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考題到底有多難啊聽說是大學教授出的題,是不是真的
高考題正常來說比模擬題簡單。你不用聽他們造謠,高考題不是一個人出題。也不是一個階層出題。大學教授不會給你出高中題。因為大學的題比高中難太多。哪個省份都不會這樣做。出高考題的。一般都是精英學校的精英老師。在高考的前半年。把他們軟禁起來出題。防止外漏。
B. 請來英國人做我們的英語高考題會是什麼感覺
誰告訴你美國人只能做對一半英國人看不懂的。。高考150分的卷子考到130都是沒問題的。就像我們自己做語文語法題的時候也會出錯。 我考過托福,負責任的告訴你,學校英語簡單到爆好嗎。
C. 看看中國高考和英國高考數學題的區別
英國考大學不像中國那樣.上大學大都是考alevel(advancedlevel),兩年的課程.一般是讀三個alevel加一個aslevel.科目都是自己選得,有很多,數學,英語,英國文學,社會學,物理,化學,生物,哲學,會計,心理學,商務,經濟等等.通常都是一月和六月考試,差不多都是單元考,不是像高考那樣三年的東西三天就考完.成績分A-E和U.每個大學的的錄取標准都不一樣.差不多前十的都需要ABB以上.還需要雅思6.5分以上,有的像醫學,可能學要雅思7分以上.我覺得文理科沒有影響,因為學什麼都是你自己選的.但是如果你是學文的,可能就會想要學哲學,政治,歷史,之類的,但是這類都學要很好的英語.很多中國學生都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機械,這些理科類的,因為英語會少些.不知道你是已經上完高中了,還是想要去英國讀高中.
D. 潘周聃憶高考:物理大題一分未得,為何他仍然能拿到第一名
在某一場直播與記者的對話中,潘周聃就回憶起了自己高考的經歷,由於他是江蘇人,所以當年做的也是全國聞名的高難度試卷,江蘇卷,本來卷子的難度就已經很難讓人考高分了。不過精彩的還在後面,潘周聃承認自己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答題卡後面的兩道或者三道大題都一字未寫,直接就把卷子這樣交了上去,但誰都沒想到的是,成績出來之後還不錯。潘周聃依然維持著自己在全校第一第二的位置,其他考試也並沒有受數學考試的影響。可以說真的是險中求勝了,難道學霸們都是這么為所欲為又凡爾賽的嗎?網友們紛紛調侃。
我們無法模仿學霸的經歷,但是我們也可以從學霸的經歷中獲得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教訓。潘周聃的高考經歷就告訴了我們,就算是學霸,也難免會有失誤和發揮失常的情況。但是學霸們無論怎麼發揮失常,最後還是能保持一個相對來說比較令人滿意的成績。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功底比較好,還是因為他們懂得放平心態,利用其他幾科扳回一局。當我們不想努力的時候,就想想潘周聃這樣的高考學霸,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比我們還要努力。或許你就會有了繼續前進的動力。
E. 不論試卷的難易度如何,真的都對頂尖學霸毫無影響嗎
高考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在參加高考的時候試卷的難易程度常常會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試卷的難易程度是直接關繫到分數線的高低的。我們在考試的過程中,試卷的難度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做題的心態以及效率。但是對於頂尖學霸來講,試卷的難易程度或許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可能比較難的試卷才是這些學霸想看到的,試卷越難,越能夠拉開他們和普通學生之間的差距。在考試的時候,不論題目的難易,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同的。你認為題目難,別人也這樣認為。所以說,在高考的時候我們不能寄希望於試卷簡單,而是要在整個復習階段要努力奮斗,這才是高考成功的秘籍。
F. 英國學霸為什麼做不出中國高考題
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外國『學霸』做不出中國的高考題」事件讓很多人覺得自豪。
對此,UKEC英國教育中心留學顧問指出:這根本不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水平高,更不能說明我們的學生素質就好。這種現象的出現,值得教育部門和辦學者反思:著眼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是否真的僅僅在考題的「高精尖」上動腦筋?
一年一度的國內高考已經落幕,它讓考生和家長考得辛苦,毫不相乾的人們也看得熱鬧,就連外國的一些「學霸」也對國內的高考題很感興趣,也想挑戰一下。這當中,有幾位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等名校的學生,拿到中國的數學考題就「腳抖手軟」,看到如此「地獄級」的題目,直呼「比懸疑電影還要再難」。
外國「學霸」做不出國內的高考題,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這與不同的教育模式有關系。前段時間,英國的數學教師到上海來取經小學教學,發現中國的小孩子不得了,「九九乘法表」背得滾瓜爛熟,做起題目得心應手,而他們的小學生還得求助計算器來幫忙。試想,如此不同的訓練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參加高考當然結果迥異。
不過,外國「學霸」做不出中國的高考題,絲毫不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水平高,更不能說明我們的學生素質就好。這種現象的出現,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碰撞,其背後蘊含的深層次內涵,無疑值得教育部門和辦學者反思:要著眼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是否真的僅僅在考題的「高精尖」上動腦筋,外國的教育模式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鑒?
事實上,考題難度系數的攀高,只是教育結果的一面,它的另一面則是學習的知識面的收窄。國外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視知識面的拓展,同時鼓勵學生從小進行研究性學習,這種教育方式是否更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是否更能形成良好的探索習慣?是否更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這肯定是當下辦學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好的教育,絕不是題目越難就越離成功更近一點,而是能夠培養更具潛力和創造力的人,如果達不到這一目標,教育本身的問題就該檢討和反省了。
互聯網時代,國際間的教育交流更加方便,相互間的取長補短也成為一個潮流。外國「學霸」挑戰中國高考題,倒也可以作為觀察國內教育的一個視角。當然,更值得進行比較和思考的是,教育改革如何才能激發出更好的活力,培養人才的方向該如何調整,這些課題亟待教育界進一步的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