
果說革命前的新貴族盡管已資產階級化但還仍屬貴族范疇的話,那麼革命後的土地貴族,雖
有貴族頭銜,但其階級屬性已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大體可歸入資產階級的行列了。恩格斯
認為:「光榮革命」以後的土地貴族,「雖然被稱為貴族(就象現在這樣),其實早已向法國
的路易一菲利蒲在很久之後才變成的『王國第一流資產者』的方向發展了。……他們的習慣和
傾向,與其說是封建的,倒不如說是資產階級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93頁)這里
的原因不僅在於他們掌握了大地產,特別在於他們根本改變了經營方式。這些土地貴族或雇
佣農業勞動者經營土地,或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後者再僱傭農業工人進行生產。
然而,「一旦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出現在土地所有者和實際從事勞動的農民之間,一切從農村
舊的生產方式中產生的關系就會解體。」(《資本論》第3卷第901頁)這時,土地貴族收取的
地租構成已經不是直接生產者的全部剩餘勞動,而是超過農業生產給租地農場主帶來的平均
利潤的余額,這種地租的基礎也不是統治和服從的關系或超經濟強制關系,而是資本主義的
僱傭勞動制。因此,「這個階級的地產事實上不是封建性的財產,而是資產階級性的財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51頁)或許因為這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才把資產階級革命
後的土地貴族或大土地所有者劃歸為資產階級中的一個集團或派別(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7卷第盯頁,第37卷第278頁)。
這樣看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了改造土地所有制的歷史任務,保證了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在農業中的確立,它徹底解決了土地問題,因而,不能說明所謂保守性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資產階級革命就應該像法國革命那樣把土地分給農民,否則就是保守的和
不徹底的。這涉及到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中解決土地問題的標准問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農業勞動者的土地被剝
奪,以農業勞動者從屬於一個為利潤而經營農業的資本家為前提。」(《資本論》第3卷第694
頁)資本主義發展對於土地問題的要求,從根本上說恰恰不是分給農民土地,而是剝奪農民
的土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體現者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就在於把分散的小的生產資料
(包括土地)加以集中和擴大,把它們變成現代的強有力的生產杠桿。歷史上,在西歐資本
主義生產方式形成時期,存在的土地所有權主要有兩種:第一,封建的土地所有權,它以統
治與服從的關系和超經濟強制為特點。第二,農民的土地私有權,它以農業勞動者與土地的
直接結合為特點。這兩者都不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私有權,雖然它們一般表現為不同的歷史發
展階段。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標志同工業中一樣,是實行僱傭勞動制。因此,這種生
一50一產方式的必要前提,或者說資產階級革命解決土地問題徹底與否的標志就在於:一方面使土
地所有權從統治和服從的關系下完全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使作為勞動條件的土地同土地所
有權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離。在英國,十四世紀末農奴制的解體大體上解決了第一方面的問
題,而十七世紀的大革命則基本上解決了第二方面的問題。可以說,英國革命是更徹底地為
資本失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解決了土地問題。當然,「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按其純粹狀態來
說,確實是從零散的小商品生產的制度和個人勞動所有制開始的。」(《列寧選集》第1卷第
44頁)而且,一般說來,農民對土地的自由所有權是封建土地所有權向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
的過渡,但這畢竟不能成為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標志。這時的農業,按《資本論》
的說法,尚未屬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屬於一種由已經消亡的社會形態遺留下來的生產
方式。剝奪農民當然是殘酷的,英國革命的結果確實在一段時間內造成了農民的無比痛苦和
貧困。但是這一革命的目的就在於發展資木主義,而「『人民大眾的貧困化』……不僅不阻礙
資本主義的發展,相反地,它正表現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的條件並加強著資本主
義。」(《列寧全集》第1卷第86頁)
資本主義對農業以及土地所有權的改造可以有不同的途徑,但歷史證明英國革命所走的
是一條最迅速、最徹底的道路。革命後,由於土地集中,英國迅速出現了資本主義大農場,
一百英畝以下的農場顯著減少而三百英畝以上的農場顯著增加。據計算,1740一1788年間,
農場數目減少了四萬多個(莫爾頓:《人民的英國史》,1958年版,第264頁)。十七世紀末,英國
地產的平均面積約七十英畝,到1780年就擴大到三百英畝(上海師大:《世界近代史》第91頁)。
大農場的出現有利於採用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農業技術設備,從而促使農業飛速發展。革命後
英國小麥出口量逐年倍增:1697一1705年為116萬誇特,1706一1725年為548萬誇特,1726一
1745年為708萬誇特,而1746一1765年則達到951.5萬誇特(《人民的英國史》第263頁)。
農業勞動者與土地的迅速分離也促進了英國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在革命開始年代,英國
還是一個農業國。到十七世紀最後三十年,英國人口的五分之四還是務農的(《資本論》第l
卷第781頁)。據威廉•配第1665年統計,英國土地、房屋及農具的資本價值為二億一千萬鎊,
而其餘的資本價值只有四千萬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史》第29頁)。革命後土地的迅速集中使
英國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十七世紀末,英國農
業勞動者中已有40%離開農村,其中大部分被工業勞動力市場吸收(RobertBrenner:《純rari-
》,載((pastandpresent》1976年第2期)。到1831年,英
國勞動人口中從事農業的只有28%,而差不多同時,法國還有63%的農業勞動人口(B.H.slicber
andvanBa,h:((TheAgrarianHistoryofWes,ernEuroPe))第238頁)。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一方
面使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大規模流入商品市場,一方面擴大了自由勞動力市場,從而刺激了
工業品生產,為手工工場前所未有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具體數字參見倔經夫:《英國社會經濟史》
第19卜193頁)。唯其如此,才使得在十七世紀中期工商業還落後於其它歐洲國家的英國,竟
首先開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業革命,而其它一切先進國家卻落後整整一個世紀。
一51一英國革命對於土地問題的解決如此迅速地為資本主義發展鋪平了道路,這種經濟結構的
性質當然決定了政權結構的性質。反過來,這也是作為暴力工具的國家政權作用的結果。
證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具有保守性的另一主要論據是圍繞政權問題提出來的。傳統觀點
認為,資產階級與新貴族結成聯盟,由此產生雙方的妥協,其結果是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這
就從政治上說明了革命的保守性。
從革命這一概念的科學意義上講,其首要的和基本的標志是國家政權從一個階級手裡轉
到另一個階級手裡。資產階級革命就是要建立資產階級政權,從而保證資本主義的發展。英
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是否表明了政權的易手呢?上面已經談到新貴族的階級屬性,因此資產
階級與之結盟並未改變向題的性質。這里僅從資產階級與王權關系發展的歷史進程來分析。
從歷史上看,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並不是截然對立的兩極。在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資產階級與王權有過密切的聯姻,英國也不例外。從都鐸王朝開始,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就是
相依為命的。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必須與王權聯盟。只是當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起來而不再
需要王權的保護,同時封建王朝也感覺到自身的統治受到異己的新興力量威脅時,這種聯盟
才開始破裂。其標志可以說是1588年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勝利。從這時起,資產階級開始為
政權而斗爭了。因此,革命造成的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不過,在變化
了的歷史條件下,這種聯盟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由於革命的沉重打擊,英國封建王權已經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復辟時期的王權反動只是
君主專制制度臨終前的回光反照。這一時期,不僅經濟政策基本上符合於資產階級利益,就
是王朝的政治權力也已成強弩之末了。1681年查理二世逮捕反對君主制的國會反對派領袖莎
弗茨伯里,並以叛國罪為名將他關進倫敦塔,但很快就被陪審團宣判無罪而釋放。1688年詹
姆斯二世以誹謗罪逮捕反對恢復天主教的山克芬夭特等七名主教,也被陪審團宣布無罪釋
放,倫敦市政府甚至決定在城內張燈結綵慶祝這一勝利,向王權示威。實際情況正如當時法國
駐倫敦大使向路易十四報告的那樣:「這個政府因為有個國王而貌似君主政治,其實根本不
是君主政治。"(《人民的英國史》第218頁)詹姆斯二世缺乏他的兄長那種洞察事物的能力和委
曲求全的耐性,過分觸犯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和感情,因而被迫出逃法國。隨著王朝
玉璽被他投人泰晤士河,專制王權在英國壽終正寢了。
在「光榮革命」後確立的君主立憲政權中,王權實際上等於零。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
等一系列法案依照資產階級的統治原則大大限制了王權。到了十八世紀初喬治一世時期,國
王甚至不再出席內閣會議,並且實際上已沒有對議會通過的法案行使否決的權力了。盡管國
王還保留任命大臣的權力,但第一,他必須從議會多數黨的代表人物中選擇,第二,如果議
會要求免去某大臣職務,國王必須服從。就連王室的預算及其使用也受到嚴格控制。威廉三
世的王室預算從過去的二百萬鎊減少到一百二十萬鎊,並且規定其中只有六十萬鎊可用於宮
一52一廷和管理開支,其餘要用於海陸軍建設(轉引自塔塔里諾娃:《英國史綱》第224頁)。表面上呈
現出來的是王權對議會的屈服,實質上反映了政權的易手。不僅如此,行政權也同立法權一
樣脫離了國王的控制。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內閣的成立,標志著行政權從國王及其樞密院
的手中轉到了伴隨兩黨制而出現的內閣手中。
歸結起來,英國資產階級與王權的關系史可以以英國革命為界明顯地劃分為兩個階段。
如果說都鐸王朝時期,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相互依賴而政治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專制君主手
中,那麼君主立憲制的建立則表明王權已經歸附於資產階級強大的經濟力量,成為這一階級
的奴僕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隨著革命後矛盾主要方面的轉移,君主立憲政
權的資產階級性質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就政權形式來看,人們往往認為資產階級從來就應該搞共和制,而君主立憲到底要比共
和制保守。對這個問題要以歷史主義的觀點分析。應該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君主立憲制是
資產階級所必然採取的最適宜的國家形式,恰恰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我們不能超越歷史階段
來評價歷史,就是說,不能硬把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應該實現的歷史任務,強加給工場手工業
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共和制是工業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政治上層建築成熟的標志,而君
主立憲制則是最符合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在十七、十八世紀,資產階級當中
最成熟的階層是金融資產階級,在英國則是長老會派代表的那部分人,即上層新貴族和銀行
家、包稅人、大海外公司的股東、購得專賣特許狀的大商人等。他們是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
代表,他們從革命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並且真正成熟了的革命果實也必然由他們的政治
代表來掌握。君主立憲政權正是當時掌權的大資產階級、上層新貴族本身所要求的,是他們
建立穩定的資本主義正常秩序所使用的工具。同時,這也是這一階級在政治上成熟的標志。
凡是超出這個成熟基點的一切社會舉動,都不過是為了保持既得成果而不得不跨出的更遠的
步伐,一旦成果鞏固,跨出的步伐就會後退,回到成熟的基點上來。英吉利共和國的倒台,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超出了資產階級成熟的基點。它同後來復辟王朝的政治反動一樣,是偏
離當時革命的現實目的這一重心的社會擺動。只是在經歷了這樣反復的社會動盪後,重心才
確定下來,並成為新的歷史發展的出發點。
君主立憲製作為上層建築,絲毫也不影響它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服務,恰恰相反,
這個政權發揮了它對於基礎應有的積極的反作用。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在英國,資本原始積累全部過程的基礎首先表現為圈地運動,正是在這個創造資本主義
生產方式基本前提的問題上,君主立憲政權完全表明了它的資本主義性質。英國圈地運動始
於十五世紀末,但是到革命前,它一直受到封建專制政府的壓抑。都鐸王朝從1488年起,歷
代國王都頒布了限制或禁止圈地的法令。1563年,伊麗莎白女王頒布法令,規定自1528年以
來四年內作為耕地的土地必須永遠當耕地使用,而當時正在耕種的土地則不許改為牧場。
1595年更規定,凡在她即位後圈佔的牧場一律恢復為耕地(參見E•LIPson:((TheEconomicHis-
一oryofEngland》VZ,P398一402,Bland,Brown,Tawney:((EnglishEeonomicHistory》P268一270)。
一53一如果說都鐸王朝有鑒於小麥價格上漲還只是禁止改耕地為牧場,那麼斯圖亞特王朝則乾脆禁
止一切圈地活動了。詹姆斯一世曾指派委員會清查中部各郡的圈地情況,查理一世則下令對
圈地征課罰金。如同馬克思所說,這一時期圈地是作為個人的暴力行為進行的,而立法同這
種暴力行為斗爭了一百五十年(雖然毫無結果)。據蓋伊估計,從十五世紀末到十七世紀
初,英國圈佔土地約五十萬英畝,僅佔全部土地面積的2.76%,無論就其數量還是范圍來
說,都很有限,對整個農業結構沒有發生重大影響(E•LIPson:((TheEconomicHistoryofEngland))
vl,p179一184)。因此,到十八世紀初,英國大部分地區的鄉村仍然保持著舊式農民經濟的
基礎,共同地仍是主要特徵(哈孟德夫婦:《近代工業的興起》第80頁)。
這種狀況的根本改變在於國家政權的作用。與個人圈地不同,革命後的特點是議會圈
地。「十八世紀的進步表現為:法律本身現在成了掠奪人民土地的工具。」(《資本論》第1卷
第792頁)君主立憲政府不僅實行穀物出口津貼,鼓勵投資農業(特別是投資於圈佔的荒地),
而且宜傳建立大農場的必要性,從各方面刺激對農民土地和公地實行兼並。特別是1801年頒
布的「一般圈地法案」,大大簡化了圈地手續,推動了圈地運動迅猛發展。圈地法令逐年增
加,土地兼並日趨瘋狂。據維利估計,1702一1760年間,頒布圈地法令246件,圈佔土地四
十萬英畝,而在其後五十年間,頒布祛令2438件,圈佔土地幾達五百萬英畝(J.L.Hammond
andBarbar。Hammond:((Th。villag。Laboarer》vz,ps4)。經過如此大規模的兼並,全國土地被
掠奪殆盡,只有少數幾個郡還保留約3%未被圈佔的土地(ste,nwats:n《TheReignof
George))I,Pso幻。革命前後圈地情況的變化,從萊斯特郡的統計數字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在所有被圈佔的土地中,1450一1607年佔10%,1607一1730年佔52%(其中主要是1660年以
後圈佔的),1730一1850年佔30%(《The純rarianHistoryofwest二Eu,ope))p215一216)。導
致這種變化的原因,無疑在於國家政權的參與。正如英國史學家早在1881年就指出的:英國
地產目前的分配狀況,主要是議會政府造成的(轉引自((ThevillageLaboarer))vZ,P169)。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這個首要問題上,君主立憲製表現出絲毫的保守傾向
嗎?
英國原始積累的另一強有力手段—國債制度的建立也與國家政權有直接關聯。為了對外進行爭奪殖民地的戰爭,英國政府不斷增加捐稅,大量發行國債。從1717年至美國獨立戰
爭結束,英國國債增長四十倍(((人民的英國史》第235頁)。為了保證國債發行,國家不得不同意
成立大銀行。英格蘭銀行就是在1694年由國王特別勃許而成立的。以國家名義出現的大銀行
依靠政府的支持取得特權,又大量貸款給政府以支持戰爭。這不僅加速了資本的集中,而且
加深了政府對於金融資產階級的依賴。正像馬克思說的:「在威廉三世時,由於銀行的建立
和國債的形成,金融資產階級的統治受到初次的崇拜,由於一貫實行了保護制而為工業資產
階級創造了進一步發展的條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8頁)此外,政府還實行了有利
於工商業資本主義發展的保護關稅制度,獎勵出口制度以及海外殖民政策。
因此,「正是隨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在英國才開始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巨大發展和改
一54一造。」『同上書,第251頁)圈地運動、國債制度、現代稅收制度、保護關稅制度以及殖民政策,
這一切都是以國家權力的暴力作為基礎的。英國資產階級正是利用了君主立憲這樣的國家權
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順利地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
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資本論》第1卷第819頁)。英國革命建立了這樣一個為資產
階級忠誠服務的政權,它也確實縮短了英國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時間,因而英國革命
在政抬上的保守性是無從談起的。
很多人認為,對於英國革命保守性的評價是出自馬克思的筆下,即他在1850年《新萊茵
報•政治經濟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書評。這就成為英國革命保守性的理論依據。然而,這實
在是誤解。
1850年,巴黎出版了剛剛在法國二月革命後離開政治舞台的基佐的小冊子—《英國革命為什麼會成功?英國革命史討論》。基佐的目的是要說明為什麼資產階級社會在英國以君
主制的形式向前發展,要比在法國長久。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墓佐的分析塗了說教式的政
治詞句,就是乞靈於宗教的空談。在馬克思的書評中,通篇使用了一種諷刺的口吻,因而就
常常借用基佐的語言說話。所謂英國革命保守性的詞句,正是基佐的用語。基佐認為英國革
命一開始就不是作為破壞力量,而是作為保守力量出現的,因為議會在與王權斗爭時是在捍
衛自己舊有的特權。馬克思針鋒相對地指出,要說保守,法國革命最初也像英國革命那樣保
守,甚至比英國革命還保守,因為法國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恢復早在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以來
就垮了台的三級會議。基佐無法理解英國資產階級為什麼能和王權同時生存,馬克思正是為
了回答這一問翅,才接過基佐的語言,講出了下面這段常被人引用的話:「基佐先生最大的
謎—英國革命的保守性的謎(他只能用英國人特有的穩重作風來解釋這個謎),應該這樣來解釋,即資產階級與大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間建立了長期的聯盟,而這種聯盟使英國革命
在本質上有別於用分散土地來消滅大土地所有制的法國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51
頁)無論從這段話,還是從整篇書評,乃至聯系馬克思關於英國革命的其它論述,都無法把
英國革命是保守的這一觀點強加在馬克思頭上。至於說到英國革命在本質上有別於法國革
命,馬克思在這里顯然是僅就解決土地問題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而言的,即法國革命把封建大
地產變成了農民小塊土地,而英國革命則由於土地所有者與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的一致而把封
建地產和農民的小土地改造為集中的資本主義大地產。根據馬克思的一貫觀點,英國革命直
接造就了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法國革命後形成的土地所有制則只是開始向資本主義生
產方式過渡。指出這種本質的區別絲毫沒有對英國資產階級的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