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種族歧視這么厲害嗎越鄉村越歧視美國呢
大部分人其實還是不錯的,一般就是小孩子喜歡逗你。然後就是有色人種(印巴人)比較討厭。
其實沒那麼嚴重,只不過到了外國就覺得畢竟不是自己家。另外一個就是語言,語言好了,老外也不會那麼輕易欺負你
英國人可能是稍微閉塞一點,畢竟美國是移民國家。
㈡ 英國人歧視美國人,為什麼
英國人覺得自己的國家有歷史有文化唄。 英國人太古板了。美國人那麼開化,當然看著美國人頭疼了。打個比方說,英國人有幾個開自動擋的車?美國人大多都是自動的。英國人就這么頑固 哇咔咔。從歷史來講,美國人的獨立戰爭是和英國人打的。從現在的角度來講,英國人有些安於現狀,所以戰爭是他們最討厭的事情,很多英國人認為美國的霸權思想是錯誤的,這一點上美國人的確有些做得不好,很多美國遊客都有自視高人一等的態度。經濟方面來看,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並沒有對歐洲有什麼實質性的授予,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拿走,在這個方面並不是英國一家在不滿,德法一樣持有相同態度。學術方面就更不用說,很多歐洲高端人才在項目即將成功的時候,被美國高價挖走。其實歐洲的實際情況並不像我們書本上所講的那樣,如果說歐洲人有歧視美國人的成分,基本上是在嘲笑美國沒有什麼文化底蘊,這一點也確實是事實,但美國的麥當勞在歐洲一樣賣得很好。所以國家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沖突,更何況這些和我們並沒有什麼關系。
ps:英國人60%都是開自動檔,而且自動檔比手排檔便宜很多。
㈢ 英國有歧視印第安人,並將其視為「劣等」或「類似動物」嗎
過去確實存在由英國人歧視印第安人,把他們稱之為劣等。現在文明了,這樣人很少了。
㈣ 英國人歧視咋們中國人一般都說什麽話
chink 呵呵 這是比較野蠻的叫法了,不過很少有人這么說,叫中國人chink就和叫老黑nigger一樣
其他就沒什麼了,基本歧視都是從生活差異和大致的外表長相來攻擊的。大致聽到就能明白,好像一般都挺愛問中國時不時沒 民主 的,但是他們只是好奇,不是故意攻擊,所以慢慢解釋聽好了
㈤ 在英國,種族的歧視究竟是多嚴重的罪
在英國,種族歧視就相當於在中國犯了什麼殺人的案件是一樣嚴重的性質,所以說在英國基本上是很少會有種族歧視的。
㈥ 在英國 的留學生都遇到過什麼樣的種族歧視 以及傷害
沒有,基本上英國人還是很紳士的,反正對人,外國人還是蠻有好的,不會惡意傷害或是歧視。有些小青年可能處於好奇,還比較壞,但是沒有惡意,多數還是處於好奇的。曾經因為開車穿紅燈差點撞人,被險些被撞的人罵Fuck you,其他沒有什麼歧視的行為在這
㈦ 英國性別歧視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更准確的來說是20世紀以前),英國社會普遍流行著一種女性想像:女人都是較弱無力、需要男性保護之人,她們不但無助於人,而且也不能自助。這種錯誤的看法導致了兩個相互區別又彼此聯系的問題:(1)由於女人如此之軟弱無力,不適合做支付工資的工作,給她們低薪實屬正常;(2)可是,倘若以低薪招聘女性,又會對男性的薪酬造成威脅。當時的英國男性認為,女人實在不適合在工廠里工作,她們應該待在家中;女人只能是為了家庭生計需要才能走進工廠。偏見與薪資上的沖突使男女工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因此,女工人的低薪得不到男工人的同情,反而還會受到抗議與反對。很多工會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竟然選擇將女工人拒之門外,而一些工會雖然接受女工人,但也表現得十分謹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使女性勞動者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發生了轉機。由於戰事吃緊,英國政府將男性勞動力大批調往前線。1915年,英國各工廠出現勞動力緊缺,軍需品部門尤為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行各業都開始招募女性。1915年春,財政大臣喬治·勞合(David Lloyd George)發起女性戰時服務運動(War Service For Women),政府雖然給了更多的女性工作的權利,但卻沒有給她們改善生活的權利。在這場運動中,登記處並沒有許諾這些女性某個固定數額的工資,而是將工資問題交由僱主自行決定。男 女工人們十分擔心,因為僱主有可能給他們低薪,更有可能在士兵復員時將他們趕出工廠。他們要求的「同工同酬」(Equal pay for equal work)成為了一個長期的話題。事實上,在許多的工廠中,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女工人來完成,然而僱主卻只肯付給她們相當於男工人一半的工資。「勞動力削減」雖然讓英國增加了近70萬份戰時新工作,但它也造成了諸多問題。一方面,它嚴重損害了女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使男工人感到:這些技術不熟練的女工人讓很多屬於他們的工作以後不再需要專業技能,因此而加深了他們對女工人的鄙夷,也讓更多人認為「女工人只能做些微不足道沒有技術含量工作」。
戰爭期間,全職工作的女性人數上升到130萬,同比增長了22%。許多行業都體現出這一人數上漲的趨勢。在運輸業,女性的人數由1.8萬上升至11.7萬;銀行業則由1500上升至3.7萬;在文職、公署以及郵局工作的女性更是增長了兩倍(139.4萬),甚至連面製品業也實現了人數四倍的增長。隨著工作女性的大量出現,新興女性工作者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除了和平年代裡的一些行業,女性也進入軍事生產部門。她們響應國家的號召,以空前的愛國熱忱投入到軍需品的生產中,被人們稱之為「軍需母親」。然而,這種形象背後的真實情況卻是,女性待遇的惡化——戰時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女性不得不進入當時待遇較好的軍工廠工作,然而軍工廠的「優渥待遇」卻是暫時的。由於戰時各行各業的工資標准不斷變化,另外通貨膨脹也屢屢發生,軍需廠女工人的「好待遇」也因之被抵消。許多工廠實行戰時津貼政策,通過加班來授予工人津貼。要獲得津貼的代價很高,軍工廠的工人們為此不得不每天工作12小時,周末也不能休息。在TNT附近工作則更加危險,工人們時常會中毒。戰爭期間,大約有300名女工人死於TNT中毒或爆炸。
女工人在戰爭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她們的所享受到的福利幾乎不成比例。為了解決自身待遇問題,戰爭時期的女工人也像男工人一樣,她們利用戰時的勞動力緊張來跟政府議價,1917年《女工人》雜志發表了一個「戰後目標願望單」,其中包括了相應的醫療、津貼以及失業補助、稅法改革等諸多議題。除此之外,女工人們不僅要求工作的權利,而且還要求休息的權利,後一項權利表明了女性對工作和家庭之外空間的訴求,這一訴求更直接的推動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1918年,隨著休戰協議的簽訂,戰爭終於結束。許多士兵從殘酷的戰場重返他們原先的工作崗位,這時才發現許多女人已經占據了他們原來的工作。「女人必須走」,他們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在隨後的一年之內,英國有75萬女性因此丟掉了工作。曾經呼籲她們為國家而工作的政府此時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漠:在1919年召開的失業捐助大會上,沒有一個女性成員,盡管在接受失業補助的人中女性佔到75%。為了安撫失業女性,政府又將這批人從工業領域轉移到傳統手工業領域。然而無論在哪個行業,女性工會組織(如女性工業理事會,Women』s Instrial Council)的訴求一如既往:縮短工時、提高工資以及待遇。女性工人的抗議浪潮一波蓋過一波,英國當局無法繼續忽視其存在,他們選擇授予女性一些政治和法律上的權利,以彌補她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1918年,國會被迫通過了三項法案,允許女性參選國會、進入牛津或劍橋讀書、授予30歲以上的女性投票權。這三項法案看起來意義重大(至少在教科書上,它們幾乎是女權運動勝利的象徵之一)。然而實際上,當時女性工人的年齡普遍低於30歲;在一些領域,對女性的職業開放程度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例如20世紀20年代初期,查令十字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一度缺少醫生,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拒絕招收醫學院的女學生。以上種種跡象表明:一戰絕非女性工人生活的轉折點,在此後的20年中, 女性勞動者的生活依然十分辛苦,英國女權運動任重而道遠。
在一戰期間,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誠然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不過在這段時間里,女性在家中和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和19世紀無太大差別。在英國人的眼中,「女性」和「勞動者」這兩個概念從未被真正聯繫到一起——他們讓女人乾和男人一樣的活,卻付給她們相當於男人一半的工資;她們可以在工作中顯示出天賦和機智,然而卻仍置於男性工人的監管之下;她們雖然能夠完成一些艱難的工作,然而卻不能自由地選擇職業。
英國女性工人從來沒有隻接受「女性」或者「工人」的身份,正如她們所做的、已經做過的那樣,她們不斷地努力工作,直至大戰結束。或許她們曾在戰時的緊張工作中獲得過社會的認同,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她們又被丟進「工業的垃圾堆」中。
進步與倒退:一戰中的英國女性勞動者
整理自:British Working Wome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The Historian, Vol. 56, No. 4 (SUMMER 1994), pp. 699-710
作者:Susan Pyecroft
㈧ 為什麼英國人會歧視愛爾蘭人為什麼英國在自己的鼎盛時期,殖民地「日不落」時,沒有將愛爾蘭
愛爾蘭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了,7000多年來,她經過多次入侵和侵略,結果形成了她豐富而復雜的世系和傳統。第一批定居者主要是來自英國的獵人,他們帶來了中石器時代的文化。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追隨他們而來的農民,在這里飼養動物和耕種土地。在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定居者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來了探礦者和金屬製造工。 到公元前6世紀時,一波又一波來自歐洲的凱爾特入侵者開始達到愛爾蘭。凱爾特人雖然在政治上從未統一愛爾蘭,但他們統一了愛爾蘭的文化和語言。 公元5世紀,基督都開始進入愛爾蘭。傳統上,人們把這歸於聖·帕特里克的功勞,盡管有證據表明,早在他到來之前愛爾蘭島上就有了基督徒。與大多數西歐國家不同,愛爾蘭從未經歷過中世紀早期的野蠻入侵,所以,在6世紀和7世紀,以寺院為中心的愛爾蘭藝術、學術和文化得到了空前繁榮。在公元800年前那段時期,愛爾蘭僧人給歐洲的很多地方帶去了基督教。 在9世紀到10世紀期間,愛爾蘭經常受到斯堪的納維亞人的襲擊。但他們同時也是商人,為豐富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的生活做出了貢獻。1014年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克隆塔夫(Clontarf)被愛爾蘭王布萊恩·博茹(Brian Boru)打敗,此後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影響逐漸消退。 在12世紀,以前定居於蘇格蘭和威爾士的諾曼底人抵達愛爾蘭。此時的愛爾蘭已經走上建立一個由一個君王集中統治的國家的道路,這些人的到來破壞了這個進程。諾曼底人很快就掌握了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這些地區後來置於了蘇格蘭國王的政治影響之下。 在隨後的400年裡,諾曼底人和他們的後裔在愛爾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該國的很多地區仍然掌握在愛爾蘭人的手中,到16世紀初,英格蘭出現了廣為流傳的恐懼感,那就是英格蘭的影響有瓦解的危險,一方面是因為蓋爾族人的入侵,另一方面是諾曼底定居者的逐漸蓋爾化。 蓋爾族愛爾蘭的逐漸衰落 這段時間英格蘭的宗教變革對愛爾蘭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被稱為老英格蘭人的愛爾蘭,即諾曼底定居者的後裔,對已經導致了愛爾蘭(英國)國教成立的新教改革基本上持敵對態度。此外,愛爾蘭作為一個既靠近不列顛又靠近大陸歐洲的島嶼,處於中央戰略要地的地位,因此很可能成為英格蘭不滿者或外國敵人的據點。這使解決愛爾蘭問題具有幾個世紀以來不曾有過的緊迫性。 作為對宗教分歧和對英格蘭國王從不列顛引入新定居者的反應,蓋爾族人在愛爾蘭發動了一系列叛亂。他們的反抗最終被壓制,到了1603年,最後一個蓋爾族堡壘,烏爾斯泰(Ulster)也被歸入英格蘭國王的統治之下。後來把很多英格蘭和蘇格蘭定居者帶到了烏爾斯泰的烏爾斯泰種植園,對該省的宗教和政治格局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愛爾蘭在17世紀的政治史,與英格蘭和蘇格蘭發生的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包括內戰、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起義、查爾斯二世復辟、讓威廉姆和瑪麗登上英格蘭王位的光輝革命(1688年)。以信奉舊教的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為一方,以信奉新教的新蘇格蘭人(包括其他新定居者)為另一方,雙方開始爭奪至高權,整個這個時期,經過無數次此起彼伏的爭斗,最後在博伊奈(1690年)和奧格里姆(Aughrim)(1691年)戰役中塵埃落定。老英格蘭人和蓋爾族愛爾蘭人被打敗,隨後,他們的領導人和追隨者(『野鵝』)大多離開愛爾蘭去國外繼續他們的軍事、宗教或商業生涯。成了國教的新教徒壟斷了政治權和土地所有權,並制定了歧視舊教(天主教)的刑法。 十八世紀 愛爾蘭的經濟在18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亞麻生意興隆,特別是在烏爾斯泰,愛爾蘭羊毛、牛肉、黃油和豬肉也是重要的出口。新教勢力逐漸把自己看作是愛爾蘭民族的代表,並發展成了充滿活力和獨具特色的議會傳統。持續的愛爾蘭移民潮也始於18世紀,成千上萬的長老會教友和數量較少的基督徒前往新大陸。 自18世紀60年代開始,英國與她在北美的殖民地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促成了激進愛國主義傳統的形成,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最終產生了聯合愛爾蘭人社會(Society of United Irishmen)。1789年,聯合愛爾蘭人社會在愛爾蘭舉行了一次起義,雖然這次反叛留下了一些宗派色彩的暴力印記,但起義的目標是要成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讓所有宗教享受平等地位。這次起義被鎮壓後,1800年的《合並法》在英國和愛爾蘭之間成立了完全的議會聯盟。 然而,到這時英國和愛爾蘭的差距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經濟和人口方面。英國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同時,愛爾蘭(除烏爾斯泰外)實際上離工業化越來越遠,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絕大部分越來越依賴土豆為生。19世紀40年代末,由於土豆連年大規模歉收,發生了一次悲慘的大飢荒:100萬人餓死,另有100萬人逃出愛爾蘭。10年(1846-1856)之內,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即800到600萬),隨著移民海外成為愛爾蘭社會的顯著特徵,愛爾蘭人口後來又進一步減少。 在政治方面,追求舊教解放(從18世紀末期開始,刑法逐漸放鬆,1829年,由丹尼爾·釉康乃爾(Daniel O'Connell)領導的舊教贏得了參加議會的權利)在19世紀初期居支配地位。此後,進行了一連串改革或解散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盟的活動。「大飢荒」不僅是慘烈的人間悲劇和社會經濟分水嶺,而且有著意義深遠的政治影響。在廣大民眾的心目中,應對不列顛政府提起訴訟,大多數愛爾蘭選民尋求某種形式自治的願望變得更加強烈。在「大飢荒」後的幾十年裡,愛爾蘭地主也受到了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至20世紀初,經歷持續不斷的農民動亂,終於通過了誘使大地主把土地出售給佃戶的立法。為佃戶提供貸款,肥使他們有能力購買自己的租借地。 但是,自治或者說「地方自治」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丹尼爾·奧康乃爾和艾薩克·巴特(Issac Butt)在19世紀40年代和19世紀70年代所做的努力沒有什麼結果。但是,19世紀80年代,在查爾斯·斯圖爾特·帕乃爾(Charles Stewart Parnell)的領導下,愛爾蘭議會黨把愛爾蘭問題入到了英國政治的中心。1886年,W.E.格累斯頓領導的自由黨終於支持愛爾蘭實行有限形式的自治。 「地方自治」的前景刺激了愛爾蘭的統一主義者。他們主要是新教徒,占烏爾斯泰省的多數。與英格蘭那些害怕愛爾蘭地方自治可能導致大英帝國分裂的同盟者一道,統一主義者開始阻止通過「地方自治」法案。盡管如此「地方自治法案」最終還是在1914年獲得了通過。 尋求獨立 在一種日益軍事化的氛圍中,秘密組建的准軍事部隊(北愛爾蘭志願軍和愛爾蘭志願者)開始了行軍和操練,二者之間的敵對只在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由此導致的「地方自治」推遲期間稱有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1916年在宣布都柏林成立一個共和國,並發動了一次武裝起義。民眾最初對這次起義的支持率極低,起義最終遭到鎮壓。但它的支持者,充分利用了公眾對處決起義領導人的厭惡情緒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引入的愛爾蘭兵役制的反對態度,在1918年的大選中獲得了勝利。那次大選,他們以壓倒多數擊敗了爭取「地方自治」的議會黨。 這次選舉的獲勝者,新芬黨(意為『我們自己』),成立了第一個Dali(議會),隨後爆發了民族獨立戰爭。至1921年簽訂《英愛條約》時,東北烏爾斯泰的6個郡,還有當時約三分之二的統一主義者多數派,已經組建北愛爾蘭政府。簽訂《英愛條約》的結果是,其餘26個郡組成在英帝國內部享有自治領域地位的愛爾蘭自由國。自由國成立不久,就在那些視《條約》提供了有效自治的人和那些堅持要成立一個完全共和國的人之間爆發了一次短暫的內戰。這次內戰盡管短暫,卻註定要在後來的幾十年影響人們的態度和確定政治立場。 愛爾蘭國 新自由國的第一屆政府首腦是後來的『Fine Gael』黨『Cumman na nGaedheal』的W.T. 科斯格拉夫(Cosgrave)。從20世紀30年代起,伊蒙·瓦勒拉(Eamon de Valera)成立的『Fianna Fail』黨一直支配著愛爾蘭政治。1955年,愛爾蘭獲准加入聯合國(UN),1973年,愛爾蘭加入了現在的歐洲聯盟(EU)。新經濟發展政策帶來了實質性的迅速發展。與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聯合執政在愛爾蘭已成平常事,通常是兩個較大的政黨之中的一個與勞動黨或進步民主黨組成政府。 在愛爾蘭於1922年獲得獨立後的前20年裡,自由國進行了機構合並,並形成了政治穩定的傳統。1937年的憲法和1948年的《愛爾蘭共和國法案》,切斷了愛爾蘭與英國最後的正式聯系。二次大戰期間,愛爾蘭保持中立,它不屬於任何軍事同盟。
㈨ 英國有沒有種族歧視阿嚴重嗎
綜合來看,英國人的種族歧視不太嚴重,但肯定多多少少也有,英國人大多數都非常有紳士風度,只要你勇於去交流,大多數英國人都會和你很好的交流,但英國人比較優雅,不會和你說一些閑話。這也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不同的地方,美國人比較大舌頭,喜歡亂談,但英國人相反,不喜歡亂談,交友更多的英國人也只會表現在禮貌方面,而不是談話。所以和英國交流千萬少言多做。舉止優雅,這樣就不會被歧視了,我奶奶是伯明翰人。我在英國的時候就是。
㈩ 英國和美國的種族歧視哪個嚴重
個人覺得英國吧,因為英國歧視任何國家的人,個人感覺是這樣,覺得美國人沒有他們說英語好,認為是鄉下英語,又覺得自己國家的工料材質等等是最優秀的。回答不全,但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