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的時候德軍為什麼在敦刻爾克放走了英軍
一個大家比較認同的說法是當時希特勒不願意為了消滅已經陷入絕境的聯軍而損失自己為數不多的裝甲部隊,於是空軍元帥戈林投其所好,提出一個空襲方案。即使用連續的空中打擊消滅集中在海岸線的聯軍部隊或者迫使其投降。但是德國完全沒有料到英國人在絕境面前爆發出遠超自己水平的救援力量,甚至連內河遊艇都自發跑到敦刻爾克參加撤退行動。最終德國發現僅僅依靠空軍解決不了問題,地面部隊的突擊為時已晚,英國人成功的撤離了超過三十萬軍人。德國喪失了消滅英國有生力量的最好機會,並最終輸掉了戰爭。
『貳』 請問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德國為什麼不派海軍進攻英國本土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國海軍嗎
英國皇家海軍在當時是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連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都自愧不如,更別說德國了,德國海軍在當時也就說三流海軍,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潛艇,而在敦刻爾克撤退時,德國海軍的潛艇都還不多,沒有航空母艦,戰列艦除了BSM外就只是些一戰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董,戰列巡洋艦也就兩艘,巡洋艦也是個位數,驅逐艦不超過20艘,兩棲登陸艦是一艘都沒有,而皇家海軍在當時擁有大型航母4艘,輕型航母2艘,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巡洋艦56艘,驅逐艦183艘,很明顯德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德國艦隊在皇家海軍的炮火面前只有下海喂魚的份,希特勒也不是傻子,知道海軍還差的遠,就決定靠和英國差不多實力的空去死磕一下試試,但是實際上還是沒磕過········
『叄』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何德軍停止向英法軍隊進攻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現在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肆』 德國閃電戰已經將英國圍困在敦刻爾克,為何希特勒最後下令停止進攻
二戰時,德國以閃電戰迅速擊潰了法國,並把他們推向了敦刻爾克地區進行包圍,只要最後的一場圍殲戰打響,英法幾十萬士兵都將在德國的鋼鐵洪流中被吞噬。但是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眼睜睜地放走了英法聯軍,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希特勒這樣做主要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1.「鐮刀方案」自實施以來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希特勒不可避免地自大起來,在希特勒看來,此次圍殲戰志在必得勝券在握,遲一點也沒什麼,但是這場戰爭的勝利遠未結束,還有許多其他的地方需要去攻克,希特勒不希望把自己銳利的裝甲部隊浪費在這件事上面,他希望自己的閃電戰仍然能夠保持勢不可擋的步伐。而敦刻爾克地區沼澤遍地溝壑縱橫,結合以往的作戰經歷來看,這里並不適合坦克作戰,如果強攻將會遭到巨大的損失,對進攻其他地區不利。
2.希特勒希望給英國一個台階下,以便日後英國能夠和自己合作。英國與歐洲大陸中間橫跨有英吉利海峽,如果德國強攻英國是非常困難的。希特勒不想跟英國撕破臉皮,鬧得太僵,他認為自己的實力強於英國,又放了英國一條生路,會使英國人妥協。他放出消息自己願意與英國談判。
3.希特勒想要建立的國家是以人種為基礎的。而在希特勒看來,英國的人種是僅次於日耳曼民族的,是德國急需要爭取的民族,
但是希特勒還是大錯特錯,丘吉爾與英國前任首相不同,他堅定地反對納粹、反對德國,與德國進行了頑強的戰爭,最終率領英國人贏得了勝利。
『伍』 二戰時敦刻爾克德軍為什麼停止了進攻
1以一個中國人的角度說:窮寇莫追,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雖說德軍當時掌握優勢的兵力,但沒有絕對的實力吞掉快45萬的英法聯軍,況且德國與英一直想和談,希特勒知道英國是不可能用武力征服的,所以他一直沒有用最強大的武力進攻英國。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後代,不過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希特勒畢竟是一個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人。2、希特勒當時已經有想法去攻打蘇聯,必須蓄積力量,同時可能高估了英法的力量,低估英法的逃亡速度,當他明白過來已經遲了,他後來的進攻可以看出來。3、希特勒希望檢驗一下德國的海軍與空軍的實力,他停了陸軍的進攻但海軍的潛水艇等和空軍的空襲一直沒有停下來,想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勝利。4、一種大膽的猜想:他的腦子抽筋,或者有其他的因素吧!天才和傻瓜在有時就是一線間,他是個集合體,在二戰中他的許多行為是常人無法理解的。這便是希特勒的獨一無二。5、德軍中的空軍、海軍不想讓陸軍以軍做大,想分一杯羹,在希特勒面前表現自己的實力,畢竟殘軍好打,可沒想過英國的民間力量的強大。總之,歷史就是這樣,不可知。我們才願意看,了解嗎!一切偶然與必然的集合便是歷史的。
『陸』 敦刻爾克大撤退,40萬英軍為什麼不反擊
1、首先要搞明白敦刻爾克撤退的目地。德軍採取了迂迴戰術,避開了馬其諾防線,致使英法聯軍之前的戰爭准備計劃徹底落空。德軍的閃電戰(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致使英法聯軍的兵團集群被分割、包圍,戰場形勢非常不利。
2、德軍占據了絕對的空中優勢,掌握了戰場上空的絕對制空權。在以上三點的共同作用下,如果英法聯軍再不進行及時、有效(有組織)的總退卻,必然會遭到德軍的全殲。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童子軍是英國半軍事化的少年組織)。
3、這不僅對於當時的戰局,甚至對於之後二戰整體的態勢發展也非常不利。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這是一批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戰英勇的精銳官兵,四年後在諾曼底登陸的英軍中,這些人無疑是絕對的中堅骨幹力量。
『柒』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為什麼不偷襲英國本土
如果當年直接全殲英國遠征軍,然後登錄英倫,德國就贏得戰爭了,英國有很多親納粹人和同情德國的人士,包括前國王愛德華八世都是希特勒的支持者,希特勒希望和大英帝國和解。同時,從長遠看,如果一旦佔領英國,大英帝國的全球殖民地就會落入美國和日本之手,這是希特勒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敦刻爾克放了英國人一馬。
『捌』 敦刻爾克40多萬人為什麼不打
再不撤退,就被德軍全殲了。
希特勒並不是放走了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而是在殲滅英法聯軍的時間和時機上的把握上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希特勒作為一個一戰的士兵,深知天氣對部隊的影響,而當時正值歐洲多雨天氣,前線也有報道部隊行動不便。
所以希特勒考慮到要穩打穩進,所以沒有貿然發起對敦刻爾克的進攻。這才放走了30萬英法聯軍。
敦刻爾克撤退時期的希特勒各人聲望已經封神,但如啤酒館政變後,他仍在心虛。他剛經歷了閃擊波蘭,法國後的勝利。但他已經如一個賭徒一樣,在勝利和狂喜後疲軟了。
這時候的希特勒還沒有變成一個戰爭瘋子。他意識到德國戰車也該停一下了。免得讓英法民眾徹底徹底炸窩。他覺得給英法聯軍一條生路,起碼可以給英國一個談判的機會。讓英國承認德國歐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倫群島。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
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