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為什麼打不過蘇德

英國為什麼打不過蘇德

發布時間:2022-06-22 19:55:43

⑴ 為什麼二戰蘇德著名狙擊手眾多,而英美軍隊卻寥寥無幾

很多軍迷都喜歡狙擊手這個兵種,特別是在二戰期間誕生了很多殺人如麻的「狙神」,他們富有傳奇性的一生也著實吸引著軍迷!比如電影《兵臨城下》的蘇聯狙擊手瓦西里,他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人物(Vasili Zaitsev),曾以狙殺400名敵軍的記錄榮登二戰十大狙擊手榜單之列,如果後來不是因為踩中地雷被炸傷眼睛,不得不放下狙擊槍,那400這個狙殺數字很有可能被他再次刷新...

總之,二戰英美聯軍由於火力上佔有絕對優勢,所以根本不在乎狙擊手單兵射殺的效率,也不太贊成軍中的個人英雄主義,主張陸軍重視協同作戰能力!比如美軍在與日軍作戰中,只要發現某個樹叢中藏有敵軍狙擊手,馬上就會動用大火力把整個樹林炸成碎片,絕不會讓士兵費時費力的冒險去搜索狙擊手...一方面提高了作戰效率,另一方面這也是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基礎才能發揮出來的「土豪」戰術!

⑵ 二戰時曾浴血奮戰的英國,為何會成為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主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雖然沒有蘇聯在蘇德戰場上的慘烈,也沒有抗日戰場上遭受如中國一般的巨大傷亡。但是,曾歷經了激烈的不列顛空戰,最高時集結了1000多萬軍隊,始終與德國處於交戰狀態的英國,說一聲浴血奮戰並不誇張。

雅爾塔會議三巨頭

因為,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是需要龐大的武力、尤其是龐大艦隊作為支撐的。二戰之後,英國面臨的局面是:英國龐大的軍隊,哪怕僅僅維持日常開銷,英國都已堅持不下去。因此,英國被迫削減軍隊開支,這自然極大的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殖民地風起雲涌的獨立運動添了一把火。

最終,二戰勝利後,只過了不到20年的時間,英國的殖民體系就轟然倒塌,英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徹底消失。而作為事實上的第一強國美國,如願以償的獲得了龐大的市場和世界老大的地位。

⑶ 難道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呢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這個問題確實是這樣,二戰結束後,作為歐洲的東道主,英國卻說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國眼色。說到底還是實力不行。

一方面,德國之所以能發動二戰,英國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英國是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又是世界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一戰時,由於英法協約國齊心協力迫使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投降,最終還迫使德國接受了高額戰爭賠款和不準保持軍事力量的苛刻條款。客觀上講,這為德國重新崛起和希特勒發動二戰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在希特勒沒有上台以前,德國想咸魚翻身還是有非常大困難的,起碼他們的野心沒有希特勒那麼堅決。但希特勒上台以後,迅速將德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振興起來,不僅讓英法看到了德國作為英法加工廠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國作為賺取高額利潤的重要夥伴,所以,英國和美國不約而同都大量給予德國最優惠待遇,在貸款和經濟援助上開了綠燈。

所以,在戰後論功評獎時,基本上沒英軍什麼事。雖然英軍也付出了重大傷亡,英倫三島也遭受了德軍炮火的打擊,但北非也好東南亞也好,殖民地沒了,瓜分德國的事也主要是美國與蘇聯在商量。其它不講,就連丘吉爾本人,原以為在二戰中帶領英國人民做了那麼大貢獻,起碼混個連任沒問題吧,沒想到他正高興的時候,英國人民拋棄了他。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狀況,一是丘吉爾沒想到美軍登陸歐洲,根本目標不僅僅是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在為美國統治歐洲下更大的一盤棋。二是英國的實力打不了更大的戰爭。三是英國民眾的積極不高,本就對戰爭不感興趣,盡管丘吉爾是三個巨頭領導人當中信心最足的。

⑷ 為什麼二戰英國打不贏德國 知乎

其實英國人人數裝備都不在德國之下,海軍甚至遠遠強大於德軍,但是被德國打的找不著北,法國戰爭初期就亡了,令人噓唏不已。
因為他們各有各的小算盤、戰爭開始後英國是想用波蘭喂飽德國,避免自己捲入戰爭,而且英國自持第一帝國強大,以為德國不敢入侵,甚至可以和德國媾和。波蘭被吞並後,又錯誤想要把德國戰火引向蘇聯,希望德國和蘇聯開戰,以坐收漁人之利。哪知德國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轉頭進攻歐洲大陸。然後才和法國倉促抵抗...而且戰爭中英國明顯不適應德國的閃擊戰,陸空一體戰法,在巨大優勢前提下,依然被德國裝甲打的找不著北,一敗再敗。如果不是英倫三島在歐洲大陸以外,英國肯定跟法國一樣亡國了。英國輸在了戰略判斷失誤!這跟美國對日本閃擊太平洋的判斷失誤何其相似

⑸ 英美陸戰比蘇德差距在哪

1、一定要明白,關系德國生死存亡是在與英美列強對戰的西線,而不是東線。許多國人把德國戰敗,看成是與蘇聯進行作戰導致的,造成這種錯誤認知的原因,就是對於二戰不了解,對於現代化戰爭的不了解以及國內歷史教科書和媒體宣傳的誤導。2、東線戰場雖然殘酷,要比西線更加殘酷,但是東線的蘇德戰場,是一場較低技術水平的作戰(就如同冷兵器的面對面的廝殺要更加殘酷,遠比現代戰爭之間的對戰感官上更加殘酷,但是畢竟是低水平的作戰),而且是一場德國部隊入侵作戰和蘇聯依託自己國土,進行了的抵抗德國入侵部隊本身的作戰。3、西線不同,西線是英美與德國進行的高水平的技術對戰,英美對於德國作戰是立體化的全方位的,盡管從感官上,不如西線殘酷,但是作戰效能和水平要遠遠高於東線的蘇德戰場,對於德國的打擊可以說是毀滅性的。二、所以分析樓主這個問題,如果不拋開西線,就毫無意義,只要西線英美立體化的打擊繼續持續,德國體系崩潰就是一個必然,在這種立體化打擊下,德國無法贏得東線,退一萬步即使贏得了東線(在英美列強的猛烈立體化打擊下,德軍當然這是永遠無法實現的),也避免不了,德國國家體系的最終崩潰。三、戰爭不僅僅是簡單的前線部隊的士兵或是坦克的概念,德軍的強大,也不僅僅是前線士兵和前線武器,德軍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德國整個國家體系等等一條龍的對於軍隊的支撐(工業生產、能源貿易,交通運輸、民生系統,軍工科研,管理體系,能源生產等等),才使得德國強大,沒有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強國發達國家的體系的支撐,可以說德軍就無法發揮任何戰力。如果把德國部隊比喻成一雙鐵拳,那麼德國國家體系等等這一切,就好比一個拳王的整個身體和大腦,如果把這雙鐵拳按在潘長江這種身材的人身上,是無法發揮兩雙鐵拳的威力的,鐵拳的威力不僅僅來自拳頭本身,也來自拳王的強壯體格,敏捷快速的反應等等。很簡單一個例子,假設國內能源生產被摧毀,那麼就會造成能源缺乏,沒有能源燃油,飛機、坦克再多,士兵再多,再訓練有素,還不是一堆廢鐵和赤手空拳任人宰割的行屍走肉嗎?四、英美聯軍掌握了高端戰力,擁有強大的海空力量,沉重打擊了德國的戰爭力量的源泉和核心,德國本土慘遭輪番的猛烈打擊和海上的海空打擊和封鎖。德國極度虛弱,資源極度匱乏,國力極度削弱。由於德國缺乏海權,所以早在二戰初期整個海外資源貿易和運輸早已不存在了,德國用來破交作戰的潛艇,最終也讓英美海軍擊潰,德國資源獲取只能在有限的歐洲范圍內。其他全球水道和資源布局,都在英美擁有數百艘航母的強大海上霸權的控制下英美空中戰略進攻,對於德國本土和控制區,進行了大規模,持續的猛烈打擊,整個德國可以說是一片殘垣斷壁,整個國家體系(工業、民生、交通、能源生產、科研、軍工等等)遭到了毀滅打擊。英美全球遠洋投送能力,使得英美可以入侵德國控制區,而德國只能被動的進行防禦。英美掌握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科技中心,海上霸權,並且擁有全球軍力影響力,使得德國處於一個非常不利的國際環境中,最終成為群毆的對象。所以蘇聯依託自己國土的拚死抵抗,自始自終無法對德國國家體系造成任何傷害,蘇聯在接受英美軍事援助同時,只能依託自己國家的有利環境,對於德國入侵部隊本身的有生力量進行一定的傷害,但是無法傷到德國的根本。結論:所以德國生死存亡在西線,德國無法贏得與英美的對戰,避免與英美作戰,單獨與蘇聯作戰雖然可以取得勝利,但是在現實這種情況又是無法發生的,因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美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就是壓制和剝奪德國崛起之路,所以德國崛起之後,任何軍事擴張,都是首先挑戰英法利益,因此缺乏海上霸權和金融中心的德國必然會陷入多線作戰(缺乏海權和金融霸權,會導致戰略資源匱乏,海上貿易中斷,迫使在周邊掠奪,導致樹敵越來越多)。1、就是「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此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多數以戰爭告終。也就是常說的守成大國(現行世界秩序的維護和捍衛者)與新興強國的之間的沖突。2、英國是守成大國(包括法國、美國),所以這些國家在全球擁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包括大量的殖民地。而德國、日本、義大利隨著國力崛起,對於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必然會拓展實力范圍,本來世界的勢力范圍都已經固定好了,大都被英國、法國、美國獲得,因此德國、日本、義大利的擴張必然會侵害英美法的利益。另外英國等西方充當世界領袖,維護世界秩序,而德國、義大利、日本不經國際秩序頂端國家的允許,採用武力拓展勢力范圍,本身就是挑戰英法美的領導地位,損害他們的在世界的影響力。

⑹ 蘇德戰爭初期為什麼會一敗再敗

德國准備充足而蘇聯准備不足,以有備對無備,失敗的原因一。
德國作為進攻一方,可以在蘇聯漫長的國境線上任何一點進行突破,只要突破一點就成功了,而蘇聯作為防守一方,必須進行全面防守,這就造成了兵力的分散。當然隨著德軍不斷的突入,那麼德國佔領的地方越來越多,必然造成分兵,以及後方穩定的問題。
而反之蘇聯的地方被不斷壓制,軍隊就在不斷集中,那麼蘇聯的部隊慢慢就會扭轉這個局勢,這就是擁有強大戰略縱深的國家的優勢,蘇聯如此,抗日戰爭我們國家也如此,以空間換時間,使得後方有足夠的准備時間,從而最大程度削弱最初閃電戰突襲帶來的劣勢。

⑺ 為什麼二戰時,英美不坐視蘇德兩敗俱傷

1、蘇聯在二戰初期的行為,讓英美等國懷恨在心
2、英美也根本無力援助蘇聯,這是事實
3、1944年,在德國失敗的情況下,英美軍隊出動
但更大的原因是政治原因,兩年前,德軍入侵法國時,英國隔海派遣援兵。到了蘇聯時,英美兩國卻不肯出動一兵一卒。這主要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蘇聯在全世界本來就屬於異類,遭到各國的排斥。但由於納粹德國過於強大,各國不得不聯合對抗。但這個聯盟各懷鬼胎,從英美兩國的實力來看,它們完全有能力在歐洲發動局部攻勢。只是它們情願坐山觀虎鬥,在它們看來斯大林和希特勒是一路貨色。兩國最終的打算是看誰先倒下,如果德國勝利,它們會趁德國舊戰疲憊,進攻德國。如果蘇聯勝利,英美兩國就除了搶奪勝利果實。如果蘇德兩敗俱傷,那英美就把它們都收拾掉。

⑻ 英國法國是因為打不過蘇德聯手才搞綏靖政策的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至今規模最大的戰爭,造成了數億人的傷亡和難以計數的財產損失。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不是沒有阻止法西斯國家發動戰爭的機會,但卻被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葬送了。


於是英法便認為納粹德國的第一開戰目標應該是蘇聯,那就主張德國的侵略野心去打蘇聯,這也是“綏靖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只是英法沒想到的是:它們兩國根本沒有操縱德國和蘇聯的手段與實力。

⑼ 二戰中英國實力強大,為何卻說它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英國在二戰之前一直是日不落帝國,是世界老大的位置。但是那個時候英國依靠的是來自全球各地的海外殖民地。二戰以後英國龐大的軍隊日常開銷英國都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所以二戰勝利不到20年,英國的殖民體系崩潰。英國從世界老大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所以說英國是二戰中最大的輸家。

英國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所以是需要龐大的武力、尤其是十分大的艦隊作為支撐的。所以在二戰之後,英國面臨的局面也是在英國那樣龐大的軍隊規模之下,所以僅僅是在維持著日常的開銷,因此英國已經是堅持不下去的了。因此,英國只是被迫削減軍隊開支,這也就自然而然的極大地降低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力,也為殖民地風起雲涌的獨立運動添了一把火。因此這二戰勝利後,只不過短短20年的時間,英國的殖民體系就轟然倒塌,英國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徹底消失。

閱讀全文

與英國為什麼打不過蘇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太監是哪個省 瀏覽:719
義大利在哪裡買咖啡 瀏覽:824
中國對敘利亞足球可以在哪裡看 瀏覽:639
中國通號股票是什麼公司 瀏覽:847
中國怎麼會有鑽石 瀏覽:594
伊朗人喜歡吃什麼的 瀏覽:888
越南為什麼開始親華 瀏覽:530
越南土沉香15什麼價格 瀏覽:29
倫敦的位置在英國的哪裡 瀏覽:220
義大利面附近在哪裡 瀏覽:886
哈日族和中國人哪個多 瀏覽:402
章子印尼怎麼加 瀏覽:727
伊朗為什麼不用氣體擴散法 瀏覽:176
印尼用什麼直播軟體 瀏覽:580
英國罰單郵寄多久 瀏覽:153
英國什麼公司進口led燈 瀏覽:661
歐服csgo如何找到中國玩家 瀏覽:668
中國遨遊手機版在哪裡下載 瀏覽:194
義大利語提前怎麼說 瀏覽:104
英國為什麼將軍多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