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丹尼斯·撒切爾的臨終采訪
2002年秋天,大約在丹尼斯·撒切爾爵士去世前一年,他接受了生命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電視采訪。談話是在撒切爾夫婦倫敦住所的起居室里拍攝的,與87歲的丹尼斯爵士對面而坐提出問題的女人是卡羅爾·撒切爾。這位女記者計劃拍一部關於第一夫人們的紀錄片。她的名單上列有布希夫人、施羅德夫人、普京夫人、柯林頓夫人——以及她的父親,丹尼斯·撒切爾。在他著名的夫人身邊的日子裡,丹尼斯·撒切爾把說話的機會讓給了夫人,一直故意躲開新聞界。因此,記者們把他視作蟄伏著等待時機再出口咬人的「爬行動物」。此時,他卻坐在電視攝像機鏡頭前講述他的生活——在世界上最有權勢的女人身邊的生活。當卡羅爾問他,他的婚姻對他意味著什麼,他深深地嘆了口氣,身體在椅子里蹭了蹭,無助地劃動著胳膊,瑪格麗特和丹尼斯·撒切爾筲丹尼斯和瑪格麗特·撒切爾於1951年12月在他們的婚禮上。對於26歲的瑪格麗特·撒切爾來說,與富商的結合使她迅速進入英國的上流社會,而且大大促進了她事業的發展。
長考之後,他拍拍自己的大腿說,「幸福的生活,當然!」停頓了片刻,他補充道:「……還有戰友關系!」誰又能想像得到,他作為強硬的麥琪(撒切爾夫人的昵稱)被人認為有些古怪的丈夫,在這樁婚姻中多多少少有些被忽視。這是一樁他詛咒了多年,卻又被一長串人所追求的婚姻。它的中心是一個作為英國首相的女人,為了她,他已經成為一個在很多英國人眼裡既可愛卻又可笑,同時又常被人譏諷的人物。瑪格麗特和丹尼斯·撒切爾的故事還是一個舊式的愛情故事,它關乎忠誠、尊重和誠實,關乎兩個被共同的價值體系聯系在一起,卻又具有完全不同人格的人。24歲的瑪格麗特·羅伯茨和丹尼斯·撒切爾初次相遇是在一次離倫敦不遠的小地方達特福特舉行的餐會上。當時是1949年,這位殷實的商人34歲。從軍6年之後,他領導著一個家族企業,一家製造顏料和漆的工廠。此外,他正過著單身漢的生活——通常一隻手拿著一杯飲料,另一隻手夾著香煙——將他的熱情沉迷於高爾夫球和英式橄欖球中。他並沒有見過太多世面,而軍旅生涯給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盡管他作為防空軍的軍官並沒有參加很多戰斗。
在軍隊中他學會了紀律和忠誠,他這么認為,這一直在影響著他。同樣,丹尼斯·撒切爾的第一次婚姻還得感謝這場戰爭——一場士兵的愛,迅速爆發,卻又同樣迅速地熄滅於戰爭結束之後。後來,丹尼斯·撒切爾閉口不談這次婚姻。他的女兒卡羅爾在長大成人後才知道,她父親在遇到她母親之前還有過一次婚姻。瑪格麗特·羅伯茨正相反,直到那時,她婚前僅有的一個熱情就是政治,它在二月的那個夜晚將兩人撮合在一起。當一個朋友邀請丹尼斯·撒切爾參加達特福特的保守黨俱樂部為一個競選當地議員的年輕婦女舉行的晚餐會時,他剛好沒什麼別的安排。邀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可能是年輕的商人和作為後起之秀的女政治家的一次「邂逅」。但兩人都各懷心事。
丹尼斯·撒切爾剛剛從離婚的狀態中恢復過來,而瑪格麗特·羅伯茨還不需要男人,她的打算是在議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在女兒對他的采訪中,丹尼斯·撒切爾已經回憶不起那個晚上的細節,只能想起一雙美麗無比的秀腿。擁有這雙秀腿的女子後來也堅持認為,他們之間根本沒有發生一見鍾情這回事。丹尼斯身材高大修長,性格靦腆,作風老派,帶著一副眼鏡。他比瑪格麗特大10歲,人非常保守。他在恰當的時刻出現了,年長一些的黨內同志和顧問們都已提醒過這位年輕的、野心勃勃的羅伯茨小姐,通過一樁婚姻來提升自己飛黃騰達的幾率。但到那時為止,除了政治圈外,她卻還抽不出時間來浪費給男人。瑪格麗特·撒切爾來自小市民家庭。在具有階級意識的英國人眼裡,這對於想往上爬的人來說是個瑕疵,甚至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如果想像一下,瑪格麗特童年的故事就像一個有關貧窮但執著的小姑娘和嚴厲卻善良的父親的灰姑娘式的故事。
父親名叫阿爾弗萊德·羅伯茨,一個虔誠的衛理公會教徒,和他的妻子貝阿翠斯在林肯郡的小城格蘭特漢姆經營一家小食品店。他只給兩個女兒,瑪格麗特和繆麗爾,一點點自由。瑪格麗特在青少年時代忙著盡各種義務:她必須到店裡幫忙,總是要去教堂,做作業,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被教堂活動占滿:手工小組,聖經學習小組,做禮拜……瑪格麗特·撒切爾後來寫道,羅伯茨認為最大的一項罪惡便是浪費時間。這是值得的,每天以有用的活動來換取一項基督的感知而使自己不會陷入懶惰。在這個狹小的世界裡根本沒有空間留給幻想或是噩夢。瑪格麗特學會了不幹完所有的事情就不能上床睡覺。就連後來她也一直比別人准備得更好,她早就做完了她的「功課」,等著她的同事和談判夥伴,就像她父親對她要求的那樣。在格蘭特漢姆,不斷履行義務的束縛讓人無法擺脫,但瑪格麗特卻一點也沒有反叛的念頭。為了滿足父親的高要求,她去做所有的事。看上去,很早她就在努力效仿強大的、獨立的——男人。作為格蘭特漢姆市政委員會的成員,阿爾弗雷德·羅伯茨帶著她的小女兒參加政治集會和市政委員會的會議,而大女兒和母親則呆在家中。
回頭看去,瑪格麗特·撒切爾認為自己的這段童年過得十分理想。她非常願意談起他的父親給她做了怎樣的榜樣,以及她是多麼感激她的父親,「我首先是帶著盡義務的理念長大的,無論做什麼,人都要對自己負責……每當我問父親,我能不能做別的孩子能做的事,他總是回答說,我必須自己做主而不要跟在別人後面。」她承認,有時家裡也能感覺到對節儉和嚴肅的氛圍存在反對的意見,「我的同學擁有很多可愛和有趣的東西。而相反我們只能去參加非常嚴肅的活動,我們的樂趣來自於教堂的圈子。」盡管如此,她仍然茁壯地成長,瑪
格麗特·撒切爾強調,「這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非常殘酷,但卻是正確的。」如果要描述她的童年,她的母親可能就要退居次席。在1985年的一次電視訪談中,女首相回答相關的問題時說,母親是一位優秀的家庭主婦,總是支持著父親!然後她就大談起父親並一直沒有偏離這個話題,盡管采訪者多次堅持原先的問題。
幾分鍾後,瑪格麗特·撒切爾一邊同眼眶中的淚水做著抗爭,一邊講述起她父親在格蘭特漢姆市政委員會遭受的屈辱。她非常感人地引用了她父親的話,「我恭敬地放棄我的職位。」啜泣著,女首相補充道:「這就是他的感受!」她似乎在那一刻就已經在為某一天她必須要放棄的職位而哭泣。1943年,瑪格麗特·羅伯茨獲得了一項在英國的精英學校牛津大學索摩維勒學院學習化學的獎學金。三年之後,她已是保守派大學生聯合會的主席。同學們都開玩笑說,羅伯茨小姐什麼時候就會當上女首相的,所以她才在校園里如此著急地忙碌。當然那時沒有人相信預言會實現。
當丹尼斯·撒切爾在1949年一個2月的夜晚用運動跑車把這個新生代女政治家從格蘭特漢姆送往倫敦的時候,就連他也一點兒都預料不到會有什麼在等待著自己。但他已經覺察到,這個女人不會把她的生活局限在家務瑣事當中。她一定很敬佩他,這是基於雙方的原因,她後來寫道,在她的記憶里,丹尼斯至少和她自己一樣了解政治,而對經濟政策甚至懂得還要多些。他是一個深通世故的人,有自己的風格。此外,他還從心底里蔑視執政的工黨政府和任何同社會主義有關的東西。由於靦腆的性格,他在政治上的自我成功已無法實現;丹尼斯·撒切爾不愛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他畏懼競選演說。但他具有完全不同於自由主義的觀點。瑪格麗特和他經常一起去餐館或是去劇院看戲,就像他乾巴巴地說明的那樣,「就是諸如此類的活動」。除此之外。丹尼斯還幫助她競選。他開車載著他,贊賞她的飛躍、她的抱負和她的說服力。她通過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喚起了對共產主義的斗爭。雖然她失去了達特福特的選舉,卻又整裝待發,孜孜不倦地繼續戰斗。由於丹尼斯·撒切爾在戰爭年代結婚太過草率,所以他想多花些時間。
就在女友在達特福特費力操勞,排擠工黨候選人的時候,他卻和一個朋友跑到法國度暑假。在那兒,他終於明白了,丹尼斯爵士對女兒敘述說,她是合適的那一個結婚人選。訂婚的時刻,瑪格麗特·羅伯茨卻伏在他的肩頭為第二次的選舉失敗而哭泣。婚禮於1951年12月13日在倫敦舉行,它是瑪格麗特·撒切爾事業傳奇般崛起,而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威的婦女之一的基礎。「沒有丹尼斯,我又能在政治上達到怎樣的高度?」她後來在一次采訪中問出這樣的問題。當然答案緊接而來,「沒有丹尼斯,政治上將一無所成。」當然,他的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使她獨立,因為在英國,議員的薪水非常微薄,除個別情況外,只有社會上層的富裕人士才能夠從政。丹尼斯·撒切爾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是一個特殊的丈夫。愛德維娜·居里,瑪格麗特·撒切爾執政時期的衛生部女國務秘書強調說,丹尼斯對於瑪格麗特這樣具有抱負的婦女非常「完美」——就是這樣,因為他不反對她去追求自己的目標,甚至還很支持。就連1953年8月她生下雙胞胎卡洛爾和馬克後,孩子也沒有成瑪格麗特和丹尼斯·撒切爾筲50年代,瑪格麗特·撒切爾與小學生們在一起。
後來,當她作為社會部長取消了小學生的免費牛奶時,第一次失去了英國民眾的喜愛。為她生活的中心,這對瑪格麗特·撒切爾來說一點也不成問題。「我記得孩子出世時,是那麼弱小和無助……就這樣我被徹底征服了。但我想,如果你現在不去適應,那你就再也回不到任何智力型的工作中來了。我非常擔心我會就此與孩子為伴,再也沒有剩餘的精力去留給政治和工作。而我兩者都想要——孩子和事業。當1959年她終於代表倫敦選區的芬奇利區進軍議會時,她的孩子們和她一起出現在第一次電視采訪的鏡頭前。這位年輕的女議員神采奕奕地解釋她在議會假期期間花去了多少時間來陪孩子。她常常極力地強調家庭的重要性,同樣勤奮地創造著自己作為一個家庭主婦的品質。不然,她也許要擔心自己將會得到一個冷酷的事業型母親的名聲。
Ⅱ 丹尼斯集團為什麼叫丹尼斯
丹尼斯董事長王任生有三個子女,老大和老小都是兒子,大兒子的英文名字叫DENNIS,而王任生也比較喜歡大兒子,加之在王任生及丹尼斯集團總經理蔡英德的理念里認為公司的名稱與人名一樣只是一個符號,不必過於在意,所以丹尼斯在1995年籌建時就直接取名叫DENNIS,中文為「丹尼斯」,此外丹尼斯集團旗下的「秀蘭港式茶餐廳」中的「秀蘭」倆字是王任生夫人的名字,集團旗下「漢德置業」中的「漢德」是王任生長孫的名字。
Ⅲ 《英國有天才》評委分別是
英國達人《Britain'sGotTalent》
英國達人(又名《英國星光大道》)(英文:Britain'sGotTalent),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製作的選秀節目,製作人為SimonCowell。該節目從2007年6月9日起每天播放錄影片段,直至同月17日直播總決賽,旨在發掘英國業余表演人才。優勝者不但獲得10萬英磅獎金,還可以在利物浦帝國劇院舉行的英國皇室綜藝節目上,在女皇伊莉沙伯二世和皇室成員面前表演。首季冠軍是手機推銷員保羅·帕特斯。
三位評審是SimonCowell,PiersMorgan以及AmandaHolden。
女評審AmandaHolden資料:
中文名:阿曼達·霍爾登
生日:1971年2月16日
星座:水瓶座
出生地:英國英格蘭東南部的漢普郡沃爾瑟姆市
身高:1米63
三圍:34B-24-34
婚姻狀況:1995年與英國演員里斯·丹尼斯於結婚;2002年因她與另一名英國男演員的尼爾·莫里斯的緋聞兩人分居;2003年兩人離婚;2004年宣布與英國音樂製作人克里斯·休訂婚;2006年產下一女。
表演經歷:曾在倫敦學了3年的表演。
第一次在電視上嶄露頭角是在1990年她19歲時,參加的一個相親節目,不過以失敗告終。
2004年曾被提名勞倫斯·奧利弗戲劇獎最佳女主角獎。
在她18年的演藝生涯當中,大多時候只出現在電視銀幕上,參加了10幾部劇集和電影電視的演出。參演的影片只有2-3部,而且都是比較小的角色
Ⅳ 丹尼斯 麥奎爾是哪國人
丹尼斯·麥奎爾(DenisMcQuail)英國人。著名傳播學者,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播學終身教授,「歐洲傳媒研究小組」成員,《歐洲傳播學雜志》三位創始人之一。麥奎爾曾經就讀於牛津大學並獲得歷史學學位,後在利茲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以下大學擔任教授或客座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芬蘭坦佩雷大學,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在阿姆斯特丹大學任教長達二十多年。丹尼斯·麥奎爾在傳播學領域有著漫長而輝煌的研究經歷。從1968年至今,麥奎爾出版了十幾本著作,廣泛涉及傳播研究的諸多領域。主要著作有:《邁向大眾傳播社會學》(,1971),《傳播學》(Com—munication,1975),《大眾傳播研究模式論》(Com—municationModelsfor-theStudyofMassCom—munications,t982),《大眾傳播理論》(MassCom—municationTheory,1983),《媒介行為》(MediaPerfoFmance,1992)
Ⅳ 英國連環殺手丹尼斯·安德魯·尼爾森,5年連殺15人,入獄後怎樣了呢
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各種離奇古怪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有一些到現在都沒能夠完全解開,比如著名的開膛手傑克等等,這些人手段十分毒辣,但是在作案過程中,沒有留下絲毫的證據,給警方的偵破帶來很大的困難,不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總有一天真相會大白於天下。
第一次作案以後,間隔了一年丹尼斯才第二次作案,但隨著後來行為無法控制,間隔時間也越來越短,等到被人發現的時候,丹尼斯已經連續殺死了15個人之多。最終法庭審判丹尼斯終身監禁,並且25年內不得假釋,但丹尼斯就像我們說的,並未有什麼後悔的情緒,相反還在獄中出了一本書,後來被拒絕以後,丹尼斯一直很安穩,但就在入獄35年以後,獄中發現他死在了馬桶上,醫生檢查以後發現,是由於他的一個主動脈瘤破裂造成的,丹尼斯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Ⅵ 電影<<走出非洲>>的主人公凱倫的情人丹尼斯是哪國人
丹尼斯(Denys Finch Hatton)是英國人,有導演的編導手記為證,原文是這樣的:
The directors originally wanted 'Robert Redford' to adopt an English accent because the real-life character, Denys Finch Hatton, was English.
即導演原先想要羅伯特雷德福熟練掌握英國口音以適應主人公丹尼斯的原型,因為Denys就是個英國人。
Ⅶ 撒切爾與英女王「宮斗」多年,不掩飾互不喜歡,兩者之間究竟有何過節
在撒切爾當上英國首相的時候,俗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風風火火的撒切爾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歷年來每周固定時間覲見女王的事宜,總是很不湊巧,與撒切爾其他事情有所沖突。正是基於在這個事情上的處理,撒切爾多次向女王要求調整時間。
試問,英國女王心裡會怎麼想,本身女王的出身就是上層階級的,她的思維當然是希望撒切爾對她足夠的尊重和重視,但是務實的撒切爾,可能不這么認為。從撒切爾能當上英國首相,一路走來的艱辛,雖然她和女王一樣年齡,但是卻沒有女王那麼幸運,出生就在羅馬。
也許是母親的影響,英國女王和撒切爾的關系也漸漸溫和。雖然外面還是非常關注她們兩人的舉動,並希望能發現點什麼。在撒切爾的喪禮上,女王也出席了,可見兩人的關系並沒有像外界傳的很糟糕。
Ⅷ 丹尼斯是什麼
丹尼斯是丹尼斯·加博爾(Dennis Gabor,1900年6月5日~1979年2月9日),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倫敦帝國科技學院的匈牙利裔物理學家伽博(Dennis Gabor,1900-1979),以表彰他發明和發展了全息攝影。伽博是在激光器還未出現前的40年代發明全息攝影的。
丹尼斯退休以後,還沉浸在發明的歡樂之中,而同時,自1958年以來,他把大量的時間花在新的興趣、研究工業文明的未來上來,並越發感覺到在技術和社會制度之間已經形成一種嚴重的失調,在他看來,有發明創造才智的人應當把社會的創造放在首位。
他對將來社會事態的寫作是如此的感興趣,並於1963年發表了《展望未來》,1970年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72年的《成熟的社會》。
履歷
1956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964年當選匈牙利科學院名譽院士及獲得倫敦大學科學博士;
1967年獲倫敦物理學會托馬斯·楊獎章,熱那亞國際通訊所克利斯朵夫·哥倫布獎;
1968年獲美國城弗蘭克林學院阿爾伯持·邁克爾遜獎章,王家學會倫福德獎章;
1970年獲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名譽獎章,大英帝國二級勛章及獲得南安普敦大學名譽科學博士;
1971年獲法國物理學會霍爾韋克獎並獲得德爾夫特工業大學名譽科學博士;
1973年當選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
Ⅸ 英國政府駐華武官丹尼斯代表英國政府向重慶方面提出了怎麼樣的建議
滇緬路作戰,是中國軍隊與英國軍隊共同進行的一場戰斗。1940年10月,滇緬公路重新開放。1941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丹尼斯少將為駐華武官。丹尼斯支持中國抗戰,他到任後,代表英國政府向重慶方面提出了中英結成軍事同盟、共同抗擊日寇的建議,受到重慶方面的贊同。但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前,中英雙方在緬甸的軍事合作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