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什麼時候開除保守黨

英國什麼時候開除保守黨

發布時間:2022-06-19 01:10:11

① 約翰遜要開除21名保守黨議員,那英國議會的議員要怎麼補充呢

最近這兩天有關於英國首相約翰遜的新聞不斷播出,而最惹人爭議的應該就是他要開除21名保守黨議員,很多人表示,那麼在這個時候英國議會的議員要怎麼補充呢?首先告訴大家,對於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錯誤性的。

還有對於這21個人的臨陣反水,也說明了約翰遜硬脫歐甚至是無協議脫歐是根本不得人心。約翰遜還沒有當上英國首相的時候,就對外宣稱,如果他成為首相必須在10月31日前脫歐,哪怕是硬脫歐甚至是無協議脫歐,反正必須是要實行的。當然她在成為首相之後,也是堅決圍繞這個目標而努力的,甚至還提出了讓一些會休會的申請,而且得到了英國女王的批准,這下子可就惹毛了英國議會。而且如今約翰遜沒有權利開除這21個人的議員資格,那麼也就說明這21個人還是一議員,是不是保守黨議員了?而是變成了無黨派議員。那麼這種情況下也就不存在英國下議院補充議員的問題了,畢竟沒有議員減少。

② 英國保守黨形成過程

英國保守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之一。二戰結束後,從1951—1964年,1970—1974年,1979—1997年,保守黨長期單獨連續執政。1979—1997年,保守黨連續執掌政權18年,創下了自1830年以來其連續執政最久的記錄。因此,英國學者把20世紀稱為「保守黨的世紀」。然而,1997年的英國議會選舉對保守黨來說可謂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經歷了18年的執政生涯後,保守黨被工黨趕下了台,而且得票率出奇的低。像在多黨競爭體制下運作的大多數政黨一樣,在大選失敗後,保守黨首先對自己的組織機構與運作機制進行了反思,並發起了「自本傑明·迪斯勒累以來最深刻的黨的體制的變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黨的領袖選舉方式和決策機制的變革。 一、選舉方式的變革由於保守黨產生於議會內部派別,之後才在全國發展政黨組織,所以政黨的活動一直圍繞議會內活動展開。議會外的政黨組織更多的是充當選舉工具。因此,作為議會內政黨組織的最高領導以及黨執政後的當然首相的保守黨領袖,享有很大的權力。1965年前,保守黨領袖沒有任期,只有在現任領袖死亡、退休或辭職後才需要推選新的領袖。這一時期,保守黨領袖也不是選舉產生,而是由議會內幾個資深議員協商決定一個人選,這個人選必須是下院議員。協商過程很不正式,充滿神秘色彩。1965年後保守黨領袖改由保守黨下院全體議員投票選舉,並經由黨的會議正式批准。但這一改革只是向民主邁出了不太大的一步。 1997年大選敗北後,保守黨認為黨組織分裂是選舉失利的重要原因。由於黨的領袖由議會議員選舉產生,選區黨組織和普通黨員都沒有發言權,這實際上把保守黨分割為議會內政黨組織與議會外政黨組織兩個部分,政黨領袖也只是議會內政黨組織領袖,缺乏對全黨的權威。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樹立領袖對全黨的權威,自1998年起,保守黨領袖的最後決定權被賦予全體黨員。先由保守黨議會議員通過選舉把競選領袖的人選縮減到兩名,然後由全體黨員根據一人一票制的原則投票選出黨的領袖。同時,由於全黨都參與到領袖的選舉過程中,通過新程序選舉產生的保守黨領袖也就成為名副其實的全黨領袖,從而有助於加強黨的團結統一。 二、黨內決策機制的變革<BR>在1997年前,保守黨的政策倡議都要拿到代表大會上進行討論。在一每年10月召開的年度全國代表大會之前,保守黨都會在各地區召開一系列的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之前舉行的這些次級代表大會,給黨員提供了批評現行政策和提出替代方案的機會,實際上也為黨的領導層和議會內政黨組織與議會外政黨組織和普通黨員之間提供了溝通機會,緩解了兩者之間的分歧,也就確保了10月全國代表大會能向公眾展示出一個團結統一的保守黨。而團結統一的形象無疑是保守黨可以連續執政長達18年的重要原因之一。連工黨也受到啟發,模仿創建了全國政策論壇,可以說復制了保守黨的這一決策程序。 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工黨效仿保守黨決策機制的時候,保守黨這一本該起到良好作用的代表大會機制卻失靈了。1992年全國代表大會在歐洲問題上發生的激烈爭執驗證了這一點。而在歐洲問題上的分歧也是導致保守黨在1997年痛失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 代表大會機制失去功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連續的大選勝利逐漸侵蝕了保守黨的自我掌控能力。1987年後,參加次級代表大會的黨員人數急劇下降,很多積極參與黨的活動的黨員只熱衷於參加10月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這也就增加了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生激烈爭執的機會,而且這些爭執都會在全國媒體中曝光,嚴重影響了保守黨的形象。 1997年大選後對保守黨黨員情況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黨員對代表大會表示不滿,認為代表大會的范圍過於狹窄,只有少數黨員代表可以參加全國代表大會,而黨需要聽到更多黨員的政策意見。於是,保守黨政策論壇應運而生。它反過來復制了工黨的全國政策論壇,成立了一個全國協調委員會,被稱為委員會。委員會每年會授意政策專家形成6個「文件綱要」,這些文件綱要涉及到人們普遍關注的政策問題。每兩個月,就有一個「文件綱要」被散發到保守黨選區黨組織——選區協會,選區協會有大約3個月的時間組織選區論壇討論文件綱要。負責政治活動和競選活動的選區代表主席有責任保證有參與願望的黨員都參與到政策建議的討論和形成中去。選區代表主席還要鼓勵建立選區討論小組,尋找鼓勵政策和政治問題討論的其他途徑。 各選區論壇的討論情況會形成一個報告上交給保守黨政策論壇主管。主管由保守黨中央理事會(保守黨議會外全國黨組織、全國聯合會的管理機構)任命,負責協調地區政治代表主席的活動。主管還負責保證地區政治代表主席定期集會(每年至少兩次)討論政策,保證選區和地區之間相互吸取彼此的經驗。主管對選區報告進行總結,然後遞交給負責該項政策領域的影子內閣(在野黨為爭奪政權而組成的准備上台執政的預備內閣班子)大臣。影子內閣大臣會把答復意見再下發給選區協會。協會論壇可以就答復進行辯論,然後再遞交第二份報告。論壇報告的內容是影子內閣大臣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發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守黨政策論壇會定期對黨員進行調查,調查黨員對政策論壇的反應,並作出相應的改進。同時,也通過調查來保證黨員有許多途徑表達他們的觀點和意見。 除了這些以選區為基礎的政策討論外,保守黨政策論壇每年還會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冬季和春季論壇,使黨員有機會向影子內閣成員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與影子內閣成員進行交流。冬季論壇和春季論壇為期兩天,所有黨員都可以自由參加。保守黨政策論壇強調讓廣大的普通黨員對政策的形成有發言權。調查顯示,保守黨的政策論壇確實達到了使廣大黨員參與政策討論的目的。如1999年和2000年期間,5000名基層黨員參加了論壇,形成了400份政策報告。<BR>雖然普通英國保守黨黨員對決策仍然沒有正式的控制權,但這些變革無疑確實擴大了普通黨員對黨的重大事務的參與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聚黨組織、增加黨組織的吸引力和活力的作用。

③ 為什麼丘吉爾領導的保守黨在1945年的英國大選中失利了

因為他的對手的福利政策更具有吸引力,而丘吉爾是自由經濟派,主張市場和自由貿易,對於當時的英國正處在戰後重建,需要政府大量介入,所以他的經濟政策使得他和他的政黨在大選中失敗。
成熟的國家,理智的國民。

④ 英國的脫歐戰打了那麼久終於勝利,在這背後都有哪些阻礙

這背後有截殺令的阻礙。

歐盟宣布,它已收到英國的推遲的脫歐申請,將脫歐的日期推遲到1月31日。根據分析,未知是否歐盟將同意推遲脫歐,英國退歐的前景再次充滿變數。 10月17日,歐盟領導人和英國首相約翰遜·鮑里斯就英國退歐協議的最新版本升級版達成協議,這意味著歐盟和英國的法律框架最終將形成完整的法律框架。案文,經雙方的努力,該案文已達成共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是英國退歐結束的時候了。

⑤ 硬脫歐動議被阻止,約翰遜有權開除21名保守黨議員嗎

沒有權利開除,因為一次性開除21個保守黨議員,對於英國的內閣政治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⑥ 英國保守黨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它的前身是什麼

英國保守黨的前身是托利黨。托利黨是1679年成立的。所以說英國保守黨距今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保守黨是英國議會的第一大黨。2019年英國保守黨又贏得了大選。曾創下執政最久的記錄。

保守黨也不是一直都處於巔峰時期。1997年大選失敗後就一直處於反對黨地位。直到2010年才又重新成為執政黨。

看看它的前身托利黨,“托利”在愛爾蘭語中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王位繼承的討論中,贊成詹姆斯公爵的被政敵稱為“托利”。在18世紀中葉托利黨成為以土地貴族和王世上層為核心的政治派別。18世紀60年代逐漸成為執政黨。在產業革命後向保守主義轉變。逐漸形成了現在的保守黨。

⑦ 2010年5月11日,英國工黨領導人戈登·布朗辭去首相職務。保守黨在議會競選中佔領先席位,女王伊麗莎白二

(1)英國實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是國家權力中心,政府由議會產生,女王是國家元首,行使禮儀性的職責。
(2)①不同的原因:國體相同,政體不一定相同(政體具有相對獨立性)。英法兩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背景、階級力量對比及各自的政治傳統有所不同,因而政體有所不同。②相同的原因: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一定的政體服務於一定的國體。英法兩國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國家,兩國政權都是資產階級政權,執政的根本目標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其政體從實質來說都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

⑧ 英國1997大選為什麼保守黨輸了

目前保守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思想路線。保守黨在20世紀最後年代的政治主張一直以「撒切爾主義」為主導,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保守黨重視自由、個人主義、責任和自立的價值觀,表現在經濟社會領域即是反對國有化、國家干預以及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主要內容的福利國家制度,主張經濟按市場規律自由發展,倡導以私有化為基礎的自由競爭,重視經濟效率。這一主張一定程度解決了以往工黨治下出現的國企效率低下、工會動輒罷工等問題,刺激了經濟發展,但也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增加、犯罪增多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工黨在野18年(1979-1997)間進行了理論革新,提出「第三條道路」的新理論,放棄了以國有化、大規模國家干預為主要內容的傳統主張,接受了右翼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場模式為核心的經濟政策,同時改革福利國家制度,改善公共服務,竭力將經濟發展與社會公正相結合。這種對保守黨政治主張的「拿來主義」及同自身左翼政治特性相結合不僅擠佔了保守黨的生存空間,而且其所持的中間立場沒有留給保守黨多大政策發展空間。
在應對工黨的挑戰中,保守黨從前任領袖黑格提出的「關愛的」保守主義,到現任領袖卡梅倫提出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都顯示出保守黨對由「撒切爾主義」的實施引發的社會問題的關注。但是,由於受傳統思想的約束,再加上工黨對保守黨思想發展空間的擠壓,保守黨的政治主張變動不定,具體政策也含糊不清,時而回到「小政府、大社會」的傳統主張中,時而又承諾擴大政府幹預,將更多資金用於改善公共服務等。始終缺乏一條明確的思想路線,是保守黨三次大選失敗的重要原因,對保守黨而言,尋找一條清晰的思想路線及一套完整可行的執政方案仍是謀求重新執政的重要條件。
二、領袖頻繁易人。自1997年以來,保守黨五易其帥。約翰?梅傑在1997年大選失敗後引咎辭職,威廉?黑格繼任領袖。黑格任職伊始就表示要對保守黨進行改革,但結果證明,保守黨在綱領政策方面仍然因循守舊,黑格則於2001年大選失敗後辭職。鄧肯?史密斯繼任領袖後,保守黨各方面均未見起色,有分析家認為史密斯缺乏從政經驗和執政能力,且未能取得保守黨議會黨團的多數支持,因此其兩年的領袖生涯實際阻礙了保守黨復興的步伐。史密斯於2003年10月未能通過領袖信任投票,黯然下台。
史密斯下台後,前內閣大臣邁克爾?霍華德繼任領袖。但是霍華德仍舊沒有領導保守黨贏得2005年大選,這一是與其就任時間短暫有關,二是霍華德同樣沒有確立一種清晰明確的思路,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綱領,其本人也缺乏一種在野黨所需的強勢領袖的氣勢,這使保守黨直至大選時也未能在公眾中樹立起一個可信賴的替代政府形象。霍華德同樣因敗選引咎辭職。2005年12月6日,39歲的保守黨副主席、影子內閣教育大臣戴維?卡梅倫以68%對32%的全黨選票戰勝了另一候選人——前保守黨主席、影子內閣內政事務大臣戴維斯,當選新領袖。對於卡梅倫的當選,英輿論普遍認為他是以年輕的活力和鮮明的個性而不是以政治主張取勝。鑒於卡梅倫從政時間短暫,僅有四年議員經歷,再加上競爭中政策主張並不清晰,因此很多民眾對其能否領導保守黨擺脫困境心存疑慮。
三、黨內分歧削弱了凝聚力。一直以來,疑歐派與親歐派在歐洲問題上的斗爭是引發保守黨黨內分歧乃至造成組織分裂的一個重要根源,前領袖黑格和史密斯的下台均與此有關。剛卸任的霍華德盡管為爭取歐洲議會議席宣稱其是歐洲的「朋友」,但同樣奉行強硬疑歐立場,不僅反對歐盟憲法條約,而且承諾任何涉及國家權力讓渡的條約都要經過全民公決。這一立場將保守黨陷於兩難,一方面由於歐洲一體化發展勢頭迅速,對歐盟各國的影響加大;另一方面國內另一政黨——英國獨立黨相比保守黨更為鮮明地奉行 「退出歐盟」的主張。獨立黨在200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獲12議席,位列英第三大黨,而保守黨議席則從1999年的35席下降至27席。也因此,黨內對霍華德強硬歐洲路線不滿者大有人在,前教育大臣、資深議員羅伯特?傑克遜於2005年1月宣布脫離保守黨,轉向工黨,其理由是保守黨對歐主張「相當危險」,這無疑使保守黨受到沉重打擊。
除歐洲問題外,在社會經濟領域保守黨內也存在分歧。保守黨已看到撒切爾主義引發的嚴重社會問題,黨內也出現強調國家在此領域承擔責任的觀點,但那種主張純粹的自由市場的觀點仍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導致保守黨具體的社會經濟政策含糊不清。自2001年起,保守黨議會黨團又在兒童收養法案、上議院改革、伊拉克等重大問題上出現分裂。這導致選民對保守黨政策的支持率下降。
四、內部組織渙散及財政困難。保守黨組織從地方到中央都存在諸多問題。就地方組織而言,保守黨黨員人數日漸減少,目前其黨員人數不足30萬,遠低於工黨;而且,黨員老齡化現象嚴重,年輕人加入保守黨的積極性不高,各級黨組織的活動缺乏積極性。就中央層而言,保守黨長期存在領袖缺乏權威、議員派系分化、黨內分歧嚴重等問題,盡管霍華德上任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並未得到根本解決。
另一較嚴重的問題是財政緊張。一直以來,保守黨是英兩大黨中財政收入較豐厚的一個,其收入主要來源於社會捐助尤其是大公司企業的捐助。但自1997和2001年大選失敗後,保守黨財政收入大為減少。據統計,自2001年後保守黨所獲捐助未超過工黨的50%。霍華德曾建立「保守黨基金會」籌集資金,但由於時間短暫,並未從根本上改變財政困難的狀況。為應對2005年大選,保守黨甚至將掛在英國議會大廈內的一幅撒切爾夫人肖像進行拍賣以籌集競選經費。
五、競選運作滯後。在英國大選中,作為將政黨展現給選民的一種途徑,為期一個月的大選表現直接影響選舉結果。在這方面,保守黨雖然是兩黨中最早運用媒體、專家以及各種技巧進行宣傳動員的政黨,但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以來,工黨逐漸形成一套有效的競選運作模式,相形之下保守黨有所不及。
以2005年大選為例。工黨席位並非如預測中那樣受伊拉克局勢影響急劇下降,這與工黨的競選策略有關。選前工黨高層長期不和的領袖布萊爾與財長布朗之間達成和解,以樹立黨內團結的形象,同時積極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直至大選日的地毯式宣傳動員,以表現要蟬聯執政的氣勢。在議題選擇上,工黨將經濟問題作為主打議題,並針對移民、犯罪、反恐等問題相繼推出一系列法案。在重大國際問題上表現獨立性,竭力消解伊戰消極影響。有效的競選策略贏回部分反戰選民支持,整體競選效果尚好。
反觀保守黨,其競選運作不如工黨有效。領袖霍華德在選前就曾表示保守黨不太可能贏得大選,其不自信表露無疑。就選擇的議題而言,保守黨主要提出伊戰、移民及公共服務問題,但其立場或自相矛盾,或受到質疑,或遭到有效回擊。保守黨一直利用伊戰打擊工黨,質疑伊戰的合法性,並指責布萊爾缺乏誠信品德。但保守黨戰前投票支持政府的開戰決議,戰後又對其大加指責,前後不一的表現不能使選民信服。同時,保守黨大打移民牌,提出緊縮移民政策,並要求退出《日內瓦公約》,招致公眾的反對,稱其領袖為「種族主義者」。此外,保守黨在內政方面提出的通過降低政府開支、減少稅收以增加公共服務投資的可行性也遭到經濟學家的質疑,在其他議題中保守黨也未能拿出比工黨更有效的治理方案,致使在競爭中始終處於下風,其支持率在為期一個月的大選間竟呈下滑趨勢。

⑨ 英國保守黨介紹

保守黨是英國的老牌大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英國兩大主要執政黨之一,另一個是英國工黨。保守黨在20世紀的英國佔主導地位的政黨,出過邱吉爾和撒切爾夫人等著名首相,並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創下4次連續執政(1979年—1997年)的業績,但此後又創下該黨下野時間最長的記錄。在6年在野期間,保守黨內訌不斷,連換三任黨魁,政治實力嚴重被削弱。現任黨魁是大衛卡梅隆,2010年他帶領保守黨奪回失去13年的執政權,與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
英國保守黨的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托利黨(Tory),1833年改稱保守黨。其最高領導人稱領袖、副領袖。黨主席是第三號人物。在保守黨執政時,其領袖出任首相。保守黨一詞最早出現於1817年英國《保守黨人》雜志上,主要指維護君主制、君主制原則或正統主義原則的政治力量。當代保守黨主要指奉行傳統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堅持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具有保守傾向的政黨。這些黨大多強調要實現民主、有限政府、社會正義、個人自由和公民自由,建設「自由、正義、開放和民主的社會」,反對「第三條道路」。經濟上主張實行「有競爭的市場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進程。1983年6月,以英國保守黨為首的17個國家的19個保守黨共同成立了「國際民主聯盟」(俗稱保守黨國際)。該聯盟現有87個成員黨和5個地區性組織。
保守與統一黨(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簡稱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也是全國擁有最多黨員的政黨。有部分人認為,保守黨是世上最古老的有組織政治團體,其演化可上溯至18世紀,早期在國會的托利黨派系,以至於活躍於16至17世紀時期,一種在議會內支持政府,稱之為「帝黨」的不正式派別。普遍認為,保守黨與美國民主黨的份量與地位相若,而美國民主黨的歷史則可直接上溯至18世紀。
由於保守黨乃發展自活躍於18及19世紀的托利黨,所以它的黨員常常會被稱作托利黨黨員(Tories),而保守黨亦時常被乾脆稱作托利黨(Tory Party)。盡管在整個20世紀之中,保守黨在其中三分之二的時間皆掌領了政府,不過保守黨自從於1997年大選敗於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以後,它一直處於反對黨的狀態。
保守黨甚少使用它的正式黨名——保守與統一黨。這個正式黨名乃自1912年,保守黨與自由統一黨合並後所起的。該黨與保守黨一樣,在1886年至1921年期間,一致主張阻止愛爾蘭從聯合王國分裂開來,並且與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及愛爾蘭共和主義者處於對立局面。在地區上,保守黨在蘇格蘭有統一黨作為它的盟友,該黨甚至已經在1965年起改稱「保守黨」。同樣地,在北愛爾蘭地區,保守黨亦曾經長年得到北愛爾蘭統一黨的支持,而傳統上保守黨黨鞭更會兼任該黨黨鞭;可是,由於兩黨後來在1973年就《桑寧代爾協定》的問題上出現分歧,以致兩黨出現分裂,所以現時保守黨在北愛爾蘭是與北愛爾蘭統一黨分開運作的。
大抵上,我們可以看到保守黨之組織架構內存有數重的明顯對照;一方面,黨領袖的選舉以及地區候選人的人選,往往都是由一群草根團體所主導的,但在另一方面,有關財政安排、舉辦選舉,以及制訂政策方針的工作,卻會由保守黨競選總部負責。最後,黨魁的工作則主要是處理黨的日常核心事務,並在咨詢其管治班子的情況下,訂定政策。由此看來,這種權力分散的組織架構是不常見的。
與工黨的情況一樣,保守黨近年正面對黨員人數持續下滑的趨勢。盡管自卡梅倫在2005年12月當選黨魁後,保守黨黨員人數一度有回升的跡象,但踏入2006年以後,人數即重新下降,至2006年年尾,其黨員總人數甚至要比卡梅倫上任黨魁的時候還要低。不過話雖如此,保守黨現時尚大約有290,000名黨員,仍然是英國黨員人數最多的政黨;至於工黨和自由民主黨則分別大約有200,000和70,000名黨員,兩者加起來的人數仍要比保守黨的低。惟有一點要注意的是,保守黨從不向公眾公布該黨的確實黨員人數,所以外間很難作出確切的估計。
任何人士加入保守黨都要交25英鎊會費,但22歲以下的人士則只須交5英鎊的會費。另根據選舉委員會的紀錄,截至2004年12月31日,保守黨在2004年的收入大約為2千萬鎊,但支出卻是2.6千萬鎊。
保守黨以往以「自由火炬」為黨的標志,但現今已改為使用一棵綠色的橡樹作新標志。另在2005年12月6日,保守黨又採用了新的口號,該口號為「以改變迎接勝利——不列顛的勝利」(Change to Win – Win for Britain)。傳統上,保守黨的官方顏色為紅色、白色和藍色,但藍色則最為常用,以區別於工黨的紅色(在坎布里亞部分選區,保守黨卻會選用黃色,以象徵當地朗斯代爾伯爵的家族紋章)。
英國保守黨領袖選舉規則是1965年2月由當時該黨黨魁霍姆勛爵制訂的。按照規則,保守黨領袖由保守黨下院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任何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必須獲得過半數、並且要比對手領先總票數的15%的票才能當選。如果第一輪選舉產生不出領袖,就必須舉行第二輪選舉,在第二輪選舉中, 下院議員只要有人 提名均可參加, 獲過半數的簡單多數即可當選。如果在第二輪選舉中, 候選人均未能獲過半數的票, 就得進行第三輪選舉。這時只有在第二輪得票最多的前三名議員才能成為候選人進人第三輪選舉, 這也是最後一輪角逐, 得票最多者就成為保守黨領袖。
這一規則對保守黨作為執政黨時頗為不利,因此受到黨內一些議員的批評。
作為第一大黨,保守黨現時在下院650席取得306席,與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擁有女皇陛下執政黨的身份。
基本上,保守黨一向主張對絕大部分的事務都減少政府幹預。此外,他們亦向以反對進行進一步的歐洲統合而著稱。很多評論員皆認為,保守黨之所以在1997年大選以後持續處於弱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黨內的歐洲愛好論者(以祁淦禮和夏舜霆為代表)與歐洲懷疑論者(以約翰·韋活和夏偉林為代表)的關系始終處於緊張狀態。不過在近年,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革,現時保守黨黨內已大抵就歐洲統合問題達成一致的共識,即使有分歧也不如以往一般的公開。
至於在卡梅倫上任黨魁以後,保守黨的關注點則開始轉到一些比如環境、政府服務質素與教育一類被歸類為與「優質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上。
另外在權力下放的議題上,保守黨的立場則比較飄忽。在1997年的時候,他們曾經反對把權力下放到威爾士及蘇格蘭,可是對北愛爾蘭卻表態支持。而後來在2004年,保守黨亦曾反對過對東北英格蘭地區實行權力下放。雖說保守黨曾在1997年反對權力下放到威爾士及蘇格蘭,但後來在「新工黨」政府之推動下,這兩地始終實行了權力下放,而保守黨更在有關地方實行權力下放後,對廢除有關的改革表示反對。近年,保守黨亦在西洛錫安問題上確立了自己的立場,支持只有來自英格蘭的國會議員,才有權在僅關繫到英格蘭的事務上投票。保守黨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因為現時實行了權力下放後,由於基乎所有蘇格蘭事務都轉由新的蘇格蘭議會負責,這變得國會無法作出干涉。相反,由於英格蘭沒有自己的議會,導致來自蘇格蘭的國會議員變相有權對英格蘭事務作出干涉。
誠然撒切爾夫人在任首相期間,英國經濟曾出現過不少的波動。但人民真正對保守黨理財能力失去信心的時候,卻是始於梅傑任內的黑色星期三。在1992年的黑色星期三,保守黨政府曾動用上數億元的英鎊,企圖防止英鎊脫離歐洲匯率機制。保守黨政府在黑色星期三的嚴重失誤,再加上在1990年代初出現的經濟衰退,使布萊爾與白高敦的工黨成功在經濟政策上壓倒了備受批評的保守黨。不過,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不約而同地有不少人士認為,布萊爾的「新工黨」所擁抱的市場主導動力,以及公共事業現代化等等經濟政策,其實不外是保守黨一向主張的舊調。
工黨在1997年大選後掌政後,遂立即打算賦予英倫銀行獨立的權力去制定利率。很多經濟學者一直支持這種做法,因為這樣可以使貨幣政策脫離政治因素的干擾,也可以避免時間不一致(在博弈論中,指施政者在落實已計劃的政策時,發現對政府的利益不復存在,結果擱置計劃的理論)的發生。此外,由於於不少國家(如紐西蘭)均相繼在1990年代推行類似的政策,所以改革之聲更日益高漲。保守黨最初是反對這個提議的,因為他們擔心英倫銀行一日得以獨立,他日英國將大有機會放棄英鎊,並加入歐洲單一貨幣的行列;而他們亦擔心此舉會使英倫銀行失去民主制度的監察。可是,由於金融界認為英倫銀行獨立將可使英國通貨膨脹維持於低水平,所以他們對建議表達了強烈的支持,最終亦使保守黨在2000年初接受了工黨的建議。 保守黨在經濟政策上的另一焦點,相信是其歷年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立場。有鑒於黨內歐洲懷疑主義的日益熾烈,時任黨魁兼首相梅傑就曾經在1992年簽訂《馬城條約》時,不顧祁淦禮、夏舜霆和杜瑞爾等的反對,在條款中訂明英國選擇留在歐洲單一貨幣體系之外。自此以後,保守黨的歷代黨魁皆立場堅定地拒絕廢除英鎊。雖然保守黨這一政策深受英國選民所支持的,不過由於歐洲議題之重要性往往在選民的心目中,連教育、醫療、入境和罪惡等事務也不及。根據歐洲議會在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9%的受訪英國選民同意歐盟事務是英國的重要議題,因此,這部分地解釋了為何保守黨始終未能在大選將貨幣議題轉化成選民的支持力量。
最近的數年間,保守黨有不少「現代化論者」認為,保守黨在1990年代與千禧年代初期之所以在大選中頻頻敗北,主要是因為保守黨長久以來與社會保守主義保持著密切關系(這種關系趨使保守黨支持對已婚夫婦提供稅務優惠、支持退休金與薪金脫鉤,以及反對以公共資源供養有能力卻不工作的人士等等)。在這種政策觀的推使下,不少保守黨黨員曾作出批評,比如大衛·威利茨就曾尖刻地指出,保守黨的社會政策猶如「向單親父母宣戰」;而前保守黨主席馬威尼亦曾直言保守黨予人的印象,就如「如果你不是來自傳統的核心家庭,就不會指望我們會理會你」一樣。
自1997年開始,保守黨黨內曾不斷就社會政策的定位展開辯論。有些好像波蒂略一類的「現代化論者」表示保守黨應該修正他們在社會政策上一貫的立場;但夏偉林和大衛·戴維斯卻認為保守黨不可摒棄他們一直把守的傳統價值觀。有論者認為夏偉林等黨魁採取這樣的態度,也是保守黨在選戰失利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保守黨黨員杜麗莎·梅爾更曾著名地抨擊到,保守黨之所以有如此下場,是因為人民普遍感覺它是一個「使人難受齷齪的政黨」。至於自卡梅倫上任以後,情況已漸有改變,現時「現代化論者」已能夠在社會政策上發表更多的聲音。
但是,保守黨領導層近年在社會政策上的改變,並不一定獲得所有人的支持。以保守而知名的記者彼得·希欽斯(Peter Hitchens)就曾批評到,保守黨如此持續地默從於左翼正統思想,只會反映保守黨是一個「沒有用」的政黨

⑩ 謝謝告訴一下,到今天約翰遜有沒有開除那21名投硬脫歐議案反對票的保守黨員的黨籍

「英國首相約翰遜要開除21名保守黨議員簡單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第五,英國議會的議員什麼情況下需要補充呢?當然是議員數量有所減少。議員數量怎麼才能減少呢,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議員因為各種原因辭職,二是議員死亡。補充議員的基本規則是:減少多少議員就補充多少議員,減少的議員是從哪個黨派減少的就從哪個黨派補充。比如,假如這次的21名保守黨議員都辭職了,那麼,就要從保守黨中補充21名議員。

第六,在英國,首相是由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不需要英國民眾選舉。比如,保守黨議員在議會中佔大多數,那麼,保守黨領袖約翰遜就自然成為英國首相。英國議會的議員則要通過選舉,要想成為英國首相,必須首先是代表某個黨派或無黨派的英國議會的議員。比如,如果約翰遜不是保守黨議員,就不可能成為英國首相

閱讀全文

與英國什麼時候開除保守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佛教什麼時候被引入中國的 瀏覽:247
跟伊朗客戶聊什麼話題好 瀏覽:246
英國最大的國家是多少 瀏覽:807
中國銀行如何利用貨幣調控 瀏覽:289
中國學校有哪些紀律問題 瀏覽:556
印度是什麼時候開始統治的 瀏覽:61
盒子裝義大利面怎麼加熱 瀏覽:981
蘭博基尼要多少印度尼幣 瀏覽:322
義大利細面條是什麼做的 瀏覽:259
和平精英國際服五指操作怎麼設置 瀏覽:657
艾滋病毒如何傳入中國的 瀏覽:282
義大利衣櫃一線品牌有哪些 瀏覽:771
美國政客怎麼制裁中國的 瀏覽:950
印度最大傷亡多少軍官 瀏覽:358
伊朗為什麼成為伊斯蘭世界異端 瀏覽:368
如何填寫英國入境旅客信息表 瀏覽:417
印度人喊老公怎麼喊 瀏覽:38
中國庫存糧能吃多久 瀏覽:48
義大利打電話要加什麼 瀏覽:683
義大利鞋都有什麼牌子 瀏覽: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