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民族團結的象徵是什麼

英國民族團結的象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17 22:00:56

⑴ 閱讀下列材料:

問題(1)材料三說明國家的最高權力歸誰所有?英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處於什麼地位?

最高權力歸首相。英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

問題(2)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總結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英國君主的地位和權力有和不同?

前:英王不僅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還是國家之首,是政府首腦,是教會首領,又是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可以說,集所有大權於一身,還可任意解散關閉議會。

後:英王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徵,他實際上並不能直接管理國家,她必須任命一個首相,由這個首相來直接管理國家

⑵ 英國民主政治確立的特徵

英王與君主制
編輯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英國國家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

1688年的光榮革命確立英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首先完成工業革命,國力迅速壯大。18世紀至20世紀初期英國統治的領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國力嚴重受損。到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解體,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地位被美國取代。不過,現在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國。

⑶ 當代英國統而不治的意義

1、統而不治為英王贏得國民的愛戴而非痛恨創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權力虛化,國王就不能恃權為害,民眾對國王的怨恨和反感就會大大降低。

英國君主和王室,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壓縮王室特權,增強王室活動的公開性,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和制約,在貴族政治早已沒落的大背景下仍然較好地維持了王室的形象,贏得了多數公眾的認可和支持。

2、因為超脫於黨派政治之上,君主可用長期在位積累的豐富政治經驗提出合理化建議,且能保持其國家和民族、傳統和權威的象徵地位。

(3)英國民族團結的象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國國王統而不治的標志:

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明確限制了皇權,從法律上確認了「議會主權」原則,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實現了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2、國王是國家元首,但由議會掌權,國王實際上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徵地位更突出。

3、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為核心。國家的權力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

⑷ 世界前十10大國的的代表動物和花

美國 國花金盞菊
英國 玫瑰
德國 矢車菊
俄羅斯 向日葵(國家一部分人不承認)
中國 無
法國 香根鳶尾
日本 櫻花

今日大部分歐洲國徽的雙頭鷹都是源自拜占庭帝國的國徽版本。而拜占庭皇室原來只是沿用羅馬帝國單頭鷹的標志。在伊薩克一世在位時,帝國改用雙頭鷹作為國徽。其原因是為了顯示帝國領土的地理特性,也即是拜占庭繼承了羅馬帝國在歐洲和亞洲東西兩部分的領土。因此拜占庭君主身兼東西兩方之王者,要同時照看兩方的領土,因此為原有單頭鷹加上另一個頭,便成為今日各國雙頭鷹圖案的雛形。自此以後,包括尼西亞帝國時期,拜占庭帝國一直使用雙頭鷹作為國徽的主體標志。

動物比較難說因為沒有代表國家的- -
只有如中國 大熊貓這種的

⑸ 英國君主的三項權利

現在英國君主主要擁有的是三大權力,即被咨詢的權利、提供意見的權利和警告的權利

具體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⑹ 英國民主制度的體現 談談英國的一位女王或國王

英國的制度,不論是君主、議會、行政機構或法院,都深植其根於悠久的歷史中,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通過政治實踐逐步完善起來的。因此,很多方面都體現為傳統與現代共存,導致政治主體比較多,各機構之間關系比較復雜,權力分配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在這里,我想從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入手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一個簡要描述。在我看來,英國政治生活的主體主要包括:君主、議會、內閣、政黨。
一、 英王與君主制
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在形式上繼續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1、國王統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2、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3、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並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並據此行動;
4、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託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
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1、 國王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3、 國王是協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4、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徵,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
二、 議會與民主制
議會是英國最高立法機關,也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英國信奉「議會至上」的原則,英國議會由英王、上院和下院三部分組成。其中,英王是世襲的,上院由各類冊封的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組成,只有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議會的權力分配在歷史上也有很大的變化,發展到今天,形成了由下院掌握主要權力的兩院制模式。英國議會的主要職權有:
1、 立法權;(理論上,議會可以就一切領域內的所有問題進行立法,並且由它制定的法律除了它本身以外再沒有任何其它機關具有修改和廢除的權力)
2、 財政監督權:包括批准公開開支批准稅收方案和審查公共賬目等;
3、 行政監督權:包括質詢、調查、辯論、提不信任案等;
4、 司法權。(除司法權由上院單獨行使外,其餘職能主要由下院行使)
雖然實際上,英國內閣越來越掌握實權,議會可以說已成為內閣的「附庸」或「奴隸」,但在法律上,英國議會「就地位看,它是至尊無上;就許可權看,它是無所不包復哉」。/《世界政府辭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頁。/為什麼英國要將議會置於至上的地位,主張「議會主權」呢,主要是因為議會是人民掌握權力的象徵,議會的下院是由公民普選產生的,能最有效地代表民意。「議會主權」源於「人民主權」,議會是英國代議民主制的載體,所以某種意義上講,議會主權是英國民主制的標志。
三、 首相與內閣制
內閣是英國政府的核心,是首相行使權力的工具。英國政府由首相、閣員大臣、和非閣員大臣組成。從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首相是政府權力的中心,閣員大臣協同首相行使重大的決策權,非閣員大臣只作為行政首長行使政策執行權。
首相是內閣首腦,居實際行政首長的地位。按照慣例由在大選中獲得下院多數議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所以,實際上首相擁有三重身份:政府首腦、議會領袖和黨魁,這三重身份也賦予了他巨大的權力:
1、 充當內閣與英王聯系的橋梁,實際上行使了巨大的王權,成為「無冕之王」;
2、 有權組建和改組內閣,任免內閣與政府成員和其它各界重要官員;
3、 領導內閣和政府的活動;
4、 通過議會黨團控制議會的運作;
5、 領導和控制執政黨的行為及其取向等。
內閣是在首相的領導下根據慣例行使職能的,1918年政府機構委員的會的報告列舉的內閣的主要職能有:
1、 對提交議會的政策作出最後決定;
2、 按照議會通過的政策,行使最高的行政管理權;
3、 隨時協調和劃定各行政部門的權力。
綜上,如麥金托什所說,「英國內閣的主要任務是協調行政」。不過這種協調權是首相一手操縱的,實際上是首相協調。「內閣政府」成了「首相政府」。
四、 政黨與兩黨制
政黨制度是英國政府工作中的核心元素。英國主要的政黨有:工黨、保守黨、自由民主黨、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民族黨以及北愛爾蘭一些政黨。目前英國實行的是兩黨制,即由兩個主要的政黨輪流組織政府來執掌國家權力,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這兩個執政黨即工黨和保守黨。它們的雛形是議會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兩大派別,前者主張維護君主特權,後者主張議會主權。1832年議會通過《選舉改革法》以後,原來的政治派別轉型為政黨,即托利黨轉為保守黨,輝格黨轉化自由黨,並形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制度。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政黨制度。一戰後,工黨取代了自由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把英國現代兩黨制推向了新的階段。
執政黨的主要功能是:
1、 掌握政權、制定政策;
2、 利益綜合、反映民意;
反對黨的主要功能是:
1、 監督執政黨執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 保持政治體系穩定性和連續性。
政黨是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長久存在和發展的一種內在動力和機制。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實現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和平、民主的置換,維護了英國社會政治的穩定,是英國資產階級維持和改善其統治的有效方法與手段。
五、 英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
1、 傳統向現代漸進發展
英國是一個十分注重歷史傳統的國家,它的政府體制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是通過不斷的改良和漸進的過程建立起來的。
英國資產階級政府體制在形成的歷史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舊體制上建立新體制,並在新舊體制並存的過程中,把舊體制的權力逐步轉移到新體制手中,不斷向現代體制的方向演變。對於無法廢除的舊體制,英國又十分注意保持在它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使它們在新制度中仍能發揮某些特殊的作用。由此,傳統和現代兩種因素在矛盾、妥協以及相互利用中共同促進了英國政治的發展。
在上述幾大政治主體中,英王、議會貴族院的保留就屬於對傳統繼承,而平民院、內閣、政黨則是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現代力量。而政治實權正逐漸由前者轉移到後者。以立法權為例,歷史上,英國資產階級取得了議會立法權後,仍然保持「國王在議會中」,允許代表貴族制的上議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議院並存。而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立法權逐步從國王手中轉到上議院,使國王成為「虛位君主」,爾後再從上議院轉到下議院,使上院成為退休政界人物的養老院。時至今日,立法權又從下院轉到政府內閣手中。
2、 權力結合的政府體制
英國政府體制的建立實行了典型的權力結合。政治主體間的復雜聯系使得各種權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英王是一切權力的來源,英王雖然在整個政治體系中喪失了實權,但它的觸角仍是無處不在。議會和內閣的幾乎所有活動都以英王的名義開展。
首相一身兼三任:議會領袖、政府首腦和黨魁,將議會、政府和執政黨緊密地聯系起來。由此,立法和行政也就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通過選舉,在下議院中佔多數的政黨成為執政黨,對立法起主要作用。執政黨的領袖擔任首相,組織內閣,掌握了行政權。同時,所有法官都由作為閣員的大法官直接任命,或經他推薦由國王任命,所以內閣又間接地控制了司法權。因此,內閣實際上是集立法、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既是規則的制定者,又是執行者和裁判員。
同理,執政黨也是大權在握。按慣例,首相在組織內閣政府時必須從兩院本黨議員中挑選內閣成員。這樣,執政黨既控制著議會的多數,又支配著內閣政府。另外,由於大法官、最高上訴院法官、上訴法院法官等重要司法官員都是由執政黨領袖向國王推薦的,因此,執政黨領袖的政治取向就容易影響到司法官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執政黨部分地控制著司法權。
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君主為國家元首,行政機關由首相領導。

阿爾弗雷德大帝

簡介
阿爾弗雷德(849~899),英格蘭韋塞克斯王國國王(871~899)。年輕時受過軍事訓練。868年從軍,隨兄艾特爾雷德國王率軍支援麥西亞王國抗擊丹麥人入侵。871年丹麥人入侵韋塞克斯時即位。在危難之際,他退守山林,重整軍隊,於876年在埃丁頓之戰中擊敗丹麥軍隊,迫其議和,撤至倫敦到切斯特以北地區 (史稱"丹麥法區")。此後,為鞏固國防,派兵鎮守邊關,修建城堡,並積極擴充海軍。885年率軍擊退入侵肯特王國的丹麥軍隊,並於次年佔領倫敦。892~896年再次率軍擊潰從歐洲大陸進犯的丹麥軍隊。在位期間,重視文化教育,翻譯大批古典名著,並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生平大事件表
阿爾弗雷德少年時代起就立下大志,決心要把維京人趕出英格蘭領土。從19歲起,他便參軍入伍,隨其兄艾特爾雷德一世前去援助麥西亞的伯格雷德作戰,參加了抗擊在東英格蘭登陸的丹麥大軍的戰斗。871年丹麥人入侵韋塞克斯,他和他的兄長並肩作戰,以最大的勇氣與丹麥海盜生死格鬥。後來艾特爾雷德去世,阿爾弗雷德繼承了王位。
阿爾弗雷德自從公元871年執政以後,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得放在如何抵抗丹麥維京人的入侵戰爭上。但是,作為一位偉大的國王,阿爾弗雷德的雄才大略之處,就在於他並不將治理一個國家的成功與否僅僅歸因於士兵的勇猛,而是實行一種十分開明、柔性的政策,比如如何與周邊的國家友好相處,如何與來犯的丹麥維京海盜展開交涉和談判,在這些方面,阿爾弗雷德處處表現出靈活巧妙的外交手腕。
在阿爾弗雷德統治期間,雖然丹麥維京人在868年、871年、876年、885年、886年期間對英格蘭實施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入侵,但是英格蘭人在他的領導下,經過漫長而艱苦的戰斗,終於趕走了大部分領土上的丹麥人。
難能可貴的是,阿爾弗雷德不僅是一位勤於政務的君主,而且還是一位英明聰慧的智者。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閑暇之餘還有許多的小發明。英國著名的牛角燈和計時蠟燭就是他發明的。更重要的是,在中世紀多數人都處於愚昧無知的時代,他痛感於自己統治下的牧師們的無知和人民的蒙昧,於是像查理曼大帝一樣開辦了宮廷學校,並且從國外召集了很多有名望的教師。他在位期間,最為重視的是文化教育。他編纂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力提倡科學,對醫學和其他學科的科學家們,他給了很多的獎勵,使英格蘭的學術研究在當時有了很大的發展。
公元878至公元885年間,他曾將麥西亞、威爾士乃至歐洲大陸的許多著名學者邀至宮中,他的宮廷里總是高朋滿座。我們都知道《自然區分論》的作者是約翰·司各脫。公元843年,約翰·司各脫曾應法王查理的邀請前往法蘭西,並被任命為宮廷學校的校長。查理死後,約翰·司各脫被阿爾弗雷德大帝聘到英格蘭,做了瑪姆茲伯利修道院和阿塞勒尼修道院的院長。
阿爾弗雷德國王自己的文化程度和藝術造詣也很高。他曾自修拉丁文,從887年開始,親自將大量的拉丁語名著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羅馬帝國第一位正式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所著的《教牧法規》,就是阿爾弗雷德親自譯成盎格魯—撒克遜語的。在後來的千百年裡,這本教規一直作為主教們的職務指南。
公元876年,丹麥人再次向韋塞克斯進軍。阿爾弗雷德一改過去英格蘭人在海盜攻來時單純防守的戰術,他秘密組織一支軍隊,在埃丁頓一帶突襲海盜軍。這一仗把丹麥人打得暈頭轉向,使得海盜們很長時間不敢再來搶掠,不僅使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全,也使自己的軍隊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
公元878年,當海盜首領古特倫率丹麥軍隊進逼韋塞克斯時,阿爾弗雷德再次給海盜們以猛烈的打擊。同時,他利用巧妙的「分土而治」的策略,最終迫使古特倫接受了協議,從而使阿爾弗雷德獲得對本國及鄰國麥西亞的統治權。但是,他和丹麥維京人簽訂的協議中也包括對丹麥人的賠償。按照協約,丹麥人將正式控制英格蘭北部的大片地區和東部一帶,即從泰晤士河口到愛爾蘭海,斜跨英格蘭,這一塊地區被稱為「丹麥法施行地」。丹麥人統治了這塊佔地面積為兩萬五千平方英里的廣大區域,它也成為維京人在斯堪的納維亞以外開拓的殖民地中最寬廣和富饒的一塊地區。
在協議中,古特倫也做出了讓步,他不但接受基督教的洗禮,還讓阿爾弗雷德大帝作他的教父,這一事件預示遷往「丹麥法施行地」的丹麥維京人將和當地人融合為一體。
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從丹麥維京人手中奪回了倫敦,解放了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當他進占倫敦後,一切不接受丹麥統治的英格蘭人都擁戴他為國王。
公元892年,一支丹麥大軍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阿爾弗雷德予以迎頭痛擊。丹麥人見難以獲勝,只好宣布停戰,撤回了他們的海盜隊伍。丹麥人所以未能再度進攻,主要是阿爾弗雷德在交戰期間採取極為穩妥的防禦措施,他加固舊有的要塞,在戰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壘。此外,此時的英格蘭已在他的領導下,建造了更大的軍艦和訓練有素的水兵。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爾弗雷德統治期間,英格蘭在軍事、外交、科學、文學、宗教等方面都有所發展。阿爾弗雷德襟懷寬廣,愛好廣泛,不論商業貿易、天文地理、風土人情,他對什麼都感興趣。
評價
阿爾弗雷德大帝如同亞瑟王一般領導英格蘭人抗擊侵略者,但他遠要比亞瑟王更加偉大,他不僅遏制了諾曼人的入侵,並且在政治上、文化上也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他一生為英格蘭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他頒布了《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將歷代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法律加以整理匯編,其後來成為英國習慣法的基礎。第二,他獎勵學術創立貴族子弟學校,同時組織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並親自安排將英國文學之父比德(673-735年)的《英格蘭民族教會史》和博提烏斯的《哲學的安慰》等著作譯成英文,從而為英語和英國本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他廢除義務兵役制,改用土地封賜的辦法加強對軍隊的控制,這是後來封建騎士的雛形。當然,阿爾弗雷德大帝最主要和最膾炙人口的還是他抗擊丹麥人的軍功;9世紀70年代,英格蘭幾乎全境淪陷,871年阿爾弗雷德大帝在其兄埃塞雷德一世(865-871)陣亡後繼承王位並秉承其遺志傾盡畢生精力與丹麥人戰斗,最終成功收復了倫敦及泰吾士河以南的地區,侵略者被迫退居泰吾士河以北的丹麥區。其後,阿爾弗雷德大帝的繼承人愛德華一世(899-924)於918年將丹麥人徹底趕出英格蘭;自阿爾弗雷德大帝開始,其子孫連續五位都是尚武的國王,打敗了不斷入侵的北歐人,使撒克遜人的統治在英格蘭全面復興。他是歐洲中世紀最傑出的君主之一,被後世尊稱為「英國國父」。

閱讀全文

與英國民族團結的象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如何利用貨幣調控 瀏覽:288
中國學校有哪些紀律問題 瀏覽:556
印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統治的 瀏覽:61
盒子裝義大利面怎麼加熱 瀏覽:981
蘭博基尼要多少印度尼幣 瀏覽:322
義大利細面條是什麼做的 瀏覽:259
和平精英國際服五指操作怎麼設置 瀏覽:657
艾滋病毒如何傳入中國的 瀏覽:282
義大利衣櫃一線品牌有哪些 瀏覽:771
美國政客怎麼制裁中國的 瀏覽:950
印度最大傷亡多少軍官 瀏覽:358
伊朗為什麼成為伊斯蘭世界異端 瀏覽:368
如何填寫英國入境旅客信息表 瀏覽:417
印度人喊老公怎麼喊 瀏覽:38
中國庫存糧能吃多久 瀏覽:48
義大利打電話要加什麼 瀏覽:683
義大利鞋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806
印尼木頭是什麼木 瀏覽:223
如何評價國足3比2險勝越南 瀏覽:198
彭姓在中國多少人 瀏覽: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