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是什麼

英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6 07:05:43

1. 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是什麼樣的

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96年),法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法王約翰死後,太子查理監國八年後登位為王,即查理五世。為了收復失地,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勵精圖治,實行改革,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制。英國的僱傭軍優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這促使法國第一次建立了常備僱傭軍,取代部分騎兵。

法軍吸取了上一階段戰爭的失敗經驗,改變戰術,大量使用火炮。這些對西歐國家軍隊的建設都有重要影響作用,在西歐軍事史上具有歷史意義。查理五世還修築城鄉防禦工事,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他起用英勇善戰的騎士杜·克斯克林為軍隊總司令,賦予他很大的權力。查理五世通過改革扭轉了戰局,一度收復了幾乎所有的失地。

1368年,法軍配合加斯科涅反英暴動,收復大片失地。1372年,法艦隊在拉羅謝爾打敗英國艦隊,重新控制四北沿海海域。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除加來等幾個沿海據點外,英國在法國的領地都被收復。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

2.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其實是逐步占優勢),原因如下:
1.英國工業的發展和圈地運動等導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實力的膨脹
2.英國封建勢力相對薄弱,新舊貴族的利益分歧削弱了自己的勢力
3.荷蘭執政(英王女婿)的勢力不容小看
4.外國反動勢力沒有干涉英國革命
總之,根本原因是隨著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必然改變,這是歷史規律。當然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荷蘭執政,但是不能誇大偶然因素的作用!

3. 英西戰爭中英國為什麼會取得勝利

英西戰爭是英國和西班牙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殖民地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處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英國於16世紀下半葉開始爭奪銷售市場和殖民地,同當時最大的海上殖民強國西班牙展開了競爭,這就是引起戰爭的原因。

1586~1604年英西戰爭,揭開了兩國武裝爭奪的序幕。西班牙菲利普二世政府力圖打倒英國這個競爭對手,決定建立一支為數4萬人的遠征軍入侵英倫三島。

於是,成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這支艦隊主要由便於載運部隊但不太適合海戰的大型高舷船隻組成。英國為了制止入侵,派出了幾支區艦隊對西班牙沿海一帶及其各殖民地的船隻和移民點進行襲擊。1587年英國一支分艦隊襲擊了西班牙加的斯港,使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海岸的時間推遲了一年。

1588年,由130艘艦只組成的西班牙艦隊開往英國沿海,但在英吉利海峽遭重創。新的遠征准備工作又被英國艦隊在西班牙沿海的有力行動所破壞。

1596年,由17艘英艦、24艘荷艦、150艘運輸船隻組成的英荷聯合分艦隊攻佔了加的斯港。1597年,西班牙曾試圖支援愛爾蘭起義,並派兵在愛爾蘭登陸,但以失敗告終。

4年後,即1601年,西班牙陸軍1個支隊在愛爾蘭登陸成功,但因孤軍無援而被迫投降。1604年締結了和約。西班牙雖保持了原有的殖民地,但其海上貿易的壟斷權卻大為削弱。

1625~1630年英西戰爭中,荷蘭和法國支持了英國。這次戰爭以雙方不分勝負告終。英荷艦隊試圖重新奪佔加的斯港,但未成功。1630年11月宣告戰爭結束,在馬德里締結了和平同盟條約。

1655~1659年英西戰爭中,法國支持英國。1655年5月,英國艦隊攻佔了牙買加島。1657年4月,英軍在法軍的援助下於特納里夫島近擊敗西班牙艦隊,1659年6月攻克敦刻爾克。戰爭至1659年底結束。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軍於1704年8月4日攻佔戰略要地直布羅陀,並在那裡建立了海軍基地。西班牙相繼喪失了撒丁島、西西里島、米蘭和那不勒斯。此外,英國還獲得了在西班牙各殖民地販賣黑奴的壟斷權。

1718~1720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企圖收復其地中海的領地。

但是,賓格海軍上將統率的英國分艦隊擊潰了西班牙的地中海艦隊。英軍的基本戰略方針是:既靠本國的兵力,又藉助法國、荷蘭、奧地利等盟國的兵力來消滅對方的艦隊,這樣便最後決定了戰爭的結局。

1726~1728年英西戰爭中,西班牙再次試圖收復直布羅陀,又未成功。英國艦隊封鎖了西印度群島,使西班牙政府無法繼續進行這場戰爭。

1739~1748年英西戰爭,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期間英國力求奪取西班牙在巴拿馬海峽的殖民地,但以失敗告終。為此英國曾建立了兩支分艦隊,一支從墨西哥灣進攻,另一支從太平洋進攻,結果都未能完成既定任務。1762~1763年英西戰爭是7年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英國在這次戰爭中給予西班牙以最後一擊。英國艦隊憑借其在西印度洋海域的巨大優勢,奪得了古巴的哈瓦那。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佔領了菲律賓的馬尼拉。

這樣,西班牙實際上已喪失了整個艦隊。

根據1763年巴黎和約,西班牙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英國,以交換哈瓦那和馬尼拉。北美獨立戰爭中,西班牙於1779年與法國、荷蘭王國一起反對英國。

根據1783年凡爾賽和約,佛羅里達的一部分和梅諾卡島歸還西班牙。

英西戰爭的結果是,西班牙喪失了殖民地和海上威力。英國當時正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上升時期,在這幾次戰爭中取勝是符合規律的。

英國擁有一支用當時第一流武器裝備起來的較強大的海軍,這一點在英國海軍當局的軍事學術中也有所反映,如在海上交通線上積極展開活動,進行大規模的封鎖行動,巧妙地選擇主要突擊的時機等。

4. 英國資產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原因什麼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勝利的原因是:
1.按照馬克思說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英國的資產階級的特殊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大部分的大資本家同時也是大大小小的各種貴族和地主,所以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可以通過比較平穩無流血的「光榮革命」達成勝利

5. 發生在同時,哪兩個歷史事件,造成東西方的差距呢

十七世紀中期,東西方幾乎同時發生了兩件足以影響其後數百年世界歷史進程的標志性事件,從此一個新興工業強國在西方崛起,而一個傳統農業古國卻在東方日漸沉淪,最終造成的時代差幾近一個朝代近三百年,而其源起卻發生在同一時代,那就是分別發生在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中華大地上的異族征服事件--滿清入關。



梳理完這一段歷史,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工商業強國的崛起和華夏文明被異族征服並自外於世界潮流,兩件事幾乎發生在同一時代,直至近三百年後的辛亥革命,我中華民族才逐漸跟上了世界發展的腳步。從這個角度看,''滿清誤我三百年''確實是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

6. 英國曾經是世界霸主嗎

16世紀後期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以一個海上強國的姿態展現於世;
17世紀末18世紀初對荷蘭、法國爭霸的優勢逐漸體現,殖民地大幅擴展;
18世紀中葉,取得階段性的全球勝利,可以說是世界霸主了,但是沒多久就遭遇了北美戰爭(法國荷蘭也參與了),大受挫折,但是在危機中,工業革民已經悄然興起;
1814-1815年,英國聯合歐洲各國終於將生平最大的敵人法國徹底擊敗,全球霸業再無敵手;
19世紀中前葉,英國的工業革民率先完成,成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一直到了在第二次工業革民,在科技、經濟方面逐漸被美國、德國趕超,到20世紀初強盛時期已經過去。
英國的日不落時期是在19世紀,那時美國已經獨立了。

7. 第一次世界霸權更替,英荷兩國是怎樣鏖戰百年的

17世紀上半葉,荷蘭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

在國家安定的情況下,荷蘭的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荷蘭國家內部的成品大量堆積,而勞動力與資源卻處於緊缺的狀態。

自此,荷蘭開始了海外擴張、海外貿易的道路。

彼時的荷蘭究竟有著怎樣的國力呢?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荷蘭擁有商業貿易的船隻1.6萬只,僅僅一個國家就占據了世界商船的3/4。

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的勢力相比,荷蘭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彼時的荷蘭是世界海上貿易的壟斷者,荷蘭人的足跡遍布世界的五個大洲。

百年英荷戰爭意義深刻,從霸權更迭的歷史中,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經驗。

8. 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從政治體制來講是一個民主國家,就註定其擁有高的行政效率,同時英國當時已經開始拉開二次工業革命的帷幕,使得較少的勞動力可以達到更多的產值,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迅速進行補給。軍事上來說,英國有大量的亞洲港口兼世界第一的海軍,可以輕松的將士兵運送到各個地方,這讓行動遲緩的大清很頭疼,同時這也是中國第一次接觸爆破彈,清軍的大炮還時實心彈,所以火力上有輸一籌,再加上清軍吃空餉,少訓練的現象屢見不鮮,戰鬥力和英軍難以相提並論。

9. 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的標志是什麼

英國在18世紀是歐洲最先進的國家。在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後,從18世紀中葉開始了工業革命,它標志著機器生產的開始,同時也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可分為哪幾個階段

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2)革命戰爭階段
①革命開始於1640-1642年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②1642-1649內戰期間。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擊潰王黨軍。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3)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遭到人民反抗。
(4)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復辟。
(2)1688年,支持議會的輝格黨人與部分托利黨人邀請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和時任荷蘭奧蘭治執政的女婿威廉(後來的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國執政,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史稱「光榮革命」。
(6)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標志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確立。

1.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教材從新航路的開辟對英國的影響來說明資本主義的興起。新航路的開辟,便利了英國的海外活動,使英國逐漸變成了大西洋航運的中心。在殖民掠奪的過程中,比起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國更加重視通過擴大市場,掠奪原料,用以強凌弱的不平等貿易來獲取驚人的利潤。英國這種積極開拓海外貿易,進行掠奪的手段,使得被稱為英國「民族工業」的傳統部門——制呢業迅速發展。為了適應市場需要,在英國的制呢業中,出現了以資本為中心進行經營的手工工場。在手工工場中新的剝削方式隨之產生。手工工場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在生產過程中,分工越來越細。手工工場工人的勞動時間長,工資低,勞動條件差。制呢業手工工場的發展也影響了其他部門。採煤、煉鐵、造船等部門,也採取了手工工場的生產方式。手工工場的發展影響到農村,在英國農村中出現了「圈地運動」,產生了一批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牧場主和農場主採用了僱用工人的剝削方式,農業工人隨之出現。

2.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形成。新的階級和集團的出現都建立在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之上。通過16世紀英國的海外掠奪、海外貿易的發展和農村的「圈地運動」,英國積累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資本。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金融家、銀行家、商業資本家和工場主,都擁有大量的資本並投資於手工工場,他們在社會中有著同其他階級不同的利益,從而形成了新的集團,新的資產階級出現了。在農村中,出現了一批經營資本主義的牧場和農場的牧場主和農場主,他們中有的人還經營工業和商業。他們也擁有資本,同資產階級有著相同的利益,為了將這些人同封建貴族加以區別,他們被稱為新貴族。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同代表舊的生產關系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3.英國都鐸王朝的統治。從1485年開始,英國處在都鐸王朝的統治之下。歷代國王有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利一世、伊麗莎白一世。都鐸王朝統治時期,正好處於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資產階級正在形成和發展,但又比較弱小,他們還需要依靠封建王朝保護自己的利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都鐸王朝為了加強專制統治,一方面削弱舊貴族的勢力,發動宗教改革,包括設置懲治不順從的貴族的法庭、反對羅馬天主教會、宣布英國國王為教會首腦等,這些措施都起了削弱和限制舊的封建勢力的作用,客觀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為了擴大英國的實力,都鐸王朝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以壯大國家的經濟力量;鼓勵航海業發展,擴大海外貿易,以便進行海外掠奪;積極推行殖民擴張,爭奪海上霸權。16世紀末,英國打敗老牌的殖民帝國西班牙,成為海上強國。這些措施不僅加強了英國的實力,而且對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勢力的壯大都起了促進作用。

4.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這個自稱將「生命與貞節奉獻給大英王國」的女王逝世。她終生未婚,死後無嗣,依照其父亨利八世的遺詔,本應傳位給外孫女瑪麗·斯圖亞特,但她在蘇格蘭親政時已於1567年被廢黜,後又被處死。這樣依照規定就傳給了瑪麗·斯圖亞特的兒子、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斯圖亞特家族開始統治英格蘭。詹姆士六世在英格蘭統治時被稱為詹姆士一世。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斯圖亞特王朝歷經了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統治。詹姆士一世在蘇格蘭統治時,以壓制新教和奉行「君權神授」而聞名。他親自寫過《皇帝之天賦本能》和《自由君主制之法則真諦》兩篇文章,它們不僅宣揚君權神授,還宣稱國王居於法律之上。到了英國以後,他和他的繼承人都變本加厲地維護和推行這種封建專制思想,鼓吹「除上帝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所以,在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時期,在經濟上,國王可以不通過議會而強行征稅;國王還可以任命親信把持有利可圖的生產部門,或給予少數人販賣某種商品的特權,而這些擁有特權的人甚至控制著大部分國內貿易和幾乎整個對外貿易。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宗教上,詹姆士一世信奉的是天主教,在蘇格蘭他曾壓制新教,統治英國後,他看到英國國教中還保留有許多天主教舊習,而且英國國教當時已經存在了上百年,形成了強大的勢力,於是,他改變作法,以尊奉國教為名而不斷地恢復天主教的一些教義和教會的禮儀。所以,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統治時期,嚴厲地對待「非國教徒」,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殘酷迫害那些主張取消國教中天主教舊習的「清教徒」。由於以上兩方面的矛盾,造成斯圖亞特王朝時期政治上的緊張局面,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1.議會中反對派的形成。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已經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在議會中,他們指責國王的專制統治政策,特別是利用議會有權批准徵收新稅和特別稅的傳統權力,同國王進行斗爭。在斗爭的過程中,議會形成了反對派。這使查理一世的專權受到了威脅,他絕不能讓這種現象存在下去,終於在1629年解散了議會。

2.蘇格蘭人起義和革命的開始。斯圖亞特王室雖然統治著蘇格蘭和英國兩部分,但兩國並未合並,蘇格蘭保持著獨立性。英國的宗教改革使蘇格蘭宗教也受到影響,蘇格蘭也出現了「清教徒」,並在教會中佔有一定的地位。1637年,查理一世命令蘇格蘭必須採用英國國教祈禱書,這對於要保持蘇格蘭獨立性的人來說是不能容忍的,而對於清教徒來說更是一種強行污辱。蘇格蘭人為了保護本國的獨立性和保護自己的信仰,舉行了起義。起義軍一直打過邊境,佔領了英格蘭北部的一些地區和紐卡斯卡城,這種局勢嚴重地威脅著查理一世的統治。

為了討伐蘇格蘭人的起義,需要大批經費,查理一世在財政問題上本來就已捉襟見肘,現在的處境更加窘困。他曾強行借貸,但收效甚微,並引起更大的不滿。這就迫使他只能召開議會,以合法的形式來籌集經費。議會召開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中的代表,首先要求的是限制王權。這一要求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樣,資產階級利用議會合法斗爭形式進行的革命開始了。

3.英國內戰和克倫威爾的統治。查理一世不甘心「和平」地走下歷史舞台。在議會中,國王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過反復的較量後,最終在1642年挑起了內戰。在議會軍同王黨軍的斗爭中,清教徒的代表人物克倫威爾逐漸取得了重要地位。克倫威爾在第一次內戰中,指揮議會軍取得了納西比戰役的勝利,擊潰了王黨軍主力。第二次內戰中,在普里斯頓附近再次打敗王黨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而結束了內戰。戰敗的查理一世成為階下囚。當時英國處在「君權神授」思想的影響下,舊貴族、保皇派的勢力也十分強大,對如何處置查理一世的問題展開了復雜的斗爭。直到1649年元月,下院才通過審判國王的決議。1月4日,下院宣布國家的權力源於人民,人民選出下院,就是授權由議會管理國家。這就意味著否定了「君權神授」,把查理一世從神壇上拉了下來。20日開庭審判;30日在倫敦處死查理一世。

關於克倫威爾的統治,教材側重於克倫威爾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作用的分析。當英國建立共和國後,國內外的局勢都非常緊張。在內戰期間,英國經濟受到一定損失。內戰結束後,階級矛盾並未結束,統治集團內部的斗爭也並未停止。在國外,荷蘭乘機搶走許多海外貿易。愛爾蘭還擁立查理一世的兒子為王,稱查理二世;蘇格蘭也支持查理二世。在這種形勢下,克倫威爾等人掌權後,對內:在政治上以武力維持統治,鎮壓了許多持不同意見的勢力;經濟上發展工商業;宗教上厲行清教法規。對外:英國資產階級早有徵服愛爾蘭的企圖,此時,以愛爾蘭擁立查理二世為借口,1649年由克倫威爾率兵征服愛爾蘭。1652年,在打敗蘇格蘭後將其兼並。針對荷蘭的海上優勢,英國於1651年公布《航海條例》,以限制荷蘭的發展,又於1652年進行了第一次「英荷戰爭」,以維護英國自身的利益。因此,總的來說,克倫威爾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共和制還處在不成熟的階段,封建君主思想並沒有得到徹底批判,舊勢力沒有被鏟除,再加上克倫威爾本人也逐漸擅權專斷,好大喜功,年他被宣布為「護國公」,並先後多次解散議會,成為了軍事獨裁者。

4.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和「光榮革命」。克倫威爾死後,政局混亂。其子曾繼任護國公,但他既沒有克倫威爾的威望,又沒有其父的才幹,因而引起軍官們的不滿,他被迫下台。高級軍官都想獨攬大權,他們的明爭暗鬥使政局極為混亂。為了維護和鞏固統治秩序,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恢復君主制的勢力採取了妥協和贊同的態度,斯圖亞特王朝得以復辟。復辟後的王朝不僅推翻了原先的諾言(見義務教育初中世界歷史教師教學用書《布雷達宣言》),還實行反攻倒算,進行殘暴的統治,使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逐漸地被否定甚至喪失。這種倒退使政治斗爭又趨於尖銳。詹姆士二世繼位後,繼續執行反攻倒算的政策,而且還要恢復天主教,這意味著要奪回革命進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從天主教會中所獲得的土地,而且要推翻英國國教所取得的統治地位。這場政治上的角逐必然在議會中反映出來。當時議會中正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形成了兩派——「輝格派」和「托利派」(這就是英國近代政黨的起源,它們被稱為「輝格黨」和「托利黨」)。此時,詹姆士二世老來得子,而王後又是個天主教徒。面臨這種新局面,議會中的兩黨都明白,等到小王子長大繼位之時,必然信奉天主教,這樣,天主教統治英國就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兩黨向詹姆士二世之女瑪麗和女婿、當時的荷蘭執政威廉發出邀請,請他們赴英執政。威廉得知後急忙宣稱,到英國後將全力保護「新教」、「自由」、「財產」和「議會」,這自然得到了英國國教徒、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等的支持。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軍在英國登陸,國王派出軍隊,可是他沒有想到軍隊將士已不再聽從他的命令,最後,眾叛親離的國王被迫逃往法國。12月18日威廉進入了首都倫敦。這次政變沒有經過戰爭、沒有造成傷亡,就完成了奪取政權的任務,所以被英國人稱為「光榮革命」。這次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1689年,議會通過決定,威廉和瑪麗共同即位。威廉稱威廉三世。

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所處的優勢,擴大和鞏固他們的統治權。他們以法律形式逐漸取消以君主為代表的貴族特權,並限制王權。英國議會相繼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以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教材以資料的形式對《權利法案》做了介紹,其中摘錄的內容,一方面是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和軍權等方面限制王權;另一方面,又將議會所擁有的「自由」和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這些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這就是習慣上所說的「君主立憲制」,隨著議會的不斷立法(例如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等),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王權,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依照教材可以從三方面分析:第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最終以「光榮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任務。瑪麗和威廉三世雖然仍屬於斯圖亞特家族(後為漢諾威家族),但是,作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君主制已經被推翻了。第二,這次革命對英國本身的影響很大,它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證;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第三,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反映,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從此,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一些國家都在其影響下,進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資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閱讀全文

與英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向義大利出口西紅柿 瀏覽:430
中國商人怎麼去阿富汗 瀏覽:851
英國潛艇為什麼上浮 瀏覽:487
伊朗發射導彈用什麼定位 瀏覽:170
第一次走飛機去越南注意什麼 瀏覽:654
中國去伊朗怎麼去 瀏覽:362
越南戰役美軍傷亡多少 瀏覽:997
1塊錢兌換多少伊朗幣 瀏覽:683
中國最高房子是多少 瀏覽:568
義大利撒丁島的海是什麼海 瀏覽:757
中國空間站微博如何進入 瀏覽:597
越南姑娘用什麼東西煲湯 瀏覽:257
在越南人眼中中國人怎麼樣 瀏覽:651
2020年新發明有哪些中國 瀏覽:754
中國怎麼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防控 瀏覽:767
我的世界中國版最新如何自定皮膚 瀏覽:372
印度人怎麼在中國買車 瀏覽:149
伊朗雪崩什麼時候 瀏覽:25
義大利黃金大運河在哪裡 瀏覽:475
印尼有什麼好看的風景 瀏覽: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