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什麼法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何歷史意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英國的早期議會英國議會又稱威斯特敏斯特議會,英國議會制度起源於13世紀。14世紀中期,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由貴族和主教組成,稱為貴族院,下院由騎士和市鎮平民組成,稱為平民院上院的權力高於下院。13世紀末以後,議會經常召開,議員由貴族、市民和騎士組成,由於各個階層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開會,14世紀以後,議會逐漸分成上下兩院。此後,下院的權力不斷擴大,15世紀末,下院已經有提出財政議案和法律議案的權力。但是,這一時期議會仍然是封建性質的等級代議機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成為資產階級同代表封建勢力的斯圖亞特王朝斗爭的政治中心。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①新航路開辟後,大西洋沿岸成為歐洲的商貿中心,英國資產階級積極拓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②由工場主、商人、銀行家、農場主等組成的新興資產階級迅速成長。③一些貴族也從事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活動,成為新貴族。④、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導火線: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權神授」推行封建專制,實行嚴厲的宗教政策,損害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國王查理一世更加專橫,極力加強王權,與議會矛盾尖銳,引起清教徒的不滿。1637~1640年蘇格蘭人民為反抗英王查理一世專制統治的起義。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過:開始:1640年,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⑴、議會斗爭時期(1640-1642年)。1640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召集議會開會,議員要求限制國王的權利。掀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⑵、內戰時期(1642年-1649年):1644年7月,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在馬斯頓荒原戰役中打敗國王軍隊。年底,克倫威爾建立新模範軍。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於1645年在納西比戰役中殲滅國王軍隊主力。 ⑶、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⑷、共和國時期,克倫威爾掌握了政權,擔任「護國主」,實行有利於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政策。 ⑸、復辟時期:(1660-1688年)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 。 ⑹、光榮革命: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4、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規定取消國王中止法律的權力,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征稅;和平時期未經國會同意,國王無權招募和維持常備軍。《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國王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制約,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1701年議會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進一步限制王權,提高了議會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鞏固了君主立憲制政體。怎樣理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英國「光榮革命」後建立起來的。光榮革命以後,議會相繼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它們所確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權」基本原則,構成了英國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特點是,在保留古老的憲政傳統和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基礎上,將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 在這種政體下:1.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國王名義上有任免首相、召集或者解散議會等很大的權力。但是國王必須根據國會意願行使行政權力。 2.議會成為國家權力中心。議會擁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 議會制約國王權利。3.政府實行內閣制。由國王任命在議會選舉中獲多數席位的政黨領袖出任首相並組閣,向議會負責。首相身兼政府首腦是最高的決策者、領導者,是國家實際的控權者,掌有國家的行政和立法大權。 5、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意義和影響: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它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d
2. 1869年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
(A)
1凡未經議會同意,以國王權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2近來以國王權威擅自廢除法律或法律實施之僭越權力,為非法權力。
3設立審理宗教事務之欽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類指令與法庭,皆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經國會准許,借口國王特權,為國王而徵收,或供國王使用而徵收金錢,超出國會准許之時限或方式者,皆為非法。
5向國王請願,乃臣民之權利,一切對此項請願之判罪或控告,皆為非法。
6除經國會同意外,平時在本王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皆屬違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為防衛起見,得酌量情形,並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置備武器。
8議會之選舉應是自由的。
9國會內之演說自由、辯論或議事之自由,不應在國會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彈劾或訊問。
10不應要求過多的保釋金,亦不應強課過分之罰款,更不應濫施殘酷非常之刑罰。
11陪審官應予正式記名列表並陳報之,凡審理叛國犯案件之陪審官應為自由世襲地領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讓與及對罰金與沒收財產所做的一切承諾,皆屬非法而無效。
13為申雪一切訴冤,並為修正、加強與維護法律起見,國會應時常集會。
人們可以看到「十三條」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如第1、2、4、6條;二、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如第8、9、13條。
意義:
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的原則,具有憲法的性質,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3. 英國三次議會改革
1832年議會改革
1832年議會改革是19 世紀英國議會選舉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國新興工業資產階級進行的爭取同土地貴族重新分配政治統治權及擴大選舉權的改良運動。
這次議會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變動,並沒有造成重大的體制改革。掌權的仍然是貴族;選舉資格的限制也僅僅從身份資格轉為財產資格,身份歧視變為財產歧視。工人和貧困農民等社會絕大多數成員仍然在受歧視之列。
意義:
它是向舊制度的公開挑戰,向土地貴族和金融寡頭盤踞了幾百年的地盤進攻。改變了幾百年的選舉議員的做法,這意味著土地貴族和金融寡頭不得不作出讓步。26個有兩個議員的城市全是新興的工業城市;21個中等城市也不乏工業城市。因此,工業資產階級無疑絕對是這次改革的絕對獲益者,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資產階級的要求,迫使土地貴族、金融寡頭讓出部分權力。這樣,中產階級在議會中取得了強大的地位,成為了有權的階級。雖然他們並不掌權,但在此後數十年間,雖代表土地貴族的議員在下院仍占優勢,但一切決定都不得不考慮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與土地貴族、金融寡頭達成妥協,結成同盟,共同統治英國。
1867年議會改革
1867年議會改革是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反對貴族寡頭統治,爭取擴大資產階級民主的政治改良運動。
1832年議會改革雖然為工業資產階級開辟了執掌政權的道路,但英國選舉制度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不民主現象仍然很突出。人民群眾的絕大多數仍然沒有選舉權,「腐敗選區」僅僅縮小了數目,仍然存在部分工業資產階級也被排斥在選舉權之外。
1867年7月15日,議會下院通過第二次議會改革法案。8月15日,法案正式成為法律。
1867年改革法案規定:重新調整選區,取消四十六個「腐敗選區」的議會席位,分配給新興城市。進一步降低了選舉資格限制,擴大了選民范圍。在城市中凡繳納貧困救濟金的房主和年繳納十鎊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少於一年的房客享有選舉權;鄉村居民凡每年有無鎊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十二鎊地租的佃戶均享有選舉權。這次改革,使選舉人數由135萬增加到250萬。但英國廣大勞動人民仍被剝奪了選舉權,廣大婦女都沒有選舉權。
意義:
(一)工業資產階級從此具有主宰地位,進一步消除了英國議會制度中的積弊和腐敗之風,徹底打破了以前貴族在議會中一統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
(二)由於選民擴大,政黨要站住腳,必須成為群眾習慣的黨,極大地推動了政黨政治的發展,使爭取選民成為政黨活動發核心。
(三)保守黨已轉變為代表資產階級的黨。
(四)工人暫時被籠絡,但從長遠看來,也給工人政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1884年議會改革
1884年議會改革是英國資產階級為鞏固資產主義議會民主而進行的政治改良運動。
從1868年起,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1880年,自由黨在國會選舉中擊敗保守黨而獲勝,組成第二屆格拉斯頓內閣。1884年,自由黨為了在農村爭奪選票,緩和農村居民要求政治權利的斗爭,進行了第三次國會選舉改革,頒布了「人民代表法」,該法案規定: 再次擴大公民權, 把1867 年曾授予自治市的公民權擴大到郡的工人(房客及其家庭);重新規定選民的財產資格,無論是在郡和自治市,每年只要有10 英鎊價值的任何土地或住房的人即有選舉權;建立一種新的內部服務資格,主要是給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農業工人的選舉權。
1885年在格萊斯頓的推動下, 又通過了「重新分配席位法案」。新法案規定: 取消人口不足115 萬人的城市在下院中的席位, 而把這樣的城市分別並入所屬各州;人口在115~5 萬的城市只留一個席位。空出來的席位分配給英格蘭(64) 、威爾士(4) 和部分新興城市;除了22 個城市外,其他各城市和各州一律實行單一代表選區制, 大體上每514 萬人選出一個代表, 從而接近於平等代表制原則。以上兩個法案的通過,習慣上稱為19 世紀英國的第三次議會改革,即1884 年改革。這次議會改革雖然使選舉權擴大了,但仍然受到財產資格的限制。另外婦女仍沒有選舉權。
意義:第三次議會改革中,統治階級在面對社會經濟結構和階級斗爭劇烈變化時,能適時而變,主動調適社會中不相適應的環節。由被動改革轉變為主動改革。社會政治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雖然最終完成英國議會改革,全面實現普選,但為以後的議會改革掃清了障礙。
分列敘述了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4. 19世紀後期英、美兩國選舉制度的發展變化是什麼
(一)圍繞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進行國傢具體政治法律制度的改革
閻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國政治制度史》中指出,從1688年「光榮革命」到19世紀30年代的第一次議會改革之前,英國政治制度的變化是緩慢的,輕微的。最突出的是產生於中世紀的議會選舉制度不僅毫無觸動,反因工業革命所引起的人口快速增長和工業布局的變化而顯得更加腐敗。為此,這個將近一個半世紀的落後過時的政治制度被英國後世學者稱為「未經改革的制度」。1832年以後,情況不同了。議會制度經歷了一次次的改革,責任內閣制迅速確立,兩個舊的政黨———托利黨和輝格黨演變為保守黨和自由黨,政黨活動范圍也由過去的以議會為主轉變為面向全國,繼後又建立了較為嚴密的全國性政治組織。隨著資產階級新型政黨的出現和政黨組織水平的提高,資產階級兩黨制很快形成,政黨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內閣成為國家行政權力的核心,而君主卻淪為有名無實的政治偶像。此外,隨著政治改革的擴展,世界上第一個常任文官制度在英國建立起來。其他像司法制度、地方政府等多方面的重大改革也發生在1832年議會改革之後。① 政治制度的多方面變化,使該國進入了一個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的改革時代。②
何順果先生在其所著《美國史通論》中指出,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改革時代」。19世紀90年代,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在這個分水嶺的那一邊,主要是一個農業的國家,渙散的社會,遵循著17、18世紀承襲下來的政治、經濟和道德的原則;而在「分水嶺的這一邊,則是一個建設都市化的工業國家,一個高度一體化的國家」。③ 1890年開始的改革,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政治方面的內容主要有市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市政委員會和城市經理製取代過去同行的市長———市政協會體制) 、州政改革(在州的層面上實行直接選舉及創制權、復議權與罷免權) 、承認婦女選舉權等。經濟方面的主要內容是制定反壟斷法。社會方面的內容主要是緩和勞資關系、探索建立社會救濟制度。
19世紀發生於英、美兩國的上述改革,根源於兩國工業化任務完成之後的需要。英國18世紀上半葉發生工業革命,保守主義的政治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同行,是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特點。這一時期政治法律制度沒有什麼變革。而到了19世紀工業革命完成之後,鞏固現代化成果、建設現代化法治的改革時代便到來了,推動這次改革的主要是工業革命誕生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美國為什麼在1890年步入改革時代? 因為美國的工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859年的37. 2%上升到1889年的77. 5% ,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同時,美國工業產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也由1860年的第四位上升到1894年的第一位。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建設現代化法治的時代自然就接踵而來,推動這場改革的也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
(二)選舉權從不平等向平等轉變
近代英美的平等觀在實踐中是逐步推進的,即:先是實現某一部分人的平等,然後再擴大到一部分人,逐步外推。
雖然早在1774年美國的第一個憲法性文件《獨立宣言》就宣稱「人人生而平等」,但直到近百年後的1865年,美國國會才通過憲法第13條修正案,正式廢除了奴隸制。1866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14條修正案,規定了黑人享有公民權;未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規定了黑人人口不再以五分之三計算(但不納稅的印第安人除外) 。1869年美國國會才通過第15條憲法修正案,規定了不得因種族、膚色或曾為奴隸而剝奪其公民的投票權。
在英國,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英國的議員選舉制度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議席分配不合理。選區的劃分仍按中世紀的行政區劃進行議席選舉。二是從身份等方面規定選民資格,導致享有選舉權的公民人數很少。三是賄選盛行。幾乎每一個議員都是靠花錢買到的,進入議會之後又必然指望政府再花錢收買他們。而政府也靠封官晉爵,行賄收買議員,從而控制議會多數。「光榮革命」之後, 1832年改革之前的英國國家機器,史稱「腐敗的舊制度」。④ 直到1832年,經過工業資產階級與貴族們的激烈較量,改革議會的法律由議會通過、國王簽署。這部法律修改了選民的資格規定,使選舉權從身份資格轉向財產資格。選民從占人口總數的大約2%增加到3. 3% ,重新分配了143個議席。但這次改革把原來的身份歧視變成了財產歧視,無產者和婦女仍無選舉權。1867年英國進行第二次議會改革,通過降低財產數量限制,擴大了選民人數。在城鎮,凡繳納濟貧稅、又擁有住房的人才可以成為選民;寄居者只有房租達到每年10英鎊,方可參加選舉。在農村,具有年值5英鎊的財產或租用年值12英鎊地產的人才享有選舉權。1884—1885年,英國進行了第三次議會改革,規定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
(三)婚姻由不自由向自由轉變
法史學界公認,在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中,婚姻家庭法的現代化過程較之其它部門法最為緩慢,根深蒂固的落後觀念是阻擋婚姻家庭法現代化的主要原因。
在結婚方面,英國1836年的婚姻法針對宗教過去對婚姻的約束,才規定在政府機關登記的婚姻為有效婚姻,予以保護; 1898年的婚姻法才規定結婚毋須舉行宗教儀式。在離婚方面, 1857年以前,法律規定當事人只有在對方犯有通姦罪、且教會法院判決分居之後才准離婚。一般情況下,當事人(尤其是婦女)提出的離婚請求是很難得到法院支持的。直到1857年,英國才通過《婚姻案件法》,松動了離婚條件,規定只要夫妻間的一方有通姦情況,無過錯的一方可以申請離婚,且毋須舉證該通姦已構成重婚或對另一方的虐待。真正意義上的離婚自由直到20世紀才得以實現。
在美國, 19世紀上半葉,大多數州都實行限制離婚或不利於離婚的立法離婚制度。具體程序是:先經法院審查並做出離婚判決,然後交給立法機關審議。如果獲得多票贊成就可以判決離婚。到了19世紀下半葉,各州才著手廢除立法離婚, 1880年立法離婚完全消失,只要法官認為離婚是合理的、適當的,就可以判決離婚。
(四)刑罰由野蠻向文明轉變
刑罰種類和方式是幾千年歷史沿革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地位提高,可以引起人們對犯罪的認識的變化,但刑罰方式的變化卻往往落後於犯罪觀的變化。大概與人們「以牙還牙」報復心理的頑固有直接關系。
英國學者凱倫·法林頓在其所著《刑罰的歷史》一書中指出:美國的刑罰源自英國,但酷於英國,創造了獨特的、苛毒的一些懲罰方式。一是殘忍的鞭刑;二是發明了一些新刑具;三是按照《聖經》描述的方法懲罰犯人。例如,讓罪犯跪在一盤又碎又尖的石子上懇求寬恕。判決之前,把犯人關在不能站、不能躺的單人房裡。⑤ 美國這種體罰在19世紀大部分州被廢除,但在南部的幾個州仍被保留。19世紀南部各州以田納西為首,成立了專門迫害人的秘密恐怖團體「三K黨」,該組織擅用美國刑法中的司法慣例———私刑來殘害黑人。
在英國, 1820年才以絞刑代替了叛逆罪的肢解型,並廢除了對婦女的肉刑。1867年廢除了苦役流刑,代之以監禁刑,並對被放逐到海外殖民地的囚犯實行附加條件的提前釋放,此為「假釋」制度的肇始。1877年的《預防犯罪法》在英國創造了緩刑制度。
(五)保障工人利益的勞動法從無到有
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英美兩國集中精力進行工業革命、完成工業化任務,注重充分調動資方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降低資方創造財富的成本,而不顧及勞方的利益。完成工業革命、實現工業化之後,英美兩國開始逐步平衡勞資雙方的利益對立,緩和勞資矛盾。
1. 僱主對雇員的工傷責任制度逐步建立
在美國,面對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人身安全傷害事故,美國的立法者建立了一套鼓勵資方為實現發展生產,在工傷責任制度中試行了同伴過失、自甘冒險、共同過失、近因等責任制度。這種保障資方權利、壓制勞方權利的制度理所當然地受到勞動階級的反抗。統治者感到也必須緩和勞資雙方的矛盾,因而在19世紀末進行了一些立法改革。1893年國會通過了對保障州際鐵路安全的改革法案,廢除了自甘冒險責任制度,規定只要被告沒有履行法定的安全義務,就被認為存在「法定過失」,應該承擔責任。19世紀50年代,喬治亞州規定只要鐵路工人自己無過錯,如果因同伴過錯受損的,有權向僱主要求賠償。
英國的勞工法為僱主對雇員免除侵權責任規定了比較過失、自願承擔、工友過失等三條基本理由。這一被稱為「魔鬼三部曲」式的三大免責理由,使工傷事故中的受害人得不到應有的補償,激化了勞資矛盾。直到19世紀末,迫於壓力,英國議會才將嚴格責任原則導入工傷事故處理中。1897年議會制定的工傷賠償法將原來僅適用於采礦、建築和鐵路運輸等部門的嚴格責任原則擴大到一切工業生產部門。
2. 工人結社權和罷工權逐步確立
在英國, 1799年,英王頒布《禁止結社法》,取締包括工會在內的一切工人組織。1824年該法被廢除,工人獲得了結社和罷工的權利。但1825年又出現反復,制定了一個新法律,只承認純粹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工人聯合是合法的,一切試圖干涉資方生產經營與勞動僱傭的行為皆是「限制營業」的犯罪行為,將受到監禁處罰。1871年制定了工會法,廢除了所謂「限制營業」的規定,使工會在民事和刑事上合法化。但同時制定的《刑法修正案》卻認定脅迫他人、阻止他人工作、設立罷工糾察線等行為是違法,可以按照刑法處置。這使工會的罷工行動事實上不可能進行。到了1875年制定的《密謀與財產保護法》才廢除了《刑法修正案》,規定罷工中的糾察行為合法。
美國的情況還不如英國。1890年聯邦制定了反壟斷的《謝爾曼法》在適用過程中,法院聲稱工會也屬壟斷性聯合組織,並用這個法律大肆破壞工會組織和迫害工會會員,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年。
3. 限制使用童工和限制勞動時間的立法逐步推進
18世紀末期,英國工人的勞動時間長達16 - 18小時。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學徒健康與道德法》,規定紡織廠18歲以下的學徒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並禁止學徒在晚9時至次日5時之間上夜班。這部法律只適用於棉紡織廠和毛紡織廠。1819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增加了禁止僱傭9歲以下童工的規定。1833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將童工工作時間由12小時減少到9小時。1844年修改後的工廠法,將女工的工作時間也改為9小時。⑥
美國保護勞動者利益的立法比起英國是落後的。直到19世紀60年代,美國的勞動關系還主要靠合同法而不是專門的勞動法來調整。資本家憑借資本實力,制定出苛刻的勞動合同,而工人們則處於「或者」按條件訂立合同,或者「滾蛋」的境地。限制勞動時間和使用童工的全國性立法遲遲沒有出現,只是少數州制定了限制童工工作時間的法律。如馬薩諸塞州於1842年通過了第一個童工法,規定製造業12歲以下童工每日只准工作10小時。其它如康涅狄格、賓夕法尼亞、俄亥俄等州也先後制定了類似的法律,但這些州的立法都被法院裁定為違反州憲法而歸於無效。直到1868年才出現了第一部聯邦勞動法,對於聯邦雇員(政府印刷廠工人、郵政工作人員、海軍造船廠工人)作了限制工時的規定。⑦ 美國工人階級經歷流血犧牲而強烈要求的8小時工作制在19世紀並未實現。
4. 勞動安全衛生方面的立法從無到有
19世紀上半葉,英國政府和資本家不重視工人的勞動衛生安全,導致工人健康受到了粉塵、噪音、廢氣的嚴重損害,肺結核等職業病率很高。直到1864年,英國在工廠法中才增加了幾條勞動防護措施,如要求「粉刷牆壁」,注意保持空氣通暢,防範井下瓦斯,紡織行業每個工廠應平均有500立方米以上的工作空間。
美國19世紀沒有全國性的勞動安全衛生法律。1888年,馬薩諸塞州規定了傷亡事故報告制度,隨後俄亥俄州和密蘇里州也頒布了類似的法律。
5. 勞動爭議處理制度逐步建立
英國1849年在曼徹斯特曾進行調解和仲裁的試點工作,但因資方的反對,試點沒有成功。直到1896年才制定了《調解法》,規定了政府在處理勞動爭議方面的權力。美國也是到了19世紀末才制定了兩部處理勞動爭議的聯邦法律。1888年的法律規定了自願仲裁,強調調查和公布裁決三個程序,但實施了十年並無大的成效。因此, 1898年又制定了《厄爾德曼法案》,規定了聯邦政府機構、勞工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和法院在處理勞動爭議事件方面的權力、程序等。
(六)義務教育制度逐步建立
隨著工業化任務的完成,英美兩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同時工業化也提出了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要求,因此,兩國政府開始注意關心教育事業了。英國政府過問教育事業,在時間上要早於一般歐美國家。1833年政府開始補助教育活動, 1839年在樞密院成立了審發補助金和考慮教育事務的教育委員會。就在這時,教育補助金的發放也不由政府辦理,而是交由基督教知識促進會和英國國教會辦理。而這些機構只照顧規模大而條件好的大城市學校,設在城鎮而經費困難的小學校則被擯除在外,造成不等的待遇和不平衡的發展。直到19世紀60年代末,仍有近一半的適齡兒童不能上學。1870年英國頒布《初等教育法》,規定由地方政府建立學校董事會,負責籌建並管理公立學校。公立學校的經費由國家、地方政府和家長分擔,各地可根據情況規定5至13歲的兒童必須上學。19世紀中期,英國女子可以就讀初等學校,而中等、高等學校的大門不向她們開啟,直到19世紀末才有所改變。
在美國,小學義務教育制度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各州逐漸確立。南北戰爭之前,美國只有馬薩諸塞(1852年)和紐約(1853年)這兩個州頒布了義務就學法。從1865年到1918年,各州才先後制定了義務就學法。
5. 種子法的種子法(seed law)
近代種子法規萌芽於19世紀。1816年瑞士伯爾尼市頒布了世界上第一個禁止出售摻雜種子的法令。186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不準出售喪失生命力和含雜草率高的種子法令。1939年美國制定了聯邦種子法。此後許多國家先後制定了種子法。中國自50年代後,先後由國家頒布過一系列種子工作的規定,199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條例草案》。
各國種子法的內容不盡相同,一般包括:總則、法令及有關規章、目的和范圍、定義與術語、機構與職責、種子質量控制、種子生產與經營、種子法的實施與執行、種子進出口章程、違法與獎懲等章則。同時還附有種子分級標准、種子檢測規程、品種保護與鑒定、種子貯藏和包裝密封規章、條例和辦法。一般須經國家立法機構批准,並授權執法機構實施執行。
6. 1869年,英國議會通過什麼文件
權利法案
限制國王的權利
擴大議會的權利
英國因此變成君主立憲制國家
7. 英國代議制和美國有什麼不同
英國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共和制。具體區別:
一、產物不同
1、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保留了君主,如英國女王、日本天皇,是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產物。
2、總統制共和制
而總統制共和制屬於民主共和制,革命比較徹底。
二、制度不同
1、君主立憲制(英語:Constitutional monarchy),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2、總統共和制是指國家最高權力由總統和議會按不同職能分別執掌和行使的一種政體形式。總統共和制下,總統和議會分別由選舉產生,任期限定,內閣由總統組織並對總統負責(又稱之為組閣),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與議會之間有權力制約關系。
三、主要特點不同
1、君主立憲制
英國政體為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英國聖公會的「最高領袖」,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聖公會的高級神職人員等,並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法律,宣戰媾和等權力,同時代表英國的形象、素質。
2、總統制共和制
1)總統由全民選舉產生,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又是三軍總司令統率全國武裝力量,政府由總統組織和領導,對總統負責,不對議會負責。
2)實行比較嚴格的三權分立原則,議會和總統都由全民普選產生。議會與政府完全分立,政府成員不能兼任議員,也不能參與議會立法的討論和表決。
8. 英國議會發展史
早在13世紀時,勢力強大的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限制王權,迫使國王成立了議會,參加者還有貴族、教士、騎士和市民的代表。議會有決定征稅、頒布法律等權利。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此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這標志著英國議會的產生。
14世紀上半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又稱貴族院,下院又稱平民院。
1689年為限制英國王權,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2019年8月28日,英國女王正式通過首相鮑里斯·約翰遜的請求,議會自9月10日休會至10月14日。2019年9月24日,英國最高法院裁定,議會休會的做法違法,原因是在英國脫離歐洲聯盟前的關鍵時期「阻止議會履行職責」。2019年9月25日,英國議會復會。
2019年10月1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英國議會大典並致辭。2019年10月22日,英國議會下院投票否決了首相約翰遜為推動「脫歐」協議盡快在英國議會通過而制定的立法時間表。2019年11月6日(當地時間)凌晨,英國議會宣布正式解散,為大選做好准備。
2020年4月16日英國下議院宣布,英國議會將於4月21日恢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議員將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進行,這是英國議會700多年歷史上首次通過遠程方式舉行。
職權:
上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法案;在立法程序中可以拖延法案生效;審判彈劾案;行使國家最高司法權。上院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最高上訴法院,有權審理除蘇格蘭刑事案件以外的所有民、刑事案件。
1870年自由黨執政時,以上院不是司法人才為由,打算取消上院的司法權,後來雙方妥協,保留了上院的司法權,而以加封法律貴族的方法來彌補缺乏法律知識的缺陷。
平民院的職權主要是立法、財政和監督政府這三種權力。
立法權是指有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之權。下院的立法職權主要是:提出重要法案;先行討論、通過法案;提出質詢;財政法案只能由下院提出和通過。國王被看成是「一切權力的源泉」、「國家的化身」,在政治生活中處於「臨朝而不理政」、「統而不治」的地位,具有國家的象徵意義。
在立法職權方面,國王批准並頒布法律;制定文官管理法規;頒布樞密院令和特許狀;召集、中止議會會議;解散議會;任免重要官員。 英國議會的立法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
1、提案;
2、討論決議;
3、送請國家元首批准公布。
9. 英國成為典型的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國家是在什麼事件之後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
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這一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以法律的形式確立議會權力高於王權,國王權力受到法律制約,從而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但此時英國國王手中仍然握有行政大權。
18世紀初,漢諾威王朝的國王喬治一世是個德國人,不懂英語,對英國情況不是很了解,無法參加在內閣會上上同閣同們討論問題、交換意見,並把這種活動看成了一種負擔,於是久而久之,國王不參加內閣會議便成為一種慣例,最高行政權便轉移到內閣手中,國王統而不治,只是國家的象徵,英國是一個典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10. 九年級上人教版「歷史」第16~23課提綱!!重賞!!
世界近代史
一、英國的《權利法案》P73-76 <理解>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年)過程中頒布的文件。
2、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目的: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作用:使以後的國王不能濫用權力,為所欲為;意義:標志著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二、美國:《獨立宣言》、華盛頓P83-87 <理解>
1、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中頒布的文件。
2、177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3、華盛頓:1787年當選美國第一任總統,為美國的獨立做出了重大貢獻;又開創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先例。(P87插圖 )
三、法國:《人權宣言》、拿破崙(P88-92)<理解>
1、《人權宣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1789—1814年)頒布的文件。
(1) 頒布的結構:1789年制憲會議通過《人權宣言》。
(2) 內容:(1)它宣稱人們生來自由,權利平等;(2)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3) 意義:體現了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的思想。把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所宣揚的自由、平等思想寫入《人權宣言》,成為最能體現資產階級政治特點的法律文獻。
2、拿破崙(上冊P91——92)<理解>
(1)奪權:雅各賓派統治結束後,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
(2)建立帝國: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皇帝(P91插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內外政策:在國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典範);對外打擊反法同盟,擴展法國勢力,一度控制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
(3)帝國的覆亡:1812年,法國遠征俄國失敗,敲響了帝國的喪鍾。後來,在萊比錫戰爭中再次慘敗。1814年,歐洲反法同盟軍開進巴黎,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封建王朝復辟。(1915年拿破崙卷土重來重新登上皇位,後與歐洲反法同盟軍決戰於滑鐵盧,最終慘敗,結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4)對拿破崙及其對外戰爭的評價:他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傳奇人物,傑出的資產階級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軍事獨裁者。他前期對外打擊了歐洲反法同盟對法國革命的干涉,具有正義的民族戰爭的性質,後期控制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又具有侵略爭霸戰爭的性質。他的對外戰爭,既捍衛了大革命的成果,又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動搖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傳播了資本主義的積極成分,但是,也具有侵略的一面,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消極成分)。
四、美國內戰爆發原因、過程、影響、林肯(P112-115)<理解>
1、 美國內戰爆發
(1)原因: 北方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發展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根本原因),南北雙方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焦點)上的矛盾日益加劇;
(2)導火線:1860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發展的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總統;(P114—115插圖 )
(3)過程:戰爭初期,南方准備充分,北方軍隊連連戰敗,人民要求政府採取措施,扭轉戰局。轉折:①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宅地法》【內容:凡是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手續費,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塊土地,連續耕種5年後,這塊土地就成為他的私有財產】、②《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內容: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長奴隸制度,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的軍隊。】(內戰前期林肯害怕國家分裂,只是主張限制奴隸制,不敢提出廢除奴隸制)兩個文件的作用:分別提高了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革命熱情,成為戰爭的轉折點。1865年內戰結束。
(4)影響: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內戰結束後1865年底美國正式廢除了黑人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指黑人奴隸制),為以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是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林肯:1860年11月當選為美國總統,領導美國人民進行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取得勝利,1865年,被刺殺身亡。他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貢獻。
五、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P119-120)<理解>
1、原因: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有了發展,但農奴制的存在阻礙了它的發展。
2、人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3、目的:盡量維護貴族和地主利益
4、內容: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製法令。法令宣布:(1)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2)農民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P119插圖)
「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列寧
(因為農民贖買份地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
5、影響(性質):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六、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影響(P122-126)<運用>
1、時間: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從京都遷到東京,並實行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
2、內容:
A、在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藩指大名的領地)
B、在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C、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努力發展教育。
(開始建立一支貫徹「武士道」精神的「皇軍」)
3、影響:明治維新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亞洲唯一通過改革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的國家),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但是,這次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強大起來,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
4、對外政策的改變:從閉關自守到對外開放,強大後很快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5、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啟示:A、加強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結合國情;B、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外國先進技術。C、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七、英國的工業革命、交通運輸的變革、工業革命的影響(P100-103)<理解>
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從手工生產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階段。它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 19世紀上半期完成(接著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9世紀擴展到歐洲大陸、北美和日本。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最早確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雄厚的資本;充足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和原料;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最重要的條件)。
3、開始的時間、標志:18世紀60年代,最早出現於棉紡織業,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標志著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
4、過程:
(1)紡織業三種機器:珍妮紡紗機(P101插圖 )、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
(2)工業革命的標志:1785年,瓦特製成了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P101插圖 )
(3)采礦和冶金業開始使用機器生產。
(4)交通運輸的變革:①條件:蒸汽機的發明為交通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條件。②成就: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造了第一艘汽船。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機車(P102插圖 )。
5、影響:
A、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B、使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C、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工業國在亞非拉地區傾銷商品,掠奪原料,造成了亞非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落後。
D、同時也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八、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P104-106)<識記>
1、背景:(1)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逐漸暴露。
(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1、1834)、英國憲章運動(1836)(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1844)。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3)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理論研究同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聯系在一起,吸收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德意志的古典哲學和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
2、產生:馬克思、恩格斯受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委託,為同盟起草綱領,這就是1848年2月發表的《共產黨宣言》,它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意義:《共產黨宣言》是國際無產階級的第一個戰斗綱領,從此無產階級有了自已強大的思想武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