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皇家空軍為什麼有狂風

英國皇家空軍為什麼有狂風

發布時間:2022-06-22 14:04:44

㈠ 英國「狂風」戰機在海灣戰爭中表現如何

海灣戰爭中,「狂風」戰斗機第一次參加實戰:英國派出 30 多架,義大利派出 8 架,另有沙特20餘架,阿曼8架。「沙漠風暴」行動第一天,英、意、沙特的「狂風」攻擊機即全部出動,突襲了伊拉克空軍機場,科威特境內伊軍導彈和彈葯庫等目標。但戰爭頭兩天英國就損失了2架,義大利也損失1架。戰爭中多國部隊的「狂風」戰斗機的損失總數達8架,7架是被伊拉克地面防空炮火擊落,損失多名飛行員,是作戰中損失最多的機種。以致英國駐海灣地區空軍司令德拉比利埃少將不得不宣布停止使用「狂風」實施低空轟炸。這也表明,設備復雜、造價較高的多用途戰斗機實施對地攻擊的優勢並不明顯。不過,「狂風」戰斗機的載重較大,機載設備較多,因而改進餘地較大。

㈡ 英國空軍用戰斗機

英國皇家空軍現役的最先進戰斗機也是台風。

1984年德、英、法、意和西班牙五團達成協議、提出「歐洲戰斗機」計劃(EFA),中途法國退出。事過10年,1994年3月27日,英、德、意和西班牙四國聯合研製的EF2000戰斗機原型機實現了第—次試—覽。試飛計劃已經完成,已經交付四國空軍使用。又稱台風戰斗機(英語:fighterTyphoon)。

乘員:1至2名 EF2000戰斗機剖視圖長度:15.96米
翼展:10.95米
高度:5.28米
翼面積:50平米
空重:11000公斤
載重:1555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23500公斤
發動機:2×渦輪風扇發動機,每個軍用推力60千牛頓(6100千克),加力推力90千牛頓(9100千克)

㈢ 有沒有狂風戰斗機,附上圖片

狂風戰斗機(Panavia Tornado)是一種由英國、德國和義大利聯合開發的雙引擎可變後掠翼戰斗機。

㈣ 狂風戰斗機的衍生型號

對地攻擊型 (IDS)基本型。裝備英、德、意、沙特空軍及德國海軍。主要任務是對地攻擊,同時兼顧偵察、空戰和電子對抗等任務。1980 年交付英、德、意空軍使用, 1986 年 3 月至 1987 年 10 月交付沙特空軍的訂貨。共生產 736 架。
主要裝備三國的空軍及德國海軍,生產了795架,為「狂風」的基本型,兼有空戰能力。1973年12月原型機試飛,1979年7月生產型試飛。1980年陸續交付英國、德國、義大利空軍使用,各國裝備總數分別為199架、324架和84架;1986年3月開始交付沙烏地阿拉伯空軍,直至1987年10月,共交付48架。對地攻擊型共生產了736架,其中有一部分是為改成電子戰及偵察型而生產的。英國空軍使用的對地攻擊型編號為「狂風」GR Mk.1,但中期交付是經改進的飛機,其編號為GR Mk.4,主要改裝了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於1991年末首次試飛。「狂風」對地攻擊機無論是在晝間、夜間和復雜天氣條件,也無論是以高速或低速飛行,它都投放各種精確武器。其擁有的高精度攻擊武器和精確導航系統,可保證它有效攻擊隱藏在濃霧中的目標,或者有效攻擊那些以高速飛行的低噪音和低振動強度的目標。機上有先進的地形自動跟蹤系統,可保證飛機在低空以跨音速突防。地形測繪和地形跟蹤雷達由美國得克薩斯儀表公司研製,批產由英國費倫第公司和馬可尼公司負責。
導航/攻擊計算機來自英國利頓公司的德國子公司。有強大的火力,最大載彈量達9000千克,占最大起飛重量的三分之一。該機裝有2門27毫米口徑「毛瑟」機炮,可各備彈188發。還設有7個外掛架,機身下3個,兩翼下各2個。根據不同任務,這些掛架可掛帶多種武器,如:用於對地攻擊可掛帶AS.30、「小牛」、GBU-15「海鷹」和「鸕鶿」等空對地導彈;專門用於攻擊地面雷達等設施的ALARM和HARM反輻射導彈;LAU-51A和LR-25火箭發射器;JP233反機場跑道子母炸彈、「鋪路」激光制導炸彈、「靈巧』炸彈、各種集束炸彈、減速炸彈、MK.83炸彈,及燃燒彈、照明彈等。需要時,機身掛架也可掛帶核彈。用於對空作戰,則可掛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天空閃光」 中距空對空導彈,以及AIM-9L「響尾蛇』和「麻雀」等空對空導彈。
2002年7月義大利空軍與帕那維亞集團簽署了價值4500萬美元的合同,改進義大利的IDS型,計劃稱為實施中期壽命改進(MLU)。改進將綜合GPS、激光制導炸彈及防區外武器,包括「風暴影子」。無線電、雷達高度表及戰術空中導航「塔康」系統也將改進。預計2004年完成。
改進型(FULL MLU)改進計劃也在研究之中。此外,「金牛座」(Taurus)撒布器也在裝備之列,射程350,可攜帶450千克彈頭,有末制導頭。德國將在2004~2009年采購600枚,瑞典仍在決定是否進行采購。2003年3月,英國皇家空軍的「狂風」在對伊拉克的「震懾」行動中,首次使用了「風暴影子」。 防空型 (ADV)。在基本型 IDS 基礎上發展的防空截擊型。裝備英國和沙特空軍。1985 年開始交付使用。ADV 型總共生產 197 架。與基本型相比,具有更好的爬高率和加速性能,能攜帶更多的電子設備,內部燃油量也增加了 10%。
是在對地攻擊型的基礎上研製發展的型號,1979年10月原型機開始試飛,1984年3月生產型首次試飛,總共生產了197架。英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空軍各裝備173架和24架,分別於1985年和1989年開始交付。
防空型具有很好的加速性,它不僅體現在起飛後能很快加速到高亞音速,而且在高空也能很快加速到音速的兩倍;爬升性能好,從起飛爬升至近10000米高度,僅約2分鍾;具有較大作戰范圍和較長的留空時間,可在距基地約550公里處作戰巡邏兩個小時以上,英國空軍裝備的該型機,能飛赴英國國境外的空域執行攔截任務;機動性好,轉彎角速度快,具有較好的空戰機動能力。設計賦予它這些性能特點,主要是為防範當時蘇聯的圖-20和蘇-24一類飛機。該機結構有80%與對地攻擊型相同。
主要改動是機頭加長了48.8厘米,以容納「獵狐手」空對空新型截擊雷達。該雷達不僅能探測到185千米距離的目標,而且還能同時跟蹤多個目標;主要機載設備還包括多功能前視,地形跟隨/測繪雷達、三軸數字式慣性導航系統,防空型裝有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無線電/雷達高度表、自動駕駛儀飛行導引儀、雷達告警接收設備和主動電子對抗設備;機翼固定段前緣向前延伸,使前緣後掠角從印度增加到67度,並取消了前緣襟翼;中、後機身加長了71.12厘米,以便使機腹能串掛成對的半埋入機腹的4枚「天空閃光」導彈,同時也增加了多帶電子設備的能力,內部也可多裝10%的燃油。此外,還去掉了前機身左下方的27毫米口徑「毛瑟」機炮。
「獵狐手」 機載截擊雷達英文名Foxhunter,最初的62架ADV裝備W型,最後的46架裝備的是AA型,其他80架裝備的是Z型,沙特的24架裝備的是AA型。馬可尼-埃利奧特公司是該雷達的主承包商,費倫第公司負責掃描器部分。1976年馬可尼公司開始研製。由倒置卡塞格倫天線、相干行波管發射機、接收機、信號數據處理機、控制裝備和電源裝備組成。對「逆火」、「擊劍手」等中型目標搜索距離180千米以上。
模式包括空對空搜索、自動跟蹤、瞄準、空對地測距、地形測繪等。英國空軍的防空截擊型有FMk2和FMk3兩種編號:前者於1984年至1985年間交付,共生產了18架;後者於1986年開始交付,共生產了155架。與FMk2相比,FMk3換裝了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並裝有機翼自動後掠系統(AWS)和自動機動系統(AMDS),可自動控制機翼掠動和襟翼、縫翼的運動。以後他們又按FMk3的標准對FMK2型機進行了改進,但發動機不換,改進後的編號為FMK2A。「狂風」FMK2機身下有4個半埋式掛架,每個掛1枚「天空閃光」中距空對空導彈,機翼下掛架是1500升副油箱的專用掛架。這個掛架過渡梁的肩部內側可掛1枚「響尾蛇」導彈。
典型的火力配置是1門機炮和6枚空對空導彈,包括4枚「天空閃光」中距導彈和2枚「響尾蛇」導彈。「狂風」FMK3機翼下增加了兩個掛載「響尾蛇」的掛點,使掛載的導彈數量增加到8枚。在中期改進計劃中將增加掛載AIM-132近距空對空導彈(ASRAAM)和AIM-120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AMRAAM)的能力。電子戰及偵察型(ECR)由對地攻擊型改型而成。主要改進是去掉了前機身下的兩門機炮,增裝了偵察及電子戰設備,例如,紅外側視系統和「線掃描」4000型偵察系統,紅外成像系統、偵個信息的處理、存貯和發射系統,以及電子對抗和反電子對抗吊艙、該機保留了對地攻擊能力,但採用了新的機載計算機和感測器系統,裝備了HARM高速反雷達導彈和空對地反雷達導彈。此外,還可掛帶2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以便在需要空戰時使用。
英國、德國和義大利空軍裝備數量分別為30架、35架和16架。

狂風ADV的航程和飛行速度非常適合攔截蘇聯遠程轟炸機的任務要求,狂風ADV和F-14雖然的是用來對抗攜帶超音速導彈的蘇聯轟炸機,但是狂風ADV攔截轟炸機使用的機載武器只是半主動中程空-空導彈,缺乏美國海軍F-14擁有的「不死鳥」這樣的遠程導彈武器。 狂風戰斗轟炸機的標准作戰剖面是飛機起飛後以巡航高度飛行到前線,隨後在低空以接近音速的高速飛行突破防空系統的攔截,當攻擊完成後再以低空返回到安全位置後拉起返航。低空突防機動戰術明顯的降低了被對方感測器發現的概率和減少了飛機在防空系統中暴露的時間,顯著的增加攻擊機的戰場生存能力的同時,也使攻擊機更加依賴感測器探測目標並降低機載導彈武器的有效射程。
低空突防戰術的使用同時降低了地面防空系統和攻擊機的反應時間,增加了攻擊飛機對地作戰的難度。雖然持續的低空突防對飛機的作戰效能要造成不利的影響,但是飛機生存力的提高仍然使採用低空突防的戰術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低空突防是狂風IDS的主要戰術,但也因此在海灣戰爭中遭受損失。 RB199發動機的反推擋板,可以大幅降低降落滑跑距離。為了提高狂風IDS的快速部署能力和降低對機場跑道的依賴性,狂風系列飛機在綜合採用可變後掠機翼設計和發動機反推力裝置後,在緊急情況下只需要800~1000米的跑道長度就可以滿足對機場條件的需要。
RB199是由英國、聯邦德國和義大利合作研製的高推重比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作為狂風戰斗轟炸機配套動力系統的RB199在1969年開始設計, RB199的原型發動機1974年裝在狂風原型機上進行飛行驗證,實用型RB199到1980年開始隨狂風飛機的交付開始服役。RB199渦扇發動機主要裝備了狂風IDS/ADV等系列改進型,RB199 MK103裝備狂風IDS/GR. MK1,推力增強的RB199 MK104裝備狂風ADV/F MK1/MK3,RB100 MK105計劃裝備狂風ECR電子支援飛機。RB199取消噴口反推例裝置後的RB199 MK104D還作為EAP和EFA使用的EJ200完成前的過渡動力裝置。
狂風在短距起飛時需要發動機滿足短時間內快速達到最大加力推力,執行低空高速突防和巡航時需要持續穩定的軍用推力,在規避防空火力和飛機進行大載荷機動時要保持較大的剩餘推力。RB199為了滿足狂風執行不同作戰任務時對發動機所提出的要求,採用三轉子結構的RB199對於操作變化的響應速度快,並且採用了高增壓比、高推重比、高渦輪前溫度的「三高」措施,綜合各種先進技術後的RB199發動機推重比可以達到7.93的高指標。RB199屬於比較少見的無進口導流葉片的三軸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但是因為狂風在發動機與進氣道是設計上進行了細致的考慮和充分的試驗,因此RB199的進-發匹配工作經實際使用證明是成功的。RB199發動機在狂風飛機上不但能夠經受低空持續飛行的氣流干擾,而且發動機的油門可以在電子控制系統的輔助下進行自由調節。
狂風ADV需要比IDS有更大的發動機推力來滿足超音速攔截的要求,而且在改進設計中狂風ADV增長的機體也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更大體積的發動機,為狂風ADV改進設計的RB199MK-104 在保持MK103基本設計的基礎上,將加力燃燒施加長14英寸以提高發動機加力推力和降低耗油率。 RB199最大推力起飛耗油率推重比空氣流量涵道比增壓比渦輪前溫度最大直徑(M)長度(M)重量(KG)MK10371100.6627.9373.1 1.0823.513270.7193.25915MK10472490.6627.621.080.7193.6976MK10574700.6637.780.970.7523.3980圖註:RB199服役型號基本數據表格(數據來源《世界航空發動機手冊》)
冷戰期間歐洲地區高密度的遠程打擊力量使戰區范圍內任何機場都沒有真正安全可言,即使是再好的偽裝手段和再堅固的堡壘也無法隱蔽目標明顯的機場跑道,既然事實已經證明垂直起降戰斗機在性能上無法滿足要求,那麼保證戰術飛機具備可靠的短距離起降能力則是冷戰對抗雙方共同的觀點。

發動機推力不平衡會產生危機飛機著陸安全性的推力差異,因此狂風採用雙發動機的設計特點對反推力裝置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電子控制系統可以隨時監控反推力裝置的工作情況,雙發反推力裝置的者流板打開速度和角度出現不同步則可以在0.5秒內迅速收回。採用反推力裝置使狂風在著陸滑跑距離上大幅度縮短到600米以內,甚至比體積遠小於它並同樣有較好著陸能力的「美洲虎」還要好,這樣好的著陸性能作為遠程重型戰術攻擊機來說是極其有利的,反推力裝置在戰場生產能力上的收獲遠大於在重量和成本上的付出。 採用一機多型設計思想的狂風按照任務要求採用不同的雷達火控系統,這是因為歐洲國家在設計狂風的時候沒有具備可靠地形跟隨功能的機載雷達系統,因此狂風IDS通過從美國引進雷達系統來滿足戰斗轟炸機的雷達要求。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機載多功能火控雷達的性能遠不夠完善,就是當時的美國號稱多功能的AN/APG-65/68/70也算不上真正的多功能,美國空軍採用多功能雷達的F-16C/F-15E和海軍的F/A-18在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都需要外掛導航吊艙來彌補機載雷達地形跟蹤能力不足的缺陷。歐洲國家當時所能夠獲得的雷達系統在技術性能上遠不如美國,所以不可能將狂風IDS的低空地形跟隨與狂風ADV中距攔射功能集中到一套系統中,因此狂風IDS和狂風ADV採用了完全不同的兩套雷達系統來滿足各自的作戰要求。
狂風IDS裝備的Tornado多用途前視地形測繪雷達系統應用了橢圓形雷達天線面,多用途前視地形測繪雷達在作戰中進行測繪、識別和瞄準地面(空中)目標,同時為機載武器提供目標的距離和角度信息。地形測繪雷達的主要作用方式有:搜索和跟蹤空中目標並進行測距和角跟蹤,地形測繪(寬/窄、快/慢掃描,波束銳化和分解),地面目標的搜索和測距,更新導航數據,地面目標鎖定,等高面測繪(作為地形跟蹤雷達和後備系統),尋地干擾和信標功能。前視地形測繪雷達系統採用了寬頻行波管發射機和平面天線陣,雷達系統依靠脈沖壓縮和頻率捷變技術來對抗電子干擾。
狂風IDS的地形測繪雷達的綜合性能與美國F-111戰斗轟炸機基本相當,對地面目標有比較好的搜索和跟蹤能力,在機載導航系統協作下可以對地面固定和活動目標有很高的探測精度。對於計劃攻擊的目標,狂風IDS可以採用低空高速直線通過的方式投擲低阻減速炸彈或進行上仰投彈,對於防空火力不強的目標也可以進行俯沖投彈攻擊。對於戰場上的活動目標可以使用火箭和炸彈以連續計算彈著點的方式進行攻擊。

地地形跟蹤雷達和機載計算機系統可以根據地形條件,將飛機的突防高度設定在距離地面61米到457米之間,飛機在進行地形跟蹤突防時的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M1.2。狂風IDS的飛行員在地形跟蹤突防時可以選擇不同的操縱品質,採用「硬乘座」品質的地形跟蹤性能最好,但是「硬乘座」品質產生的-0.95的垂直加速度要犧牲飛行員的乘座舒適性,而採用產生-0. 5垂直加速度的「軟乘座」品質的地形跟蹤突防效果相對要差,但是飛行員體力消耗較小。狂風IDS的飛行員在低空高速突防過程中可以靈活的選擇不同的操縱品質,採用「軟乘座」提高飛行員在執行縱深突防任務時的持續飛行能力,而在接近目標時採用「硬乘座」操縱品質來提高狂風IDS的突防成功率。
狂風ADV是英國皇家空軍用來擔負遠程防空任務的超音速攔截戰斗機,因為狂風ADV的作戰任務對機載雷達的要求上與IDS存在明顯區別,當時的歐洲國家也不具備發展多功能火控雷達的條件,所以英國為狂風ADV的需要研製的AI-24機載火控雷達。AI-24雷達系統的原理樣機在1979年開始進行空中試驗,裝備狂風ADV的生產型在1984年開始交付英國皇家空軍。AI-24 (FoxHunter)是採用脈沖多普勒體制的多功能機載截擊雷達,具備在遠距離上同時對多個空中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蹤的能力,狂風ADV執行全天候攔截任務時採用「天空閃光」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與AI-24配合使用。
AI-24雷達系統採用的是相對沉重和技術略顯落後的卡塞格倫天線,卡塞格倫天線由前方雙曲面反射體和拋物面後反射體組成,但是脈沖多普勒體制的雷達系統具備較好的下視搜索和跟蹤能力,在採用雷達導引空空導彈時具備連續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AI-24雷達系統採用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的直徑為80厘米,對5平方米反射面積的空中目標有185千米的最大探測距離(目標發現概率80%)。AI-24雷達可以對抗常規阻塞式和瞄準式電子干擾手段的影響,在遭受電子干擾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干擾情況確定干擾源位置,在全天候攔截過程中可以抵抗蘇聯轟炸機機載常規電子對抗系統的影響。AI-24雷達系統可以滿足中距離攔射導彈順序攻擊多個目標攻擊的要求,在近距離格鬥空戰中能夠與可離軸的格鬥彈配合使用,並且能夠配合平視顯示系統為航炮攻擊空中目標提供瞄準信息。
狂風ADV採用AI-24雷達對大型轟炸機的探測距離可以超過150千米,但是對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的制導距離只有不足30千米,因此狂風ADV即使攔截轟炸機也難以實現真正的遠程打擊,這個問題直到狂風ADV裝備AIM-120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後才被改變。AI-24雷達天線的體積和尺寸規格遠比IDS上的對地雷達天線大,因此裝備AI-24的狂風ADV擁有一個明顯比IDS尖細的雷達天線罩,這也是遠距離上分辨狂風IDS和ADV的最明顯特徵。 狂風採用全金屬半硬殼結構的機體,狂風截面尺寸較大的機身具有很大的內部空間,在機身中段上方還有高強度的中央翼盒和轉軸機構。
為了提高對狂風電子系統的維護和保養能力,機頭的雷達天線罩可以向側面打開,雷達天線也可以折轉,前機身側面設計有大開口以便對航空電子設備進行檢測。狂風的機身設置有大量的檢查口蓋,全機開口率較高,可以方便在設施簡單的野戰機場對飛機進行地面維護和保養。
狂風採用上單翼的設計使機身的檢察口蓋大都處在維護人員可接觸位置,在野戰機場使用時不依靠專用保障設備就可以完成飛機維護和作戰中的大部分准備工作。狂風IDS長度為16.72米的機身橫向寬度較大,機身下表面形成一個簡單的平面,機身下可以安裝大規格的外掛武器和副油箱。狂風ADV為了在機身下安裝串列布置的「天空閃光」空空導彈和增加飛機內部燃料攜帶量,將機身的長度增加到了 18.08米。狂風的機身中段設置有可邊後掠機翼結構的高強度整體轉軸,貫穿全機的轉軸外側直接與可動外翼段聯接。機身後部上方設置有2塊向上打開的大面積的單片減速板,減速板由復合材料製造。
機體結構上以鋁合金為主,部分採用了合金鋼,在高受力的中央翼盒和機翼轉軸部位應用了高強度的鈦合金,復合材料應用范圍不大,主要用在機翼固定段的密封帶和減速板上。狂風戰斗機的空機重量(具體數據為狂風IDS)為14091公斤,其中飛機結構重量為7273公斤,結構重量系數為0.00052。動力裝置的重量為2727公斤,機載設備重量3182公斤,機載固定武器重量為264公斤,基本空機重量為13446公斤,其他625公斤的空機重量為氧氣、滑油等消耗品和200公斤的航炮彈葯。
狂風在機身兩側安裝有帶有可調節斜板的矩形多波系進氣道,進氣道在飛行時可根據飛行條件的變化自動調節,能夠適應狂風在不同速度和高度條件下飛行時的進氣需要。
狂風的進氣道採用了獨立的電動防冰裝置,防冰裝置的加熱區布置在進氣道前緣和兩側靠前方的位置。 狂風在確定基礎設計的70年代初期,要使飛機平台保證在200公里/小時到M2的整個速度范圍內都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同時滿足飛機的短距離起落、大航程、高空超音速和低空高速度突防的任務要求在氣動結構上產生的矛盾,在技術上唯一可以滿足要求的就是採用可變後掠機翼。
狂風在翼面設計上採用了當時戰斗轟炸機上流行的可變後掠角的上單翼,大面積的單垂尾和低置平尾。狂風IDS的變後掠翼角度變化范圍是25度到68度,狂風IDS的機翼後掠角在飛行員的控制下可進行無級調節。
狂風IDS的機翼可動部分控制機構不具備與F-14類似的與飛行控制系統綜合後自動調節機翼後掠角的能力,而在英國發展的狂風防空型上則安裝有自動機翼後掠控制(ASW)和與機翼角度控制綜合的自動機動控制(AMDS)系統,可以通過飛行控制計算機自動控制機翼角度的變化,這一設計使狂風防空型在機動性上比狂風對地攻擊型有了明顯的提高。狂風的變後掠機翼系統在結構和技術標准上與F-14基本相當,比蘇聯發展的米格-23、蘇-17和蘇-24系列戰術飛機上的變後掠翼系統要先進和完善的多。狂風的機翼固定段前緣有60度的後掠角(防空型提高到67度),活動翼面前緣安裝有3段式前緣縫翼,在後緣安裝有4段式雙縫襟翼。因為變後掠翼的結構限制,在狂風飛機的機翼可動段上沒有設置進行滾轉控制的副翼系統,飛機的橫滾操縱在小後掠角的時候依靠機翼上表面的擾流片來操縱,這個擾流片在飛機降落時還可以作為減速板使用,而在飛機大後掠角飛行時的滾轉控制能力是依靠全動平尾差動控製得到。
低置平尾在飛機進行大迎角機動時處於較小的機翼下洗梯度流場之中,將可以提供較好的安定性和有效的消除機動過程中的上仰力矩狂風飛機上安裝的大面積垂尾使飛機在執行高速攔截或在大負荷低空突防任務中,都具有很好的方向安定性,在垂尾上方還安裝有電子對抗系統的非金屬天線罩。 狂風ADV的機載固定武器只有機身右下側的1門27毫米航炮,延長的機身下可以採用半埋方式外掛4枚空空導彈,機身下並排串列掛載的空空導彈的方法與F-4「鬼怪」II類似,在機翼下掛點上還可以掛載自衛用紅外格鬥彈,經過現代化改進後能夠掛載AIM-120和ASRAAM先進格鬥空空導彈。
狂風IDS的機身和機翼掛點可以掛載副油箱(機身油箱1500升、機翼油箱2200升),狂風ADV因為機身外掛點調整後無法掛載副油箱,但是機翼下的4個掛點都可以掛載大容量的副油箱。電子戰改進型狂風ECR保持了狂風IDS的外掛載荷和對地攻擊能力,通過改進電子系統和加強電子偵察與干擾吊艙的攜帶能力,更有利於機載HARM、ALARM反輻射導彈對地面雷達系統的攻擊,有效提高了狂風ECR獨立執行反雷達作戰和伴隨支援方面的作戰能力。
掛載兩枚ALARM反輻射導彈和12枚硫磺石導彈的狂風GR4,狂風平坦的機腹可掛載大型對地武器,彌補的機翼掛架的數量不足。

武器對地攻擊型:裝兩門 27毫米「毛瑟」機炮,備彈量 2×180發。外掛架共 7個,機身下3個,翼下每邊各2個,能攜帶多種武器,主要有 :「響尾蛇」、「天空閃光」、「麻雀」等空-空導彈; AS.30 、「幼畜」、 GBU-15 、「海鷹」、「鸕鶿」等空 - 地導彈; ALARM或 HARM反輻射導彈; MW-1多用途武器,JP233低空戰場攻擊武器 「鋪路」激光制導炸彈、照明彈、 MK83 和其他 454千克炸彈;LAU-51A 和 LR-25火箭發射器;還可掛電子對抗吊艙。此外,機身掛架可帶 1500升副油箱,內翼掛架可帶 2250 升副油箱,機身掛點上可帶核彈。
防空型:一門 27毫米「毛瑟」機炮裝在前機身的右下方。4 枚半主動雷達制導的「天空閃光」中距空空導彈半埋式成對串掛於機腹下,每個內翼掛架均可掛 1 ~ 2 枚AIM-9L「響尾蛇」導彈,4個翼下掛架均可帶副油箱。可以攜帶AIM-120 先進中距空空導彈 (多達 6 枚) 及先進近距空 - 空導彈 (可帶4 枚)。電子戰型:除了去掉兩門機炮外,保留其餘的對地攻擊能力,並可攜帶兩枚「響尾蛇」空空導彈。
狂風IDS在對機場進行攻擊的時候,通常使用專門研製JB233反跑道子彈葯布撒器,每個JB233反跑道子彈葯布撒器重量為2500公斤,內部攜帶兩種彈葯,一種是在彈箱後部的30枚SG357反跑道子炸彈,另外一種是215枚帶有延時引信的HB876小型殺傷地雷,每架執行反跑道任務的狂風在機身下部攜帶2具JB233反跑道子彈葯布撒器,可以在跑道上一次投下60枚反跑道炸彈和430枚地雷,不但可以在跑道上形成密集的彈坑,徹底破壞跑道的道面,還可以用大量的地雷來干擾對跑道的修復工作。
德國空軍的狂風IDS還可以使用多用途的MW-1子母彈箱,MW-1子母彈箱空重1200公斤,彈艙內部有224個彈筒,滿載的MW-1彈箱的重量可以達到4700公斤。在MW-1子母彈箱內部的彈筒內可以分別使用KB44雙用途子彈葯、MIFF反坦克地雷、MOSPA、MUSA殺傷地雷、STABO反跑道炸彈和具備打擊堅硬掩體能力的ASW反掩體破壞彈,通過燃氣控制子彈葯彈射器可以使子彈葯散布范圍控制在最大2500米×500米,最小200米×50米之間。如果MW-1全部裝載KB44雙用途子彈葯時最多可以裝載4704枚,能夠對彈葯密集散布范圍內的暴露裝甲目標和軟目標造成密集的殺傷區。但是WM-1存在和JB233一樣的問題,就是只有在低空使用時的效果才比較好,這個缺陷在海灣戰爭中給狂風帶來了較大的損失。
狂風IDS採用的突防手段仍然是利用地形跟蹤進行長距離低空高速突防,機載對地(坦克、機場等面積目標)攻擊武器以常規炸彈為主。
(對地攻擊型)
(高-低-高)1390公里
(低-低-低)883公里
截擊半徑(防空型,超音速)556公里
(防空型,亞音速)1853公里
續航時間(距基地560~740公里,含10分鍾戰斗時間)2小時
限制過載+7.5g
(快速滾轉)+4.0g
類型簡寫:AVG/ADV

㈤ 陣風 台風 颶風都是哪國的都是幾代機

英國皇家空軍 台風(颶風)英 德 意 西班牙共同研發法(後來放棄了!)法國 陣風(飆風)法國人完全自主開發,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多用途飛機7500w美元/架英國皇家空軍 旋風(狂風)多國研發(哪過我忘了)這3架飛機都是3代半!

㈥ 「狂風」戰斗機具有哪些優點

「狂風」戰斗機是英國、德國、義大利合作研製的雙發、雙座、變後掠翼多用途飛機,是西歐典型的第三代噴氣式戰斗機。1982年開始裝備部隊。英國裝備的是「狂風」GR1(對地攻擊型)和「狂風」F3(防空型);德國裝備的是「狂風」IDS(對地攻擊型)和「狂風」ECR(電子戰和偵察型);義大利裝備的是「狂風」IDS(對地攻擊型)。

「狂風」主要用於攻擊地面和海面目標,進行近距空中支援和戰場縱深遮斷任務,也可用於完成制空、截擊、偵察和電子對抗等任務。「狂風」的特點是,超低空高速突破敵防空網,配有自動地形跟蹤/地形測繪雷達和導航攻擊系統,以確保飛機自動飛向預定目標,在完成搜索、攻擊目標後自動脫離目標空域。該機全天候作戰能力強,速度范圍寬,最大平飛速度2.2馬赫,最大巡航速度0.9馬赫,作戰半徑1390公里。2台RB199—34R—101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7260公斤。該機起降距離短,能在前線簡易機場、公路上起降。該機作為戰斗轟炸機,既要有高速的制空能力,又要能超低空突防,要兼顧多方面性能,因此採用變後掠翼。機翼面積30平方米,翼展(後掠角25°)13.91米、(後掠角68°)8.6米。

「狂風」火力強,載彈量大。機上裝有2門27毫米航炮,可掛裝6枚空空導彈或各種空地武器,最大載彈量達9070公斤。可選掛AIM—7E「麻雀」、AIM—9L「響尾蛇」、「天空閃光」等空空導彈,對地攻擊時可掛載JP233反跑道子母彈、「寶石路」Ⅱ/Ⅲ激光制導炸彈和「阿納姆」反輻射導彈等空地導彈、炸彈。

在海灣戰爭中,英國、義大利和沙烏地阿拉伯空軍的80餘架「狂風」參戰,主要用於超低空轟炸伊拉克的機場、防空雷達和導彈陣地。在戰爭初期,曾遭到伊拉克地面防空火力的強力抗擊,英國空軍的「狂風」被擊落5架,非戰斗損失1架;義大利和沙烏地阿拉伯空軍的「狂風」各被擊落1架,共有8架被地面炮火擊落,是多國部隊損失最多的機種。

㈦ 空中鐵拳是什麼

在殘酷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數英勇無比的部隊相繼出現,並以它們的驍勇善戰而名垂青史。英國皇家空軍便是這樣一支優秀的王牌隊伍。成立於1918年4月的英國皇家空軍已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九十餘年,它的全盛時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共有30萬人左右,規模相當龐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為了維護和平、打擊納粹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組建與發展

英國皇家空軍是英國的空軍分支,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獨立空軍,負責英國防空和其他國際防務義務的武裝機構。它起源於1911年,當時成立了一個皇家工兵航空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空軍海軍聯隊和空軍聯隊分離,但1918年它們合並為英國皇家空軍。英國皇家空軍在1918年4月1日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皇家空軍的前線力量約有2000架飛機。皇家空軍飛行員在不列顛戰役中對抗數量占優勢的納粹德國空軍而建立了功勛。皇家空軍在英國軍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至近年的反恐戰爭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4月英國皇家空軍建立90周年飛行表演

1912年4月和1914年7月,英國先後成立了皇家飛行隊和皇家海軍航空勤務隊。那時,英國的飛機製造工業比較落後,遠遠不能滿足皇家飛行隊的需要。為了使皇家飛行隊和海軍航空勤務隊不斷壯大起來,英國不得不依賴於法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先後有4000架飛機參戰,取得不凡的戰績。然而,戰爭的爆發使英國的某些高級將領意識到奪取制空權的重要性,英國應迅速地建立起一支獨立的空軍。這樣,才能有效地打擊德國。當時,德國的飛機空襲英國達52次,總共投下9000枚炸彈,炸死炸傷近5000餘人,給英國造成的損失達300萬英鎊。德軍的罪行,引起英國國內人民的憤慨,呼籲成立一支強大的空軍對德國進行報復。1918年4月1日,英國將皇家飛行隊和海軍航空勤務隊合並組建了與陸軍和海軍平起平坐的皇家空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獨立的空軍部隊。

英國皇家空軍軍旗

剛剛成立的皇家空軍共有4個中隊,少將休·特倫查德爵士任司令。這位積極倡導「制空權」理論的指揮員一上任,就想方設法地全面提高飛行部隊的作戰水平。

休·特倫查德

例如,他要求新來的或是缺少戰斗經驗的飛行員,首先向優秀飛行員學習先進的戰術技能,吸收他們的空中作戰經驗。另外他不同意把最佳飛行員集中放在一個中隊,而是將他們分散在各個中隊里。雖然這樣使得單個中隊都沒有特別突出的空戰戰果,但是英國皇家空軍整體作戰水平要高於法國和德國空軍。事實證明,英國皇家空軍擊落飛機的總數比任何國家都多,英國前20名尖子飛行員擊落敵機架數的總數也比其他國家前20名擊落飛機的架數多。

為了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特倫查德下令,皇家空軍應主動出擊。於是,皇家空軍從南錫附近的一些基地起飛,頻繁地去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這一舉動,狠狠打擊了德軍的囂張氣焰。一支獨立的、強大的英國皇家空軍就這樣在血與火的戰爭中脫穎而出。

到30年代,英國皇家空軍號稱擁有1000架作戰飛機,但大多是時速300千米以下的老型號。

1933年,希特勒的擴張勢力在歐洲崛起,這給了英國人很大刺激。在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力爭下,1931年7月,國會通過一項5年擴大空軍計劃,准備將本土一線空軍部隊增加至124個中隊、飛機1736架。但是,英國大部分權貴們並無威脅急迫感,首相張伯倫更是熱衷於推行綏靖政策,靠出賣他國利益以求自保。因此,政府仍然奉行「先牛油後大炮」的政策,所謂擴軍完全是在漫不經心地進行。

但是,英國空軍在發展空中作戰理論方面,提出不少新穎大膽的思想。以特侖查德為代表的空軍官員特別強調,空中力量具有獨立執行戰略任務的能力,是一種全新的戰爭手段。主張運用空中力量轟炸敵方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網來支援陸、海軍作戰,或通過摧毀這些目標直接贏得戰爭勝利。前一種被稱作空中「戰略阻滯」作戰,後一種叫空中「戰略轟炸」。根據這兩種理論,英國皇家空軍先後制定了12個對德空襲計劃,這些成果使英國空軍日後獲益匪淺。

由於英國政府的錯誤做法,到1939年9月二戰爆發時,英國皇家空軍的擴充只完成50%,作戰部隊僅有不到80個中隊,一線飛機1500架,其中:轟炸機33個中隊,480架;戰斗機35個中隊,620架。主力飛機是「颶風」式,共14個中隊,350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燃起後,英國皇家空軍迅速進行了緊急擴編。戰斗機中隊從35個增至47個。空軍部也建立了「作戰訓練部隊」和大批地勤學校,加緊培訓空中、地勤人員。為了迎接這場迫在眉睫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戰斗,英國把全國劃分為四個作戰區,每區有一個戰斗機集團。

單純從當時飛機數量上看,英國皇家空軍明顯處於劣勢,要想在一場消耗戰中取勝,其希望是十分渺茫的。但是。英空軍有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他們是在本土作戰。飛行員被擊落後不會被俘,幾個小時後又可以飛行,在續航時間上也顯然處於有利地位,這是德國空軍所不能比的。另外,德軍來不及在靠海岸的佔領區建立機場,仍得從遠離戰區的機場起飛,作戰距離接近戰斗機和俯沖轟炸機的極限半徑,戰斗機飛到英國上空後的留空時間很短,因而不能為轟炸機提供有效掩護。這樣,英國就彌補了己方飛機數量上的不足。

1940年8月1日,希特勒發出了全面空襲英國的「第17號作戰命令」。命令中指出,從現在開始,「為了給最後征服英國創造必要的條件」,德國空軍應全力以赴摧毀英國皇家空軍和空中防禦力量,以及英國的飛機製造工業、生產防空設施和南部沿海的港口等目標。但是戰事的發展並沒有向希特勒的預想那樣。面對強大的對手,英國皇家空軍英勇頑強,殊死抵抗,沒有讓德國空軍佔到大便宜,反而在8月15日開始的不列顛大空戰當中,讓德軍大吃苦頭,損失慘重,當德軍進攻蘇聯的准備一切就緒時,德國空軍開始大規模轉向東線戰場,不列顛空戰終以英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在整個「不列顛戰役」期間,英國損失作戰飛機近千架,德國損失飛機2375架。這次空戰,英國皇家空軍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打出了長空鐵拳的名聲。戰後英國戰史專家對不列顛之戰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皇家空軍面臨數量上占巨大優勢的敵人,在第一個獨立於地面作戰的空中戰役中取得了勝利。重要的是,他們使納粹德國第一次遭到了失敗,為調整和重新裝備英國軍隊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們創建了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績之一。

二戰中的英國皇家空軍戰機

由於德國空軍受其傳統作戰思想所限,自不列顛空戰受挫後,無力再對英國實施戰略性空中進攻,於是便對英國的戰略空襲採取了絕對的防守姿態。

1942年2月22日,空軍中將阿瑟·哈里斯出任英國皇家空軍航空兵司令。他通過不列顛之戰發現,最猛烈的空襲也無法將軍事目標徹底摧毀,應有意識地轟炸城市作為一種進攻的戰略,這就可以通過轟炸消滅德國人進行戰斗的能力和意志。他認為「戰略轟炸是一種具有決定性的進攻作戰,而不是反攻歐陸的先決條件,這是直接贏得最後勝利的手段」。他對目標的選擇是:以城市為主要目標,「全面炸垮德國的經濟和平民士氣」。哈里斯空中作戰理論的出台,對英國來說,標志著空中戰略轟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對德國來說則意味著恐怖和災難的到來。

這時英國的一批新型轟炸機登上了戰場,它們是肖特公司的「斯特林」式,載彈6.3噸,航程3040千米;漢萊·培基公司的「哈利法克斯」式,載彈5.9噸,航程2000千米;阿弗公司的「蘭開斯特」式,載彈10噸,航程2700千米。這些新型飛機的出現,給英國皇家空軍增添了新的戰鬥力。

根據哈里斯的空中作戰理論,1942年春,英國皇家空軍對德國進行了頻繁的城市轟炸。從1942年3月5日到6月28日,英國皇家空軍轟炸了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區;1943年7月24日,英國皇家空軍又發動了漢堡空襲,取得了漢堡大捷。英國皇家空軍的空襲氣勢是一浪高過一浪,就在1943年8月23日,發動了對柏林的轟炸。據統計,從1935—1945年,英國皇家空軍夜間出動飛機為29萬多架次,損失飛機7449架;白天出動飛機6.68萬架次,損失飛機876架。在整個二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還涌現出許多王牌飛行員。例如:格拉夫、帕特爾、約翰遜、哈利、馬倫等優秀的飛行員,他們擊落敵機都在35架左右,被人們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空戰作戰的精英。

戰後,英空軍先後參加了柏林空運、朝鮮戰爭空中作戰、第二次中東戰爭空中作戰、馬島戰爭空中作戰、「沙漠風暴」行動、波黑戰爭、「沙漠之狐」行動,北約空襲南聯盟、阿富汗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局部戰爭或軍事行動。

冷戰結束後,英國皇家空軍由攻擊司令部、駐德皇家空軍和支援司令部組成。英駐德空軍部隊由駐德皇家空軍統轄,其餘戰斗機部隊、轟炸機部隊和運輸機部隊都隸屬進擊司令部,其任務為:保證橫跨大西洋的船隊和來自美國補給線的安全;防止俄羅斯北海艦隊威脅;保證英國領空的安全。

90年代來,英國皇家空軍進行整編縮編,陸續地撤回駐海外的皇家空軍,但它仍然作為世界上優秀的空中力量之一,時時刻刻地保衛著自己國家的領空。

特色訓練

英國皇家空軍主要依託軍事院校對軍官和士兵進行職業訓練。主要包括:空軍士兵入伍訓練學校、7所飛行訓練學校、聯合指揮參謀學員和英國皇家空軍學院。

空軍士兵入伍訓練學校,校址位於哈爾頓空軍基地。該校的主要任務是使新兵從老百姓訓練成為一名守紀律、可信賴的空軍成員。英國空軍剛入伍的新兵,都要到新兵訓練學校進行士兵初級訓練。訓練的時間為7周。訓練內容有一般服役知識、英國空軍概況、空軍常識、隊列訓練、體育訓練、軍人著裝與儀表、個人行裝保管、地面防禦與輕武器訓練、核生化作戰、急救、防火等科目。初級訓練結束後,那些認為自己不喜歡空軍職業的新兵在取得空軍的同意後可以離開空軍,留下來的則舉行結業閱兵儀式。舉行結業儀式後,新兵根據自己選擇的專業和軍方的安排,將進入某個地面訓練學校或訓練中心進行專業訓練。

從空軍士兵入伍訓練學校畢業的學員,要經過英國空軍7所分布於不同空軍基地的飛行訓練學校繼續培訓。這7所飛行訓練學校的差異主要在於培訓的機種不同。

另外,英國空軍對現役軍官的初級訓練由克倫威爾皇家空軍學院的大學航空中隊負責實施,培訓初級軍官,畢業後授予少尉軍銜;聯合指揮參謀學院負責培訓少校以下空軍指揮人員、領航人員和中級參謀軍官;皇家空軍飛行學院培訓中校以上指揮員和參謀人員。飛行員由初級飛行學校和高級飛行學校訓練。

編制及裝備

2005年,英國皇家空軍擁有942架飛機及49210名人員,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空軍之一。

空軍委員會是空軍最高領導機構,由國防大臣、國防國務大臣、議會事務次官、空軍參謀長、空軍助理參謀長和飛機總監部長等人組成。空軍參謀部是空軍最高指揮機構,負責空軍的作戰、訓練和日常管理,駐倫敦。空軍參謀長是空軍最高指揮官。空軍參謀部下設打擊司令部、後勤司令部和人員及訓練司令部。

「狂風」戰斗轟炸機

打擊司令部駐海威克姆,下轄3個大隊,分別擔負空中進攻作戰、防空、海上巡邏和救援、空運、空中加油、通信等任務。後勤司令部下轄通信部隊、空中管制與雷達部隊、靶場、各種倉庫、補給、醫療單位等;人員及訓練司令部負責空軍人員管理、組織編制、院校教育和部隊訓練。英空軍負責英國本土及其周圍海域的防空,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千米,是北約歐洲盟軍4個防空區之一。防空作戰任務平時由空軍第11、第18大隊負責,使用日常防空作戰中心;戰時由空軍打擊司令部統一指揮整個防空區的防空作戰,使用海威克姆的國家防空作戰中心。國家防空作戰中心轄南、北兩個作戰中心。預警系統由地面雷達、空中預警機和彈道導彈預警站組成。攔截打擊系統由防空截擊機部隊和防空導彈部隊組成。

目前,空軍兵力5.4萬人,占武裝力量總兵力25.5%。有5個攻擊機/轟炸機中隊、5個攻擊機中隊、5個戰斗機中隊、4個偵察機中隊,3個海上巡邏機中隊、2個預警機中隊、l個電子情報搜集中隊、3個運輸機/加油機中隊、1個校射機中隊、9個戰術直升機中隊、6個改裝訓練分隊。主要裝備有「旋風」GR-4型轟炸機和「海盜式」轟炸機。

「旋風」GR-4型轟炸機

戰斗機和攻擊機的類型比較多,主要有「狂風」F-2/3型、「美洲虎」、「鷂」式、「鬼怪」和「隼」式運輸機有:「三星」、VC-10型、「大力士」型。

「美洲虎」攻擊機

此外,空軍還裝備了電子戰飛機、海上偵察機、E-3D型預警機、直升機、加油機、「警犬」式低空導彈、若干空空和空地導彈。

經典戰例——不列顛之戰

1940年6月,希特勒在征服波蘭和北歐國家後,又席捲西歐,控制了自挪威北角到西班牙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形成了對英倫三島的新月形包圍圈。7月16日,希特勒又下令制定「海獅」計劃,准備派軍在9月15日前登陸英倫,摧毀英國。

但是,要征服英國談何容易。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不是阿登山林,沒有制海權,坦克就只能望海興嘆。德國海軍本來就沒有英國海軍強大,在挪威海岸又折損過半,如何對付英國海軍就成了希特勒最頭痛的事情。這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誇下了海口:他說他要用他的空軍把英國飛機趕出天空,讓英國軍艦像鴨子一樣圍著英倫三島團團轉,單憑他的空軍就可以征服英國。

為了牛皮兌現,戈林集結了德國空軍主力三個航空隊的2669架飛機,其中戰斗機和轟炸機各約一半。這些飛機除從法國基地起飛外,還可以從挪威出擊。

不列顛空戰中對倫敦實施轟炸的德國轟炸機

英國空軍只有700架戰斗機和500架轟炸機,德國空軍在數量上佔有明顯的優勢。不過,英國戰斗機性能優越,加之處於守勢,在本土作戰,機場就進,巡航時間短,升空作戰時間相對較長,飛機及飛行員使用率比德國高。英國還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不待德機靠近,即可預先偵知德國機群的航向、速度和高度,指揮皇家空軍出擊。更重要的是,英國人民為保衛祖國而戰,鬥志高昂。

不列顛空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7月10日。歷時一個月。德國的目標是趕走英吉利海峽的英國海軍,誘殲英國空軍,為登陸創造條件。這一時期,德國空軍整天在海峽上空耀武揚威,英國皇家空軍沒有落入圈套,而是每次瞅准機會以少量飛機出擊。經過一個月對峙,戈林非但沒有消滅對手,反而自己卻損失了286架飛機。

8月10日,空戰進入第二階段。戈林計劃奪取制空權,把攻擊目標推進到英國沿海的前線機場、基地和雷達站。8月13日,戈林下令執行「鷹日計劃」。這一天,德國出動了1500架飛機。從8月24日至9月6日,德國空軍平均每天有1000架飛機出擊,給英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英國南部,德機破壞了英國皇家空軍的5個機場、6個扇形雷達站,幾乎完全摧毀了英國的通訊系統。在那些緊張的日子裡,英倫上空整天馬達轟鳴、火光閃閃。被擊中的飛機不時拖著粗大的煙柱栽進大海、荒野或者居民點。英勇的英國人民不畏強暴,全民動員,飛行員有時一天起飛達4次之多,地勤人員常常因疲勞過度而昏倒在陣地上,婦女兒童主動在屋頂或山岡上觀察德軍動向,向指揮部報告情況。德國空軍在這里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屏障,第一個「鷹日」,戈林損失了47架飛機。8月15日,又損失飛機多達290架。8月24日,英國對德國本土發動反擊。就在戈林吹噓說,如果英國飛機進入了柏林,他就不叫戈林時,81架英國轟炸機突破兩層德軍高射炮火網,把炸彈丟進了德國首都柏林。

白晝進攻失敗後,戈林只得改變戰略,開始夜襲倫敦和其他工業城市,打擊英國工業生產和抵抗意志,空戰進入第三階段。

9月7日傍晚,1273架德國飛機飛到泰晤士河上空,向倫敦的兵工廠、發電廠、煤氣廠及倉庫和碼頭投下了成千噸高爆炸彈。以後兩個月,倫敦平均夜夜都有250架德國轟炸機前來光顧,製造恐怖和死亡。該城每天都因轟炸死傷成千人,其他一些工業城市也相繼遭到毀滅性空襲。飛機生產重地——考文垂被炸成廢墟。

英國女王夫婦視察遭到破壞的房屋

但是,不列顛人民不懼淫威,越戰越勇,不斷改進防禦體系。德機一飛臨海峽上空,雷達即引導英國戰斗機出擊,築起空中防線,僥幸沖過防線的德機,在氣球網中隨時會遇到幾百門高射炮的懲罰。9月16日,德國又在倫敦上空損失了185架飛機,筋疲力盡的德國空軍,只得在9月16日以後停止大規模空襲,而「海獅」計劃也被無限期推遲。

不列顛空戰以英國人民的勝利而告終。空戰期間,德國航空兵出動飛機46000架次,在英國投擲了6萬噸炸彈,英國傷亡了86000人,還有100萬棟建築物毀於戰火。但是,德國空軍也元氣大傷,從8月8日至10月30日,德軍損失飛機2375架,英國皇家空軍在強大的對手面前沒有被壓倒,反而挺起胸膛,堅持到了最後的勝利。

風流人物——詹姆斯·約翰遜

詹姆斯·約翰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內公認的頭號王牌,別名「喬尼」。如果扣除他和別人共同擊落的那架Bf-110,那麼他的個人戰績為38架,而且都是一個人單獨取得的。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他多達515次出生入死的作戰飛行中,從未被敵方飛機擊落過。

英國皇家空軍頭號王牌飛行員——詹姆斯·約翰遜

約翰遜1916年生於雷斯特郡的拉夫維列,在諾丁漢大學畢業後成為土木工程師。曾經報名參加英國皇家空軍輔助部隊和後備自願部隊,但均被拒絕。他隨後加入國民軍,但戰爭爆發後,英國皇家空軍後備自願部隊立即通知他前去報到並開始飛行訓練。1940年8月約翰遜完成訓練,作為一名新飛行員分配到皇家空軍第19中隊。但不幸的是該中隊是個一線中隊,在不列顛戰役的高潮期間實在無法培訓新手。他又被調往裝備噴火戰斗機的第616中隊。約翰遜入伍前曾因打橄欖球而鎖骨骨折,使他在飛行時行動不便。於是他重新作了整骨手術,錯過了參加不列顛之戰的機會。出院後他被選為在戰斗中失去雙腿的傳奇飛行員——道格拉斯·貝德中校的僚機,深受貝德空戰風格的熏陶。約翰遜向這位老前輩學到了不少空戰訣竅。在貝德的率領下,約翰遜越戰越勇,屢建奇功。

1941年1月他與別人合作,第一次擊傷一架Do-17轟炸機。6月29日,約翰遜首開紀錄,單獨擊落一架Bf-109和一架Me-109。9月升為小隊長,獲優異飛行十字勛章,晉升上尉。以後戰績急速上升,職務也不斷攀升。1942年6月獲得第二枚優異飛行十字勛章,7月升為駐肯利基地的加拿大籍戰斗機部隊610中隊長。1943年3月被任命為駐肯利基地的第127聯隊指揮官。除了他傲人的戰績,約翰遜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來贏得他手下那些加拿大飛行員的尊敬。他把由加拿大中隊組成的第127聯隊帶成了一支士氣高昂的隊伍。在這個飛行聯隊里,他帶領那些加拿大人駕駛著更新式的噴火IX飛機馳騁於歐洲大陸上空。到9月退出一線戰斗時總戰果已達25架,其中18架是在當聯隊指揮官後取得的。1943年6月獲得優異服務勛章,9月獲得了第二枚優異服務勛章。

1944年3月,約翰遜改任第144戰斗轟炸機聯隊指揮官。6月中旬聯隊的基地轉移到歐洲大陸,投入頻繁的空戰。

二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噴火」式戰斗機

3月30日那天,約翰遜擊落第33架敵機,從而超越了英國皇家空軍南非籍王牌馬蘭上校32架的紀錄,成為英國公認的頭號王牌,但約翰遜並未就此故步自封,停滯不前。9月27日,他擊落最後一架敵機,總戰績達到38架。1944年7月7日獲得了第三枚優異服務勛章,並受命指揮在德國的第124聯隊。

1945年4月約翰遜被任命為第125聯隊指揮官。戰爭中約翰遜先後榮獲優異服務勛章三枚,優異飛行十字勛章二枚及美國頒發的優異飛行勛章一枚。由於他始終使用噴火飛機,他在戰爭中先後駕駛過噴火式I、B、V、IX和XIV型,故有「噴火之王」美稱。

約翰遜作戰時沉著冷靜,善於洞察問題,是典型的編隊空戰能手。根據他同僚的回憶,約翰遜不僅是個優秀飛行員,還是個一流射手。這兩點共同構成了一位王牌飛行員。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實是他從未被擊落過,盡管有一次在法國上空被六架梅塞施密特戰機圍攻,他還是駕駛著受損嚴重的飛機回到了基地。

戰後,約翰遜繼續在英國皇家空軍服役,1947年晉升為中校。由於他在戰爭時期曾指揮過加拿大戰斗機中隊和聯隊,在加拿大飛行員中有很高的聲譽。因此,他戰後應邀來到加拿大空軍指揮學院學習,為成為高級軍官做准備。1950—1951年,約翰遜參加了與美國空軍的軍官交換計劃,在美軍工作。朝鮮戰爭時,他駕駛過道格拉斯A-26入侵者式飛機執行偵察任務,駕駛過洛克希德F-80噴星式飛機執行過戰斗轟炸任務,獲得了美軍空勤獎章和榮譽軍團勛章。1952年,約翰遜又在德國擔任英軍Wildenrath基地指揮官,1954年晉升上校。1957—1960年擔任英國皇家空軍Cottesmore基地指揮官,1960年6月獲得英軍最高勛章CBE,並被提升為准將。

1963年10月他擔任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中部空軍司令,並晉升為少將。1965年再次被授予CBE,1966年退役。退役之後,約翰遜不僅擔任過一些商業職務,還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他的《聯隊指揮官》一書以明快流暢的文體,生動再現了歐洲空戰的日日夜夜,成為一本名著。

2001年1月30日,詹姆斯·約翰遜,這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空戰英雄,在德比郡布克斯頓鎮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5歲。

歷史評價

英國皇家空軍,這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獨立的空軍部隊,現如今已經走過了九十多個風雨春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洗禮,英國皇家空軍無論從部隊編制、理論戰法,還是從作戰經驗和武器裝備都有了質的飛躍,成為當之無愧的王牌部隊的典範。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面對從英吉利海峽上空蜂擁而至法西斯流寇,採用巧妙戰術,沉著應戰,獨立的贏得了不列顛空中保衛戰的輝煌勝利,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不列顛人民誓死守護家園、堅決抵抗法西斯暴行的堅強決心,同時也向世人宣告:英國皇家空軍經受住了血與火的考驗,已經成為反法西斯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空中武裝力量,是名副其實的「空中鐵拳」。

閱讀全文

與英國皇家空軍為什麼有狂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的孩子做什麼去上學 瀏覽:726
和平精英國際服韓文叫什麼 瀏覽:661
伊朗和伊拉克屬於哪個國家 瀏覽:296
在越南做貨運代理怎麼樣 瀏覽:689
印尼雨季是什麼原因 瀏覽:882
義大利哪些收入需要報稅 瀏覽:396
中國的製造業是什麼製造業 瀏覽:820
印度劇有什麼軟體 瀏覽:336
中國最小宜家是哪個 瀏覽:881
英國人脫歐後怎麼居住 瀏覽:666
博爾迪蓋拉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592
中國最老古村在哪裡 瀏覽:172
中國去越南做什麼生意最賺錢 瀏覽:632
中國最長壽的水牛有多少歲 瀏覽:637
印度的茶是什麼 瀏覽:987
硼替佐米印度賣多少 瀏覽:610
印尼清關紅燈期怎麼處理 瀏覽:124
以色列和伊朗哪個國家打仗多 瀏覽:805
函數用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661
中國疫情確診病歷總數是多少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