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一戰英軍步兵師的編制問題,一個步兵旅和一個炮兵旅人數相差是不是非常大
應該不會相差太大。雖然說常常聽說某某領導人指揮一兩萬步兵,一兩千枚大炮,向某某高地進攻,表面大炮數量和步兵相差很大,實際上,一枚大炮需要好幾位士兵伺候呢。一位士兵負責瞄準,一位士兵負責運送炮彈,一位士兵負責填補炮彈,一位士兵負責把炮彈彈殼扔掉。一門大炮就需要好幾位士兵呢。如果戰場臨時機動位置,需要從某一片陣地撤退到另一片陣地,某一個前線更換到另一個前線,就需要5位士兵一起拖著移動。有些口徑大一點的大炮還需要數十人的拖動呢!像世界上最大的大炮,納粹德國的「多拉巨炮」,光伺候它的士兵就超過2000位士兵,花費3天時間組裝,每小時只能發射1枚炮彈。
2. 一戰時期各國武器裝備
1、一戰
新 式 武 器 裝 備
輕 武 器
⊙沖鋒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誕生[圖]
機 槍
⊙機槍從誕生到一戰發揮巨大作用的歷程[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馬克沁機槍[圖]
坦 克
⊙坦克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鋼甲鐵馬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上]
⊙坦克的外形與結構[下]
飛 機
⊙空戰的出現:從磚頭、刀子互搏到殲擊機的問世
⊙一戰中的戰斗機[圖]
⊙ 一戰飛機的速度和載彈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武器趣談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軍事應用[圖]
潛 艇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上][圖]
⊙人類的潛海夢與潛艇雛形[下][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上][圖]
⊙現代潛艇的誕生[下][圖]
⊙一戰前潛艇成為實用性武器
⊙潛艇一戰初顯身手不凡[圖]
⊙「水下幽靈」 ——潛水艇
化 學 武 器
⊙一戰違反國際公約的化學戰
⊙化學武器簡介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blade/yizhan/yizhan.html
2、二戰
二戰中的經典武器
http://..com/question/9551135.html?si=1
回答1, 1914年開戰時,英國現役戰艦包括:無畏艦20,戰列巡洋艦9,前無畏艦(也應該算為戰列艦)40,裝甲巡洋艦34,輕巡洋艦63,驅逐艦/魚雷艇250。
回答2,庫爾貝」級兩艘
「普羅旺斯」級三艘
「黎塞留」級一艘(在建一艘)
戰列巡洋艦:
「敦克爾克」級兩艘
重巡洋艦:
「阿爾及爾」級一艘
「迪凱.斯納」級兩艘
「絮弗倫」級四艘
輕巡洋艦:
「迪蓋.特魯因」級三艘
「聖女貞德」級一艘(訓練用)
「埃米爾.波廷」級一艘
「拉加利索尼耶」級七艘
布雷巡洋艦:
「普魯東」級一艘
回答3, 找了半個小時,實在找不到
回答4,
56-2式75毫米無後坐力炮於1968年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現已退役。
該炮炮身由線膛身管、錐形擴大葯室、調孔環、炮閂座、炮閂、擊發機構組成,炮閂為斷隔螺閉鎖結構;炮架為可折疊三腳架,炮身和炮架可快速分解和結合,必要時可不用炮架,實施肩扛炮身射擊。
口徑:75毫米
戰斗狀態全重:52千克
炮身重:34千克
炮架重:16千克
炮身長:2124毫米
火線高:425-720毫米
全彈重:
破甲彈:6.58千克
榴彈:8.8千克
破甲彈破甲厚度:
150毫米/30度
180毫米/0度
彈葯基數:30發
初速:
破甲彈:285米/秒
殺傷爆破榴彈:310米/秒
射速:6-8發/分
最大射程:
榴彈:6500米
直射距離:
破甲彈:340米
高低射界:-5度-30度
方向射界:360度
炮班人數:7人
回答5,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射擊角度: +53 度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回答5,
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頓,一枚高爆彈重4.8頓,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葯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
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回答6,http://hi..com/%C7%D8%CF%C8%C9%FA/blog/item/09987409f5da51ae2fddd402.html裡面有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驅逐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成為真正的「多面手」。一戰結束後,各國海軍均毫無例外地認為,驅逐艦在戰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驅逐艦能夠佈雷、掃雷,能夠為運輸船隊和艦隊提供反潛支援,能夠搜索敵潛艇,能夠攻擊敵海上運輸線,能夠炮擊敵地面目標,而且驅逐艦還有魚雷攻擊能力,是艦隊作戰中不可缺少的防護力量。
驅逐艦的排水量進一步增大。英國海軍最早的「江河」級只有550噸左右,而後來澳大利亞、德國、英國和義大利的驅逐艦都增加到800-850噸。戰爭實踐表明,驅逐艦的艦體需要增大,武備要加強,航程也要提高。
沙皇俄國海軍吸取了1904-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痛教訓,在驅逐艦革新方面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1911年下水的「諾維克」號航速可達38節,裝有4門4英寸口徑火炮和8具魚雷發射管。爾後的改進型的魚雷發射管增加到12具。至戰爭結束時,英國建造的W級排水量已達1500噸,有4門火炮和6具魚雷發射管;而德國的S-113級排水量更是達到了2000噸,艦上裝有4門5.9英寸口徑大炮,其武備強度和排水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某些巡洋艦。
根據戰爭實踐的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這些裝備。尤其是當驅逐艦裝備了深水炸彈或水下聽音器(美軍稱為「聲納」)後,就具備了極為有力的反潛手段。一些海軍武器設計師認識到,在反潛作戰中,驅逐艦的高速並不能佔到很大優勢。於是,他們就對擔任護航任務的驅逐艦進行了優化改造,稍稍降低了航速,但卻極大的增加了航程,更適於執行遠洋長途護航任務。
兩次大戰之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中止了海軍武器建造計劃,只有義大利和日本仍在執行戰時擴軍方案。美國海軍將其戰時建造的「平板」驅逐艦轉為預備役,而美國國會又不肯撥款建造新的驅逐艦。因此,除義大利和日本外,世界各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驅逐艦大部分均為一戰結束後建造的。
1927年,日本建造了「吹雪」級特型驅逐艦,使驅逐艦的性能又躍上一個新的高度。該艦裝有6門(3座雙聯裝)5英寸口徑主炮,與當時驅逐艦慣用的單管、開放式主炮炮塔形成鮮明對比。而且該艦主炮仰角可達75度,能十分有效地實施對空射擊。艦上裝有9具魚雷發射管,火力十分強大。動力系統使用柴油發動機,最高航速達38節,即使是15年後,仍可保持34節航速。
當時美國、英國、義大利和德國海軍普遍使用直徑21英寸的魚雷,而日本海軍已開始裝備直徑24英寸的強力魚雷。日本方面一直對此守口如瓶,視為國家機密。1933年,日軍裝備了93式遠程氣動魚雷,航速為49節,最大航程達22000碼,為當時美國魚雷的3倍多。
在歐洲,由於受到20世紀20、30年代簽訂的海軍限制條約的影響,驅逐艦的建造走向兩個極端。法國一戰結束後繳獲了德國的S-113型驅逐艦,很受啟發,建造了一系列的「超級驅逐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建造了「莫加多爾」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超過4000噸,裝有8門5.5英寸口徑大炮(4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Contre-torpilleurs)。該艦的火力甚至超過了英國同時期建造的「阿雷蘇薩」級輕巡洋艦。在二戰期間,美、英兩國經常將法國驅逐艦稱為輕巡洋艦。
當時訂立的海軍軍控條約對600噸以下的艦艇並未做出限制,義大利首先利用這一漏洞,開始建造600噸左右的小型驅逐艦。爾後,其它國家也紛紛追隨。二戰中的實戰表明,這種「增大版」的魚雷艇通常都有過載的弊病,很容易在氣象復雜的海面上傾覆,而且作戰效能也遠遠不如真正的驅逐艦。義大利的海軍武器設計師積極發揮其創造才智,想盡各種辦法減輕艦上武備的重量,比如將魚雷直徑縮小到17.7英寸。
美國的「平甲板」式驅逐艦已全部過時,但新型的驅逐艦直到3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1930年的《倫敦海軍條約》將驅逐艦的排水量限制為1500噸,美國當時新問世的驅逐艦緊守這一規定,不敢有絲毫越軌。直到有關條款將上限放寬為3000噸後,美國驅逐艦的排水量才開始增加。
美國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比較強調航程遠,主要是為了准備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與日本海軍作戰。美軍在二戰前建造的驅逐艦裝有5門5英寸口徑主炮,魚雷發射管的數量逐漸從8具增加到16具。從1939年開始,美國開始大量建造驅逐艦,基本配置沒有什麼變化,只是魚雷發射管減少至10具。
3. 一戰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是凡爾登還是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會戰
但我認為「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索姆河會戰」是凡爾登大捷的轉折點!
索姆河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在戰爭史上評論,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典型的、雙方傷亡皆極為慘重的陣地戰。不論是雙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戰中最大的戰役。
而凡爾登戰役雙方參戰兵力也非常龐大,最終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
其實這兩場大戰都是傷亡極為慘重的,如果硬要評出個「最慘烈」,略微偏向在凡爾登,那是德意志帝國最後的、最有力的一次反撲,是一隻受傷的野獸最後的兇猛一擊。
舉個例子,德軍在這次大戰中首次使用光氣窒息彈,那是種窒息性的毒氣,當場就殺傷了大量法軍並造成恐慌。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偶是用了大口徑跑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
我個人認為「索姆河」和「凡爾登」沒有必要就慘烈程度而分出高下,為了世界和平,人們用自己的血肉奮戰著,直到生命消逝的最後一刻,那都是慘烈的!
4.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海軍的實力
沒有這方面的報告.我告訴你當時英國海軍很強大.和德國打日德蘭海戰就能看出.
下面是報告.
自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以來,英國一直保持著海上霸主的地位,它的龐大艦隊耀武揚威地游戈於全球的各個海洋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盡管德國加強了海軍力量,但在艦只數量和排水噸位上仍然落後於英國,火炮口徑和數量也不及英方。因此,在戰爭開始後的兩年半時間里,英國海軍憑借其優勢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英國的主力艦隊像一條看門狗一樣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了德國的大洋艦隊,使其多半時間困在威廉港和不來梅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1916年1月,萊因哈德.舍爾海軍上將被任命為德國大洋艦隊司令。面對實力強大的英主力艦隊,舍爾這位「粗暴好鬥」的老水兵認為,戰爭雖說是實力的較量,但擺在他面前的現實選擇只有一個,要麼困在港內無所作為,要麼拼掉英主力艦隊。如何以不佔優勢的德國海軍去拼掉強敵呢?經過一番冥思苦想,一個富有進攻性的大膽計劃在舍爾腦海里醞釀成熟:首先以少數戰列艦和巡洋艦襲擊英國海岸,誘使部分英國艦隊前出,然後集中大洋艦隊主力聚殲,繼而在決戰中擊敗英國主力艦隊。為實現這一計劃,舍爾用了4個月的時間,派出戰列巡洋艦、潛艇和「齊柏林」飛艇,多次襲擊英國東海岸。並實施布雷和偵察行動。
1916年5月31日凌晨,希佩爾海軍中將按計劃率領5艘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和30艘驅逐艦組成的「誘餌艦隊」駛出威廉港。根據舍爾的命令,這支「誘餌艦隊」將沿丹麥西海岸北駛直趨斯卡格拉克海峽。這樣,海峽兩邊地區的眾多英國間諜就會將希佩爾艦隊所經過位置報告給倫敦。航行中,希佩爾還讓各艦的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發報,以誘使英國人上鉤。
在希佩爾出發2小時後,舍爾親自率領大洋艦隊主力也悄悄地離開了威廉港。這是一支由21艘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組成的的龐大艦隊,隱蔽在「誘餌艦隊」艦隊之後50海里處,隨時准備聚殲上鉤之敵。另外,一支由16艘大型潛艇、6艘小型潛艇以及10艘大型「齊柏林」飛艇組成的偵察保障部隊,已預先在英國海域和北海海域展開,嚴密監視英國海軍動向。
與充當「誘餌」的希佩爾艦隊大張旗鼓的航行相反,舍爾所率主力編隊的出航保持了嚴格的無線電靜默。同時,威廉港的無線電台仍繼續使用舍爾的旗艦――「菲德勒大帝」號的呼號,同外界聯絡,造成舍爾海軍上將及大洋艦隊主力仍在港內的假象。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似乎無懈可擊,然而,他怎麼也沒想到,此次行動的天機已經泄露。這是因為1914年8月,俄國在芬蘭灣口擊沉德國「馬格德堡」輕巡洋艦後,俄國潛水員在德國軍艦殘骸里,意外發現了一份德國海軍的密碼本和旗語手冊,並將其提供給英國,使英國人輕而易舉地破譯了德國海軍的無線電密碼。5月30日下午,英國海軍主力艦隊司令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接到一份來自倫敦的絕密情報:「德國大洋艦隊將於明日出航。」獲悉情報後,傑利科連夜制定出一個與舍爾如出一轍的作戰計劃:貝蒂海軍中將率領前衛艦隊從蘇格蘭的羅賽思港出發,於31日下午到達挪威以東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以期與德艦隊相遇。傑利科則親自率主力艦隊從斯卡帕弗洛港出發,也於31日下午到達貝蒂艦隊西北方向60海里處的海域,如果此刻貝蒂與德艦隊交上火,在主動示弱後,他應將對方引向艦隊主力的方向,這樣傑利科龐大的艦群就會出現在德艦的側後。憑借英艦隊龐大的火力和速度,傑利科認為完全有把握殲滅出現在預想海域上的德國艦隊。
5月30日晚20時30分,傑利科親率由24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20艘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艦群開出了斯卡帕弗洛港。之後,貝蒂率領由4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和27艘驅逐艦組成的前衛艦隊駛離了羅賽思港。幾小時後,設伏在羅賽思港外的德國潛艇向大洋艦隊發回了「敵人艦隊出航」的電報。而德國的「誘餌艦隊」也早在英國人的監視之下。幾乎傾巢而出的兩支艦隊都認為自己的「誘餌戰術」獲得了成功,他們相向而行奔赴預定戰場。這時,無論是舍爾還是傑利科,都未預料到對方艦隊已經全數出動。更未預料到在不久之後,他們將親自參與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艦隊決戰。
5月31日14時,貝蒂海軍中將率領的英前衛艦隊到達了合恩礁以北海域。此時,在貝蒂艦隊以東的海面上,希佩爾海軍中將率領的德前衛艦隊也正按平行的航線向北行駛,其後40海里處是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主力。貝蒂和希佩爾誰也不知道敵人就在自己不遠處,眼看這兩只敵對的艦隊就要擦肩而過,但命運的玄妙安排硬是把這兩個死對頭拉在了一起。14時20分,一艘丹麥籍貨輪「弗約爾」號經過日德蘭半島以南海面時拉響了汽笛。隨著一聲尖利的嘯叫,一股濃濃的蒸氣沖上天空。英巡洋艦「加拉蒂」號和德輕巡洋艦「埃爾平」號同時發現了這股異常的蒸汽,並都前往查看。當兩艦共同向這艘貨輪接近時,不久便相互認了出來,於是立即向各自艦隊司令官發出警訊:「發現敵艦!」的信號。14時28分,「加拉蒂」號首先向德艦開炮,德艦「埃爾平」也開炮還擊,雙方展開了一場短暫的炮戰。這幕序劇之後,一場總共有265艘各類型軍艦,其中英國149艘,德國116艘和10萬名左右海軍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開的日德蘭大海戰很快就拉開了正劇的戰幕。
希佩爾海軍中將在他的旗艦「呂措夫」號上收到「埃爾平」號發現敵情的報告後,即下令所屬各艦轉向東南,盡量將貝蒂引向大洋艦隊主力。貝蒂見希佩爾要溜,便驅艦猛追。他的行動太過急切,以至於手下4艘威力巨大的戰列艦未能看清信號而掉隊10多海里,結果,貝蒂對希佩爾本來是10∶5的實力降為6∶5。
15時45分,日德蘭海面,英德海軍的兩支前衛艦隊成同向異舷的航行狀態,由於貝蒂在速度上稍快一些,他和希佩爾的距離越來越縮短。與此同時,雙方的主力艦隊――傑利科距此約20海里,舍爾距此約40海里。但在希佩爾的引誘下,貝蒂逐漸向舍爾所在的海域接近,而他自己卻渾然不知。當然,希佩爾也不知道在貝蒂艦隊之外,還有一支由傑利科海軍上將親自率領的規模更龐大的英國艦隊,也正向這里駛來。15時48分,希佩爾命令命令各艦向21000碼之外的貝蒂艦隊開火,隨著德艦發出的第一批炮彈,雙方前衛艦隊之間的戰斗終於打響了。
由於德艦採用了先進的全艦統一方位射擊指揮系統,火炮命中率遠遠高於英艦。另外,德軍的穿甲彈也優於英軍。雙方交火後,德艦的第一次齊射就命中了貝蒂的艦隊,貝蒂的旗艦「獅」號頻頻被擊中。16時,一枚穿甲彈洞穿中「獅」號中部炮塔,並在塔內爆炸,引燃了火葯袋。就在千鈞一發之際,雙腿已被炸斷的炮塔指揮官哈維上校掙扎著通過傳聲管下令向彈葯艙注水,才使2.6萬噸的「獅」號免遭覆沒的厄運。戰後,哈維上校被追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16時5分,英1.9萬噸的戰列巡洋艦「不屈」號被2枚穿甲彈擊中,發生了驚人的大爆炸,不久就連同艦上1017名官兵沉沒了。之後,希佩爾下令集中火力猛轟英戰列巡洋艦「瑪麗皇後」號,使這艘2.635萬噸的超級無畏戰艦連中數彈,爆炸後一折兩段,迅速沉沒,全艦1275人僅有9人生還。
在短短幾十分鍾內,英戰列巡洋艦艦2沉1傷,而德軍只損失了2艘小型驅逐艦。力量對比迅速發生逆轉,英軍的形勢岌岌可危。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掉隊的4艘英戰列艦趕到,巨炮怒吼,彈如雨注,總算把貝蒂從困境中解脫出來。
在英戰列艦大口徑火炮的轟擊下,德國艦隊有些頂不住了,希佩爾指揮他的戰艦,向東邊打邊撤,貝蒂緊追不舍。直到發現迎面而來的德國大洋艦隊主力時,才發覺上當,急令他的艦隊北撤,同時向傑利科發電呼救。舍爾見狀下令艦隊全線追擊,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釣上的「魚」,也是他人布下的誘餌。希佩爾則復仇心切,轉身率領他的艦隊沖在最前面。
18時左右,傑利科的主力艦隊從東北方向殺入戰場,發現了德大洋艦隊的位置。傑利科立即命令艦隊變換戰斗隊形,採用海戰中慣常的「T」字頭戰術,24艘戰列艦很快排成一條1.5萬碼長的作戰單行,向東南方向的德大洋艦隊猛撲過去。貝蒂艦隊也調轉航向,與希佩爾艦隊展開激烈的搏殺。18時20分,希佩爾的旗艦「呂措夫」號被英艦密集的炮火擊中。而英國的2艘老式裝甲艦也被德國的戰列巡洋艦擊中,一炸一沉;18時33分,1.7萬噸的英第3戰列巡洋艦中隊旗艦「無敵」號又被德艦擊中,當即炸成兩段,艦隊司令胡德少將連同全體艦員一同沉入海底。但英國艦隊的損失並沒有影響主力艦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加之傑利科成功地運用「T」字頭戰術,充分發揮了他的艦炮火力。而德方一艘接著一艘的排成縱行的戰艦,由於前面的擋住了後面的射界,所以在發揮火炮威力方面大大受到了阻礙。更加不利的是,提前轉向的貝蒂艦隊,已經開始插入德國艦隊的後方海面, 面對困境,加上英國水兵俘虜的供詞,舍爾終於發現他所面隊的是整個英國主力艦隊。他沒有猶豫,果斷地命令各艦轉向右舷。根據這項命令,德國各艦都倒轉航向,作了個180度的急轉彎,撤出了戰斗。由於通往德國本土基地的航路被貝蒂艦隊切斷,大洋艦隊只得向西南方向行駛,這就是說大洋艦隊跑得越遠,離東南方向本土基地也就越遠。舍爾見傑利科沒有實施追擊,判斷傑利科一定是把他的主力艦隊部署到自己的返航航線上去了,這比追擊更加可怕。於是,舍爾決定趁英國艦隊變換隊形時轉身殺回去,從主力艦隊的尾部實施突破,打破英軍封鎖,拼殺出一條血路,返回基地。一番琢磨之後,舍爾再次下達了全艦隊轉向的命令。他要打回去,與傑利科再廝殺一番。
晚上19時剛過,舍爾的艦隊在傑利科艦隊的左舷出現了。不幸的是,由於參謀們的計算誤差,德國大洋艦隊沒有沖向英國主力艦隊的尾部,而是直接撞入了英國主力艦隊的中央,戰場上又一次形成了對英國艦隊有利的「T」字行作戰態勢。大洋艦隊再度處於背向日落的方向,其輪廓清晰可見,而主力艦隊仍隱沒在煙霧之中。英國戰列艦在8000碼的距離開炮,德艦看不到英艦,只看到遠方炮口處的閃光。舍爾眼見大洋艦隊又一次陷入危急之境,立即下令施放煙幕和魚雷,並命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作「死亡沖鋒」,掩護主力轉向後撤。在煙幕和希佩爾的掩護下,大洋艦隊又一次脫離險境。當最後一批艦只從亂軍中沖殺出來時,屢建戰功的「呂措夫」號已千瘡百孔,無法繼續航行,被迫棄艦沉沒。戰列巡洋艦「毛奇」號上升起了希佩爾海軍中將的指揮旗。
20時,天色已漸漸地黑了下來,傑利科擔心受到德軍魚雷和水雷的攻擊,便沒有追擊,他打算先將舍爾艦隊圍堵在返回其本土基地的航線外,待天明之後再一舉殲滅。用他的話說,「那將是皇家海軍的一個精彩的白晝」舍爾同樣明白,如果他的艦隊未能在夜間沖出包圍,那麼天亮之後,他將不可能再有任何希望了。經過仔細分析和推算,舍爾決定轉向東南,趁夜從主力艦隊的尾部沖殺過去,然後經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為此,舍爾把所有能用的驅逐艦都派出去攔截英軍主力艦隊,掩護大洋艦隊突圍。
按照舍爾的命令,德驅逐艦拚死一搏,如狼群一般,從不同的方向襲擊英主力艦隊,給英軍造成混亂和判斷失誤,使傑利科摸不清德國艦隊在哪個方向。23時30分,大洋艦隊和英軍擔任後衛的驅逐艦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蘭大海戰的最後一幕。雙方藉助照明彈、探照燈和艦艇中彈的火光進行著漫無目標的射擊和沖撞。夜戰中,英國的戰列巡洋艦「黑太子」號誤以為向其駛來的幾個巨大黑影是友艦,便發出聯絡信號,結果招來4艘德國戰列艦的一陣齊射,「黑太子」當即變成一團火球。德國老式戰列艦「波梅恩「號、輕巡洋艦「弗勞恩洛布」號和「羅斯托克」號被英國驅逐艦的魚雷擊沉,還有1艘輕巡洋艦「埃利賓」號同已方戰列艦「波森」號意外相撞而沉沒。夜間戰斗驅逐艦的損失是:英軍5艘,德軍2艘。進而切斷了德國艦隊與本土基地的航路。
6月1日凌晨3時,德國艦隊終於從英軍封鎖線上殺開了一條血路,向合恩礁水域狂奔。合恩礁水域是出入德國大洋艦隊的基地――威廉港的必經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海軍防禦英國艦隊的海上襲擊,在此布下了無數水雷。水雷陣極不規則,猶如謎宮。開戰以來,許多企圖偷襲威廉港的英國軍艦都有來無回,葬身雷區。要想通過雷區,只有德國海軍高級將領才知道其間唯一的一條狹窄水道。3時30分,時間已到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舍爾校對了一下羅盤方位,找到水道的入口,指揮他的艦隊排成一路縱隊,一艘緊跟著一艘安然通過雷區,向著威廉港駛去。大洋艦隊總算擺脫了英國主力艦隊!雷區外,隨後追來的英國主力艦隊只能咆哮著鳴炮,卻不敢越雷池半步。凌晨4時15分,英國海軍部給傑利科發來電訊偵察通報,告訴他舍爾的艦隊已安全通過了合恩礁水道,即將回到威廉港,失望的傑利科只好帶著他的主力艦隊悻悻地返回斯卡帕弗洛海軍基地。這場盛況空前的戰列艦海上龍虎鬥結束了。
海戰結束後,交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勝利者,以至於如何評判它成了世界海戰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此戰英國艦隊共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戰斗噸位達11.5萬噸,傷亡6945人;德國艦隊共損失了1艘老式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戰斗噸位達6.1萬噸,傷亡3058人。英德雙方損失比近2比1。就戰術而言,德國人的確是這場海戰的勝利者,大洋艦隊向強大的英主力艦隊發起了勇猛的挑戰,希佩爾艦隊重創了貝蒂艦隊,舍爾准確的判斷和優良的航海技術,使他成攻地擺脫了占極大優勢的傑利科的追擊。然而就戰略而言,德國海軍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國海軍的天下,大洋艦隊困在港內毫無作用,仍然是一支「存在艦隊」。正如美國《紐約時報》所評論的那樣:「德國艦隊攻擊了它的牢獄看守,但是仍然被關在牢中。」
日德蘭海戰是戰列艦時代規模最大也是最後的一次艦隊決戰。在這次海戰中,大炮巨艦主義遭到失敗。此後,德國和其它海上強國開始研發爭奪制海權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戰法。二戰中出現的潛艇破襲戰和航母海空決戰正是這一探索的產物。
5. 一戰時,打的最遠的大炮叫什麼
1918年3月23日7時20分,—聲巨響突然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響起。伴隨著滾滾濃煙,從睡夢中驚醒的巴黎市民四處奔逃。之後,每隔15~20分鍾就有爆炸聲在巴黎城內響起,一直持續到下午。當天黃昏,法國的電台廣播了這樣—則消息:「敵人飛行員成功地從高空飛越法德邊界,並攻擊了巴黎。有多枚炸彈落地,造成多起傷亡……」可是,對於電台的說法,巴黎市民並不相信,因為他們既沒有看到飛機,也沒有聽到飛機的轟鳴聲。3月29日,德軍的一發炮彈擊中了巴黎市中心的聖熱爾瓦大教堂,造成91人死亡、100多人受傷的慘劇。巴黎市民人心惶惶,紛紛議論是否德國人已經攻入了巴黎。就在人們驚慌失措的時候,法國的特工在靠近法德邊界的克雷彼發現了德國的一種遠程大炮,並認定轟炸是從這里發起的。但當時普通大炮的射程最遠不過一二十公里,而克雷彼距離巴黎120公里之遙,不要說法國人,就是不明就裡的德國人也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可事實上,這種被命名為「威廉火炮」的超級巨炮就是德軍最新研製的秘密武器。鑒於其威震巴黎的業績,德軍又把它稱為「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的設計與製造堪稱世界一流,其射程之遠也堪稱世界之最。這種大炮的口徑雖然只有210毫米,但身管卻長達34米。若把炮身豎立起來,其炮口要超過10層高樓的樓頂。從3月23日至8月9日,3門「巴黎大炮」從不同位置向巴黎共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其中有180發落在市區,其餘的落在了郊外,造成20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
「巴黎大炮」一開始設計出雛型作測試時,先是發現他的長徑比(即炮管長除以口徑寬,約為172),對於當時鋼材的負擔太大,在頭幾次測試中,沒打幾發就讓炮管因熱及炮管太長的因素而下垂,艾貝哈德博士為了在測試期間盡快地解釋這個問題,設計了一個簡易支撐系統,就在大炮的兩側豎立起兩根高二十幾公尺的鐵架,再用數條鋼索綁在鐵架與炮身上、但是可以從鐵架調整鋼索、以方便在進行不同角度試射時的需要,最後在量產時為了使用上的方便性(整備時間要盡量短),這項支撐系統簡化為如同下圖的鋼性支架。
巴黎大炮性能:
口徑:210mm
入役:1918年
炮管長:36.1m
炮彈重:120—126kg
系統重:375噸(炮身加炮膛重125噸)
最大射程:131km(設計時推算的理論值是120km,備注: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進火葯)
生產數量:7門
製造廠商:克虜伯
評價:可怕的長徑比。依阿華級戰列艦406毫米主炮,在二戰中也只能達到50倍徑,再長,連二戰的美國都沒法加工了。(建造戰列艦最關鍵的技術就是主炮,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它能造出多大多長的主炮。而且就能直接決定海戰的結局。沒有一個老牌工業國家不是盡其所能的建造造得出的最大最長主炮身管。但英美德都極少有過50倍徑的。)
不過巴黎大炮口徑小,炮彈輕,殺傷力弱,只是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而已。而且120公里以外的彈著點散布,令瞄準已經毫無意義,完全是憑運氣亂下蛋了。想指望它去打中一個鋼筋混凝土的重炮炮台,一個是打不中,一個是打中了也啃不動。所以巴黎大炮是一種威懾性武器,給對方的後方城市製造恐慌,威懾敵方人民,而不是實際有戰術價值的大威力火炮。而實際上,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倫敦被德國空軍夷平了,英國人民都沒有喪失鬥志,更別說區區幾百發炮彈了。
6.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戰爭中耗費了大量鋼鐵、石油、銅、鉛使用了最新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最新式戰鬥武器:飛機、潛艇、毒氣、魚雷及遠程巨炮、榴彈炮,還有「無畏艦」 大戰中雙方共支出戰費2084億美元,而引起這一場人類之間空前互相殘殺的則是一場突發事件。
撒拉熱窩事件——大戰的導火線
7月23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貝爾格萊德發出限時48小時的最後通牒,內容極其苛刻,包括制止一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共同審判撒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條件。在截止時間前的最後10分鍾,塞爾維亞總理復文除以上三條外全部答應,但奧匈帝國仍表示不滿,在當天與塞爾維亞斷交,並於7月28日宣戰。德皇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表示堅決支持;而俄國則支持塞爾維亞並宣布實行全國總動員。此後,世界列強一個又一個地被卷進大戰。1914年7月28日,德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戰爭開始。交戰雙方是德國、奧匈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和英國、法國、塞爾維亞一方的協約國陣營。原先是同盟國成員的義大利望風使舵,開戰後轉而投向協約國一方。中國參戰,加入協約國一方。從參戰國和戰火燃燒的地區看,此次戰爭不再是局部戰爭,而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戰爭.
1918年同盟國失敗而結束。
7. 一戰中大事年份及影響
第一次馬恩河會戰
1914年8月英法軍隊在邊境之戰失敗後,為了擺脫德軍,於9月4日撤過馬恩河,積極加強左翼力量,准備反攻。德軍第1、第2集團軍在追擊過程中,由於對法軍的兵力部署判斷錯誤,偏離了原定進攻方向,使右翼受到了威脅。此後,德軍為迂迴包圍法軍,統帥部決定以其右翼兩個集團軍(第1、第2集團軍)在巴黎正面展開防禦,以3個集團軍(第3、第4、第5集團軍)向南和東南方向繼續進攻,包圍凡爾登以南地區的法軍。9月5~12日,英法聯軍以6個集團軍(法國第3、第4、第5、第6、第9集團軍和英國集團軍)、66個師、約108萬人進行全線反攻。反攻的主要方向是德軍右翼。在主要方向上,英法軍隊的有生力量幾乎超過德軍一倍(英法使用4個集團軍,35.5個步兵師、8.5個騎兵師;德軍只有2個集團軍,18個步兵師、5個騎兵師)。總攻發起後,法國第6集團軍襲擊了德軍第1集團軍的右翼和後方,德軍第1集團軍被迫從正面調兩個軍進行還擊,於是,在第1集團軍和K.W.P.von比洛率領的第2集團軍之間形成了一條空隙地帶。因此,英國集團軍和法國第5集團軍乘機進入這一空隙地帶。比洛令其部隊撤退,迫使第1集團軍也隨同後撤。此時,德軍總參謀長H.J.L.von毛奇對部隊已失去控制,不得不令各集團軍撤至蘇瓦松-凡爾登一線堅守。英法聯軍在寬達200公里的地帶上,向前推進60公里,從而使西線轉入持久的陣地戰階段。在這次會戰中,德軍傷亡約21萬人,法軍約14萬人。這是一次高度機動的會戰,是西線1914年戰局中有利於聯軍的轉折點。
第二次馬恩河會戰
德國為爭取同協約國簽署一個體面和約,於1918年7月在馬恩河地區對英法聯軍進行的一次會戰。德軍最高指揮部的企圖是,預定於15日以3個集團軍的兵力(共48個師,6353門火炮,約900架飛機),在馬恩河突出部地區對英法聯軍發動進攻,前出到聯軍的後方,隨後向巴黎方向發展進攻。但這一企圖被法軍獲悉。法軍於7月15日零時30分先於德軍預定進攻時間40分鍾,向德軍各陣地開始炮擊,打亂敵方的指揮。德軍在炮火准備後,發起進攻,強渡馬恩河。法軍以航空兵進行阻擊。7月18日,英法聯軍在總司令F.福煦的指揮下,以優勢兵力向德軍發起反攻,在主要突擊方向(馬恩河突出部)50公里的地段上,以25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2103門火炮,約1100架飛機,500輛坦克)同德軍18個師(918門火炮,約800架飛機)展開激戰,將德軍打退到埃納河和韋勒河一線。8月5日會戰結束。德軍損失12萬人,聯軍損失近6萬人。聯軍向前推進42公里,防線縮短45公里,消除了對巴黎的威脅,主動權轉到協約國一方。
索姆河戰役(英語:Battle of Somme,法語:Bataille de la Somme)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時間發生在1916年 7月1日到11月18日間,英、法兩國聯軍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於是在位於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雙方傷亡共計130萬人,是一戰中最慘烈的陣地戰,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英國採用的是「馬克l型坦克」。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典型的、雙方傷亡皆極為慘重的陣地戰。不論是雙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戰中最大的戰役。英軍投入作戰有 54 個師,法軍 32 個師,德軍為 67 個師。英、法聯軍傷亡 79 萬 4 千人,未能突破敵方防禦,僅推進 5~12 公里。德軍損失 53 萬 8 千人,雖然失去 240 平方公里的壕溝陣地,卻成功攔截了協約國的戰略目標。但進攻方在西南戰線的勝利仍使得戰局的主導權逐漸從德國移向協約國一方。
從政治角度來看,索姆河之戰更是直接導致了政府內閣的更迭。大衛·勞埃德·喬治被任命為英國新首相,新內閣宣布成立,年輕的丘吉爾也是成員之一。
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德國稱為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的一場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海戰,也是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動的艦隊主力決戰。最終,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最終勝利。
1914年坦南堡戰役(也稱為「坦能堡會戰」、「坦嫩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發的。坦南堡戰役是一戰東線的首場戰役。
這一戰役是德國的勝利,俄國的災難。有九萬二千多人被俘。被殺和失蹤的估計有三萬人。第二集團軍約有五百門炮被毀或被繳獲。吉林斯基關心薩姆索諾夫的命運,命令連年坎普夫去找現已不存在的第二集團軍的方位。但是連年坎普夫掉頭就逃,因為獲勝的第八集團軍對他的部隊集中了火力。在二周後的馬祖里湖戰役中,德軍肅清了東普魯士的所有俄軍。與德軍傷亡一萬人相比,連年坎普夫部隊的傷亡共達十四萬五千人。對這種不相稱的損失感到歇斯底里的連年坎普夫,拋棄了他的軍隊,飛快逃回俄國。吉林斯基對他的懦怯行為大發雷霆,打電報給大公,極力要求把他立即撤職。德軍沒有準備俄羅斯會在8月中開戰。可是,因為德軍用了兩支部隊來抵抗俄軍,德軍的資源被分散,而影響在西線對英法聯軍的戰事。
加里波利之戰(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稱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島的一場戰役。它始於一個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然後佔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在土耳其此戰稱為恰納卡萊之戰(土耳其語:Çanakkale Savaşlari)。
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面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近十一個月的戰斗後,留下約53,000死亡, 96,937受傷。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至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這場戰役大多數為炮戰,3月初,德軍在馬斯河地區開展了大血戰。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國企圖一舉擊敗法國的戰略目標再次遭受挫折,損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無法及時彌補。它標志著德國軍事進攻的能力已從頂峰跌落,戰爭主動權逐漸轉到協約國手裡。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使用了大口徑炮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這次戰役改變了火炮的運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數是用來防守或是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一下轟擊,而這次德軍集中大量火炮運用到進攻中則是火炮的新戰法。此次戰役中的火炮戰法,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炮火支援。此後,火炮支援被其他國家效仿,並得到新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的火炮戰法是發展最為成熟的。
青島戰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及英國共同攻打當時由德國控制的青島。戰役於1914年10月31日開始,至11月7日結束。日本於這場戰役中獲勝,佔領青島。這是在一次大戰期間,日本首次與德國正面交鋒,同時也首次與英國聯軍參戰。
日英聯軍勝利,青島要塞陷落,日軍270人戰死、113人負傷;防護巡洋艦高千穂號沉沒,水上機母艦若宮號重創,英軍160人戰死、23人負傷。
德奧聯軍199人戰死、504人負傷、4715人被俘,伊麗莎白皇後號巡洋艦(奧匈帝國),一艘魚雷艇,四艘炮艇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