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英國資訊 >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是什麼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6 06:48:57

① 誰能講講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成因,到底和人種、地理有無關系

經驗主義在西方自古就有根基了,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根據經驗來推理宇宙的本源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在受到科學實驗思維的影響下是很容易產生的,實驗中,人們過分的信仰科學的真理性,以至於把經驗中的事物順理成章的理解為真理,這中做法是很容易理解的,英國早期也有產生經驗主義的環境,她們比較早的強調了實驗的重要性,這對於後來對於實驗乃至科學的過分重視都是有很大關系的,至於人種和地理,這個因素的影響應該不大

② 經驗主義的歷史沿革

縱觀經驗主義的發展歷史,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類學派:溫和的經驗主義與激進的經驗主義。前者認為,所有的意識觀念均來源於知覺,但同時也承認意識的機能(諸如記憶、想像和語言的功能)是內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後者的觀點則更為激進,公開宣稱不僅意念的內容,而且意念的整個過程都不可能存在內部能力,而只能是習得的。 大衛·休謨、約翰·洛克(John Locke)及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並稱三大英國經驗主義者。
1、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蘇格蘭哲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貴族家庭,曾經學過法律,並從事過商業活動。1734年,休謨第一次到法國,在法國他開始研究哲學,並從事著述活動。1763年,休謨又去法國,擔任英國駐法國使館的秘書,代理過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謨曾進行過英國史的編撰工作。休謨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9—1740)、《人類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則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2、約翰·洛克,著名的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開國元勛及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許多主要哲學家。
3、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英國(愛爾蘭)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三代表之一(另兩位是洛克(John Locke)和休謨(David Hume)),著有《視覺新論》(1709)和《人類知識原理》(1710)等。 自16世紀起,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爭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再次爆發。F.培根依據實驗科學,強調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他並沒有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性經驗上,而是承認了理性認識的必要性。他認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運用科學實驗和客觀分析,才能克服認識上的混亂,推動知識的進步。繼培根之後,J.洛克通過對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天賦觀念論和以G.W.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經驗主義的原則。
洛克指出,人的適應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靈本來像是一張白紙,在它上面並沒有任何天賦的標記或理念的圖式。至於各種觀念和知識是怎樣寫在這張白紙上,進入人的心靈之中的問題,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知識歸根到底都是來源於經驗的。」在具體論證這一原理時,洛克採取了類似於近代心理學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識歸結為觀念,而一切觀念又可被分析為簡單觀念。他斷言,簡單觀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構成知識的固定不變的、最單純的要素。所有的簡單觀念,都來自外部感官或內省,也就是說,都來自外部經驗或內部經驗。人的心靈處理這些簡單觀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種:
一是把若干簡單觀念結合成為一個復合的觀念;
二是把兩個觀念(不令是簡單觀念或復合觀念)並列起來加以考察,形成關系觀念;
三是把一些觀念與其他一切同時存在的觀念分開,即進行抽樣,由此形成一般觀念。
至此,作為經驗主義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體系,從而與理性主義展開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對抗。 激進的經驗主義認為,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僅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命題。激進的經驗主義者唯一強調感覺經驗而否認理性思維,在他們看來,理性認識是抽象的、間接的認識,思想愈抽象則愈空虛,愈不可靠,愈遠離真理。所以,他們持極端唯名論的觀點,根本否認抽象,否認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題。例如,J.S.穆勒認為,邏輯和數學的命題也是從經驗中來的,其所以為真理也只是因為它們在經驗中總被發現是這樣的,因而它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為將來的經驗所修正。

③ 經驗主義哲學批判了什麼

跟經驗主義相對的一個概念叫做「先驗」(康德提出來的),說人的一些很重要的知識是先於經驗的,比如數學、幾何和邏輯等知識跟經驗無關的,也不可能通過經驗得出來,1+1為什麼等於2是無法用經驗證明的,三角形內角和180度也是和經驗無關,當然他們有很系統的論述了人的先天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空間時間質量等)構建出人類的知識大廈。所以,前人都傾向於認為先驗(沒有先驗主義的說法)知識更加重要,經驗這東西不可靠(古代哲人並不是沒有注意到經驗,而是把他們看作低級不可靠的觀念),然而,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就從經驗開始來說明人類的認識問題,比如人為人的大腦原是一塊白板,通過經驗形成印象再成為觀念,構成一個完整的認識,,算是把古人證明為無用的東西重新來審視,甚至大有推翻前人理論的勢頭。

④ 介紹幾位經驗主義哲學家及簡介

「經驗主義」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巴克萊、休謨為主要代表,他們都是英國哲學家,故也常稱為「英國經驗主義」。

約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688年英國革命的倡導者。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完全貫徹這種哲學思想。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他拋棄了笛卡爾等人的天賦觀念說,而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張白紙,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觀念分為兩種:感覺(sensation)的觀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觀念。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 唯一來源。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復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准。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從許多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復雜觀念。

洛克還主張感官的性質可分為「主性質」和「次性質」。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的主性質包括了形狀、運動或靜止、數目等和物質不可分離的那些性質,而次性質則包括了顏色、聲音、氣味等其他各種性質。洛克認為主性質就在物體里,次性質只在知覺者中。在這問題上洛克是追隨笛卡爾的二元論學說,同意有些性質是可以用人的理智來了解的。

洛克的哲學思想雖然並沒有一貫性(20世紀另外一名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曾經批評洛克以「零碎的方式處理哲學問題」),且有很多漏洞,不過卻對後來的哲學家起到很大的影響。洛克開創的經驗主義被後來的貝克萊以及休謨等人繼續發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因為否定物質存在而在哲學上占重要地位,在這個否定里,他有許 多巧妙的議論作為根據。他主張物質對象無非由於被感知才存在。那樣說來,譬如一棵樹,假若沒人瞧著它豈不就不再存在了;對這個異議,他的回答是:神總在感知一切;假使果真沒有神,那麼我們所當成的物質對象就會過一種不穩定的生活,在我們一瞧它的時候突然存在;但事實上,由於神的知覺作用,樹木、岩塊、石頭正如同常識認為的那樣連續存在著。在他認為,這是支持上帝存在的有力理由。

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76)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由於把這種哲學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難以相信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著一條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自從他著書以來,反駁他一向是形而上學家中間的一種時興消遣。

⑤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代表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代表 培根 霍布斯 休謨 洛克 貝克萊 。
經驗主義(Empiricism)是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
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
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

⑥ 17~18世紀英國經驗論哲學是怎樣的

1688年「光榮革命」以後,英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思想開明,科學昌盛,工業發達,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最能反映這一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學是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除了經驗論的主流之外,這一時期的英國哲學還有劍橋的柏拉圖學派以及蘇格蘭的常識哲學。經驗論的立場介於思辨與常識、科學與信仰、懷疑與確定、唯心與唯物之間,我們要對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做具體的、細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論。

⑦ 論述洛克的經驗論

經驗論又譯「經驗主義」。它是「唯理論」的對稱。認識論的一種學說。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源泉,主張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並在經驗中得到證明。有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的經驗論。英國哲學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義經驗論體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賦觀念說,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建立在經驗之上的,而且歸根結底是來源於經驗」的。主張經驗按照其來源可分為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兩類,前者即感覺,後者指反省。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在其對感性經驗作唯物主義的說明這一點上是正確的,在反對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斗爭中也起過積極的作用,但他片面誇大感性經驗的作用,不懂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能動的飛躍,所以是形而上學的,在認識論的全體上是錯誤的。

⑧ 英國憲法的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是相對於唯理主義的一種哲學觀,經驗主義認為「沒有與生俱來的真理:一切知識都發源於感官知覺或經驗,因此,所謂必然的命題根本不是必然或絕對確實的,只能給人以或然的知識。」 經驗主義否認抽象理論的作用,對建立所謂的理論體系不屑一顧。他們強調經驗在知識積累過程中的作用,指出真理是在不斷的實踐中而得到揭示。英國是經驗主義的大本營,世界上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如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休謨等都是英國人。保守主義在哲學基礎上都是經驗主義的。保守主義者們都以經驗主義作為其政治實踐的指導。保守主義也是經驗主義哲學在政治實踐中的反映,它的一切特性,包括尊重傳統、漸進性、連續性等,都建立在經驗主義哲學基礎之上。
經驗主義促成了保守主義的理論體系方面的特殊性。嚴格的來說,保守主義從來就不是一種系統的理論體系。它的創始人柏克也從沒有打算把其理論化,柏克的保守主義思想是散布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之中,而由後人總結出來的。因此,人們使用保守主義這個詞僅僅是因為「這個框架能夠適合絕大多數各種各樣的保守主義者捍衛的絕大多數的各種各樣的原則。」 保守主義本身缺少理論性,它同樣也蔑視理論。保守主義者們對意識形態懷有一種天生的敵意。當代英國保守主義政治家伊恩。吉爾摩就宣稱,沒有什麼比意識形態更易引起分裂的東西了,既然分裂應當避免,也就應當避免意識形態。英國自由黨首相勞合。喬治曾諷刺保守黨「是沒有意識形態的黨」。但是正因為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保守主義才更具有靈活性。這種靈活性的特點使得英國憲法能夠更好的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加以調整,因而與其他國家的憲法相比,它具有更強的適應性。
首先、英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具有模糊性。世界各國的憲法一般都有一個指導本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如我國憲法的指導原則是四項基本原則,美國的憲法原則是三權分立和聯邦制。而無論是制憲、行憲還是護憲,都必須在這個基本原則之下進行。確立憲法的基本原則固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局限了憲法的適應性。如果社會發展或政治實踐超出了這個原則,那麼就不是僅通過正常的方式,如憲法解釋、憲法修改等手段所能夠調整和解決的,必須重新制定憲法。這樣憲法在適應性上就有所欠缺。英國憲法缺少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的特徵,從另一個方面說,帶給了英國憲法的高度適應性。英國憲法不必受那些抽象的意識形態的束縛,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隨時改變憲法的具體內容,拋棄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這樣英國憲法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保持憲法的穩定性。
其次、英國的分權不明顯。近代意義上的分權原則雖然是由英國人洛克首先闡述的,但是嚴格的分權原則從來沒有在英國的憲法上得到過貫徹。實際上英國人對分權並不是很感興趣。詹寧斯的話頗有代表性,「我們也不應認為權力分立本身就是自由的基礎,……是民主而不僅僅是分權維護了英國的自由。」 他們所強調的是一種混合的權力觀。這種權力觀對三種國家權力不做嚴格的劃分,三種國家權力的配置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英國自光榮革命以來,伴隨著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階段,議會的權力也經歷了由膨脹到衰落的過程。也正是這種靈活性的姿態加強了英國憲法的穩定性和適應性。
第三、不成文的憲法結構。構建一部完善的成文憲法典,是當代立憲的潮流。但是英國人從經驗主義的觀點出發,對制定成文憲法的作用感到懷疑。詹寧斯在談到這一點時說「任何人都可以草擬一部憲法,但只有在與政府有關者可能遵守它的時候,它才能成為憲法;如果他們不遵守它,那它就不是什麼法。」 英國人仍然自豪的堅持著不成文的憲法形式。這種立憲方式可以及時的把進步成果用法律的形式鞏固下來,並很方便的加以改變。而英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成文立憲的實驗(《政府約法》)最終以獨裁統治而告終,更加堅定了英國人走不成文憲法的道路。

⑨ 近代西方哲學的英國經驗主義

休謨自傳。一個人寫自己的生平時,如果說得太多了,總是免不了有追求虛榮之嫌,所以我的自傳要力求簡短。人們或者認為我擅自來寫自己的生平,那正是一種虛榮;不過這篇敘述文字所包含的除了關於我自己著作的記載而外,很少有別的;而且我的一生也差不多是消耗在文字生涯中的。此外,我的大部分著作的初次成功也並不足為虛榮的對象。
我是在1711年舊歷4月26日(譯者按:18世紀舊歷比新歷早11天)在愛丁堡出生的。我的家世不論在父系方面或母系方面都是名門。我父親的家屬是何謨伯爵,或休謨伯爵家屬的一支;至於我的祖先們,則歷代以來曾經領有過我兄弟所領有的那些產業。我的母親是發爾康諾爵士的女兒(發爾康諾是民事最高法院的院長),她的兄弟曾世襲了赫爾克頓勛爵的名號。
不過我的家屬並不是富裕的;而且我在兄弟行中既是最小的,所以按照我們鄉土的習俗,我的遺產自然是微乎其微的。我父親算是一個有天才的人,當我還是嬰孩時,他就死了。他留下我和一個長兄,一個姊妹,讓我母親來照管我們。
我母親是一位特別有德行的人,她雖然年輕而且美麗,可是她仍能盡全力於教養子女。我受過普通一般的教育,成績頗佳。在很早的時候,我就被愛好文學的熱情所支配,這種熱情是我一生的主要情感,而且是我的快樂的無盡寶藏。我因為好學、沈靜而勤勉,所以眾人都想,法律才是我的適當的行業。不過除了哲學和一般學問的鑽研而外,我對任何東西都感到一種不可抑制的嫌惡。因此,當他們以為我正在披閱屋埃特(Voet)和維尼烏斯(Vinnius)的時候,我實際在暗中是貪讀西塞羅(Cicero)和維琪爾(Virgil)諸位作家。
不過我的微薄的家資實在不適宜於這種生活的安排,而且我的健康也因為勤勉用功的原故,略為衰弱了,因而我就有意(或者說被迫)來略為試試身手,以求進入一個較活動的生涯中。在1734年,我曾帶了幾封介紹信到卜魯斯陶去找幾位馳名的商人。不過幾個月後,我就覺得那種生涯完全不合我的脾胃。我於是到了法蘭西,打算在鄉下隱居,從事研讀。我在那裡就奠定了我一生的大計,那個大計我一直不懈地追求下去,結果也算符了所望。我那時決意力求節省,以彌補資產的不足,以維持我的獨立生活。除了在文學中培養我的才能,我並且決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可鄙棄的。
在我隱居法國時(最初在羅姆,不過大部分卻在安如郡的拉福來舍),我就寫了我的《人性論》(Treatise of HumanNature)。在法國舒適地過了3年之後,我就在1737年返回倫敦,在1738年末,印行了我的《人性論》,於是我就立刻去看望我母親和我的長兄。我的長兄住在他的鄉下故居,很賢明地努力增加他的家產進益,頗為成功。
任何文學的企圖都不及我的《人性論》那樣不幸。它從機器中一生出來就死了,它無聲無臭的,甚至在熱狂者中也不曾刺激起一次怨言來。不過我的天性原是愉快的、樂觀的,所以在受了打擊之後不久就恢復了常態,而且在鄉間熱烈地從事研讀。在1742年我在愛丁堡印行了我的《論說》的第一部分。這部著作頗受人歡迎,所以不久我就完全忘了從前的挫折。我和我的母親及長兄繼續待在鄉間,並且在那時候,重新溫習希臘文——這在我幼年是過分忽略了的。
在1745年,我接到安南戴爾侯爵的一封信,請我到英格蘭和他一塊住去。我後來知道那位青年貴族的朋友和家屬,都願意讓他受我的照顧和指導,因為他的心理和健康的情況都需要如此做。我和他在一塊待了12個月。我在那個時期中的任務把我的少量的資產大為增益了。此後我就又受了聖克萊爾將軍的邀請,伴他並給他的遠征團當秘書。那個遠征團本來打算要去加拿大,但是結果卻侵入了法國的海岸。又一年(1747),那位將軍到維也納和杜林的宮廷,去做軍事使節。他邀請我伴他去,仍然做秘書。我於是穿著一個武官的制服,以副官資格被介紹到那些宮廷里;和我同去的有埃爾斯金爵士和陸軍大尉格倫特——即現在的格倫特將軍。我一生中只在這兩年中間中斷了我的讀書生活。我那時日子過得很舒服,而且往來的也都是上流人。我因為有這個官職,並且力事節省,所以就能達到在我認為是可以獨立為生的一種資產——雖然我在這樣說時,我的大多數朋友們多愛笑我。總而言之,我在此時差不多擁有了1,000鎊。
我一向總想,我在印行了《人性論》之後,所以遭了失敗,多半由於敘述的不當,而不完全是由於意見的不妥,而且我之倉卒付印,乃是最魯莽的一件事。因此,我就把那部書的第一部分重新改寫了,寫出《人類理解研究》來。這部新書是當我在杜林時出版的。不過這部書在一開始比《人性論》也並不怎麼成功。在我由義大利歸來以後,我看到全英國都對米德列頓博士(Dr.Middleton)的《自由研究》發生了熱狂,但是我的作品卻完全被人忽略了。這是使我大為喪氣的。我早先在倫敦所印的那些道德的和政治的論文,到此時我又重新印出來,不過也並不受人歡迎。
我的天性的中和力量,使這些失意事對我幾乎不留什麼印象。我在1749年回家去,和我的長兄在他的鄉舍中住了兩年,因為我的母親在此時已經去世了。我在那裡寫了我的《論說》的第二部分,給它起名為《政治論》(Political Discourses);此外又寫了《道德原則研究》( of Morals);這是我重新改寫過的《人性論》的另一部分。在這時候,我的書商米拉爾通知我說,我先前的出版物(除了那個不幸的《人性論》)已經逐漸成為談論的資料;銷行的數目也逐漸多起來,而且社會還需要再版。牧師們和主教們的答復一年中有了二三次,而且我根據渥爾伯頓(Dr.Warburton)的嘲罵,看到那些書在有體面的人們中間也逐漸被重視起來。但是我曾下了決心,不答復任何人,而且我這種決心也算維持到底。我的脾氣既不易發怒,所以我就容易擺脫開一切文字的爭論。這些可以表示我聲譽鵲起的徵候,很鼓勵了我,因為我一向看事物總愛看樂觀的一面,而不愛看悲觀的一面。我想一個人有了這種心境,比生在每年有萬鎊收入的家裡,還要幸福。

⑩ 英國的經驗主義與中國哪個哲學有相近之處

摘要 1、經驗主義empiricism 繼承柏拉圖主義,這當然是西方哲學的老傳統,但需要帖主理解何為柏拉圖主義,否則我說也白說;2、理性主義rationalism始於笛卡爾,這當然是西方哲學的大轉向, 但也沒有逃出亞里士多德動力因=目的因的束縛,這需要了解四因,否則我還是白說。

閱讀全文

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世界盃中國贏了越南後如何 瀏覽:500
德國和伊朗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611
怎麼給印尼的人打錢 瀏覽:244
伊朗為什麼打擊美軍 瀏覽:215
中國人去印尼怎麼辦簽證 瀏覽:580
在印度用什麼表示尊敬 瀏覽:435
中國大海是哪個省的 瀏覽:573
去義大利可以辦哪些工作簽證 瀏覽:148
印度處方葯多少錢 瀏覽:273
如何從防城港到越南 瀏覽:632
在義大利可以怎麼開直播 瀏覽:13
伊朗姑娘在寧波什麼地方 瀏覽:886
英國的治癒率多少 瀏覽:182
越南黑色石頭叫什麼名字 瀏覽:496
國足伊朗什麼時間踢的 瀏覽:653
印度精英教育有哪些 瀏覽:278
伊朗人怎麼交流英語 瀏覽:942
義大利宮殿有哪些 瀏覽:281
印度為什麼帶圍巾 瀏覽:833
越南全國人口有多少萬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