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麗莎白一世在英國人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
因為伊麗莎白一世的政策使英國步入了黃金時代,同時也是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的英國終結了西班牙對海洋的霸權,伊麗莎白一世也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因為她沒有後代,所以英國改朝,但是這段時期,為英國轉型到資本社會積累了無盡的財富基礎,因此她也被稱為榮光女王。
2. 伊麗莎白二世對於現在的英國而言有何意義
伊麗莎白二世就是英國人民心中的精神偶像。正王權的持續,保證了英國歷史
傳統的穩定發展,也滿足了英國國民對傳統的崇拜情感。6月3日,為期4天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官方慶祝活動進入第二天,作為慶典的主要節
目,女王率"千船水上巡遊"在倫敦泰晤士河上隆重舉行。盡管當天天氣糟糕、大雨傾盆,但成千上萬的英國人仍然從四面八方趕來見證女王乘坐王家遊艇巡遊的盛
況。觀禮現場的民眾們被大雨淋個濕透,甚至不能觀看到,但還是聚集在那裡。
3. 關於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
Queen Elizabeth I
公元1533~公元1603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燦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只充當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於1533年出生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她父親是領導英國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親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個妻子。1536年安娜被斬首,幾個月以後英國國會宣布當時三歲的伊麗莎白是私生子(這一直是大多數英國天主教徒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亨利和原配妻子離婚是非法的)。盡管遭到了英國國會的這種挫折,伊麗莎白還是在皇室中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1547年當伊麗莎白13歲的時候,亨利八世死了。在隨後的十一年中英國統治者的功績並不是特別突出。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兄長愛德華六世從1547年執政一直到1553年。在他的統治下,政府推行堅決支持英國新教的政策。瑪麗女王一世在其隨後當政的五年期間,支持羅馬教皇的至高權力,恢復了羅馬天主教。
在瑪麗統治期間,英國國教徒遭到迫害,約有300人被處以死刑(這使女王有了一個不光彩的綽號「血腥瑪麗」)。伊麗莎白被逮捕,並被押在倫敦塔,雖然後來被釋放,但在一個時期內生命仍處於危險之中。1558年當瑪麗死去由25歲的伊麗莎白繼位時,舉國一片歡騰。
年輕的女王即刻面臨著許多問題:與法國的戰爭;與蘇格蘭和西班牙的緊張關系;尤其突出的是英國國內的宗教派別之間的尖銳矛盾。
後一個問題首先得到了解決。伊麗莎白執政不久就通過了「至高權力與同一性法案」(1559年),確立英國聖公教為正式的英國宗教。這使溫和的英國國教徒感到滿意,然而清教徒想要進行一場更激進的改革。但是伊麗莎白在其整個統治期間使1559年的折中法案得到了堅決的貫徹執行。
蘇格蘭女王瑪麗的處境使宗教形勢復雜化了。瑪麗被迫離開蘇格蘭,來到英格蘭避難。在那裡她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伊麗莎白的階下囚。伊麗莎白沒有採取武斷行為。瑪麗是羅馬天主教徒,也完全有權繼承英國王位。這意味著在叛亂或暗殺得逞的情況下,英國還會再有一個天主教女王。事實上在瑪麗被監禁的19年期間,發生了幾起反對伊麗莎白的陰謀,而且有大量的證據表明瑪麗參與了這些陰謀。1587年瑪麗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伊麗莎白勉強在死刑執行書上簽了字。她的大臣和大多數議員巴不得早就把瑪麗處以死刑。
宗教斗爭不可避免地給伊麗莎白帶來了危險。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把她逐出教會,下令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格列哥里教皇八世宣布暗殺伊麗莎白不算犯罪。但是形勢也有對伊麗莎白有利的一面。她執政期間英國教徒總是擔心天主教會在英格蘭復辟,而伊麗莎白對此有所防禦。這確實是她受廣大教徒歡迎的主要原因。
伊麗莎白開展靈活多變的對外政策。1560年她締結了愛丁堡條約,該條約提出了一個與蘇格蘭和平解決爭端的辦法。英國與法國的戰爭結束了,而且兩國的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形勢卻迫使英國與西班牙發生了沖突。伊麗莎白企圖避免戰爭,但是由於16世紀西班牙有好戰的天主教勢力,西班牙和新教徒的英國之間的戰爭大概是無法避免。發生在荷蘭的一場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叛亂是起積極作用的一個因素。荷蘭的叛亂分子大多數是新教徒,西班牙企圖平息這場叛亂,於是伊麗莎白就對荷蘭叛亂分子予以援助。伊麗莎白本人並不十分熱衷於戰爭,但是大多數英國人以及她的大臣和議會倒比她更熱衷於戰爭。因此當與西班牙的戰爭最終在16世紀80年代末期爆發時,英國人民是堅決支持伊麗莎白的。
伊麗莎白長年不斷地發展英國海軍。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為了入侵英國迅速發展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無敵艦隊。無敵艦隊所擁有的艦只幾乎和英國艦隊相差無幾,但是水兵的數目卻比後者少得多;況且英國水兵訓練有素,船隻的質量較好,並擁有更多的火力裝備。1588年雙方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以無敵艦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英國的這場勝利牢固地樹立起了作為世界頭號海軍大國的地位,直到20世紀它還保持著這種海上霸王的地位。
伊麗莎白總是勤儉持國。在她早期執政的歲月里,英國國王政府的財政狀況很好。但是由於與西班牙戰爭耗資巨大,在她晚期執政的歲月里,國庫狀況不佳。但由於國王政府保持廉潔,整個國家還是比她登基時繁榮昌盛。
伊麗莎白在位的45年(從1558到1603年)被認為是英國的黃金時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國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亞就產生在這個時代。這一成就中當然包含著她的一份功勞:她不顧倫敦地方當局的反對,支持莎士比亞劇院。但是音樂和繪畫卻不如文學那樣光彩奪目。
伊麗莎白時代也是英國探險的時代。有開往俄國的探險,有馬丁·弗羅比歇和約翰·戴維斯發現通往遠東的西北之路的創舉,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過加州的環球航行,有沃爾特·羅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無意中發現了英國移民的奇遇。
伊麗莎白的最大過錯也許就是她不願意提出王位繼承人。她不僅僅一生未嫁,而且總是迴避指定繼承人。這也許是因為她擔心無論誰被指定為繼承人都會很快成為她的危險對手。不論伊麗莎白未提繼承人的理由是什麼,她假如早亡(假設真的死在蘇格蘭的瑪麗之前任何時候),英國也許會為繼承人問題陷入一場內戰。但是英國是幸運的,因為伊麗莎白一直活到70歲。她在臨終遺囑中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蘇格蘭瑪麗之子)為她的繼承人。雖然這使英格蘭和蘇格蘭並屬於一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卻是一個前途未卜的選擇。詹姆斯和他的兒子都是獨裁者,在大不列顛不得民心,結果在該世紀中期爆發了一場內戰。
伊麗莎白是個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過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謹慎。她顯然討厭戰爭和流血,但是需要時她毫不猶豫。她同父親一樣是通過與議會合作而不是與它對立來掌握政權。她公開宣稱操守貞潔終身不嫁是有可能的,但因此認為她是異性的憎恨者是完全錯誤的。恰恰相反,她喜歡男子,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伊麗莎白在挑選大臣方面頗具匠心。當然她的功績的一部分應歸功威廉·塞梭(伯弗利勛爵),他從1558年直到1598年死時一直是她的首席顧問。
伊麗莎白的主要功績可歸納如下。第一,她領導英國在沒有嚴重流血的情況下通過了宗教改革的第二階段。這與德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那裡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使百分之二十五之多的人口喪生。由於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除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的深仇大恨,她成功地保持了民族的統一。第二,她執政的45年是世界上偉大民族之一的黃金時代。第三,在她執政期間,英國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列強國,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一直保持著這種列強國的地位。
伊麗莎白在本冊中是個極不尋常的人物。本書列入的人物基本上是偉大的發明家和創立新思想或改變政策的人物。伊麗莎白不是發明家,她的政策基本上謹慎保守,但是在她的統治下所取得的進步遠遠超過了那些認真實行改革的大多數統治者在當權中所取得的進步。
伊麗莎白無心處理議會和國王之間相對權力這個棘手的問題。她從不當暴君,這對於發展不列顛民主也許比她頒布一部民主憲法更有利。伊麗莎白不追逐軍事功勛,對建立龐大帝國也不感興趣。的確,在伊麗莎白的統治下,英國不是一個帝國。但是她給英國留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為隨後發展起來的大不列顛帝國奠定了基礎。
不列顛在海外眾多附屬國是在伊麗莎白死後獲取的——大多數是在她死後很久獲取的。許多其他人為大不列顛帝國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無論如何都可以看作是歐洲的全盤擴張和英國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應該注意到,在大西洋海岸的其它重要的歐洲國家(法國、西班牙以至葡萄牙)也成為巨大的海外帝國。
同樣,伊麗莎白在反對西班牙的威脅、保衛英國的斗爭中所起的作用也容易被誇大。回過頭來看,西班牙似乎未曾對英國的獨立構成真正嚴重的威脅。我們應該記得英國艦隊和無敵艦隊之間的戰斗根本沒有完結(英方未損失一隻軍艦)。進一步來說,即使西班牙軍隊在英格蘭登陸成功,也極不可能會征服該國,西班牙軍隊在歐洲其它地區也未取得顯著的成功。如果西班牙未能平定小小的荷蘭所發生的一場叛亂,實際上它就不會有徵服英國的機會,這看來是顯而易見的。到了16世紀英格蘭的民族主義非常強大;西班牙人的征服是不可能的。
那麼應該給伊麗莎白排個什麼名次呢?她基本上是一個區域性人物,與俄國彼得大帝相比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考慮到彼得的創造精神遠比伊麗莎白要大以及他將俄國引上了嶄新的行程,我覺得要把伊麗莎白排在彼得之上就難於說服一個不偏不倚的俄國人。但是考慮到英國和英國人自從伊麗莎白以來幾百年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伊麗莎白遠遠排在彼得之後也是錯誤的。歷史上只有少數幾個帝王所取得的成就才能和他倆相匹敵,這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顯而易見的。
盡管如此,現代的研究表明,伊麗莎白一世的功績顯然沒有人們所料想的那樣偉大。一方面,英西戰爭未能真正使英國成為海上霸主,西班牙無敵艦隊雖然受到了重創,但它並沒有真正被消滅。西班牙依靠它龐大的殖民體系和富庶的經濟輕易的彌補了戰爭造成的財政損失。西班牙真正退出歷史舞台是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另外,伊麗莎白在處理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問題上也有失偏頗。1603年伊麗莎白去世之前,由於信仰新教英格蘭已經成為英倫地區的絕對主宰,伊麗莎白女王本人又因為信仰新教而被羅馬教皇開除教籍,她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極端方法迫害天主教徒,這引發了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強烈不滿。此後英格蘭和愛爾蘭矛盾連連,直到1921年英國政府承認南愛爾蘭地區獨立,而北愛由雙方共管。
無論如何,伊麗莎白女王為後來的英國留下了一筆不小的寶貴遺產。1603年,女王去世於格林尼治,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兒子詹姆斯六世兼領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和英格蘭出現了短暫的統一。而英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王朝斯圖爾特王朝的開始也宣告著封建時代的結束。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839.htm
4. 英國女王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大
英國女王在歐洲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然地位和權力是兩碼事情。反正就是封神級別的。
當然全世界的王都不多,何況是女王。而且這一個不惹事的女王,自帶了很多的光環和福氣。
第一個,可能是帝王中最長壽者,比如我現在從來就沒有擔心女王會死掉的問題,雖然她已經90多歲了。放在封建社會,這是又一輪神話的開啟。
第二個,英國女王不屬於英國。英國女王是全世界的。因為屬於她的地方太多了,英聯邦成員國,英聯邦之前的大英帝國。
第四個,全世界的領導人包括現任王,都以拜訪伊麗莎白二世為榮耀。我見到女王,和我見到神仙沒什麼區別。
第五個我們就不羅列她的幾百個上千個的頭銜。其中有幾十個頭銜都是國家元首。
第六個,她的頭像被印在許多國家的鈔票上頭。
每個英國人都會非常熱烈,而興奮地講我們的女王,女王保佑英國!當然澳大利亞人也會說女王保佑澳大利亞,女王保佑紐西蘭。
何況是她在歐洲的地位。最近她又簽署了一項法令,同意議會關門。當然議會關門肯定是議會說了算,但是只有女王親自蓋章,才算生效。
女王是英國的玉璽,是全球的大熊貓,之前擁有自高無上的精神地位,現在擁有無上的娛樂地位。當然,她應該是歐洲最富有的女人,無論精神上還是物質上。
在英國你可以詆毀一切,但是你不可以詆毀女王,女王無需駕照,可以駕車,女王無需護照可以到達你的國家。
這就是女王。至於說她的後任有沒有這種魅力,現在還為時過早。
全世界都必須尊重女王。哪怕是特朗普。你看看他那個暴發戶的樣子,女王就是一面鏡子。女王是當代的神。就這么簡單。
5.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為什麼會深受英國人的愛戴
就是因為英國女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英國人民好的,都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的,所以英國人民愛戴她。
英國女王在英國很受英國人民敬愛,她是國家女王而不是首相,在她在位的時間里,她一直都是有尊嚴、令人敬佩的,而且她為英國人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為自己的職責犧牲很多,她沒有到學校去接受正規的教育,對女王這不是必需去做的,她一直是英國人民的榜樣,她讓英國的王室現代化。
所以現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最受人尊敬愛戴的,而英國依然保持著皇室而屹立不倒也是有原因的。
6. 伊麗莎白女王給人的印象都比較嚴肅,卸掉她高冷的面具,女王真實性格是什麼樣的
要知道我們英國伊麗莎白是世界有名的人之一,經歷過二戰,有過很多經歷,非常的有尊嚴的一個老太太,而且作為世界上最注重隱私的公眾人物,很少會在外人面前談論自己的事情,就算是自己的結婚紀念日都不會在外面舉行。但是伊麗莎白作為英國女王有的時候迫不得已的這樣的,實際上女王還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就來告訴你,你不知道的伊麗莎白的趣事,其實女王一點都不高冷。
女王在位65年,期間英國已換了14位首相,美國已換了13位總統。
說實話這個就還蠻有意思的,看過很多人的退位也看過很多人的在位,估計也是看過了這個世界上的紛紛擾擾和政治的變化,心態估計最好了。其實女王一點都不高冷!
7. 為什麼說英國王室歷史上不光彩一面,是誕生「血腥女王」--伊麗莎白
英國王室歷史並不是充滿鮮花與愛情,有許多黑暗歷史,甚至有許多不光彩的事件。現在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是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女王。但在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卻給英國歷史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面,至今「後遺症」還存在。這位女王就是瑪麗一世,被稱為「血腥瑪麗」,之所以送她這個稱號,是因她在位期間殘忍殺害了新教教徒,製造了英國乃至歐洲歷史上最血腥的宗教事件。
伏爾泰在其回憶錄中,曾講到瑪麗打擊新教徒的一個細節。當時一個女新教徒懷孕,剛推入火堆就生下孩子,有人可憐就把孩子抱起,但天主教執行官不同意,只得又把孩子扔進火堆。
雖然瑪麗血腥鎮壓新教徒,但亨利八世經過二十多年推廣,新教已經在英國紮根,成為很多英國人認可的教派。對於瑪麗的鎮壓,新教徒也組織起來與瑪麗對抗。英國甚至出動軍隊進行鎮壓,殺死很多參與暴動的新教徒。因此,瑪麗一世被新教徒們稱為「血腥的瑪麗」。
結束語:
瑪麗一世血腥鎮壓殺害新教徒,成為宗教史上一大慘案,也成為英國王室歷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面。瑪麗一世殺害新教徒,使英國王室,以至於民間的天主教和新教仇恨矛盾很大,至今還有後遺症。後來在英國王室甚至不願有信新教的人進入王室當王後,或者公主不嫁給新教徒。而且現在有歐美影片中,也有對新教歧視的片段。
8. 英國人真的崇拜他們的女王嗎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3年又216天。到2015年教師節,剛好被她重重孫女伊麗莎白二世超過一天。
想想看,國王要想當得久真是個技術活。一要接班早,二要壽命長,三要政權穩。像伊麗莎白二世這樣,25歲接班、身板到89歲依然硬朗、經手12任宰相,這種人生履歷隨便抽一項出來都可以秒殺一大把皇帝,人家偏偏還能夠在各項指標上都表現到極致,不服不行。
網友們在推特上說:《太陽報》再次刷新了底線。
壓力之下,太陽報被迫站出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並表示他們對女王是尊敬的,對王室是有真愛的。甚至在兩個月後慶祝執政記錄的頭版上,他們還有意無意地表達了對女王的尊敬。肉麻指數輕微爆表。
9. 如何評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當政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曾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名義上的角色,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里士滿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10. 現在的英國人,是如何看待英國王室的呢
英國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他們對於皇室現在還是很尊重的,當然說到英國的發展歷史我們想到很多的事情。
其實我們對於英國王室還是很敬佩的,實際上也是如此他們的身份地位都是很高的。早在封建時期英國王室是最高的領導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封建社會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王室的地位在此時有了些變化,後來王室就成了擺設,沒有後什麼實質性的權利了。但是今天的英國人對於封建社會時候的王室為我們帶來的福利還是很感激呢。
總而言之在英國人的眼裡皇室使他們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的,而且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可以代替,這也是英國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