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侵略過那麼多國家,為什麼今天提起英國,很少有國家恨它呢
作為一個老牌的工業國家,英國曾經是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在號稱“日不落帝國”的一二百年裡,英國曾侵略了地球上90%的國家,給這些國家帶去了無盡的貧窮和苦難。但是這些國家今天提起英國,卻很少對它有恨意,更不用說還有印度這樣跪舔的。拿中國來說,英國曾經主導了兩次鴉片戰爭,給近代的中國帶來了無數戰亂和痛苦,但是說到最恨的國家,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日本或者美國,甚至連俄羅斯都排在英國前面。
日不落帝國
當然,英國作為殖民國家,也不是什麼好貨色。畢竟國與國之間只有利益,沒有感情。英國歷史上充當的更多的是攪屎棍的角色,雖然也讓人討厭,但是它沒有炸掉茅房的想法,也就不那麼讓人憎恨了。
❷ 英國殖民者給哪些國家間留下了領土爭端
英國殖民者在撤離印度時,留下了克什米爾領土爭端,造成了延續幾十年的印巴沖突。還有麥克馬洪線,也是英國殖民者故意留下的中印沖突地點,造成了中印幾十年的邊界爭端。
❸ 請舉一個史實說明英國的崛起對其他國家與地區造成的嚴重災害
多了,這個要舉例,說不清楚啊,英國從圈地運動到工業革命開始,首先就是遍布世界的自由地區和國家變成了它的殖民地,喪失獨立和自由,接著就開始掠奪性的黑奴三角貿易,然後為了打開大清帝國的門檻,罪惡的鴉片貿易和為保護這個暴利的鴉片戰爭,然後就是對亞洲國家的進一步侵略以滿足工業市場和資本的需求,總之,從16世紀到20世紀二戰之前,英國逐步從島國到日不落帝國,靠的就是汲取他國血汗而長成的,現在的倭寇也是這樣
❹ 英國對世界文明的影響有哪些
首先是語言。連續幾個世紀的殖民擴張,英國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變成了自己的附屬領土,英語也伴隨著英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勢力,成為了一種通用的國際語言。
二十世紀末,全世界已經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能講流利的英語或能熟練使用英語,世界五大洲均有講英語的國家和人民。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十餘個,包括美、加、英,澳、南非和加勒比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超過七十個。
語言文字交流的障礙打通之後,世界性的交流從此開始了。當軍事霸權退出國際交流的領域,經濟互聯網在二十世紀再次鞏固了英語的全球性支配地位。由於英語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技術開發,英語成了互聯網上的通用語言和使用最頻繁的語言,互聯網上存儲的信息中有80%是英文信息。任何人想要從互聯網上獲取豐富和大量的信息,懂英語是個基本條件。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印歐語系字母的表達傳遞著邏輯觀念,而東方的方塊字來源於對物體具體形象的描述和想像。不同語言文字系統的後面,往往隱含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英語的全球化運用,對於傳播以英美國家為主要代表的西方生活、價值觀念,作用不可小覷。
第二是西方的宗教。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念,傳教士通常都走在殖民主義者的前面。根據記載,最早進入中國境內的都是一些傳教士,然後才是商人和軍隊。翻開中國歷史,唐代已有天主教士將聖經帶到中土,明末清初如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由於本土化成功,甚至得到官方的承認,位居欽天監等高職。他們把西方精妙的製作技術、天文歷法、數學、地理等知識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介紹給中國,也帶來了理性客觀的思維方式和迥然相異的視角,影響著中國包括帝王在內的上層統治階層。
東西方宗教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哲學理念、與自然的關系,也將社會導往不同的發展方向:東方追求肉身解脫、精神永恆,講究天人合一;而西方注重現世的救贖,對宇宙和人生都有更加精微現實的探索。西方宗教的現世精神迎合了現代化之後的人們對「它世界」的探求,更符合人們對於自然的想像。
第三,是西方的政治體系與法律體系。西方的法律文化在早期是借著殖民擴張向外傳播的。他們在殖民地推廣引用本國的法律制度作為殖民地的根本法和一般法律,對當地原有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只做有選擇的保留,以使其具有某種連續性。法國殖民者甚至主張完全同化當地文化。
❺ 為何深受苦難的英國殖民地對英國感恩戴德,難道殖民也是一種文明
殖民不是一種文明,至少會給殖民地帶去很大傷害的殖民不是文明,但為什麼在英國的殖民地,廣大殖民地的苦難人們卻對英國感恩戴德?英國的殖民到底帶給了他們什麼改變?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三,英國帶給了殖民地經濟上的發展
一個國家人們是否過的幸福快樂很大程度上與人民的收入有關,英國殖民後,會根據自己國家的一些發展經驗,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殖民地的經濟,帶給當地人民很多經濟福利,人們的日子比以前過的更好了 ,自然對英國心存感激。
❻ 全球90%的國家被英國侵略過,天道好輪回,英國被侵略過幾次,分別是哪個國家
可以說是4次,第一次公元5到6世紀被日耳曼人侵略,第二次是隨後盎格魯撒克遜人占據了英國,第三次就是公元9世紀維京海盜侵略沿海一帶,最後一次就是征服者諾曼在1066年加冕為英國國王為止!
❼ 英國侵略過多少個國家
在不同時期,英國曾侵略了地球上幾乎90%的國家。世界上大約200個國家的歷史,並根據史料確定哪些國家曾經被英國入侵。只有22個國家未被英國染指。在大英帝國大肆擴張版圖的過程中得以保全的國家往往遠離英國本土,比如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但也有像盧森堡這樣的「窩邊草」。
在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沒有入侵過的22個國家是:歐洲的安道爾、白俄羅斯、列支敦斯登、盧森堡、摩納哥、瑞典、梵蒂岡,拉丁美洲的玻利維亞、瓜地馬拉、巴拉圭,非洲的蒲隆地、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共和國、象牙海岸、馬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亞洲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蒙古,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
❽ 荷蘭和英國等國的殖民侵略帶來了哪些後果
美國確實英國的殖民地,美國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是殖民地發達起來,像我國的香港和澳門台灣,現在就很發達,很民主,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加拿大都被英國侵略過,反正被英國侵略是好事
❾ 英國殖民史給殖民地埋下了多少「地雷」
一般認為,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了世界頭號殖民強國。歷史上英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大英帝國曾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歷史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帝國,領土面積一度達3400萬平方公里。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全球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與國力的日漸衰落,大英帝國逐漸瓦解。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後,英國和一部分前殖民地國家組成英聯邦。與大英帝國時期不同,英國對英聯邦的其他成員在政治、經濟及外交等各方面影響越來越小。大英帝國的日漸式微是殖民地獨立運動的大背景,各民族自身的歷史文化是其民族運動發展的根基,而現實的政治、經濟等利益是引導民族運動發展的導火索,獨立則是最終反殖民統治的高潮。歷史上英國殖民地種類繁多,管理手段和政策也紛繁復雜,這些為殖民地後來的獨立埋下了種種沖突問題的「地雷」。
攫取海上霸權搜刮貿易利益
分而治之是英國殖民政策的基本戰略,用分別治理和各種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亞洲和非洲殖民地往往只是工業所需原材料的供應者,為了確保其統治的穩定,同時因為各殖民地民族內部的復雜性,英國曾用「分而治之」、「精英制度」、「以夷制夷」等政策統治,甚至直接放棄對當地民族問題的解決而離開,使得很多殖民地在獨立後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民族沖突。
在印度和非洲,英國保留了一些原有的土邦國、部落、鄉村等行政機構,並任用當地人為次級地方官員,當地部分語言和文化得以保留。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1947年「印巴分治」,英國把統一的南亞次大陸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遺留了不少問題,產生了深遠影響。另外,相比其他國家,英國是掠奪非洲的最大受益者,1885年至1914年之間英國將大約30%的非洲人口置於其統治之下。
自治領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制度下一個特殊的國家體制,是殖民地邁向獨立的最後階段。它們是由殖民地或自治殖民地進化而來的。
1686年,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為了加大英國在北美洲的影響力,把新英格蘭同盟變成了新英格蘭自治領。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通過了《獨立宣言》,之後新英格蘭各殖民地陸續加入聯盟。英國從北美殖民地獨立這一事件中學到的經驗是,即使是在不擁有殖民統治權的情況下進行的貿易依然能夠帶來經濟繁榮。所以19世紀中葉英國授予諸如英屬加拿大和英屬澳大利亞等白人殖民地自治領地位,因為這些國家的白人被視為是居住在殖民地的「本國」人民。只要海外市場政局穩定,即使沒有實施正式的殖民統治,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依然能夠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隨著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紐芬蘭相繼取得了自治領地位,大英帝國已經開始了從帝國到英聯邦的轉變。各自治領在外交政策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度,前提是其政策不明顯違反英國利益。愛爾蘭自由邦在一場反抗英國統治的血腥戰爭後於1921年取得了自治領地位;1937年愛爾蘭與英國斷絕了正式的憲法關系,並在1949年正式成為完全獨立於英聯邦之外的愛爾蘭共和國,但是留下一個長期流血沖突的北愛爾蘭問題,迄今難以圓滿解決。
租借地是指根據條約一國將部分領土出租或抵押給另一國。租借只在約定的期限內有效,在租借期內租方取得對領土的使用權。出租國保留對租借地的主權,租借期滿後予以收回。歷史上帝國主義國家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的租借地,都是強迫這些國家訂立不平等條約取得的,是列強對弱小國家領土主權的非法限制,違反現代國際法原則,因此遺留了不少難題。
披上國際法外衣簽訂不平等條約
委任統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戰勝國所建立的通過國際聯盟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再分割和統治的一種制度。在形式上受委任國與委任統治地是一種「保護」關系,受委任國對國際聯盟負責。盡管「委任」的源頭可追溯到1814年至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但委任統治作為現代國際政治上的一種新制度,應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算起。委任統治是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總政策的一種新動向,即國際化地解決殖民地統治問題,但這種在國際聯盟監督下、按國際法貌似公正地解決列強糾紛以避免更大國際沖突的形式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葯的強盜行為,後患嚴重。
一個突出案例是一戰後,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此後,世界各地移居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多次流血沖突。1948年英國結束了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此後的幾十年間這里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武裝沖突卻一直持續不斷。
保護國又稱保護領,是受宗主國支配和保護的國家或地區,是殖民統治的一種特殊形式。帝國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原材料產地和國際市場,用強力手段迫使弱小和落後國家簽訂不平等條約,以「保護」為名,控制和吞並弱小國家,也在保護結束後留下眾多難題。宗主國與保護國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導致後者不能自理內政、外交事務,甚至喪失主權。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聯合國的成立以及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曾經數量眾多的英國保護國逐漸走上獨立道路。
本土獨立問題是英國的另一種隱患
蘇格蘭獨立問題也是英國給自己留下的一個「地雷」。歷史上落後的蘇格蘭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深受英格蘭影響,在政治上也一直處於附屬地位。2012年的《愛丁堡協議》正式將英國議會決定政體發展的最高權力暫時讓渡給蘇格蘭議會,為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舉行奠定了法律基礎。有學者認為,從國家層面看,英國的兩黨政治很難形成一貫的民族政策,而且短期的選舉利益也成為兩大政黨向民族勢力妥協的誘因;英國憲法中缺少禁止民族獨立的明文規定及修改憲法的便利性特徵是造成英國民族問題的症結所在。蘇格拉與英格蘭數百年的爭斗和拉扯在2014年秋達到了又一高峰。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獨立公投結果以反對獨立獲勝,但英國為此付出了諸多代價,這一事件確已嚴重影響了英國內部的政治格局,從而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國家高度現代化時期反而被分裂問題困擾,民族問題必將繼續成為未來英國不可小覷的難題之一。
20世紀初,去殖民化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挑戰殖民宗主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宗主國越來越關心本土和周邊國家的事務,特別是在二戰以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英國最終接受這一新形勢,將舊日的大英帝國轉變為今日的英聯邦。
英國殖民歷史遠比上述冰山一角的論及要復雜得多,以上這些殖民形式在某些地區和國家並不是單一存在的,英國根據自己的利益,以及被殖民地區和國家的實際情況不時進行著調整。這些殖民政策或多或少地為殖民地的獨立埋下了「地雷」和伏筆,並對殖民地獨立後的發展也產生一些深遠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提出的英國在印度統治的雙重使命——破壞性使命和建設性使命使「印度人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仍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英國殖民對殖民地地區的發展起到了良性作用,而規避了英國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和掠奪所造成的經濟低迷、民族分裂等各方面的災害和苦難,這種避重就輕的認識顯然是片面的。
(作者張瑾 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❿ 英國侵略過這么多國家,為何沒幾個國家記恨它
歷史上曾經有這么一個國家,它的面積遍布七大洲、四大洋,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人口更是有4.13億,占據了當時人口的1/4,這個國家就是被稱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
相比較蒙古那種動不動就屠城的行為,英國的侵略行為還是相對文明的,比如英國征服印度造成的戰爭破壞,跟印度歷朝歷代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英軍在印度鬧出的最大的事,大抵是1919年的「阿姆利則慘案」,但也僅僅打死了379人,和蒙古那種屠城幾十萬的相比,還真的不算什麼。英國在美國當初製造的「波士頓慘案」,一直以來都給美國大肆宣傳,但是打死的人你猜有多少?5個人!這數據還不如現代的一場大車禍死亡人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