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開車為什麼靠右行駛,跟英國不一樣,不是從英國分裂出來的嗎
美國只有一部分人是歐洲移民的後代,但歐洲不等於英國。歐洲有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奧地利、荷蘭、希臘、波蘭、芬蘭、挪威、瑞典、瑞士、丹麥、捷克、匈牙利、土耳其、立陶宛、烏克蘭、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很多國家。美國開車靠右行駛是他們的習慣和由此產生的規則。
❷ 英國美國歐洲三國近代政治現代化道路不同點及相同點
他們統一的都是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不同的是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美國是民主共和制,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❸ 英國 法國 美國在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上有何異同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不同
英國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一起領導革命,建立的是君主立憲制,革命不徹底還有多殘留
法國革命比較徹底也比較曲折,建立的是共和制
美國是殖民主義壓迫引發革命,建立的是三權分立制度
❹ 在中國,和香港、英國、美國的交通規則有什麼不同
中國大陸和美國採用右側通行的交通規則,而香港承襲英國的交通規則是左側同行。但是,美國和香港都採用英里,英國雖然積極推進公制單位,但是在道路交通上還保持英里制。
❺ 為什麼日本、英國等國家行車靠左而不像中國、美國一樣靠右
因為左側行駛原本是正常會發生的現象。現而今我國,美國右側行駛才是「異端」
你思考一下古代沒有汽車,騎馬是怎麼上馬的吧,上馬之後你還要右手拿武器捅對方啊。那你攀爬的時候是不是左側輔助上馬最為順手?
正因為上馬的姿勢是左側上,那當然接著進入工業時代,發育出的任何交通工具(包含汽車),都該是左側上是正常的。對應道路也是左側行進。
問題就出在接下來出生了一個人,名叫拿破崙!
也許你在拿破崙之前,對「雅各賓派」「吉倫特派」這個名詞也有所耳聞。沒錯!源於資本主義的左右派,在這里,也有了立場。任何事情都要分個主次高下。
就譬如上車,行車這件事,支持原有左上左行的,那就是貴族,保守階級。為了支持革命,我必須右上右行。
於是靠著這個理念,拿破崙開始試圖統一歐洲---最後沒統一,倒是把右上右行規則向周圍推廣了(其中就包括日後工業大國德國)
英國繼續維持左上左行,但是其殖民地美國獨立後就不幹了,也鬧著要和老宗主決裂,也規定了右上右行。
正因為美德兩大(汽車)工業國的異端,右上右行規則,得以推廣到全世界。
很不巧,日本在這一方面倒是很保守,並發展出了自己的汽車工業,因此日本維持了左上左行規則。(現而今,除開日本,印度等英國前殖民地基本也都是維持了左上左行。這樣來說日本還真是保守吶。)
我國則是1945年之前是左上左行,後來跟著蘇聯老大哥,慢慢改為了右上右行。
但是值得說的是:雖然汽車右上右行了,但我國的火車還是左上左行,不是右上右行!!
❻ 有關英語方面的知識:請大家幫我查一查有關英國、美國行車方向的不同。
「右派」,多是典型大陸國家,如美國、加拿大、中國、俄羅斯、德國、法國、巴西等;「左派」,多是典型島國和半島、次大陸國家如:英國、日本、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左派」曾經風靡世界靠右行還是靠左行,並非一開始就固定,而是長期演變的結果。在古時,無論中外,道路行走的規范都是相當地方化的,但道路延長,交往擴大,地方性習慣區域化,區域化習慣變全國性規范。 這一時期,世界上較多被採用的,恰是與現在完全相反的靠左行。按照英國人的說法,他們靠左行可上溯到古羅馬帝國。而在中世紀的歐洲,到底靠左還是靠右,最先根據的是騎士們的習慣。一則,人們騎馬,習慣是左腳先上橙,右腳再跨上,自然得是在路左上馬;再則,騎士的任務是經常為面子、美人策馬持矛決斗,而騎士的標准戰斗姿勢是右手持武器,左手挽盾持僵,要方便地刺殺對手,自然得靠在路左。 日本靠左行的歷史緣由與此類似,武士雖不為美人決斗,但和歐洲的騎士一樣經常面臨決斗。武士長刀在左側,便於右手拔劍,身體左邊是脆弱的空當,自然靠左行才能掩護空當便於攻擊防守,武士靠左走,老百姓不敢右行迎頭冒犯,遂舉國「咸於左派」。 拿破崙開創「右派」陣營說來有趣,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靠右行駛的緣由還得扯上拿破崙。法國大革命前,法國貴族的馬車同樣也是習慣左行。在受盡壓迫的底層人民看來,「靠左行」意味著貴族與特權,而「靠右行」則帶有「革命」的意義。於是,法國大革命了,車輛右行了。 拿破崙上台後,發動了征服歐洲的戰爭。法國佔領了哪裡,就把靠右行規則帶到哪裡。德國、俄國、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等等。正是,自從有了拿破崙,歐洲不再集體搞「左傾」。同樣,英國也把自己靠左行的規范一一帶到它廣闊的殖民地。像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澳大利亞、南非等等就堅定不移地走「左」的路線。 美國改變「左右」力量對比在英國眾多的殖民地里,美國是個例外。由於美國經過與英國長年戰爭才有國家獨立,而法國在其中多少給予了一定幫助,為徹底與英國劃清界限,美國在建國伊始便由道路交通的「左派」轉為「右派」。 由戰爭原因改變「左右陣營」的不僅僅是美國,匈牙利、奧地利、捷克就是在二戰中被德國佔領才改為靠右行駛的。 當美國加入到「右傾」陣營後,「左右」的力量對比開始發生明顯改變。眾所周知,由於汽車駕駛觀察路況的需要,靠右行駛和靠左行駛決定了「左駕車,和 「右駕車」之別。美國是現代汽車工業的發祥地,美國的「左駕車」源源不斷地傾銷世界各地,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很多國家靠左走還是靠右走的問題。 中國便是典型,1945年以前,中國一律是靠左行駛的。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主要是英國勢力范圍。抗戰勝利後,美國汽車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左駕車」一舉佔了數量優勢,由是之故,國民政府下令從1946年1月l日開始,汽車一律靠右行。另外,美國也順便「左右」了加拿大。 駱駝阻止巴基斯坦「右傾」並不是所有國家的「左右路線」改變都如加拿大和中國這般順利。在改變「左右路線」時,習俗給變革帶來很大阻力。例如瑞典,起初屬於「左派陣營」,但由於周圍的國家,如挪威、芬蘭等都是「右派」,這給瑞典的跨國交通帶來諸多的不便。 於是,瑞典為「左右」問題進行了公民投票。結果超過80%的國民不同意改革。 交通規則中的兩個「陣營」 世界人口最多的5個國家中,有3個是靠行右駛的:中國、美國和蘇聯。另外兩國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則是靠左側行駛的。其他各國也各不相同。例如,加拿大、古巴、巴西、德國、希臘、墨西哥和摩洛哥諸國是靠右行駛的,而南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澳大利亞、泰國和日本諸國則靠左側行駛。 北美大陸的國家均靠右行駛,只有鄰近的島國靠左行駛。除蓋亞那和馬爾維納斯群島之外,所有南美國家都靠右行駛。歐洲各國也靠右行駛,但不列顛、愛爾蘭和馬爾他除外。非洲和亞洲的交通規則也各不相同。 馬車夫的位置 18世紀以前的風俗,曾對交通規則產生過影響。不論是沿著馬路還是沿著胡同步行或騎馬,順著左側行動是一種保護性姿勢,在必要時雙方都能抬起右臂拔劍或挺矛。另一個因素是人們從左側上下馬,騎士們的上馬石最初都散放在左側的馬路牙子上。 羅馬教皇卜尼法八世在1300年宣布舉行第一個基督大慶紀念時聲明「條條道路通羅馬」,並指示赴羅馬的朝聖者須靠左行走。這個布告帶有法律上的強迫性,影響西歐大部,歷時500多年。 為什麼近來大多數不受英國影響的國家要改為靠右行駛呢?其原因可追溯至18世紀後期,當時大貨車是由6匹或8匹馬成雙成對地拉著的,如美國東部的大篷車。趕車的坐在馬後的左側,用右手執鞭趕車前行。當迎面駛來兩輛馬車擠在一條窄路上時,兩個車夫自然而然地把車側移至右邊。這樣能俯視自己的左側,以免撞擊車軸或車輪。 美國要求對開車輛靠右行駛的已知最早的一項法令是1792年賓夕法尼亞州頒布的條例:規定在蘭開斯特市和費城之間的賓夕法尼亞公路上通車只能靠右行駛。國家早期生產的汽車,舵輪放在前座左側,以便容易讓過狹路相逢的車輛,正如過去大篷車一樣,也是左側挨著左側地錯車的。 美國汽車商生產舵輪在左的汽車,似乎影響加拿大人靠右行駛。其後,南美各國也成為美製汽車的市場。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大多數法國貨車頗似大篷車,車夫也坐在馬後左側,這就推動了靠右行駛。法蘭西革命時代,反天主教的羅伯斯庇爾及其雅各賓派成員又發出舊令「靠左行駛」,壓倒靠右部隊以及他的大型輜重車都靠右行駛,公民仿效,遂成傳統。凡被拿破崙征服的國家,右行成為慣例。甚至在埃及也是如此。 從左駛改為右駛,俄國是在沙皇時代改變的,中東國家是在奧斯曼帝國時代改變的,而中國則是在1946年國民黨時期改變的。不過,英國未改,英國現在或過去統治的大多數國家也未改。在1981年,只有兩個英國控制下的地方改為右側行駛,一個是直布羅陀,因為它接近靠右行駛的西班牙;一個是貝里斯,因為它靠近右駛的瓜地馬拉和墨西哥。 英國的影響范圍 英國為什麼要保持靠左行駛的規則呢?主要原因似乎是英國18世紀和19世紀的貨車比大篷車小,而且車夫座位在前。車夫坐在右側座位上,這樣他才能右手揮動長鞭而不碰身後的貨物。如果迎面來車,車夫就引車左行,使臨近車輛貼身而過,不相碰撞。生產汽車時也是如此,很自然地把舵輪裝在右側,司機左手調擋,右側可見車外的後反射鏡。然而,用腳方式卻符合世界標准,即左足踏離合器,右足踩車閘和加速器。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皆用右手、右足的緣故。所以,右足要做的事兒也多些。 到19世紀,英國的左行影響不僅傳到附近的歐洲,而且還傳到遙遠諸國,如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和太平洋的島嶼。靠左行駛的英國軍隊的長期佔領,使南非、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至今車輛還靠馬路左側行駛。 自19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英國把左行法規引進新加坡、香港和上海國際租界。跟著是中國和菲律賓。後來到1859年,海軍准將培利打通日本進行國際交往之後6年,維多利亞女王派遣全權大臣羅斯福·阿爾考克爵士赴日,勸說它下令左行。當時的日本非常仰慕英國,就接受建議,規定左行,一直延續到今天。美國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本想把它改為右行,但未成功。 瑞典是歐洲大陸最後未被拿破崙征服的靠左行駛的國家。他們縱然於1527年變為馬丁·路德的信徒,可是除了卡爾12世紀統治的16年是靠右行駛以外,都遵循1300年羅馬教皇卜尼法八世的法令。但是,1967年他們又改為靠右行駛了。這種變化的一個原因,是所有薩勃型和沃爾窩型汽車的大型出口市場都要求舵輪放在左側。 八小時的改革 最近,有兩個國家,或者更准確地說,有兩個國家的部分地區,從右行改為左行。一個是東帝汶島,即從前靠右行駛的葡萄牙的殖民地,它在1976年變為靠左行駛的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省,所以改為左行。一個是沖繩,它在最近也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該島居民在美國佔領下是靠右行駛的。而在1978年7月,它又成為左駛的日本的一部分,於是就改為左行了。7月29日晚上10點鍾起,禁止通行8小時。這給工人們時間以改變交通標志、信號燈和停車站。日本特派2,500名警察加強戒備,在戰略地點停駐了百輛救護車。到上午6點鍾,一聲警報後開動了所有的交通信號,大街和馬路上的車輛都靠左行駛了。這次變動共花費了8,000萬美元。
❼ 美國為什麼走上一條不同於英國普通法的發展道路
一談到制度的歷史起源問題,我們這些在學校中被灌輸了最粗鄙的決定論哲學的人,馬上就會想到歷史規律、歷史趨勢、歷史必然性之類的東東。然而,事實上,優良的制度,經常是種種偶然因素因緣際會而形成的。比如,憲政制度,就是種種因素在英國偶然匯聚而形成雛形,然後又在美國得到完善的。如果仔細地追溯憲政在英國、美國發展的里程,我們可能只好感嘆說:英國人、美國人的運氣太好。 再比如普通法,大概也是這樣在英格蘭的土壤上形成的。專門追溯了英國普通法誕生過程的R.C.卡內岡教授就是這樣看的:「我覺得無論就一般而言的總體歷史發展,還是具體到普通法的確立過程,偶然因素的作用是如此地顯著以致我們不能對它充耳不聞。」(《英國普通法誕生》,第137頁)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如果」,如果沒有那些「如果」中的任何一個,則普通法都可能不會誕生,我們也就不可能看到這一堪於羅馬法相提並論的偉大的法律秩序。 這本來應當是一個常識。舉例而言,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古羅馬的西塞羅,到美國制憲者,甚至一直到中國周制的實踐,均將混合政體視為最優良的政體。這種跨越千古的不約而同,可以證明,混合政體設計之所有優良的,不是因為羅馬人實施了它,不是因為美國憲法肯定了它,而是因為,從人性的基本預設來看,從政治科學的邏輯來看,它本身就是一種優良的治理模式,因為這種模式在秩序與自由之間尋得了最佳的平衡。 不幸的是,誠如斯特勞斯在《自然權利與歷史》一書中所揭示的,近代勃興的、滲透著歐洲大陸唯理主義色彩的歷史主義和相對主義,卻以謊稱自由的多元主義替換了這種古典政治科學。現代的政治學家聰明地選擇了和稀泥的策略:每種政體都是適應某一特定國家在某一特定時代之特定需要的,因而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正當性,因此,不能以某個絕對的標准對其統治方式提出任何批評。 單純就經驗事實層面觀察,我們不能不看到,相比較而言,實行普通法制度的英國、美國之憲政制度始終比較穩固,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主要是對於個人之生存和尊嚴最為根本的消極自由——得到了更為完善的保障。 即便是在經濟方面,普通法國家的表現也明顯地優於歐洲大陸實行民法體系的國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的保羅·馬霍尼曾在2001年發表過一篇文章《普通法與經濟增長:哈耶克也許是正確的》(Paul G. Mahoney,The Common Law and Economic Growth: Hayek Might Be Right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1, vol. 30, issue 2, pages 503-25),用經驗數據證明,在1960年到92年期間,實行普通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顯著地高於民法國家。實際上,自由市場制度正是在十八、十九世紀前半期的英國及那之後的美國最為典型,更具體層面上的企業組織方式、技術發明創新、金融產品等等,也大多源於英美。我們當然不會說,普通法與這些經濟表現之間,存在著決定論性質的關系,但其間必然存在著某種值得肯定的關聯。 但對於理論研究而言,僅靠這些經驗事實,是不足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的,還需要從法律內在的制度結構對此進行分析。這是一件浩繁的理論任務,哈耶克的《自由憲章》、《法、立法與自由》,及由筆者翻譯、剛剛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已故義大利著名自由主義學者布魯諾·萊奧尼的專著《自由與法律》,均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他們的結論是清楚而有力的:偶然地誕生於英國的普通法,比起歐洲大陸的民法體系來,更有益於保障個人自由。 這個結論,當然是頗富爭議性的。不過,筆者打算接受這個結論。那麼,據此,筆者立刻可以得出一個大膽的——在大多數學者看來可能過於輕率的——結論:近代中國在法律制度建設上,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不是很恰當的道路。
❽ 試比較農業革命的三條道路英國式道路,普魯士道路和美國式道路的異同
普魯士式道路是改良的道路,沿著這條道路,農奴制地主經濟緩慢地轉化為資產階級的容克式經濟,同時分化出少數大農,廣大農民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農業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比較緩慢。
資產階級容克式經濟保留的封建殘余,一方面使大量僱工生活貧困,影響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鞏固了容克地主的地位,而國內狹小的市場促使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拚命加緊奪取海外市場和領土,把德國變成特別富有侵略性的軍事主義國家。
俾斯麥及其「鐵血政策」的實行,使普魯士軍國主義由此發展到頂峰,並成為德國軍國主義的傳統並保留下來。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形成促進了德國的統一,但統一後它的惡性發展直接導致了強烈的民族沙文主義及德國軍國主義,使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總體來說在消極方面是遺留了大量軍國主義與封建殘余。
❾ 為什麼中國美國歐洲大陸汽車都靠右行駛,而英國靠左行駛
為什麼中國美國歐洲大陸汽車都靠右行駛,而英國靠左行駛,因為英國的交通法跟中國美國都不一樣,就如香港似的,都是靠左行駛。
❿ 為什麼英國和香港是靠左行駛,而中國和美國是靠右行駛
早期右駕右行
依據人體工程學原理,90%以上的人習慣使用右手,為准確安全地使用排檔和剎車,設計師自然將駕駛座設定在右邊。而早自馬車時代,歐洲的人、車都有右行的習慣。汽車初問世時,車主絕大部分雇有司機,為方便司機為主人開門, 早期汽車自然而然是右駕右行。
英國右駕左行
要想了解英國及其聯邦成員國為何右駕左行,這還得翻開中古時期英國的「騎士決斗史」。以名譽為「第一生命」的英國騎士,上馬決生死時,因右手持用武器,所以馬匹必須靠左走,才能准確地刺殺對手。這樣在不斷地練習和對決中,騎士靠左行就成為習慣,久而久之,朝野蔚然成風。當駿馬換成汽車時,現代英國騎士仍然沿襲右駕左行的傳統,並帶到了殖民地。
歐陸左駕右行
本世紀20年代,隨著車禍的頻繁發生,有的車廠經研究發現,若右駕又右行,遇到超車,會影響視線,於是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左駕右行的新車款;到了1927年,歐洲大陸達成「左駕駛座靠右行駛」的制式行車規則。英國基於保守的傳統,仍然堅持「右駕座」的設計,但在「遵守交通安全」的共識下,首創道路中央分道標線,得以兼顧行車安全與「面子」。
鬼子當年學英國,因為當年英國最牛x。
中國靠右則是因為當年引進了一批美國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