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虎門削煙後英國對中國所發動的侵略戰爭是什麼從幾幾年到幾幾年
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並逐年增多,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共繳獲各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對此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
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1841年1月,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
英國政府不滿足於此,繼續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從中國得到了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等一系列特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主權。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從此中國開始經受更加深重的苦難,中國人民面臨著更為復雜曲折的斗爭。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要求有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從中國掠奪到的權益。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曾兩次以幫助鎮壓了太平天國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包括中國全境開放、鴉片貿易合法化等無理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隨後,英法兩國即策劃了一場新的侵華戰爭,以武力來達到其罪惡的目的。這就是英法共同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4月,英法艦隊到達大沽口外海面。5月20日,聯軍發動進攻,大沽炮台在經過頑強抵抗後失陷。英法艦隊隨即到達天津。清政府慌作一團,立即派大學士桂良等趕往天津議和。6月下旬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可恥的賣國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1859年初,英、法政府分別任命普魯斯和布爾布隆為駐華公使。6月中,英法公使率軍艦到達大沽口外,拒絕清政府從北塘登陸的指定,蠻橫地要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換約。6月25日,英法軍艦向大沽炮台發動進攻。經過整頓的大沽守軍奮起反擊,擊沉擊傷英法兵艦十餘艘,斃傷侵略軍四、五百名。英法聯軍狼狽撤出大沽口。
1860年4月,英、法全權代表額爾金和葛羅率大批軍隊再度開到中國。5月下旬,英軍佔領大連灣。6月初,法軍占煙台。8月1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21日陷大沽炮台,24日佔領天津。咸豐皇帝聞訊倉皇逃往熱河。10月初,聯軍佔領圓明園,在恣意搶劫破壞之後,又放火焚燒,一座世界上最瑰麗多姿的宮苑傑作就這樣毀於英法侵略軍之手。10月下旬,清政府代表、恭親王奕欣與英、法代表先後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中國在半殖民地道路上陷得更深了。但是,廣大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從未停止過。他們在英法聯軍所到之處,奮起進行保衛祖國的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② 誰最早侵略中國,是什麼年代
近代最早侵略中國的是英國,在1840年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語: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清朝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是滿清和英國就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戰爭起因:
1、貿易順差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為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中國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為不滿。
2、鴉片走私
鴉片的主要種植地——印度,英國從其殖民地印度裝運鴉片來華。由於吸食鴉片會上癮,中國清朝亦開始嚴格控制其入口,但吸食者市場仍然存在。清廷於雍正年間已明令禁煙而此時英國本土鴉片的使用仍然合法(英國本土的鴉片禁止要到1912年的鴉片公約之後實行)。但清廷官吏也從鴉片貿易中獲利甚巨,故默許在廣州附近的零丁洋利用中國舢舨進行鴉片走私,使禁令如同虛設。鴉片貿易相關環節關系人利潤甚豐,因此鴉片走私日益擴大,由道光元年(1821年)的四千餘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間已猛增到四萬零二百箱。令英國出超,並反使中國入超。「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六百萬兩,令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出現通貨膨脹,令清廷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貿易嚴重敗壞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時更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流毒甚廣,從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眾,為害中國國人身心健康,軍隊也吸食鴉片,身體變得虛弱,失去作戰能力。
3、虎門銷煙
吸食鴉片的中國人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
「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中國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中國國內發生嚴重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
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泛濫不僅給中國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
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布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國嚴禁鴉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煙。
虎門銷煙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毀。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禁煙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
1839年3月,林則徐[4]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煙。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為考試,實為問卷調查,試題四道:
「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煙弊端;4.禁絕之法。」
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全部銷毀。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群眾,無不拍手稱快。
戰爭過程
1、戰前情況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海上戰斗場景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
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為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中國領土上國通商關系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
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英軍總司令。
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政府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為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reprisal),而非戰爭。
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為了擁有與巨大的中國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中國市場。並且希望清朝政府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中國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制度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中國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中國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中國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為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沖突的爆發。
2、英軍首次北犯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1841年1月7日英軍進攻虎門外大角、沙角炮台。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攻佔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為前進據點。此時,中國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裡布率兵至浙東,准備收復定海。
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攻佔虎門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師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香港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香港島。林則徐被發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煙和重視海防,卻被道光帝斥為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中國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
3、民眾抗擊英國
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斗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眾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
4、虎門廣州之戰
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穿鼻之戰[21]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道光帝大為不滿,道光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為強,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發起虎門之戰。
道光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奔赴廣東。2月23日進攻虎門炮台,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台最終失陷。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台和大虎山炮台,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占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台,並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眾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斗爭。而奕山為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
5、英軍再次北犯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8~1842.8)英國政府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為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香港北上,攻破福建廈門,占據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
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為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准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准備與英軍媾和(見浙東之戰)。
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台的英軍,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群眾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為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火葯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一路肉搏,在雙方人數懸殊的情況下,大勝義勇軍。最後,英勇的英國紅衣軍士兵終於一路拼殺回到了堡壘。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眾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台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余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並盡屠廣州城。余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斗爭。
6、清軍潰退
英國政府認為《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鴉片戰爭鼎查來華鴉片戰爭形式為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台,兩江總督牛鑒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鑒逃走,東炮台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台,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為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受軍事佔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台灣進行侵犯。由於守軍准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見台灣抗英斗爭)。
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准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眾,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後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1842年7月21日英軍攻打鎮江城(從台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
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
戰爭結果: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南京條約簽訂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
③ 英國什麼時候入侵過中國
第一次,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搞得,可以說英國是近代歷史第一個大規模侵略中國的國家。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1860年 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 。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裡面都有英國參與的成分。
④ 英國的殖民歷史是怎樣的
英國殖民歷史
16世紀至20世紀初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外進行的侵略擴張。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國家,其殖民地曾遍布全球。英國的殖民擴張對世界近代歷史和地理政治的演變均有極大影響。 原始積累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在這一時期的殖民擴張,始於16世紀迄於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的興起。在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起了主要作用,商業資本家成為殖民擴張的主要推動者。殖民掠奪通常由政府授予享有特權的貿易公司進行。當葡萄牙、西班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國家稱霸海上時,人跡罕見的北美東岸成為英國最早的殖民活動地區。到1733年,英國在北美東岸共建立13個殖民地 。17世紀20~30年代 ,英國相繼佔領了西印度群島的聖基茨等地,把這些島嶼變成種植園、販奴基地和海盜出沒之所。
在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消滅及荷蘭3次對英商業戰爭均遭敗北後,海外擴張的優勢已為英國取代。18世紀,英國開始同法國爭奪殖民霸權,1689~1763年間,兩國有過4次戰爭,每次都以英國的勝利而告終。英國的殖民地大為增加。1713年,法屬新斯科舍半島、紐芬蘭和哈得孫河沿岸,西屬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均轉歸英國。特別是由於七年戰爭的勝利,英國不僅奪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領土,還奪得格瑞那達、聖文森特、多米尼加、多巴哥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西班牙的佛羅里達也給了英國。
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的獨立給英國以沉重打擊 。此後,英國殖民的重點遂轉向東方,特別是印度。1600年成立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在東方的殖民機構,1612年,該公司擊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從印度莫卧兒王朝獲得貿易特權。1757年普拉西一役 ,奠定了英國在印度斯坦的統治地位。1767~1799年4次進攻並最後佔領邁索爾土邦。1803~1804年打敗馬拉特人的反抗,囊括了克塔克以及恆河與朱木拿河(現稱亞穆納河)之間的大片沃土。英國還從荷蘭手中奪得蘇門答臘(1784)和馬六甲。從吉打蘇丹手中割走檳榔嶼(1786)。 1668~1711 年英人J.庫克考察了澳大利亞東岸和紐西蘭,英國隨即向該地移民。 在反拿破崙戰爭中,英國搶佔了法國、荷蘭、西班牙的許多海外屬地。 工業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英國工業革命興起後,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政府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開始了工業資本掠奪殖民地的時期。
1813年,東印度公司的貿易壟斷權被撤銷,英國大量機制紡織品湧入印度,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棉織手工業。1843~1849年英國先後兼並信德、克什米爾和旁遮普,從而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進而向印度外圍擴張。1814~1815年割去尼泊爾南部土地;1824、1852年兩次侵略緬甸,將阿薩姆、若開、丹那沙林並入英屬印度。1864~1865年又將不丹的達吉嶺和噶倫堡並入英屬印度。1824年,荷蘭被迫將新加坡劃歸英國,馬來亞劃歸英國勢力范圍。1841年和1842年汶萊先後將沙撈越和北婆羅割給英國 。1847年汶萊受英「保護」。1839年,英國佔領土耳其統轄下的亞丁港。1857年又占丕林島。
在非洲,1843年英國兼並納塔爾。1808、1861和1874年,塞拉里昂、奈及利亞和黃金海岸相繼淪為英國殖民地。
自1764年起,瀕臨南美東岸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經法、英、西、阿根廷等國易手後,1833年終為英國所得(始稱福克蘭群島)。 英國不滿足於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兩次鴉片戰爭後,不僅要中國賠款、開辟通商口岸,還割去了香港(1842)和九龍半島界限以南的土地(1860)。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為了加強統治,於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的行政大權,將印度改為直轄領地。
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英國採取移民拓殖政策,使其成為自己工業的附庸。 金融資本時期的殖民擴張 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英國逐步喪失其工業世界的壟斷地位,但資本輸出和殖民擴張仍然領先。
1876年 ,英國將印度命名為印度帝國 ,繼續向其周圍擴張 。1876年 ,占俾路支 ,1878~1879年阿富汗淪為英國的附屬國。1886年占曼德勒,完成將緬甸並入印度的計劃 。1887年宣布哲孟雄(錫金)受其保護。同年,荷屬馬爾地夫群島改受英國保護。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窺伺中國的新疆、雲南和西藏。掠奪新疆的陰謀最後為清軍粉碎。雲南在1876年被迫開放,增闢商埠,擴大領事裁判權,西藏在遭到1888年和1904年的兩次入侵後,亦被迫開放,承認英國的領事裁判權。英國還乘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之機,於1898年強租威海衛。同年又強租九龍半島北部及其附近島嶼,為期99年。在馬來半島,經不斷蠶食,馬來半島南部均落入英國之手。1907年英、俄兩國在伊朗劃分了勢力范圍。
在大洋洲,1874年英國占斐濟 ,1884年宣布巴布亞為保護地。1893~1904年又先後佔有所羅門、湯加、吉爾伯特、庫克、埃利斯和菲尼克斯群島。1906年,與法國共管新赫布里底群島。在地中海,1878年從土耳其手中奪得塞普勒斯島。
非洲是帝國主義瓜分的最後一塊大陸。英國奪得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1868年和1885年,先後將巴蘇陀蘭和貝專納納入保護領地。1887年占祖魯蘭,1889年,C.J.羅得斯的南非公司成立後,加緊掠奪辛巴威及尚比亞河以北廣大地區,並於1895年命名這一地區為羅得西亞。經過同德、法、意各國的激烈爭奪,在19世紀末,東非的索科特拉島、索馬里、烏干達、肯亞、桑給巴爾島等地先後淪為英國的保護地。
1882年,埃及實際上變成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80年代埃及統治下的蘇丹,爆發馬赫迪起義,曾趕走英埃侵略軍,建立自己的國家。1899年,這個國家被英軍扼殺,實際上淪為英國殖民地 。經過英布戰爭 ,英國佔領了布爾人的兩個共和國——德蘭士瓦和奧倫治。1910年,德蘭士瓦、奧倫治和開普、納塔爾組成新的自治領——南非聯邦。
到20世紀初,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英國所佔份額最大。1876年時它已擁有22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25190萬人口,到1914年增加到3350萬平方千米的領地和39350萬人口,相當英本土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多。V.I.列寧稱英國為「殖民帝國主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奪取了德國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並在戰後以委任統治的名義納入帝國領域,其中西南非洲分給南非聯邦、坦噶尼喀由英直接統治,多哥與喀麥隆與法國共管,德屬新幾內亞和諾魯分給澳大利亞。西薩摩亞交給紐西蘭。此外,原屬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包括外約旦)和美索不達米亞也劃歸英國。
⑤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
甲午戰爭前。
⑥ 西方列強從什麼時候開始入侵中國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作
為中國近代史開始的節點。
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要手段是發動戰爭,主要方式是商品輸出。1840 年,
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閉關鎖國讓清朝落後於世界大潮。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林則徐虎門銷煙這段婦孺皆知的歷史,正是出自於此。
之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戰勝後於 1942 年 8 月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
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法等國為掠奪原料、開拓市場,俄國繼續執行侵華
政策,他們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
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奪取更多利益。舉步維艱的中國成為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寶地。
隨後,列強侵華方式有所轉換。政治上,列強內部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實行「以
華治華」政策;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過渡到資本輸出為主。列強相互勾結,又彼此競爭。
他們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謀取更多在華特權與利益。他們以控制鐵路、礦產、建設工廠
等多種方式,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自 1842 年《南京條約》簽訂,到 1912 年清帝退位前夕,七十年間清政府與各國列強
先後簽訂超過一百個不平等條約,在「門戶開放」前先後開通 108 個通商口岸,設置 44 個
租界,戰爭賠款連本帶利超過 13 億兩白銀。西方列強的侵略,不僅僅加速中國主權的喪失,
同時也極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中國人民陷入沉重的災難之中。這段歷史中,我們的
國家、我們的民族渾身布滿鞭打的血痕,
⑦ 西方列強從什麼時候開始入侵中國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開始的節點。
最初,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主要手段是發動戰爭,主要方式是商品輸出。1840 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閉關鎖國讓清朝落後於世界大潮。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林則徐虎門銷煙這段婦孺皆知的歷史,正是出自於此。
之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戰勝後於 1942 年 8 月與中國簽訂《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法等國為掠奪原料、開拓市場,俄國繼續執行侵華政策,他們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強迫中國簽訂《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奪取更多利益。舉步維艱的中國成為列強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的寶地。
隨後,列強侵華方式有所轉換。政治上,列強內部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之後實行「以華治華」政策;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過渡到資本輸出為主。列強相互勾結,又彼此競爭。
他們通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謀取更多在華特權與利益。他們以控制鐵路、礦產、建設工廠等多種方式,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自 1842 年《南京條約》簽訂,到 1912 年清帝退位前夕,七十年間清政府與各國列強先後簽訂超過一百個不平等條約,在「門戶開放」前先後開通 108 個通商口岸,設置 44 個租界,戰爭賠款連本帶利超過 13 億兩白銀。西方列強的侵略,不僅僅加速中國主權的喪失,同時也極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使中國人民陷入沉重的災難之中。這段歷史中,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渾身布滿鞭打的血痕
⑧ 簡短介紹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包括兩次: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中國近代史共兩次鴉片戰爭。
影響:
1、使中國從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中國近代史開始。
2、中國被迫捲入資本主義市場,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3、戰後的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巨大破壞。中國的司法、關稅、海關等主權遭到巨大破壞。
4、開創了通過不平等條約侵略中國的先例。《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封建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的轉折點。是滿清和英國就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引發的一場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商人在中國廣東海域走私鴉片二十多年不止日盛,林則徐於1839年在廣東強行銷煙,中英矛盾逐次升級,而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由此簽署的《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除賠款外,將香港島永久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列強加強對中國邊疆和內地的滲透,使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艱苦。 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根據這個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共管。同時,沙皇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把歷來屬於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強行指為分界標志,為更多地割佔中國西部領土製造了條件。中國的珍貴文物、宮廷建築遭到重大破壞和劫掠:比如圓明園被破壞。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以及其後的連串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主權遭到嚴重的破壞,鴉片戰爭開啟了之後中國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