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丘吉爾帶領英國贏得二戰,為何戰後立刻被趕下台
丘吉爾,英國貴族出身,一個集智慧,謀略,陰險和傲慢於一身的英國領導人。德軍閃擊波蘭,宣告了英國的綏靖政策失敗,英法被迫向德國宣戰。張伯倫因此被趕下台,在英國擔任陸軍大臣,一向主戰的丘吉爾作為英國的鷹派代表,取代鴿派出任英國首相。
丘吉爾確實是偉大的領導人,強令啟動「發電機」計劃,完成了敦刻爾克大撤退,支持戴高樂流亡政府的自由法國運動,堅持抵抗德軍的海獅計劃,摧毀義大利海軍,支援蘇聯,爭奪北非,號召英國抵抗德國進攻,為惶恐的英國人民給了一劑定心丸。
同時,丘吉爾力促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為二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丘吉爾骨子裡的傲慢,決定了他的囂張。
二戰勝利前,丘吉爾就開始游說羅斯福總統,想一起暗算蘇聯駐扎在波蘭的軍隊,羅斯福沒有買賬,英國的紫石英號軍艦強行闖入長江,炮擊解放軍渡江部隊,被擊傷擱淺後,丘吉爾叫囂要武力報復中國。二戰結束時,英國一片廢墟,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人民已經厭倦了戰爭,想要和平的生活,此時英國已經有510萬軍隊,規模非常大,但丘吉爾仍然要求擴軍,要和美蘇抗衡,要恢復日不落帝國的霸氣,這是英國人民不能接受的,英國人民為了二戰已經付出了太多,傷亡了很多人,再也不願意重新面對一場由英國挑起的戰爭,所以,在二戰結束後的大選中,英國人民很務實的把票投給了相對溫和的艾德里。
② 鷹派是什麼意思,美國鷹派在對華的態度是什麼,目的是什麼
鷹派(War Hawk),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反義詞為鴿派。
語源鷹派一詞源於美國,原本是用來形容1810年當選並主張擴張主義的青年國會議員,該派勢力主要來自於當時的美國南部和西部。由於該派的鼓吹,最後美國於1812年向英國宣戰。
③ 鷹派是什麼
鷹派(War Hawk),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反義詞為鴿派。
語源鷹派一詞源於美國,原本是用來形容1810年當選並主張擴張主義的青年國會議員,該派勢力主要來自於當時的美國南部和西部。
④ 巴以沖突的由來
阿以矛盾的由來
圍繞著巴勒斯坦問題而發生的中東戰爭,根源於歷史上猶太民族的遷徙和近代以來巴勒斯坦地區的殖民化以及在殖民主義背景下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公元前1025年,猶太民族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過希伯來王國。後來,該地區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希臘、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佔領和統治。在歷次歷史變動中,猶太民族逐漸離散,流亡世界各地,成為「沒有祖國的民族」,而巴勒斯坦地區則成為阿拉伯民族的居住地。19世紀末,散居歐洲的猶太人為爭取自身的民族權利開始醞釀、組織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人代表大會」提出:「猶太復國主義的目標是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家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出兵佔領了當時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為了瓜分奧斯曼帝國,在中東形成自己的勢力范圍,英國決定支持當時正向其求助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發表宣言,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為達成此目的而盡最大的努力」。這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與英國的殖民主義政策聯系起來,成為大國政治的附屬物,猶太復國主義表現出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雙重性。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在英國殖民政策的鼓勵下,歐洲的猶太人開始大批移民巴勒斯坦。1918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只有5.6萬,約占當地人口的7%,到1931年,猶太人已增加到17.4萬,占總人口17%。此後,由於逃避納粹德國的迫害,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達到高潮,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增加到44.6萬,占人口比例亦上升到29%。猶太移民的激增加劇了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矛盾,30年代曾爆發多次阿拉伯民族起義。為了維護殖民統治的穩定,英國當局於1939年5月17日發表白皮書,宣布限制猶太移民。在這種情況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轉變方針,一方面在外交上謀求美國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展開反英武裝斗爭,試圖通過打擊英國,迫使其放棄委任統治,以達到建立獨立猶太國家的目標。
二戰後,英國失去了對世界事務的支配力,其在中東地區的殖民統治也難以為繼。1946年,英國承認位於巴勒斯坦約旦河以東的外約旦獨立(註:1949年,外約旦改稱約旦王國。),1947年,英國又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解決。1947年4月至11月,聯合國召開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特別會議,在美國和蘇聯主導下,多數國家支持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和阿拉伯兩個獨立國家的方案。11月29日,聯大正式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不遲於1948年8月1日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在此後兩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阿拉伯國的面積為1.1萬平方千米,占總面積40.7%,猶太國面積為1.585萬平方千米(其中含9 500平方千米的內格夫沙漠),占總面積58.7%,耶路撒冷(158平方千米)作為「在特殊國際政權下的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聯大決議引起阿拉伯國家的強烈不滿,12月,阿拉伯聯盟七國在開羅發表聲明,宣稱阿拉伯人決心為反對聯合國分裂巴勒斯坦的決議而戰。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4日,英國宣布結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美國和蘇聯先後予以承認。但是,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採取了堅決抵制的態度,並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即對其不宣而戰。由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五國聯合組成的4萬大軍挺進巴勒斯坦,向以色列發動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戰爭第一階段,阿拉伯方面憑借數量優勢曾占據主動,一度打到特拉維夫附近。這時在美蘇要求下,聯合國通過停火決議,雙方從6月11日起停火四周。利用這一機會,以色列重新集結兵力,並在美國援助下進口大量武器,為反攻作好了准備。而阿方此時卻暴露出內部不團結的弱點,各參戰國彼此爭奪主導地位,無法形成統一的指揮系統,因此在第二階段的戰斗中陷入了被動。7月、10月和12月,以色列連續發動反攻,阿拉伯聯軍則節節敗退。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以色列利用對方的矛盾,從 1949年2月至7月,逐個與交戰對手簽訂停戰協定,鞏固了自己的勝利成果。經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不僅站住了腳,而且奪取了原本劃給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使自己控制的地區擴大到約2.07萬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比例提高到4/5。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尚留在阿拉伯人手中的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地區分別置於埃及和約旦的控制下。這樣,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僅喪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而且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在此後很長時間內,他們只能依附於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同時,這種局面也使以色列長期處於和周邊阿拉伯國家對峙的態勢,不斷製造出新的危機和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於蘇伊士運河危機。1952年埃及爆發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魯克王朝,納賽爾領導的新政府為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與英法(英法兩國擁有運河公司96%的股份,英國還在運河區駐軍)展開斗爭。經過幾年談判,終於迫使英國在1956年6月將軍隊全部撤出運河區,但運河的所有權問題尚未解決。當時埃及為修建阿斯旺水壩急需資金,曾向英美等西方國家尋求援助,西方國家因埃及不願接受附加的政治條件(由西方國家實施財政監督並停止與蘇聯的軍火交易)而於1956年7月宣布撤銷曾允諾的援助。此舉激怒了埃及,7月26日,納賽爾在亞歷山大港舉行的群眾大會上宣讀了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的法令,表示要用運河的收入來修建阿斯旺水壩。不願失去運河權益的英法決定對埃及進行武裝干涉,這時,以色列也參與其中,積極配合英法打擊埃及。10月29日,以色列首先出兵,侵入西奈半島,隨後,英法聯軍對埃及各大城市進行了空襲,並對運河區實施空降和登陸作戰。埃及軍隊進行了頑強抵抗,為了集中力量保衛運河區,埃軍從西奈撤出,重點對付英法聯軍,挫敗了英法佔領塞得港和蘇伊士城的企圖。
運河危機和戰爭引起世界的關注,各國輿論大多站在埃及一邊譴責英法的侵略行徑。11月1日,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並於3日通過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軍的決議。這時,蘇聯和美國對英法也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壓力。處於孤立境地的英法被迫於11月6日宣布接受聯合國決議。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英法的失敗而告終,但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卻部分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由於聯合國決定派遣維和部隊進駐西奈半島,實際增強了以色列的安全感,並保證了亞喀巴灣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對航道的封鎖。
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美國和蘇聯取代英法成為中東地區的支配勢力。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則分別依賴美蘇的援助和支持,在美蘇的武裝下,中東地區的軍備水平迅速提高,軍事對峙的局面也日趨嚴重。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告成立,該組織以消滅以色列為自己的斗爭目標。從1965年起,巴解組織在被佔領土上展開了武裝斗爭。為了將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運動扼殺在萌芽狀態,也為了防止周邊阿拉伯國家的進攻,以色列當局採取了先發制人、用主動進攻和擴張領土的方式謀求安全生存環境的戰略。於是,經過精心策劃和准備,以色列於1967年6月5日發動了第三次中東戰爭。
是日清晨,以色列出動500餘架飛機對埃及的機場和導彈基地進行突然襲擊,摧毀了埃及空軍及其防空力量,奪取了制空權。隨後,以色列地面裝甲部隊分三路向加沙、西奈半島進攻,並迅速佔領了這些地區。與此同時,以色列還分兵向約旦和敘利亞發起進攻,佔領了約旦河西岸的阿拉伯地區和戈蘭高地。在以軍的沉重打擊下,阿拉伯國家猝不及防,僅僅6天,即丟失了大片土地,被迫接受停火。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約旦河西岸、加沙和耶路撒冷東區的全部巴勒斯坦土地,還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獲得6.5萬平方千米。然而,軍事上的勝利並不能確保以色列的安全,也無法消除阿拉伯人的抵抗,相反,這次戰爭的結果進一步激發了阿拉伯人對以色列的仇恨,中東地區陷入了戰爭和報復的循環。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退出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的阿拉伯領土,同時也要求阿拉伯國家尊重並承認以色列的主權,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雙方都拒絕這個決議。
第四次中東戰爭及其影響
為了洗雪戰敗的恥辱,收復失地,埃及等國在經過數年的准備後,於1973年10月主動發起了第四次中東戰爭。10月6日戰爭打響,埃及和敘利亞聯軍分別向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突襲,並先後突破以軍防線,取得戰果。初戰失利的以色列迅速調整部署,穩定防線,並於10日起轉入反攻。以軍的反擊首先在戈蘭高地得手,12日,戰線已推回到原停火線敘利亞一側。然後,以軍運用穿插戰術,利用埃及軍隊結合部的空隙,派遣一支裝甲分隊渡過蘇伊士運河,迂迴到埃軍後側,構建登陸場,架設浮橋,接應後援部隊,在運河西岸開辟了戰場,並直接威脅開羅。此舉使埃及軍隊腹背受敵,喪失了主動權,戰爭形勢發生逆轉。
10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蘇的聯合提案,即要求雙方立即就地停火的第338號決議。10月24日,阿拉伯方面接受停火,以色列也停止了軍事行動,戰爭結束。這次戰爭的結果雖然沒有達到阿拉伯國家原定的目標,也沒有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但是,埃及和敘利亞收復了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的部分領土(根據1974年達成的軍隊脫離接觸協議,以軍在西奈半島撤到運河以東約30千米處,在戈蘭高地撤出這次戰爭中新占部分和上次戰爭中佔領的一部分土地,雙方軍隊間留出緩沖區,由聯合國維和部隊駐扎),遏制了以色列的擴張態勢,在中東地區造成了一種戰略均勢。同時,這場戰爭比以往的幾次戰爭更深刻地提供了教訓,使雙方認識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用武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沒有和平也就沒有安全,只有相互承認對方的生存權利,才有可能為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找到現實的出路,才能為中東地區創造和平的發展環境。因此,正是從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和以色列關系開始逐步正常化。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耶路撒冷,並在以色列議會發表演說,邁出阿以和平交往的第一步。1978年9月,在美國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達成使關系正常化的《戴維營協議》,1979年3月26日,雙方簽署《和平條約》,1980年2月,兩國建立外交關系,隨後以色列分階段從西奈半島撤出軍隊。中東地區開始了漫長而曲折的和平進程。
20世紀90年代中東的和平進程
20世紀90年代,隨著東西方冷戰結束,中東和平進程亦進入新階段,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了歷史上首次阿拉伯各國和以色列共同參加的中東和平會議。1993年9月9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拉賓交換了親筆簽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認。9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華盛頓簽署關於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自治的原則宣言。1994年7月和10月,以色列和約旦先後簽署《和平宣言》和《和平條約》。1995年11月4日,主張推進和平進程的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次年工黨下台,和平進程一度停滯。1999年以色列大選,工黨獲勝組閣,中東和平進程一度出現新轉機。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3年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雙方將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並在安全問題上與以色列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
第二階段(2003年5月至2003年底):以色列軍隊最大程度撤出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巴方出台第一部憲法;建立具有臨時邊界的巴勒斯坦國;推動國際社會和聯合國承認巴勒斯坦國。
第三階段(2003年底至2005年):對巴以最終地位問題進行談判,內容包括邊界、耶路撒冷地位、難民回歸權、猶太人定居點等,最終建立正式的巴勒斯坦國。
⑤ 鷹派是啥意思啊
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反義詞為鴿派。
語源鷹派一詞源於美國,原本是用來形容1810年當選並主張擴張主義的青年國會議員,該派勢力主要來自於當時的美國南部和西部。由於該派的鼓吹,最後美國於1812年向英國宣戰。
美國政壇有鷹派,有鴿派。鷹派比鴿派強悍、兇猛,極具攻擊性。在美國人看來,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是鷹派的勝利。所以,美國打贏伊拉克戰爭之後,大出風頭的不是前線總指揮弗蘭克斯將軍,而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他是鷹派的頭面人物。
美國鷹派在國會、商界、新聞界都有很多支持者,擁有一個龐大的支持網,特別是美國的軍火商們更是鷹派的鐵桿兒後台。
在美國,五角大樓是一個「鷹巢」,拉姆斯菲爾德是這個「鷹巢」內的一隻「老鷹」。一是他年紀比較老,1932年出生。二是他資歷比較老,先後兩次出任國防部長,在五角大樓內無人能比。三是他很早就是搞政治、搞冷戰的老手,其鷹派立場絕非始自今日。在當今美國政壇,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和前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號稱鷹派「三駕馬車」。這3隻「猛鷹」盤旋在小布希山頭上空,左右著當今美國的防務政策和軍事戰略
美國鷹派如此咄咄逼人,他們的最高理想是什麼?那就是按美國的意志「塑造世界」。美國鷹派認為,美國作為「21世紀最強大的民主國家」,它「肩負的義務」就是要「將政治和經濟自由化像救世主降臨般地推廣開來」。
美國鷹派想用美國模子「塑造世界」,但是西方哲學和東方哲學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一廂情願的事情只有在想像中才是「美好」的,一旦進入實踐領域,事情從來不會那麼簡單。美國此次打伊拉克戰爭,戰略目標是要「重塑中東版圖」,這件事也不會像美國想像的那麼簡單。
有的評論說,美國在伊拉克是「迅速取得勝利,慢慢遭受折磨」。
從伊拉克傳出的信息表明,久久不能從伊拉克脫身的美軍官兵們並不喜歡咄咄逼人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甚至有些憤恨他。有一位士兵對采訪他的記者說:「如果他現在在這里,我會要求他立刻下台。」
⑥ 鷹派是什麼意思
鷹派(War Hawk),是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另一解釋為以強硬態度或手段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個人、團體或勢力。鷹派的反義詞為「鴿派」。
鷹派與鴿派
美國政壇有鷹派,有鴿派。鷹派比鴿派強悍、兇猛,極具攻擊性。在美國人看來,伊拉克戰爭的勝利是鷹派的勝利。所以,美國打贏伊拉克戰爭之後,大出風頭的不是前線弗蘭克斯將軍,而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他是鷹派的頭面人物。
美國鷹派在國會、商界、新聞界都有很多支持者,擁有一個龐大的支持網,特別是美國的軍火商們更是鷹派的鐵桿兒後台。
(6)英國鷹派決議結束後怎麼處理擴展閱讀:
「中國鷹派」具有中國特色:言辭強硬,卻絕不野蠻好鬥;態度傲慢,卻充滿理性;可以咄咄逼人,但卻不能不負責任。「中國鷹派」不等於非理性的民族主義,其本質是作風強硬,堅決捍衛本國國家利益,也稱為理性鷹派。與西方莽撞鷹派區別是:第一,中國崇尚和平,不窮兵黷武,而有些國家則一味以戰爭解決問題;第二,雖然中國崇尚和平,但中國也要備戰。對戰爭是慎戰而不好戰,備戰而不輕易言戰。代表人物為沙祖康、張召忠、戴旭和羅援。
沙祖康,男,職業外交官,江蘇省宜興市徐舍鎮獎坫村人。1947年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先後就讀於獎坫小學、楊巷中學。
197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英語系,進入外交部工作,先後擔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中國常駐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大使、外交部軍控司司長、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的代表和大使,是我國一系列重大軍控和裁軍倡議的設計者之一,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交的參與者和見證者。2007年2月被任命為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
⑦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仇恨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2375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546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254
[原創]瀏星雨: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瀏星雨: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一)
原作者:瀏星雨72(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搜索時發現此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人參與網路討論時的即時作品,被別人整理後發布在迦南論壇)
林思雲在巴以土地上問題上的謬誤
—–---再談巴以土地分割的合理性問題
林思雲先生有篇談中東問題的大作,我曾就此發文和他商榷討論過,他幾乎是有問必復,但在領土和人口問題是,他至終避而不談,於是我就當他已經默認我的質疑。下面我將這個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林思雲先生有些偏日反美(當然不是象左左和憤青那樣的反了)。他在這篇長文中說:
巴勒斯坦境內居住的阿拉伯人占總人口的68%,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可是聯大181號決議卻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
57%劃給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佔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為什麼要把近60%的土地分給只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聯大的決議案中沒有任何解釋。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聯大181號決議也缺乏公平性可言,
——-1,首先181號決議的事實是: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
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
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
——-2,從上面可以看到:猶太國領土佔57%,人口也佔59。8%(109。5萬),巴勒斯坦國領土佔43%,人口也佔40。1%。並沒有猶太人占土地多的說法,因為猶太國的土地是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用的,就象現在生活在以色列的120萬巴勒斯坦人和現在的猶太人共同擁有以色列國土一樣。關於土地劃分的問題,當時還考慮到世界上還有幾百萬的流浪的猶太人需要安置。
——3,林思雲說,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則更是個大謬誤。我們知道一國的土地主要有兩部分,
一是國有(或皇家所有),二是私人所有(我們中國是國有,集體兩種)。國有所佔一般都是絕大多數的。在巴勒斯坦也是這樣,英國託管當局所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的大部分,所以絕對不可能阿拉伯人佔有94%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事實情況是:在巴勒斯坦地區擁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大多不是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而是住在大馬士革開羅的阿拉伯富人。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後稱巴勒斯坦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少。當時猶太人多擁有的(大部分為從敘利亞約旦埃及等地的阿拉伯人購買所得)土地的量是當地阿拉伯人(後來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2-3倍(具體記憶不清),這很好理解,猶太人從歐洲帶來資金和技術和管理經驗,當老闆的多,而當地阿拉伯人則窮人多,打工的多,擁有土地就少,許多從周邊阿拉伯國家來打工的阿拉伯人主要依靠猶太人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所劃定的猶太國里的阿拉伯人有49萬之多,因為他們是靠替猶太人種地過活的。當時傳統上比較發達的地方阿拉伯人比較聚集,而原來比較偏僻的地方則是猶太人來後,開墾出來後(因為地方偏僻地價便宜可以多買地),大量的阿拉伯人才移民過來。這是為什麼劃給猶太國的土地佔57%,並有47萬阿拉伯人的真實緣由。
—-4,林思雲說的,巴勒斯坦國的土地支離破碎和貧瘠的說法更是荒謬。去看看1948年的地圖就知道,無論是猶太國還是巴勒斯坦國的國土都不是連續完整的,而是大致分為兩大塊,如同十字架。支離破碎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是後來形成的,這么歸功於他們的阿拉伯兄弟了。再說是否貧瘠?事實上,北部的水資源豐富地區歸巴勒斯坦國所有,被稱為糧倉的約旦河西岸(簡稱西岸)歸巴勒斯坦國所有,巴勒斯坦國還擁有海岸線和港口。相反,猶太國(以色列)水資源比巴勒斯坦國少很多,所以後來的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很高(被逼出來的嘛),南部的沙漠戈壁灘則劃給猶太國(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的沙漠農業世界很有名啊(也是被逼出來的嘛),還給中國不少技術支援。大家沒聽說過巴勒斯坦缺水或有大片的沙漠戈壁灘吧,那個西岸可以說是那裡土地最肥沃的地區,也是傳統上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全都歸來巴勒斯坦國,相反,現在以色列國內的許多地價昂貴的繁華市鎮原來都是荒涼地區。所以林思雲的說法站不住腳了。
2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5,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也是一個常常被中國讀者誤讀的問題。中國讀者一般認為,是以色列造就了巴勒斯坦難民,甚至認為是以色列的猶太人為了霸佔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財產將巴勒斯坦人趕走,製造了巴勒斯坦難民。但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登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官方網站,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首頁中的顯著位置所標明的卻是: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主要源於阿拉伯國家的錯誤政策。首先,被猶太極端組織趕走的巴勒斯坦人是有的,但那是少數。有一些是主動躲避戰亂逃離的。
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是被他們的阿拉伯兄弟惑悠走的,入侵以色列的阿拉伯聯軍告訴巴勒斯坦說,暫時離開躲避一下,少則3-5天,多則半個月,所有的土地財產都將是你們的了。結果呢,這些巴勒斯坦再也沒有能夠回去,因為本述他們的地方,一部分被以色列佔領了,還有一部分被他們的阿拉伯兄弟瓜分了。於是這些巴勒斯坦人就成了難民,而且一當就是半個多世紀。一般估計難民的數量在50-80萬之間,他們及他們的後代就從此吃喝拉撒全靠國際社會了(目前人口約300萬人)。但是,在中東戰爭中,有大致相同數目的猶太難民(約70萬),土地財產全被阿拉伯政權沒收,但以色列等國接納了他們,沒有向聯合國討過一分錢,現在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活躍在各條戰線,為他們自己和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林先生是個很不錯的網路作家,這篇文章也很有價值,我曾經和他討論過,他基本回答了我的別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無論我再三追問,他始終避而不答,我就當他默認他錯了。
關於181號決議的土地和人口的問題常常在中文論壇爭論,那是因為我們的媒體長期以來這這個問題避諱造成的,現在有必要澄清了。
=======================================
讀者wenchaocui 的讀後評論:
感謝「選擇」網友提供如此詳細的資料,使我第一次對巴以矛盾有全面和歷史的了解。
也感謝「流星雨72」網友補充的資料。
總的感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恩怨怨實在難搞清誰是誰非。從近代看,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戰勝了奧斯曼,得到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一些殖民地,並且由於種種利益考慮,很快就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美國也一直支持。而英法在中東地區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是在二戰中和(主要在)二戰後完成的。這時候,居住在巴勒斯坦境內的猶太人已經50萬了。殖民地獨立時,宗主國有無劃分國境權利?至少有協調各方劃分國境的權利,這在中東和印度、巴基斯坦有實證。另外,還有一個聯合國181號決議。盡管它不一定合理,但以色列建國的過程,從法律上基本上是符合國際法的。合法而不合情理,終於導致幾十年的沖突。而且沖突一直被西方大國、蘇聯、一些阿拉伯國家當權者所利用,更趨復雜化。近年來阿以沖突基本平息,巴勒斯坦權利機構也接受聯合國181號決議,巴以沖突和平解決已經看到了曙光。希望早日實現持久的和平。
流星雨72 補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上稱秤導致失去土地
中國讀者在談到巴勒斯坦土地時,有幾個概念需要搞清楚:
1,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當然是現在的巴勒斯坦人的,這是想當然了,就象印度洋不是屬於印度的一樣。其實在1948年前沒有巴勒斯坦人,而只有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猶太人,貝都因人等等,歷史上沒有巴勒斯坦國,所謂的巴勒斯坦人,是在以色列建國後才被廣泛認可的概念。
2,
3,傳統的巴勒斯坦地區要比現在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自治區要大得多,他包括外約旦的大片地區,那些土地在20-30年代早已被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瓜分了。所以有極端猶太分子聲稱現在的巴勒斯坦難民應該住到那裡去,因為以色列國按照決議事實上只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區全部土地的約28%(具體記憶不清),也有極少數巴勒斯坦極端分子認為他們應該建立的是大巴勒斯坦國,不但包括以色列,還包括被瓜分的部分。
lyx760 讀後評論:
選擇先生:我之所以接受流星雨關於猶太人私人所有的土地比阿拉伯人私人所有的土地多的說法,是我以前在好幾個地方看到,由於當時巴勒斯坦的貝都因人和阿拉伯人還處於游牧階段,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趕,就行了。而猶太人是農業民族,有很深私有財產觀念,一來就向當地部落酋長買地,而當地人還嘲笑猶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趕不就行了,白送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往上趕牲畜。而猶太人買了地後,用柵欄把地圍起來,起先 少,不影響牲畜走路、吃草,兩個民族的關系仍然很好。可後來用柵欄圍起來的地越來越多,牲畜常在柵欄邊擠成一團,於是阿拉伯人火了,就拆柵欄,於是引發了兩族之間的暴力沖突。這是文化的沖突,並非哪一個族是暴徒。
3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我覺的這種說法符合常識,有合理性,一般比較傾向贊同。而流星雨的說法驗證了這一說法,阿拉伯人不買地,私人所有的土地當然比猶太人少。而這些沒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就有可能當猶太人的僱工、從事商業或服務活動,其服務對象是猶太農民,當然住在猶太區了,那麼建立猶太國時,當然要劃入猶太國了,難道還要把他們趕出家園?從比例看,阿拉伯人幾乎相當於猶太人,民主選舉未必就一定受歧視,阿拉伯人說不上是少數民族,而是一樣多的平等民族。也就是說,作為民主國家的以色列本是兩個民族的共同國家,並非某一單一民族的國家。至於今天這個結果,應當說是拒不接受民主選舉的惡果,畢竟,人類只能往先進文明方向發展,不能倒退。
想像一下,假設巴勒斯坦地區合並為一個國家,你能想像把它交給哈馬斯、阿拉法特等來領導嗎?那將是什麼後果?而如果象以色列那樣管理,是不是全世界都可以接受。你也許可以說沙龍這個人很壞,不能領導,可他最多連任一屆,而且現在看起來有可能要因腐敗而下台。而且制度是關鍵的,就是壞人在這樣的制度下,也只能幹好事,而不會干壞事。當年以色列總統貝京可說是恐怖分子的鼻祖,正是他對阿拉伯平民的屠殺觸發了難民潮,造成了今天的問題。可他當總統後,卻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林思雲先生的許多觀點,如為汪精衛的漢奸行為說好,我不贊成。但我認為他寫文章是嚴謹的,說理的,事實資料是盡量真實的,是值得一看,並有收獲得。所以主帖主要資料應當是真實的,有認真思考的價值。不過主帖也有一些事實錯誤,也許源於他的偏見(正常的偏見人人都有,不是那種惡意的),也要理性看待。如他說巴黎和會協議只有中國沒簽字,是代表了美、英等的觀點,有錯。巴黎公約是兩個國家沒簽字,另一個恰恰是美國,他中途退場以示抗議(中國沒有),用當時的美國總統的話說,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他就是反對把戰敗的奧斯曼帝國土地轉為戰勝國領導,更反對把戰勝國(中國)的土地轉為其他戰勝國所有,在山東權益問題上,中國一再請求美國支持,美國確實支持了。也許這出於林先生對美國的偏見,因此後來林思雲說美國在以色列建國戰爭中停止對阿拉伯國家軍事援助,是事實,但同時美國以禁止出售武器給以色列,這實際上是偏向阿拉伯國家,因為阿拉伯國家的武器供應是從英國來,而且已經有了,而以色列沒有武器供應國,而且沒有武器。後來以色列從蘇聯弄到了一批武器,才使戰爭打了下去。此類失誤應當還有。
流星雨72 補充:
阿拉伯人,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趕,就行了。而猶太人是農業民族,有很深私有財產觀念,一來就向當地部落酋長買地,而當地人還嘲笑猶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趕不就行了,白送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往上趕牲畜。
-----你說得很對,那種巴勒斯坦的土地有94%是屬於巴勒斯坦人的說法就是他們自己的說法,因為阿拉伯人認為我爺爺在這里放羊,所以這地是我的,我爸爸在這里搭屋住了50年,所以這塊地基就是我們的,他們殊不知道他們是盜用別人的生產資料,他家的房子
是「違章建築」,人家不計較還行,一旦認真了就被趕出來了。
-----談到巴勒斯坦的土地,就應該了解當時的奧斯曼帝國19世紀中期的土地登記制度,公道地說,許多巴勒斯坦祖輩留下的土地是稀里糊塗地在近100年前失去的,那是穆斯林兄弟在統治。所以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真正擁有的土地量不及猶太人。
jeremiah 讀後評論:
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問題,前年夏天在迦南論壇就爭執過。林先生再厲害,你一眼就能看出的問題難道幾十個聯合國成員的代表都一無所知么?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二:
*.*.*.* 2008-12-31 15:10:21
悄悄話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復 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郵箱有積分!積分換禮大升級,快抽取 第 2 樓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二:
原作者:瀏星雨72(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搜索時發現此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人參與網路討論時的即時作品,被別人整理後發布在迦南論壇)
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
最近又有人在鼓噪「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巴勒斯坦難民是何許人?根據統計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逃離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為73萬,他們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巴勒斯坦難民」。再加上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30萬-40萬逃離的阿拉伯人,滿打滿算也就是100多萬。
4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其實100多萬難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算特別高的紀錄。有統計表明光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就產生了共計1億3千500百萬難民,他們是戰爭沖突的受害者。但是唯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越拖越得不到解決,越拖還人越多。時至今日,阿拉伯國家天天叫喊的巴勒斯坦難民為數卻高達370萬,如此可怕的增長,原因在於按照巴勒斯坦建國委員會在1968年通過的全國憲章,巴勒斯坦人是:1967年以前就定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1947年以後,如果其父母是巴勒斯坦人,那麼他也一定是巴勒斯坦人。而根據《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產生的70多萬難民當中,竟然只有百分之40-45是真正有家產的定居者,其他的都是去巴勒斯坦地區打工的「流盲」以及從來不知道定居為何物的游牧部落!!!另外起碼有一半左右的人連一個以色列兵的影子都沒見到,其他一半是否都是被猶太人趕出來的也得另算。
如根據1947-1949年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產生》,當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爭奪海法的戰斗失敗之後,盡管猶太指揮官摩西卡梅利並未要將阿拉伯人驅逐出去,僅僅命令要在阿拉伯區實行宵禁時,阿拉伯代表卻拒絕簽署投降文件並要求讓阿拉伯居民離開海法,盡管猶太市長利維出面聲稱歡迎阿拉伯人留下來,但還是有7萬名阿拉伯人從海法外逃。於是乎我們得出這樣的怪結論,一個青年,老家在伊拉克,47年去加沙地區打工,打著打著戰爭爆發了,然後他聽說猶太人見了阿拉伯人格殺勿論(後來證明並非如此),於是逃到了埃及境內。之後他就成了難民,而根據埃及的規定,難民有嚴格的活動范圍限制,不得隨意出境,於是他就留在了埃及,娶了一個當地的埃及女人當老婆,生下五個小孩,子又有五子。再根據阿拉伯國家們的說法:這些人全是因為猶太人侵佔了他們的家園而無法可歸的「巴勒斯坦難民」,他們都有權回到巴勒斯坦定居,也有權向以色列要求就當年扔下的不動產的賠償!!
世間怪事無過於此。
看過了難民問題的產生過程,再來看難民問題的解決,一般來說只有兩條路子:1,當所在國與難民的信仰、文化、社會結構等相同時,難民一般會被吸收成為其人民,然後自然也就不再成為難民;2,當所在國出於各種理由(政治顧忌、人種差別、信仰)不可能吸收消化難民時,難民就會長期駐留下來,成為一個越來越棘手的問題。我們至今從未看到世上有一例大規模逐出難民之後,經歷數十年而能返回原地居住的事例。例如二戰後,從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地掀起大規模驅趕日耳曼人的浪潮,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已是一片廢墟的德國,但時至今日我們沒有聽說過什麼「日耳曼難民問題」;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後,各有幾百萬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為難民,但時至今日我們也未聽過什麼「印度難民問題」,「巴基斯坦難民問題」。
其實,第一次中東戰爭並非僅僅產生了阿拉伯難民,據統計有起碼80萬人的猶太人(出自商務譯書館《中東戰爭》和《不列顛網路全書》),從同樣也生活了許多年頭的地方—–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等等被驅逐出來。以前大街上處處有猶太人商店、每五個居民就有一個猶太人的巴格達,到今天根本看不到一點點猶太人生活過、存在過的跡象!
張平教授在他的」記伊拉克猶太人的照片與以巴難民問題的解決「一文中寫道:
原來當十二萬猶太人逃離伊拉克時,不僅所有的財產被全部沒收,而且私人物品也同樣禁止攜帶,塔麗婭家族所有的家庭相冊都被強行扣留,整個家族幾代人活生生的記憶就這樣湮沒在了那個兩河文明起源的國度里。我以前只知道伊拉克猶太人的財產全部被伊拉克政府沒收,做夢也沒想到居然連照片也不放過。
1948年以來猶太和巴勒斯坦難民的情況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雙方的數目大體相等,都在六十萬到八十萬之間。雙方都逃離了各自祖居上千年的家園。雙方在逃離時都喪失了祖祖代代積累下來的財富和產業。甚至在逃亡原因上,以巴雙方的敘述也驚人地相似:都宣稱對方是自願逃離的,都宣稱自己的難民是被對方強行驅逐的。
5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雙方最大的不同則在於對待各自難民的態度。以色列默默無聞地吸收了自己的難民,花費巨大的努力將他們融入了本來是以西方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社會,沒伸手向國際社會要一分錢,也沒把自己難民問題的解決當作實現和平的先決條件。反觀阿拉伯各國,除約旦以外,大多把巴勒斯坦難民關在難民營里,嚴厲禁止他們與當地社會融合,有意製造和擴大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並讓國際社會負擔難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權的問題則一直成為以巴實現和平的主要障礙。
由於國家之間重新劃界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置換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更不是以巴之間獨有的問題。希臘獨立前後在希臘和土耳其之間、希臘和保加利亞之間都曾發生大規模的人口置換,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在印度獨立時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隨後都簽署了相關協議,沒有一個國家要求「回歸」或者是人口重新置換。稍有點理性的人都會明白,這種難民逃亡的實質不僅是逃避戰亂,本質上是在政治版圖變遷後拒絕歸屬居住地的國家。把這些心懷敵意的人口強行塞回原住地,實際上是製造新的沖突,而堅持這一談判條件的實質則是拒絕實現和平。(以上摘自張平教授的文章)
而根據1995年的統計,以色列國內有100多萬阿拉伯公民,他們當年沒有盲目聽信猶太人吃人殺人的傳聞而留了下來,可以保留其聚居社區的文化特色、可以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可以購置地產(卻有毫無根據的造謠說以色列禁止阿拉伯公民購買土地)。究竟是哪一方在搞「種族清洗」呢?而以色列宣布自己是猶太人的祖國,將這些難民全部安置,因此可以這么說:以色列沒有過難民問題,不等於以色列沒有過難民。
再來反觀阿拉伯世界對待同樣是自己同胞的巴勒斯坦難民的一些做法:
1948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對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人道救助時,阿拉伯國家拒絕出一個子兒;
所有阿拉伯國家除了約旦外沒有一個承認巴勒斯坦難民可以有公民權;
自從薩達姆政權垮台以來,數千名原先在巴格達政府提供的廉價公寓中居住的巴勒斯坦難民被房東驅逐,另外還有兩百個家庭收到房主通知,勒令他們在本月末孩子放暑假後立即搬出。
在有50萬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沙特,因石油富得出格的沙特,在它04年10月通過的法令當中,允許所有在沙特生活超過10年以上的人申請公民權——唯獨不包括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聯盟專門提出指導性原則,不讓阿拉伯國家給巴勒斯坦人公民權,以「避免他們身份的流失從而保護他們的歸還權力」。
因此,關於誰在利用巴勒斯坦難民以求得談判桌上的籌碼,誰製造了巴勒斯坦難民的苦難來做為在國際上騙取捐款的手段,難道不是一清二楚了嗎?是誰造就巴勒斯坦難民,不是一清而楚的嗎?
張平教授點評:本文略感不足的是討論以巴土地問題沒有深入探討奧斯曼土耳其時代特定的土地制度問題,也就是土地差不多全部國有,只有少量土地供異族人買賣的情況。英國委任統治期間的土地制度改革並不成功,以色列的土地法至今有大量奧斯曼時代的內容,甚至連土地局的名字都是直接沿用土耳其文的。所以所謂1947年巴勒斯坦人擁有巴勒斯坦90%以上土地的說法在法律上根本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