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1840年時候有多厲害
工商業霸主(世界),海上霸主(世界),軍事霸主(世界),國土面積(世界第一)日不落帝國非英國莫屬
2. 簽訂南京條約時英國是怎樣的歷史狀況
當時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可以居住的六大洲(除屬寒帶冰原氣候終年酷寒的南極洲外);又有「世界工廠」之稱,是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其首都倫敦已取代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南京條約》簽訂於1842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1842年以前的英國。
經濟:早在18世紀3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就發端於英國,1733年約翰·凱伊(John Kay)就發明了飛梭,1840年前後英國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實現了由傳統工場手工工業向近代機械化大工業的轉型,工業革命成果向歐洲大陸和美國擴散。工業革命的完成奠定了英國作為19世紀中期世界製造業霸主的地位,使英國工業資產階級更加急於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出口市場。同時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殖民擴張的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英國的商船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印度、東南亞、中國成為其商品傾銷市場。在19世紀中葉的國際貿易中,英國對歐洲大陸處於順差,而對亞洲處於貿易逆差;以輸入工業原料為主,以輸出工業製成品為主。
政治:1832年英國議會頒布了《議會改革法案》,取消了一些「腐敗市鎮」的代表名額,重新劃分了選區,擴大了選舉權,使工業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政治權利,有利於他們對外擴張。但由於工人待遇低且沒有充分選舉權,引發了1836~1848年「憲章運動」,激化了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
對外關系:1815年在滑鐵盧戰役中,英國名將威靈頓擊敗了拿破崙,這標志著英國在與法國爭奪世界霸權百年斗爭中的勝利,英國正式成為世界霸主。雖然此前英國輸掉過1775~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被迫承認了美國的獨立;但是這時英國已經囊括了包括直布羅陀、馬爾他、愛爾蘭、加拿大、英屬南非、名義上由莫卧兒帝國統治的印度、斯里蘭卡、下緬甸(1824年、1826年兩次英緬戰爭中從緬甸雍籍牙王朝奪取)、巴林、海峽殖民地(今西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在內的大量殖民地。英國統治者肆意凌辱、壓迫殖民地人民,最終引發了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英國視自己為大西洋國家而不是歐洲國家,與歐洲大陸保持距離,對歐洲大陸實行離岸平衡政策。
3. 1840年至1928年間英國農業,工業,信仰,教育,婚姻是什麼狀況
我來回答,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1896~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字:南湖、雲中鶴。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毀人亡,遇難。
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春痕》散文集《輪盤》;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徐志摩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遇難。
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賞析1:
其一: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像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雲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像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其二:
《再別康橋》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盤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盪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賞析2:
徐志摩是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侯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一:彩虹似的夢的追尋與幻滅
徐志摩家中富裕。其父徐深如辦有醬廠,錢庄,綢庄,燈泡廠,在上海,杭州有投資,是滬杭鐵路的股東之一,硤石鎮商會會長,且徐志摩是家中獨子,深受長輩喜愛。家庭對他有影響,他活潑好動,喜歡交友。
再者,他的婚姻對他也有影響。1915年,他在北大讀預科(當時先讀3年預科,再讀5年本科)時,認識了張幼儀,她端莊,善自理,會理財。有人把她比作《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當然,王熙鳳的品質大大不如張幼儀。不僅如此,張家更有錢,所以徐家很高興找到這個媳婦。
大家都知道,解放前的婚姻,一為政治,二為經濟。而徐父是商人,自然很喜歡,更重要的是,張幼儀的大哥張家敖是中國銀行總裁,徐志摩知道而且認識張家敖。以前讀書時,張家敖曾視察過徐志摩就讀的中學,知道徐志摩的語文好,作文寫得好,所以同意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事。二哥張學勵,是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哲學家,民社黨主席。
張學勵介紹徐志摩認識了梁啟超,梁啟超深愛徐志摩這個弟子勸他出國深造。於是1918年8月,徐志摩赴美留學,同行有汪精衛。他先到克拉克大學學歷史,一年後取得學士學位。1919年9月份,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政治經濟學,一年後獲碩士學位。1920年7月份,徐志摩不想讀了,到英國劍橋大學找羅素(一位自然哲學家,被徐志摩稱為英國的"梁啟超"),但兩人失之交臂了。因為羅素因反對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遭"解聘",而來中國教書,徐志摩卻赴英國找他,未果。當然,後來兩人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徐志摩的愛情觀深受羅素影響。
進不了劍橋,只有在倫敦大學讀政治經濟博士,認識了陳西瀅,張世昭,林長民(林徽因之父,北洋軍閥司總長)。經林長民介紹認識劍橋大學教授迪根生,由此進入劍橋大學,當時叫康橋大學,這樣就與康橋發生了聯系。
一>確立志向: 彩虹似的夢。因為徐志摩想在中國建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他認為德國人太蠢,幹事機械;法國人太陰,幹事過分;南歐人太亂,頭腦混亂;美國人淺薄,文化歷史不長。所以比較像樣的是英國。他曾說過"英國人是自由的,但不機械;時保守的,但不頑固"。所以他認為在英國實施民主政治的條件,遠在大喊大叫的美國人之上。所以在他心目中就要樹立一個英國似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
因此在他的一篇散文《吸煙與文化之辯》中,他說過:"我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振動的。"可見康橋對他的影響之大。客觀上看,英國的民主是自由的,他非常羨慕,主管上看,他有個追求:愛、美、自由。同時他最好的朋友胡適也說過"徐志摩一生追求愛、美、自由",英國正好符合主客觀要求。
二>步入詩壇。徐志摩當時留學是想當類似美國國務卿的政治家,後來棄政從文是受到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影響,也包括當時一些作家,作品的影響。同時由於他喜歡結交上流人物,其中曼殊斐爾對他的影響最大。
一天晚上11點鍾,徐志摩去拜訪曼殊斐爾,雖然只有20分鍾,但連任談得十分投機。曼殊斐爾的美給他極大的吸引力,對她的話言聽計從,徐志摩說過"這20分鍾是不逝的20分鍾",可見給他的印象很深。他曾說過她的美是完全的美,是純粹的美,是可感不可知的美,是不可分析的美,是自然界的傑作。所以曼殊斐爾說:"徐志摩,你將來最好去搞文學,最好不要搞政治。"這對徐志摩觸動很大,也是徐志摩開始走向文學創作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離婚與失戀的影響。他在倫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16歲的林徽因,在當時稱為"中國第一才女",所以徐志摩去追求她,但他是結過婚的。追求時當然遇到阻力,林徽因說:"我是少女,你是有婦之夫,你得先離婚。"徐志摩聽後覺得很有希望,於是與1922年赴柏林找張幼儀離婚。因為浪漫的他認為林徽因是愛、美、自由的化身,雖然張幼儀很好,但是沒有浪漫氣質。他說:"我要當中國第一個離婚男人"。通過很多朋友做張幼儀的工作,最後張幼儀同意了,之後兩人關系更好,一禮拜一封信。離婚後他立刻回到了英國,卻發現林徽因已經到美國學建築學。可能林徽因的父親認為徐志摩當女婿不適合。此刻,老婆沒了,戀人沒了。兩腳踏空,心悲涼,用詩抒懷,《春》中寫到他看到別人在草叢中戀愛,自己很眼紅,感覺自己很孤獨。所以開始步入詩壇。
三>迷戀自然。劍橋大學很美,古典建築群,藍天碧海,鳥語花香,田野里點綴著農舍,一條康河貫穿其中。若分析《再別康橋》,必須讀《我所知道的康橋》,介紹了他每天的生活——劃船,看閑書。這便是他的留學生活,但他不後悔,他說,他讀了三本書:自然書,人生書,社會書.康橋也在其生命中之深1922年回國後,他寫了第一首與康橋有關的詩《康橋再會吧!》,康橋是其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賴之鄉。自然風光陶冶之下,造成了他清高,超脫的英國紳士風度.
英文版:
Saying Good-bye to Cambridge Again --- by Xu Zhimo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e golden willows by the riverside
Are young brides in the setting sun;
Their reflections on the shimmering waves
Always linger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e floatingheart growing in the sludge
Sways leisurely under the water;
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 elm trees
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
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ckweeds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
To seek a dream? Just to pole a boat upstream
To where the green grass is more verdant;
Or to have the boat fully loaded with starlight
And sing aloud in the splendour of starlight.
But I cannot sing aloud
Quietness is my farewell music;
Even summer insects heap silence for me
Silent is Cambridge tonight!
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as I came here;
Gently I flick my sleeves
Not even a wisp of cloud will I bring away
November 6,1928 30810希望對你有幫助!
4. 1640~1840年英國在經濟領域發生什麼巨大變化,這一事件開始和結束的標志是什麼
1640年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進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當然裡面也有幾次逆轉。
查理一世被迫於1640年4月召集議會,3周後又解散議會,史稱此屆議會為「短期議會」。同年11月,查理被迫第2次召集議會,這屆議會一直存在到年,史稱「長期議會」,是革命的領導中心。
它的召開被認為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而1840年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另外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5. 世界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後的格局是什麼樣子的
1840年左右,整個世界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特別是英國、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空前強大。
迎來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
公元1837年、年輕的維多利亞完全沒有想到、在自己的伯父威廉四世死掉以後、她能夠登上聯合王國的王位、並且在之後的時間里,取得了印度女皇的頭銜。
時間走到1840年左右,美國北方和中部地區,已經全面開始了工業革命、資產階級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中去。而以種植經濟作物的南方,卻擁有大量的勞動力(黑奴),並且這些勞動力居然還是私有財產。
人怎麼能成為另外一個人的私有財產么,這不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么,應該解放出來給資本家賣命才對呀。於是南北之間的矛盾從工業革命之風吹到北美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不過這個爆發,還需要 醞釀20年、直到林肯總統當選以後,南北之間才徹底決裂。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來,真正有能力,有時間,有精力來中國探險的,也只有大英帝國了,其他國家問題多多,暫時抽不出空來,而等到大英帝國嘗到甜頭以後,列強們也跟風而來,跟在英國老大哥後面作威作福。
6. 1840年前中國與英國的對比
1、政治上,清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走向巔峰,巔峰之後立馬衰弱;而英國資本主義制逐漸鞏固,其政治制度為經濟的打下了超過清朝的基礎。
2、經濟上,中國還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生產力落後,而英國經歷了一次工業革命之後,成為工業化強國。
3、軍事上,清王朝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刀槍水平之上,英國軍隊已經算是機械化的堅船利炮的資本主義強國。
(6)1840年英國是什麼樣的狀況擴展閱讀: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先後投入兵力超過22萬。但英國艦隊利用戰艦機動性強的優勢,迫使我軍兵力分散在了漫長的海岸線上,在任何一點都難以形成對英軍的優勢。
英國統治集團看到了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
而自身正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於是歐美列強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發動了鴉片戰爭。
7. 1840年英國發生什麼事
紐西蘭奧克蘭市建立。2月6日——紐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亦稱獨立日:「懷唐伊日」(Waitangi Day)。
5月1日——英國開始發行世界上第一張郵票黑便士。
6月28日——德國人福祿貝爾創辦世界第一家幼兒園。
6月28日——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正式開始(第一次鴉片戰爭)。
7月2日,英艦進犯福建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督師擊退
7月5日——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者佔領定海。
7月20日——被恩格斯稱為第一個近代工人政黨的英國憲章派協會在曼徹斯特成立。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8. 鴉片戰爭前英國是什麼社會制度
君主立憲制。
鴉片戰爭前就是指1840年之前,而1689年英國就確定了君主立憲制。
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了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統治、防止天主教復辟的非暴力政變。這場革命沒有發生流血沖突,因此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奠定了國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君主立憲制政體即起源於這次光榮革命。
(8)1840年英國是什麼樣的狀況擴展閱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英形勢:
1、國內:
(1)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正在緩慢發展,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財政困難。
(2)政治上,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買官鬻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法律敗壞。
(3)外交上,奉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
2、國外:
(1)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法美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發展起來。
(2)他們為奪取更多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對外擴張。
(3)英國為打開中國大門,對中國輸出鴉片。
9. 1840年英國發生了什麼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定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0. 1840年英國在除中國以外的軍事活動有哪些
早在1688年以前,英國已在愛爾蘭、印度、西印度群島和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大陸建立了殖民地;1688年之後又瘋狂擴大地盤,在非洲甘比亞等地建立了「捕奴站」。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完全征服了緬甸和馬來亞,奪取了南非的荷蘭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國佔領了許多島嶼,並侵佔了紐西蘭,把它們統統並入了大不列顛帝國的版圖。佔領印度後,英國人以此為橋頭堡,將殖民主義的槍口指向了已經走向沒落的大清帝國。
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及工業革命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的經濟變化,特別是機器的普遍使用和國內外鐵路建設事業的大發展,直接推動了十九世紀50--60年代英國工業的迅猛發展。1850——1870年的二十年間,英國的棉紡織工廠由1932家增加到2483家,毛紡織工廠從1998家,增為2579家;毛紡織品出口額也增加了一點五倍。煤產量從4980萬噸增加到11200萬噸,生鐵產量從23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棉花消費量從5.9億磅拉至10.8億磅。1870年鋼產量達到22萬噸。此外,這一時期的工業技術也有很大的發展。如出現了不少高達80英尺,日產450——550噸生鐵的高爐;還先後出現了貝塞麥煉鋼法(1856年)和西門子——馬丁煉鋼(1867年)。在造船業方面,英國也最早用鋼鐵代替木材用於船隻製造,這就使機制鐵船逐漸取代木製帆船。
1850——1870年英國工業高漲時期,也正是美國、德國的工業迅猛發展急起直追的時期。但是一直到7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仍占首位,在工業方面,它生產著世界各國所需工業品的大部分,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上升以近四分之一,幾乎相當於法、德、美三國的總和。它擁有的商船噸位也佔世界第一,約為法、德、美、荷、俄各國的總和,這就使得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除了英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於英國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極其廣闊的殖民地。從十九世紀初期開始,英國大規模地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到七十年代,英國就已經占據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殖民地,計達二千二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兩億五千多萬,幾近本土(24萬km2)的100倍。這就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產品銷售市場,加速了英國工業水平和工業質量的發展。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英國的工業人口已經佔到總人口的62.8%,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逐漸加強了自身實力,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其主要標志就是自由貿易政策的推行。早在職1846年英國就廢除了《穀物法》,1849年又廢除了《航海條例》。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五十年代以後,資產階級更進一步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要求降低糧食和原料入口稅,要求歐洲其它國家也放棄限制入口和保護關稅制度。於是,1860——1865年,英國又先後同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奧地利等簽定了條約。1846——1848年,英國國會取消了二百多種商品的入口稅等等。國家簽訂了通商條約,促使這些國家降低了英國商品的入口稅。因此,自由貿易政策實際上是一種經濟侵略政策。它標志著自由貿易的實現。
十九世紀50——60年代,資產階級自由黨長期在英國執政,在經濟上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是這一時期英國政治生活的主要特點,反映了當時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情況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義」統治的實現。當時,強大的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英國國會的絕大多數議席,控制了國家的真正實權,在他們的主持之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在英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此時同時,政府也在政治生活中允許有較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允許外國流亡者在英國政治避難。因此,1849年起,馬、恩都住在英國,並把倫敦作為第一國際總委員會的所在地(1864——1872年)。另外,1858年還取消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等。「自由主義」統治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和國內階級矛盾緩和的表現。
二、1867年國會改革和文官制度改革:
在1832年的國會改革運動中,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得了勝利,得以躋身國家政權之中,廣大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然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