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培根是個怎樣的人物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新貴族出身,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從政,歷任國會議員、國王顧問、大法官等要職。1621年被指控犯有受賄罪而下台。他的主要著作是《偉大的復興》,包括《論學術的進展》和《新工具》兩冊。培根還是一位政論家,著有《政治和倫理論文集》。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鳴鑼開道者。他最早表達了近代科學觀,闡述了科學的目的、性質,發展科學的正確途徑,首次總結出科學實驗的經驗方法——歸納法,對近代科學發展起到指導作用。培根是除舊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對經院哲學的科學觀和傳統邏輯思維方式的批判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我們應該從「除舊」和「立新」兩個方面評價他對自然科學所做的偉大貢獻。
❷ 培根簡介!緊急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生於貴族家庭。曾任掌璽大臣和大法官,晚年脫離政治活動,專門從事科學和哲學研究。他是新貴族的思想代表,反對君主權神授和君權無限,主張限制王權;擁護清教主張改革,但反對革命。他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提出必須清除它給人們造成的錯誤認識和偏見(他稱之為假相),以便給認識和科學掃清道路。他繼承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承認自然界是物質的,認為構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單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簡單性質,它是有限的不變的。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組合構成的。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運動是有規律的,其形式是多樣的。他稱事物運動的規律和規定性為形式。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形式,從而獲得行動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他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源。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藉助於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迷。他重視歸納法,強調它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它是唯一正確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繹法的作用是片面的。他把自然科學中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學上來,造成了歐洲近代哲學所特有的局限性。他的哲學具有神學的不徹底性,他主張雙重真理,承認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等宗教教條。他的唯物主義哲學對近代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新工具》、 《學術的進步》 、 《新大西島》等。 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廣泛的影響,哲學家由此把它看成是從古代唯物論向近代唯物論轉變的先驅。弗朗西斯·培根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佔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話: 代表性文字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定的結論;最後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和《新工具》(1620)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❸ 培根是哪國人啊
英國人。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3)英國大作家培根是什麼人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培根從根本上批判了自古希臘以來的學術傳統。他不滿意古希臘哲學家以及由此而發端的輕自然哲學,重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神學的學術傳統,他認為正是這種傳統妨礙了自然哲學的發展,使自然哲學處於幼稚狀態。
培根認為,古希臘哲人僅有的一點自然哲學研究,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研究也是不得門徑的。培根批判亞里士多德的思辨哲學,認為亞里士多德把對自然的認識從屬於無用的思辨、邏輯和辯證法,以潛能和現實等邏輯范疇構築世界,這就使他的自然哲學富於思辨而無實際用途。
❹ 關於培根指的是誰呢
關於培根指的是納撒尼爾·培根(Nathaniel Bacon,1647年-1676年),是美國英屬殖民地弗吉尼亞培根起義的領袖,英國散文作家,法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科學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
培根是父親第二位妻子的最小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一個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她的妹夫是伊麗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勛爵,有了這種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再加上才華出眾,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宮廷的機會.
培根的思想及其貢獻
培根是第一個意識到科學及其方法論的歷史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他試圖通過分析和確定科學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應用方式,給予新科學運動以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位哲學家,他一開始就探索實驗方法的各種可能性,他說他要做科學上的哥倫布。
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學術的進展》,這是解釋他的見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讀物。
1620年,他主要的著作《學術的偉大復興》出版了一部分,這部書到他死時還沒有寫完。
做事有三個步驟,准備討論或審查,以及完成,如果你追求的是高速,那麼在這三項當中,應盡可能地讓更多的人參與中間一項的工作,而讓較少的人加入第一項和第三項的工作。
❺ 培根是誰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ViscountStAlban),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培根12歲入劍橋大學,後擔任女王特別法律顧問以及朝廷的首席檢察官、掌璽大臣等。晚年,受宮廷陰謀逐出宮廷,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學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集成《培根隨筆》。1626年3月底,培根由於身體孱弱,在實驗中遭受風寒,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❻ 培根是什麼人物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後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現在到處都有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它手段來踐踏公眾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當這樣的人被捕時,他們往往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每個其他人也都在行騙。如果認真對待這種辯護,看來那就意味著行騙的政客會逍遙法外,除非懲罰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話卻與眾不同:「我是這五十年來英國最正義的法官,但給我的定罪卻是這兩百年來議會所做的最正義的譴責」。
有這樣一種積極而充實的政治生涯,似乎就無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氣和在本冊中佔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最初發表於1597年,以後又逐年增補。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話:
青年人更適之發明而非為判斷,更適之實干而非為商議,更適之創新之舉而非為既定之業……老年人否定之多,磋商 之久,冒險之少……若青老兩結合,必將受益匪淺,……因為彼此可以取長補短……
——《談青年和老年》
有妻室兒女者已向命運付出了抵押品……
——《談婚嫁與單身》
(培根自己結過婚,但沒有子女)
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論述科學哲學的。他計劃分六個部分來寫一部巨著《偉大的復興》。打算在第一部分重申我們的知識現狀;第二部分描述一種新的科學調查方法;第三部分匯集實驗數據;第四部分解釋說明他的新科學工作方法;第五部分提出一些暫定的結論;最後一部分綜述用他的新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可想而知,這項宏偉的計劃——可能是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最有抱負的設想——從未得以完全實現。但是可以把《學術的進展》(1605年)和《新工具》(1620年)看作是他的偉大著作的頭兩個部分。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採用實驗調查法。由於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的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並不是我們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後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方面並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採用的方法的核心。
培根的最後一部著作是《新西特蘭提斯島》,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想起托馬斯·摩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於而且直接來自於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
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
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雲;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明了對數)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 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麼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並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於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於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網路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並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學發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於他的一邊傾斜。
❼ 請問,培根是哪位文學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聖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國文藝復興
時期散文家、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❽ 培根是個什麼樣的人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培根作品《新工具》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論說文集》最能體現培根的寫作風格:文筆優美、語言凝練、寓意深刻。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熏陶指導。如: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
「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葯,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思想中的疑心就好培根作品《論說文集》象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的。疑心使君王傾向專制,丈夫傾向嫉妒,智者傾向寡斷和憂郁。」
「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培根一生在學問上成就很大,然而作為政客他飽嘗了仕途之艱辛。做女王掌璽大臣的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當政,他才逐漸得到升遷,先後擔任過法院院長、檢察長、掌璽大臣等,還被封男爵、子爵等貴族尊號。然而,後來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職。成為平民之後,培根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問研究中,他最終成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創始者。1626年4月培根離開了人世。
❾ 培根是什麼作家
一、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培根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論斷,至今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二、作品簡介及主要內容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思想家》、《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從《培根隨筆集》的 「論真理」、「論死亡」、「論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愛哲學的培根。從「論高官」、「論王權」、「論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衷於政治,深諳官場運作的培根。從「論愛情」、「論友情」、「論婚姻與獨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幸運」、「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作偽與掩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三、閱讀感受
透徹的說理,雋永的警句。善於用詩化的語言闡述精闢的哲理。
四、培根名言
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2.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3.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4.人類智慧和知識的形象將在書中永存;它們能免遭時間的磨損,並可永遠得到翻新。
5.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6.在讀書的時候,我們與智者交談;在生活的事務中,我們通常都是與愚人交談。
7.有的知識只要淺嘗即可。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讀其中的一部分即可,有的書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8.讀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9.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居或隱退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
❿ 培根的簡介及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散文家、哲學家,實驗科學的創始人,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是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以及《學術的偉大復興》等。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新貴族家庭。12歲的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曾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法國巴黎。1582年,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英鎊,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