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什麼是英國清教徒

什麼是英國清教徒

發布時間:2022-06-19 07:44:53

⑴ 清教徒革命的清教徒資料

清教徒是基督教徒的一種,由英國開始,後來受到神職人員的逼迫,轉往新大陸(美國)發展。 清教徒這個名稱在一五六七年首次出現,原是個綽號,用於過份謹慎、無可指摘的人,他們的良知不容許他們作任何的妥協;但我相信清教徒運動在這個名稱出現前,早已存在人的思想中。如果一定要尋根究底,我們就要回到1524年,那年丁道爾(William Tyndale)把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丁氏可以說是英國的第一位清教徒。清教徒的基本特色即希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可說是他們的首要任務。早期改教者如丁道爾的目標即是如此。他們希望英國每位識字的人都擁有一本聖經。
清教徒面對的挑戰,是在專制政權下與世俗妥協的神職人員。英國的改革運動由英王亨利八世正式開始,但是終其一生,他都忠於羅馬天主教的傳統儀式。亨利是為了個人的方便而脫離教皇對英國教會的控制,他的目的是希望在教會的認可下與第六任妻子結婚,故對教義的改革他毫不關心。亨利的繼承人為其子愛德華六世,由於年幼體弱,在攝政王輔助下在位五年;其後由其姊妹瑪利繼位。瑪利是天主教徒,她因大力鎮壓新教徒及宗教改革者,因而有血腥瑪利之稱。一五五八年其妹伊利莎白繼位,改革人士以為終於有了盼望,他們希望身為新教徒的伊利莎白女王是位尊重聖經的女性,豈知她登基後不久,在一五五九年即宣稱自己是英國教會的最高行政首領,於是教會不得不服在她的權下。不久她開始懷疑清教徒,因為他們開始講道,而伊利莎白是以政治家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認為講道是一種有力的政治武器,很可能促成群眾運動對其政權造成威脅。事實上在十六世紀末,倫敦及其四周的城鎮,已經設立一百多個講師的席位。通常在大教會除了有講道的傳道人外,還有講學的。你可以想像這些職位對宣揚請教徒的教義是何等的重要。與此同時,印刷術逐漸通行,印了不少書籍。伊利莎白女王也在聖公會設立不少講席以抗衡清教徒的講壇。一五六〇年她在國會提出教會統一條例(Act of Uniformity),進一步控制教會:根據此條例,英國只能有一個教會,即聖公會,清教徒亦只能在此教會內活動。一五六三年聖公會對神職人員的服飾有所爭論,令清教徒大為不悅,因為這些服飾帶著濃厚的羅馬天主教的味道。二百多人投票決定,清教徒以一票之差敗了。從此事件之後,一直到一六四二年英聯邦成立,清教徒的政治生涯不斷受挫,任何抗議都被否決,所以他們只能講道和寫作。
一六〇三年伊利莎白女王逝世,清教徒就把希望轉到平信徒神學家蘇格蘭王雅各六世的身上,希望他能改變清教徒的命運。於是有些清教徒到蘇格蘭,把年輕的雅各凱旋式的迎接到倫敦,擁戴他為英王雅各一世;但是他與伊利莎白女王一樣,不完全聽信清教徒。他在政治上對清教徒的態度,導致一六一年英王欽定本聖經(King James Version)的發行,這本英文聖經的出版並不代表雅各一世對傳教事業的熱心,乃是由於他對清教徒感到不勝其煩,認為他們當與聖公會內比較開放的學者合作,因而下令請他們共同翻譯聖經,以緩和清教徒的精神與態度。所以我很慚愧的說,英王欽定本聖經原是一個政治產品,這使得清教徒更加感到挫敗。
一五六〇至一五七〇年間,約翰范士(John Foxe)出版兩集殉道見證集,第一集是記載一五五○年代瑪利女王統治期間殉道者的見證。第二集則介紹早期教會的殉道事跡。藉著早期信徒對神至死不渝的信心激勵鼓舞清教徒。此書對清教徒影響極深。
了解這個背景,你就可以明白為何清教徒在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領導下起來反叛,引起內戰並俘擄英王查理一世。他們把幾代以來的積怨發泄出來,最後更將英王斬首。於是英國出現了短暫的聯邦制。在克倫威爾的統治下,清教徒的夢想終於在一六五〇年實現了。 清教徒非常注重察驗個人的良知。修院主義提到心靈的花園是封閉、寧靜的,是反省和安靜的好地方。同樣地,清教徒所說的良知即靈魂的花園,需要不斷地培育,鏟除雜草;所以,察驗良知發出的動機和態度是相當重要的,因而清教徒的良知幾乎完美,對其運作極其敏感。他們深信聖靈的工作多半通過良知來進行。
至於清教徒的敬虔,他們在著作中最常用的比喻,可由羅勃布敦(Robert Bolton)在十七世紀初寫的書為代表,他說:「基督的生活乃舒舒服服的與神同行。」你若與好友舒舒服服地一同行路,你們不需要多談,因你們的心靈有默契,彼此享受對方的同在。清教徒在靈修方面經常提到這個課題,亞伯拉罕與神同行,以諾與神同行,所以我們也當與神同行。而操練與神同行的最高境界,莫若默想式的祈禱生活。 清教徒運動是最認真過敬虔生活的一個運動,遠超過修院制度之外所有的運動。今日基督徒最大的需要,乃是以同樣認真的態度過敬虔的生活,思想如何建立這種生活方式的架構,以致我們不再嚮往其他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清教徒對我們的挑戰,是要求我們認真地過敬虔的生活,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們已經為我們走出了一條路。那些跟隨他們腳蹤的人都結出了美好的果子,如美國最出色的思想家愛德華滋,英國最出色的佈道家司布真,和近代最出色的平信徒鍾馬田醫生。

⑵ 清教徒是什麼樣的人

清教徒 (Qingjiaotu) 16世紀下半葉從英國國教內部分離出來的宗教派別。16世紀上半葉,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國教會(聖公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60年代,許多人主張清洗聖公會內部的天主教殘余影響,得名清教徒。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聖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聖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清教教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道德標准,以及通過教會改革推動政治變革的願望。17世紀上半葉,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的沖突愈演愈烈,導致英國革命,亦稱清教徒革命。內戰期間,議會廢除主教制度。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師大會上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派和獨立派,後者主張地方自願結合的宗教團體獨立,反對凌駕於此之上的長老制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18世紀中葉著名的清教徒佈道家約翰·衛斯理的一句名言成為了清教徒精神的精闢概括:「拚命地掙錢、拚命地省錢、拚命地捐錢」。
拚命地掙錢,是因為清教徒以創造財富為天職,以此作為上帝選民的證據;
拚命地省錢,是因為他們克制禁慾,始終過一種聖潔、理性的生活,並將賺取的財富用在擴大再生產上;
拚命地捐錢,是因為他們需要關照精神信仰、關照社區國家和等人類共同體,他們通過捐錢捐物,在對世間的愛中得到永恆。這三種精神,無疑是清教徒精神的思想精華。

⑶ 什麼是「清教徒」

清教徒是對信徒的一種統稱,而不是一種派別,體現的是一種共同的態度,共同價值觀。

清教徒這個名稱,在1567年首次出現,原是個綽號,形容過分謹慎、無可指摘不作任何妥協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稱謂也算恰如其分。因為清教徒渴望完全按照聖經的原則生活,順服聖經的教導。

一,在教會組織上,清教徒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職人員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二,在敬拜方式上,清教徒渴望一個簡朴、符合聖經的敬拜,以聖經代替己意來規范敬拜。

三,在教義上,清教徒將焦點放在人的重生和悔改上。重生帶來悔改,悔改使人遠離罪。這是聖靈恩典的作為,因信靠十字架稱義的應許稱基督為主。沒有這個過程,誠實的委身是不可能的。

四,在讀經解經上,清教徒採納了馬丁·路德的解經法,以基督為聖經的中心,認為聖經到處都是宣講基督。他們接受聖經字面的意思,以經解經,來認識聖經的一致性。他們不斷地、持之以恆地讀經,根據聖經的教導查驗教義的正誤。

同時,他們注重讀經與實踐相一致,因而清教徒具有很高的道德性。他們忠於神的話語,過與聖經教導相稱的生活。可以說,清教徒運動也是一個讀經的運動。

五,在敬虔態度上,清教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非常注重察驗個人的良知,強調培育屬天的心志,謹守敬虔之心。

很多清教徒用日記的方法在神面前記賬,認真地在神面前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清教徒努力活出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謙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 禱告的個人生活。

六,在講道上,清教徒非常注重講道,深信聖靈的工作與權威,強調原文聖經是聖靈所默示的,這一位聖靈亦向我們啟示,教導人藉著聖靈的光照讀聖經。

方法上,最典型的是在講道與寫作中將內容系統化,通常每個題目有四大點,每大點有分題,分題下有小題,小題可能還會再分下去,好像一棵樹有無數的分枝。清教徒留下了大量的著述,例如湯姆·華森的《系統神學》。

英國本土有組織的清教徒運動,在十七世紀消失。然而清教徒的著作卻長期地影響後代,並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基督教學者與傳道人。如十八世紀美國的愛德華茲,十九世紀中期的萊爾主教,以及近代英國的司布真和鍾馬田。

⑷ 什麼是清教其教義是什麼呢

清教主義,起源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實踐與發展。其因信稱義、天職思想、山顛之城等核心理念,雖然構成宗教行為規范要素,卻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解禁錮人們思想與行為的主流教會傳統的作用,促進了社會世俗化進程,在早期的美國,推動了個性解放,促成建立現代勞動、職業和財富觀,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國家未來追求的目標。它們奠定了今日美國主流文化(wasp)價值觀念的基礎,鑄就了美國民族特性。
清教,基督教新教派別之一。16世紀出現於英國。該派要求以加爾文學說為依據改革英國國教會,承認《聖經》為唯一權威,反對國王和主教的專制。主張清除國教會所保留的天主教舊制度,簡化儀式,提倡過勤儉清潔的生活,故名。後又分為長老派與獨立派。在國內遭受迫害時期曾大量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國,所以人們說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國的清教徒。 清教徒
清教徒並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派別,而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創始人
——約翰·諾克斯 我們根據哪些方面才能說約翰"諾克斯是「清教主義的創始人」呢? 第一點,是根據他的獨立創新的思想 顧名思義,清教徒都是有獨立思想的,他永遠不會是個「代表既成體制的人」;他不光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不是屬於「國立教會」的,就是在其他方面也是一樣。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人生下來就是「代表既成體制的人」,不管在哪一方面,他們永遠站在當權者那一邊,永遠屬於一些固定了的團體。他們只致力於保存舊有的秩序。但清教徒基於他的本性與精神,永遠不會是那個「代表既成體制的人」,這是由於他的獨立性與創新精神,也因為他自己研讀聖經,渴慕認識真理,就不管別人怎樣說。
第二點,約翰·諾克斯有資格稱為「清教主義的創始人」,是因為他能把清教主義信仰的導向原則明確地實行出來。 這些原則,首要的是以聖經——神的話,為最高的權威。這是諾克斯堅守的原則,如果沒有聖經的根據,他就絕對不去做,也不準許弟兄們去做。第二個原則,是主張教會「改革要延伸到根部與枝條」,這話出自諾克斯之口。換句話說,清教徒並不以僅僅在教義上有改革而感到滿足。(諾克斯和他其他清教徒們,與英國的其他帶領的人意見相左,也是出於這原因。)很多人都主張改革教義,都是加爾文派的。但差別之處,在於清教徒對改革的徹底要求,不僅要求改革教義,也要把改革貫徹到實踐方面,包括對教會本質的整個看法。對清教徒來說,改革不僅是修改,或一點改善,改革是教會的「全新的建造」——不僅是將已存在的修改一下,這個建造是根據新約的教導。 他要把教會恢復到新約聖經里的模式。基於此,他認為必須改革教會的儀式,就是教會崇拜的處理和所有聖禮的施行。他這樣說:「向神的敬拜,尤其是聖禮的施行,必須以聖經所指明的為准,不得添加,也不得減少。」又說:「教會沒有權柄,可以自行發明一些宗教儀式,再自行加上重要的意味。」他因為說了這樣的話而受到了指控。他分辯說:「人不可創立或發明一種討神喜悅的宗教,他只能持守並遵行從神而來的信仰,不能加以刪減或修改。」 他所高舉的原則就是這樣。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原則應用出來。沒有所謂理論上或學術性的清教徒。不錯,有人對清教派思想感興趣,但是,除非他們能實行這些思想,否則就是清教主義的叛徒,因為真正清教徒的特色,就是實行。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當時的習慣是在領受聖餐時下跪,這是安立甘派的做法。約翰"諾克斯是第一個教導信徒坐下來領受的。他不但這樣教導,他自己也先實行出來;這是把清教主義精神應用出來的表現。 至於洗禮方面,他拒絕為已被逐出教會的人的兒童施洗,也反對平信徒可以私下給人施洗的傳統,也拒絕在施洗時手劃十架的表號。 有件事很值得留意。諾克斯曾被邀請前往法蘭克福,擔任在那裡逃亡的英國信徒的教會的牧師。在那裡,他和惠廷厄姆(William Whittingham),就是那部著名的日內瓦聖經的主要翻譯者,一起草擬了一份教會崇拜的儀文,以代替他們所摒棄的公禱書,並公開說出他對公禱書的意見,結果被逐出。之後他前往日內瓦,該儀文成了日內瓦的教會所採用的教制,人稱它為「日內瓦典籍」(Geneva Book),直到如今,蘇格蘭教會正式採用的,就是這本教會儀文的典籍。因此,在日內瓦的英國信徒的教會,可算是第一個真正清教徒信仰的教會。這一個事實,可以作為約翰"諾克斯是英國清教主義的創始人的最有力證據。 他對英格蘭的清教徒的影響,在他死後一直持續下去。他在蘇格蘭所寫的《教會改革的歷史》(History of the Reformation),不在蘇格蘭印行,竟然在1578年由在英國的英格蘭清教徒印行出版。不單如此,一位做帶領的清教徒約翰"菲爾德(John Field),在印行約翰"諾克斯的一篇文章的時候,在序言中贊揚他是「神所用的尊貴可敬的器皿」,而且介紹該篇文章「印證他敬虔忠心的勞苦,表明他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 在接下來的世紀中,約翰"諾克斯的影響仍處處可見。彌爾頓在他為處死查理一世辯護的文告中,就多次引用約翰"諾克斯的見解作支持。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約翰"諾克斯有獨特敏銳的眼光,對聖經也有獨到的見解,這尤其表現在必要時與掌權者對抗,甚至要把他置於死地的見解上。彌爾頓能領會到這一點,可見約翰"諾克斯實在堪稱為清教主義的創始者。1683年,查理二世開始公開承認他信奉羅馬天主教,下令在牛津當眾將約翰"諾克斯所出版的著作全部付之一炬,並禁令人民讀他的作品。那時是1683年,而約翰"諾克斯早已在1572年去世。他的影響至深至大,可見他實在是英格蘭,同時也是蘇格蘭的清教主義的創始人。 移民美洲的早期清教徒對政府和掌權者的看法,和約翰"諾克斯所見的完全一致,正如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所說的,他也同樣可算是美國清教主義的創始者。甚至可以認為,他的思想,可說是1776年成功的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動力;他是這種爭取獨立精神的開路先鋒。

⑸ 什麼叫清教徒

清教徒,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的改革派。其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 的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認為《聖經》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徒的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歐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團體中。及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加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清教徒時代,人類史上才真正出現了職業這個概念。當時的職業一詞是calling。Calling含有「召喚、神召、呼喚、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喚你、命令你該有何種行為。這個詞義中無疑含有宗教意義:職業即是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是職業的最初定義。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如上帝曾召喚亞伯拉罕作虔誠且 富有的君王,他憑著信心最後成就了召喚,成為富甲萬國、繁衍眾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喚清教徒開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國國度上的創業視為天職。
他們也肯定現實生活,與出世厭世的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加爾文語)。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
他們也肯定了營利活動,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作為託管人,有天職將財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頓的清教徒領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寫:「若有人問如何能曉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簡單:只要看看神賜給他的產業便成。」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欲、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如此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不是縱欲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
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他們身上值得人們學習的可貴精神非常之多。
由來
英國的加爾文教信徒,屬基督教新教的一個派別。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大陸各派新教、特別是激進的加爾文教在英國的傳播,英國人對英國國教日益不滿。16世紀60年代,在國教會內部出現了新的宗教派別。他們要求按照加爾文教「純潔」國教會;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如廢除主教制和聖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等;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擺脫王權對教會的控制;提倡「勤儉清潔」的生活,因而得名「清教徒」。70—80年代,清教徒人數激增,並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80年代,清教徒分為兩派:長老派(溫和派)只要求國教進行加爾文教化的改革,主張君主立憲,後發展成英國長老會。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多次同保皇派勾結,共謀王政復辟,它代表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另一派是較為激進的獨立派,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只成立聯合會性質的組織;反對設立國教,不贊成教會從屬於國家政權;主張共和政體,該派在長期國會中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中小貴族利益。16世紀末,清教徒受迫害,轉入低潮,斯圖亞特王朝時再次興起,它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和輿論准備。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逐漸掌握了政權。但在取得政權後,轉而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清教徒所開展的活動稱清教運動。16世紀末17世紀初,曾有些清教徒移居荷蘭,後又有更多人遷往北美的英國殖民地。近世英、美等國的清教徒主要是一些標榜「不吸煙」、「不喝酒」、「不看戲」、「不跳舞」之類清規戒律的派別。

⑹ 清教和清教徒

肯定是宗教啦。
清教Puritanism,歐洲宗教改革時代後期在英國出現的一支新教教派。「清教徒」源於拉丁文Purus,意為清潔。16世紀60年代開始稱用,指要求清除國教會中天主教殘余的改革派。在教義上主要受加爾文宗的影響。清教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歐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團體當中。清教的興起則是在伊麗莎白一世時期。

【清教的歷史】

清教產生於16世紀後半期。在亨利八世與羅馬天主教會決裂後,英國國教成了以國王為首的維護國王統治的工具,教會內部仍然腐朽不堪。

16世紀後期,教會內部分虔潔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國教中天主教的殘存因素,他們的主張被稱為「清教」,他們則被稱為清教徒。他們要求信仰上只以新約聖經為准則,而非以教會或所謂傳統制度作為信徒應當遵奉的權威。他們特別強調教會必須是具備聖經所示條件的真宗教和聖潔無庇的真教會。清教是一個廣泛、不確定的名稱,包括許多不同集團和派別。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即提出了和英國國教不同的新的教義、儀式和組織原則。

16世紀末,清教各集團中形成了兩個主要派別,長老派(presbyterian)和獨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上層的利益,主張建立一個隸屬於國家的長老制教會組織。代表人物為T.卡特賴特;後者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認為每個教區應獨立自主,反對國家教會的原則。代表人物為R.布朗。

16世紀末清教運動受到鎮壓轉入低潮,但在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再次興起。清教徒不僅在宗教會議和教會活動中批判主教制政府,還在議會內外積極進行反對專制王權的宣傳鼓動工作,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輿論准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袖均為清教徒。1640~1648年,長老派曾控制政權,極力與國王妥協。1649年共和國成立後,以O.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掌握政權,轉向鎮壓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進運動。17世紀後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許多宗派,作為一個政治團體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清教徒因反對王室的宗教專制和經濟壓榨,屢遭鎮壓迫害,於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難。在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又有許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清教的主要信仰】

清教徒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無論平民還是國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們信奉j.加爾文「成事在神,謀事在人」的預定論。主張建立無教階制的民主、共和的教會,反對國王和主教專權。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聖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聖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他們贊許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儉、勤奮的進取精神。這些觀點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和意志。

【清教的主要影響】

清教對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過重要作用,並對17世紀以後英、美等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給予深遠影響。

⑺ 清教徒的歷史

1.清教徒( Puritan ),是指要求清除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的改革派。其字詞於16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源於拉丁文 的 Purus,意為清潔。 清教徒信奉加爾文主義( Calvinism ),認為《聖經》 才是唯一最高權威,任何教會或個人都不能成為傳統權威的解釋者和維護者。清教徒的先驅者產生於瑪麗一世統治後期,流亡於歐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團體中。 及後,部分移居至美洲。
2.清教徒不僅僅是一種派別,更加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信仰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認為每個個體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他們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⑻ 清教徒是什麼

清教徒(Puritans)是基督教新教中一派,是16一17世紀英國加爾文派的信徒,主張以英國國教形式從上層深入進行宗教改革運動,要求清除國教會中保留的天主教舊傳統、繁瑣禮儀和教規;同時反對君主專制,厭惡王公貴族奢侈游樂生活,提倡教徒過簡朴生活,因而被稱為清教徒。清教主義遂成為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旗幟。由於清教徒的社會政治成分復雜,在他們中間分化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長老派)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貴族的利益,擁護君主立憲,不主張脫離國教會,只希望用加爾文主義進行改革。激進派(獨立派)代表中、小資產階級、中小貴族、城市貧民和鄉村農民利益,擁護共和政體,主張政教分離,反對溫和派的妥協,要求改組國教會,建立由信徒共同管理的獨立自主的教會。16一17世紀間,激進派清教徒猛烈抨擊英國國教制度,因而受到王國政府的打擊和迫害。不少激進派清教徒因在國內無立足之地而逃往異國。

⑼ 英國清教的清教徒和清教的概念

何為清教徒?何為清教?這是研究英國清教運動史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至今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史學界,人們通常認為,「傳入英國的加爾文教成為清教,信仰加爾文教的英國人成為清教徒」 2。而且人們認定,英國清教徒就是主張「純潔」國教會,他們「以資產階級早期思想反對封建主的奢侈游樂生活,甚至敵視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藝術,由此被稱為清教徒」3。蘇聯學者塔塔里諾娃也認為,「英國國教會的敵人極力想清除教會里的一切天主教殘余,因此人們把他們叫做清教徒」4。另一個蘇聯學者約·阿·克雷維列夫也認為,英國清教運動是「採取宗教反對派的形式」進行的「政治反抗」。5 西方學者也有許多人持相同看法。有人認為,那些在瑪麗女王時代逃亡國外的加爾文主義者在伊麗莎白時期回到英國後,「許多人希望清除天主教殘余,這是對清教徒最簡單的說明」6。還有人認為,以約翰·諾克斯為首法蘭克福和日內瓦信教團體試圖建立加爾文式的教會,他們要求「清潔」國教會,即清理其中的羅馬天主教影響,因此被後人稱為「清教徒」。7
應該說,以上僅僅是諸多看法中最普遍的一種,學術界關於清教徒和清教的定義真可謂五花八門。有人認為,由於清教是一個有彈性的概念,所以才導致了概念的分歧。8 還有人認為清教是一個最不明確的定義。9 C. 希爾曾引用國會軍一個將軍妻子的話說,「如果有人對王國的恥辱感到悲哀,或者對窮人的苦惱、對以各種方式壓迫國民以維護當權者利益的做法感到悲哀,那麼他就是一個清教徒」;如果鄉紳維護公共利益和秩序,反對歪惡,他就是清教徒。10 G. M. 特里維廉也認為,「最初,所有希望要麼『純潔』英國國教中天主教殘余、要麼以各種『純潔』的形式各自作禮拜的人都可以稱為清教徒,後來,許多教派和個人通常由於厭惡豪華和酷愛自由者都被稱為清教徒。」11
也有人賦予前幾天和清教的含義比上述說法還要廣泛。A. 弗倫奇認為,「所謂清教徒就是指一個人對其信仰的宗教或道德標准絕對服從」12。「從廣義上講,基督是一個清教徒,保羅·奧古斯丁和聖·弗蘭西斯都是清教徒;從狹義上講,勞德大主教也是清教徒。」13 還有人認為,「自清教徒這個詞在大約1565年伊麗莎白時代的英格蘭第一次出現以來,在究竟什麼是清教徒或什麼是清教的問題上從來沒有取得過一致。當時,清教徒是宗教宣傳中的一個辱罵之詞」,而且在整個16世紀它都是一個「虛詞」而非「實詞」。14 同時他又認為,在那以前,清教徒這個詞已存在一個多世紀,在基督教人文主義運動之前,清教徒是指整個歐洲的天主教徒中試圖按照新約和聖父的教會模式改革教會的那些人,完全與文藝復興的「輪回」概念相一致;在新教改革之前,那些人創造了「純」、「純凈」和「凈化」等拉丁詞語,要求改革天主教。15 最初,英國天主教徒把新教徒統稱為「清教徒」,後來,新教內部又把激進派稱為清教徒。16 有人把這種含義極廣的概念形象地描述為,「假如把清教主義比做是誕生於14世紀的一個嬰兒,而瑪麗女王時代則恰如哺乳期,伊麗莎白女王時代是斷乳期,而詹姆士一世時代就到了青年期,查理一世時代已經是一個堂堂大丈夫,到了1642年終於發動清教革命,從而改變了整個英國歷史和所有清教徒的命運」。17 此外,有人認為,所有批評英國國教會的人都是清教徒,但教會分離主義者,即獨立派,卻不是清教徒。18 有人說,獨立派、長老派和堅持主教制的牧師都可以稱為清教徒。19 還有人對清教這個概念是否存在提出懷疑。20
這里,是非曲直的關鍵在於:要不要把清教與新教區別開來。M.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21 一書中,從頭至尾把這兩個概念混同使用,而那本書的中文譯者更認為「所謂新教亦稱清教」。22 我們認為,新教與清教雖有共同點,卻不是同一概念,萬不可混為一談。在14世紀興起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凡反對天主教神學統治的都被稱為新教,但卻不都是清教。而16-17世紀英國清教徒的革命色彩更是許多新教徒所不及的。當然,我們可以把清教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但是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就其對社會歷史過程的作用和傳統教派劃分來看,說勞德大主教也是清教徒很難令人接受。

⑽ 什麼叫清教徒

首先清教徒不是基督徒
清教徒 (Qingjiaotu) 16世紀下半葉從英國國教內部分離出來的宗教派別。16世紀上半葉,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皇決裂,進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為首領的國教會(聖公會),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60年代,許多人主張清洗聖公會內部的天主教殘余影響,得名清教徒。他們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欲。因其要求在聖公會內未能實現,自70年代起,脫離聖公會,建立獨立教會,選舉長老管理宗教事務。清教教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道德標准,以及通過教會改革推動政治變革的願望。17世紀上半葉,信奉清教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的沖突愈演愈烈,導致英國革命,亦稱清教徒革命。內戰期間,議會廢除主教制度。1843年在威斯特敏斯特牧師大會上清教徒分裂為長老派和獨立派,後者主張地方自願結合的宗教團體獨立,反對凌駕於此之上的長老制度。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清教徒受到迫害。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通過《寬容法》,允許不信奉國教的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會。但對清教徒擔任公職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權才對清教徒完全開放。

清教徒在美國影響最大。17世紀上半葉因宗教不滿和經濟壓力,大批清教徒移居北美。在最早的13個殖民地,80%的教會都具有清教傾向。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英國清教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n95多少錢 瀏覽:196
義大利二次疫情期間缺什麼 瀏覽:279
往義大利郵寄食品怎麼寄 瀏覽:778
越南回程機票怎麼買 瀏覽:725
伊朗每天確診多少例 瀏覽:480
義大利它的首都是什麼 瀏覽:865
2015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135
印度7千盧比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6
英國為什麼舉辦那麼多奧運會 瀏覽:663
英國是白種人的一種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88
美國日本義大利英國哪個不吃月餅 瀏覽:780
中國女排什麼時候再次奪冠 瀏覽:362
南山印尼鋁廠什麼時候投產 瀏覽:804
英國資產怎麼樣 瀏覽:713
伊朗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821
越南買東西回國後怎麼辦 瀏覽:275
中國人在印尼怎麼求救父母 瀏覽:841
義大利北邊是哪個國家 瀏覽:947
越南語教師試講准備什麼 瀏覽:65
怎麼去印度買赫賽汀 瀏覽: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