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文學包含什麼

英國文學包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0 19:50:37

㈠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是什麼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成就輝煌,成為當時歐洲文學的頂峰。

從13、14世紀開始,英國羊毛業迅速發展,出現了城市和市民。農奴制實際上在14世紀末期已經不存在了。英國封建貴族的勢力經過1381年的農民起義和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再加上封建貴族自相殘殺的「紅白玫瑰戰爭」之後,已大大削弱了。一部分封建貴族被消滅了,另一部分貴族資產階級化,成為新貴族。到了15世紀,英國王權與資產階級、新貴族建立暫時的聯盟,使英國成為中央集權的統一的民族國家。進入16世紀後,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進一步發展。

1588年,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取得了海上霸權,全國出現繁榮昌盛的局面。16世紀末~17世紀初,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17世紀40年代,終於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

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是在資本主義經濟一步步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

在16世紀後期和17世紀初期,是英國人文主義文學的黃金時代。在戲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大。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出現了一系列重要作家。其中莎士比亞占著十分突出的地位。

傑弗利·喬望(1340~1400)是英國最早的人文主義作家。他是富裕市民的兒子。曾多次出使法國和義大利,接觸過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作品,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他懂得拉丁文,熟悉奧維德和維吉爾的作品。他站在新興資產階級立場反映現實生活,表達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他的主要作品有長詩《特羅伊勒斯與克麗西德》和寓意詩《聲譽之堂》。還有《坎特伯雷故事集》。後者是他的代表作,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

《坎特伯雷故事集》(1387~1400)包含24個短篇故事,絕大部分用詩體寫成。作品前面的總序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作者對到坎特伯雷朝聖的29個香客作了生動逼真的描述。這些香客屬於不同的社會階層。其中有帽商、傢具商等富裕的市民,有能工巧匠,有勤勞善良的農民,有精通業務的律師、努力追求知識的學者,還有偷盜主人的管家、詐騙錢財的醫生以及教士、女尼、水手等等,真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這些人物正是14世紀英國社會的縮影。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個性鮮明,語言接近口語,幽默生動。《故事集》受《十日談》影響,在香客們講的故事中,廣泛反映了社會本質面貌,它堪稱英國人文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托馬斯·摩爾(1478~1335)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作家,也是歐洲第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他是英國皇家法官的兒子。在牛津大學學習時接受人文主義思想。他曾擔任過下院議長和最高法官。因他反對英國亨利八世,慘遭殺身之禍。他的著名作品是《烏托邦》。

作品描繪了空想社會主義理想王國的藍圖。全書用作者與一個旅行家的對話形式寫成。作者反對私有制,嚮往人人勞動、產品歸公、各取所需的烏托邦。

格林和馬洛,是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外英國著名的戲劇家。

羅伯特·格林(1558~1592)在劍橋大學念書時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他的劇本鮮明地反映了人道主義思想。他的代表作有《僧人培根和僧人本蓋》(1590)、《威克菲爾的護林人》(1592)等。他屬於「大學才子」之列。「大學才子」是莎士比亞以前英國的一批劇作家。他們在大學里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先進的人文主義思想,而且很有才華,這批人為英國戲劇作出了較大貢獻,推動了英國戲劇事業的發展。克利斯多弗·馬洛(1564~1593)是「大學才子」中的佼佼者。他是鞋商的兒子,畢業於劍橋大學。他的思想比較激進,公開宣傳無神論和共和政體,後來遭到殺害。他所寫的悲劇《帖木兒》(1587~1588)中,塑造了野心勃勃、想稱霸世界的東方君主貼木兒的形象。

《浮士德博士的悲劇》(1592~1593),以德國民間故事為題材,敘述浮士德博士把靈魂賣給魔鬼的故事。作者站在人文主義立場,肯定知識具有偉大的力量。提倡用知識征服自然,反對封建蒙昧主義,實現社會理想。馬洛還寫了《馬爾他的猶太人》、《愛德華二世》等劇本。他的劇本風格豪放,不僅寫了人物的外部沖突,也表現了內心的矛盾。他的創作對莎士比亞有很大影響。

這段時期英國詩歌方面成就較大的是坎德門·斯賓塞(1552~1599)。他的著名長詩《仙後》(1589~1596)是英國資產階級第一部民族史詩)。在散文方面最著名的作家是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他的代表作是《論說文集》(1597、1612、1625)。他也是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寫了不少哲學著作。

㈡ 英國文學有什麼

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1596),皆大歡喜》(1600);《威尼斯商人》(1597),《第十二夜》(1601)《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哈姆雷特》(1601),;《奧瑟羅》(1604);《李爾王》(1606);《麥克白》(1606)《暴風雨》(1611)
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曉暢如納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綿密雅潔如胡克的《論教會政策的法則》(1594~1597),簡約雋永如培根的《隨筆》(1597~1625)。
德洛尼《高貴的行業》(1600),諾斯所譯的普盧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1579)和弗洛里奧所譯的蒙田的《隨筆集》(1603)。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1719)、《摩爾?弗蘭德斯》(1722)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記》(1726)《克拉麗莎》(1747~1748)《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1749),約翰遜的《詩人傳》(1779~1781)是傳記和文論的卓越結合,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1791)伯克的《論美洲的賦稅》(1774)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1788)《威弗利》(1814)、《羅布?羅伊》(1817)、《米德洛西恩的監獄》(1818)、《艾凡赫》(1819),《傲慢與偏見》(1813)與《愛瑪》(1815)

㈢ 英國文學的介紹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本體以外的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對文學發生著影響,文學內部遵循自身規律,歷經盎格魯-薩克遜、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不同歷史階段。戰後英國文學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

㈣ 英國文學各個階段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有哪些

英法經典文學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提取碼: c5h9

收集多部《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霧都孤兒》《魯濱孫漂流記》《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等。

㈤ 英國文學

1(d)Of the following poets, which is not regarded as "Lake Poets"?
A.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B. Robert Southy C. William Words worth D. William Shakespeare
湖畔派(Lake Poets)指住在英國北部昆布蘭湖區的華茲華斯、柯勒律治Coleridge(1772——1834)和騷塞Southey(1774——1843)三詩人結成的詩歌流派。

2(a)In the first part of Gulliver's Travels, Gulliver told his experience in .
A. Lilliput B. Brobdingnag C. Houyhnhnm D. England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國)游記

3(d)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not describe "Byronic hero"?
A. proud B. mysterious C. noble origin D progressive

Byronic hero' is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against fighting

4(a)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Romanticism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
A. the thought that designates a 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theory which tends to see the indivial as the very center of all life and all experience.
B. the thought that designates man as a social animal
C. the orientation that emphasizes those features which men have in common
D. the modes of thinking
答: it expressed an extreme assertion of the self and the value of indivial experience (the 'egotistical sublime'), together with the sense of the infinite and transcendental.

5 (b)The term "metaphysical poetry" is commonly used to name the work of the 17th century writers who wrot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
A. John Milton B. John Donne C. John Keats D. John Bunyan
約翰·鄧恩是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的創始人

6(a)" The Vanity Fair"is a well-known part in .
A. The Pilgrim's Progress B. 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
C. The Life and Death of Mr. Badman D. The Holy War 國補鍋匠出身的作家班揚,寫過一部世界文學史上著名的寓言《天路歷程》,描繪一個基督徒如何離開故鄉「毀滅的...歷經「絕望泥潭」、「名利場」、

7(c)In Oliver Twist, Charles criticizes .
A. money worshipping tendency B. dehumanizing of workhouse system
C. hypocrisy of the upper society D. distortion of human heart

8(c)Which of the following plays by Shakespeare is history play?
A. Julius Caesar B.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C. Henry IV D. King Lear
莎士比亞歷史劇最有代表性的,是《亨利四世》上下篇和緊接著的《亨利五世》。
(c)Who is regarded as a "worshipper of nature".
A. John Keats B. William Blake C. William Wordsworth D. Jane Austen

9(d)Which of the following writing is not the work by Charles Dickens?
A. A Tale of Two Cities B. Hard Times C. Oliver Twist D. Sons and Lovers

10(a)The 18th century England is known as the in the history.
A. Romanticism B. Classicism C. Renaissance D. Enlightenment
18世紀是浪漫主義,19世紀是批判現實。

㈥ 17世紀英國文學是什麼

17世紀初,伊麗莎白女王逝世,都鐸王朝結束,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英國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的40餘年間,封建貴族統治集團同資產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加劇。英國文藝復興進入尾聲,人文主義的思想與文學,在瓊森與培根之後,也漸次消泯。

17世紀初在詩歌方面出現兩個主要派別,一個是「玄學派」。他們的詩歌寫得玄妙隱晦,突出個人感受與思索,描寫山林隱逸或個人愛情,表達空幻宗教意識,脫離生活實際,以奇幻的意象揭示內心奧秘,表現充滿懷疑與嚮往的復雜心情。玄學派反映了一些知識分子對人文主義的失望,顯示了科學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玄學派的代表是約翰·多恩(1572~1631),他曾任王室牧師多年,1621年任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教長直至逝世。他寫有愛情詩、諷刺詩、宗教詩和160篇佈道文,批判世俗情慾,宣揚宗教熱情與神秘主義。

另一派叫「騎士派」,他們多是貴族青年,在內戰中參加過王軍和王黨。這一派政治上保守,詩歌創作卻不同於玄學派的出世精神,而是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入世思想,寫了許多愛情詩與及時行樂的作品,表現了末世情調,是文藝復興和17世紀詩歌之間的橋梁。騎土派的代表是赫里克(1591~1674),他也是一位牧師。他留有1200多首詩,收在《雅歌》和《西方樂土》兩個詩集中。他與其他騎士派詩人不同處是還寫了健康抒情詩。

17世紀的著名英國戲劇作家,繼本·瓊森和馬斯頓(1575~1634)之後,還有約翰·韋伯斯特(1580~1625),他的悲劇《白魔》(1612)和《馬爾菲公爵夫人》(1623)塑造了反封建的勇敢婦女形象。菲利浦·馬辛傑(1583~1640)是17世紀早期英國編劇技巧最佳的作家。他的諷刺喜劇《償還舊債的新方法》(1633)刻畫了貪財的壞爵士的形象,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嚴肅思想。

統治階級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導致了40年代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以清教反國教的斗爭形式進行的。從1642年國王與國會的內戰爆發,到1649年革命成功和把查理一世推上斷頭台,人民運動也在高漲。不論國會領袖克倫威爾,還是英國人民,都從《聖經舊約》上借用了詞句、熱情和幻想。革命時期的最有力的文章是左翼領袖利爾本(1618~1657)和溫斯坦利(1628~1698)的犀利流暢的政論文。這些傳單和小冊子為廣大群眾的利益而斗爭。再有就是革命詩人彌爾頓在革命高潮用英文和拉丁文寫的關於離婚自由、出版自由、處死國王的雄健優美的文章。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吉利共和國結束。復辟時期,政治反動,宮廷驕奢淫逸,文學上風行嘲笑清教徒的諷刺詩,以及反映貴族享樂生活的喜劇。受法國文學影響,英國古典主義興起。它的創始人和代表是約翰·德萊頓(1631~1700)。德萊頓思想保守,是王政復辟時期的桂冠詩人,受封為朝廷史官。他的詩歌頌國王查理二世與天主教,諷刺資產階級和不良社會風尚。他寫過27部體裁不同的戲劇。他的古典主義戲劇美化王權,成為18世紀英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先聲。德萊頓是英國文學批評創始人,他在《論戲劇詩》及其他文章中肯定了喬叟以來的英國文學,強調理性與規律,提倡悲劇創作要遵守「三一律」,對藝術的形式完美也有不少論述。王政復辟時期的戲劇,除了德萊頓,還有威徹理(1640~1716)、康利利夫(1670~1729)、凡布盧(1664~1726)等等。他們的戲既反映了貴族腐化生活,又迎合了他們的庸俗的享樂的趣味。

王政復辟時期最偉大的作品是彌爾頓反映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精神的3部傑作《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此外還有17世紀後半期的著名小說家班揚的作品。

約翰·班揚(1623~1688)是典型的清教徒作家。他出生於農村勞動人民家庭,父親是補鍋匠,他沒有受到正規教育。班楊積極參加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王政復辟後,他曾兩次被捕入獄,第一次長達12年。班揚是一位牧師,他妻子也是清教徒的女兒,二人家中一貧如洗,他同下層人民有密切的聯系。他的創作反對當時的奢侈風尚與逐名追利的惡習,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他對社會的批判,受到讀者的歡迎。

班揚作品有在獄中寫的自傳《罪人受恩記》(1666)和《天路歷程》(1678)。還有現實主義的對話體小說《培德曼先生的生平與死亡》(1680)、宗教諷喻小說《神聖戰爭》(1682)和《天路歷程》第二部(1684)。他的代表作《天路歷程》是一部寓意小說,採用了夢幻的形式。它寫作者在夢中遇見一個背著沉重包袱的人,名叫基督徒,他要去天國之城,於是基督徒經歷了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到達了至善的理想國。

小說在寫主人公的經歷時,展示了英國罪惡的社會景象,細致地描寫了「名利場」和鄉村公路上的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說批判普遍的淫亂與腐化,指出頭銜、國家都可以出賣,盜竊、姦淫、謀殺在橫行,貴族們在驕奢淫逸、貪婪揮霍。小說諷刺的「愚昧無知」、「馬屁先生」、「愛錢先生」雖是概念的擬人化;但個性生動異常。它是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小說使用傳奇形式,運用人民語言,頗受讀者歡迎。

1688年,英國廢黜詹姆斯二世,迎荷蘭親王威廉為英王,史稱「光榮革命」。此後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英國的歷史與文學進入了新的時代。

彌爾頓(1608~1674)是此後英國文學史上僅次於莎士比亞的詩壇巨擘。

他在藝術上想像豐富,能將簡單的人物故事,抒寫成一萬行的長詩。他描寫的地獄、人間,圖景雄渾壯闊,塑造的人物如撒旦等,性格獨特,形象奇偉。

他的長詩既繼承了古代悲劇史詩的傳統,又結合了基督教文學的形式,同時更是他從現實出發的偉大創造。

㈦ 英國的文學名著有哪些

鏈接:

提取碼:an3r

收集多部《呼嘯山莊》《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霧都孤兒》《魯濱孫漂流記》《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等。

㈧ 現代英國文學是什麼

十月革命後,工人階級佔領政治舞台,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蓬勃發展。除了寫《穿破褲子的慈善家》的特萊塞爾,還有工人階級作家奧凱西(1884~1964),他早年與著名的詩人葉芝(1865~1939)和著名的劇作家沁孤約翰·辛格(1871~1909),發動了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20世紀30年代加入共產黨,他的戲劇《星星變紅了》(1940)反映了愛爾蘭無產階級的斗爭。此外吉本(米契爾,1901~1935)的三部曲《蘇格蘭人的書》的第三部《灰色的花崗石》(1934)。考得威爾(1908~1937)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礦工作家劉易斯·瓊斯(1897~1937)寫威爾斯工人階級斗爭的自傳體小說《我們的生活》(1939)、索麥菲爾德(1908~)的《西班牙志願軍》(1937)、蘇格蘭詩人麥克迪爾米德(1892~)獻給列寧的詩,都是無產階級文學的碩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產階級現代派文學在詩歌與小說中發展。托馬斯·艾略特(1888~1965)是現代英美著名詩人,他的《荒原》(1922)用象徵和多種文化因素表現戰後空幻的危機感。20、30年代英國出現「意識流」小說。詹姆斯·喬伊斯(1882~1841)的《尤利西斯》(1922)和吳爾芙(1882~1941)的《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等揭示人物潛在的心理狀態,表現了絕望與混亂的情緒。勞倫斯(1885~1930)雖也用現實主義寫法,但在《兒子和情人》(1913)、《查泰萊夫人的情人》(1928年)中用精神分析法描寫了性心理。《天演論》作者的孫子阿爾多斯·赫胥黎(1894~1963)寫科幻的「概念小說」,表現科學將毀滅人類的悲觀思想,表達「迷惘的一代」的情緒。

20世紀前40年最有成就的還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除了蕭伯納和高爾斯華綏兩位大師,卓有成就的作家與文學名著非常之多。本涅特(1867~1931)用巴爾扎克手法描寫了小市民的生活,他的《老婦人的故事》(1908)、《克萊漢格》(1910~1915)三部曲等如實展示了英國社會現實。毛姆(1874~l965)的小說以東方為背景,寫海外英國人與當地人的生活。他的《月亮和六便士》(1919)及上百的短篇,既有異國情調,又表現了殖民主義者的卑劣。福斯特(1870~1970)的名著《印度之行》(1924)也以東方為背景,但側重揭示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意識的不同。著名女作家曼斯菲爾德(l888~l923)是「英國的契訶夫」,小說集《鴿巢》(1923)、《幼稚》(1924)等寫黑暗社會婦女不幸。克羅寧(1896~)被稱為「20世紀的狄更斯」,他的《群星俯視》(1935)、《城堡》(1937)表現了礦工的悲苦與斗爭。奧爾丁頓(1892~1962)的長篇《英雄之死》(1920)寫了知識分子對帝國主義戰爭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絕望。此外著名的還有批評家普里斯特利(1894~1984)批判社會、同情群眾的小說《天使人行道》(1930)、衣修午德(1904~)反法西斯的《再見吧,柏林》(1939)等等。

工人階級的文學,除了奧凱西後期的創作,主要成就在傑克·林賽(1900~)的《被出賣了的春天》(1953)等4部小說中。「具有傑出才能的無產階級一位小說家」格溫·托馬斯(1913~)寫了反映威爾斯工人運動的《眾叛親離》(1949)。工人出身的蘭伯特(1922~)的小說《他應當如此生活》(1956)、《沒有時間休息》(1957)寫了共產黨員領導的工人斗爭。西利托(1928~)的《火上的一棵樹》(1967)寫毛澤東思想信仰者參加阿爾及利亞的反法解放革命斗爭的故事。

進步的現實主義作家在揭露批判現實方面繼續作出貢獻。女作家多麗斯·萊辛(1919~)的《青草在歌唱》(1950)和五部曲《暴力的孩子們》(1952~1969)抨擊了南非殖民主義者。奧爾德里奇(1918~)的《外交家》(1949)、《荒漠英雄》(1954)寫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格萊姆·格林(1904~)的《沉靜的美國人》(1955)寫了越南戰爭中帝國主義的重重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戈爾丁(1911~)在《蠅王》中,女作家艾麗斯·默多克(1919~)在《一個砍掉的頭》(1961)、《黑王子》(1973)中用寓言探討人生的存在,女詩人西特韋爾(1887~1964)在戰後的《詩集》中表現了對核戰爭的恐懼。英國現代派文學,突出表現在「憤怒的青年」的創作中,韋思的《每況愈下》(1954)、艾米斯的《幸運兒吉姆》(1954)、布萊思的《向上爬》(1957)、西利托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伯吉斯的《帶發條的桔子》(1962)反映了一代青年對社會的不滿與頹廢精神,其中奧斯本(1929~)的《憤怒的回顧》(1956)影響了戲劇的新浪潮。自法籍愛爾蘭人貝克特(1906~)的《等待戈多》(英文版,1954)在倫敦上演轟動,1962年英國評論家出一版《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在英國也風行開來。其代表作家是品特(1930~),他的《生日晚會》(1958)、《看房者》(1960)等寫下層人失去「自我」的迷惘與恐懼。故他的荒誕戲又名「威脅戲劇」。

70年代以後,現代派文學衰落,特雷弗的《代思茅斯的孩子們》、安東尼·鮑威爾的《聽見了秘密的聲音》等又塑造起典型人物和描繪中產階級的現實主義生活畫面來。

㈨ 近代英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前期,文學崇尚古典主義,代表人物是詩人蒲柏。笛福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斯威夫特的故事《格列佛游記》、理查遜的書信體小說《克拉麗莎》、菲爾丁的小說《棄嬰托姆·瓊斯的故事》都是這時的傑作。

18世紀後期,感傷主義文學產生,楊格、格雷是感傷主義代表詩人。農民詩人彭斯則吟唱著愛情,吟唱著自由、平等、博愛。18世紀末,還出了渲染神秘恐怖的「哥特小說」。

19世紀首先是浪漫主義文學的繁榮。在19世紀頭30年裡,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是歐洲成就最高的文學,對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早的浪漫主義文學家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騷塞(1774~1843)。他們的詩歌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否定技術進步,主張倒退,妄圖用中世紀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但是他們不像感傷主義者那樣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現實,他們的全部詩作的基本主題是在個人的感受中,厭惡工業革命以來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種種社會丑惡,嚮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試圖在大自然中尋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後歸宿。

華茲華斯在1800年出版的《抒情歌謠集·序言》中斷然主張,文學家的使命是要在對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實反映中尋覓人類的天性,因為只有在「微賤的田園生活里」,「我們的各種基本情感才共同處於一種更單純的狀態之下」,「人們的熱情是與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為一的」。他的小詩《詠水仙》展現了一幅與資本主義城市文明截然不同的恬靜快樂的畫面,表現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中尋找理想,尋找人性最後歸宿的情懷。他的《丁登寺》、《致布穀鳥》、《致蝴蝶》、《麻雀窩》等名篇歌頌了兒童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沒有受過工業文明污染的完美人性,顯現了他創作主題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對大自然的肯定中來探討人的本質復歸問題。盡管華茲華斯及柯勒律治、騷塞等作家消極避世,逃避現實,但他們畢竟給處在初期物化現象中的人的自由的復歸開出了一劑葯方。這也是19世紀初期英國許多作家的創作主題和藝術表達的基本傾向。

第二代詩人拜倫和雪萊則把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推向了高峰。雪萊(1792~1822)與湖畔派詩人的風格截然不同,他的創作朝氣蓬勃,就連馬克思、恩格斯都對他作過極高的評價,一直是文學史家們公認的「積極的」浪漫主義詩人。但是在他的思想深處及作品的主題中,依然有很多與華茲華斯等人的創作相似的東西。如對丑惡現實的不滿與反叛,就始終是激勵他創作的主要動力。不過他不像華茲華斯那樣,一味歌頌大自然,認為只有大自然才是人的自由本質得以回歸或實現的凈土。作為一個戰斗的詩人,他認為理想的實現更依賴於這個社會本身的解放。

在《麥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等作品中,雪萊描寫了在暴君統治下,人成為「非人」的悲慘情景後,熱情洋溢地展示了未來理想社會的美好圖畫。雪萊與華茲華斯等人的創作,表現出了工業革命以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作家們用美化了的大自然或幻想出來的理想世界同現實的丑惡相對比,在對現存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批判中體現著人類復歸自由本質的努力。但是,因當時物質生產水平相對較低,人被物化的程度還遠未達到像19世紀末那樣嚴重的程度,所以,華茲華斯、雪萊等人只是感到了社會的不合理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的自由的喪失,並不知道人究竟被異化成了什麼,現實還沒有給他們提供具體的答案。他們的對策也只能是用一個理想社會的幻影來為人的自由的復歸提供一個不可能實現的方案。

抒情詩人濟慈和歷史小說家司各特也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中的風雲人物。約翰·濟慈(1795~1821)在長詩《伊莎貝拉》里,藉助於中世紀的題材批判資本主義的罪惡;在《夜鶯頌》、《秋頌》等著名詩篇中描寫大自然美景,抒發著自己追求人生真理的激情。他對大自然的感受極為敏銳細致,加之信念真誠,所以他的詩歌感染力極大。瓦爾特·司各特(1771~1832)在代表作《艾凡赫》以及《肯尼沃爾思》、《昆丁·達沃德》中反映了重大的歷史事件,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並使農民和其他被壓迫者成為小說的中心人物。他開創了歐洲歷史小說創作的先河。

19世紀30~70年代,英國工業資本主義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革法案,取代了商業金融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的地位,在經濟上、政治上取得絕對優勢。30年代初,資本主義剝削更為殘酷,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勞資矛盾已逐漸成為社會主要矛盾。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工人運動發展為全國性的憲章運動。50、6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在國外殖民地進行大規模的血腥掠奪,國內經濟呈現表面繁榮,統治階級實施改良以緩和階級矛盾;英國工人運動受到工聯主義的嚴重影響,處於低潮。

這一時期,各種為資本主義剝削辯護的反動思潮十分猖獗。馬爾薩斯(1766~1834)的《人口論》形成於工業革命初期,它把社會貧困的原因歸於人口的增長,以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19世紀中葉代表工業資本家利益的曼徹斯特政治經濟學派就曾利用過它。他們自己又建立了一套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的學說,旨在追求無限制的利潤。在哲學領域中盛行的是以邊沁(1748~1832)和穆勒(1806~1873)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功利主義。他們雖然宣稱社會道德的依據應該是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但他們所謂的大多數人是指剝削階級而言,他們斷定人類行為的根本動力是利己主義,並且認為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道德是合理的。

卡萊爾(1795~1881)批評了馬爾薩斯和曼徹斯特政治經濟學派,揭發了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崇拜」和偽善,但他要求像中古那樣建立宗教信仰,由工業資產階級那類「卓越的人物」來組織勞動,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混亂。改良主義從19世紀30、40年代以來一直在英國流行,嚴重地影響了英國工人運動的開展。

在憲章運動中產生了憲章運動文學,這是無產階級文學在英國文學史以至世界文學史上第1次出現。

這一時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了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台和蓋斯凱爾夫人等作家,馬克思稱他們為「出色的一派小說家」,並說他們揭示了許多「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

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後的英國社會生活。他們大都經歷過憲章運動或受到這一運動的影響。個別作家觸及當時社會中的勞資矛盾,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勞動群眾的貧困生活,但他們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感傷色彩,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提出改良的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他們對社會的批判主要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要求,主要題材是小資產階級個人奮斗的歷史,正面人物幾乎都是「小人物」,如小市民、小手工業者、小商人、破落貴族的子弟、貧苦的家庭教師等。

在藝術手法上,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繼承了18世紀現實主義和感傷主義小說的傳統,特別表現在情節結構和人物描寫方面,但也有很大的革新。在50、60年代,英國多數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後期作品表現了和資產階級統治妥協的傾向,改良主義和悲觀絕望的情緒都有所增強。

憲章運動文學是在30、40年代工人運動高漲的條件下產生的。英國工人階級為了爭取政治權利,於1838年以「人民憲章」的形式向議會提出有關普選的要求,遭到議會拒絕,於是在全國各地發起廣泛的群眾運動。憲章運動經歷了兩個階段。

40年代以前,工人運動和資產階級激進派聯合行動,憲章是他們的共同要求。從40年代起,工人階級除了堅持憲章的內容外,並獨立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要求,和資產階級激進派分手。1847和1848年,憲章運動達到新的高潮。但由於運動內部分裂、資產階級的收買和鎮壓、改良主義思想的滋長,憲章運動走向衰落。列寧認為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泛的、真正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憲章運動文學的形成也有著它的文化基礎。40年代中葉,英國工人階級開始舉辦自己的文化教育事業。

早在1837年,憲章派就創辦了通俗報刊《極星》,經常刊載工人詩歌。詩人大都是來自各工業區的工人和活動家,出現了一批有名的作家如瓊斯、林頓(1812~1897)、惠勒(1811~1867)和麥西(1828~1907)等。憲章運動詩歌一般都寫得短小精悍,有鼓動力,適合於集體歌唱。從這些短歌的形式上可以看出工人階級的歌手很熟悉拜倫和雪萊的政治詩,但它們和積極浪漫主義詩歌不同,是從工人階級的切身利益出發,號召工人兄弟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起來斗爭,具有明確具體的政治目標。

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曾引用憲章運動詩人愛德華·米德寫的《蒸汽工》(1843年)一詩,並說「它正確地表達了工人中的普遍的情緒」,揭露了「比舊的農奴制更壞的」、「偽善的、隱蔽的奴隸制」,批判這種奴隸制口頭上承認自由權,而實際上把工人當作「白奴」。恩格斯親自把這首詩譯成了德文。又如在《繪歇勞浦郡的憲章派》(1843年)一詩中,憲章運動詩人明確指出了斗爭的目標,是推翻掠奪工人的專制暴君和為大資產階級服務的政黨。這首詩氣勢雄壯,一開始這樣寫道:

舉起憲章的旗幟登上高崗,

把它插上星金山的峰頂,

讓它的口號驕傲地飄盪,

和專制暴君說一個分明。

也有一些詩歌是歡呼人民憲章、歡呼人民政治運動的光明前途的,如《向人民憲章九呼萬歲》(1842年)、《一首頌歌》(1843年)、《自由的呼聲》(1842年)等。

憲章運動詩歌是為教育和組織群眾而寫的,往往表現熾熱的群眾場面,如描寫去倫敦請願的歌曲。有的詩歌向群眾揭露階級敵人,如指責輝格黨虛偽的改革措施的《一首新的憲章派之歌》(1841年);有的揭發「反穀物法聯盟」妄圖用自己的口號來偷換「人民憲章」的陰謀,如《聯盟》(1841年)、《即興》(1843年);有的則是揭發異己分子,警告同志們謹防資產階級奸細的破壞活動,如《百萬人之歌》(1842年)。有些詩歌還表現了群眾對領袖和同志的愛戴和關懷,支援被囚禁的同志或紀念被害者,激勵士氣,號召再接再厲的斗爭,如《福洛斯特》(1840年)、《獻給憲章主義的十四行詩》(1840年)、《獻給死難的謝爾》(1840年)等。

憲章運動詩歌對統治階級剝削的揭發比之資產階級民主派詩歌更接近於本質,更深刻有力,表現了對剝削者的輕蔑和仇恨,如《怎樣作一個大老爺》(1840年)、《貴族是什麼東西》(1842年)、《托利老爺》(1842年)等。

《貴族是什麼東西》一詩用一連串生動、樸素的比喻,揭露了剝削者不勞而獲的寄生性和他們對人民的禍害。詩中把貴族稱為「一件在寶座旁陳列的古董,一塊有生命的污泥」,「一隻雄蜂」,「民族的災害,靠公款吃飯的乞丐」,表面上像「一隻華麗的蝴蝶」,其實是「國家的毛蟲」。

憲章運動詩歌表現了工人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如歌頌愛爾蘭革命英雄的《愛國者之墓》(1843年)、鼓勵美國民主派反奴隸制斗爭的《給美國詩人》(1844年)、號召全世界工人階級團結斗爭的《給各國工人階級》(1840年)等。

憲章運動作家也寫文學評論。40年代初,蘇格蘭憲章派主辦的《憲章通報》和其他刊物已經評論過彌爾頓、彭斯、拜倫、雪萊、狄更斯等人作品的進步思想和社會意義。這些論文首先鑒別作品的思想性,但也不忽視藝術性。英國消極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逝世時,憲章派評論家寫了短文稱他為「貴族統治下領薪俸的奴隸,君主政體供養下的寄生物,」並說絕大多數同胞不曾為他的死灑下眼淚。在題名《詩人的政治觀點》(1840年)的一系列文章中,評論者認為「最真誠的詩人都是最熱烈的政治家」,駁斥了政治對藝術有害的論點。

閱讀全文

與英國文學包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專家怎麼解讀拜登 瀏覽:611
聖誕節義大利吃什麼 瀏覽:922
黑手黨在義大利哪個省市 瀏覽:492
印度廁所為什麼不用手指 瀏覽:951
h1z1為什麼怕中國人 瀏覽:18
越南簽證丟失了會怎麼樣 瀏覽:68
烏克蘭球衣為什麼有英國國旗 瀏覽:520
伊朗多少人接種中國疫苗 瀏覽:541
中國銀手鐲哪個品牌比較好 瀏覽:338
美國ueq發中國快遞多久 瀏覽:341
伊朗地形有什麼特點 瀏覽:829
在印尼買房子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262
為什麼中國孕產婦怕冷 瀏覽:163
印度人種姓制是怎麼來的 瀏覽:330
印尼lampung在哪裡 瀏覽:185
法國跟義大利的首都分別是哪裡 瀏覽:859
100元多少印尼盾 瀏覽:143
越南話哪個城市好 瀏覽:562
中國農業銀行怎麼開通網銀賬戶 瀏覽:427
義大利面料澆什麼醬汁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