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以前香港歸英國管理
-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香港3(16張)
-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
-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七月一日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在網路有哦~
2. 香港為什麼落入英國人手中
鴉片戰爭.
簽訂. 吥平等條約..
南京..
「._..LOve.MiyakO.PhOTo.163.Com﹎」
3. 英國為什麼願意放棄香港而不願意放棄馬島
首先第一點,香港是由3部分組成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其中香港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割讓給英國的,九龍半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割讓的,而新界是1898年清政府租借給英國政府的,下面的圖是香港地區的演示圖,其中綠色的部分就是統稱的新界。所以在法理上新界不屬於英國,而香港島和九龍半島是屬於英國的,但是由於香港島和新界的面積太小,不足以支撐一個轉口港的存在,所以新界的地位對於香港非常重要。
第二,1982年中英開啟香港回歸談判,當時英國剛剛打贏馬島戰爭,所以氣勢上很盛,他們的目的就是繼續租借新界,但是中國政府並沒有同意,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要一並歸還。
第三,馬島,也稱馬爾維納斯群島,在阿根廷方面來講馬島是屬於阿根廷沿海大陸架的延伸部分。所以是阿根廷理所當然的領土,但是英國在16世紀發現該島的時候就成了該島的實際擁有者,雖然期間西班牙曾經短暫佔領過該島,但是英國的在該島的統治是具有延續性的,而且在該島宣示了英國主權,所以在法理上對於英國來說馬島是屬於英國的領土,而阿根廷方面並不承認該法理。這就不同於香港問題,香港的新界在法理上對於英國來說英國自己承認是不擁有主權的,他們只是暫時租借,所以租借到期後能否續租或者歸還在法理上要按照地區所有國的意志進行,而這一條件在馬島地區並不適用。
第4,馬島是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戰略基地。從地緣政治上講,馬島遠離南美大陸。加之擁有天然良港,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是大西洋轉道太平洋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通往南極的戰略中樞,這一點是香港所不具備的。香港在49年之前的發展程度是遠遠低於廣州的,香港只是英國在全球戰略上的一個前進基地而已,英國在亞洲的戰略核心是印度和新加坡,二戰的時候英國在香港只象徵性的抵抗了一天就頭像了,而在新加坡他們抵抗了將近一個月。
第5,香港的繁華是冷戰的產物,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歐美列強對我國實行封鎖政策,50年代末又和蘇聯決裂。整個新中國處於完全被外界隔離的一個狀態,真正能夠利用的口岸只有香港一個,因為香港離大陸最近,香港實行資本主義,香港是自由港。所以在長達將近40年的時間里香港扮演的角色是大陸同歐美發達國家的中間商,這也早就了香港發達的金融市場和轉口港的地位。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同樣是彈丸之地,香港的高新技術產業完全和新加坡不能抗衡的原因,因為香港可以通過大陸和歐美之間的貿易往來賺取差價,而且這還是個獨門生意。
第6,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地位的下降。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的地位逐步下降,因為大陸的貿易口岸逐步在開放,現在上海的競爭力已經完全能夠和香港所抗衡了,包括離香港最近的珠三角地區也有深圳的鹽田港和廣州的南沙港兩個更靠近珠三角工業區的深水港,香港作為貿易中間商和轉口港的地位已經大幅下降,國際競爭力日薄西山。
第7,放棄香港符合英國利益。2戰後英國的國力已經大不如從前,放棄了印度,新加坡等屬於英國核心利益的殖民地,而相對意義不是很大的香港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雞肋,不過由於國際形式的變化,早就了香港的飛速發展,而英國也樂得坐享其成,在英國殖民150年裡對香港的投資幾乎為零,就連1990年香港政府單方面宣布修建大嶼山新機場也要大陸方面買單,所以說香港對於英國來說是在是可有可無的殖民地。
第8,馬島地區的自然資源。馬島和香港不一樣,香港是個彈丸之地,但是馬島不僅僅是一個群島,他還代表了一大片海域和其中的自然資源,南大西洋上最大的島嶼就是馬島,而且馬島靠近南極,不像南極那麼氣候惡劣,所以比較適合成為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戰略核心。英國在馬島的實際存在等於英國在南大西洋的軍事,政治,經濟還有南極的開發有了話語權,這是一個非常是在的力量。而香港的存在對於英國在亞洲的話語權幾乎等於沒有,小日本,台灣地區,韓國的經濟活力都比香港發達,而且其經濟對香港的依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改革開放的中國更是不會在乎香港在經濟上的存在。
第9,中國政府需要香港,阿根廷政府不一定需要馬島。
中國政府需要香港是需要給世界一個展示,證明社會主義也能治理好社會,也能管理好政府,也能對世界做出貢獻,所以現在還在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是中國政府的掌上明珠。而馬島對於阿根廷人來說認同感不是那麼強,因為自1812年阿根廷建國之前馬島就是英國的殖民地了,而且當時阿根廷正處於內外交困的時期,雖然曾經短暫占據馬島十幾年,但是對於阿根廷人來說並沒有手足分離的感覺,所以從民眾到政府對馬島的認同感是遠遠不能和中國人對香港的認同感相提並論的。
所以馬島是英國的利益核心,而香港不是。香港問題上英國的對手是龐大的中國,而馬島問題英國面對的對手是還在解決國內若干矛盾的阿根廷。不管是從自己的內部利益上,還是外部壓力上,香港問題解決難度都是遠遠小於馬島問題的
4. 英國管轄香港已經100多年了為什麼沒有完全歸屬英國呢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事後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七月一日之後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以上是港英之間的歷史,截取自網路。證明了香港是屬於中國的,並不是屬於英國的,當然也就沒有歸屬英國的說法。
5. 香港為什麼要割讓給英國
因為英國迫切需要在中國沿海一帶選擇一個殖民地,選定了香港。
從19世紀以來,英國一直在全球進行殖民擴張。他們迫切地需要在中國沿海一帶選擇一個殖民地,將它開發成與中國以及其他遠東諸國開展貿易的商埠。為此,英國在中國沿海尋找了很久,最初考慮的是寧波,接著又看上了舟山,最後還是選定了香港。
英國佔領了香港島後,任命了總督,成立了香港殖民政府,設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確定了香港的基本政治構架。然後,對香港島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
割讓香港對中國的影響:
1、喪失主權
在《南京條約》及其附約中,英國人相繼取得了協定關稅、治外法權、劃定租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軍艦停泊口岸等特權。
2、清廷危機
《南京條約》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日漸激化。巨額軍費和賠款除直接構成清政府的財政負擔外,也間接加重人民負擔,激起民眾反抗,激化了階級矛盾,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衰亡。
3、中外貿易
《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進口貨物數量一度猛增。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英國輸華棉紗計621萬磅,較戰前加倍;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英國輸華棉布達1.12億碼,為戰前的5倍,同年英國棉織品輸華總值達170多萬英鎊,而戰前為每年70萬英鎊左右。
4、國內生產
進口貨物(例如洋布)的猛增,首先打擊了口岸附近的手工紡織業。19世紀40年代中期,上海附近的松江、太倉等地的手工紡織業開始衰落。在廈門港、廣州港的周邊地區,也出現了類似情況。
5、口岸變遷
五口通商後,各口岸發展並不平衡。1853年起,上海取代廣州,成為全國最大外貿中心和商埠。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6. 香港是不是英國的
中國和英國於1984年12月簽署聯合聲明,1997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所以是中國
7. 誰可以客觀的跟我講下英國為何放棄香港
第一,英國雖然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取得勝利,但也付出了很大代價,這使其感到很難在與中國就香港前途問題上硬碰硬能取得好處,以香港的繁榮程度和英帝國在港的商業投資來說,承受一場戰爭將損失更多,何況香港在很多方面依賴大陸,在此種情況下,和平的、有談判餘地的保留在港利益更為明智。
第二,就世界范圍內來看,大國的力量對比中,英國走向衰落,中國正發生著深刻變化,改革開放的中國進入新的機遇期,未來的發展未可知,中美建交、中美蘇力量的三方平衡局面不容得英國在西方聯盟體系的既定政策框架內與中國抗衡,所謂力有不逮、情非得已,而且面對即將開放的中國市場潛力,對華修好利大於弊。
第三,戰後已然經歷了風起潮湧的數次民族解放運動,非殖民化是大勢所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繼續保留最後一個殖民地(香港是不是英國最後一塊殖民地是有爭議的)有損英國國際形象,在第三世界普遍樹敵更是愚蠢的舉動。如果香港是包袱,就應當甩掉。
第四,鄧小平提出主權問題不容談判,中方態度是明確堅定的,並有效傳達了應對最壞准備的決心。以至於希望借馬島戰爭獲勝餘威迫使中國就範的撒切爾夫人在與鄧會談後,評價其是冷酷的人。我認為這雖然是談判過程中的具體問題,但卻發揮著決定性影響。
您提的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客觀上也包括當時英國國內方面的問題,例如反對派的抨擊、對另一場戰爭缺乏足夠的財政支持,國際上中阿靠近、西方盟國的不贊同等等暫先寫個大概吧!
8. 香港為何割讓給英國(原因)(詳細)
是香港島和九龍半島被割讓,而面積最大的新界則被強租出去,
由於當時國際上對於租借領土的最長長期限是不能夠超過100年,而英國
選擇了99年,加上之前國家領導的堅持不懈,經過多次談判於1997年7月1日
回歸,只可惜最大功臣鄧小平且提出一國兩制(促使了回歸的成功)於2月初去世
9. 為什麼香港不是英國的殖民地
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曾是英國的殖民地。
10. 英國為什麼會放棄香港
不是放棄,因為香港本來就是中國當年把香港租借給英國的,而且後來還加了55年。之後中國國力強了,英國的國力相對也衰弱了,自然再沒有增加租借年限的籌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