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seminar聽不懂怎麼辦
可能各個國家的大學裡面叫法不同吧
我現在在澳洲,在這里基本是分lecture-類似國內的老師上課,但你可以在課堂上隨意提問,當然是看每個老師的喜好了,個別老師是不允許的。這種課上的人很多,基本都是大課。
再者就是tutorial-就是個別輔導課了。這個是和lecture捆綁上的。只是時間不在一起而已。一般是對上一周lecture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提問或者答疑。有些科目還會在tutorial中進行小測驗。
seminar基本上就是指lecture了,上課形式和國內大同小異,但是基本上你沒時間在課上看書,老師會發很多handout給你,所以在國外預習真的是很重要。
㈡ 英國的碩士學位有幾種
在英國讀研究生有4種:
一、MSC (Master of Science) 理學授課式碩士
國內的學生選擇最多的學位課程。課程長度一般為一年12個月(極少數個別9個月)。如果你本科畢業就工作了,多年之後你發現自己需要進修,則可以選擇這種學位。
二、Master by Reasearch 理學研究型碩士
這種學位經常被用來與普通的MSc進行對比,也被認為是能與中國三年制碩士對等的學位。課程長度有一年的,也有兩年的。這種學位的攻讀辦法,是不上本科生或者一般MSc學生上的那種大課,而是參加seminar,花更多時間進行研究,同時享有一切的學校、學院資源。人們之所以不看好這種學位,就是覺得,與其攻讀它,不妨直接讀MPhil或者PhD更好。
三、MRes(Master of Research) 研究碩士
攻讀PhD對一般人而言有兩大困難,知識困難和研究能力匱乏。MSc,只能彌補知識上的不足,卻缺乏研究成分。這也就是為什麼攻讀MSc的學生,繼續攻讀PhD時申請困難的原因之一。課程時長一年。
首先說明,MRes課程並非任何一個專業都開設的,一般只有工科和理科開設;此外,MRes班通常都是小班,招生規模小於MSc班的招生規模,因為學校方面通常非常希望MRes的畢業生能夠繼續攻讀PhD。
四、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哲學碩士,是攻讀PhD(哲學博士)期間,因為研究進度不達標、考核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中途肄業而被頒發的學位,表明該學生接受了PhD的訓練,但是沒有達到PhD的水平。課程長度一般為2年。
MPhil也可以作為獨立的學位申請
在這種情況下,順利讀完MPhil的學生可以直接跳入PhD的最後一年,如果研究出色則直接授予PhD學位。但是,MPhil和PhD的申請條件是一樣的,都需要申請者有一定的、專業的研究背景。最令人生畏的就是Research
Proposal的寫作。一般的本科生,幾乎直接不能申請到PhD或者MPhil。
㈢ 在英國大學里學生都是怎樣上課的
我是在英國讀的研究生,
上課的方式有lecture:學生在上Lecture的時候如果對老師講的東西有什麼疑問可以隨時提出來,有時候每講完一個點老師也會問下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但大部分時間還是老師在講。不得不說,中國學生一般很少有勇氣去舉手提問。
seminar: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討論課。所有修這門課的學生被分成了一個一個seminar class,每一個Seminar class大概由20位學生組成。
做presentation:就是幾個人共同組成一個team,各自負責研究課題的一部分,最後再推出一個人上台展示。
㈣ 英國留學seminar怎麼發言
課前做預習,課上認真聽老師提出的問題,然後想發言就發言,不用怕說的不好或者口語很爛
㈤ 國外大學里的seminar都是干什麼
研討會。
seminar是專門針對行業領域或具體討論主題在集中場地進行研究、討論交流的會。
Seminar最早見於18世紀教育家佛蘭克創辦的師范學校中。1737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創辦哲學Seminar,從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學中。
理科部在「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指引下,為配合學校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邁進步伐,特開辟本科生的seminar平台。
(5)在英國怎麼上seminar擴展閱讀:
seminar有研究班(學院或研究生院中在教授的指導下,從事開創性研究或深入學習的一小群先進的學生,教授定期與他們討論他們的報告和發現),研究班課程,研究生班的專題討論會,討論會的意思。
研討會由於是針對行業領域或獨特的主題,通常專業性較強,因此並非大眾都能了解和參與的,因此研討會通常由行業或專業人士參加,針對面較窄,參加會議人員數量不多。
行業技術性研討會的規模通常在50-200人間,也有20-50人的小規模研討會,通常小於50人的研討會將採取圓桌式,便於公平交流。
㈥ 英國大學上課
關於英國大學上課跟國內有何不同,大概如下:
Mole首先,這邊的每一門課,我們稱為"Mole",每個Mole都由幾個導師(Tutor)一起負責,其中會有一位是這門課的mole
leader。每一門課的,都是以「Lecture」搭配 「Seminar" 進行的。
LectureLecture,就是像國內大學一樣,一大群學生在一個大教室里聽著老師在講台上噼里啪啦講課,一般時長為2個小時或以上,中途老師會讓你休息10到15分鍾出去上洗手間或是買杯提神的咖啡。在Lecture上,學生允許帶任何電子設備像電腦,iPad等,很多外國學生都喜歡帶電腦上課然後直接在電腦里的課件上做筆記,也有很多外國學生喜歡用這樣的大本子做手抄筆記。
Seminar上完Lecture之後,接著會有一節Seminar,中文翻譯過來就是討論課。所有修這門課的學生被分成了一個一個seminar
class,每一個Seminar
class大概由20位學生組成。一般討論課會在lecture後的一周內進行,也有些是兩周一次。一節Seminar時長一個小時,有的是一個半小時。通常各個科目的老師會提前在該科目的網上教學上傳lecture的課件和seminar要討論的資料,學生們用自己的登陸學校網頁,在課前列印好課件,研究准備seminar要討論的東西。</ol>
㈦ 英國留學tutorial和seminar的區別,輔導課和研討課的區別
tutorial
n(大學導師的) 個別輔導時間,輔導課; 教程; 輔導材料; 使用說明書;
adj.導師的; 私人教師的; 輔導的;
seminar
n(大學教師帶領學生作專題討論的) 研討課; 研討會; 培訓會
㈧ 說說英國留學英式課堂和國內有哪些不同
從表面上來看,英國的大學比中國輕松許多。一個學年只要修夠120個學分就夠了,也就是六門課。有些課只持續一個學期,所以相對來說是比較悠閑的。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一天只有一節課或者一個星期上三天休四天。
英國的課程形式大體分為三種:lecture, seminar和tutorial。一般來說,Seminar是最常見的。
lecture就跟國內的大課一樣,根據你所學專業的人數,有時候100多人一起上課,有時候200多人一起上課。這種課的特點就是教授型,沒有太多互動。但即使是在這種形勢下,西方教育推崇的學術自由還是可以體現的—如果在lecture中有任何疑問,可以直接舉手提問,這種行為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不自在。
Seminar其實就是國內的小班授課,一般大概20人左右。有的時候碰巧遇到上課的時間是節日,或者天氣不好的狀況,課室里可能就10個人左右,那個時候你就會有種VIP的感覺。不同於lecture,seminar側重的就是學生間,學生與老師間的溝通和互動。可以把它總結為探討性的課程。課程一開始老師會大概講一下這節課的主要內容,然後就會發handout,上面有這節課要討論的問題。接著,就進入到自由討論的時間。一般老師會講學生分組,這樣能夠促進不熟悉的同學之間的交流。交流與溝通是西方教育很重視的問題,他們相信,只有在溝通中,老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們是否真正了解,只有在交流中,才會有新想法的迸發。在你與同學溝通的時候,其實是對自己邏輯的梳理過程,這樣能夠鍛煉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也會隨時加入學生的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深刻地體會到教育的平等性。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前輩,同學也不是你的競爭對手,我想著就是西方教育的一大優勢--給你很大的自主和自由。在這種形式的促進下,你會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對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准確表達出來。
最後一種Tutorial就相當於國內的一對一授課,所以說人少還是有一定好處的。起碼在國內的話,一個班3、40人,想安排一對一授課時間也不允許。Tutorial的流程就是老師會在辦公室貼一張register的表,你只要把你在你選擇的時間寫明就可以了。在見老師之前,最理想的狀態是提前三天將你的草稿或者構思寫下來發給老師,這樣他有可以有個准備的過程。當然如果沒有時間,你也可以直接帶著問題當場去問老師。Tutorial一般是自願的,就是你可以選擇去或者不去。當然比較聰明的學生都是會善於利用這樣的機會,因為你得到的意見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㈨ 去英國留學
我在這邊讀書
1 考托福是可以的 但是建議你考雅思 因為同樣要求的雅思和托福 雅思比較簡單
2 英國大學上課時 lecture 和 seminar,lecture的話就是跟國內的大學一樣,那種階梯教室的大課,seminar的話 是把學生分為若干個組 然後每組可能10多個人 每次老師給一些材料 案例 然後大家討論
3 大約兩周就能適應了 沒有什麼困難的 除了語言方面
4 申請英國的好大學是要學 a level的
5 這個你最好找中介咨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