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國是怎麼統治印度的
英國用強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後,對印度封建土邦實行了兼並政策。兼並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還提出所謂「權力喪失論」,即不承認沒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權,王公死後其政治經濟特權被剝奪,其領地被兼並。同時,英國殖民者還以清查免稅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資格為由,剝奪了新並土邦內的封建領主領地和各種免稅土地。這就引起印度封建勢力上下層的普遍不安,激起他們的不滿,其中有些人,特別是那些被兼並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參加並領導了後來的反英大起義。
英國殖民者在征服和統治印度的過程中,徵募了一支印度僱傭軍,即所謂的士兵「西帕依」。英國殖民者利用24萬印度士兵統治著兩億印度人民,同時利用4萬英籍軍官控制著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來自傾家盪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到軍隊中賣命。在英印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英國人在軍隊里以主子的身份對待印籍士兵,高級軍官都由他們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國軍官任意苛扣他們的軍餉,不尊重他們的民族風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須,除掉種姓印記,嚴重傷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國殖民者全面佔領印度後,印籍士兵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加劇了,他們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權,如減免家中的捐稅,戰時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統治當局違反僱傭條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戰,給他們增加了負傷和陣亡的機會,引起印籍士兵的極大反感和強烈不滿。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嚴重傷害。殖民當局發給印籍士兵的子彈是用塗著豬油、牛脂的厚紙包裝的,在使用子彈時,必須用牙咬破子彈的厚紙皮。由於伊斯蘭教禁食豬肉,而印度教則禁食牛肉,新子彈的使用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憤慨。因此,這些不滿英國人欺凌和歧視,有組織、有武裝的印度士兵,便成為民族大起義的先鋒和發難者。
② 英國的統治形式是哪種的
現在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最高首領,國家的象徵。但沒有實權,首相掌握實權
③ 英國和美國建立起的資場階級民主政治是分別通過什麼方式
英國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專制統治,頒市《權利法案》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美國是通過獨立戰爭的形式,推翻英國殖民統治,頒布1787年憲法確立總統共和制,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④ 法國、英國、美國分別通過什麼方式確立各自的什麼政體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發展
1、《大憲章》 ①原因:削弱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②簽署:13C初限制王權,保障貴族,騎士與市民利益。
③影響: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權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政治保證
原因: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與專制王權(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的矛盾日益尖銳。
經過:①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②1688年,議會邀請荷蘭執政威廉和其妻瑪麗繼承英國王位,趕走了斯圖亞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這即是「光榮革命」。革命結束。
3.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⑴《權利法案》1689年制定
①目的:限制王權
②影響:A確立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B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C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由人治轉向法治。
(2)君主立憲制的特點: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國王為元首,以首相為最高行政首長,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①在君主立憲制政體下,國王是國家元首。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而作為國家的象徵的地位更為突出。
②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議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財政權和對行政的監督權。
③自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保守,議會的作用下降,國家的權力中心逐漸轉移到內閣和首相手中。
(3)君主立憲制的作用:①英國君主立憲的確立和發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②各派可以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並使其政治斗爭在一個有序的狀態中,對社會的穩定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③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④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樹立了一種模式,不少國家後來都採用了這一模式。
4.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形成——18世紀前期,內閣制開始形成。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
特徵——①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
②內閣由下院多數黨單獨組成,內閣大臣必須是下院議員;下院多數黨的首領為當然的內閣首相,他負責挑選內閣成員並擁有免職權。
③內閣實行集體負責制,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閣員對外必須全體一致,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④內閣首相的權力——手握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是事實上的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兩黨政治——19世紀中,議會選舉成為兩大政黨權力角逐的戰場。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2)1832年的議會改革
背景:工業革命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工業資產階級迅速壯大。
作用:改革法案使富有農民和城鎮有產者獲得選舉權。新興工業城市代表席位大增,貴族保守勢力受到削弱。這為日後英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奠定了基礎,保證了英國資本主義更加迅速的發展。
二.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1.美國1787年憲法
⑴背景:美國面臨新問題(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A邦聯的鬆散狀態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和主權
B需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
C力求在大國中確保共和政體
⑵制定:1781年費城制憲會議
⑶原則:A、聯邦制原則——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最高行政長官,即總統;國會掌管聯邦財政;建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這上的聯邦司法體系,但各州保留較大自主權。
B、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註:立法權歸於國會(並掌管統一的聯邦財政),行政權歸於總統(擁有最高行政權以及指揮全部軍事力量的權力),司法權歸於聯邦法院。三權之間又形成互相制約平衡的體系,如總統和國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衡。
C、民主制原則: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⑷補充:前10條修正案,規定公民若干自由權。
(5)評價
進步性: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②是西歐啟蒙思想的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在整個政治制度史中堪稱典範,對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範作用。
③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於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較為和諧統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於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
⑤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帶來美國的長期穩定。
局限性:憲法強調三權分立的原則,強調政權的組織形式,但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在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明顯,婦女地位低下。後來憲法不斷在這些方面進行修改完善。
2、聯邦制度
①概念:中央與州分權,國家主權屬於聯邦,聯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②挑戰:州權主義活躍導致1861年至1865年美國內戰。
③完善:憲法第13、14條修正案規定廢除奴隸制,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
④影響: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
3、兩黨政治
①形成:華盛頓之後,總統選舉受到統治控制,國會形成兩黨對壘局面。
②基礎:19世紀中期,民主黨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利益。南北戰爭後,各自基礎發生了變化。
三.法國共和制的確立
1、初創共和:波旁王朝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⑴法國大革命(起因、標志、含義)
⑵《人權宣言》(時間、機構、影響)
⑶《1791年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三權分立。
⑷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2、曲折共和: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①政體演變:法蘭西第一帝國 波帝王朝復辟 七月王朝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法蘭西第二帝國
②《拿破崙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
3、確立共和-----標志: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行政權:①由總統和內閣共同掌握。總統和內閣共同向議會負責。
②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與國民議會共創法律之權。在徵得參議院同意後,總統可解散任期未滿的眾議院。
③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的命令需經內閣部長共同副署才能生效。
④總統由議會兩院聯席會議依絕對多數票選出。
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院(合稱國民議會)行使
意義: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的最終確立;②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帝制獨裁對比,共和體制的確立是歷史的進步;③隨著法國工業資產階級勢力的上升,對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⑤ 革命英國最終確立什麼樣的資產階級統治
以議會為中心的,君主立憲制.這是一種典型的代議制敏豬制度.
1688年的「光榮革命」為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而後發布的《權利法案》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英國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統治開始確立起來的標志是——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
⑥ 英國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君主立憲制。
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專制的統治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開始的標志: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
領導人物:克倫威爾
過程:1640年,新議會的召開。1642年,內戰爆發,1649年,內戰結束,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斷頭台。1688年,光榮革命。
結果: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
影響:標志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
望採納。
⑦ 英國是聯盟國那他們是怎麼統治的呢
在理論上,英聯邦只有一個最高的統治者,那就是英女王.英女王的權利在英聯邦中是至高無上的,類似於一個精神領袖.不過英國的日常事物還是由英國首相去處理,英皇室一般不參加具體操作,其他英聯邦屬國也都有自己的總統 首相 總理之類的,也都負責本國平常的事物,只是在有重大的決策或者無法處理的國際問題時才求助英女王.現在英皇室的決策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幕後的主宰,作用就越來越屬於精神領袖的范疇,而沒有太多的實際操作.
⑧ 英國君主立憲制政府的產生方式
一、英國君主立憲制中政府的產生:
1、英國的「光榮革命」。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英國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同代表舊的生產關系的封建專制制度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自1603年起,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宣揚「君權神授」,還宣稱國王居於法律之上,認為「除上帝之外,國王不對任何人負責」。
所以,在斯圖亞特王朝專制統治時期,經濟上,國王可以不通過議會而強行征稅,可以實行部分商品的專賣,可以任命親信控制大部分國內貿易和幾乎整個對外貿易。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觸犯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宗教問題上,嚴厲對待「非國教徒」,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殘酷迫害那些主張取消國教中天主教舊習的「清教徒」。這些政策,使資產階級和王權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1638年的蘇格蘭起義,嚴重威脅著查理一世的統治。為了籌措軍費討伐蘇格蘭人,1640年11月,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企圖以合法的形式籌集經費。英國議會有贊成或拒絕徵收新稅和特別稅的權力,政府征稅須經議會授權成為傳統。因此,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結成反對派利用這個權力同國王展開斗爭。他們對國王推行的政策和專橫行為進行指責,不但拒絕通過征稅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權。他們的斗爭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聲勢日盛。這次議會的召開,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不斷同國王進行斗爭和較量。內戰爆發後,由克倫威爾組織議會軍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內戰的結果是議會軍打敗王軍。查理一世成為議會的階下囚,經議會審判以叛國罪將國王處死。它意味著對「君權神授」思想的否定,是歷史的進步。此後英國宣布為共和國,開始了克倫威爾的統治時期。克倫威爾為鞏固統治採取一些措施,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本人逐漸擅權專斷,並先後多次解散議會。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表現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和復雜。在政治斗爭又趨於尖銳的形勢下,英國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團的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這正是英國近代政黨的起源。詹姆士二世不僅大力壓制反對派,而且企圖在英國恢復天主教,這引起了輝格黨人的反對,也遭到一部分托利黨人反對。從而發生了在英國歷史上為英國人所津津樂道的一場政變,即「光榮革命」——1688年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瑪麗承襲英國王位,共同統治英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經近半個世紀的斗爭,最終以「光榮革命」的形式完成了革命的任務。
2、《權利法案》。
1689年,英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接受《權利法案》。 「光榮革命」後,議會權力有相當的擴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所處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他們的統治權,並限制國王權力,約束英王的實際統治權。英國議會相繼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一方面是從立法權、司法權、稅收和軍權等方面限制王權;另一方面,又將議會所擁有的「自由」和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它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而使議會治理國家的權力增強,有利於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這些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形成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隨著議會的不斷立法,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1701年議會又通過了《王位繼承法》,進一步限制王權,提高了議會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鞏固了君主立憲制政體。
二、英國君主立憲制:
英國君主立憲制,是1688年政變(見光榮革命)後在英國建立起來的國家政體, 也稱議會君主制,屬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確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得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歷史的一大進步。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一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的制度,也有著巨大影響。
⑨ 英國是怎樣對印度實施統治的
英國用強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後,對印度封建土邦實行了兼並政策。兼並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還提出所謂「權力喪失論」,即不承認沒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權,王公死後其政治經濟特權被剝奪,其領地被兼並。同時,英國殖民者還以清查免稅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資格為由,剝奪了新並土邦內的封建領主領地和各種免稅土地。這就引起印度封建勢力上下層的普遍不安,激起他們的不滿,其中有些人,特別是那些被兼並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參加並領導了後來的反英大起義。
英國殖民者在征服和統治印度的過程中,徵募了一支印度僱傭軍,即所謂的士兵「西帕依」。英國殖民者利用24萬印度士兵統治著兩億印度人民,同時利用4萬英籍軍官控制著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來自傾家盪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到軍隊中賣命。在英印軍隊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英國人在軍隊里以主子的身份對待印籍士兵,高級軍官都由他們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國軍官任意苛扣他們的軍餉,不尊重他們的民族風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須,除掉種姓印記,嚴重傷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國殖民者全面佔領印度後,印籍士兵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加劇了,他們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權,如減免家中的捐稅,戰時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統治當局違反僱傭條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戰,給他們增加了負傷和陣亡的機會,引起印籍士兵的極大反感和強烈不滿。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嚴重傷害。殖民當局發給印籍士兵的子彈是用塗著豬油、牛脂的厚紙包裝的,在使用子彈時,必須用牙咬破子彈的厚紙皮。由於伊斯蘭教禁食豬肉,而印度教則禁食牛肉,新子彈的使用在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憤慨。因此,這些不滿英國人欺凌和歧視,有組織、有武裝的印度士兵,便成為民族大起義的先鋒和發難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終於爆發了反英大起義。起義者殺死都城內大部分殖民官吏,燒毀東印度公司辦事機關。倖免一死的英國人都逃出了德里,許多英國人把自己的臉孔塗黑,穿上印度服裝。不少人死於天氣炎熱和途中的艱苦,許多被附近村民所殺。起義者控制了德里市區,在紅堡上升起了莫卧爾王朝的綠旗,將「權力超不出宮牆范圍」、「像家兔一樣聽其自然地繁殖著」的82歲的莫卧爾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復莫卧爾帝國,號召全體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在皇帝的旗幟下,進行反英聖戰,同時設立軍政管理委員會,發布各項法令。
席捲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義,動搖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殖民當局不甘失敗,開始調兵遣將,鎮壓起義。
英軍圍攻的矛頭首先對准起義軍首都德里。英軍是從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進攻德里的。英印總督坎寧命令當時在西姆拉的英軍總司令恩遜,從旁遮普調集軍隊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軍在作好充分准備之後,分兵五路,向德里發動總攻。
在猛烈的炮火轟擊下,有兩路英軍從城牆缺口沖進城內,雙方展開激烈的巷戰,經過6天6夜的反復爭奪,英軍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擊斃,2人負傷。19日深夜,起義軍在給攻城英軍造成重大傷亡後,在巴克特汗率領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後,英軍縱兵3天,燒殺搶掠,屍體枕藉,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經過這場浩劫,德里變成了一座死城。皇帝沒有接受起義軍的隨軍突圍勸告,被英軍俘獲,三位王子王孫當即被砍下腦袋。英軍上尉翰德遜殺死王孫後,立刻捧了一掬熱騰騰的鮮血喝了下去,喝完後喪心病狂的說:「如果我不喝他們的血,那我就會發瘋。」隨後,他將王孫的頭顱送給皇帝,說:「這是公司送給你的賀禮,久違了。」皇帝看見自己年輕的兒子和孫子的頭顱,令人驚異地剋制住自己,把頭轉過去說道:「感謝真主!帖木兒的子孫沒有玷辱自己的先祖!」許多王孫被關押在獄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撻,不到幾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兒子,有一天,蓬頭垢面,騎著馬出現在德里附近的森林裡,翰德遜到處追捕他,這位王子從此不知去向,杳無音信。許多王孫、公主離開德里,成為到處流浪的乞兒。一位公主為了活命,下嫁給一個伊斯蘭教的廚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當了女傭工。皇帝、皇後和太子被押往緬甸囚禁,後來死於仰光獄中。
莫卧爾帝國至此在英殖民統治的鐵蹄下宣告滅亡,淵遠流長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劃上了休止符。
⑩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哪些方式鞏固統治的
從客觀上看,「光榮革命」在英國史上開始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時期,為順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資本有聯系的土地貴族和資產階級上層掌握政權後,大力促進了手工工場的發展。
經濟上:議會通過圈地法,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圈地運動,同時積極開拓海外殖民地,擴大市場和原料的來源。這些政策、措施加速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政治上: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很大的靈活性,在不斷的調節中,避免了激烈的社會革命,資產階級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不斷掃除資本主義的障礙,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