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元,英鎊,美分,便士怎麼變復數
以下是根據國際慣例所變:
美元 US dollar 復數dollars
美分 cent 復數 cents
英鎊 pound sterling [ 復數 pounds或pound ]
便士 penny[ 復數 pennies或pence ]
英鎊:
英鎊是英國國家貨幣和貨幣單位名稱。英國雖然是歐盟的成員國,但尚未加入歐元區,故仍然使用英鎊。
英鎊主要由英格蘭銀行發行,但亦有其他發行機構。最常用於表示英鎊的符號是£。國際標准化組織為英鎊取的ISO 4217貨幣代碼為GBP (Great Britain Pound)。除了英國,英國海外領地的貨幣也以鎊作為單位,與英鎊的匯率固定為1:1。
由於英國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占統治地位,英鎊曾是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計價結算使用最廣泛的貨幣。一戰和二戰以後,英國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但由於歷史的原因,英國金融業還很發達,英鎊在外匯交易結算中還佔有非常高的地位。英鎊上印有具有貢獻的人物及皇室。
便士:
便士(英文單數:penny;復數:pence)
英國貨幣輔幣單位。類似於中國的「分」。自1971年起實行,1英鎊=100新便士(New Pence)。
美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ISO 4217代碼:USD;符號:$)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官方貨幣。目前流通的美元紙幣是自1929年以來發行的各版鈔票。1792年美國鑄幣法案通過後出現。當前美元的發行是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控制。從1913年起美國建立聯邦儲備制度,發行聯邦儲備券。現行流通的鈔票中99%以上為聯邦儲備券。美元的發行主管部門是國會,具體發行業務由聯邦儲備銀行負責辦理。在二戰以後,美國強迫歐洲主要大國同意國際間貨幣結算必須採用美元,於是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廣泛使用。
美分:
美分(貨幣符號:¢)是美元的一種,也是硬幣的一種。100美分等於1美元。在美元中,美分是最小的使用單位。
美分一詞在網路上有獨特的含義,表示一些對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艷羨情緒的人士。
『貳』 「便士」是哪個歐洲國家的貨幣單位
便士是英國貨幣輔幣單位,類似於中國的「分」。 自1971年起實行,1英鎊=100新便士。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50便士。所有硬幣正面皆為英國君主像,背面除鑄有幣值外,在不同行政區所鑄的硬幣鑄有不同的圖案。但不論硬幣於哪個行政區鑄造,皆全國通用。1970年以前採用舊制,1英鎊=240便士(1先令=12便士,一英鎊=20先令)。自1971年起實行,1英鎊=100新便士。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叄』 英鎊符號是什麼
最常用於表示英鎊符號是£。
英國官方貨幣和貨幣單位名稱。英國雖常是歐盟的成員國,但尚未加入歐元區,故仍然使用英鎊。英鎊由英國中央銀行發行。國際標准化組織為英鎊取的代號為GBP。
英鎊的標志£則有根有據,不必小說家強作解人。磅(pound)的簡寫L(或大家更常見的lb),來自拉丁文的libra(一磅重),L加上先令的S(Shilling則是從羅馬貨幣單位Solis衍化而來)成為£(顯然是美化版)。英國貨幣在1971年前分為鎊、先令和便士「三級制」。
惟英鎊的符號沒有便士,料與加上便太復雜,此一代表最小貨幣單位的銅幣且於是年被改革掉;便士的原文pence,為penny的復數,其符號d則來自羅馬時期最小貨幣單位denarius。
,不論鎊、先令和便士的出處,一英鎊等於一磅白銀(公元975年制定),現在看來已如神話,因為目前盎斯白銀價企於二十美元水平計,對美元仍呈強勢的英鎊,亦只能購得百分之一百四十磅白銀(一磅為十二盎斯;衡量一般物體的磅為十六盎斯。
衡量金銀鑽石等貴重物品則以英國金衡制〔troy或fine〕十二盎斯為一磅作基準),如此看來,英鎊購買力在不足一千一百年內,已貶值了近一百五十倍,接近「一文不值」。這些簡單的敘述,顯見通貨膨脹的威力,亦說明長期持有紙幣肯定會吃大虧!
由此可見,所有貨幣的符號指代都有其由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們逐漸被烙印在人們記憶中,和貨幣形成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關系。
『肆』 英國的錢幣只有便士和英鎊嗎 怎麼書寫呢
補充一下,1971年改為十進制之前有很多種面值的,嚴格的說,是沒有鎊只有便士的
下面是比較全的英國早期面值,隨便寫了寫,從小到大:
法新=1/4便士
便士
格羅特=4便士
先令=12便士
弗洛林=2先令=24便士
1/2克朗=2.5先令=30便士
2弗洛林=48便士
克朗=5先令=60便士
索維林<1金鎊>=4克朗=20先令=240便士
諾伯爾=安琪兒=1/3索維林=6先令8便士=80便士
金玫瑰=3索維林
幾尼=21先令=252個便士
早期英國幣值復雜,最小面值是1/4法新就是1/16便士,最大是5幾尼,就是1260個便士,相差20000多倍之巨
『伍』 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和50便士摺合多少人民幣
截至2020年5月23日,我國的最新貨幣兌換匯率為1英鎊=8.6831人民幣,而1英鎊又等於100便士,因此
1便士摺合人民幣等於0.086831元
2便士摺合人民幣等於0.173662元
5便士摺合人民幣等於0.434155元
10便士摺合人民幣等於0.86831元
20便士摺合人民幣等於1.73662元
50便士摺合人民幣等於4.34155元
若在網上購買整套硬幣用於收藏,則需根據其發行年份、稀有程度等估算其收藏價值,還需注意辨別真偽,以防上當受騙。
(5)英國錢幣便士怎麼寫擴展閱讀
英國貨幣的種類
英國貨幣由英鎊(pound)和便士(pence)組成,也分為紙幣notes和硬幣coins。
紙幣有面值五鎊、十鎊、二十鎊和五十鎊;而硬幣,即金屬貨幣有一便士、二便士、五便士、十便士、二十便士、五十便士和一鎊等。
現時的英鎊一英鎊等於100新便士(New Pence)。硬幣分為半便士(halfpenny,於1985年停止流通),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一克郎(25便士,於1990年停止流通),50便士,1鎊,2鎊,5鎊(1990年後叫克郎)。
『陸』 英國貨幣單位從小到大是什麼
英國貨幣1基尼=1.05英鎊,1英鎊=20先令,1先令=12舊便士,所以1英鎊=240舊便士,1基尼=21先令252舊便士。不過在1971年先令被廢除,舊便士改為新便士,現在只有鎊和新便士兩種貨幣單位,1鎊=100新便士。
1733年以後,英國基尼幣已經超出了本身原有面值的數倍,逐漸成為了人們收藏的貨幣。實際上到這里基尼幣已經完全失去了現金功能,只能充當慢慢升值的收藏品。1816英國政府宣布基尼退出了流通貨幣行列,不再進行面值交易。
相關內容:
先令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的蘇勒德斯幣。英國最早使用先令。一英鎊=20先令,1先令=12便士。1971年英國貨幣改革時被廢除。
新版英鎊2008年開始發行,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和50便士都附有英國國徽盾牌徽章的一部分,可以把幣拼起來組成完整圖案,唯獨是1英鎊那個附有完整的盾牌徽章。每款硬幣另一面則是傳統的英女王頭像。
『柒』 便士的縮寫是什麼
便士(英文單數:penny;復數:pence) 英國貨幣輔幣單位.類似於中國的「分」.自1971年起實行,1英鎊=100新便士(New Pence).現在流通的英國輔幣,分為半便士(half penny,於1985年停止流通),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一克郎(25便士,於1990年停止流通),50便士,1鎊,2鎊,5鎊(1990年後叫克郎).所有硬幣正面皆為英國君主像,背面除鑄有幣值外,在不同行政區所鑄的硬幣鑄有不同的圖案.但不論硬幣於那個行政區鑄造,皆全國通用.英國紙幣分為1鎊(於1988年停止流通),5鎊,10鎊,20鎊和50鎊,所有幣值的紙幣正面皆印有英國君主像、編號及幣值,不同幣值的紙幣,背面則印有不同的英國名人像.1970年以前採用舊制,1英鎊=240便士(1先令=12便士,一英鎊=20先令).舊時英國的多數殖民地和現在的英國的屬地(澤西、根西等)也採用相同的幣制.便士(pence)在中世紀是小額銀幣,它的名字和第納爾、德涅爾一樣為人熟知.
『捌』 英國貨幣單位及換算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
1英鎊等於20先令;
1先令等於12便士;
1幾尼=1.05英鎊=21先令;
英國英鎊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輔幣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2英鎊的鑄幣。
英國貨幣單位換算
英國貨幣由英鎊和便士組成,也分為紙幣notes和硬幣coins。紙幣有面值五鎊、十鎊、二十鎊和五十鎊;而硬幣,即金屬貨幣有一便士、二便士、五便士、十便士、二十便士、五十便士和一鎊等。若指一定數額的硬幣,通常用piece,如2P;隨身帶的硬幣可用change表示。100pence等於1pound。在數字前加£表示多少英鎊,如:£800為800英鎊;在數字後加P表示多少便士,如:5P表示五便士;表示由英鎊和便士組成的錢數時通常不說出pence,如3鎊50便士可說成£3.50或threepoundsandfifty。
拓展資料
英鎊的發行史
英鎊紙幣主要由英格蘭銀行發行。截止2017年的流通的英格蘭銀行版紙幣分為5英鎊、10英鎊、20英鎊與50英鎊四種。此外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也有多家銀行同時發行英鎊,但設計圖案與面額配置各不相同。在國際上,英鎊的結算上普遍只承認英格蘭銀行版本。在我國,外幣兌換銀行也不兌換且不接收除英格蘭銀行以外其他各銀行發行的英鎊。英格蘭發行的英鎊在新版發行後,普遍情況下舊版的同面值英鎊會在不久後停止流通。但英格蘭銀行則無期限地接受民眾用舊版紙幣兌換成新版紙幣。即使幾百年前發行的英鎊,英格蘭銀行也會在確認其為真幣的情況下無條件兌換為新版紙幣。
『玖』 各種錢用英語,如:penny便士。謝了
(一)美國貨幣
美國貨幣由美元dollar和美分cent組成,one dollar等於100 cents。其紙幣bill有一、二、五、十、二十、五十和一百美元等面值;硬幣(coin)有一美分(或a penny)、五美分(或a nickel)、十美分(或a dime)和二十五美分(或a quarter)等。在數字前加$表示美元,如:$500表示五百美元;在數字後加C表示美分,如:50C表示50美分;表示由美元和美分組成的錢數時,常用$表示,如:$6.50。
(二)英國貨幣
英國貨幣由英鎊(pound)和便士(pence)組成,也分為紙幣notes和硬幣coins。紙幣有面值五鎊、十鎊、二十鎊和五十鎊;而硬幣,即金屬貨幣有一便士、二便士、五便士、十便士、二十便士、五十便士和一鎊等。若指一定數額的硬幣,通常用piece,如2P(pieces);隨身帶的硬幣可用change表示。100 pence等於1 pound。在數字前加£表示多少英鎊,如:£800為800英鎊;在數字後加P表示多少便士,如:5P表示五便士(penny的復數);表示由英鎊和便士組成的錢數時通常不說出pence,如3鎊50便士可說成£3.50或three pounds and fifty。
afghani 阿富汗尼(阿富汗)
baht 銖(泰國)
balboa 巴波亞(巴拿馬)
birr 比爾(衣索比亞)
bolivar 玻利瓦(委內瑞拉)
cedi 塞迪(迦納)
CFAF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colon 科朗(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
cordoba 科多巴(尼加拉瓜)
cruzeiro 克魯塞羅(巴西)
dalasi 達拉西(甘比亞)
dinar 第納爾(部分阿拉伯國家、南斯拉夫等)
dirham 迪拉姆(阿聯酋、摩洛哥)
dobra 多布拉(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dollar 元(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
dong 盾(越南)
drachma 德拉克馬(希臘)
EC dollar 東加勒比元(多米尼加聯邦等)
escudo 埃斯庫多(葡萄牙等)
florin 盾(荷蘭)
forint 福林(匈牙利)
franc 法郎(法國、比利時、瑞士等)
gourde 古德(海地)
guarani 瓜拉尼(巴拉圭)
guilder 盾(蘇利南)
gulden 盾(荷蘭)
kina 基那(巴布亞紐幾內亞)
kip 基普(寮國)
koruna 克朗(捷克等)
krona 克朗(瑞典等)
krone 克朗(丹麥、挪威)
kwacha 克瓦查(尚比亞等)
kwanza 寬札(安哥拉)
kyat 元(緬甸)
leone 利昂(獅子山)
leu 列伊(羅馬尼亞)
lek 列克(阿爾巴尼亞)
lempira 倫皮拉(宏都拉斯)
lev 列弗(保加利亞)
lilangeni 里蘭吉尼(史瓦濟蘭)
lira 里拉(義大利等)
loti 洛蒂(賴索托)
mark 馬克(德國)
markka 馬克(芬蘭)
metical 梅蒂爾卡(莫三比克)
naira 奈拉(奈及利亞)
ngultrum 努扎姆(不丹)
ouguiya 烏吉亞(茅利塔尼亞)
pa'anga 潘加(湯加)
peseta 比塞塔(西班牙)
peseta 西班牙比塞塔(安道爾)
peso 比索(阿根廷、智利等)
pound 鎊(英國、愛爾蘭等)
pound sterling 英鎊(吉里巴斯)
pula 普拉(波札那)
quetzal 格查爾(瓜地馬拉)
rand 蘭特(南非)
rial 里亞爾(伊朗等)
riel 瑞爾(柬埔寨)
riyal 里亞爾(沙烏地阿拉伯等)
rouble 盧布(俄羅斯等)
rufiyaa 拉菲亞(馬爾地夫)
rupee 盧比(印度、巴基斯坦等)
rupiah 盧比,盾(印度尼西亞)
shekel 謝克爾(以色列)
schilling 先令(奧地利)
shilling 先令(坦尚尼亞等)
sol 索爾(秘魯)
South African rand 南非蘭特(納米比亞)
sucre 蘇克雷(厄瓜多)
Swiss franc 瑞士法郎(列支敦斯登)
taka 塔卡(孟加拉國)
tala 塔拉(西薩摩亞)
tugrik 圖格里克(蒙古)
won 元(朝鮮、韓國)
yen 元(日本)
yuan 元(中國)
vatu 瓦圖(萬那杜)
zaire 扎伊爾(扎伊爾)
zloty 茲羅提(波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