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期間最大的戰艦是
二戰期間,德國戰艦俾斯麥號被認為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海上死神,也是最安全的「永不沉沒」號。然而它在正式服役不到兩個星期後即沉入海中,關於它的沉沒原因以及那場激烈的海戰至今還吸引著很多人的好奇心。在俾斯麥號戰艦沉入大西洋後的第61個年頭,曾拍攝《泰坦尼克號》電影的詹姆斯-卡麥隆導演將使用先進的深海探測儀器,重新探訪俾斯麥號,並最終解開它沉沒的謎團。
那是1941年,正值二戰,世界上裝備最精良的戰艦俾斯麥號——大多數軍事專家都這么認為——從挪威的卑爾根港駛向遠海時暴露了目標。英國當時最大的戰艦胡德號加入了追擊的行列,但卻在隨後發生的戰斗中被俾斯麥號擊沉。英國決意報復,派遣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隨同100艘其它艦船向俾斯麥號進發。近2,000英里的追擊後,艦隊在法國布雷斯特以西400英里處趕上了它。俾斯麥號在強大的炮火攻擊下沉入海底,只有一百名海員獲救。「我希望戰爭永遠消失,」一位在英軍的炮火中倖存下來的德國老兵曾經感慨地說,「對我來講,俾斯麥號就是死神的象徵。」61年後,幾位倖存下來的二戰老兵又聚在一起。是時間,使他們化敵為友。提起當年的那段往事,這些髦耋老人唏噓不已。
「俾斯麥號是當時最先進的船。第一次登上俾斯麥號的時候,我想,這艘船絕對安全。沒有人相信它會沉沒。」俾斯麥號在德國漢堡秘密建成,於1939年下水。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它的身長達830英尺(約252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而且還要寬出30英尺(約9米)。它的裝甲極厚,重量幾乎是泰坦尼克號的兩倍。盡管塊頭很大,但在15萬馬力引擎的推動下,俾斯麥號的航速可達32節(時速59.2公里)。每個炮管口徑15英寸,重25萬磅,能摧毀15英里以外的船隻。側面裝甲厚13英寸(約33厘米),可以抵禦魚雷和最大口徑炮彈的襲擊。當時德國海軍賦予俾斯麥號的任務是,搜尋並摧毀向英國運送食物和補給的北大西洋護航艦隊,以迫使英國投降。
1941年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進行還擊。胡德號的彈葯庫中彈,船尾被炸開並因此沉沒。船上1415人中只有3人倖存。隨後威爾士親王號也受到重創而被迫撤退。「小時候我們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說英國人是我們的敵人。雖然我沒見過他們。胡德號沉沒的時候,我們的船上歡聲雷動。看著那些飄在大洋中的海員,不知他們有多少人能倖存下來。但是我們中不少人都意識到,他們像我們一樣,也是人。真不明白他們為什麼就成了我們的敵人。」
那個早上,俾斯麥號上的卡爾和沃爾特和其他德國海軍士兵感到了勝利的喜悅。他們炸沉了強大的胡德號,重創了威爾士親王號。他們是祖國的英雄,俾斯麥號是不可戰勝的。胡德號沉沒的消息在英國引起了強烈的震動。胡德號幾乎就是友愛之船,它是皇家海軍的象徵。這象徵輕而易舉就被摧毀,無疑在關鍵時刻對英國人的士氣造成了致命的打擊。首相邱吉爾深思熟慮之後,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准備將它摧毀。
1941年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遇到了風暴。它在狂暴的海洋中穿行,目標是法國海岸的安全地點。但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5架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方向舵,俾斯麥號兜起了圈子。英軍艦隊圍攏過來,准備實施摧毀。「我當時在無線電室,聽說許多戰艦開過來,我們陷入了包圍之中。」1941年5月27日清晨,俾斯麥號上的德國水兵准備迎戰。
1941年5月27日8點47分,英軍海軍上將約翰-托維命令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三艘戰艦也加入了戰斗。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海員中穿過。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2,876發炮彈。
俾斯麥號上烈火熊熊,濃煙滾滾,卻依然在海面上掙扎。約翰-托維命令多塞特郡號巡洋艦發射魚雷。他們共發射了3顆,5分鍾後即上午10點40分,俾斯麥號墜入了深淵。
2. 世界十大驅逐艦分別是哪些
加爾各答級驅逐艦是印度海軍隸下最新型防空導彈驅逐艦同時也是印度海軍第一款「神盾艦」,除了解決印度海軍防空驅逐艦有無的問題,其餘著實乏善可陳。本級艦滿載排水量7500噸,採用當今世界流行的相控陣雷達搭配垂直發射區域防空導彈組成的高性能防空作戰系統設計特點,裝備以色列制EL/M-2248四面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使用六組八聯裝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發射巴拉克防空導彈。同時裝備兩組八聯裝俄制3S14E垂直發射系統,裝填16枚布拉莫斯反艦導彈。
地平線級驅逐艦艦體具有多種隱身設計,主要武器系統為法國與義大利合作發展的基本型防空導彈系統。本級艦與45型驅逐艦一樣是歐洲最新銳的防空艦艇,從細節到主體設計無一不是歐洲國防科技的結晶。地平線級驅逐艦作為未來數十年法國和義大利兩國的主力戰艦,該艦排水量六千七百噸,艦長152.87米,艦寬 20.3米,吃水5.4米,人員編制174人。該艦具備良好的隱身設計和流暢的外形,同時配備有EMPAR雷達和48單元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艦炮根據兩國不同需要各自選擇安裝。
金剛級驅逐艦是配備有宙斯盾戰斗系統的導彈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1988年時為了提高防空能力而建造。該艦長161米 ,艦寬21米,吃水6.2米,滿載排水量 九千五百噸,艦員300人 ,續航力6000海里/20節 ,採用美製AN/SPY-1D 3D相控陣雷達,但是艦上並沒有配備對地攻擊性的戰斧巡航導彈。
45型驅逐艦是英國新世紀集最新技術的科研成果,更是大英帝國「全球艦隊」的核心成員。該艦具有非常強的防空能力和近海作戰能力。採用最新的柴燃電力推進方式,雷達採用先進的「桑普森」S波段多功能雷達,探測距離可達400千米,並採用歐洲最先進的「紫菀30」和「紫菀15」兩種防空導彈,該防空系統具備一定的彈道導彈防禦能力。該艦排水量七千多噸,艦長152.4米,艦寬21.2,吃水5.7米,艦員235人。
052D型導彈驅逐艦(中國)該艦是中國目前生產的主力先進驅逐艦。由052C發展而來,擁有成熟的設計和可靠的性能。該艦排水量約7000噸 ,艦長157米,艦寬19米,吃水6米。該艦採用中國國產四面相控陣雷達,並擁有64個垂直發射單元,可以發射多種導彈,如防空,反艦,反潛,對地攻擊等等。
愛宕級驅逐艦,是日本在金剛級驅逐艦的基礎上開發的日本版阿利·伯克級驅逐艦FlightⅡA構型,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隸下的重型防空導彈驅逐艦。愛宕級的排水量標准排水量7700噸,滿載排水量接近10000噸,艦長165米, 舷寬21米,吃水 6.2米,艦員 310人,續航力 7000 海里/19節。 該艦採用四面相控陣AN/SPY-1D(V),3D雷達 ,1門美製MK45艦炮,擁有96個垂直發射單元。
055型導彈驅逐艦是中國首艘萬噸大驅,同時也是中國海軍的目標戰艦,可以說055中國軍工科技最傑出的戰艦代表。該艦從外形隱身設計、雷達水平、動力系統以及防空反艦反潛對地攻擊能力,都是世界首屈一指。該艦排水量高達一萬兩千噸,艦長180米,艦寬21米,吃水8米。該艦安裝了大直徑的11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擁有強大的各種火力投射能力。採用雙波段雷達,130毫米新型艦炮,艦員210人。
3. 一條戰列艦上有多少人
日本大和號,編制艦員總數2300名(建成時)
美國依阿華號,艦員設計編制總數1851人,實際編制,二戰至越戰時期2700人冷戰及海灣戰爭時期1800人
德國「提爾皮茨」號,標准艦員配置 ,2608人(108名軍官、2500名士兵(1943年))
英國威爾士親王號,編制艦員,1530-1900人
所以一般在2000以上
4. 英國歷史上最大的航母除了伊麗莎白級
2017年12月8日正式服役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是英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大的戰艦,並首次使用燃氣輪機和全電驅動,該艦採用傳統動力,長約280米,寬73米,高11米,排水量約64000噸,艦員編制約1600人,動力為2台燃氣輪機,最大載機量40架。
在此之前,最大的航母是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英文:HMS Ark Royal III,舷號:R09,原名:無阻號),是英國鷹級航空母艦的2號艦,1955年服役。長約245米,寬34.3米,標准排水量2950-14550噸,滿載排水量15750-15775噸,艦員編制373-401人(其中129名地勤人員),艦載機總數16-20架,航速20.2-20.75節。
5. 英國現在海軍實力到底如何
世界各國軍情機構和網站,按照自家的標准,對全球海軍進行了類比分析,並排出了2017年世界海軍前10強的名次。雖然略有不同,但大致上差別不大,這10個國家分別是——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日??⒂《取⒑??⒁獯罄?臀靼嘌饋N瘓萸叭?名的海軍強國實力如下:
【美國海軍】總兵力43.4萬人,430艘艦船,其中主力戰航包括航母10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62艘,核潛艇72艘,濱海作戰艦6艘,海軍飛機3700架。【中國海軍】總兵力25.5萬人,485艘艦船,其中主力戰艦包括航母1艘,驅逐艦26艘,護衛艦46艘,潛艇69艘,海軍飛機710架。【俄羅斯海軍】總兵力13萬,艦船271艘,其中主力戰艦包括航母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5艘,護衛艦4艘,潛艇60艘,海軍飛機359架。
英國皇家海軍最輝煌的時代是自18世紀中期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這也是其在海外廣泛建立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國時代。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皇家海軍規模開始大幅度縮減,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其海軍仍為全球規模最大,二戰期間,英海軍被美國超越。隨著近些年英國財政狀況吃緊,新型艦艇入役、更新緩慢,英國皇家海軍也已退出了世界前三的行列。
但是英國皇家海軍時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海軍之一,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藍水海軍。英國沉澱了那麼多年的技術經驗是會留存下來,這種精神可以傳承。正如英國皇家海軍一般,它曾盛極一時,稱霸全球。況且現在的英國海軍的配置也是相當厲害,航空母艦、常規潛艇、核潛艇、驅護艦等樣樣俱全並屬世界先進。雖然我們目前海軍發展躋身世界第二,但各國都在不停發展軍事研究,所以我們仍舊不可盲目自大。
6. 英國最大航母叫什麼名字
英國最大航母叫「伊麗莎白女王」號。英國命這艘新航母,是採用二戰著名戰艦名字。2017年6月26日,該航母迎來重要里程碑,開始首次出海試航。
雖然「伊麗莎白女王」號在尺寸上大於此前的「無敵」級航母,但得益於高度自動化的系統和網路化設計,所需船員反而有所減少。
7. 英國最大噸位的戰列艦叫什麼
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是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 同級艦兩艘:納爾遜號(Nelson)、羅德尼號(Rodney)。
設計與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曾計劃建造N3型戰列艦,因《華盛頓海軍條約》夭折。根據條約最後妥協的結果,日本、美國可以保留完成條約規定的未完工的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英國則能夠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建造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而不受條約中10年內不得建造戰列艦的規定的約束。根據這一協議,英國海軍1922年11月在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建造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不再採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首次採用傾斜布置水線裝甲帶,是當時舷側水線裝甲最厚的戰艦。並且強化了水平防護裝甲,增加水密隔艙等間接防禦設施。受條約規定35000噸的限制,納爾遜級採用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布局,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間炮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為了配平重量艦橋位於艦體舯部靠後的位置。如此設計的目的是將有限的裝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需要重裝甲保護要害部位的范圍被縮小到最小的區域,可以達到更好的防護效果。但是這樣的設計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艦船後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動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較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有所降低。艦橋設計與過去戰艦低矮狹小的艦橋不同,為遠距離炮戰觀測的需要,設計成將觀測設施與艦橋融合的塔狀艦橋。納爾遜級安裝16英寸口徑主炮,並首次應用炮塔化的高平兩用副炮。由於主炮在服役前沒有經過足夠的測試,使用「高初速輕型彈」的主炮以及三聯裝主炮塔的性能並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當有限,火炮身管壽命、精度還不如原來的15英寸口徑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納爾遜號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9月10日完工;納爾遜號以特拉法爾加海戰的英雄,英國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1758-1805)命名。羅德尼號1925年11月7日下水,1927年11月10日完工。羅德尼號以英國海軍上將喬治·布里奇斯·羅德尼命名。
服役簡歷
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於1927年完工服役,與日本的兩艘長門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等7艘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被各國海軍界人士稱為「big seven」。納爾遜級在服役後經過了數次改裝,主要是增強防空火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於航速的限制難以與新式軍艦協同行動,除羅德尼號參加了圍殲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海戰外,該級艦大多是執行護航和為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1943年9月29日在納爾遜號上義大利的代表簽署了投降的協定。1944年納爾遜號、羅德尼號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1945年納爾遜號開赴印度洋參加針對日本的作戰行動,納爾遜號見證了日軍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投降行動。
戰爭結束後,1946年-1948年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先後退役解體。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准排水量33950噸,滿載排水量38000噸
尺度:全長216.5米,水線長212米;全寬32米;最大吃水10米
動力:8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主機功率45000馬力;最大航速:23.5節;續航力:7000海里/16節,5500海里/23節
武備:9門三聯裝16英寸/45倍口徑主炮;6座雙聯裝6英寸/50倍口徑副炮;6門4.7英寸口徑炮;8門40毫米炮(1938年加裝16門40毫米高炮,戰爭期間加裝60門20毫米高炮);620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主裝甲帶13-14英寸;橫向裝甲(前部)8-12英寸, (後部)10-4英寸;裝甲甲板(動力艙)3英寸,(彈葯庫)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頂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揮塔13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