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怎麼樣
上海天道留學老師為您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簡介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建立於1886年,位於英國倫敦薩里郡,是英國著名的公立大學,也是世界前1%的精英大學,擁有出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在科研實力評估中被評為英國第23位,教學質量評估中很多專業都被評為優秀,包括經濟、傳媒、計算機等,而且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校園環境非常優美,校園建築比較獨特,被評為十大英國最美校園,以及全球最美十六大校園之一,深受學生的喜愛。
二、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排名
三、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專業設置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設有三大學院,分別是文學院、理學院、歷史和社會科學院,這三大學院下面設有多個院校和專業,其中主要專業有:
經濟學、金融學、會計與金融、金融與工業經濟學、管理學、國際管理、政治與國際關系、歷史學、古典文學、現代語言學、歐洲研究、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政治學、數學、英國文學、戲劇、傳媒藝術、影視製作、字幕設計、編劇、音樂、傳媒、心理學、考古學、社會學等。
四、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申請條件
1、本科
語言條件:雅思6.5分以上,單項不低於6.0分,其中英語專業要求雅思達到7.0分
學術條件:完成國內大一課程或英國大學預科課程,或者取得A-LEVEL或IB成績
2、研究生
語言條件:雅思6.5分以上,單項不低於6.0分,其中英語專業和MBA要求雅思達到7.0分
學術條件:國內大學本科畢業並取得學士學位,其中211或985大學平均分在75分以上,雙非大學平均分在80分以上
五、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學費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學費一年大概在13000-20000英鎊左右,其中人文類的專業一年學費大概在13000英鎊左右,理工類的專業一年學費大概在14000英鎊左右,商科類的專業一年學費大概在15000英鎊左右,醫學類的專業一年學費大概在18000英鎊左右,MBA專業一年學費大概在20000英鎊左右。
六、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知名校友
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作為一所世界知名院校,憑借出色的教學質量培養了很多世界知名校友,其中主要有澳門賭王何鴻燊和三太陳婉珍千金何超蓮、中國女歌手,演員莫文蔚、英國廣播電台的新聞閱讀克里斯-阿爾德里奇、孟加拉籍作家和小說家Tahmima
Anam、英國作曲家和指揮家理查德·貝克、英國喜劇演員,作家和演員大衛.本森、英國小說家喬治·艾略特、英國動物學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德里克Yalden先生、ICS上海外語頻道主持人陳璇等。
⑵ 跪求2015年上映的由邁克爾·法斯賓德主演的麥克白百度雲資源
《麥克白》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dDa1Ne1Tkjy8ciFulGTM4g
導演:賈斯汀·庫澤爾
編劇:托德·路易斯、雅各布·科斯考夫、邁克爾·萊斯利、威廉·莎士比亞
主演:邁克爾·法斯賓德、瑪麗昂·歌迪亞、帕迪·康斯戴恩、西恩·哈里斯、傑克·萊諾、伊麗莎白·德比茨基、大衛·休里斯、大衛·海曼、羅斯·安德森、詹姆斯·邁克爾·蘭金、丹尼爾·韋斯特伍德、莫里斯·洛維斯、瑞貝卡·本森
類型:劇情、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法國、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15-05-23(戛納電影節)、2015-10-02(英國)、2015-11-18(法國)、2015-12-04(美國)
片長:113分鍾
又名:麥克白2015、馬克白(港/台)
麥克白將軍(邁克爾·法斯賓德MichaelFassbender飾)是蘇格蘭國王鄧肯(大衛·休里斯DavidThewlis飾)的表弟,在外抵禦外敵平反謀亂,戰功赫赫,某日歸國途中,遇見了三個女巫,女巫預言麥克白將會加官進爵,此言令麥克白心中蠢蠢欲動。然而,最終將要繼承王位的,卻是班柯將軍(帕迪·康斯戴恩PaddyConsidine飾)的兒子。
在妻子(瑪麗昂·歌迪亞MarionCotillard飾)的慫恿之下,麥克白殺死了國王,登上了王座,為了保住王位和弒君的秘密,麥克白的雙手沾滿了鮮血,班柯將軍、麥克德夫夫人(伊麗莎白·德比齊ElizabethDebicki飾)和她的孩子均死在了麥克白的屠刀之下,而麥克白亦在瘋狂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⑶ 英國最有名的香煙牌子
1,萬寶路
萬寶路(Marlboro)是一個香煙品牌,由世界第一大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製造,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香煙品牌之一。品牌名稱「萬寶路」起源於英國,最後在美國獨立注冊。
2,Sportsman香煙
Sportsman香煙,為英美旗下品牌,曾隸屬於英國1871年就創立的老牌煙草公司W.D. & H.O. Wills公司,後來W.D. & H.O. Wills公司大部分品牌的國際業務並入到了英美煙草中,Sportsman現在主要發售區域在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等中東非國家。
3,大衛杜夫
大衛杜夫(Davidoff)是瑞士的產品品牌之一,以高級煙草產品見稱,包括雪茄、香煙及煙斗煙草。
(3)英國本森在哪裡擴展閱讀
萬寶路(Marlboro)的名稱,源自其最初位於英國倫敦的香煙廠地址,其創辦者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想到的是公司倫敦工廠所在的一條街道的名字Marlborough。
1902年,總部設在倫敦的菲利普·莫里斯在紐約開設分公司,並銷售包括萬寶路在內的品牌。1924年,萬寶路被宣傳為女性的香煙,宣傳口號為:「Mild As May」。
⑷ DJ音樂是怎麼得來的求大神幫助
DJ全稱是「唱片騎士」(Disc Jockey),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播放唱片的人。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DJ和廣播業有著很深的淵源。雖然廣播技術很早就被發明出來了,但在上個世紀初期,各國政府都把廣播視為一種軍事通訊和政治宣傳的手段,嚴格限制其民用化的規模。只有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廣播業巨大的商業潛力,鼓勵私人開辦娛樂性質的廣播電台。1922年,美國廣播業協會制定了一項新法規,把一部分廣播頻段向社會開放。結果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美國廣播電台的數量從60個增加到600多個!相比之下,英國的廣播業卻一直被BBC一家國有電台所壟斷,這一壟斷是造成英國流行歌曲大大落後於美國的重要原因。 - 說到流行歌曲,美國的廣播業主很早就意識到這是吸引廣播聽眾的最重要的節目源。可早期的音樂唱片音質很差,播音樂只能請樂師現場演奏。那時候僱傭樂師的地方很多,除了廣播還有電影院(默片時代)和商場、酒吧,以及一切需要娛樂的公眾場合。可後來唱片的質量不斷提高,買一張唱片的花銷遠比請一支樂隊要少,於是,靠演奏別人現成的曲子謀生的樂師們便失業了。要想靠音樂吃飯,他們必須創作自己的曲子,然後去找唱片公司出唱片。於是,人類的音樂史掀開了新的一頁,進入了一段旺盛的創新時期,至今未有衰退的跡象。無數唱片公司出版的種類繁多的唱片為DJ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 , 現在的人們已經習慣了唱片公司依靠電台打榜來宣傳自己的產品,可是,在上個世紀初的美國,電台被視為唱片工業最大的敵人。為了擺脫對大唱片公司的依賴,DJ們把眼光轉移到大唱片公司不屑一顧的少數民族音樂家身上,這一轉變直接導致了黑人「節奏與布魯斯」(R&B)音樂的崛起,為搖滾樂的最終誕生奠定了基礎。 ) ` 幾乎與此同時,DJ們的講話風格也發聲了重大轉變。早期的廣播公司都是壟斷性質的連鎖企業,旗下的DJ們按規定用統一的中性語氣播報新聞和廣告,因為只有這樣才顯得正經和高雅。隨著DJ們開始播放音樂唱片,開辦電台的成本越來越低,專門為某一特定地區聽眾服務的地方性電台出現了。DJ們的播音風格也隨即變得多樣化,地方口音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廣播里。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黑人的生活水平和購買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廣播電台迫切需要黑人DJ以提高對黑人消費者的親和力。據統計,1947年全美國只有16個黑人DJ,到了1955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00名以上。這一轉變當然與黑人音樂在美國的流行有很大的關系。 7 q9 B# H( F4 D6 [7 Q2 _ 但是,早期黑人DJ的播音方式仍然是模仿白人的。第一個敢於用黑人獨有的口音講話的DJ出現在黑人雲集的芝加哥,他的名字叫做阿爾·本森(Al Benson),外號「午夜賭徒」(Midnight Gambler)。「不知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一名電台DJ這樣評論道,「本森把從英國女王那裡傳下來的英語給消滅了!」那時本森在芝加哥的勢力極大,任何想打開黑人市場的產品都必須找他做廣告。 比本森更有名的黑人DJ則出現在紐約的哈萊姆。道格拉斯·「騎師」·亨德森(Douglas 「Jocko」 Henderson)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播音方式,他會在介紹唱片的同時加上一連串諸如「咕嘎姆嘎舒嘎卜嘎」這樣的無意義象聲詞,以活躍氣氛。他還擅長編一些順口溜,夾雜著大量黑人俚語,說起來非常生動。本森和亨德森的出現標志著個性化播音時代的到來,也標志著黑人英語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流行文化圈,並作為一種正常的講話方式而被老百姓接受。後來甚至出現了一批專門學說黑人口音的白人DJ,在很多聽著黑人音樂長大的白人青少年那裡,黑人口音變成了一種時髦。 其實,自上個世紀開始,美國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白人吸收並異化黑人文化的歷史。不但在音樂領域是這樣,在舞蹈領域更是如此。60年代從美國黑人當中流行起來的一種舞蹈徹底改變了人們跳舞的方式,這就是搖擺舞(Twist)。這種舞蹈不需要舞伴,不需要訓練,沒有復雜的舞步需要學習,沒有嚴格的規定需要遵守,你只要隨著音樂扭動自己的髖關節就一切OK了。從此女孩再也不需要等待男孩的邀請,男孩再也不需要擔負起領舞的責任。你再也不必費盡心機地和舞伴說話,因為你不是在和某一個人跳舞,而是和一屋子的人一起跳。舞廳內無論年紀大小,無論皮膚黑白,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跳在了一起。隨著舞蹈者流出的汗水,種族差別消失於無形之中。 其實搖擺舞和許多非洲原始部落的舞蹈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它們都是一種精神的發泄,一種身體的解放。自搖擺舞開始,舞蹈便徹底擺脫了傳統衛道士們強加在它身上的種種「目的」,舞蹈不再是一種儀式,「高興」就是舞蹈惟一的目的。
求採納
⑸ 請問B&H(BENSON&HEDGES)是什麼香煙金色盒子,硬盒,右上方還印有LONDON字樣,中間還有用紅色背景標注
國內的簡稱就叫BH,也有叫本森的。
它名字很多,BH、本森、本森哈奇、金邊臣。
是煙草巨鱷,英美煙草集團旗下的一款香煙,有混合型和烤煙型兩種。
其中混合型BH的所有權已經賣給了萬寶路的老爸,瑞士菲利普莫里斯煙草集團。
本森其實和555差不多,都是典型的英式烤煙。兩種我都抽過,味道區別不大。
555主要是針對泛亞太地區銷售。而BH的定位則是主要針對歐洲及美洲市場。
給你上了張烤煙型BH的圖,這個是焦油量12mg版本的。
我抽過3種版本,10mg、12mg、15mg。
⑹ 什麼是國際教育本森國際教育有誰聽說過嗎
國際教育顧名思義應該是面向國際學校、留學等方面的教育,本森國際教育知道阿,提供IB系列課程、英國國家課程、美國國家課程、標化競賽課程、美國高中課程以及公立轉國際、國際學校擇校、高中大學申請咨詢等個性化服務。
⑺ 巴金 燈 的寫作背景 急急急!!!!
《燈》是巴金在1942年2月寫成的一篇散文。抗戰以來,巴金與進步的文藝界人士,在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斗爭中。巴金在西南地區目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時時出 現的險惡的政治形勢,心情是苦悶和抑鬱的。但他在中國共產黨(特別是周恩來)的關懷幫助下,抗日救國的意志愈益堅定了;盡管環境艱苦危險,他始終未放下手中那支宣傳抗日的筆,民族解放戰爭必勝的信念化作戰斗的力量,寫下了像《燈》這一類鼓舞民眾鬥志,抨擊投降勢力的文章。為適應斗爭環境,《燈》採用的象徵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語句中充滿了作者真摯的情感。
第一部分(1—3段):從噩夢中驚醒,看到黑夜中的幾點燈光(「眼前」)。
第二部分(4—8段):從眼前的燈光引起回憶,贊美燈光給人以勇氣和溫暖,指明行進方向(「回憶」——切身的經歷、體會)。
第三部分(9—12段):講述有關燈光的傳說與友人的故事。進一步揭示燈光的象徵意義(「聯想」——域外的傳說、朋友的經歷)。
第四部分(13段):堅信「燈光是不會滅的」,完成了由「窒悶」到「微笑」的感情轉變(結束了「回憶、聯想」,再次寫「眼前」——「對著山那邊微笑了」)。
⑻ 巴倫支海海戰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美國參戰
1940年美國移交了50艘驅逐艦給皇家海軍,這僅僅是美國捲入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1941年3月,美國頒布了《租借法》,允許更多的戰艦借給皇家海軍,以減輕護航艦的短缺。4月份,防衛圈擴展到西經26°,在此范圍內,美國貨船到英國去不管是否攜帶戰爭物資,都給予護航。但在同年中期,美國政府對保證冰島的「中立化」負有責任,因此駐扎了美國的部隊以代替英國和加拿大的駐軍,而在此之前,英國和加拿大已經來到這里一年了。當英國和加拿大的戰艦利用冰島進行加油時,U型潛艇很可能錯誤地認為美國驅逐艦在進行敵對的護航行動。因為平甲板艦的側面影像特點對兩國海軍都是共有的,最新的「本森」(DD421 Benson——輸入者注)級和「布里斯托爾」(DD453 Bristol——輸入者注)級也相似於英國設計建造的「A」級到「I」級的驅逐艦。
自1941年春開始,美國第7、第30、第31等三個驅逐艦中隊派出北大西洋執勤,首次「敵對」行動發生在4月,由於「尼布拉克」號(DD424 Niblack——輸入者注)驅逐艦的聲納接觸到了目標,於是引起了攻擊。1941年7月4日的「格里爾事件」是首次發生的嚴重沖突。歸屬第30驅逐艦中隊的老式平甲板驅逐艦正在獨立行動,它攜帶著供應品和郵件到冰島的雷克雅未克去,當英國海上巡邏機發現在「格里爾」號(DD145 Greer——輸入者注)前方8.7海里(10英里)處有U型潛艇時,於是發出信號給它,「格里爾」號減速,以便聲納操縱員追蹤U型潛艇。這純粹是一種防衛措施,但被U型潛艇發現,認為「格里爾」號在追捕它。驅逐艦跟蹤了U型潛艇將近4個小時,在此期間,英國巡邏機扔下了4枚深水炸彈。終於使U型潛艇艇長十分惱怒,他把這看作為不符合「中立國」的一種行為。於是U型潛艇發射了一枚魚雷,「格里爾」用深水炸彈進行回擊,當判明U型潛艇已經逃走之後,「格里爾」號繼續駛向冰島。這一事件之後,美國政府給海軍作出明確指示:在大西洋的海運防衛中,允許美國護航艦攻擊德國或義大利潛艇,一發現敵人就可射擊。
另一個事件更加嚴重,10月17日新驅逐艦「奇爾尼」號(DD432 Kearny——輸入者注)被U-568號潛艇用魚雷擊中,美國驅逐艦再一次並非自願地與英國、加拿大,甚至自由法蘭西的護航艦牽連在一起,他們則在設法幫助受到德國潛艇狼群戰術沉重打擊的加拿大船隊。大約深夜兩點,「奇爾尼」號剛剛投過深水炸彈(美國驅逐艦被允許投扔深水炸彈以驅趕或嚇退德國U型潛艇),在一艘燃燒的油輪照來耀眼的火光中,U型潛艇發射三枚魚雷,其中一枚擊中「奇爾尼」號的前鍋爐艙,猛烈的爆炸摧毀了甲板,使11人死亡,受傷超過24人。該艦一直堅持在戰斗崗位上,所以海水大量涌進了前鍋爐艙,但艙壁頂住了進水的壓力。
「本森」級是動力裝置按「單元」系統將汽輪機和鍋爐交替配置的第一型驅逐艦,以便減少由於命中一發而使蒸汽動力裝置全部失去作用的危險。「奇爾尼」號的經驗表明:驅逐艦能經得起戰斗損傷的考驗是多麼重要。顯然動力裝置的單元系統挽救了「奇爾尼」號驅逐艦,使之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格里爾」號的護航下,渡過難關,緩慢地駛向冰島,在那裡拋錨停泊,修理船「火神」號停靠在「奇爾尼」號旁邊,匆忙地進行簡單的修理,以便它能回到修理廠去。壽命長對於驅逐艦來說是件極大幸運的事,而「奇爾尼」號是在同級驅逐艦中最長的一個,該艦作為後備役艦只一直保留到1971年才告報廢。
老式的四煙囪的「魯本·詹姆斯」號驅逐艦(DD245 Reuben James——輸入者注)卻沒有如此幸運。恰恰在「奇爾尼」號被魚雷擊中後兩周,該艦正在護航一支向東行駛的船隊,在臨近海上的會合點時,美國驅逐艦交出被護航的船隊給英國和加拿大的護航艦。10月31日拂曉前,「魯本·詹姆斯」號的右舷被一枚魚雷擊中,整個首部在一個巨大爆炸中消失。很明顯,首部102毫米(4英寸)炮的彈葯庫被引爆,保留下來的是第4煙囪到艦尾部分,大約5分鍾之後,殘存部分也沉入大海,當殘體沉沒時,深水炸彈的爆炸又殺傷了許多倖存者,其中包括艦長在內的三分之二以上艦員被炸死或被吞沒在波濤之中。但是即使這樣,還是不足以使美國結束「孤立主義」。只是在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羅斯福總統立即要求國會批准海岸警衛隊交由海軍管轄,並在兩周之內通過了進一步修正的中立法案,終於使美國公民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來。
然而,有些反常的是:美國驅逐艦在大西洋戰爭中與德國U型潛艇之間的對抗卻一度減弱。其原因很簡單,美國驅逐艦需要到最危急的太平洋去,所以美國政府僅同意在大西洋戰爭中對皇家後勤船隊提供海上飛機、對皇家海軍提供護航驅逐艦的支援。然而對大西洋的驅逐艦來說,更加迫切的需要是去護航部隊運輸船到大不列顛去。但在1942年8月,「埃蒙斯」號(DD457 Emmons——輸入者注)和「羅德曼」號(DD456 Rodman——輸入者注)卻護航「塔斯卡盧薩」號巡洋艦到蘇聯北部。1942年9月,南大西洋編隊擁有4艘老式輕型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保護著巴西船隻以防U型潛艇。一些老式的驅逐艦在加勒比海作戰,對付U型潛艇代號為「銅鼓聲」的對美國海運的襲擊計劃。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虎狼之戰
1945年5月的最後一周,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已突破丹麥海峽,並擊沉了英國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擺脫了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擊傷——輸入者注)和尾隨的兩艘巡洋艦,當消息傳來時,由4艘「部族」級組成的英國本土艦隊第四支隊即「哥薩克」號、「毛利人」號(L24/F24/G24 Maori——輸入者注)、「錫克教徒」號(L82/F82/G82 Sikh——輸入者注)和「祖魯人」號(L18/F18/G18 Zulu——輸入者注),以及波蘭的「皮奧郎」號(G65 Piorun,原英國G65「內里薩」號——輸入者注)正在護航著一支運兵船隊。5月26日,維安上校接到命令去加入英國本土艦隊,當他收到海上偵察飛機「卡塔利娜」的觀測報告時,他改變了航線,因為「俾斯麥」號處於主動地位。他放慢了速度,目的是便於使用魚雷進行攻擊。
巡洋艦「謝菲爾德」號使用雷達測得了「俾斯麥」號的所在位置。維安率領他的驅逐艦通過波濤洶涌的海面,去佔領利於夜間攻擊的發射陣位。條件如此糟糕,他的領艦「哥薩克」號和緊跟在後面的「毛利人」號以26節的速度向右轉向。這兩艘驅逐艦雖然相差沒有多少距離,但互相都看不見,後來發現它們在航線上已變換了位置,在這緊要關頭,都未減慢速度。大約22點,巨大的「俾斯麥」號被「皮奧郎」號發現,通過火炮的閃光能看到側面影像。維安想在各艦同時發炮攻擊之前,先由他自己的驅逐艦去攔住去路,但天氣條件極壞,即使用18節的速度,視野也被飛濺的水花所遮蔽,天空一片漆黑,沒有月光,維安決定允許他的驅逐艦獨立進行攻擊。
射程從5486米(6000碼)逐漸縮短到3658米(4000碼),5艘驅逐艦閃開並迂迴前進,德國戰列艦上疲憊的瞄準手們試圖把它們擊沉於海上,驅逐艦急劇地進行回轉,以避免被比彈片更大的彈丸所擊中,驅逐艦竭盡全力也無法擊中「俾斯麥」號戰列艦。正在這時,「哥薩克」號驅逐艦上焦急的雷達兵在熒光屏上發現情況,經分析後判明,這是對空警戒雷達截獲了「俾斯麥」號發射的正在飛行中的907公斤(2000磅)重的炮彈。
大約凌晨3時,炮戰中的驅逐艦與「俾斯麥」號失去了接觸。「哥薩克」號的無線電天線雖被打斷,但仍為英國本土艦隊司令提供了一系列的方位數據。雖然英國艦隊最後企圖通過「毛利人」號和「錫克教徒」號在7時發起攻擊,但他們發現了己方的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就在附近,所以維安的驅逐艦改變了航向,撤離到大艦近旁,降下了這場沖突的最後帷幕。雖然這些驅逐艦未能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受創,但是起到了尾隨和騷擾敵人主力艦的作用,並且使敵艦處於持續的戰斗警報和彈葯消耗之中,也削弱了它第二天早晨的作戰活動。
誰也沒有想到會指派老式的驅逐艦去執行魚雷攻擊任務,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卻發生了,1942年2月12日,6艘驅逐艦即領艦「坎恩爾」號(疑為D60 Campbell「坎貝爾」號——輸入者注)(由皮澤爾上校指揮),皮澤爾的第21支隊的「維瓦爾斯」號(D36/I36 Vivacious,譯名「活潑」號——輸入者注)和第16支隊的「麥凱」號(D90 Mackay——輸入者注)、「惠齊赫德」號(D77/I77 Whitshed——輸入者注)、「伍斯特」號(D96/I96 Worcester——輸入者注)和「沃波爾」號(D41/I41 Walpole——輸入者注)停泊在哈里奇。凌晨作戰值班室傳來消息: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在黎明時要通過英吉利海峽。當初英國海軍相信集中轟炸機、岸炮和魚雷艇將能阻止德艦通過,但白天很快來臨了,敵人的所有零星攻擊都被擊退,十分清楚,攔擊將會取得成功。哈里奇的驅逐艦繼續待機在那裡,防止突然事件的發生,估計德國人晚上要過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即使是最現代化的驅逐艦,在白天對主力艦進行攻擊只是一種自投羅網的行動,更不要說是已有25年艦齡、上次大戰時的老艦了。
驅逐艦在海上操演,11時45分,皮澤爾卻接到通知,德艦離開了布洛涅,要求他們按原先的計劃,使用魚雷進行攻擊。他們以28節航速繞過了己方的雷區,皮澤爾上校以最短的路程把兵力帶到攔截點去。「沃波爾」號的機械發生了故障,必須返回,於是留下5艘驅逐艦面對敵人兩艘主力艦——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和「格奈森諾」號(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和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輸入者注)、6艘大型驅逐艦和15艘魚雷艇,除此之外,還有E型艇和飛機。德國飛機的攻擊沒有什麼了不起,倒是一架自己皇家空軍的轟炸機卻把「麥凱」號和「伍斯特」號誤認為德艦,想方設法要擊沉它,炮手的剋制受到了最大的考驗。
德國人忙於對付英國波費特式轟炸機的魚雷攻擊,因而沒有注意到英國5艘驅逐艦正在為他們的攻擊進行展開,很快熒光屏上出現德國E型艇擊沉的信號,這是在距「格奈森諾」號和「歐根親王」號3017米(3300碼)內獲得的戰果。德國艦艇遲遲才還擊,打中了驅逐艦「伍斯特」號,德國人斷定該艦將沉沒,因為它被多發279毫米(11英寸)和203毫米(8英寸)的炮彈擊中,有17人死亡,45人受傷。但德國人沒有等「伍斯特」號完全沉沒就匆忙離去。因而「伍斯特」號在撲滅火災後能夠再次啟動汽輪機。皮澤爾返航時,驚奇地看到該艦正以8節的速度在前進中。正如第四支隊對「俾斯麥」號的攻擊一樣,沒有獲得任何成果。但這次作戰則是顯示驅逐艦操縱性能的一個突出例子。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群狼搏虎
「格奈森諾」號不再到海上去了,驅逐艦獲得第二次機會去攻擊「格奈森諾」號的姊妹艦「沙恩霍斯特」號。這時他們想拿它來報仇雪恨。事情發生在1943年,是在卡爾·鄧尼茨接替雷德爾上將擔任海軍總司令將近一年後。希特勒的憤怒是海軍統帥部改組的直接原因。當時8艘英國驅逐艦擊退了「呂措夫」號(前「德意志」號——輸入者注)袖珍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和多艘驅逐艦對英國護航隊的攻擊,這次戰斗稱作巴倫支海戰,發生在1942年12月。雖然一艘驅逐艦被擊沉,但護航船隊避免了損失。英國驅逐艦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贏得了時間,使兩艘執行遠程護航的巡洋艦及時趕到,趕走了「呂措夫」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正在這時,不走運的德國驅逐艦「弗里德里克·埃克霍特」號(Z.16 Friedrich Eckoldt——輸入者注)向英國巡洋艦「牙買加」號和「謝菲爾德」號靠攏,誤以為他們是友艦,英艦僅用152毫米(6英寸)的炮彈就摧毀了這艘驅逐艦。
雷德爾非常清楚,任何一艘戰艦的損傷都是很危險的,希特勒都是不願意的,都會導致自己的垮台,所以當元首威脅要削減水面艦隊時,雷德爾辭職了。然而,由於希特勒打算阻止盟國的護航隊到蘇聯北部去或者布置他們的重型艦只到別的戰場上去,希特勒計劃1943年要用武力來對付盟國的護航隊,這時「梯比茨」號、「沙恩霍斯特」號以及驅逐艦都使用了,從當時來看一切還都很順利,但到11月份,兩支盟國的護航隊偷偷到達摩爾曼斯克而未受損失,北部集團軍接到指示,要利用有利的機會對護航隊進行突然襲擊。當時並非最好時機,因為「梯比茨」號仍然在修理,要到3月份方能修理完畢。在此情況下,又提出了一個修正方案,單獨使用大型驅逐艦,其中也包括「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但是,性能較好的英國大型雷達,在北極夜晚較長的情況下,是對付德國人的有效手段。
在1940年納爾維克首次海戰中,在對沃伯頓·李的驅逐艦作戰中扭轉戰局的德國海軍上將貝爾,他指揮著北部集團軍的驅逐艦隊。11月當庫邁茲海軍上將離任時,他接管了北部特遣部隊司令的職務。在聖誕節晚上19時,他的旗艦從阿爾特峽灣啟航,貝爾並不知道由他的參謀人員制定的計劃是錯誤的。實際上不只是一個而是兩個護航隊,JW.55B護航隊往英國本土,RA.55往摩爾曼斯克。但空軍偵察機只是發現JW.55B的船隊以及掩護船隊的3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編隊,雖然也已發現英國的本土艦隊離開了冰島,但德國空軍的報告卻含糊其辭,提到可能有戰列艦,根據規定只有真實情況才能通報給海軍,因此把後面的推測給刪去了。然而其中確有一艘戰列艦,即38000噸的「約克公爵」號。它是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弗雷澤海軍上將的旗艦。弗雷澤非常清楚地獲悉了「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詳細情報,絕密的分析結果幾乎是無容置疑的。他命令4艘驅逐艦從沒有被發現的護航隊轉移到JW.55B護航隊。貝爾進入了弗雷澤的埋伏圈,英國一艘戰列艦、一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高速前進,切斷了它的退路,護航隊里則總共有14艘驅逐艦,並有了3艘現代化的巡洋艦。
由於天氣正在變壞,驅逐艦無法與旗艦保持陣位,貝爾允許他的驅逐艦返航,但作為驅逐艦艦長出身的貝爾是心有疑慮的。德國空軍偵察機現在同樣在地面不能起飛,「沙恩霍斯特」號除了通過雷達和瞭望員的兩眼所能看到的外,得不到任何情報。U型潛艇僅能給他們提供護航隊的目標大小、速度和航向的概略估計,但是他們無法看到這支英國本土艦隊。弗雷澤對他的分散開來的艦只發出簡要的指令:要減少誤傷友艦的危險性。但是德方的「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卻早在12月26日晨就和它的驅逐艦失去了聯系,並一直無法召回它們。
12月26日8時40分,英巡洋艦旗艦「奧爾法斯特」號(「貝爾法斯特」號——輸入者注)在雷達的熒光屏上獲得一個大的「尖頭信號」,顯示出距「沙恩霍斯特」號僅有26海里(30英里)。但距它的戰列艦「約克公爵」號卻有174海里(200英里)。巡洋艦必須抓住目標巧妙地打一仗。9時24分,從「奧爾法斯特」號發出的照明彈照亮了在北冰洋黎明前黑暗中的「沙恩霍斯特」號。英「諾福克」號僅在2分鍾之內一發203毫米(8英寸)炮彈就摧毀了「沙恩霍斯特」號前部的火控指揮儀和它的雷達天線。「沙恩霍斯特」號大吃一驚,立即避開,在波濤洶涌的海面,它甩開了3艘巡洋艦。多謀的伯納特海軍上將讓他的巡洋艦和護航隊拉開距離,他很有信心地預測到:敵人是會再回來的。不到三個小時,他看到「沙恩霍斯特」號從南面返回,證明他的預見是正確的。這時「沙恩霍斯特」號下了一個大決心,盡力向巡洋艦猛撲過來,距離一下縮短到10058米(11000碼),用279毫米(11英寸)炮彈准確地交叉齊射,「諾福克」號幾次被擊中。但這樣費時的攻擊卻分散了德國人的注意力,在混戰中,「約克公爵」號卻能接近到10973米(12000碼)距離以內,而未被發現。
同巡洋艦一起編隊的有「無比」號(G52 Matchless——輸入者注)、「步槍手」號(G86 Musketeer——輸入者注)、「湊巧」號(G80 Opportune——輸入者注)和「潑婦」號(R89 Termagant——輸入者注)等4艘驅逐艦,它們為了減輕巡洋艦的壓力,已向「沙恩霍斯特」號進行了魚雷攻擊。在這惡劣海情下,它們要迫上「沙恩霍斯特」號是非常困難的。雖然4艘驅逐艦已經接近到能對這艘戰列巡洋艦使用119毫米(4.7英寸)和102毫米(4英寸)火炮,但對有效的魚雷攻擊來說,還是顯得距離過遠。
英國戰列艦具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機動,並擁有最大數量的大口徑炮。4時50分,一顆照明彈突然出現在前方上空,接著356毫米(14英寸)和152毫米(6英寸)火炮一齊發射。「沙恩霍斯特」號再次試圖脫逃,但是這一次它的對手是能夠趕上它的,在大風浪中兩艦的最大航速之間沒有什麼差別,兩艘大艦在15545~18288米(17000~20000碼)的距離上互相攻擊,這時巡洋艦已落到後面。一發356毫米(14英寸)炮彈擊傷了「沙恩霍斯特」號的一個螺旋槳軸,弗雷澤海軍上將向4艘驅逐艦發出了進行魚雷攻擊的信號。
上面已經提到天氣對德國驅逐艦非常不利,致使萬噸級的英國巡洋艦亦不能保持全速。驅逐艦「索馬雷茲」號(G12 Saumarez——輸入者注)、「薩維奇」號(G20 Savage,譯名「野人」號——輸入者注)、「蠍子」號(G72 Scorpion——輸入者注)和「斯托爾德」號(挪威海軍)(Stord,原英國G26 Success「成功」號——輸入者注)滿載排水量僅有2000噸,當它們破浪前進時單薄的艦身經受著拍擊和顫抖,淹埋在浪花水霧之中。「索馬雷茲」號和「薩維奇」號緩慢地超越了「約克公爵」號向獵物接近,「蠍子」號和「斯托爾德」號向右航行,離開了另一對驅逐艦以吸引左舷的火力。「索馬雷茲」號和「薩維奇」號處在猛烈的炮火之下,但德國人的射擊是雜亂的,「蠍子」號和「斯托爾德」號接近到了27432米(30000碼)(應為3000碼,2743米——輸入者注)以內,實際上處於魚雷攻擊的近距離陣位。終於「蠍子」號的一枚魚雷命中了敵艦,「沙恩霍斯特」號急忙調頭,又進入了另外兩艘驅逐艦的火力范圍,再一次傳出水下爆炸聲,宣告又命中了3枚魚雷。這時驅逐艦已完成了發射魚雷任務,「約克公爵」號繼續追擊,於是驅逐艦欣慰地放慢了速度。幾艘巡洋艦現在離敵艦的距離只有9509米(10400碼)了,於是也加入了戰斗,炮火在暗淡的煙霧中發出奪目的白光,在戰場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1945年,一切都要過去了,當巡洋艦靠近「沙恩霍斯特」號的沉沒地點,發現就在一天之前從阿爾特峽灣出發的2000名艦員,僅有36人倖存。
北角之戰在歐洲海戰中是最後一次重要的戰斗,它表明德國海軍企圖控制大西洋迷夢的結束。在這次作戰中,無可置疑,驅逐艦的貢獻是戰斗取得勝利最重要的部分。假如沒有驅逐艦拖住了「沙恩霍斯特」號的後腿,它本來是有可能逃避英國艦隊的打擊安全返回基地的。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馬角夜戰
驅逐艦在地中海作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是近距離作戰,英國驅逐艦常常是能與高速的義大利戰艦較量的唯一艦種。如果要問英國和澳大利亞的驅逐艦為什麼能運用得如此之好,那麼其主要原因是地中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安德魯·坎寧安爵士的功績,他是皇家海軍第一流的驅逐艦專家。1911~1918年,他被委任指揮「蠍子」號(Basilisk「G」級——輸入者注)驅逐艦,在七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他是在地中海渡過的,也就是說,他對作戰艦隊,甚至是驅逐艦分隊的詳細情況掌握得一清二楚。
地中海首次戰斗是在1940年7月9日,發生在義大利的卡拉布里附近,這次戰斗為以後三年的戰爭確立了一個相類似的基本模式。戰斗是這樣開始的,義大利艦隊被英國巡洋艦在遠距離發現,雙方開始炮戰,當英國「厭戰」號(戰列艦——輸入者注)在接近到22860米(25000碼)內擊中義大利旗艦「朱利奧·凱撒」號(戰列艦——輸入者注)時,義大利人突然改變了航向。坎寧安的三個驅逐艦支隊總共有14艘艦只,跟在逃離的意艦後面全速航行,緊緊追趕,但卻趕不上義大利艦只。義大利驅逐艦幹得很出色,施放了濃厚的煙幕,並且用炮火進行還擊。這時英艦支隊壓了過來,進入煙幕層,義大利戰列艦利用地平線的隱蔽,順利地返回了基地。第二次戰斗是在四個月之後,發生在斯巴蒂文角附近,這次戰斗更加令人失望,驅逐艦甚至根本未能進入戰斗。但在1941年3月,進行了第三次交戰,這次戰斗進入了決定性階段,這是坎寧安上將渴望已久之後發生在馬達潘角的一次決戰。此時義大利人已開始入侵希臘,並命令在希臘西海岸附近進行佯動,試圖阻止英國從埃及來的增援部隊。如果義大利人達到目的,他們將在重要的地中海海域起著支配地位,並且將對北非的軸心國部隊帶來非常需要的支援。
在英國巡洋艦雷達屏幕上,首次發現義大利艦只之前,義大利戰列艦「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在距離14海里(16英里)的地方向英國巡洋艦開火。義大利的炮火不太准確,當義大利(應為英國——輸入者注)巡洋艦「格洛斯特」號的發動機出了故障必須返回時,這種難以立刻處理的事,又被驅逐艦「哈斯蒂」號(H24 Hasty,譯名「急火」號——輸入者注)使用煙幕保護了這艘巡洋艦。英國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知道坎寧安有3艘戰列艦和一艘航空母艦距離他們僅僅有69海里(80英里),於是他們撤回了艦只。英國航空母艦「可畏」號上的「大青花魚」式魚雷轟炸機命中了「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如果可能的話,坎寧安決定切斷敵人的退路,發起第二次攻擊。但「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在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強有力的護航下,仍然能夠以12~15節的速度航行,因此,英國艦隊沒有機會組織驅逐艦進行再次攻擊。
傍晚,似乎沒有什麼希望來和義大利人交戰,天逐漸暗下去,「可畏」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取得又一次勝利,一枚魚雷擊中了重型巡洋艦「波拉」號。由於防空火力十分猛烈,天色更暗了,使駕駛員和觀測員搞不清艦只是在什麼方位,魚雷攻擊也看不清了。
坎寧安仍然沒有希望抓住「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但他很清楚,假如等到黎明,他的戰艦將置於從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基地起飛的「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的航程以內,於是他決定撤回他的8艘驅逐艦。在「努比亞人」號(L36/F36/G36 Nubian——輸入者注)艦長菲利普·馬克率領下的第2和第14支隊的8艘驅逐艦返航。此時則沒有一個人能知道義大利海軍總司令伊奇諾海軍上將已派出兩艘巡洋艦即「菲烏梅」號(即「阜姆」號——輸入者注)和「扎拉」號,去支援受到攻擊的「波拉」號。坎寧安上將應用他精湛的驅逐艦戰術,後來把驅逐艦停放在北方很遠的地方,把驅逐艦放置在英國巡洋艦和義大利艦艇中隊之間,也就給意艦留下了一條向南逃跑的通路,實際情況證明坎寧安是正確的,假如驅逐艦開到更南一點的地方,驅逐艦就有可能碰上受傷的「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他們失去了一個如此良機,但是,驅逐艦仍然會有它們的美好時刻。
22時25分,在3657米(4000碼)的距離內,看到作戰艦隊的前方掠過兩個黑影,驅逐艦「快輪」號(H05 Greyhound——輸入者注)打開探照燈,在強烈的燈光下,暴露了前來支援「波拉」號的「菲烏梅」號和「扎拉」號巡洋艦,艦上的火炮還對著艦首和艦尾。來自英國戰列艦「厭戰」號、「勇士」號和「巴漢」號(即「巴勒姆」號——輸入者注)上381毫米(15英寸)火炮的第一次齊射,就擊中了這兩艘巡洋艦,3艘英艦都是25年前在日德蘭海戰中,英勇作戰過的第五戰斗分遣隊的老戰艦。這次戰斗沒有給英國驅逐艦帶來什麼麻煩,它們也無事可做。而戰列艦在很短的幾分鍾內破壞了這兩艘義大利巡洋艦。整個戰斗過程中坎寧安擔心他的驅逐艦將可能被友艦誤傷,當時以為「哈沃克」號(H43 Havock,譯名「浩劫」號——輸入者注)已被擊沉,實際上它只是被381毫米(15英寸)火炮「夾叉」射擊了一下,並未擊中。
當發現義大利驅逐艦時,坎寧安立即命令「斯圖亞特」號(D00 Stuart——輸入者注)、「哈沃克」號、「快輪」號和「格里芬」號(H31 Griffin——輸入者注)去對付。在激烈的混戰中,英國驅逐艦擊沉了義大利驅逐艦「維托里奧·阿爾菲里」號(AF Vittorio Alfieri——輸入者注)。其餘的英國驅逐艦則在尋找「維托里奧·維內托」號戰列艦,但始終沒有找到。然後又重新集合編隊,它們無意再去挑起戰斗,後來又碰上了殘缺不全的「波拉」號。在「努比亞人」號擊中「波拉」號時,「賈維斯」號(F00/G00 Jervis——輸入者注)營救了所有艦員,然後離開已經破壞並且仍在繼續燃燒的「波拉」號(這時「菲烏梅」號已經沉沒)。坎寧安在為《狂暴的夜晚》一書中敘述了他們的驅逐艦還曾擊沉義大利驅逐艦「卡達西」號(CD Giosue Carcci——輸入者注),同時也記錄了第二天早晨換班時,當他所有的驅逐艦回答旗艦信號時,似乎他仍是驅逐艦支隊的司令官。
馬達潘角的戰斗顯示了在日德蘭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已從英國戰術書本上消除了。坎寧安自己曾這樣描述了這次海戰:
「晚上在大海中追擊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追擊者必須提防敵人輕型艦艇發起的攻擊。義大利人也深知這一點,他們有18艘驅逐艦和一定數量的巡洋艦,他們可以利用這些艦只在一個晚上對我們發起攻擊,但他們沒有這樣做,主要原因是晚上攻擊時艦隊有極大的危險性。」
二戰中的驅逐艦之克島撤軍
戰爭局勢的變化非常迅速,馬達潘角的勝利使皇家海軍對克里特即將發生的戰斗又進入了極度緊張的狀態。此時,希臘和英國初步制止了義大利的侵略。1941年4月6日,希特勒決定派兵進入南斯拉夫,挽救墨索里尼的命運。兩周內,希臘和英國的地面部隊戰敗並撤到了克里特島。他們實際上缺乏空中掩護,此時皇家空軍已調到埃及,島上的防護交給了地中海艦隊。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有兩個任務:第一是防止
⑼ 求攝影師海瑞.本森的簡介
國外攝影師
鮑里斯·米克哈洛夫
Hans Strand FORUR
安妮.哥蒂斯
Heather Morgan
馬克-格拉(Mark A.Guerra)
Mark Gamba
BALLA Demeter
潛水攝影師(美):吉姆
弗朗西斯科·斯凱瓦羅
漢茲.海爾德
Joe McNally
盧卡那
薩爾加多
舒爾茨
馬克.呂布
阿爾伯特.吉爾伯特
麥克爾 馬文斯
羅伯特.卡帕
潛水攝影師(美):吉姆
蒂娜·曼多蒂
埃爾頓·約翰
比特-G-巴拉茲
By MARKUS SENN
賽格福瑞德·曼尼埃塔
弗蘭克·霍爾維特
方蘇雅(法)
克里斯汀.簡布勞德
黃光寰
Steve MeCurry
霍華德·沙茨
菲爾-波吉斯
瑪嘉.麗娜.佩荷
Jens Schmidt(德國)
白馬山的四季
劉忠坤(印尼)
比昂·羅斯曼
哈林·愛麗森
維姆·文德斯
馬克·呂布
朱迪思·杜(匈牙利)
英國舞蹈攝影家Chris Nash
羅伯特·哈斯
大衛·梅塞爾
Rodney Smith
Partrick
邁克·戈德沃特
伊藤洋介
奧拉夫·威洛比
塞爾日·阿西耶
貝亞特·萊希特
內森·梅克瑞里
邁克·諾斯
蓋·伯丁
沃納·曼斯霍爾特
蒂姆·史密斯
歐諾·費耶荷
克里斯·斯蒂爾一帕金斯
米謝爾·杜傑德
蜜拉·塔比紀揚
米謝·蘇克一查諾斯基
多佛·維德拉
羅伯·德本波特
亞歷山大·維諾維卡(Alexander Vejnovic)
貝絲妮·德·福雷斯特
grace davies
約瑟夫·寇德卡
黛安·阿勃絲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
傑姆.克里斯藤森
亞歷山大·羅德欽科
理查德·阿威頓
艾瑟 布波萊
貝倫妮斯 阿博特
威廉姆·亨利·傑克遜
厄內斯特·J·貝洛克
羅伯特 梅普爾索普
大衛貝萊
弗蘭克 霍瓦特
阿諾-拉斐爾
卡薩琳娜-莫拉蒂迪
史蒂芬·杜邦
西蒙?羅伯茨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薩賓?迪卡爾
貝絲?雅奈爾?愛德華茲
南希?奧康納
拉里·布羅斯
亨利·格羅津斯基
蘭德米斯特
保羅·舒策爾
愛德華·克拉克
比爾·愛普里奇
德米特里·科塞爾
弗利茲·古洛
赫伯特·吉爾
拉爾夫·克蘭
Sergei Mikhailovich Prokudin-Gorsky
瑪沙·賀爾姆斯
喬·麥克納利
舒舍爾兄弟
托馬斯·麥卡沃伊
約翰·弗羅瑞
傑利·尤斯曼
梅米特·奧祖爾
瑪雅·高泰德
Gabriele Rigon
卡西奧·瓦斯康塞洛
格拉斯·柯克蘭
漢斯 克里斯蒂安·申克
李俊金
Eolo Perfido
貝歇夫婦
Donald Weber
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
Alexandra Boulat
艾米爾·修特茲
丹尼爾·施瓦茨
佛洛·嘉多娜
吉爾·哈特莉
馬基兒·包特曼
今道子
溫納·畢秀夫
溫·布洛克
Ragnar Axelsson
Kira Lillie
勞娜·辛普遜Lorna Simpson
阿米·阿巴斯
海因茨·哈傑克—海爾克Heinz Hajek-HaIke
尤維·奧莫Uwe Ommer
喬安妮·蓋爾Joanne Gair
卡羅·莫里諾Carlo Mollino
哈里斯
愛德華·伯仃斯基Edward Burtynsky
安坦納斯·蘇拉斯Antanas Sutkus
托馬斯·克倫
恩斯特·哈斯
比爾·布蘭特
Abbas
Alessandra Sanguinetti
Christopher Anderson
Susan Meiselas
Gueorgui Pinkhassov
Erich Lessing
Cornell Capa
Mark Power
Lise Sarfati
Eve Arnold
Steve McCurry
Jim Goldberg
Eli Reed
Maya Goded
Alex Webb
Chris Steele - Perkins
Herbert List
Trent Parke
Larry Towell
Antoine D'Agata
Miguel Rio Branco
Philippe Halsman
Subotzky Mikhael
David Seymour
Tikhomiroff Nicolas
Micha Bar - Am
Josef Koudelka
Burt Glinn
Paolo Pellegrin
Marilyn Silverstone
George Rodger
Ferdinando Scianna
Carl De Keyzer
Thomas Dworzak
John Vink
Donovan Wylie
Peter Marlow
Richard Kalvar
Toni Frissell
Akif Hakan Celebi
Eugenio Recuenco
V.iVANOVSKI
賽巴斯提奧·薩爾加
Zagadka Jozwik
Sophie Elliott
Sophie Thouvenin
艾芙琳·霍法
James Nachtwey
Maciej Bodek
艾柯?奧羅?普雷托
Mu Zhen
Wojtek Kwiatkowski
Tania Koleva
Filipoiu Marius
Kai Pfaffenbach
Bernhard Edmaier
jazz mraz
Tina Baker
Marie Gloredel
Yuri Pritisk
查德·阿維頓
laika
E. J. Bellocq
gabrielle hennessey
Gregory Colbert
Metin Demiralay
安塞爾.亞當斯
DAVID MUENCH
約翰-洛恩加德
沃納·比肖夫
格蘭蒂-阿凡特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
攝影家J.格瑞拉
海倫.萊維特
赫爾穆特-牛頓
諾貝特.勒辛(德國)
寇德卡
帕夫·史特恰
亞歷山大·羅特切科
迪姆·沃克爾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羅伯特-格倫-凱徹姆
德里克.M.斯萊特里
米傑.飛利浦斯
優素福. 卡什
亞當-普雷迪
蒂姆-赫瑟林頓
伊莎貝爾-穆尼奧斯
特倫特-帕克
胡安.曼努埃爾.納瓦羅
比留間和也(日)
Peter Lindbergh
Jean-Baptiste Mondino
嚴-阿赫迪一白赫唐
亞 傑
Rocha
拉古比辛格
卡梅隆
安德烈亞斯·古爾斯
Robert Corwin
阿諾德 · 紐曼
海瑞.本森
侯文發
凱瑞-斯考芬(美國)
Coolmib
亞歷山大·羅特切科
David A. Warren
托斯卡尼
史蒂文·麥凱瑞
潘通泰.西那瓦
法國攝影家Erick(萬里)
艾倫·羅斯
謝爾蓋·布斯連科
SAEAHSILVER
Tore Hagman
Daniel Klajmic
Ralf Tooten
Kurt berglund
WolfKutnahorskv
MarcoVacca
Israr Qureshi
JacquesDequeker
奧列格·米奇耶夫
尼克·維奇
布萊安·布瑞克
喬·科尼什
凱·郎
蓋柏·柯瑞克
艾迪·戴揚
馬基爾·包特曼
Gediminas Kudirka
薩維爾·辛巴朵
伊涅茲·哈斯
布拉塞(Brassai)
奧古斯特·桑德
布蘭德
安德列·柯特茲
喬·麥克納利
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愛德華·韋斯頓
畢爾·布蘭特
赫爾穆特·牛頓
安妮 戈德斯
多蘿西婭 蘭格
約翰 哈特菲爾德
威廉姆 魏格曼
路易斯 W 海因
厄內斯特 J 貝洛克
弗里德 斯坦尼
黛博拉-哈蒙德
吉姆·布蘭登伯格
米拉? 奧嘉
菲利浦·布蘭金索普
鮑特·安托萬
史蒂芬?本森
塞爾基?契利科夫
康奈爾·卡帕
菲利浦·豪斯曼
丹尼伊爾?萊恩
阿爾弗雷德·艾森斯塔特
安德烈亞斯·費寧格
戴維·道格拉斯·鄧肯
厄爾曼
哈里·本森
霍雷斯·布里斯托爾
麗莎·拉爾森
盧米廝·迪安
丹尼斯
傑拉德
卡洛斯
攝影師T-M
Elliott Erwitt
Jose Libres Librodo
阿比爾·阿卜杜蘭
斯瓦潘·帕雷克
魯特·布利斯·盧森堡
拉塞爾·詹姆斯
昌山直屋
布魯斯·大衛森
Kelvin Murray
伊莫金·坎寧安
⑽ 本森和基爾霍夫是誰有何作為
用光譜分析的方法在化學新元素的發現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本森和基爾霍夫。
本森是一位化學家,基爾霍夫卻是一位物理學家,他們兩個人都是德國人,都在德國的海德爾堡大學教學,而且還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本森身材高大,體態魁偉,基爾霍夫卻身材矮小,只有他的大個子朋友的一半。本森沉默少言,很難得說句話,而基爾霍夫呢,則是有名的貧嘴。他媽從小就叫他「小尤麗婭」,就因為他長得又小、又矮、又愛說,像個小女孩子。人們無法想像他們兩個人怎麼會成為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其實,這一對好朋友的關系很簡單,基爾霍夫是個學者,除去科學,什麼也不想知道,而本森呢,為了自己的科學事業一輩子連婚也沒顧上結,這是兩個把自己完全獻給了科學事業的科學家。他們每天在一起討論著他們共同關心的東西,他們怎麼能不成為好朋友呢?本森曾經發明過一種煤氣燈,今天這種燈的名字就叫本森燈。他在玩他的本森燈的時候,發現在燈上燃燒的物質不同,產生出來的火焰的顏色也不同。他想:如果能用火焰的不同顏色區分化學元素多麼省事啊。於是他就開始了這方面的實驗。
本森在實驗中發現:鈉這種元素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幾乎無處不在,許多物質都含有鈉,而且鈉在燃燒時發出的光很強、很亮,總是掩蓋了其它顏色。在對物質進燃燒時,很難區分不同的元素,所以他感到很困惑。在一次散步的時候,本森就把自己遇到的困難告訴了好朋友基爾霍夫,基爾霍夫非常愛說,而光學又正好在他的物理學研究范圍之內。他馬上作出了回答說:「這太好辦了,你不會看光譜嗎?」於是便滔滔不絕地向本森講開了光和光譜的知識。
在這次談話以後,兩個好朋友努力合作揭開了化學科學光輝的一頁,他們用光譜分析的方法取得了許多世界第一流的發現。
基爾霍夫所說的光譜,就是牛頓在鄉下和他的小妹妹用三棱鏡分解出來的那道美麗的彩虹。牛頓得到的光譜是太陽光譜,由赤、橙、黃、綠、青、蘭、紫七種原色組成的。由於不同的元素燃燒時會產生不同的光譜,於是這一對好朋友就開始用光譜分析的方法去尋找新的未知元素了。
用光譜分析有個最大的好處,無論鈉在燃燒時發出的光多麼強、多麼明亮,在光譜上只是相應的綵帶寬了一些,卻掩蓋不了其它元素的光譜了。因此,只要在對某種物質燃燒時發現了新的光譜線,那麼,這種物質中就一定含有新的元素了。於是,兩個好朋友就用一盞本森燈開始了他們的科學新發現。
他們兩個不斷地把不同的東西投入本森燈的火焰之中,然後用三棱鏡對他們燃燒時產生的光譜進行分解,從1860年4月—11月,基爾霍夫和本森兩個人發現好多種新的化學元素,當他們發現銫和銣的時候,人類已經知道了59種元素了。
對科學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兩位科學家把這種方法從地上擴大到了太空。用光譜分析法分析了天體的元素成份。
基爾霍夫和本森的研究起源於一個名叫夫琅和費的科學家。
早在1814年,德國光學家夫琅和費為了檢驗他的光學儀器,研究了許多種燈的光譜,想找一種光線為單色光的理想光源。光源沒有找到,這位先生卻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夫琅和費線。
夫琅和費進行研究時也是用的牛頓的方法。像牛頓一樣,他也鑽進了一間黑屋子,只留了一條狹縫讓陽光照進去。
第一次,夫琅和費在狹縫跟前擺了一盞油燈,他通過三棱鏡看到的是有兩條大小和狹縫相等的極其明亮的黃線,並排出現在那條彩色的光譜帶上,這就是鈉的光譜線。
第二次,夫琅和費把油燈換成了日光,他發現黃線不見了,變成了兩條寬窄相同的黑線。
這引起了他極大的好奇,當他在太陽光的譜帶上仔細尋找時,發現在太陽的光譜上有許多條橫斷在上面的黑線,他數了數一共有500多條,截斷了太陽光譜,使彩虹變成了斷斷續續的。這就是著名的夫琅和費線。但是,許多年來,誰也弄不清這些夫琅和費線是哪兒來的。
霍爾基夫認為鈉的光譜和太陽光譜中的雙黑線總是占著同一位置,這絕不是偶然的。於是他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在把本森燈放在狹縫上的同時,讓日光也照了進去,他要看一看這兩種光譜重疊的現象。當太陽光的強度調得較弱時(用毛玻璃擋住口),夫琅和費線的雙黑線就變成了兩條明亮的納譜線,當太陽光稍強時,黃色的納譜線消失了,再現了那兩條黑色的夫琅和費線。然後,他用石灰燈光代替陽光繼續觀察,他發現只要把一個含鈉的燈焰放在石灰燈前,就會出現那兩條黑色的夫琅和費線了。
兩個好朋友終於明白了,因為含鈉的燈焰吸收了石灰燈發出的鈉光譜,所以才出現了夫琅和費線,那麼在太陽上,也一定是納蒸氣吸收了陽光中的鈉譜線才出現的夫琅和費線。這充分說明了太陽里含有鈉,那麼,那500多條夫琅和費線也一定和其它相應的元素譜線相對應了。
一個新的、意義深遠的工作開始了。
本森和基爾霍夫首先在鐵的譜線上找到了60條各種顏色的線與太陽光的譜線完全相合。緊接著,用同樣的方法——通過元素的譜線與夫琅和費線對比的方法,這兩位科學家查明了太陽上的30多種元素與地球上的元素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個驚人的消息立刻傳遍了整個科學界,震動了全球。到了這個時候,在科學面前,連太陽也失去了神秘性。緊接著,所有的天體的神秘性也逐漸消失了。亞里士多德月上界,月下界的劃分,在科學面前,在更深的認識層次上被徹底地推翻了。
由於本森和基爾霍夫的巨大成功,許多科學家也紛紛把各種物質送進火焰中去燒,並且使用這種新的方法去尋找新的元素了。
1861年,英國科學家克魯克斯發現了鉈;1863年,德國科學家利赫傑爾發現了銦:
1868年,法國讓遜和英國洛克發現了氦;1875年,法國科學家列科克·布阿博德朗發現了鎵;1879年,瑞典化學家拉爾斯·弗勒德里·尼里遜發現了鈧;1885年,德國化學家溫克勒發現了鍺。
這最後面的三種元素的發現,非常有意思,因為他們都是由一個偉大的預言家,在發現之前早已預言過的。而且這個預言者甚至指出了這些新元素的發現者測定的比重和原子量上的錯誤,在整個科學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這個預言家就是俄國偉大的化學家門捷列夫。
由於元素周期律是在原子論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在講門捷列夫的驚人發現的故事之前,還得先講一下古希臘原子論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