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軍隊戰斗經驗
英國軍隊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遠的不說,就是二十世紀,從組織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開始,布爾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戰後的多次軍事行動,幾乎全世界的軍事沖突都有英國人的身影。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在全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的戰場都能看到英國軍人的身影,哪怕是戰後英國國力大損,但是很多時候,比如阿根廷在馬島的戰爭,充分能看出英國人的作戰經驗豐富。
但是英國人的作戰經驗是有些問題的,英國在戰後側重於結盟,把自己的軍事力量交給北約,對很多軍事裝備發展不上心。導致現在軍隊作風渙散,武器裝備和中美相比差距拉大。而且近些年英軍的作戰以治安戰為主,大兵團現代化戰爭經驗嚴重不足。
Ⅱ 只有英國人會發動攻勢
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與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作戰非常努力,但是英國的表現相對平庸。似乎也沒什麼可玩的。許多人認為英國已經衰落了,如果一對一的打擊甚至不能打敗日本。事實上,事實並非如此。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並不軟弱。如果你看看英國在二戰期間的科技水平,日本甚至都沒有接近英國。
Ⅲ 英美戰爭中英美兩軍採取的作戰策略是怎樣的
但是,美國在1813年9月伊利湖和1814年9月香普冷湖戰斗中獲得勝利,從而控制了重要的內河航道。
直至1814年,英國海軍才從歐洲戰事中解脫出來,加強了對美國海岸的封鎖。美國各海港的出口遭到嚴密封鎖,對外貿易額下降到25%。英國人由於掌握了制海權,能夠選擇美國防禦最薄弱的環節實施突擊。1814年8月24日,英軍登陸部隊上陸成功,作戰順利,一舉攻佔了華盛頓,但未能發展戰果。
Ⅳ 二戰,英國人的戰斗意志和決心,其實遠遠超過法國和蘇聯
1941年7月,斯大林曾試圖與希特勒單獨講和,通過保加利亞駐蘇聯大使伊萬·斯塔梅諾夫提出和平建議,准備放棄波羅的海三國和烏克蘭西部。
1941年7月初,在德國軍隊已經攻佔了明斯克的情況下,蘇聯領導人召見了保加利亞駐蘇聯大使伊萬·斯塔梅諾夫,有些驚慌的斯大林要求迅速與德國方面取得聯系。斯塔梅諾夫是當時最合適的中間人:一方面,保加利亞是德國二戰時的盟國;另一方面,有消息稱此時這個外交官已被蘇聯情報機關成功策反。
當時在辦公室內,除了斯塔梅諾夫大使以外,還有三個人:斯大林、貝利亞、莫洛托夫。據貝利亞在審訊中回憶說,斯大林一直保持沉默,主要是外交部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在講話。莫洛托夫堅持要求馬上與希特勒講和,同時提出把波羅的海三國、烏克蘭西部、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部分領土割讓給德國,作為交換條件。
蘇聯領導人第二次建議停火是在莫斯科保衛戰結束之後。在衛國戰爭期間曾經上過前線的俄羅斯著名歷史作家弗拉基米爾·卡爾伯夫認為,斯大林這次和談建議只是虛張聲勢,他需要利用喘息時間來重新部署軍隊。
這次會談似乎是1942年2月底在被德國人佔領的姆岑斯克進行的。斯大林命令當時的內務部第一副人民委員梅爾庫洛夫辦理此事,德國方面的代表是黨衛軍總隊長卡爾·沃爾夫,沃爾夫後來於1945年春天還與美國人談判企圖單獨講和。蘇聯向德國建議從1942年5月5日早上6點鍾開始全面停戰。按照計劃,蘇聯與德國單獨講和後,蘇德將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英國和美國。
1943年6月,莫洛托夫和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曾在基洛夫格勒會晤。里賓特洛甫提議以第聶伯河為界,莫洛托夫則要求返回到戰前邊界。此次單獨講和談判在被大洋之外的美國知道此事後中斷。
Ⅳ 英國人打仗有多享受
說起英國,很多人都不會陌生,畢竟前者是19世紀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是公認的資本主義強國。雖然英國在二戰後失去霸主地位,但總得來說,它的軍事實力還是能在世界上排的上號的。相比較於其他國家,英國士兵除了能使用高科技的武器裝備外,還可在打仗的途中享受生活,英國坦克部隊士兵喜歡邊開坦克邊喝紅茶。
就今天而言,彼時的坦克部隊生活條件確實艱難,中東沙漠中人在外面都會舌燥口乾,在悶罐子坦克中一呆就是一整天的士兵們就更不用說了。為了作戰的需要,士兵需要時不時補充電解質、水分以及礦物質,外界傳言的樂於享受或許真的是以訛傳訛,畢竟開坦克和開跑車不是一個概念,長期飲用紅茶的英軍於長遠來看絕對能完美的發揮最佳軍事實力,這對於整個軍隊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Ⅵ 英國人的特種作戰水平要高於其他的國家嗎
英國哥曼德特種部隊,是特別空勤團的別稱,該部隊的隊員是世界特種部隊的「先行者」。1940年6月6日,為反擊納粹德國的瘋狂進攻,英首相丘吉爾下令「立即對整個德軍佔領區發動積極而又連續的反攻擊」。於是,世界上第一支獨立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新型部隊――「哥曼德」應運而生。英軍將其命名為「哥曼德」。這一名稱源於上世紀初的布爾戰爭,英軍稱擅長搞突然襲擊的布爾人小股部隊為「哥曼德」。二戰中「哥曼德」深入敵後偷襲破壞,使德軍寢食不寧。氣得發狂的希特勒曾下達第46號令,要對其斬盡殺絕。
「哥曼德」一詞名聞遐邇,現已成為世界特種部隊的統稱。而哥曼德最著名的傑作,無疑是二戰中炸毀了納粹德國在挪威的重水工廠,延緩了德國建造原子彈的進程,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而就二戰中英國特種作戰的另一個傑作而言,毫無疑問是使用X袖珍潛艇襲擊德國二戰時最大戰列艦,提爾皮茲號,雖然沒有獲得了完全成功,但也延緩了提爾皮茲號的修復進程,為最終完全炸沉該艦積累了時間和經驗。而二戰時候,哥曼德的還有戰例是:1941年3月,「哥曼德」第3、第4部隊成功地偷襲了挪威西北方向的群島,俘虜德軍士兵216名,抓獲60名納粹黨員,擊沉11艘德國艦艇,炸毀島上德軍用於製造甘油(製造火葯的原料)的魚油加工廠。
同時,二戰時候,哥曼德多次襲擊,德軍佔領的各大法國港口,獲得了相當的成功。二戰結束後,英國的部分哥曼德劃歸海軍陸戰隊,英國的海軍陸戰隊可以統稱為哥曼德部隊。由於它聲名遠揚,世界許多國家都曾要求「哥曼德」幫助他們訓練特種部隊或協助進行反恐怖行動。「哥曼德」部隊經常與北約軍隊中的美軍水陸兩棲部隊互派人員,作為對方部隊的成員進行訓練,同時也與挪威、荷蘭的特種部隊進行協同和相互交叉性的訓練,從保持強大的戰鬥力。
1980年4月30日上午,英情報機關獲悉幾名武裝分子佔領了伊朗駐英國大使館,並扣留了在使館內的部分人員作為人質。隨即,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向英國特種部隊發出命令,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6名恐怖分子有5具屍體被拖出使館大樓,均為擊穿頭部或胸部而亡,第22特別空勤團的突擊隊員沒有遭到任何傷亡。盡管有一名人質被打死,但整個突擊行動僅持續了17分鍾,營救行動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英國特種部隊中的特別舟艇中隊派出分隊,在極其怨劣的氣候條件下,進行了兩棲登陸、海上跳傘、長途行軍,成為第一支登上馬島的英國反攻部隊。
1991年海灣戰爭中,特別舟艇中隊再度一鳴驚人,成為最先向伊軍發動進攻的部隊之一。他們在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空襲的同時,攜帶各種裝備,乘坐直升機滲透到伊軍後方,在伊軍重要通信設施附近布設炸葯,全面破壞了伊拉克的指揮通信網路,使伊軍精銳部隊在聯軍發動地面攻勢時,陷於全面混亂和各自孤立的狀態。特別舟艇中隊的戰鬥力,再度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目前,英國的特種作戰部隊仍廣泛活躍於世界各大熱點地區,而作為現代特種部隊的鼻祖,英國人在特種作戰方面的水面理所當然的遠高於其他國家咯
Ⅶ 為什麼英國人在特種作戰方面的水平遠高於其他國家
俄軍在經歷了車臣戰爭之後總結出了這樣的結論:射擊精度雖然是突擊步槍效能的核心指標之一,但在現代戰場上,精確瞄準射擊的任務越來越多地落到專門的狙擊手和狙擊步槍身上,突擊步槍常做的是對某一區域實施壓制性射擊。能夠提高精度自然是錦上添花,但單就壓製作用來講,AN94與AK74並無本質區別。
Ⅷ 在15世紀初期,英國憑什麼僅用6000人,就可以幹掉5萬法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英國人的戰術運用的很好,對武器的使用也很好,而且法國人還犯了輕敵的兵家大忌。其實按道理來說,在十五世紀初期那樣一個冷兵器時代,英國區區六千人遠離本土跑到法國去作戰,完全是自尋死路。畢竟法國不僅是本土作戰,而且軍隊的數量和後勤補給等條件都強過英國軍隊。但就是這樣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最終居然是英國人取得了勝利,把法國人打的很慘。
第三個原因就是英國軍隊選擇了一個對自己非常有利的地形來與法國軍隊開戰,讓法國軍隊發揮不出人數的優勢。英國軍隊選擇的地形是一個峽谷,所以數量眾多的法國軍隊根本就展不開優勢。而且,峽谷中的道路也泥濘不堪,法國的重裝騎兵和重裝步兵由於泥濘道路的限制行進速度也非常的緩慢,最終導致了英國軍隊把他們打的大敗。
Ⅸ 鴉片戰爭中英國人的火力是不是太猛了
懸殊並不大:鴉片戰爭時期的中英火力對比
上鐵甲艦到鴉片戰爭以後才出現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Robert Fulton,1765~1815)造成以蒸汽機為動力,使用槳輪的輪船「克雷蒙特號」(Clermont)。在鴉片戰爭爆發時,盡管輪船技術已經有一定改進,但仍然沒有用作戰船。西方人對它的評價並不一致,歷史學家大多喜歡誇耀它的先進性,工程技術界則認為它並非成功的船舶類型,它在內河、湖泊尚可使用,但在風浪大的海面上航行就不穩定,常常因一側槳輪高出水面因而失去作用。另外,蒸汽機和煤倉佔去太多空間,尤其是巨大的輪槳,不但佔去甲板上原來用以安裝火炮的很大地盤,而且目標大,非常容易被打壞,一旦損毀,船舶就失去動力。總之,輪船不適宜於航海,尤其不適宜作戰船。
蒸汽機用作船舶動力,只有在發明出螺旋槳以後才有可能。瑞典人埃里克松(John Ericsson)於1840年在美國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用螺旋槳推進的內河航行船「阿基米得號」(Archimedes)。1862年,埃里克松才造出世界上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用螺旋槳推動、有旋轉裝甲炮塔的鐵甲艦「監控號」(Monitor)。在美國內戰中,這艘北軍鐵甲艦曾經與南軍的「弗吉尼亞號」(Virginia)有過一次著名交火。後者原來是一艘木質機帆船,後來加裝了鐵甲成為裝甲船,它的噸位比「監控號」大很多,但後者速度快,尤其是有先進的旋轉裝甲炮塔,二者打了個平手。這次規模很小的海戰讓人們看到了鐵甲艦的優越性,於是西方各國紛紛建造這種軍艦。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鐵甲艦已經完全取代木質風帆戰船,用它武裝起來的海軍被稱為「新海軍」。帆船時代的「74炮戰列艦」演化成「主力艦」(battleship)和小一點的 「巡洋艦」(cruiser)。
在戰船發生根本性變革的同時,火炮技術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中國的火炮技術經蒙古人傳到歐洲。歐洲的鑄炮技術在十六世紀已經有明顯進步,所以明代曾於嘉靖三年(1524年)聘請葡萄牙技師和炮兵,學習鑄造「佛郎機炮」。清初出於對明作戰的需要,也學習過鑄造西炮,傳教士南懷仁並因此獲康熙加賜工部右侍郎職銜。但當天下大定以後,大清皇帝就不再想鑄炮的事,只想如何禁錮人們的思想以保證自己坐穩龍椅了。
十九世紀初歐洲炮術開始迅速發展。拿破崙時期,火炮的射程增大了,可以移到步兵後面實施「超越射擊」。拿破崙戰爭距鴉片戰爭不過30年,可見歐洲「炮利」也還是不久的事。鴉片戰爭期間英國火炮雖然比大清帝國的好,但二者也沒有什麼「質」的差別,這可從炮筒鑄造與所使用的火葯兩方面看:一是德國人克虜伯(Alfred Krupp,1812~1887)在鴉片戰爭之後11年(1851年)才發明整體鑄造炮筒的技術,徹底解決炮筒容易爆裂的問題;二是在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使用的火葯也是黑火葯,只是配方有所改進。6年以後(1846年)一位義大利人才發明液體的硝化甘油炸葯,但卻無法在火炮上使用。又過了21年(1867年)瑞典人諾貝爾(Alfred Nobel,1833~1896)找到以硅藻土作吸收劑的辦法,才生產出在工程和軍事上具有實用價值的固體炸葯。炸葯的爆炸力大約是同等重量黑火葯的8倍,或者同等容積黑火葯的13倍。另外,此前3年(1864年),歐洲人也才開始製造「隔膜彈」,即用鐵片把彈頭與火葯引信隔開的炮彈。解決了炮筒和炸葯這兩個關鍵問題以後,現代大炮才得以問世。
安裝了現代大炮,以蒸汽機為動力、用螺旋槳推動、有旋轉裝甲炮塔的鐵甲艦已經接近現代軍艦。戰船與火炮的革命性變化還導致了戰術的徹底改變,由於使用旋轉裝甲炮塔,攻擊用的主炮被安置在艦首,舷炮和尾炮的主要任務變成防護,口徑都比較小,所以交戰時總是力圖以艦首對著敵方,這樣既可充分發揮主炮的威力,又可使自己暴露在對方炮火下的目標減到最小。從這時起,海戰進入了「鐵甲艦時代」,但這已是兩次鴉片戰爭以後的事了。
Ⅹ 百年戰爭:英國弓弩手是如何擊敗重騎兵的
百年戰爭是英法歷史上持續了將近114年之久的一場戰事,是世界上最長的戰爭,雖然百年戰爭最終是以法國的勝利結束的,但是雙方的損失都十分慘重。
而法國軍隊既沒有提前觀察作戰地形,也沒有制定合適的戰術,他們只是排成了冗長的一路行軍縱隊到達了戰場,沒有任何偵查就開始作戰。
而戰爭以英軍百數傷亡對法軍幾乎慘敗而終,關鍵之處就在於其弓弩手破了法軍重裝騎兵的對戰,英國長弓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英軍擊敗了大約超過自己三倍的敵人。
四、結論
因此,從以上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英法百年戰爭中能有一出重騎兵大敗於弓弩手的事件,很大程度上都要歸結於百年戰爭發生的時間點的獨特性,英軍由於兵力不足提前進行了謀劃,而法軍認為自己的實力強於英軍,既不觀察地形也沒有提前對戰術進行制定和謀劃。
英格蘭軍隊的勝利在於“巧”,但是也絕對離不了英格蘭軍隊本身的實力強大,而雖然法國軍隊重裝騎兵的實力遠遠超過英軍,但一方面其輕視了對手,另一方面在作戰上完全一塌糊塗,無論是硬實力還是巧妙的謀劃,英法雙方軍隊的做法對於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都是缺一不可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