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詳細經過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戰爭,英、法兩國在美、俄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毀。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1)1856年英國政治上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影響:
鴉片戰爭的失敗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兩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
《南京條約》簽訂後,美國、法國接踵而來,乘機索取特權,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2.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簡要過程及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簡要過程為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為止簽訂《天津條約》,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為止。其影響主要是進一步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簡要過程:
1、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中國。
2、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政府,要求六日內指派全權大臣談判。
3、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政府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
4、同年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偽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
5、1860年2月,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
6、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
7、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軍全軍覆沒。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
影響: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中國沿海各省,並伸向中國內地。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佔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
6、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了其統治。
(2)1856年英國政治上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
1、備戰不利
從第二次大沽口戰役來看,英法聯軍由於是臨時組建,長途跋涉,所以並不是堅不可摧。可是清政府忙於和太平軍作戰,加上麻痹大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廣州淪陷和第一次大沽口戰役的失利。
2、昏庸無能
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20年了。清政府早領教過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軍隊的厲害,但是清軍基本還是原地踏步,沒有提升裝備,也沒有改進訓練。3萬蒙滿精兵,就這樣被稀里糊塗的派上了戰場,被敵軍當成活靶子打。
3、訓練不足
由於蒙古草原長期的和平和喇嘛教的傳播,普通蒙古人的騎射本領已經下降到了驚人的程度,多數牧民只能使用拉力為20-30斤的弱弓,既沒有射程,也沒有穿透力,更加沒有射速。
4、裝備落後
其實從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和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清軍武器裝備的落後。後來甚至連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但是清政府還是盲目的以天朝自居,除了鎮壓國內起義之外,根本沒用重視去縮小和世界軍事強國的差距。
3. 十七到十九世紀,英國政治體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由封建主義制度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代議制.(具體有英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後來的光榮革命),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4. 光榮革命後英國政治體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了全國范圍的內戰,在交戰雙方妥協的條件下,1660年查理二世建立了復辟王朝。1685年,詹姆斯二世繼位,意圖恢復天主教在英國的統治,另外由於王位繼承等原因,遭到了英國各個階層的一致反對。在反對恢復天主教問題上走到一起來的各派代表在1688年共同作出決定,廢黜詹姆斯二世,迎立他新教徒的女兒瑪麗和其夫荷蘭執政威廉為英國女王和國王。1688年11月威廉率軍登陸英國,詹姆斯二世出逃法國,1689年2月威廉即英國王位,是為威廉三世。這就是1688年革命。這場革命沒有流血即獲得成功,因此歷史上稱之為「光榮革命」。革命後,英國議會頒布包括《權利法案》在內的一系列法案鞏固了革命的成果。光榮革命是英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此後,新教成為英國國教,王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英國初步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走上近代國家憲政之路。
5. 英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簡介
1、英法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 - 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
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戰爭勝利使法國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洲大陸擴張打下基礎;英格蘭幾乎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但也使英格蘭的民族主義興起。
2、薔薇戰爭
薔薇戰爭(又稱玫瑰戰爭;英語:Wars of the Roses;1455年─1485年)是英王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為了爭奪英格蘭王位而發生斷續的內戰。
兩大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王室的分支,約克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子的後裔、蘭開斯特家族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子的後裔。玫瑰戰爭是約克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五代、第六代繼承人對蘭開斯特家族的愛德華三世的第四代、第五代繼承人的王位戰爭。
3、都鐸王朝的建立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
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4、圈地運動
在14、15世紀農奴制解體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占農民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占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
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在歐洲,英國的圈地運動最為典型,規模也最大。封建制度時期,英國就已存在大規模圈地運動。
5、文藝復興
較之歐洲大陸,英國文藝復興運動發生時間較晚。不過,經過都鐸王朝和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英國作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與世界文化聯系的日益擴大,以及沖破羅馬教廷的束縛,所有這些,都使得英國文藝復興後來者居上。
16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涌現出的「三巨人」:莎士比亞、培根和哈維,是這一時期在藝術、人文和科學領域的最傑出代表。這一時期,英國的藝術、人文和科學相互滲透、彼此交融,在加強不同領域間聯系的同時,也在不斷豐富和深耕著各自的園田。
6. 19 20 世紀的英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影響最深遠的莫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之間的世界金融危機。
一戰中,崛起的工業大國德國向傳統歐洲強國法國、英國和俄國發起了猛烈的沖擊,造成了法國124萬,英國90萬,俄國170萬士兵的人口減員,為了應對戰爭的巨大消耗,英國不得不向大洋彼岸的歌舞昇平之邦、昔日的殖民地借負大量外債(如軍火,原材料,燃料方面的物資訂購和龐大的金融貸款)。雖然最終取勝,但戰後的英國已經由美國的最大債主國變成了最大債權國(直白一點講就是由借錢的變成了欠錢了),國際地位必然有所下降,這一點從對印度的態度以及凡爾賽、華盛頓兩大協議的內容中可以清楚看出來。不過更悲劇還在後面,戰後經濟剛在20年代有所恢復,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就狂嘯而來。各國為了應對本國的金融擠兌風潮,紛紛開始從外國撤回資金和投資,包括英國在內,貿易所得銳減,經濟基礎建設因此停滯,失業率倍增,造成的惡劣影響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也沒能完全消除(英國政府在二戰前的一系列綏靖政策,出發點也就在這里)。
然後,最慘重的打擊到來。希特勒閃電戰擊潰大半歐洲,滅亡法國,對英國本土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空中轟炸和潛艇封鎖,嚴重摧毀了英國的工業生產,破壞了大量城市。要不是美國通過了援助法案,以英國本土國力,那就真的是岌岌可危了。而日本對其遠東殖民地的擴張,更是雪上加霜。二戰結束後,英國的情況可以說比一戰時更差,既要重建廢墟遍地的本土,又要支付戰爭中美國提供的大量援助物質,債務繁重,軍力也大不如前,無心也無力再像以前那樣維持海外殖民地的駐軍,鎮壓各地的民族主義風潮,所以只能心有不甘地簽署一系列法令,放棄對各殖民地的宗主權,頗有日暮西山的感覺,相當悲涼。
7. 英國歷史上有名的政治事件有哪些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 ,1832年議會改革,18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等等
8.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意,國家對中國發動了什麼
1856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
9. 1856年,「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是什麼
亞羅號事件」與「馬神甫事件」
1854年,英國串通法國、美國憑借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有「恐不無稍有不變更之處,應俟12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的說法,以利益「一體均沾」為借口,要求清政府修改《南京條約》,法、美亦趁機提出修改《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當時因英、法正陷於同俄國爭奪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亞戰爭,無暇以武力東顧中國,美國因兵力有限,也無法對華單獨一戰,三國權作暫時容忍。1856年,《黃埔條約》《望廈條約》12年屆滿,美國再次提出修約要求。此時,克里米亞戰爭已以英、法的獲勝而告結束。當美國新任駐華公使伯駕提出的修約要求再次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時,英、法就毫不猶豫地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
1.「亞羅號事件」
「亞羅號事件」發生於1856年10月8日。該日,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帶領兵勇在停泊黃埔港的一隻由中國人蘇亞成所擁有的走私船「亞羅號」上,逮捕了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海盜嫌疑的水手。這條船為了走私方便,聘用一英國人當船長,並曾在香港當局登記,但在被查捕時,此證早已過期,船上也不再懸掛英國國旗。因此,廣東水師在中國船上捕人,完全是中國的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接到船長的報告後,立即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聲稱水師上船捕人有損領事體面;並無中生有的造謠說,廣東水師曾扯下了船上懸掛的英國國旗,這是對英國國旗的侮辱,也是對英國的侮辱。巴夏禮蠻橫地要求葉名琛送回水手,賠禮道歉,並限24小時內答復,否則將以武力解決。在巴夏禮無端挑釁面前,葉名琛一面據實復函駁斥,一面因害怕事態擴大而屈服於侵略者的壓力,將逮捕的水手送到英國領事館。葉名琛的妥協行為,大大助長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旨在為新的侵華戰爭製造借口的巴夏禮,故意刁難,借口禮貌不周,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厘率領英國軍艦悍然闖入省河,進犯廣州,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馬神甫事件」
在此之前,法國正借口「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與中國交涉,進行詐索。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非通商口岸的中國內地——廣西西林縣傳教,因其胡作非為,1856年2月在當地被地方官處死。此案當時未議結。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的「自由行動」,並取得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合法」保證,便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與英國聯合出兵。
參考資料:中國近代史通鑒 鴉片戰爭
1
分享評論
踩
道瓊斯是什麼_如果不想繼續虧下去,請先了解這幾點
值得一看的道瓊斯相關信息推薦
道瓊斯是什麼_股市操盤手的忠告:炒股要想做到不虧損?了解這四點,掌握天天五個點追長殺跌,頻繁操作,炒股不是盲目跟風,如何炒股穩住本金...
黑龍江省容維證券數據程序化有...廣告
了解道瓊斯幾點開盤_專業老師_領取好股
這個微信號每天有好股,十年操盤手炒股技巧,讓你輕松掌握炒股訣竅,分分鍾擒住好股,立即加入
bwrs.rich-futures.com廣告
1856年,「亞...
專家1對1在線解答疑惑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迷你道瓊斯指數期貨_開戶需要多少錢?
迷你道瓊斯指數期貨,正規平台,對接期貨交易所,單號可查,開戶無需費用,無門檻。手機即可開戶。迷你道瓊斯指數期貨,玩期貨開戶,2020期貨開戶,聯系客服一分鍾線上開戶體驗
廣告2020-11-09
1856年英國借口什麼事件,法國借口什麼事件,點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要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和加深第一次鴉片戰爭所取得的侵略權益,性質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同,也可以說它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所以把這次戰爭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1贊·694瀏覽
鴉片戰爭的亞羅號,馬神甫事件分別指的是什麼事情
「亞羅號事件」與「馬神甫事件」 1854年,英國串通法國、美國憑借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有「恐不無稍有不變更之處,應俟12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的說法,以利益「一體均沾」為借口,要求清政府修改《南京條約》,法、美亦趁機提出修改《黃埔條約》《望廈條約》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當時因英、法正陷於同俄國爭奪黑海出海口的克里米亞戰爭,無暇以武力東顧中國,美國因兵力有限,也無法對華單獨一戰,三國權作暫時容忍。1856年,《黃埔條約》《望廈條約》12年屆滿,美國再次提出修約要求。此時,克里米亞戰爭已以英、法的獲勝而告結束。當美國新任駐華公使伯駕提出的修約要求再次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時,英、法就毫不猶豫地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 1.「亞羅號事件」 「亞羅號事件」發生於1856年10月8日。該日,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帶領兵勇在停泊黃埔港的一隻由中國人蘇亞成所擁有的走私船「亞羅號」上,逮捕了2名中國海盜和10名有海盜嫌疑的水手。這條船為了走私方便,聘用一英國人當船長,並曾在香港當局登記,但在被查捕時,此證早已過期,船上也不再懸掛英國國旗。因此,廣東水師在中國船上捕人,完全是中國的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接到船長的報告後,立即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聲稱水師上船捕人有損領事體面;並無中生有的造謠說,廣東水師曾扯下了船上懸掛的英國國旗,這是對英國國旗的侮辱,也是對英國的侮辱。巴夏禮蠻橫地要求葉名琛送回水手,賠禮道歉,並限24小時內答復,否則將以武力解決。在巴夏禮無端挑釁面前,葉名琛一面據實復函駁斥,一面因害怕事態擴大而屈服於侵略者的壓力,將逮捕的水手送到英國領事館。葉名琛的妥協行為,大大助長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旨在為新的侵華戰爭製造借口的巴夏禮,故意刁難,借口禮貌不周,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國海軍上將西馬糜各厘率領英國軍艦悍然闖入省河,進犯廣州,正式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2.「馬神甫事件」 在此之前,法國正借口「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與中國交涉,進行詐索。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非通商口岸的中國內地——廣西西林縣傳教,因其胡作非為,1856年2月在當地被地方官處死。此案當時未議結。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的「自由行動」,並取得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合法」保證,便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與英國聯合出兵。
62贊·3,046瀏覽2016-07-05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起因馬神甫事件和亞羅號事件是怎麼回事
馬神甫即馬賴1856年3月非法潛入中國廣西,為非做歹,被當地官員處決. 亞羅號事件發生在同年的十月,廣東水師登上亞羅號緝捕海盜,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以該船曾在香港注冊為由,(已過期)挑起事端,23日,英國軍艦炮轟廣州,法國也以馬神甫事件為由,加入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70贊·3,999瀏覽2017-11-24
什麼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亞羅號事件 http://ke..com/view/89773.htm 馬神甫事件 http://ke..com/view/159057.htm
20贊·2,053瀏覽
「智者不入愛河,愚者自甘墮落」是什麼意思?
女神的為尾巴
TA獲得超過7020個贊
關注
99播放
頭低久瞭然後轉動脖子聽到骨頭響的聲音,這是什麼情況?
前幾天朋友跟我聊天的時候說,自己前幾天在工作的時候,因為手裡的活比較多,因此為了早點完成工作,一上午
11條回答·325人在看
眾多食物中,你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呢?
香椿,我實在想不通居然還有人拿它當菜吃,還賣得比較貴。
11條回答·2人在看
《斗戰勝佛》好看嗎?
女漢子說電影
TA獲得超過140個贊
關注
245播放
目前為止,你讀過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是什麼?
我認為對於從小到大來說,讀過影響最大的書籍就是有一本書叫《平凡的世界》,是初中讀的一本兒書,讀完了以
10條回答·6人在看
那些艱難的日子,你是怎麼一步步鼓勵自己度過的?
就是拚命的鼓勵自己,咬牙堅持下去。目前為止我過得最艱苦的日子是復讀的時候。那一年我永遠也不會忘記自己
11條回答·1人在看
世界上身高最高的夫妻是誰?
世界之最
世界那麼大,無奇不有
關注
4,177播放
唐朝大將得罪杜甫,被寫詩諷刺,哪個名句錯用千年?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杜工部這首《贈花卿》流傳深遠,
1條回答·1人在看
正在載入
10. 1856年英國借口什麼事件,法國借口什麼事件,點燃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借口。「亞羅號」是一艘中國船,曾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國當局注冊,但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涉嫌水手。這純系中國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香港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中國兵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據理力爭,態度強硬,而且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台。27日,英艦炮轟廣州城。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廣州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因兵力不足,為等待援軍而退出珠江內河。
為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政府於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向法國政府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中國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法進入中國內地活動,胡作非為,於1856年2月在未依據條約義務,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至法領事館的情況下,就被廣西西林縣知縣處死。1857年,法國政府遂以此為借口,任命葛羅為全權代表,與英國聯兵侵略中國。此外,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則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後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借機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